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速记口诀,省时高效!

中医诊断学速记口诀,省时高效!

中医诊断学速记口诀,省时高效!脉贵有神2021-11-11 19:00中医诊断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歌诀】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和辨证,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内容】(一)诊法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断病。

闻诊——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断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关病情资料,如病史、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二)辨证症、证、病的区别如下。

症——症状(包括体征),是背离人体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

证——证候,对当时的环境、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病势)等情况的概括。

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

辨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歌诀】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内容】(一)司外揣内又叫“以表知里”,意为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就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

医生诊断疾病时,通过观察、分析患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去推测、认识存在于体内而不能直接感觉到的病机。

临床上,望面色、听声音、问二便、切脉象、触肌肤等,均属“司外”;而对上述临床表现进行辩证思维,以审察病机,识别证候,便是“揣内”。

(二)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或其他部分密切联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例如,舌的局部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整体状况。

(三)以常达变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就可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这一原理用于中医诊断,意味着以健康人体的表现或状态去衡量病人,就可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及病变所在,从而为作出正确的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歌诀】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

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

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

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三部九侯
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精,临证才能一丝不苟。

中医诊断八字真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尽数掌握此八字,则中医入门矣。

千般变化,不越八纲之法,诊断仅此八字而矣。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是经常遇见的情况。

你看到的热,可能不是热,是寒隔阳于外;你看到阳,可能不是阳,是阴虚阳盛;尽管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熟悉八纲辨证,入门足矣。

中医对病症的认知:1、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2、阴虚= 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3、气虚 = 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4、血虚= 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5、气滞= 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6、血瘀= 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块7、津亏 = 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8、血寒= 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9、内湿= 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10、心火亢盛 = 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燥热+易心烦失眠对症方法:1. 酸--弹拨;2. 痛--揉压;3. 麻--推抚;4. 木--捏抓;5. 无力--拍打;6. 胀--拿捻;7. 困--按推;8. 寒--搓揉;9. 湿--压揉;10. 风--推摩。

11. 痹在骨--沉重;12. 痹在脉--血凝;13. 痹在筋--不伸;14. 痹在肉--不仁;15. 痹在皮--寒凉;16. 春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17. 风邪重--疼痛游走不定;18. 寒邪重--疼痛剧烈如锥;19. 湿邪重--四肢麻木不仁,重着不移。

20. 热邪重--关节疼痛不触,局部灼热红肿。

21. 酸痛--疲劳;少动;22. 寒湿;血少不畅。

中医知识点学习记忆法

中医知识点学习记忆法

中医知识点学习记忆法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想要学习掌握中医知识点,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法。

一、分类记忆法
二、场景记忆法
将中医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进行记忆。

可以将中医的经络理论与行走的路线进行对应,将中医的草药与常见的植物进行关联,这样可以使中医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容易记忆。

三、图表记忆法
四、联想记忆法
五、故事记忆法
将中医知识点编成有趣的故事进行记忆。

通过编故事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例,使记忆更加深刻。

比如,可以编一个故事来讲述中医对于其中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样可以帮助记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实践记忆法
七、复习巩固法
中医知识点的学习记忆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通过不同的记忆法进行记忆和理解,加深记忆效果。

同时,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充足的学习时间,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点。

中医易错知识点口诀记忆

中医易错知识点口诀记忆

中医易错知识点口诀记忆郑州市中医院贾文端中医诊断学及中药学是执业医师考试、考研等必考科目,知识点零碎,难以准确记忆。

我们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刺激记忆和重复记忆两种,口诀记忆是重复记忆的典范,是中医常用的记忆方法,古人编写汤头歌、脉证赋、标幽赋、甚至方歌等都采用了这种记忆方法。

本人总结常考及易错知识点,采用口诀记忆,熟读后可完克各种考试。

中医诊断学口诀记忆阴虚蠕,血虚颤。

燥热伤肺,咳声清脆。

脾虚天亮咳,肾虚夜间咳。

顿咳鹭鸶如鸡鸣,风邪痰热百日清;白喉咳声如犬吠,肺肾阴亏疫毒攻。

渴不多饮的病机见于:阴虚湿热痰饮停,瘀血内停温病行。

头痛当需诸引经,川白柴苍辛吴用。

青色血瘀剧痛,气滞惊风寒证;黑色血瘀剧痛,水饮肾虚寒证。

气血运行血之府,脉道不利津液枯;气机不畅寒凝瘀,寒湿濡养痰浊阻。

呼笑歌哭呻,握忧哕咳栗。

惊则气乱,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风淫恶风微热发,汗出脉缓肌肤麻;口眼歪斜游走痛,瘙痒咳嗽喷嚏打。

补益驱虫峻下药,空腹服用效果好。

肝火肝阳同症状,眩晕头痛耳鸣当,失眠多梦燥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象。

舌形一项最难分,老嫩胖瘦点裂痕;裂纹血虚津不润,更有脾虚湿来侵。

苔质薄厚润燥分,腐腻剥落偏全寸;真假苔质要明辨,仔细把玩有乾坤。

脉有胃气从徐软,脉有神气齐有力。

革脉搏指边坚空,亡血失精半产崩。

疼痛伏动代弦紧,食积涩促紧滑象。

寒牢迟结紧,痰弦涩结促。

湿证濡缓存,惊恐代动寻。

结迟一止无定数,阴盛寒痰气血虚;促数一止无定数,阳盛瘀食脏气衰。

牢脉沉实大弦长,徵积疝气阴寒长。

伏脉推筋着骨遇,厥阴病极与邪闭。

卫外防御与温养,调控腠理固推上。

卫分肺与皮毛先,气分胸膈胃肠胆。

营分舌绛脉细数,身热夜深心烦络。

血分发热神昏谵,抽搐蠕动吐衄斑。

少阴恶寒不恶寒,有热无热清谷兼,四肢厥冷但欲寐,甚则面赤呕不安。

少阴热化口燥干,舌红心烦不得眠。

亡阴病久阴液亏,壮热烧伤血汗推。

亡阳冷汗汗质淡,失精失血又大汗;剧毒外伤心窍阻,寒极伤阳亦可见。

中医辨证口诀详解

中医辨证口诀详解

中医辨证口诀详解
中医辨证口诀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一种简明方法,通过口诀的形式帮助记忆和理解中医辨证的要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口诀及其详解:
1. 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

解释:外感风寒是指感受风寒邪气引起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寒(怕冷)症状较重,发热较轻,无汗,头痛,全身疼痛,脉象浮紧。

2. 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脉浮数。

解释:外感风热是指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症状较重,恶寒(怕冷)症状较轻,口渴,喉咙疼痛,脉象浮数。

3. 气虚: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自汗,脉虚。

解释:气虚是指人体气虚不足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说话声音低微,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脉象虚弱。

4. 血虚: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脉细。

解释:血虚是指人体血虚不足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枯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失眠,脉象细弱。

5.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解释:阴虚是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潮热(按时发热),盗汗(夜间入睡后出汗),手足心发热,心烦,舌红,舌苔少,脉象细数。

中医诊断学顺口溜

中医诊断学顺口溜

中医诊断学顺口溜中医诊断学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中医诊断学,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作为中医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诊断学的地位不容小觑,但其难度又使很多人头疼,今天中公教育师资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下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总结对比,将很快掌握其精华。

一、诊色歌伍色辨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

含蓄明亮,预后佳良。

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伍色主病,宜细分认。

青主寒瘀,又主痛惊。

青黑寒痛,青白虚风。

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

颧红如妆,证属戴阳。

面黄浮肿,脾虚湿阻。

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

黄让钐熏,寒湿阴黄。

白主寒虚,脱血夺气。

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

黑主肾虚,寒痛饮瘀。

面色黧黑,肾阳虚衰。

黑而忓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

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舌之与苔,首须辨识。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质淡白。

主寒主虚。

淡白胖嫩,阳虚寒汪。

淡白瘦薄,气血辆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

舌红苔黄,证属实热。

绛色深红,亦主热征。

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

紫舌主病,寒热之分。

紫绛忓枯,热微伤津。

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

寒凝阳郁,痴血凝滞。

苍老娇嫩,虚实分明。

坚敛苍老。

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

胖大瘦薄,轻易辨识。

胖嫩淡白,脾肾阳虑。

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真题演练】满面通红者多见于()A.气虚发热证B.阴虚内热证C.戴阳证D.外感发热证E.真寒假热证【正确答案】D【中公解析】颧红如妆,证属戴阳,外为阳。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你要问中医诊断学?好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啊!要知道,咱们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还带着点艺术气息。

看病嘛,光靠西医那套设备和化验单,确实很快,但中医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症状,更重要的是全身上下的和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一切都要合起来才算数。

别急,咱们慢慢来捋顺,今天就用歌诀给大家聊聊这些吧,保证让你一听就懂,甭担心!大家知道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这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听着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四步走。

你去看病,医生先得看你。

你说他直勾勾盯着你看,不知道是不是你脸上的痘痘引人注目?嘿,错了!他是在观察你的气色、舌苔,甚至你的面部表情。

你看你今天神清气爽的,还是面黄肌瘦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身体有没有“亮点”——这就是“望诊”。

别小看这一看,能透视你体内的虚实!医生就会问你:最近怎么样?睡得好吗?肚子怎么不舒服啊?你感觉累不累?这些问题看似无聊,其实都是在帮他摸清你身体里的“谜团”。

再医生就会凭借“闻诊”来判断——闻一下你的呼吸,听听你的声音,甚至你身上的气味,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切”了,别误会,医生可不是切东西啊,是给你把脉。

你脉搏跳得快慢,沉浮,都是有秘密的,医生一摸就能大概知道你身体的气血是不是平衡,五脏六腑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这些复杂的诊断怎么记住啊?嘿,这可就得靠咱们的“中医歌诀”了。

听歌诀学中医,简直比背课文轻松得多。

就拿那个最基础的歌诀来说:“望诊看舌苔,面色气色排;闻诊听声音,嗅气要分开;问诊症状明,脉诊最重要。

”你看,记住这四句话,基本上四诊你就能记得清清楚楚了。

特别是那“望诊看舌苔”,它可不是说你舌头舔一舔就算了!舌苔颜色、形态、厚薄,几乎可以显示你体内的寒热、虚实,真是个小小的健康“指南针”。

歌诀不止这些哦!你想,要是就这么一句两句,怎么能形容咱们中医那博大精深的知识呢?再说了,中医讲究的可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而是整体的把握和调理。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

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

这是《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记忆
专业初
中医
辨证
声音
方法
气味
中医
知识点
图表 病

中医
气血

小儿
局部
指纹
思维
内容摘要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中医专业初学者而言,本门课程知识点多且较难记 忆,本书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蓝本,将《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以图表为 主的课堂笔记形式,并附以速记歌诀来帮助读者理解、记忆。重点明确、图表为主,还将部分难点内容进行对比 分析。本书适合中医专业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读书笔记
理解中医如何看待人体的运行状况,用八纲辨证的方法,像套用公式那样迅速确定自己的问题与成因。 太实用了,中医基础学习的干货,需要反复学习体会,认真拜读。 中医太伟大,什么病都能通过望闻问切看出来,这本书也很神,是学习中医的基础。 这本书神了。
目录分析
绪论
概述 第一节全身望诊
第二节局部望诊 第三节舌诊
第四节望小儿 指纹
第五节望排出 物
第一节听声音
概述
第二节嗅气味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 与方法
第三节问现在症
第一节脉诊
第二节按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 候
概述
第二节八纲辨证间 的关系
第一节六淫辨 证

中医诊断学口诀

中医诊断学口诀

中医诊断学口诀来源:网络1.面色主病青色寒气血痛风白色虚寒血夺气黑主水寒肾虚瘀血痛2.异常动作颤动热风虚风动蠕动阴风气血虚拘急寒凝气血虚舞蹈先天气风湿3.头之异常大头先天精水液方颅脾肾佝偻毒囟突热邪水脑髓囟凹吐泻血精髓解颅脾胃精佝偻4.面之异常面肿:心肾血瘀水凌心5.目色异常目黑肾寒欠睡眠黑睛灰白混浊——肝胆湿热邪阴虚6.目态异常瞳缩肝胆肾虚毒瞳散肾精肝胆毒目凝肝精痰热瘿露睛脾清津吐泻7.牙龈异常齿衄:脾胃内热阴虚脾8.咽喉异常乳蛾风热肺肾阴白喉疫毒热伤阴9.望舌1)舌色淡红正常或病轻淡白气血阳来虚,枯白夺气血病危红主实热与阴虚,绛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加血瘀,青紫血不畅寒热极血瘀酒毒。

2)舌形老实嫩虚胖水停痰毒瘦气血阴虚,肿胀多主湿热毒点刺脏极和血盛,裂纹阴血脾虚浸脾虚湿盛见齿痕。

3)舌态痿软伤阴气血虚强硬风痰热津包,㖞斜中风及先兆短缩寒痰血虚津,颤热阴阳血(热盛/阴虚/阳亢/血虚),吐弄闭(阳热闭郁)风(动风)呆。

10.呕吐:喷射扰神颅外髓11.嗳气:嗳食肝寒脾胃虚12.脉象:1)浮脉:浮洪濡散芤革浮表虚,洪热盛,濡虚湿,散元离,芤血阴,革脉亡血精产漏。

2)沉脉:沉伏牢弱沉里伏邪厥痛极,牢阴寒积散癥积,弱脉阳气气血虚。

3)迟脉:结涩迟缓迟寒亦见邪热聚,缓湿脾胃平亦虚,涩瘀气食精血少,结阴结气血痰瘀。

4)数脉:数疾动促数热亦见里虚证,阳疾阴竭元气脱,动脉疼痛加惊恐,促阳亢,血淤滞,痰食停滞脏衰肿。

5)虚脉:虚微细代短气血两虚细加湿,微大伤气血阳脱,代脏衰跌疼痛惊,短脉气郁与气损。

(有力气郁,无力气损)6)实脉:实长大滑紧弦实实平,滑脉:痰积实热青年孕弦脉:肝疼痰饮老年康紧脉实寒宿食疼,长阳有余热实平,大脉健康或病进。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一、四诊法望闻问切望:面色、舌苔、脉象、眼底、舌诊闻:声音、呼吸、嗅觉、口臭问:病史、症状、饮食、排泄切:腹部、脉搏、痛点、温度二、辨证论治辨证:辨别疾病特点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三、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表证:外感病、表现在体表里证:内伤病、表现在体内寒证:寒邪侵袭、表现寒冷症状热证:热邪侵袭、表现热症状虚证:气血亏虚、表现虚弱症状实证:邪气壅盛、表现实证症状四、五运六气辨证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辨证: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判断病情五、脏腑辨证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判断疾病六、病机辨证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辨证:根据病机判断疾病类型七、病因辨证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辨证:根据病因判断疾病类型八、病位辨证病位:疾病发生的部位辨证:根据病位判断疾病类型九、病势辨证病势:疾病发展的趋势辨证:根据病势判断疾病类型十、病情辨证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辨证:根据病情判断疾病类型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口诀,能够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特点,确定疾病的性质。

五运六气辨证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脏腑功能的失调,确定疾病的病机。

病因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位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势辨证是根据疾病发展的趋势,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情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确定疾病的类型。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中医诊断学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

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

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

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

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

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

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

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

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

2)脉有力: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

2、脉数:迟、数。

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

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

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

迟寒缓脉脾虚湿。

涩瘀气滞结痰淤。

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