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ppt课件

中药炮制学ppt课件
药物炮制,最初多着眼于解毒,后世逐渐注意 到药物经炮制处理后功效的变化。
1.金元以来,对中药炮制的作用,逐步有了理 论上的归纳总结。
• 2.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着重说明中药 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在操 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在炮制方法分类上,提出 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 有的原药材中还可能混有外行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如八角茴香——莽草,黄芪——狼毒,贝母——
光菇子(丽江慈菇),天花粉——王瓜根等,这些
异物若不拣出,轻则中毒,重则造成死亡。
• 二、 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因药材来源不同、形状和质地各异,通过切制,可提高煎药的质量,或 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 软化——切制——干燥
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1)矫味 甘草水炙远志。
(2)矫臭 紫河车、乌贼骨、乌梢蛇等。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黄强胆四五.顺气味连 苦 实::通着寒 火—寒辛凉、药过之—温甘物性热、炮胆(酸性(汁制平、味寒性苦(,黄之料)、炮者苦逆咸连性抑矫制益(寒着(制—淡的寒正)、药以偏—方)涩药制物)热性姜法-:性物制)汁(泻增味寒,(过即肝炮)称辛偏制-为温之的清)“反性方热制制法。止:”(。呕减即苦辅寒 2辅.料通是过起协炮同制作,用使),药称物为性“味从增强。 3制.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 物用途。

▪生莱菔子-升多于降,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降多于升,降气化痰,消食
除胀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经的作用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原型整根药材、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

中药炮制学PPT精品课程讲义

中药炮制学PPT精品课程讲义

30
雷公炮炙十七法
• 4. 炙 a.《五十二病方》之“炙蚕卵”及“炙梓叶”,是将药 物置于近火处烤黄。
• 明《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 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 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的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 ,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1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 生姜 • 干姜 • 煨姜 • 炮姜 发表散寒 回阳救逆 暖脾止泻 温经止血 肺 心 胃脾 脾
11
• 李时珍:《本草纲目》 修治
12
第二部炮制专书:《炮炙大法》
• 明代,缪希雍,439种 • 总结出雷公炮炙十七法
13
4.中药炮制技术扩大应用时期
• 第三部炮制专书:《修事指南》 • 清代,张仲岩,232种
14
名词解释
米泔水—第二遍洗米水 汤洗—热水洗 燔制—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苦酒—醋 呚咀—春秋战国时代切制的饮片 浆水—熟炊粟米,趁热投瓷缸中,浸五、六朝 , 渐酸,生白花,色白类浆,故名 • 作蘖—发芽法 • 作豉—发酵法 • 作曲—发酵法 • • • • • •
22
• 醋炙入肝经 • 蜜炙入脾经 • 盐炙入肾经
23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 • • • • • • • •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1.保证药物的净度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副作用 3.改变或缓和药性 4.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5.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6.利于贮存,保证药效 7.便于调剂制剂 8.矫味,便于服用
24
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 1.增加溶解度 • 2.降低毒性
• 3.注意生物碱流失,遇热活性降低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ppt课件全文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ppt课件全文

净制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与临 床疗效
杂质
其它
非药用部 位
药用部位 分开利用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浸泡时间
加工切制与 临床疗效
干燥温度
切制厚度
干燥方法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炒制
麦芽
加热炮制与 临床疗效
煅制

甲壳类、 矿石类
生地熟地

附子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辅料制与临 床疗效
一、全面掌握各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 二、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 求
思考
1、炮制对四气五味有何影响? 2、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盐水
姜汁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是产于“中国的药物”吗?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相反为制 吴茱萸-黄连
相资为制 蜂蜜-百合
四大原则
相畏为制 生姜-半夏 相恶为制 米泔水-苍术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一、提高方剂疗效
1、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2、保证方中各药的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 综合疗效; 3、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4、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ppt课件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ppt课件
Page 8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临床用药常需突 出某方面的作用,而不是用全部功效。通过炮制可 对药物原有性能功用进行优化取舍,突出某些作用, 同时降低某些作用,使之更适合病情的需要。
如柏子仁——润肠通便、宁心安神。
生品: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若用于心 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 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功专养心安神。
证处方,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灵活多变,常根据 用药意图而定。
Page 27
2.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的要求 饮片的外观质量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对形态的要求,
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要求,基本相同。 饮片的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汤剂和中
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一般中成药的 要求高于汤剂。
Page 21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1.“生升熟降”。 2.“酒制升提”。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 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Page 22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
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Page 23
(3)保存成分
Page 15
2.减毒 马钱子、苍耳子、白果等 3.抑制偏性 炒牵牛子、决明子、大黄炒炭等 4.矫味 炒九香虫、麸炒僵蚕
Page 16
(二)湿热法
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法、煮法、火单法、
提净法等。该类方法相对来说,加热温度较恒定、 受热较均匀,易控制火候等,但时间应根据需要灵 活掌握。 如:何首乌——蒸时间短——便溏、腹痛、腹泻等

中药炮制学PPT课件

中药炮制学PPT课件

生品: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褐色,质较坚硬。 味微苦辛。 炒制:鼓起,颜色加深,质脆,有香气。
• [炮制作用]
• (1)缓和药性 • (2)消除副作用 •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记下炒黄小节所讲药物的处方用名 来源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 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历史沿革] 微炒、炒焦、地黄汁炒、醋煮等,现 行产要有炒黄、炒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1. 槐花──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梗,筛 去灰屑。 • • 2. 炒槐花──净槐花,炒制容器,文火, 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3. 槐花炭──净槐花,炒制容器,中火, 炒至焦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 炒干,取出凉透。
炮制作用(1)降低毒性,(2)药性缓和,免 伤正气。(3)利于粉碎和成分溶出。


酸枣仁
【处方用名】 酸枣仁、炒酸枣仁。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 熟种子。 【历史沿革】 酸枣仁的炮制初见于《雷公 炮炙论》。宋代有微炒、炒香熟(《圣 惠方》)。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 【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平。归肝、胆、 心经。 【功效】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火候判断的方法 • (1)对比看——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 • (2)听爆声——子仁类药物多有爆裂声 • (3)看断面——呈淡黄色 • (4)闻香气——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出
• • • • •
注意事项 (1)药物大小分档 (2)控制火力和火候 (3)翻搅均匀,出锅及时 (4)成品放凉,筛去灰屑,及时包装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

(四)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人类在长期利用火的过程中,对土壤 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认识,为陶器的发 明准备了条件。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公元 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锅、陶罐等烹 饪器和储存器,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制法、 煮制法、煅制法(陶制煅药罐)以及存放中 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陶器的 发明和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 容。
便是中药炮制所必须遵守的法规。
一、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部 开始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 了饮片生产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 法、用量等;附录设有“中药炮制通则” 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含义、具 有共性的操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国 家级药物炮制的 质量标准。
然后再探索出更能突出饮片特色的质量标准, 如制炭类药得率. 发酵类中黄曲霉的限量检查等。
最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 好地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中药炮制是一门制药技术,技术本身就 有很强的科学性。饮片的形、色、气、味是 外观上衡量炮制质量的因素,临床应用疗效 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要充分应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科 学研究,不断改进、规范炮制工艺,制订出 包括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 末、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 成分、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 溶剂残留量等多指标的饮片质控方法和标准, 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确保临床应用的疗效。
炮制专著
(四)现代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典》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2001年12月1日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 检验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管 理》中第十条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 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 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 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 规范应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这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中药炮制学课件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3.酒的发明与应用
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此时, 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明 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 剂等创造了必要 的工具条件。
7.唐代苏敬等修定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的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 容。
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至今仍沿用的很多。
▪ 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药物炮制,最初多着眼于解毒,后世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处理后功效的变化。
1.金元以来,对中药炮制的作用,逐步有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 炮制理论——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 如炭药止血、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 工艺——原理清楚,可改进工艺。 如川、草乌等。
▪ 规格、标准——南、北差异或标准不客观。 如阿胶等。
▪ 方向——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 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汉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作一定的解释。
3.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
4.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并增加了许多炮制方法。 5. 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6.唐代药王孙思邈把炮制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称“药有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之者殃。”这 种认识被历代医药学家奉为临床用药的准绳。

中药炮制学培训 ppt课件

中药炮制学培训 ppt课件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与临床疗效 如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 莲子去心、苦杏仁去皮等。
饮片切制与临床疗效 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 高煎药的质量,或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其中炒制、煅制应用最 为广泛。如炒山药、炒青皮、炒白术等。
丝:有细丝(2~3mm)、宽(5~10mm)。 适宜皮类,叶类和较薄果皮药材。切细丝的如 黄柏、厚朴、桑白皮、合欢皮、陈皮。切宽丝 的如荷叶、枇杷叶、冬瓜皮、瓜蒌皮等。
段(咀、节):长为10~15mm,长段称节, 短段称咀,适宜全草类和形态细长,内含成分 易于煎出的药材,如薄荷、荆芥、益母草、木 贼、麻黄、党参等。
煅制的方法有:炉口煅、平炉煅、反射炉煅。 需明煅的常用药物有:白矾、石膏、石决明等。
二、煅淬法
煅淬法是指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者,立 即投入规定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常用的淬液有醋、酒、药汁等。 煅淬目的: ①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如自然铜、炉甘石等。 ②使药物质地疏松,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 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 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 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 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 即得。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例5
地黄
制法: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吸 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 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 用黄酒30-50kg。
炮制作用: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 有养阴清热、凉血生津的功效。蒸熟地药性由 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 填髓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1、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2、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效,制约方中主药对机 体的不利影响。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
中焦虚寒与外感风寒:炮姜与干姜 脾胃寒(热证):蜜炙甘草代替生品甘草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第六节 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明《医学入门》叙述栀子:“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 用” 清《本经逢原》论述香附:“入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 行经络酒浸炒……肥盛多痰,姜汁浸炒……”。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一、净制与临床疗效
二、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四、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一、提高方剂疗效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一、提高方剂疗效
1、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2、保证方中各药的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 综合疗效; 3、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4、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酒 盐水
姜汁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是产于“中国的药物”吗?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相反为制 相畏为制 四大原则 生姜-半夏 相恶为制 米泔水-苍术
吴茱萸-黄连
相资为制
蜂蜜-百合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本章课程要求

掌握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熟悉中药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 了解传统的炮制原则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天人合一”理念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
疾病发展多变性 气候环境的差异性
中药只有通过炮制才能 适应中医辩证施治、灵 活用药的要求,是中医 用药的特色
一、全面掌握各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 二、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 求
思考
1、炮制对四气五味有何影响?
2、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净制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与临 床疗效
杂质 其它
非药用部 位
药用部位 分开利用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工切制与 临床疗效
浸泡时间 干燥温度
切制厚度
干燥方法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炮制与 临床疗效
炒制 煮
麦芽
煅制

附子
甲壳类、 矿石类
生地熟地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辅料制与临 床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