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353e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3.png)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痤疮(或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痤疮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不良、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节体内的环境来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燥湿、活血散瘀等。
二、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1. 板蓝根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痤疮病程较短且痤疮较为严重的患者。
2. 黄连黄连以其抗菌、消炎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
黄连可清热解毒,减轻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
3. 丹参丹参常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中的青春期痤疮和油性痤疮。
丹参能活血散瘀,改善痤疮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 白芷白芷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痤疮中体质较虚、毛孔较大的患者。
三、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中药复方的应用。
通过合理搭配多种中草药,可以综合发挥各种成分的作用,促进痤疮的康复。
这些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环境,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
2. 针灸治疗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应用于痤疮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减轻痤疮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痤疮强调“因人而异”,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痤疮症状可能不同,中医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降低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痤疮通常使用天然的中草药和物理疗法,相对于现代药物治疗来说,副作用较少,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平衡,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使用,综合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914d29c8d376eeafaa317d.png)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f12450a76e58fafab00352.png)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目录摘要 (I)一、绪论 (1)(一)选题依据 (1)(二)研究意义 (1)二、相关理论分析 (1)(一)痤疮的概述 (1)(二)痤疮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理论概述 (1)(三)常用治疗方法 (2)三、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2)(一)《中华医方》 (2)1. 《中华医方(外科篇)》收录疮疡、粉刺、风刺医方常用中药 (2)2. 《中国药典》记载的药理药性 (3)(二)临床应用方剂 (3)1.《中华医方(外科篇)》收录医方 (3)2. 辩证论治常用方法 (4)(三)临床研究文献 (4)1. 2012年以来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献 (4)2. 分析相同方剂、组成 (5)四、实验研究 (5)(一)丙酸杆菌的抑制 (5)(二)抗炎 (5)(三)其他机制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痤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分泌的“亚健康状态”,全国有超过80%的人都曾经患有痤疮,一般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出现痤疮的可能性较大。
痤疮疾病问题一直被社会热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与其他疾病相比,痤疮属于慢性炎症皮肤病,能直接影响人的外观,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治疗痤疮的办法,通过对中药治疗痤疮的组合方剂的成分、药理药性的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对以往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目的是提高中药治疗痤疮在临床研究中理论依据的丰富度与实用价值,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治疗;痤疮;因素;研究进展一、绪论(一)选题依据近些年,临床对于痤疮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痤疮的形成原因、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各类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并不相同[1]。
但从致病因看,痤疮的产生主要源于患者自身内分泌失调及激素分泌功能障碍等,中医在调理、应对人体综合型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故本文选择从中药治疗痤疮角度对相关课题进行延展分析、对比研究。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941ce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2.png)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粉刺、丘疹和囊肿。
中医草药作为传统的痤疮治疗方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痤疮的中医理论解析在中医理论中,痤疮被归类为“疮疡”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治疗应该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二、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1. 黄连清热汤黄连清热汤是治疗痤疮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草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燥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痤疮症状明显且伴有炎症的患者。
2. 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是一种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方剂,常用于治疗痤疮由情志不畅引起的症状。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薏苡仁、附子、黄柏等草药,具有调节肝气、清热排毒的作用。
3.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是一种疏肝理气、化瘀止痛的方剂,适用于痤疮由肝郁气滞、血瘀引起的情况。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川芎等草药,能够舒缓肝脏气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痤疮症状。
三、1. 单味草药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对单味草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丹参、鱼腥草、蒲公英等草药在治疗痤疮方面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 草药复方的研究除了对单味草药的研究,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不同草药的复方治疗痤疮的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将黄连清热汤与薏苡附子散相结合,发现这种复方治疗痤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方剂的治疗。
3. 中药外用的研究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在外用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研究发现,将一些中药制剂制作成外用面膜、洗面奶等产品,可以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状况。
这些中药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清除油脂和炎症等途径发挥作用。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579501e5f0e7cd184253674.png)
痤 疮 属 中医学 “ 粉刺 ” “ 风 粉 刺 ” “ 、肺 、 面粉 渣 ” 范
( 热风热 蕴蒸 ) 中期 ( 热痰浊 瘀 阻 ) 晚 期 ( 凝 瘀 湿 、 湿 、 痰 血) 三个 阶段 。吴 快英 H 认 为 由于 素体 阳 热偏 盛 , 营 血偏 热 , 热外 壅 , 血郁滞 , 阻肌 肤而 发本病 , 因 血 气 蕴 或 过食 辛辣 肥甘 , 胃积热 , 经 上熏 , 随热行 , 壅于 脾 循 血 上 胸 面而致 。病 多属 实 证 , 证 。 因此 治疗 痤 疮 当 以清 热 肺 泻热解 毒 、 凉血散 结 消 痤 为 主 。扈 晓成 u 则 将 其 分
五脏六 腑 、 四肢百骸 不得 濡 养 , 肤 毛 发不 得 润 泽 , 肌 由
2 中 医 分 型 论 治
康 和生 活质量 造成 较 大 影 响 。近 年 来 , 由于 环境 污 染
“ 十一 五” 国家级 规 划教 材 ( 新世 纪第 二 版全 国高
加重 、 食 习惯改 变 、 神 压力 增 大 等 因 素 , 饮 精 导致 痤 疮 的发 病 率呈逐 年 上 升 的趋 势 。其 中 , 寻常 性 痤疮 最 常 见 , 发生 于脸 部 、 胸 、 好 前 背部 等皮 脂腺 分 布较 多 的部 位 。 因生丘疹 如 刺 , 挤 出 白色 碎米样 粉 汁 , 可 初起 为针
・
6 6・ 0
光 明 中医 2 1 0 2年 3月 第 2 7卷 第 3期
CG M M rh2 1 . 0 2 . J MC ac 0 2 V 1 7 3
中医药 治 疗痤 疮 研 究 进 展
许 鸿佳 邱 锋
摘要: 通过病因病机、 理法方药等方面, 综述今年来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状况。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尤其 是将“ 辨病” -辨体质” 与” “ t 相结合, 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并提出一些展望。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10497fa417866fb84a8e42.png)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周 蜜1,王玮蓁2(11湖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1;21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 430022)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8)06-0063-02 中医学将痤疮谓之痤,《内经》早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郁乃痤”的记载。
据有关文献[1]报道: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40%,而在青春发育期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
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综述如下。
1 内服中药治疗111 辨证分型11111 肺经风热型:陆氏[2]认为,此证见皮疹以粉刺、炎性丘疹为主,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风,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11112 肺胃湿热型:眭氏[3]认为,油脂分泌较多,以炎性丘疹、脓疱疹为主。
治宜宣肺清热、通腑化湿,方用芩连平胃散加减。
11113 热毒血瘀型:痤疮经久不愈。
孙氏[4]以活血清肺法治疗此型痤疮。
11114 冲任不调型:陈氏等[5]认为,患者皮疹每于月经前加重。
治以调摄冲任、活血祛瘀。
方选二至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1115 痰瘀毒滞型:韩氏[6]认为,患者面颊、下颌及额部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囊肿或结节。
药用法半夏10g,石菖蒲15g,山慈菇15g,海藻15g,浙贝母10g,炮山甲10g(先煎),红花8g,当归1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
此外,徐氏等[7]认为,部分病人辨证属肝经郁热型,多见于脓疱性痤疮或月经前痤疮,并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治以疏肝解毒之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
还有人从肾论治,杨氏[8]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治之。
112 专方专药薛氏[9]用清解消痤汤辨证加减治疗80例。
方药:土茯苓、野菊花、虎杖、桑白皮、黄连、黄芩、赤芍、丹皮、生甘草、白花蛇舌草。
临床总有效率为90%。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3dff517e87101f69e3195af.png)
中医治疗痤疮取 得了较大 的发展 ,但 仍有一些 问 题 。痤 疮 的病 因病 机 没有 统 一认 识 ,缺 乏 统 一 规范 和 系 统的分型标准 ,影响了痤疮治疗 。因此 ,深入探讨痤疮 的病因病机 ,规范中医辨证分型 ,对发挥 中医防治痤疮 有积极 的意义。中医治疗结节、囊肿 、脓疱 、瘢痕疙瘩 为 主要 皮 损 的重 症 痤疮 疗 程 长 、效 果 不显 著 ,而对 于 已 经形成 的凹陷性疤痕更是束手无策 。因此 ,采用中西医 结合、多种治疗途径并用是今后痤疮治疗 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 [ 1 ] 吴 志华. 皮肤性 病 学 [ M ]. 广州 :广 东科技 出版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
唐
叶 。 陈 力
’ ( 1 . 南京 中医药大学2 0 1 1 级中医外科硕士研 究生,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2 .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 中图分类号 ]R 2 7 5 . 9 8 7 . 3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4) 1 1 — 1 0 6 5 — 0 2
3 中药 外治 中药 面膜 。辛卫 平 ¨ 用 丹参 5 0 g 、 白 花 蛇 舌 草
《 医宗金鉴 》日: “ 肺风粉刺肺经热 ,面鼻疙瘩赤 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 自 收功。” 《 诸病源候 论 》载 日 : “ 面疱 者 ,谓 面上有 风热气 生疱 ,头 如米大 , 亦如谷大 ,白色者是。”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篇 》日: “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认为肺热 、风热、湿热是主要 病因病机 。现代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 陈彤云归纳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素体 阳热偏盛 、 肺经蕴热 、 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酿生湿热 、上蒸 头面而发 J 。榻国维认为,阴虚火旺是痤疮的常见病机, 肾阴不足 ,相火妄动 ,肾水不能上滋于肺 ,可致肺 阴不 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 ,导致相火偏亢 ,热邪灼烧津液 , 炼液成痰 ,日久湿热痰瘀凝滞于面,发为痤疮 E 3 3 。黄莺认 为脾虚痰凝是痤疮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饮食伤脾 ,运化 失司,水湿内停 ,蕴湿生痰 , 凝滞肌肤而生疮 ¨ 。段行 武认为肝郁是痤疮的主要病机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郁 而化火 ,则 五脏功 能紊 乱 , 热 、湿 、痰 、瘀 乃生 ,经络 阻 滞 ,郁于肌肤 ,从而发疹 。烟建华提出痤疮于经期加 重 ,行 经后减 轻 ,两乳胀痛 ,烦躁 易怒者 ,其病 因主要 与 冲任 失调 有关 。 。 2 中药 内治 郑彩慧 采用五脏皮损分区法 ,结合皮疹 的颜色 、 形态 以及全身症状将7 5 例痤疮患者分为心气阴两虚型 、 肺经郁热型 、肝郁化火 型、脾虚湿热型、肾虚痰瘀型 , 分别予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白虎汤合泻白散加减 、柴胡 疏肝散加减 、茵陈蒿汤合温胆汤加减 、桃红 四物汤合温 胆汤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 8 4 %。李玢钰等 辨体质类 型治疗痤疮 ,将其分为阳虚型 、阴虚型 、气郁型 、血瘀 型 、痰 湿及 湿 热 型 、气 虚 型 、特 禀质 、平 和质 型 ,分 别 采 用 温 补脾 阳 、养 阴清 热 、宣 畅气 机 、活血 祛 瘀 、清 热 利 湿 、补 气 、避 免 接 触 异 物 、起 居 有 常 治 疗 。 陈 力 将 妇科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的中医调周疗法 引入痤疮治疗 中,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顺应月经周期 的阴阳气血变 化 ,临床疗效显著。经前期 ,阳长阴消 ,酌情加鹿角霜 等补 肾助阳中药 ;行经期 ,重 阳转 阴,阳气下泄 ,让位 于阴,为阴长阶段 ,配合川芎、钩藤、陈皮等疏肝 ,使气 血和盛 ;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则加女贞子 、旱莲草等 滋阴类药物 。杨柳将本病分为肺经风热 ,湿热蕴结,
痤疮的中医治疗进展_综述_
![痤疮的中医治疗进展_综述_](https://img.taocdn.com/s3/m/735e2268a45177232f60a273.png)
粉。洁面后将中药按摩膏涂于面部, 在负离子喷雾机的熏蒸下
同时根据经络走行按摩, 再敷中药面膜治疗。治疗 55 例, 总有
效率 83.6%。
王 永 明 [12]采 用 黄 连 、大 黄 、苦 参 等 共 研 成 细 末 , 加 入 硫 黄
粉 、医 用 淀 粉 制 成 面 膜 散 。 洁 面 后 外 敷 , 隔 日 1 次 。 治 疗 150
杖、丹参、白芷熏蒸、湿敷法外治热毒蕴 结型痤疮, 取得了较好
的疗效。
3 针灸治疗
慈勤仁等[15]采用分型取穴, 肺经风热: 大椎、曲池、合谷、肺
俞 、迎 香 、上 星 ; 胃 肠 湿 热 : 曲 池 、合 谷 、足 三 里 、内 庭 、颊 车 、攒
竹; 肝郁气滞: 肝俞、太冲、膈俞、三阴交。配合点刺放血。治疗
王 葆 琦[10]等 用 蒲 公 英 、大 青 叶 、苦 参 、龙 胆 草 、丹 皮 、金 银 花 、 野菊花、地肤子熏洗治疗痤疮。治疗 35 例, 总有效率 88.6%。
2.2 中 药 面 膜 史 萍[11]用 黄 连 、黄 芩 、丹 参 等 药 共 研 为 细 末 ,
一部分香油调成按摩膏, 一部分加入医用生石膏调匀为面膜
但纵观治疗痤疮的临床报道, 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 分型标准不统一,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疗效判定带有主 观性, 临床资料样本偏小, 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 对比设计少, 且 大多缺乏复发率指标, 使临床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不能提高。
今后在临床研究中, 应该严谨科研设计, 统一规范诊断及 疗效判定标准, 并对复发率进行调查研究, 从而提高中医药治 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的科学性。
范 瑞 强[4]治 瘀 热 痰 结 型 以 养 阴 清 热 、化 瘀 散 结 , 方 用 桃 仁 四 物 合 消 痤 汤 加 减 ; 治 阴 虚 内 热 型 以 滋 阴 泻 火 、清 肺 凉 血 , 方 用消痤汤为主治疗。 2 中医外治法 2.1 洗 剂 苏 丽 等[9]用 中 药 外 洗 治 疗 痤 疮 , 外 治 方 为 大 黄 、芒 硝(化)、皂 角 刺 、赤 芍 、红 花 每 日 2 次 。 治 疗 132 例 , 总 有 效 率 98.48%。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e5867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9.png)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西医认为痤疮与雄激素及皮脂成分变化、毛囊皮脂腺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寄生、炎症反应与免疫等因素有关[1]。
临床上常行抗炎与免疫治疗,或者用抗生素类、抗激素类、维A 酸类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具有副作用多、会产生耐药性、停药后易复发、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部分患者长期应用的化学换肤治疗会出现灼烧、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影响疗效[2]。
而中医学上痤疮又被称为疱、酒鼓、粉刺、酒刺、面粉渣等,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患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等皮损症状。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可降低因长期使用激素引发的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中医药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中医药治疗痤疮独具特色,并且刺激性小、安全性、有效性高,本文就脏腑和三焦辨证[3]指导的中药内、外治法和中医其他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
1治疗方法1.1中药内治法《内经》认为,痤疮发病多与风、寒、湿、热相关,故对其病因病机的阐述大多以内生湿聚、外邪郁表、血热郁滞立论[4]。
中药汤剂在治疗湿热蕴结证、肺经风热证、痰湿凝结证[5]等类型痤疮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临床疗效显著。
1.1.1湿热蕴结型痤疮。
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或嗜食肥甘油腻之品,使湿热内生,聚而成为痤疮[6]。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提出汗出聚湿,湿邪郁于肌表,毛孔和体表脉络阻塞,脂凝邪聚发为痤[7]。
湿热蕴结型痤疮可以用黄芩、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物进行治疗。
清热除湿汤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证的基础用方[8],其中黄芩味苦、大寒,能够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龙胆草性凉、苦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生地黄甘寒,有清热凉血、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60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2019ZA041)。
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a3b1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f.png)
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一、研究背景及重要性痤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痘”,是许多人青春期不可避免的困扰。
它不只是一种皮肤问题,更是影响到个人自信和社会交往的一大障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痤疮患者群体不断扩大,甚至成年人也深受其扰。
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治疗痤疮方面逐渐显示出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揭示中药治疗痤疮的内在机制和实际效果。
二、核心观点一: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依据2.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体内“热毒”和“湿热”有关。
具体来说,当人体阴阳失衡,特别是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等因素共同作用时,就会在皮肤上表现为痤疮。
根据这一理论,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
2.2 常用中药成分分析在中药治疗痤疮的过程中,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苦参、丹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例如,黄连含有小檗碱,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丹参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一些复方制剂如“痤疮丸”、“消痤汤”等,通过多种药物配伍,综合调理身体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三、核心观点二: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3.1 内服中药疗法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常见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一般来说,内服中药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通常为数周至数月),但其疗效较为持久,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例如,一项针对100名中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了85%,而安慰剂组的有效率仅为30%。
3.2 外用中药疗法除了内服,外用中药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外用中药包括药膏、洗剂、面膜等。
这些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迅速缓解炎症、减少油脂分泌。
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0ebde3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b.png)
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2010-09-26 09:18:00 责任编辑:海峡医界网主编来源:浏览次数:0孙洁浙江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杭州310053指导:余土根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损害。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中医药在治疗痤疮中效果显着,相关治疗经验的报道也较多。
笔者查阅近10年来有关运用中医古方及其加减方治疗痤疮的经验报道共137篇,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了解中医古方在痤疮辨治中的临床研究概况。
1 辨证分型1. 1 从热论治1. 1. 1 肺胃蕴热面居人体高位,与风性上行之性相关,又肺主皮毛,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因胃经起于颜面部而下行过胸,肺经起于中焦而上行过胸,且肺外合皮毛。
久食肥甘辛辣使肺胃积热循经上蒸,上熏于面而成痤疮[ 1 ] 。
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所述:“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
”1. 1. 2 心经郁火心其华在面,心火不得发越,必循其经上燎其面。
故《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而刘完素根据五运主病明确提出:“诸痛疮疡,皆属心火”。
心中郁火是导致面部痤疮的主要病机[ 2 ] 。
火热郁遏,致气血瘀滞,津停痰阻,也是痤疮形成并难痊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1. 1. 3 胃肠湿热因过食膏粱厚味,胃肠积热,阳明壅滞日久则生热,在下则为便秘,上蒸则发为痤疮。
当代医家裴永清先生亦将此病病机归结为“阳明主面”一句话[ 3 ] 。
1. 1. 4 肝经郁热此型多见于月经来潮前出现痤疮或加重者[ 4 ] 。
妇人以血为本,肝体阴而用阳。
月经前阴血下注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以致肝失血养,肝气易郁,郁久化热化火,上炎于面部而发为痤疮。
1. 1. 5 肺经血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述:“此证由于肺经血热而成。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346213b14e852459fb57a8.png)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58-02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
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
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
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
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临床研究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7fb63ebcd126fff6050b09.png)
理论 , 临床上在辨证论 治的基 础上善用 多皮饮 以达 “ 以皮 走
皮” 之意 j 。焦海芳 等 以桃 红 四物汤 为主方 治疗 白头 粉 刺为主的患者 , 疗效 满意。
2 . 1 . 3 痰 湿 凝 结 证 其 临床 主要 表 现 为 患 部 以 囊 肿 为
主 J 。对于此型治疗上主要 给予利 湿化痰 之法 。由紫花地 丁、 天丁、 连翘等消肿散结 药物组 成 的方 剂用 于治疗痰 瘀互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 1 ) “ 郁 乃痤 ” 发微 , 各 种原 因形成 的邪郁如 : 气郁 、 血瘀 、 痰郁 、 火郁 、 湿郁 等影 响气 血 的正 常
运行 , 气 血郁结 于 头面胸 背肌肤 之 中从 而发为 病 ; ( 2 ) 脾 失 健运 , 导致 脾 胃湿热内蕴 , 湿热之 邪循脾 胃经脉 运行部 位而
结型痤疮 , 疗 效显著 。。焦海芳 等 将仙 方活命 饮进 行加 减治疗l 临床上囊肿结 节明显的患者 , 疗效较好 。 除此之外 , 临床上还有其 他证 型的痤疮 , 如 肾 阳实 证 与 肾阴实证均可 以以六 味地黄 汤为 主方 进行加 减” ; 肝 气郁
其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 为患者面部 白头
明等¨ 采用有两 面针 、 蛇舌草 、 野菊等药物组成壮 药排毒汤
熏蒸 治疗痤疮 , 并可 根 据患者 具 体 的病证 分型 进行 药 物 的
或者黑头粉刺居 多 , 伴 有红 色丘疹 。对 于此 型治 疗上 主 要 给予清泄肺热之法 。苗建章 等 采用 由枇杷 叶 、 黄连、 黄
相 应加 减 , 其 熏蒸 治疗 适用 范 围较广 , 可 全身进 行 熏蒸 ; 黄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a631c314791711cd79178c.png)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标签:痤疮;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the treatment of acneWANG Cheng-jun,FENG ying(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xi Xianyang712000,China)学术性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损容性。
好发于青少年,近年来也发生于中年人和儿童,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痤疮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心理健康,对于痤疮的治疗中医有其独特的疗法。
1 痤疮病因病机中医称为“肺风粉刺”“面疱”等,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性疾病。
它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肺经风热、肺经血热、肺胃蕴热、阴虚火旺等。
2 临床治法2.1 内治法内治法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痤疮可以分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凝结证;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以不同的中药疗法。
2.1.1 肺经风热证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白头、黑头粉刺居多,皮色略红,皮肤略痒伴有红色丘疹及丘疹上有白色脓头。
此证主要以清肺泄热为;苗建章等[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等药物组成的枇杷清肺饮治疗;黄莺从肺论治痤疮,运用三皮消痤汤对肺经风热型痤疮进行临床治疗[2],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郭潋等[3]采用由生地、玄参、麦冬、丹参等药物组成的清肺除刺方剂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口服丹参酮胶囊的患者有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六。
王自立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多皮饮以达“以皮走皮”之意[4]。
焦海芳等[5]以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桃红四物汤为主方治疗以白头粉刺为主的患者,疗效也非常可观。
2.1.2 湿热蕴结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周和下颌处皮疹较多,红肿热痛。
中医药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cb0600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f.png)
44痤疮% 8,-C& 本质上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 病"属于中医)粉刺* ) 肺风粉刺* 等范畴"主要以粉刺$炎性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形式表现# 由于痤疮损 害颜面的肌肤"从而导致颜值下降"这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和社交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不良改变"严重程度超过了癫痫和 哮喘"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自杀'$( #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治 疗痤疮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发现结合现代医学来 看待中医药治疗痤疮"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性得到了证实"这
%"%
理论研究
科技风 "#"# 年 $$ 月
药都对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但是人体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是单一的实验室实验可以模拟的因 此实验室结果只能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要素
"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 张琳$$ 等以痤疮合剂 夏枯草枇杷叶地黄牡丹皮 黄连桑白皮连翘金银花黄芩牛蒡子川芎防风牡蛎 蝉蜕北沙参葛根香附 为造模成功后的家兔连续灌胃 ) 周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 #P2> Sg_2+含量均显著下降且与痤疮合剂浓度呈正比 这表明 痤疮合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袁玉亮$) 等以苓桂剂 大枣炙甘草桂枝白芍生姜 茯苓白术 治疗青春期寻常型痤疮结果显示治疗后较治疗 前 6!$3<SPa)<#P23#P2>Sg_2+和 6"c) 均显著下降 M[ %&%; 作者推测苓桂剂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改善固有 免疫来达到治疗青春期性寻常痤疮 张斌$( 等以消痤方 牡丹皮紫花地 丁板 蓝 根车 前 子鱼 腥 草 金 银 花 赤 芍 连翘 治疗寻常型痤疮发现治疗后患者的 6!( <6!3 <S细 胞数量均比治疗前增加 M[%&%; 证实了消痤方可以通过 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状态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有多种细菌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 炎症炎症反应贯 穿 整 个 痤 疮 病 理 变 化 的 全 过 程 且 身 体 自 身的免疫应答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痤疮的临床表现 中药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3eefc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8.png)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黄映君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0(022)008
【摘要】@@ 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以颜面及胸背部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为特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初起如细小丘疹和脓疱,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疤痕、色素沉着.多见于青年男女.其病因比较复杂,中医认为[1]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条件;血郁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现代医学认为[2],本病与雄性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口堵塞、痤疮棒状杆菌繁殖或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常因反复发作而迁延难愈,目前现代医学对其无特效疗法,而祖国医学疗法独特,副作用小,效果明显.笔者就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总页数】4页(P636-639)
【作者】黄映君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6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4.中医药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5.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痤疮的中医药试验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试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d1af1b52d380eb62946dc0.png)
脂分泌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1 调 节 激 素水 平 的研 究
21 单药研 究 .
鞠强[ 5 1 等对丹参的提取物丹参酮进 行了实验
研究 , 发现丹参酮 中的两种主要单体成分隐丹参酮 和丹参酮 ⅡA 可能通过直接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增殖 、脂 质合成或 间接 下调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m N 的表达而具 有抗皮脂腺活 R A 性 的作用 。
Pr g e s i he o r s n t Ex e i e a S ud f Tr d to a Ch ne e M e i i e f r Ac p r m nt l t y o a ii n l i s d c n o ne
GU h n Z N nf . E n- ag O S u , HA G E - ̄ W lY gn e
【e rs ce rdt nlC iee m dcn;R ve K yWod】A n;Ta io a hns e i e e i i i w
痤疮 是一 种毛囊皮脂腺 的慢性 炎症性皮肤病 , 多发于青
果表 明痤疮饮 既有抗雄 激素活性 ,又有温和 的雌 激素样 活
性。 2 对 皮 脂 分 泌影 响 的研 究
N ni n e  ̄ o rdt nlC iee Meii ,N j g i gu 10 0 aj g U w mi f Ta io a hns d n n i c e a i ,J ns,2 0 0 n n a
【bt c】T oeta n mbro t a rsit fr o c nclepr et nm ltasad pamao g a rsac A s at o cl c u e fle t e ne ee t l ia xei ns ia r l n hr cl i l eerh r l iru r d i m ,a i oc o ig rgo rdtn lC i s d i (C fs l du ft io a hn emei n T M)f ce a a i rcn er. h s rsa h sidct te m cai f ne a i e ce o an r n eetyas T ee eer e n i e h ehns o r e c a m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44b6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a.png)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2:37.00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范琳李忻红[导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琳李忻红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治疗;综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现将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中医命名有“肺风粉刺”“粉滓”“面皶”“酒刺”“粉花疮”等。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载“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劳汗当风,寒薄为鈹,郁乃痤。
”首次提出了“汗”与“湿”、“风”对痤疮的发病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少气充,面生疱疮”,体质虽健康,然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相火易旺盛,气火偏旺,灼血成瘀,郁搏于肌肤,发为痤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陈士铎在《外科秘录》中所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也。
…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指出粉刺因肺受风热及外受寒风致使气郁血热而生,认为“湿”,“热”两邪停滞肌肤为其发病原因。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使口径变小、狭窄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
(3)毛囊微生物的感染,一般与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有关。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8464e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f.png)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郑丽卿;柯秀丽【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acne medicine and effectivenes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in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treated 180 cases of acne patients for the study,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methods will be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CM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group (mask method, lotions, ointments, gels and creams therapy) and combined therapy group (oral topical medicine), 60 cases were observed treatment effect (given each treatment),to cure,markedly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utside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mbined therapy group rates were 95%(57/60), 86.66% (52/60), 90% (54/60 ),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plan must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目的:探讨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
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李明亮等[7]对杨柳教授的四种证型分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中指出,痤疮大致分为肺经风热型、湿热蕴结型、冲任不调型、痰瘀凝结型四个类型,并以枇杷清肺饮、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柴胡疏肝汤进行辨证加减[8]。
3 中药疗法
中药内服则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确定治则治法,选方定药;外用则多制成面膜外敷患部。
所用药物功效多为清热祛火、凉血解毒、祛湿散结等。
王学军等[9]研究发现以枇杷清肺饮加减变方为基础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
陈志宏等[10]运用芍药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血虚型痤疮患者30例,总有效率93.3%。
曾小平等[11]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辛夷清肺饮能改善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性激素水平紊亂的状态。
黄涛等[12]等研究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4%及90%,清痤养颜面膜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其中以肺经风热证最佳。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治疗痤疮应用广泛,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等均有应用。
陈丽姝等[13]指出,对于激素水平异常所导致的痤疮,针灸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紊乱情况。
张新普等[14]将84例虚内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痤疮局部挑刺治疗并取穴足三里、涌泉,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采用针刺,总有效率为78.5%。
表明针灸对患者阴虚体质状态和痤疮皮损的改善情况具有明显的优势。
王秀刚[15]临床上用针灸疗法和西药治疗痤疮,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7%。
李梅娇等[16]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放血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
治疗组总有效率81.63%,对照组总有效率52.04%,放血疗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于痤疮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田广等[17]通过文献统计,总结出耳穴贴压治疗痤疮的用穴情况,指出耳穴贴压疗法简单便捷,疗效显著。
5 讨论
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与治疗由来已久,古代医家对此颇有研究。
例如《内经》、《诸病源候论》、《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均有关于痤疮的探讨与论述[18]。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例如风热外袭、肺胃湿热、肝气化火等,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的作用。
同西医疗法相比,中医疗法例如内服中药、针灸等使用历史更为久远,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疗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燕,傅杰英.浅论难治性痤疮的针灸诊疗[J].新中医,2013,45(2):158-159.
[2]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205.
[3]于红红,韩峰,孙丽凤,田维毅.蔡英奇分期论治痤疮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7):591-592.
[4]苗建章,张婷,唐远山.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2014,35(6):728-729.
[5]田晓翔,田鹰.肺风粉刺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5):74-75.
[6]苗建章,张婷,唐远山.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2014,35(6):728-729.
[7]李明亮,杨柳,黄文婧,等.基于杨柳教授4种证型分类的痤疮病因病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456-457.
[8]钱江,杨柳.寻常痤疮辨证论治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7.
[9]王学军,郑楠,安月鹏.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肺胃热盛型寻常痤疮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9):1799-1801.
[10]陈志宏,谢秀俊,程立红.芍药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血虚型痤疮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2):67,78.
[11]曾小平,喻国华.辛夷清肺饮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2):1648-1650.
[12]黄涛,张衍,钟江,黄云淑,黄为阳.清痤养颜面膜治疗不同证型痤疮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4):24-25.
[13]曾丽蓉,屈乐言,马彩茗.浅谈中药对药分期治疗痤疮[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073-2075.
[14]张新普,薛丹,童亚男,等.针灸改善体质状态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41-744.
[15]王秀刚.针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7(5):41-42.
[16]李梅娇,王鹏,蔡敏,等.穴位放血联合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2):127-130.
[17]田广,孙树香.耳穴贴压治疗痤疮的用穴概况[J].江西中医药,2012,43(10):56-58.
[18]何琦,田丰.痤疮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