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 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 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 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 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
审美情趣。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 子。72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 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精读细研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 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 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 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精读细研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 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 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 服力。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 握了相关的论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 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整体感知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 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
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
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 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 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 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1)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 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2)从而使论 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 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 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 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 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lüè
浮光掠影
预习检测 多音字
bǎi 柏树

bó 柏林
héng 横幅

hèng 横行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富丽堂皇, 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 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精读细研
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 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精读细研
说一说:意境与意匠有怎样的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精读细研
说一说: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⑤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 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精读细研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 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 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
wenku.baidu.com
结。
预习检测
读一读
chóu chàng
惆怅
xuàn
渲染
kuí
夔门
gài
气概

赋予
jìng
意境
zhì
真挚
ǎi
暮霭

cǎn
颐和园 惨淡
lín
身临其境
预习检测 读一读
xiōng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 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 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精读细研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 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 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 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