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进程中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北京市住宅用地为例

合集下载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挑战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挑战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市经历了由农业为主的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城市的扩张,大片的农田被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这给北京市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确保粮食的供应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聚集在城区,交通压力急剧增加。

大量的私家车辆和交通拥堵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此外,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也导致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公共交通的发展滞后,致使城市内部和城市外部的交通出行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土地利用的变化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开发建设,这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量的水泥和沥青路面覆盖了原有的土地,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导致城市内部的排水不畅。

此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保护生态系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也意味着社会的转型和面临的问题的增多。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的需求。

然而,由于土地有限,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人口的增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了住房和基础设施的不足。

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土地利用涉及到土地资源的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升,而社会空间结构则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优化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空间结构,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是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了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通过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产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优化土地利用还可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其次,优化社会空间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集中体现,其社会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特征。

优化社会空间结构需要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的建设,提升社会公平和质量。

通过优化社会空间结构,可以减少城市的社会隔离和贫富差距,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在城市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空间结构。

最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空间结构需要多方合作和综合治理。

城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企业应当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城市发展建设,促进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居民应加强自身素质和社会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会空间的优化发挥积极作用。

(最新)北京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

(最新)北京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1997—201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九年八月目录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4)二、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8)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0)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23)专题报告之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4)一、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类型 (24)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总体特征 (25)四、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分区与利用模式 (27)五、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与对策分析 (28)专题报告之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9)一、前言 (29)二、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区分类与现状特征 (29)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对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36)四、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分区 (39)专题报告之四:北京市城镇体系用地规划研究 (41)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41)二、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4)三、城镇体系用地发展规划 (46)四、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3)专题报告之五:北京市土地供需分析 (54)一、土地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析 (54)二、人口预测 (55)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56)四、土地供需分析 (58)专题报告之六:北京市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和控制指标协调衔接报告 (59)一、协调衔接指导思想和原则 (59)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的确定 (59)三、协调衔接情况分析 (60)四、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 (60)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

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需求量大,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尤显重要。

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力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力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力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赵婷婷;张凤荣;杜颖;姜广辉【摘要】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利用1996,2002,2009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统计和调查数据,综合运用Mapgis6.5,Arcview3.3空间分析工具,SPSSl1.5中空间聚类(Hierarchical Spatial Cluster)等方法,分两个时段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因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而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他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1.40%.1996-2009年建设用地扩展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以西向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其鲜明对比格局形成3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高水平扩展区域的首要驱动力依次为人均纯收入、村镇企业地均产值、城乡收入差异;中水平扩展区域驱动力依次为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而低水平扩展区域的驱动力集中于村镇企业地均产值.【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5)003【总页数】7页(P548-554)【关键词】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驱动力【作者】赵婷婷;张凤荣;杜颖;姜广辉【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医药学院,北京10003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094;北京中地华源土地规划设计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改变日益深刻[1-3]。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引发和改变周边土地资源环境的主要动力[4]。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是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果的方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开发强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因此,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而开发强度评估则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二、开发强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开发强度评估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大小。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选取一些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果。

常用的指标包括建筑覆盖率、绿地率、水体面积比例、人口密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开发强度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首先,评估结果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状况和问题,为规划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如果评估结果显示某个区域的开发强度过高,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开发强度。

其次,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定期进行开发强度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为城市规划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

最后,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通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集约化改造设计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厂甸11号院为例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集约化改造设计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厂甸11号院为例

建筑设计·理论 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9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85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集约化改造设计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厂甸11号院为例王梦琪,李美艳,马 腾(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在存量土地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

由于土地资源紧张,集约化改造将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主要方向。

文章通过分析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从规划布局、功能布置、空间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集约化改造方法的探索,并以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厂甸11号院的改造设计为例加以验证。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集约化设计;立体化;多样性[中图分类号]TU241.7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32.24Research on the Intensive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Old Residential Areas—— A Case of Changdian Yard 11 of Dashilan in Xi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Wang Mengqi, Li Meiyan, Ma Te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land, the public space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renewal. Due to the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reconstruction 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space in old residential area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ns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 from three aspects of planning layout, functional layout and space design, and takes the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Changdian yard 11 of Dashilan in Xi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for verification.Key words: old residential areas; public space; intensive design; stereoscopic; diversity1引言老旧小区在建设初期以解决人们基本居住问题为建设目标,对公共空间建设的关注度不高。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

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商业、办公、住宅等功能区域;而城市外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主要以农业、生态用地为主。

这种分布特征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交通、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规划的因素,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是交通因素,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交通拥堵程度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是产业分布的因素,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直接影响。

此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因素也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上进行优化,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

同时,还需要加强交通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避免过度集中和过度扩张。

综上所述,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土地是 人类 赖 以生 存 和 发 展 的 最 基 本 的 自然 资 源 , 是 人类 生存 和发展 的物 质基 础 。土地 利 用/ 土 地覆 被 。土 地 变化( L U C C ) 是全 球变 化研究 的重 要领 域之 一
受 到广 泛 的关 注 , 如何 春 阳等 ( 2 0 0 1 ) 对 北 京地 区 土地 利 用/ 覆 盖变 化特征 作 了研 究 , 并 在 区域 范 围上 对 土地 利 用 的变化特 征作 了差 异分析 , 夏兵 、 牛树 奎 ( 2 0 0 6 ) 则 是 以景 观 结构 和空 间格局 的角 度 对北 京 城市 化 过程 中的 演变 规 律作 了详 细 的阐述 等学 者都 对 北京 的土 地利 用 变化 情 况 左右, 而 如今 城市 都 市化 进程 进 一步 加快 , 特别 是 北京 又 历经 了 2 0 0 8 年 的奥运 会 , 其 适 宜 的条 件 受 到越 来 越 多人 的青 睐 , 导 致 土地 需求 量 的增 加 , 这 也势 必带 来 土地 利用
GI S,t h e p a p e r d i s p l a y s t h e r a n g e ,s p e e d a n d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l nd a u s e c h a n g e i n t h e p a s t 2 0 y e a r s a n d c o n d u c t s t h e d iv r i n g f o r c e a n a l -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A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Us e C h a n g o f B e i j i n g
Ur b a n Ar e a s i n t he Pa s t 2 0 Ye a r s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Vol.39,No.1 2021年1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综合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崔雪梅崔贵玉2(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00; 2.阳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张家口075800)摘要:1949年以来,北京的城市化管理与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特色。

本文使用ENVI软件对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北京遥感影像图进行处理,同时采用ArcMap来进行辅助制图,进行土地产出量的分析制图。

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知,北京市最近十年来耕地逐年减少,建筑用地却在逐年增加;同时,水域面积逐年增加,林地总体趋势也表现为逐年增加。

通过北京土地产出率图分析得出,北京近郊土地产出量最大,山区次之,市区最小。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保护耕地妥全、加强土地审批制度、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措施。

关键词:北京市;遥感影像;GIS;ENVI中图分类号:F301.2;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21)01-0079-04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1.01.024Research on Land Use Change in BeijingCUIXuemei,CUI Guiyu(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063200,China;2.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of Yuanyang County,Zhangjiakou075800,China)Abstract:Since1949,Beijing's urb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have developed at an extraordinary speed and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eras.This paper uses ENVI software to process the2009,2013,and2017 Beijing remote sensing image maps,at the same time,ArcMap is used for auxiliary mapping and analysis and mapping of land output.By analyzing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past ten years,Beijing's cultivated land h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while construction land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at the same time,the water area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and the overall trend of forest land has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Beijing*s land output rate map,it is found that the output of land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is the largest,followed by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smallest in urban areas.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measures such as protecting the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strengthening the land approval system,and making full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are proposed.Keywords:Beijing;remote sensing image;GIS;ENVI在我国首都确定为北京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中,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城市化行政管理稳步加速,并再次创造了中国的步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研究一、前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也在不断变化,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时空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城市扩张型变化:城市向外扩张,新的城市用地得到开发,并逐渐形成新的城市区域。

2. 内部重组型变化:城市内部不断重组,老旧城区得到改造,新的建筑用地得到开发并投入使用。

3. 内部调整型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城市功能的调整得到改善。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各种类型、比例、分布情况等。

这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土地利用扩张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通常体现为城市的向外扩张。

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情况,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为城市规划和控制城市扩张提供数据支持。

3. 土地利用调整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调整是对城市功能和资源的优化,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调整情况可以了解城市功能的调整、资源的优化情况等,为城市规划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四、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变化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历史数据支持。

2. 现状变化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分布情况,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依据。

3. 未来趋势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城市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五、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对城市经济产生影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影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对大城市住房租金的影响——基于一种机器学习改进方法的实证研究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对大城市住房租金的影响——基于一种机器学习改进方法的实证研究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大城市中新市民和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日益显现[1]。

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为2 189.3万人,其中租房居住的人口约为730万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

大量人口的住房需求刺激了租金的持续上涨,增加了租房群体的居住成本。

除了受到房屋属性、小区环境、住房区位与可达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住房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影响租金价格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两者的关系,对提升租赁住房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空间上的固定性是住房的重要特征之一,使得住房的价值和效用不仅取决于住房建筑本身,同时还受到住房所在空间区位的影响[3]。

研究者主要基于就业可达性、家庭收入和居住成本等因素构建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模型[4-6]。

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对居住区位的选择演变为一系列复杂因素权衡的结果,职住关系可能不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居民会根据其个体偏好来“自选择”居住地[7-9]。

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民居住选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住房条件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上[10-11]。

目前对居住选择偏好的研究主要是以购房者为研究对象,以此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空间布局的政策依据[12],这可能会对以外来人口和新市民为主的租房群体造成空间排斥和空间剥夺[13]。

随着我国“租购并举”住房战略的实施,在居住选择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租房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租房者来说,有限的预算使其不得不基于个别优先要素做出居住决策。

租房者通常是有工作的居民并对居住地的选择比较灵活[14]。

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可达性和交通通达性便成为租房收稿日期:2023-07-17;修稿日期:2023-11-24基金项目: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JJWZYJH01201910003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08056)。

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郭晨;刘强;郑兆伟;徐琳;张权【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济南市用地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增大.对济南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分析,能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利用压力提供支撑.当前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等.在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价格以及用地压力将会不断加大.且当前济南市并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该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模型,对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整体上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始终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产出效能,加大土地监管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注重土地集约发展.【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产出;土地资源;济南市【作者】郭晨;刘强;郑兆伟;徐琳;张权【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0;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济南 250010;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政务大厅,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政务大厅,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要素,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从概念上来看,土地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社会发展中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土地。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拥有着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1-2]。

但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飙升,土地资源利用的紧张状况愈发严重,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和突出[3-5]。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土地利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变迁的重要体现,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影响因素、变化分析和预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多样性、时空交错、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多样,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运输区、公共服务设施区等。

时空交错表现为城市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组合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复杂性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等。

动态性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变化,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等。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各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需要逐步扩大,给城市土地利用带来新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增长,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会导致住宅区的扩张,商业区的增加,交通运输区的增加等。

2. 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之一。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人口迁移、投资和就业机会等,从而使城市土地利用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化范围的拓展和城市的向外扩张,这会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也相应改变。

3.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往往需要不断扩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会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如城市的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大。

4. 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城市规划和政策变化也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之一。

城市规划和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很大的。

博士研究计划(定稿)

博士研究计划(定稿)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都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周起业、刘再兴、高汝熹等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以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圈开展模式。周起业和刘再兴等〔1989〕提出了大城市经济圈的思想:“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方案地开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假设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相邻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及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形成全国的经济网络,协调部门和地区间的经济活动。……这个设想的进一步开展,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组织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
2.1.2边缘区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边缘区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后几经开展成为分析城市增长和变化的形态理论的根底。
杨建荣〔1995〕指出:“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开展的轴心战略,而都市圈又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并提出了八大都市圈的设想,即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上海都市圈;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圈;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东北都市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都市圈;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都市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都市圈;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高原都市圈。
木内信藏又于1979年在?都市地理学原理?一书中作出进一步论述,他将从市中心向外的三个地带依次命名为A、B、C,A相当于市中心,是城市活动的核心局部;B是与A的外缘相接,与市中心有着上班、 、购物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圈,是中心城区与乡村的过渡地带;C是B向外延伸的广阔地域或远郊区,是城市人口的主要流入圈、商业效劳圈等,是依靠功能关系来联系的一个范围。
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新罕布什尔州南部到弗吉尼亚北部的城市化地区。随后,他对大都市带又作进一步研究,他将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Megalopolis,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方案在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us〕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巨大城市的名字。数百年之后,亚历山大学派的犹太哲学家菲洛〔Philo〕在他的作为统治现实世界的理念中的成熟亦使用了Megalopolis一词,汉语多译成都市圈、城市带、大都市带、城市群,也有的译成都市连绵带、大城市网络区、特大城市、城市集群等。戈德曼认为,都市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其一,区域内有比拟密集的都市;其二,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其三,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连接起来,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没有间隔;其四,必须到达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其五,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史玉龙,周一星,1996)。

《2024年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2024年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更新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并以北京为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二、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拥有众多旧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等挑战。

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旧工业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空间布局混乱:许多旧工业区空间布局混乱,建筑老旧,缺乏统一规划。

2. 产业结构滞后:部分工业区产业结构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

3. 环境污染:部分旧工业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生活。

4. 土地利用效率低:一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缺乏活力。

四、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1. 规划先行,统一布局- 制定详细的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更新目标、任务和时序。

- 统一规划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连通性。

- 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2. 产业升级,激发活力- 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向转型。

- 引进新兴产业,如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区域活力。

- 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人才聚集。

3. 环境治理,提升品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 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

-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4. 土地利用优化,提高效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通过土地整理、腾退等方式,为城市更新提供空间。

-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1. 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动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

2.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合力。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收稿日期:2004-11-05;修订日期:2005-03-04作者简介:袁丽丽(197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城市土地利用管理。

E -mail :yuanlily@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袁丽丽(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力;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3-0051-0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宋启林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即城市空间结构,它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同时也是城市土地利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是同质的[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形态学和规划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地理及经济领域需要研究企业布局的最大利润问题,产生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域结构理论、地租理论、门槛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等,国外开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解决城市社会及环境等问题为宗旨的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理论,如以解决城市过分密集庞大而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以及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星座城市等规划理论,对城乡一体化、郊区化、城镇群、城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等城镇蔓延发展形态的分析研究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区理论等。

总体而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侧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3方面,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2]。

城市经济学--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学--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


多屋住宅
独立平房
农业
中心商业区
工业及批发业区 多屋住宅区 独立平房区
城市边界
图2 阿朗索地租理论
距离
01
阿朗索 阿隆索认为土地的不同用 途在不同区位具有不同的 支付地租能力,并随着距 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形成不 同斜率的地租支付能力曲 线。
一、土地竞租理论
➢ 如何利用经济学工具研究城市?
两个经典 空间均衡
➢ 新发展理念深刻指出中国经济亟需实现的五个维度的转型,包括从过去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要 素驱动及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一、城市土地的概念及特征
1. 土地的概念
土地
经济学 管理学 地理学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 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 量。
是大自然赋予的收益。
一、土地竞租理论
➢ 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R
S
R
R1
R1
D1
R0
R0
D0
L
图3 土地供求曲线
04
S
D1
D0 L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认为土地供求决 定地租水平,地租是使用土 地所付出的代价。
一、土地竞租理论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级差地租Ⅰ ——土地肥力的差异 ——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
模型
Alonso-MuthMills模型
研究城市内部房价和人口密度之间关系的工具。假设城市内部收入、城市便 利性、不同区位的住房与交通成本之和不变,即随着至市中心距离增大,房 价下降,而交通成本上升。这一空间均衡概念,还可预测不同类型群体的区 位选择,特别是富人和穷人的选择差异。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意义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 影响因素、演变规律及其优化策略, 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问题
如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空 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02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是影响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 素。
02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水平。
03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下,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存 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04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 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
分散式布局是指将城市的功能和设施 分散在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低 密度的城市空间。这种布局模式有利 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但也可 能导致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和服务水平 下降。
组团式布局是指将城市分成若干个相 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有一 定的规模和功能,组团之间通过交通 和通讯网络连接。这种布局模式结合 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布局的优点,有利 于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 也有利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业用地转 化为建设用地。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 分用地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工业 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
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土地 利用发生变化,例如地震、洪水 等灾害导致土地利用受损或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较 少 , 土地 利用 强度 的相关 研究 更是 鲜见 , 以定 且
密度 ( 积率 、 容 建筑 高度 ) 离 城 市 中心 距 离 的增 加 随 而下降 ( 即是 距 离 的 减 函数 ) 。西 方 学 者 基 于理 论 模 型对发 达 国家 的城 市 进 行 了广 泛 的验 证 和讨 论 , 结果 表 明 , 理论 模 型 能够 对 大 多数 城 市 的空 间 结构 及其 演变 进行 有效 的 解 释 , 其所 揭 示 的空 间 结 构模 式是 市 场 机 制 作 用 下 土 地 利 用 决 策 的 合 理 结
中 国作 为典 型 的经 济 转 型 国家 ,9 0年代 以来 19 市 场经 济体制 的建立及 深化 尤其 是 土地和住 房制 度
的改革 给城 市空 间发 展 带 来 了巨 大 的变 化 , 起 了 引
国内外 学 者 的 广 泛 关 注 。但 由于 数 据 获空 间结 构演 变 的研 究
2 研 究 范 围 、 象 和 数 据 处 理 对
2 1 研 究 范 围 .
中国 家 和 发 达 国 家 的 城 市 仍 具 有 明 显 的 相 似

。其 中 , 于经 济转 型 国家城市 的 研究 发 现 , 对

本 文 的研究 范 围是 北京 市 中心 八个 城 区 ( 称 简
近2 0年来 , 发展 中 国家 尤其 是经 济转 型 国家 城 市 的土地利 用 和空 间结 构 问题正 越来 越多 地受 到学
者 的关注 。实证研 究 表 明 , 管 发 展 中 国 家都 有 其 尽
各具 特色 的工业 化 和城 市 化 历 程 , 非 完全 沿 着 发 并 达 国家 城市发 展 的轨迹 , 在城 市空 间结构 上 , 展 但 发
明显 变缓 ; 土地 一 资本 替 代 弹性 系数 的上 升 说 明 , 场 力 量 _ 在 影 响 土 地 利 用 强度 空 间结 构 的 形 成 , 市 场 效 率逐 步 提 高 , 市 f i - 且 作
用 深 度 逐 渐 增 强 , 促 进 空 间结 构 的优 化 和 空 间效 率 的提 升 。 将
【 关键词 】土地利 用强度 ; 空间结构 ; 演变; 容积率 ; 土地一 资本替代 弹性 系数 ; 北京市 【 中图分类号 】F 6 . " 15 0 【 文献标 识码 】 A
1 引 言
自 A os¨ 开始 , 市 经 济学 家 运 用微 观 经 济 l o n 城
学工具 , 步 建 立 了成 熟 的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理 论 模 逐 型 , 出 : 地 价 格 、 屋 价 格 、 口密 度 和 资本 得 土 房 人
【 要】 摘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 型 , 用 1 9- 2 0 利 9 3 0 6年 国有 土地使 用权 出让 数据 , 引入数 理统计 方法 , 助 于 GS 借 I
分 析 工具 和 S S P S统计 软 件 , 以住 宅 用 地 为 例 对 市场 改 革 进 程 中北 京 市城 市 土地 利 用 强 度 空 间 结 构 的 演 变 进 行 实证 研 究 。 结
果 川 。
性描 述 为 主。 我们 曾利 用 1 9 - 2 0 9 3 0 6年 国有 土地 使用 权 出让 的数据 , 系统 剖 析 了北京 市 城 市 土地 利 用强 度 空 间结 构 的形 态 、 征 及 影 响 因素 , 文 特 本 将引 入数 理统 计方 法 , 助 于 G S分 析 工具 和 S S 借 I PS 统计 软件 , 以住 宅用 地 为例 , 过分 析容 积率 空间梯 通 度和 土地一 资 本替 代 弹 性 系数 的变 化 , 土 地利 用 对 强度 空 间结 构 的演变 特 征及市 场 改革 的影响进 行量 化 测度 , 为城 市 规划 和土地 利用 管理 提供 科学参 考 。
基 金 项 目 : 国 林 肯 土 地 政 策 研 究 院 论 文 基 金 ( 号 美 编
c0 0 8 。 l d 0 )
本 可 以作为 建成 区来 研究 。这 样既保 证 了数据来 源
的方便性 和 可靠性 , 保证 了研 究 的 科 学性 和 准 确 又
5 7
城市发展研究 l 7卷 2 1 0 0年 8期 U b n Su isV 11 . 01 r a t de o. 7 No 82 0
果 表 明 : 京 市城 市 土地 利 用 强度 空 间 结 构 的 演 变表 现 出 与 西 方 市场 经 济 国 家 城 市 的 一 致 性 , 论 模 型 能较 好 解 释 土地 市 场 北 理 建 立 以来 的 演 变过 程 ; 与理 论 判 断相 同 , 础设 施 扩 张 尤 其 是 交通 条件 改 善 , 基 引致 19 9 9年 之 后 住 宅 用 地 容 积 率 空 间 变化 梯 度
獭 经济
性。
闰 涛 市 进 中 地 用 度 间 构演 研 — 北 市 宅用 例 永 等:场 程 土 利 强 空 结 变 究 —以 京 住 地为
【 章 号】0—8 ( 1) —0 —5 文 编 1 6 3 22 0 8 0 7 0 0 6 0 0 5
鹱魂 酶i
市场 进 程 中土地 利 用 强度 空 间结构 演 变研 究
— —
以北 京 市住 宅用 地 为例
冯 长 春
r 永 涛 - q -
( .广 州市城 市规 划勘 测设计 研究 院 , 1 广东 广州 ,10 0 2 北 京 大学城 市 与环境 学 院 , 京 ,0 8 1 5 0 6 ;. 北 10 7 )
“ 八 区” , : 城 区 、 城 区 、 文 区 、 城 )即 东 西 崇 宣武 区、 朝
市 场力 量正在 影 响区位 的选择 或 者说 区位 的土地 利
用类 型 和强度
阳区 、 淀 区 、 台 区、 景 山 区。 这八 个 区 与 2 0 海 丰 石 04 年北 京城 市 总体规 划 中心 城 的 范 围 大部 分 一致 , 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