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档
月夜忆舍弟课程设计
月夜忆舍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阅读技巧,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深邃意境。
知识目标包括能够识别并解析诗歌的基本形式、语言特色和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则着重于提升学生的朗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希望学生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作为核心文本,通过对诗歌的深入解读,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大纲将详细安排从诗歌背景介绍到文本细读、从情感分析到创作背景探究的系列内容。
具体包括:1.诗歌背景知识:介绍杜甫其人及其与兄弟的关系,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诗歌结构分析:剖析诗歌的韵律、格式和意象使用。
3.情感主题探讨: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兄弟情谊、忧国忧民之情。
4.创作练习: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尝试仿写古体诗。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对诗歌的背景、形式等进行系统讲解。
2.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见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实验法:模拟古代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1.教材:《月夜忆舍弟》及相关注释、解读资料。
2.参考书:杜甫诗集、唐代文学研究著作等。
3.多媒体资料:相关诗歌朗诵视频、动画演示等。
4.实验设备:纸笔等创作工具,以便于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通过上述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平台,从而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2.学会捕捉意象,领会意境,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讨论探究,能够领会其意境,感受诗人思念亲人,渴望战争停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在“有”和“无”的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朗读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电脑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以果树生长作喻,对诗歌的四要素即情、言、声,义作了形象的概括。
认为感情是果树的根本,语言是它的枝叶,声律是它的花朵,义理是它的果实,“情”与“义”属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与“声”则属形式表达方面。
“言”“声”的形式是为表现“情”“义”的内容服务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中“情”尤为重要。
“义”只有融入“情”中,染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能感人至深。
换句话说,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大家都熟悉,我们不久前才学习了他的《茅屋为秋风送破歌》《石壕吏》。
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丰富、真实、深刻的情感?又表现了怎样的义理呢?屏显课题:《月夜忆舍弟》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舍:shè。
这是个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
你还知道哪些谦辞?(明确:鄙、愚、敝、拙、家、老(脸)等)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
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朗读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文诗;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3.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审美能力;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朗读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文诗;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情感表达的含义;2. 运用诗词语言进行表达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Step 2 学习课文1. 听读课文: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月夜忆舍弟》诗歌。
2. 朗读训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针对诗歌中的重要词汇进行朗读练习。
Step 3 词语解析1. 整体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思考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含义。
2. 合作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共同解释诗中的重要词语,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 诗意品味1. 示范解读:老师运用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诗中的意象与感悟进行解读。
2. 学生分享:学生们参考老师的示范解读,分享个人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 语言运用1. 集体填词:将诗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锻炼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运用能力。
2. 口头表达:学生小组展开讨论,运用诗词语言表达各自对月夜的印象和感触。
Step 6 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学生们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一首关于月夜的诗歌。
2. 诗歌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分享,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做出个性化评价。
- 学生相互间进行合作与分享,通过同伴评价方式进行互动评价。
2. 作业布置:- 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题;- 诗歌创作内容完善并准备分享。
五、板书设计《月夜忆舍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朗读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文诗;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023年初中七年级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
2023年初中七年级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初中七年级学生《月夜忆舍弟》这篇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月夜忆舍弟》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夜的景色,引发学生对月夜的长相和情感的联想。
2. 提问引导:举例询问学生是否在月夜中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记忆。
第二步:整体阅读1. 引导学生共读《月夜忆舍弟》。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感受,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步: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 分析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和叙事方法,分析它们对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的作用。
第四步:探究情感表达和意义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如思念、怀念、失落等。
2. 探究文章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如友情、亲情、人生哲理等。
3.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文章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拓展阅读与讨论1. 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促进学生对类似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比较。
2. 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心目中最有感染力的句子或段落,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诠释和感受。
第六步: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围绕月夜的主题或与舍弟的思念展开。
2.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章,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024《月夜忆舍弟》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月夜忆舍弟》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月夜忆舍弟》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与感受:通过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兄弟之情和战乱背景下的忧虑。
2. 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深层次情感和历史背景。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创意表达活动。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杜甫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月夜忆舍弟》,感受诗歌韵律。
3.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探讨兄弟之情和战乱背景。
4. 意象分析:分析“月夜”、“戍楼”等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5. 情感体会: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忧虑、思念等。
6. 创意表达:学生分组,选择诗中某一节或意象,用现代语言表达其意境。
课后作业写作练习:仿写一首以亲情或友情为主题的现代诗。
深入研究:选择另一首杜甫的诗歌,分析其主题和意象。
本节课通过学习《月夜忆舍弟》,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容,还学会了如何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情感。
通过创意表达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并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案《月夜忆舍弟》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与感受:通过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兄弟之情和战乱背景下的忧虑。
2. 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深层次情感和历史背景。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创意表达活动。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杜甫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节,需要更加精炼地梳理今天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们能够明确掌握重点和难点。可能通过一些互动问答或简短的知识点小测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举例:通过讨论和情境创设,使学生体会诗人月夜思念舍弟的心境。
-朗读技巧:教授正确的诗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诗词的节奏和情感,并表达出来。
-举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气、语速和停顿来传达诗词的情感,如“断人行”中的停顿可以增强诗句的沉重感。
-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如对诗词意境的想象和创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月夜忆舍弟》这首诗的背景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他们自身的思念体验,学生们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地理解杜甫的思亲之情。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诗词结构分析这一部分,学生们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障碍。
在讲解诗词结构时,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和直观的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仗、韵律等概念。例如,我可以借助图表或实物模型来展示对仗的对应关系,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为具体易懂。
3.强化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解读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4.增强思维能力:分析诗词结构,理解作者情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感怀人生杜甫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
感怀人生杜甫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感怀人生——杜甫《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引言】杜甫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古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思想深邃、感情真挚而闻名于世。
其中,《月夜忆舍弟》是他写给已故弟弟的一首挚爱之作。
本教案将以此诗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一、诗歌导读】1. 学生们一起阅读《月夜忆舍弟》,理解其中对亲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2. 学生们分组讨论几个问题:诗中的月光和夜色与舍弟的离世有何联系?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的何种看法?(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二、人生悲欢离合】1. 引导学生们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有什么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又有什么让他们感到悲伤的事情?2. 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悲伤的经历,并试着写成一首诗,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三、人生的美好与脆弱】1. 学生们观看一段精选视频,展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脆弱性。
2. 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同自然界有何相似之处?以及人生的美好与脆弱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3. 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人生的坎坷与奋斗】1. 学生们研读《月夜忆舍弟》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句,了解诗人的一生经历和他所面对的困难。
2.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困难的场景,表演出来,并与诗中的情节进行对比。
3. 学生们进行展示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人坎坷与奋斗的理解。
【五、人生的意义与追求】1. 学生们分成小组,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追求名利和物质,人生还应该追求什么?2. 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几个各自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们能够通过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人生的真谛。
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并增强他们对文学和人生的理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课外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月夜忆舍弟》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词背景: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月夜忆舍弟》的历史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月夜忆舍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夜忆舍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在某个特殊的夜晚,特别想念远方的亲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月夜景物中,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运用:通过分析诗词的用词、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抒发情感。
4.增强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月夜忆舍弟》所表达的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在困境中关爱家人、思念亲友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月夜忆舍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在战乱中创作的诗,表达了对远在洛阳的弟弟的深深思念。它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经典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杜甫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和情感抒发,展示了他对亲人的牵挂。
-诗词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词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够熟悉,难以理解其表达效果。
月夜忆舍弟(杜甫)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杜甫)教学设计月夜忆舍弟(杜甫)教学设计导语:《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诗人倾吐了他对已故亲弟弟的思念之情。
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旨在通过诗歌欣赏、文化背景解读和创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品《月夜忆舍弟》;2. 学习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掌握《月夜忆舍弟》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4. 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完成一首以《月夜忆舍弟》为题材的诗歌;5.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杜甫及其代表作品《月夜忆舍弟》的背景介绍;2. 诗歌欣赏:分析诗歌结构、语言特点和内涵;3. 文化背景解读:探讨杜甫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价值;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以《月夜忆舍弟》为题材,完成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5. 综合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理解水平。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或诗歌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诗歌欣赏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逐句解读《月夜忆舍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三、文化背景解读(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代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学生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探究《月夜忆舍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3.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创作实践(30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月夜忆舍弟》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和互相修改,提高创作的质量。
3. 部分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读,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五、综合评价(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进行同伴评价。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月夜忆舍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2.通过诵读、想象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情感,同时理解战乱对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望月思弟的复杂情感,理解战乱背景下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配乐等)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安史之乱、杜甫生平简介等)学生预习诗歌,了解基本内容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夜的视频或图片,营造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月夜下,你会想起谁?为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月夜忆舍弟》,看看诗人在这样的月夜下想起了谁,又有着怎样的情感。
2.解读文题,了解背景解读文题:解释“舍弟”的含义(谦称自己的弟弟),并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客居秦州,思念分散在各地的弟弟)。
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安史之乱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3.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配乐诵读: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全班学生一起配乐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描绘诗境,感悟诗情想象描述: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象和诗人的情感状态。
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分析意象: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戍鼓、雁声、露、月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营造诗歌的意境和表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望月思弟的复杂情感(如忧虑、思念、无奈等),并探讨这种情感在战乱背景下的特殊意义。
5.深入探究,理解主题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将《月夜忆舍弟》与杜甫的其他相关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行对比阅读,探讨杜甫诗歌的共同主题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月夜忆舍弟》。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表达,掌握文章的结构框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掌握文章的精要内容;
3.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艺术手法,体会文章的意境;
4. 能够熟练运用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掌握文章的结构框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掌握文章的精要内容;
3. 分析文章中的艺术手法,体会文章的意境;
4. 熟练运用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引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产生兴趣。
2. 情景导入:让学生思考,在家庭中,你有没有一个你特别珍惜的兄弟姐妹?你有什么样的感情?
3. 文本解读:让学生自读文章,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4. 语言点拨: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精要内容。
5. 艺术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手法,体会文章的意境。
6. 情感体会:让学生熟练运用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 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月夜忆舍弟(杜甫)教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教案月夜忆舍弟(杜甫)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2. 理解并诵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探究杜甫对兄弟情感的表达;4.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驾驭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诵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1. 探究杜甫对兄弟情感的表达;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驾驭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月夜忆舍弟》文本;2. 课堂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初步感受,开启对兄弟情感的探究之旅。
Step 2:课文解读(25分钟)1. 学生诵读《月夜忆舍弟》。
2. 分步解析诗歌,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3. 了解诗歌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Step 3: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围绕诗歌中的兄弟情感展开讨论,聆听学生的观点和体验。
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兄弟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时间,要求他们以《月夜忆舍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兄弟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和点评。
Step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课堂内容和学术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2. 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提高了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驾驭能力,通过创作与表达,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月夜忆舍弟优秀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优秀教学设计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意并诵读。
2.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3.总结“月亮”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朗读法;3.自主探究法;4.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诗人感物兴怀之作,自然万物皆可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这些意象中,尤以“月”这一意象为诗人所爱,你们谁能想起关于“月”的诗句?二、解诗。
1.学生自读,熟悉诗歌。
2.师:请同学们齐读标题,你读到了什么内容?(月夜思念弟弟)3.这是一个怎样的月夜?为什么思念弟弟?(齐读诗歌)预设:这是一个萧瑟凄凉的月夜,因为戍鼓声响,行人断绝,秋风萧瑟,雁飞留声,更显寂静、倍感孤独。
读一读,读出悲凉感。
这是一个孤独的月夜,因为有弟却分散各处,生死不知;就算能回乡,却也无家可归。
读一读,读出孤独感。
这是一个明亮的月夜,因为白露时节,天气入秋转凉,面对如此悲凉的景色,心中不禁遐想此时故乡月明。
读一读,读出向往感。
4.此时的杜甫身在秦州边塞,因为首联“戍鼓”、“边秋”。
5.杜甫思乡思亲,因为颔联“月是故乡明”和颈联“有弟皆分散”。
板书:思乡、思亲。
6.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现实。
小结:此刻的杜甫,思乡无家可归,思亲亲人离散,唯有遥寄一首诗来排遣心中的万般惆怅。
让我们读起来,读出诗中的千言万语,读出诗人的万般思情。
三、悟诗。
这首诗写在一个月夜,杜甫说“月是故乡明”。
看眼前之月,却遥想故乡之月更圆更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预设:因为思念故乡、因为作者把情寄托在了月之上,故而觉得故乡的月定是更亮。
板书:月是故乡明(移情于物)。
杜甫的弟弟此刻身在何方?心在何处?明月千里来相照,也许只有月亮知道家人的生死吧。
我们能否通过共赏明月来传递心意,传达相思呢?借用杜甫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思乡;或者渴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借月思亲。
初中语文人教版《月夜忆舍弟》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月夜忆舍弟》教案《月夜忆舍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文学,学习宋代文学家周邦彦的《月夜忆舍弟》。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对亲情的感恩之情,学会回忆与思念。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月夜忆舍弟》的内容。
2.通过赏析宋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记忆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解读文言文。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堂笔记和练习册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频,引发学生对于月亮、夜晚和思念的联想和感受。
【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周邦彦的《月夜忆舍弟》一节,呈现给学生整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
【阅读】1.课堂集体阅读老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月夜忆舍弟》,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理解全文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师生互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不时停下来向学生询问理解程度,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回答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3.小组合作阅读学生分成小组,组内讨论充分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和情感表达。
【分析】1.解读生词和短句解读文中生词和词组,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词义和用法。
2.品味古文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散文、音乐等多种形式,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情感和意境。
【表达】1.个人思考与回忆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写一段小故事,回忆自己与家人或朋友的美好时光,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整理感想与表达要求学生口头表达或以书面形式,整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本篇文章进行个人评述。
可以通过绘画、演讲、写作等形式表达。
【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和评议的方式,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宋代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档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简析: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风格。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参考文本:《月夜忆舍弟》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月夜忆舍弟》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识别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能够就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表达个人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课文主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过和亲人分离的经历?分别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Step 2:阅读理解(2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课文《月夜忆舍弟》。
2.学生个体默读,然后就课文内容回答问题:a)舍弟在课文中具体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b)舍弟离别的原因是什么?c)课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d)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何种情感?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1.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词汇和短语:兄弟、别离、月夜、封信、乡间、凝望、思念2.进行词义解释和例句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Step 4:概括课文(15分钟)1.引导学生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展示。
Step 5:个人表达(20分钟)1.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2.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写作,并注意行文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Step 6:总结反思(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短文,分享彼此的观点。
2.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提出问题。
【教学资源】1.课本《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2.课文《月夜忆舍弟》的复印件。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查找其他相关的描写亲情和离别的作品,进行阅读和分享。
2.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作文,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月夜忆舍弟》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月夜忆舍弟》文章教案
《月夜忆舍弟》文章教案篇章结构:I. 导言:引入《月夜忆舍弟》的背景和主题(约200字)II. 内容概述:对《月夜忆舍弟》的主要情节和情感描写进行概括(约300字)III. 文字解析:探讨《月夜忆舍弟》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约800字)IV.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并表达对《月夜忆舍弟》的情感体验与思考(约300字)V. 创作拓展:通过写作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月夜忆舍弟》的艺术魅力(约500字)I. 导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该诗通过追忆亡兄,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在大时代之下个人凄凉遭遇的独特艺术魅力。
II. 内容概述《月夜忆舍弟》描绘了在月明之夜,诗人独自思念亡兄的情景。
以揭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为主题,以抒发对亲情的哀痛和对生活的感悟为情感基调。
III. 文字解析1. 意象描写《月夜忆舍弟》通过准确而富有意蕴的意象描写,构建了强烈的视觉和感触的艺术效果。
比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诗人以农田景象为背景,将诗意引向了生活场景和个人感受。
2. 修辞手法《月夜忆舍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形象的比喻、艺术的对仗以及细腻的描摹等手法,使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
例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的"鼓"、"人行"、"秋"、"雁"等形象,都有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内涵。
3. 语言特点《月夜忆舍弟》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与思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宇宙万物相互咏唱,展示了对生命的反思与追问。
IV. 情感体验通过对《月夜忆舍弟》的阅读,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而引发触动和思考。
小组讨论和个人心理写作都是有效的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表达出对生命和亲情的思考与感悟。
《月夜忆舍弟》 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通过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在战乱背景下对兄弟的思念和忧虑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理解“月”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月夜、思念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月夜,你们会想起谁?会有怎样的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试着读出诗歌的感情。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戍鼓”“断人行”“露从今夜白”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所营造的凄凉氛围。
5、情感分析(1)提问学生: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兄弟的思念?(2)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思念兄弟的同时,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6、写作手法探讨(1)分析诗歌中以景衬情的手法,如通过描写月夜的景色来烘托诗人的思念和忧伤。
(2)讨论“月”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如象征团圆、引发思念等。
《月夜忆舍弟》公开课教学设计-月夜忆舍弟优秀教案
《月夜忆舍弟》公开课教学设计-月夜忆舍弟优秀教案《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
2.探究杜甫现实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如何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同时也要深入了解杜甫这位诗人。
老师先来检测一下我们同学对于杜甫的了解。
请睁大眼睛看屏幕上方出现的诗句,快速辨识哪些诗句是出自杜甫之手?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④“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⑤“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①④为杜甫诗作)【设计意图:用已读经验唤起学生对杜甫诗风的初认知。
】二、走进诗歌1.《月夜忆舍弟》自由朗读这首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2.读诗方法回顾我们来回顾一下读诗通常会有哪些方法?读题、关注意象、关注表现手法等。
把握意象的特点是鉴赏诗歌常用的一个方法,请大家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设计意图:以已学诗作《春望》和这首《月夜忆舍弟》笔下出现的意象,概括意象的共同特点,“烽火”“家书”“戍鼓”“孤雁”“书”等意象交代战乱背景和边塞环境的凄凉萧瑟,理解杜甫诗歌常选取典型事物和典型环境,描写现实,为理解“现实主义”风格特点做准备。
】3.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
通过典型事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
在这两首诗歌中,作者抓住安史之乱这个特定的战争环境,选择能渲染凄切悲凉的戍鼓与孤雁来传情,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了什么情感呢?深沉的思亲与思乡之情在战乱的大环境下,你觉得诗人还会感慨什么?你是如何读出的?【设计意图:抓住“意象”“情感”解读《月夜忆舍弟》,回到具体诗句进行鉴赏,家愁国难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交相呼应,含蓄蕴藉,尤为感人。
月夜忆舍弟教学方案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方案设计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月夜忆舍弟》,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月夜忆舍弟》的背景、作者及作品内涵;2. 培养学生对《月夜忆舍弟》的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与《月夜忆舍弟》相关的作文;4.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5.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月夜忆舍弟》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文本分析,包括词语解析、句式分析等;3. 阅读与理解,《月夜忆舍弟》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等;4. 写作训练,如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以《月夜忆舍弟》为素材;5. 文学鉴赏与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月夜忆舍弟》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互动和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月夜忆舍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向学生介绍《月夜忆舍弟》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此的印象。
3. 文本分析与阅读将《月夜忆舍弟》的文本分成几个段落,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段解读,解释生词和疑难句。
然后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4. 讨论与思考学生小组讨论《月夜忆舍弟》中的主题和意象,并展开思考,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5.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月夜忆舍弟》和友谊的理解,撰写一篇以《月夜忆舍弟》为主题的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的结构、论点和表达方式。
6. 文学鉴赏与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一篇与《月夜忆舍弟》相关的诗歌或散文作品,并在班内进行分享和展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书面作业评价: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准确性、语言流畅性、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评价:评分标准包括参与程度、表现自如度、思考深度等。
3. 教师对学生写作和创作的指导评价:评分标准包括评语数量、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简析: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风格。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师: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
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这一千古名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师: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舍弟
心忆对方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音乐起,学生齐读。
)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师:是啊,杜甫记忆里的故乡,曾经的故乡真是情意融融,手足之情,情真意切。
这真是一幅月满人圆的画面。
然而,此时此刻,今夜这美好的画面能重现吗?那家人团聚一起举杯邀月,彻夜长谈不会再有了,有的只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学生齐读)那草原之上,兄弟们扬鞭奔驰不会再有了,有的只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齐读)
师:(音乐起)同学们,由于战乱,使杜甫的家人无法团聚,书信无法传递,生死无法知晓,怎么不让人思,不让人愁,不让人忆。
因此在杜甫的眼中,今夜的霜露它就是如此的(白);在杜甫的心中,故乡的月亮就是如此的(明)。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加愁,思上加思。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六.《月夜忆舍弟》诵读比赛
阅读:754 次
录入:lhzxjxx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 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