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统计模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统计模型研究
——基于2003年—2010年的数据验证
北方工业大学温征、孙旭、张琦
目录
摘要
一、引言 (1)
(一)直接标价法 (1)
(二)间接标价法 (1)
二、文献回顾 (2)
(一)20世纪前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 (2)
(二)20世纪中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期间) (3)
(三)20世纪后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 (3)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4)
四、研究过程: (8)
(一)相关分析: (8)
(二)回归分析 (9)
(三)因子分析 (13)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7)
六、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 (17)
参考文献: (19)
附录数据
摘要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在逐渐增大,发挥着更大的市场调节作用,汇率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以人民币汇率变动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到货币供应量、汇率改革制度对汇率变动影响显著的结论。
关键词:汇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
一、引言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中比较传统、同时也是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一类价格决定理论。在汇率理论中,汇率其实就是一种特殊商品的价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外汇。
在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确定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先要确定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于是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外汇汇率标价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一)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
(二)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即外汇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注: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所表示的汇率涨跌的含义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种货币的汇率和说明其汇率高低涨跌时,必须明确采用哪种标价方法,以免混淆。
二、文献回顾
传统的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由两部分构成,即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及调整理论,以及信用货币(纸币)流通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理论。这实际是货币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产物。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信用货币成为了全世界通行的制度安排。因此,现代西方的汇率决定理论也均为基于纸币流通制度下的决定理论。根据这个体系的理论,纸币流通下的汇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国的购买力水平、两国的利率水平、两国间国际收支情况、宏观经济增长差异、中央银行干预、市场预期,等等。
(一)20世纪前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各国终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这也标志着盛行了约30年的国际金本位制的瓦解。此后直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这一段时间内,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无序阶段,浮动汇率制度居于主导地位,汇率波动频繁,各国争相实行竞争性汇率贬值政策。这一期间,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就是纸币本位下的国际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利率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的Salamanca学派,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才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地阐述。
1923 年,凯恩斯(J.M.Keynes)在其著作《论货币改革》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即利率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间的利差导致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其对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利率平价包括所谓非抵补利率平价(n)和抵补利率平价(CIRP,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二)20世纪中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期间)
汇率的决定问题是这一时期汇率研究的重点问题,它主要是研究国际收支的失衡是怎样通过汇率调整来实现均衡的。
(三)20世纪后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均采用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在这几十年里,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账户的交易远远地超过了经常账户的交易,经常账户的模型不再适合国际环境的实际情况,无法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而且传统的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的定义不再适用。资本流动在汇率决定模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汇率被看作资产的价格,由资产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弹性价格的汇率货币模型(Flexihie—price Monetary Model)、粘性价格的汇率货币模型(Sticky—Price Monetary Model)、资产组合平衡模型(Portfolio Balance Model)和货币替代模型(Currency Substitution Model)。
弹性价格的汇率货币模型依赖于购买力平价条件,假定充分就业,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在两国既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条件下,汇率由两国货币的相对需求和供给来决定。
以布朗森(Bran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在两国资产不满足完全替代的情况下,由于两国资产的风险不同,汇率受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共同影响,故不能忽略国内外债券市场的均衡的调节。因此,他们提出了资产组合平衡模型,以进一步修正货币模型。
而货币替代模型则从另一个角度修正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它假定国内和国外货币不完全替代,货币替代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影响汇率的波动。(四)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进展
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各种新的方法正不断被提出。
由于影响汇率的因素相当多,既有一国本身经济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