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摘要: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西方的红楼梦”(han,2004)。
这本著名的小说出现过多个中译本,然而,对其翻译的研究仍然很有限。
目前,对这本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层面,这对研究翻译作品来说视角过于狭窄。
本文选取了两个中译本-张振玉的《京华烟云》和郁飞的《瞬息京华》,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探讨两译本的不同。
关键词:moment in peking;翻译规范
一、moment in peking及其研究
moment in peking写于1938年,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也是林语堂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而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
林语堂一直对其译作不甚满意,这也是为什么林的小说没有散文流行的原因之一。
(lin,1991)
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及文学人物对比分析上面,而对其中的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缺少考虑,无法全面地探讨译作的差异及影响的成因。
因此,用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探讨这部小说的不同译作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解释各个译作在读者中的不同反应以及译本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林的小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规范”的定义强调在目的语中翻译行为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
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制约人们生活的传统的
或大众默认的行为,道德准则。
(a.2002)翻译规范是图里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是将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描和研究,以此构建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翻译活动中,作为理论指导。
(toury,1995)
图里认为翻译是规范指导下的活动,将其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
一,初始规范:图里认为这是规范论中的核心概念。
分为两级,充分性性和可接受性。
倾向于源语语言文化的译者行为叫做充分性,译者忠实于原文。
可接受性是指译者倾向于目的语文化,译者会做出改变和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
二,预先规范:考虑译者对文本的选择,是直接翻译还是通过中间语翻译。
它包括两方面: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
翻译政策指的是在特定语言,文化或时间中对译本的选择。
翻译的直接性事指译者直接从源语翻译还是通过另一个中间语翻译。
三,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中的微观选择,包括翻译技巧和策略。
它分为模版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
前者指决定文本形式安排的规范,如对章,节的划分,对句子的增译,减译,后者是指对语言的选择,如词汇,短语等。
(hu,2010)
三、从翻译规范的角度看两个中译本
(一)预先规范
1、翻译政策
根据图里的规范理论,不同的译本发行的背景不同。
翻译不仅是一个文学活动,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很多因素,如
政治,经济等。
1977年,张振玉版《京华烟云》在台湾发行,并与1987年引进大陆。
当时,中国刚从战争中解放出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对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郁飞的译本于20世纪末发行。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领域的发展。
同时,外来文化大量引进国内,人们对于外国文化的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
2、翻译的直接程度
翻译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进行的,需要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有时,译本是由源语直接翻译而来,但还有一种情况,译本是通过一种中介语言-也就是现有的第三种语言翻译而来。
这两种翻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某些特殊时期,无法直接得到原文,或者译者不擅长源语的翻译。
而本文的两个译本都是对原小说的直接翻译,即由最初的英文版直接翻译成英文。
(二)初始规范
除了预先规范,图里还提出了初始规范,认为它是翻译规范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fu,2001)初始规范决定着翻译的整体走向,译者应当以原文为准,遵守语篇关系和源语中的规范或者目的语中的规范。
但是大部分译文不会达到两个极端,而是处在两个顶点的中间。
也就是说,译者将决定牺牲一些源语中的规范,同时,打破一些目的语中的规范,这些都是在考虑了初始规范后决定的。
这就
出现了两种译文种的两种倾向-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因为纯粹的属于其中任何一种都是不可能的。
充分性是指译者倾向于源语文化,介绍新的文化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可接受性是指译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倾向。
张的译本倾向于可接受性,张振玉在译本中大量使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更重视翻译和译者,译者主体性也有明显体现。
他在翻译的时候,做了许多改动,在形势和内容上都有创新,语言上优雅得体。
郁飞倾向于可接受性,郁飞本身不是翻译家,他翻译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完成父亲的遗愿。
就文化理解方面,他忠实于原文,最大程度的按照林的原文翻译,对原文基本没有做改动。
郁飞对原文的忠实体现在词语和表达方式上,语言上简洁,多用了符合原文的北京话。
(三)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从微观层面上决定翻译中的模式,技巧,策略等。
与在翻译活动之前起作用的预先规范不同,操作规范提供了一种方式,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如特定的词语或句子,文学风格等。
1、模版规范
模版规范指的是对目的语材料的处理,如增译,减译,或段落,章节的分布等。
翻译时的这些改变,可能是有意的,或是由于译者和发行者的疏忽。
张对原文的安排有较大改动,在每一章前面都增加了一幅对联,作为每一章内容的梗概,也用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后花园富翁埋珠宝,北京城百姓避兵灾”,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一些问题,如”谁在花园里埋珠宝?什么样的珠宝?这些珠
宝价值多少?在译文中采用对联作为目录,是张译中最显著的特点。
郁飞并未将读者放在第一位考虑,而是尽可能保留了林的原文。
2、文本语言规范
文本语言规范决定着对材料的处理,即从文本层面到语言层面的内容。
张译做了较多改动,如增译或省略。
郁飞并基本未改动原文,除有些地方,他去掉了一些原文中为外国读者理解做出的解释。
在文化负载词汇方面,郁飞对中国文化更为熟悉,因此对这些词语的处理也较为合适。
四、结语
通过对图里提出的三种规范进行比较,文章揭示了规范存在于翻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源于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译者需要在这些制约因素中寻求平衡以达到翻译目的。
不同的规范在翻译的过程中支配着译者的选择,包括对原文本的选择、译入语的选择等。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不仅可以为这部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可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译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翻译活动的特点,而且更好地证明了图里规范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anonymous.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altion studies and beyond,1995.
[3]傅勇林.翻译规范与文化限制:图瑞对传统语言学与文学藩篱的超越[j].外语研究,2011,(6).
[4]韩江洪.论中国的翻译规范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1).
作者简介:宋琦,女,25岁,宁夏吴忠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