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太功利

合集下载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哎,说真的,看着现在的小朋友们学艺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你说学习美术吧,画个画儿还得专门为了考试,各种技巧和套路,好像画出来的不是作品,而是应试作文一样。

学音乐呢,弹个钢琴,不光要考级,还得比赛,压力山大,孩子们脸上的笑容都少了。

就拿我前几天去参加的一个钢琴比赛来说吧,那叫一个热闹啊!小朋友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坐在舞台上,小手紧握着琴键。

可问题是,这演奏听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你说技巧没问题,他们都练得炉火纯青,可这音乐里,怎么就少了点“韵味”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孩子们为了比赛,专门请了老师,练了好多技巧,什么“手指独立性”啊,“指法练习”啊,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

可偏偏,老师就忘了教他们如何去感受音乐,如何去表达情感。

孩子们机械地弹奏着,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完全没有音乐的灵魂。

你说这有什么意思呢?艺术不应该是用来考试和比赛的,它应该是用来表达情感,释放自我的。

你画一幅画,你弹一首曲子,你唱一首歌,都是为了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为了拿个奖状。

所以我一直强调,艺术教育不能功利化。

咱们要让孩子们去体验艺术的美妙,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工具,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就拿我那侄子来说吧,他从小就喜欢画画,画什么都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

他最喜欢画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画它们在森林里玩耍,画它们在天空飞翔,充满了活力和想象力。

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我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可是他妈妈却总担心他将来考不上大学,逼着他学钢琴,学书法,学画画,硬生生把他对艺术的热爱给抹杀了。

现在他画画的时候,总是一板一眼,一点儿也不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仿佛失去了灵魂,我真为他感到惋惜。

所以说,为了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咱们家长和老师都得改变一下思路。

不要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也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各种技巧,更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去表达,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艺术教育,应该是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而不是让他们的心灵被束缚。

教育功利性

教育功利性

教育关注的对象首先是人, 是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所谓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过程, 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

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

一味追求功利的教育不利于人的成长,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它使受教育者更看重教育结果而不是过程, 它使实施教育的学校更加看重商业价值而不是探究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已不仅仅是人们求得生存、寻找专门技能的出路, 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 将会不断地改变职业, 所学非所用将成为一种普通现象, 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将成为历史, 于是, 创新、个性、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所必需, 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 淡化功利性,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导致教育过分追求功利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模糊认识。

人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奉行科学至上, 认为教育传递给学生的就是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方法,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生存。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第三世界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之后, 发表了一份报告《学会生存》, 从题目就可看出报告所传递出的基本理念。

全书在分析了第三世界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之后指出“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技术成为儿童、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和生产力, 而且也控制社会力, 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

”这句话体现了这个报告的又一基本理念, 认为教育只要奉行科学至上, 就能解决生存和贫困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多年来,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三世界仍处在贫困之中, 世界仍然充满了杀戳、不人道和强权, 科学技术并没有把世界引人公正。

美国的世纪年代初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是对科学至上主义的拨乱反正。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在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功利目的,忽视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我对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化的现象1. 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我国,升学率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追求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 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教育产业化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招生数量,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功利化的趋势。

二、教育功利化的危害1. 学生身心发展受损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过早地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才素质下降教育功利化使得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素质下降。

3. 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社会风气恶化教育功利化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请家教等,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三、应对教育功利化的措施1. 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说说国人盲目的教育投入,功利教育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被扭曲

说说国人盲目的教育投入,功利教育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被扭曲

说说国人盲目的教育投入,功利教育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被扭曲展开全文有人批判功利主义教育,把教育存在的弊端都扣在了功利主义上,仿佛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其实都是骗人的,随着时代不同,衡量道德的标准是什么?空谈道德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主,如果你了解他本人,你会发现他也是人。

因此家庭教育,首先是价值观,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立的精神。

这是个体是否成熟的必备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法则,人类社会就在自然界,自然界评价物种是否成功,标准就一个,还在吗?人类社会评价民族和国家的标准,就是在文化层面上的话语权。

因为国家和民族是团体利益,所以国家之间只能谈利益,其他都是浮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同,才是朋友。

和尘同光那是城府和胸怀,也是成熟的政治智慧。

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没人问你做了什么,世人只看你做到了什么。

这不是功利主义,这是正常的价值观,也是最公平的衡量标准,因此高考教育和科举制是最公平的。

大丈夫在世,自当纵横天下,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连功利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不是功利有问题,而是追求功利的方式出现了误区。

首先,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要他有一样优秀,他就是优秀的。

很多家庭很盲目,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才,各种班全上,这是坑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科医生没有专科医生赚钱多,是有道理的。

人生有无数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身体好,心态好,运气好是根本。

可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从本质上说,人生的所得在于,经风雨,见彩虹。

阅读古今中外,品尝世间百态,搅起海雨天风,脚踏千山万水,挥手布局历史才是真经历。

世人其实殊途同归。

走在寂寞的黄泉路上,想想经历了多少,此次人生之旅看到了多少风景,才是不枉此生。

可是,孩子刚起步的时候,的确需要扶持。

这就是教育的责任。

第一一定是好身体。

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

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家长的责任。

做为最好的礼物,家庭教育最基本成果,生活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人生的基础,学会自理,养成自立。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正方,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和培养方式上。

首先,功利化
的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同时,功利化的教育也使得学校教育变得极为功利,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试图成为一
个有价值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问题,过分注重成功而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

反方,现代教育不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的确注重学生的成绩和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过于功利化。

首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是教育的一部分,这并不代表教育过于功利化。

其次,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开展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典案例,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开设音乐、
美术、体育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表明现代教育并非过于功利化,而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虽然注重学生成绩和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过于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改进。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而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却很难培养出美好的人才。

所谓美好的人才,不仅指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优秀成绩,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全面发展的个体,拥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的人。

本文将从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培养美好人才的重要性和途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功利化教育的弊端。

功利化教育是指以应试为目的,追求学生的高分高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追求的是孩子的升学率和就业率,而不是他们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这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应试辅导班、模拟考试和功课繁重等问题,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自由成长的个体。

更严重的是,功利化的教育会将学生变成只会应试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重要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有洞察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培养美好的人才。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品格和道德的塑造。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全面成长出发,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思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美好的社会需要美好的人才,而美好的人才也需要美好的社会。

个体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没有一个单独存在。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如何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

如何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

如何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哎,这“素质教育”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现在很多家长都盯着分数,恨不得孩子从小就拿着奥数题啃,把时间都用来刷题了,说白了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就是典型的功利性啊!我最近就碰上一个事儿,特别典型。

我儿子班上有个小姑娘,学习可好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她钢琴也弹得特别好,而且很喜欢画画,经常在学校里举办的艺术节上拿奖。

她的妈妈就特别担心,觉得她把时间都放在艺术上,学习成绩会不会下降?老是跟孩子说:“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学习,别总想着那些不务正业的东西。

”这孩子呢,本来挺开心的,老是被她妈妈这样说,慢慢地就有点闷闷不乐了,兴趣也越来越少。

有一次,我去接儿子放学,正好看到她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里,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不知道在写什么,脸上写满了失落。

我心说,这可不行,孩子的天性不能被功利心扼杀啊!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她低着头说:“老师说我画画很好,让我参加绘画比赛,可是妈妈说我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些事情上。

”我当时就忍不住跟她说:“孩子啊,你画画天赋这么好,怎么能说浪费时间呢?学习固然重要,但兴趣爱好也很重要啊!你应该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你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获得快乐!”我后来跟这孩子妈妈聊了聊,尝试着从她自身的需求出发,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聊聊“素质教育”的意义。

我告诉她,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需要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造力,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兴趣爱好来培养的。

而且,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其实,很多时候,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反倒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想想咱们小时候,谁没玩过泥巴、没做过游戏,谁没经历过各种奇思妙想?那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源泉。

所以说,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关键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快乐和成长。

当然,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兴趣爱好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一儿童教育不能太功利化古人重视给孩子打好基础,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下大量的经典,然后用特殊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智慧。

不注重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绩。

而今天的人们则非常重视孩子掌握了有多少种技能了,参加什么比赛获得奖了,每次的考试一定要考双百之类。

非常功利化。

一个人在成长时期,就像一棵果树一样,它有一个休养生息和扎根长枝蔓的过程,你不能从小就叫他背负着结果实和荣耀天下的责任,如果你硬要去逼着他这么做,结果就是使这个果树的寿命减少,作为人,如果这个人的定型太早,他未来的成长就受到了局限。

我们知道,人自身的成长,也都不是一下子定型。

婴儿生下来之后,那个大脑上面的囟门是开着的,等到他身量长到一定的程度,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囟门才闭合,也就是说人的成长就在践行这样一种规律。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是拼命的在儿童、青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去往他的头脑里灌输一些死的知识,同时用考试的方法不断强化它,把它给定型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分低能,没有独立的思维,没有灵活的思辨能力,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也没有在社会上的很好的人际交流能力。

众多的家长看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来的不好的结局,儿童读经热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二古人启蒙教育中的智慧做法可是,我们知道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方面不能太功利化,另一方面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古人学经典,是因为古人就生活在那个古文流行、阅读和学习的天地里,他的整个人生就和这些知识打交道,和这些书籍打交道,所以古人小时候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是在背诵,但是他过了背诵的年龄,也有具体的讲解和社会实践。

我们看到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古人从儿童启蒙之后就有一个对句的练习,用各种各样的景物、历史人物、典故、事件,去做成一个句子,由对方来对,或者自己来对。

这个对句的过程,看起来好像是个文字游戏,但它不是,它本质是把历史融会贯通,而且用这样一种方式,使思维、思辨的能力大大的提升,同时又使自己的语言文字技巧、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功利性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育策略的优化

功利性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育策略的优化

功利性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育策略的优化当代教育家陶行之曾经用一句话,精妙地指出了教育的目的,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还没有独立的鉴别是非能力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老师,就是他们心目中真,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就是真的东西,他们课本上的东西,就是真的东西。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学的课本里,居然出现了假的东西,用假的东西来教人求真,能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吗?这恰恰就陶行之所说的那句话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当前教育的急功近利,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教育不是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而是想当然的,把学生的脑袋当着了一个个容器,想往里面装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刻意地灌输。

可是他们忘记了,欲速则不达,或者说过犹不及。

拾金不昧的确是人的一种良好的品德,应该歌颂,应该传承。

但是,通过一篇假新闻来作为拾金不昧的例子教育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虽然有可能会达到一时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他们知道这个骗局后,或许他们就会对你说,什么扯淡的拾金不昧,都是些骗人的东西。

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这样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孩子们不是一个个模具,也不是你想把他做成什么模型就可以做成什么模型的。

从小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西方世界是一个腐朽的世界,是一个堕落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世界。

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有真知灼见的学者,都对西方世界的民主,西方世界的法律文明,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呢?难道我们也受欺骗了吗?教育成了政治家愚民的工具,这是何其悲哀。

今天,当我们发现,西方世界本不是课本写的,老师们讲的那样万恶,我们也只有一种感觉,教育欺骗了我们。

教育的功利性,也就是教育者们的急功近利,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教育者们鼠目寸光。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火热的六月里,更是一把为六月增温的大火。

应试教育教育只是表面的现象,其本质,还是因为教育的功利性在作怪。

为了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孩子们是最无辜的,不知道他们要牺牲多少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自由的青少年时光。

教育功利化话题作文

教育功利化话题作文

教育功利化话题作文
《别让教育变得太功利》
哎呀,说到教育功利化这个事儿啊,我就想起了我家亲戚的一件事儿。

我那小表弟呀,正在上小学呢。

从他上幼儿园开始,他爸妈就跟疯了似的给他报各种兴趣班,什么钢琴班、英语班、绘画班,排得满满当当的。

每个周末,小表弟都被从这个班拽到那个班,累得够呛。

我有一次去他家玩,正赶上他要去上钢琴课,那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哟,真是让人看着心疼。

他爸妈就觉得学这些能让他以后更有竞争力呀,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啥的。

但他们根本没去考虑小表弟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些。

我就偷偷问小表弟:“你喜欢弹钢琴不?”他撇撇嘴说:“一点都不喜欢,我就想出去玩!”瞧,这就是教育功利化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其实呀,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兴趣爱好呀。

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成绩和荣誉,把孩子逼得那么紧。

就像我小表弟,本来应该快快乐乐玩耍的年纪,却被各种培训班填满。

我们真的得好好想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不对呢?可别让功利的心蒙蔽了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爱,让教育回归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吧!不然,真怕孩子们长大后回忆起童年,只有那无尽的培训班和压力呀!希望我们都能警醒,别再让教育变得那么功利啦!。

小学教师教育反思摒弃功利,慢下来

小学教师教育反思摒弃功利,慢下来

小学教师教育反思摒弃功利,慢下来微信上跟旧日同事兼老友艳敏姐谈天,她女儿今年参加中考,在焦作已经考上市一中了,还想去省会郑州再试试,想进更好的高中。

聊着聊着,我俩不离老本行,又开始探讨现今小孩们的压力太大,教师的压力更大,于是人们大多忘却了停下脚步,走向了急功近利。

此刻提倡素养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是改了,可真正的成效如何?那仍是从成绩上见分晓。

很多人说,此刻的小孩,是被素养教育坑苦的一代。

何出此言?应试教育,最最少学生还有扎实的知识,而此刻的学生,成绩不堪入目,其他的也没进展好,倒多了“念书无用论”的思想。

尽管提倡素养教育,可哪个家长敢拿自己的小孩放手一搏呢?生命有限,时刻紧迫,一不警惕,小孩的人一辈子就成定局,一切都延误了。

因此,家长最看重小孩的成绩,似乎也情有可原。

众所周知,咱们想象的理想中的教育,最好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小孩们学习方式,比让他们天天死记硬背好得多。

可很多时候,教师等不及,家长等不及,学生也等不及。

那就显现了题海战术,显现了学生“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而成绩却不见转机。

此刻的教育要求立竿见影。

你期中考了多少分,那你期末就得有进步,不然你这半年就等于没有好勤学。

半年,就能够把一个学生定型,就能够把一个教师归类,实在是恐怖。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丛林”的教育,是片段化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全的。

而教育的急功近利,也可能造成一部份学生永久见不到丛林。

什么缘故此刻的大学生自由了,反而无所事事,无聊至极。

因为他们在上大学前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自我合理安排生活,如何计划自己的人一辈子。

从一个人的空闲时刻里看他的生活,最能看出一个人一辈子活的品质,的确如此。

在教育的路上,谁走得快,走得急,那谁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又何谈受益于教育呢?因此,若是你再碰到小孩的教师跟你谈他的教育理念看重的是小孩健全的人格等等,请你先不要笑,而在内心庆幸,你的小孩遇上了一名好教师。

微信上跟旧日同事兼老友艳敏姐谈天,她女儿今年参加中考,在焦作已经考上市一中了,还想去省会郑州再试试,想进更好的高中。

别让功利教育伤了孩子的心灵

别让功利教育伤了孩子的心灵

别让功利教育伤了孩子的心灵作者:张渔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08期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曾戴过红领巾。

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

对于刚刚踏入学校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与向往。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西安某小学竟然突发奇想地搞出了一个惹人眼球的绿领巾。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憎恶,因为有不少城市都曾推出过绿领巾。

一些学校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孩子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志。

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一出,便激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为何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这般吸引眼球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该校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这是两个孩子在嬉闹,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显得很尴尬,这也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显得尴尬。

虽然事发后学校一再出来澄清: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但是,绿领巾创意仍然很难摆脱“功利”的阴影。

在成绩排名走遍天下的今天的中国教育中,看到绿领巾,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功利教育。

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孩子都被贴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

在一些学校只有成绩优秀才能评先进,才能评奖。

学习成绩不好、表现差的学生戴上绿领巾,或者按照成绩将孩子分为优生、差生,这就在暗暗地告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我是一个坏学生,学习不好,我长大后没出息。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想呢?因为绿领巾就是一个标签,它已经为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下了定义。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贴标签的做法的危害显而易见。

被戴上绿领巾的同学势必会在心灵深处自我刻上“差生”的烙印,根据孩子多具逆反心理的特点。

这些被戴上绿领巾的“差生”很有可能破罐破摔。

如果“差生”一旦成群,更容易集体沉沦。

这更容易抹杀掉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很可能这样的阴影会笼罩他们一辈子。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人文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在社会生存的实用知识、技术与能力,通过受教育者的劳动,给社会增加产品与服务等。

可以说,正是教育的功利(或叫实用)功能,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比过去大大增加了。

教育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今天的流行语则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回到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追寻和获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

教育要和谐发展,它的功利与非功利两个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的平衡。

但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内,我们所目睹的是,功利主义主导了教育(也就是说功利或功利主义在教育内极度膨胀了),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成了卑微的侍女。

一、过度功利性在教育中之表现如今,功利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占据了主导,通过家长、学校的教育心态就可窥见一斑:就家长的教育观而言,“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分数)和上好学校”成为他们为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能否有助于升学是家长判断学校、学生活动的唯一标准,“培养创新意识能考上大学吗?孩子就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这就是家长的“心声”。

为了使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家长们还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恶补”,这种心态使得以学生为对象的培训市场异常火爆。

与考试有关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补习自然不用多说,与升学有关的钢琴、奥数的培训也非常热门,虽然中考、高考并不直接涉及这些项目,但学生手握一纸钢琴、奥数等级证书,就可获得加分。

就学校而言,功利性倾向也非常明显,老师是否有能力、能不能晋升职称,主要是看所教班级的成绩好坏。

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是用这个法宝来评价学校和校长。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

各地也在搞各项教育改革,各类学校也和科研部门搞了许多课题,但是校长也好、局长也罢,私下吐露出他们的心声:“搞课题、科研,要保证升学率不能滑坡。

蔡晓东不能把教育功利化要着眼孩子一生的成长

蔡晓东不能把教育功利化要着眼孩子一生的成长

蔡晓东:不能把教育功利化要着眼孩子一生的成长作者:无名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06期日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作为嘉宾在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蔡晓东在访谈中指出,一定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一生的成长,而不能把教育过于功利化。

蔡晓东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校长要正确理解中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基础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教育。

这个基础教育强调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另外,它也一定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一生的成长,而不能把教育过于功利化。

这一点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而且应该坚定不移地按照这样一种认识来实施我们的中学教育。

用现在说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那就是要抓好素质教育。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的中学教育,我们学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这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蔡晓东说,在育人理念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

所谓“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就是一定要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需求,一定要充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不能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要兼顾到人的成长规律,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培养出来的人是不是能适应社会,能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能不能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发挥他的作用,这肯定是作为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要考虑到的。

所以在这样一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下,我们学校强调要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考虑孩子一生发展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这些理念和目标落实到课程这个载体里去,根据校情、师情来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

蔡晓东介绍,在校本课程里北师大实验中学有这样几块,一块是自由选修课,涉及到人文社科等方面,有科技类的,有艺术类的,还有语言类的。

如果分得细一点大概有五六十门自由选修课,这些课程都跟高考没关系,就是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他的兴趣,让他能够通过这些课程来引发他对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兴趣,也正好能跟他的一些特长对应得上。

一块是专修课程,这就更针对于孩子特长的发挥。

教育少些功利心

教育少些功利心

教育少些功利心
----------学习参观感受
王超
在这次学习参观时,伊宁市三中何书记说道:“我们不应该把功利性的态度放在任何事当中,否则有可能会迷失自我,尤其是教育不能有功利心”,这句话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们所生存的社会越来越功利化了,教育也是如此。

倘使学校的教育注重于功利化,教育的目的便变了味,分数成为唯一的标准,分数成为学生乃至老师和家长的命根!这时育人便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德育成为口号,美育成为摆设,体育成为空谈。

那么我们的孩子会怎样?他们最后是变成了大学生,但不是人才;又或者是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有一部分工作后变为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整天忙忙碌碌。

这就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理智、轻情感,重认知、轻创造,重科学、轻人文的后果。

然而这样的功利心最后都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一一验证了,孩子们除了读书,其他都不会,不擅长,没有追求,没有兴趣。

难道我们不心痛吗?所以,我们的教育还是少一些功利吧!把教育回归到它的本位上来。

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更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养料,使学生在求真的同时,变得更美、更善。

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我们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薄弱,但是我们还是要静等花开,给他们机会,给自己机会。

在这里我呼吁我们全体教师我们在做教育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少一些虚荣,多一些真实,少一些短视,多一些长远。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更全面的人才。

功利化教育要不得范文

功利化教育要不得范文

一、教育不能功利化800字议论文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及技能的取向被推向极端与绝对,出现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教育为手段,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体系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

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一,选拔竞争日趋激烈,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

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

二,负担压力日益沉重,升学压力、就学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都非常大。

三,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

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

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

破除功利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破除功利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破除功利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教育正在异化为追逐利益的手段教育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能增进个体幸福和社会利益,客观上具有功利性,但是,过度追求教育的功利性势必造成教育走向功利化。

功利化是指:“实践主体将既定利益的追求视为行为的参照标准和驱动力,行为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目标是实现组织或个体活动的特定需要。

”教育功利化主要强调把教育作为追逐利益的手段,并依据功利的原则对教育自身结构进行重新建构,使效益和效率最大化。

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若把教育只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当作经济系统一样经营,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则容易被忽视,使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等走向异化,禁锢在效率的铁笼中。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目标任务。

为什么破“五唯”如此关键?因为“五唯”反映实践主体对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等评价标尺的理解、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实践主体对评价标准片面推崇和追求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折射出教育各环节各领域所存在的教育功利化问题。

分数、升学等评价标尺的本质是对各领域或者说各范畴事物发展变化进行描述,是一种可量化、便于操作的工具,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进步性,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若过度使用分数、升学等,使之成为外部评价教育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以基于客观数据的方式衡量教育价值,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则必然会丧失其合理的一面,最终背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五唯”为教育功利化打开了方便之门,成为教育功利化的间接推手,制约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功利化给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学者刘智运、胡德海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功利化话题作文

教育功利化话题作文

教育功利化话题作文
《别让教育变得太功利》
哎呀呀,说起教育功利化这个事儿呀,我就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我表妹从小就被家里人寄予厚望,那真的是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给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就说学钢琴这事儿吧,一开始她其实还挺感兴趣的,可后来呢,完全就变味了。

每次家庭聚会,大人们就会让她当众表演弹钢琴,还非得说什么要让大家看看这钱花得值不值。

表妹要是弹得好,大人们就一通夸赞,然后说以后一定要当个钢琴家啥的;要是表妹哪弹错了或者发挥不好,大人们就开始念叨,说花了那么多钱报班怎么还学成这样。

这可给表妹压力山大呀,她慢慢就不喜欢弹钢琴了,每次去上课都愁眉苦脸的。

她跟我说,她感觉自己学钢琴不是因为喜欢音乐了,而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期待,为了那些所谓的荣誉和夸赞。

你说这多悲哀呀,本来好好的兴趣爱好,硬是被弄成了一种功利的工具。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呀,不能只看重那些表面的成绩和荣誉,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培养孩子,应该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快乐的、有素养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那些功利的目标。

真希望大人们能好好想想,别再让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伤害孩子们啦,让教育回归它原本应该有的样子,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能真正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不能太功利凡事得有用,没有用的东西是要被唾弃的, 但是每一事物究竟何用, 那就人言人殊了。

教育也是如此。

现在, 对于教育, 有一种倾向,即把它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 把知识及技能取向被推向极端与绝对, 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

于是, 以教育为手段,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 从小学到大学, 教育体系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

这一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

其一, 选拔竞争日趋激烈。

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 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 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 就进行选拔分流,成绩好些的上普通高中, 差的上职业学校; 然后是再选拔,成绩好些的上一类大学,差的上二类、三类大学一一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 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 而且还愈演愈烈。

但不管怎样, 激烈的竞争, 目标都是把教育当作敲门砖, 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

不仅如此, 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 竞争的起点急剧前移, 先是争名牌高中, 接着争名牌初中、争名牌小学, 现在似乎连幼儿园也争了起来, 择校之风越刮越大, 不正当的社会因素也参与其中, 推波助澜, 成了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其二, 负担压力日益沉重。

在激烈的竞争中,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个中强者。

要做强者, 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口号: “要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就不会有幸福的成年;要想得到幸福的成年, 就必须牺牲快乐的童年。

”于是乎, 为了升学, 学生和家长都在忐忑不安中奋力拼搏。

这是升学压力。

接下来是就学压力。

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供子女上大学仍然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教育能够位列民间所谓“新三座大山” , 教育的成本之高便可略见一斑。

最后是就业压力。

这些年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莫说本科毕业生, 就是研究生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已从1998 年17万, 剧增到2008 年的128 万! 如今大学生们专业已经和特长、爱好、兴趣等渐行渐远,而与就业、前途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一一一切为了就业,知识也不能不屈从于现实。

特别是对于广大贫困生来说, 巨大的就学代价, 多少亲人的寄托与希望, 都指望通过就业来获得回报, 而就业困难, 岂不意味着人生难上加难?其三, 质量水平日渐严峻。

同任何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一样, 高速甚至超高速运转下, 质量是难以保证到位的, 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 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

一失, 教育与教养脱节。

“有教育没教养” , 这是一位美籍教育人士对中国教育的评价, 可谓一针见血。

在开发人力资源的旗帜下,选择教育只不过是人力资本投资,学习知识技能只是为了获得一种高级资产。

有人声称, 在现代社会, 知识、信息、资料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产, 知本家等同甚至优越于资本家, “知识”“文凭”“学衔”将是一个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 物欲之下,教育的教化功能被淹没了,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以及修道、明德之类就只好随它去了,所以德育喊得最响,做得最空,效果最差, 那是必然。

二失,知识与素质脱节。

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 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了, 如各类艺术考级等。

其实, 真正的素质应该是诸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认真钻研、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品质, 而这些是要通过教育内化来实现的。

所以古人说: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但现在,分数才是命根子!所有学习的东西,会了就行,不需要内化,只要分数高,一切就都可以了。

所以,考试也带有“伪”性质, 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无论如何用分数衡量不出来的。

三失, 学历与学问脱节。

过去, 能上大学就是“精英”“骄子” ,算得上知识分子了,现在, 博士、教授、博导满天飞。

目前, 读博人数越来越多, 原因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越来越多的参与。

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职读的, 应该说其中不乏真正醉心学问者, 但更多的是沽名钓誉之徒。

所以,中国博士数量世界第一, 但半数在当公务员, 还有一大批是市场经济下的老板们,至于学问如何, 只有天晓得。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多么激动人心的口号!但是, 这样的流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教育势必要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侍者, 扭曲受教育者的心灵,坍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殿堂, 最终,背离教育理想, 扭曲教育价值, 辜负教育使命。

诚然,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开发人力资源, 建设经济强国是需要的,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应该的,因为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

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部分,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 不应该到此止步。

所谓“百年大计”最起码也得从长计议, 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 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是要强调“好” 字当头,教育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具有捍卫道德真理的勇气和决心,肩负崇高的使命, 闪烁理想的光辉, 体现时代的良知不媚俗,不为眼前和世俗的功利所诱惑所收买,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人民满意的教育。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认为, 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奔向新境界。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古人云:教者, 政之先也。

在中国古代, 教育主要完成教化的任务。

在古代西方,这个任务则主要是由教会来实施的。

西方近代学校教育其主流是工业化、近代化的产物,信奉的是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

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因而在教化的功能上固有其失。

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 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 但遗憾的是这一功能日趋式微。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 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 道德继承、文化袭承、历史传承主要靠教育来实现, 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所以, 要通过发展教育来修道弘德、取义明礼、谐和图治,使教育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发展的动力, 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助力。

这样的教育, 在对象上应该是全民的, 在过程上应该是终身的, 在内容上应该是多样的, 在功能上应该是全面的, 在领域上应该是全方位的。

所以, 教育的定位, 不能以培养的学生数量为唯一尺度, 应以全面发展为指向,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 从学历的社会迈上学习的社会, 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 达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境界, 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第二,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推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在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 有重点不能不要一般,没有一般,重点也不成其为重点,教育强国不能有教育上的空白点, 强大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 更不能出现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缺陷。

教育在对象上要涵盖从婴幼儿到成人, 在内容上要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 既发展学校教育, 也发展社会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网络教育等, 既倡导正规教育, 也倡导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不能一讲教育, 就是简单的学校教育, 就是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简单的链条。

事实上, 我们是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 正确处理单一和多样的关系, 既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也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 拓宽成才渠道, 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 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在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上, 既要建设强大的教育主体结构,同时也要注重多样化发展,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学习过去主要是在学校进行, 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在学校外发生的; 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往总是很正规, 是与老师、课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现在非正规的学习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成人阶段, 甚至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手段, 也更具有了自主性、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为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这一发展趋势昭示我们, 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战略空间,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育是非选拔、非竞争的, 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人, 而是选择适合人的教育, 只有选择形式的义务, 没有选择对象的权利,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这样的教育, 将帮助人们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追求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价值, 弥合人际之间的隔阂, 创造美好的生活, 创造和谐。

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才接近于教育的理想。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 所谓“修道”“弘德”“明礼”“取义”等人本主义的东西才能得到充分的伸展。

所以, 学校教育之长, 可能是终身教育之短, 而学校教育之短, 恰是终身教育之长, 两个体系并重并举, 才能实现功能互补, 使教育焕发出理想的光芒,才能避免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

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 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大专院校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事只有明其利害,才能趋利而避害。

大教育才是大方向, 坚持大教育、践行大教育, 教育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