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没有绝对的法治也没有绝对的人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一这段时间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虽说题目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实际则以主要讲了汉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
这主要是因为钱穆先生的讲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两个小时。
所以钱穆先生就择这五个朝代,也因为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比较有代表性。
书中大致以这五个朝代的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讲,并且分析了这四个方面的得与失。
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特点和书中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由于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稿,所以本书有很多与现在普通书籍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本书的语言特点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阅读时不费力,就好像在听钱先生讲课一般。
其次,本书更加“朴实”。
现在的书籍普遍都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些观点,而旁征博引,会引用很多资料,并标明资料出处。
这样的书虽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规范性,但却也多了一种“功利性”。
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读下来,就像是一位老先生从容地给学生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事。
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给学生的要点却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
最后本书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是,钱穆先生并不旨在书中非要说哪个朝代,哪项制度的好坏,而旨在让读者真真正正地了解这项制度,继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
我认为此书的重点应在历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当然,作为讲稿录成的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够系统,文章的结构略显凌乱。
此外,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在讲授知识要点时也颇为生动,往往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例子。
政治制度其实比较深奥,各个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明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回顾,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可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一个糟糕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导致内乱和社会动荡。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统一与分权的平衡:中国历代政权在统一和分权之间进行了不同的平衡尝试。
有时,过于强调统一可能导致集权和权力滥用的问题;而过于强调分权可能导致地方割据和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了解这个平衡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以及现代政治发展的挑战。
3.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面临各种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历史上的政治改革经验提醒我们,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
政治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重塑,也包括对权力的监督和民众参与的提升。
4.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历代政治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参与在改革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腐败、促进公平正义,同时也能够保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因此,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阅读,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前的政治现实和未来的政治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进,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洞察。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范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评古论今,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层不变的,也绝非简简单单的封建专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词更是与中国实际大不相符,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主并鲜少拥有西方领土地主式的政治资本,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谓中央集权(当然这同样表现为一个过程)。
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与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权力不足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而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则是中央为巩固政权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制度。
而专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专制的主体到底是地主还是皇权,如果是说地主专制显然并不符和实际情况,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良好的社会流动性。
和古代西方社会相比,古代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开放社会而非封闭社会。
而皇权专制尽管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顶峰,但在从秦汉到唐宋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着相权的制约。
2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在我们谈论中国人的奴性时,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阶级假想成为一群在主观层面上刻意为之的阴谋者,或者,至少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
尽管中国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的思想,但也绝非将民众简单地看做的奴才,中国古代崇尚的贤人政治,即有着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着责任和义务兼济天下苍生,这里并不存在权利被剥夺的概念。
所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3、制度的激发善和惩治恶贤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为蓝本,也有一种说辞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阶级进行压迫的思想宣传工具。
思想宣传工具确属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统治者的利用也应该是一定存在的事实,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周游列国却终不得志。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过分仰仗统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个不惩恶的制度,若有个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个坏皇帝、坏官员,便是百姓之祸。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的故事呢。
比如说汉朝,那时候当官可不简单,要靠别人推荐。
就像我们班选班长,如果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那被推荐的同学肯定得表现特别好才行。
汉朝就是这样,能被推荐当官的人,都得有真本事、好品德。
还有唐朝,唐朝可厉害啦!他们的考试制度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当官,为国家做事。
这就好像我们参加比赛,只要努力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有可能得奖。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办法来管理国家,就像我们做游戏也有不同的规则一样。
古代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想了好多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我也要好好学习,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二)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感受。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宋朝。
宋朝的时候,军队的管理和以前不太一样。
皇帝怕将军权力太大造反,就经常换将军,结果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就好比我们踢足球,总是不停地换队长,大家都不知道听谁的,那肯定踢不好球呀!还有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一个人要管好多事情,累得不行。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班没有了班长,老师什么都要自己管,那得多辛苦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三)小朋友们好呀!我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感觉收获满满,现在就来和你们说一说。
书里讲了很多朝代的政治制度,比如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实行了郡县制,把国家分成好多小块,派官员去管理。
这就像我们把教室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方便啦。
再说说清朝,清朝有很多严格的规矩,官员们都要遵守。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一样,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批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四)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厉害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构严谨主题宏大,节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以为代表,从政府组织、选举、赋税经济、兵役等方面分别论述,大体上可以窥探中国历史之全进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仅分享几点我的一些体会: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历史进程,非“封建专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书中君权与相权在不同王朝权重是不同的,唐时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门下省盖章再交由执行,清时期君主则可以从军机处直接传给个人等,此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君权重而相权弱;联想到心理咨询中,哪有一个二个的词就可以概括我们漫长的成长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决定我们的人格发展呢?标签化带来某种效率,却牺牲了更多真相;2、书中提到很珍贵的了“历史意见”,即当时的人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而非用我们现代民主视角,井田制发展到后来的均田制,在某个时期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同时西方的选举制,放在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交通落户,完全没有可行性。
我们看待历史,可以保留现代意见,但也不能忽略当时的意见;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大多数防御机制最初可能都诞生在特定的互动关系中,但不一定适应今时今日的生活,如果我们留心到“历史意见”,也许还要感谢我们这些“不适宜的防御”呢;3、制度与人事是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我想提二类人,张居正们以及绍兴师爷。
他们的共同点都有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虽然制度约束难以撼动,但是他们还是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绽放在历史的星空下。
这也得说到,任何事终究要落到人这个字上,一旦由某个人参与,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构成我们文明中璀璨的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成就每个独特的自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的著作。
通过阅读此书,我仿佛穿越时空,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在书中,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各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在阐述制度的同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得失利弊,以及这些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先来看汉朝。
汉朝的政府组织颇有特色,其中的三公九卿制展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衡。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各司其职。
而九卿则负责具体事务,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官僚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政治动荡。
汉朝的选举制度,从初期的乡举里选到后来的察举制,为社会选拔了不少人才。
乡举里选注重品德和才能,使得底层有志向的人士有机会进入仕途。
察举制则进一步规范了选拔的标准和程序,但也逐渐出现了权贵操纵、沽名钓誉等弊端。
经济制度方面,汉朝的轻徭薄赋政策在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但土地兼并问题逐渐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
兵役制度上,汉朝实行的全民皆兵,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国家安全,但后期也带来了民众负担过重等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诸多创新。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相互分离,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唐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经济上,租庸调制在前期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安史之乱后,这种制度难以维持,改为两税法。
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但也存在着税负不均等问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著作,作者章邯以前代政治实践和经济社会变迁为基础,梳理出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历史进程。
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政治发展史,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有规律的。
从有文字记录的早期,就可以从秦汉以来的政治规律看出,一方面,历代政治的推进和发展都取决于政治的力量的构建,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代政治的失败和失败的结果,如何不能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民族性格和帝国性质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制度背离民众实情而不可持续,从而导致政治衰退。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多得失相生。
例如,就有关政治的变革,历史上的君主制虽然给了中国社会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缺陷。
举例来说,汉朝时期政治上缺乏分权制衡,官员霸权已经深入到政治根本,官僚体制渐渐膨胀,贪腐滋生,政治制度日益变得腐朽难以改革,从而导致朝廷政权的衰落。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得失。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所约束,但也使朝廷得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经济。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为社会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总之,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虽然曲折,但也有其渊源也有其规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政治得失也有政治得失,其中既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避免的地方。
将这些经验总结总结,可以为当前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保持中国国家的稳定发展。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第一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今日,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读后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感悟。
吕思勉先生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清朝的阶级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等方面,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
在中国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维护等级制度,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中国当代的法律与历代法律相比,具有明显的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人治与法治。
在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强调了自觉性,也就是人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段人治的历史。
而中国现代法律提出依法治国,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愿望;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最能反映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具有平等性和公正性,任何人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差别和种族信仰不同而受到优待或歧视;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为后盾,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都表明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依法治国目标,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与历代人治为主的制度相比,当代法治具有文明性。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一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真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政治之旅,那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扎了个猛子,五味杂陈啊。
钱先生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入手,剖析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像一个医术精湛的老中医给病人号脉,精准得很呢。
以前我总觉得古代政治那就是一团乱麻,全是封建糟粕。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毛孩,想得太简单了。
就拿汉代来说吧。
汉代的选举制度,那可是有它的精妙之处的。
通过举孝廉,把那些在乡里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当官。
这就好比是在各个地方撒下一张大网,把那些“大鱼”,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捞到朝廷这个“大池塘”里。
我就想啊,这要是搁现代,那些在社区里经常做好事、孝顺父母的人,说不定也能被选拔去参与社会管理呢。
但是呢,这制度也有它的毛病。
也许是因为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吧,慢慢地就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钻了空子。
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可能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很难被发现了。
这让我想到自己参加学校社团选拔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标准不太明确,结果选出来的人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像汉代选举制度走了样一样。
再看唐代的制度,那可真是气象万千。
三省六部制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就像足球队里的前锋、中场和后卫一样,缺一不可。
可是呢,再好的制度也经不住时间的侵蚀。
到后来,权力慢慢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就像一辆原本好好的汽车,零件开始生锈、脱落,最后跑不动了。
宋代呢,重文轻武,这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
文人在宋朝那可是风光无限,武将就有点可怜巴巴的了。
我就在想啊,这宋朝是不是有点太“偏心眼儿”了?不过呢,这也和宋朝建立的背景有关。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被部下“黄袍加身”,他心里可能就像揣了只兔子,总是担心武将也会这么干,所以才拼命打压武将。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蛇咬了一口,看到绳子都害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由理想国策划出版。
读罢此书,深感钱穆先生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从夏商西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都有其内在的政治原因。
作者指出:“政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历史变革的关键。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实动因。
例如,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往往一针见血。
如他所说:“政治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在分析唐朝的衰落时,作者认为:“唐朝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外患,不如说是由于内政腐败。
”这样的观点不仅犀利,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在书中,钱穆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如在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时,他指出:“宋朝的政治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过于重视文官,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弱,这是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
书中原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正是钱穆先生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观念。
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钱穆先生旨在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思考。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的作品是对权力、治理与人性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将政治的得失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当我拿起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追寻中国历史政治变迁的旅程。
这本书不仅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还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我深感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关注到的是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如今,尽管高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们依然深受两千年流品思想的影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历代考试制度密不可分。
通过钱穆先生的叙述,我对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制度多是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开放、民主程度,一直领先西方至近代。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文,这些制度不仅为中国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政治面向全国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士人政府。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政治权力不再被某一特定阶层所垄断,而是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
这种开放性和民主性,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比如,八股文制度虽然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思维和创新。
同时,考试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一些贫寒士子难以有机会进入仕途。
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优点和贡献。
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历史政治的博大精深。
古代考试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公平、开放、民主的选拔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篇一“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若离开人事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
”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说到的。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用什么样的制度,不用什么样的制度。
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一项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
同时,历史在不断前进,人事在不断的变化,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人事。
人事,就钱穆先生此书来说,有深刻的含义,指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制度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历朝历代,两者都有着积极且双向的互动,由此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寥寥九万八千字,钱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历史上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从政府组织结构,考试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优劣、来陈述历代得失。
我认为,组工干部读书的面要广博一些,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历史观、大局观,提高文化素养。
这本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论述,对广大组工干部来说,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通俗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好书。
我们要做好组织工作,有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行政权力的架构和运作模式,洞悉规章和人事的分离与配合。
从这汉、唐、明等五个五个朝代,三个大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重要国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事可以使制度适应时势,使之趋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实际操作过程里也有可能阻碍其理想效果的发挥,从而导致制度失之应有作用。
人事从来都是有双面效应的,所以从历代政治得失当中得出的经验也应该借鉴到当今的国家制度建设当中,实现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积极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作用。
钱穆先生写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一、初读之感刚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时候,就觉得钱穆先生真的很厉害。
他就像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去看各个朝代的政治到底是啥样的。
以前我对历史上的政治就只有一些很模糊的概念,像什么汉朝有三公九卿啦,唐朝有三省六部啦,但具体咋回事儿完全不清楚。
读了这本书之后,就感觉好像一下子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这些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各朝代的趣味之处1. 汉朝汉朝的政治制度就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它的选举制度,那时候的察举制啊,感觉就像是在各个地方找那些品德好又有才能的人来当官。
这就好比是从一个大森林里挑选最茁壮的树木一样。
不过呢,这制度也有问题呀,就有人会走后门,靠关系来被举荐。
这就像本来是选好学生的,结果有些调皮捣蛋的靠着给老师送小礼物也被选上了。
2. 唐朝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
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就像一个流水作业线,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活儿,大家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做小组作业一样,有人负责查资料,有人负责写报告,有人负责检查有没有错误。
不过呢,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后来可就出大问题了,地方的节度使权力太大,就像一个小王国一样,最后就导致了安史之乱。
3. 宋朝宋朝的政治啊,感觉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典范。
皇帝为了防止武将像唐朝那样造反,就拼命地压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
文官们天天在朝堂上吵来吵去,虽然说文化发展得特别好,像宋词那时候多繁荣啊,但是军事上就有点弱了。
就好比一个人特别会画画,但是身体很弱,别人来欺负的时候都打不过。
4. 明朝明朝的废除宰相制度可真是个大变革。
皇帝想自己把所有权力都抓在手里,结果呢,自己又忙不过来,就弄出了一堆像内阁这样的机构。
内阁大臣们虽然权力也不小,但是又没有法定的宰相权力,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这就像一群人在没有正式队长的情况下一起做项目,虽然也能做,但是总会有些乱套。
5. 清朝清朝呢,它有很多制度都是继承明朝的,但是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像军机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古代史,是历代王朝更迭的历史,各朝各代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转眼就被浪潮打翻,有的却风正帆悬。
而若要谈论那些朝代的政治,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制度和人事。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便专注于论述汉唐宋明清五朝的制度,我读后颇受启发,特写此感言。
本书谈政治制度,“单从此四个范围,来指陈历代政治制度的沿革,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第一是政府职权的分配,第二是考试和选举制度,第三是政府的赋税制度,第四是国防与兵役制度。
自秦朝起,中国正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也是从秦朝起,官僚政治才逐渐确立,可以说它为后代开了一个好头。
自汉至清,总的趋势上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是呈加强趋势的。
到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变历程呢?汉朝,皇帝有六尚管理他私人的衣食起居和文书,宰相有十三曹管理全国政务,宰相负着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皇帝若和政府有什么沟通,则通过御史中丞到御史大夫到宰相这一关系链传达。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地方实行郡县制,行政区域划分合理而且地方自主性比较强,官级分得少,升转极灵活,可惜在后来的朝代中却没有沿袭下去。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宰相分为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
中书省拟“敕”,门下可以驳回皇帝诏书,尚书负责执行,相权虽然有所分散但是仍然对皇权进行着制约。
唐朝地方政府划分为州县,州县中又根据人口划分等级,与汉朝相比变得繁杂许多,官品渐分浊清,官员调动均由中央任免,地方实际行政效力远不如汉朝。
此外,唐朝检察权和相权分离,观察使和节度使却演变成了地方行政长官和军事统领,最后,节度使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祸根并且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宋朝设两府三司分割相权,宰相从此也只能与其他朝官一样站着上朝。
皇上也有了最高政令的参与权甚至决定权。
御史退出皇宫后,只能监察政府,监察皇帝的责任就落到了小小的谏官身上。
宋代地方政府划分为三级,路、府(州、军、监)、县,派文官任长官,每个州县要奉承四个政府派来的上司。
地方逐渐积贫积弱。
明朝则变本加厉。
废丞相、设三司,权分六部。
一切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内阁由皇帝的“秘书处”逐渐演变为“权臣”之所。
后来太监拥揽大权,政治日渐黑暗腐败。
明朝地方沿袭元朝制度划分行省,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加上地方胥吏的胡作非为,民不聊生。
到了清朝,政权由满族人把握。
钱穆先生把这种政权称之为部族政权,因此当时所谓的“制度”也不能成为制度,只能叫做部族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的法术。
清朝中央机构基本没变,增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地方在布政使上又多了总督和巡抚。
选举制度上,汉代的选举制度为察举制,孝廉是推举的标准,促进了士人政府的形成。
但是后来却导致了门第社会的产生。
唐朝的科举制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开放政权创造了途径。
宋朝基本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
明朝进士和翰林成为政府一个储才养望之阶梯,也确实培养
了一些人才,但是八股文制度却成为毒害,遗臭万年。
而清朝的考试制度,钱穆先生直接称之为愚民政策,认为是满族政府控制人们思想的手段。
汉代赋税较低,汉武帝时收盐铁官营;唐代实行租庸调制,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维护了社会公平。
唐德宗后实行两税制,开了“自由经济”之先河,后来却加重了经济不平衡。
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
清朝则按田亩收税。
赋税形式由实物向钱物转变,逐渐降低对人丁的约束。
兵役制度方面,我最欣赏的是唐朝的府兵制——“寓农于兵”,即在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每个军人都要种田。
首先,政府从中上等家庭里自愿当兵的人中选出符合资格的人,他们自带饷银去府中当兵。
然后,府兵到了二十岁要开始服役,每个府兵必须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
同时中央直辖十六个卫,有战事时将军带兵出征,没有时则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如此养兵,则既能培养出质量高的军队,又不花钱不费米,对唐朝的繁荣昌盛来说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最终,府兵制度还是失败了。
主要原因在于人事颓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读完此书后,我心中感慨颇多。
首先,我认识到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于当时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而言,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为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粹、中国人有优秀的制度传统,不能全盘否定历史,更不可盲目从外。
于我们当今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
每个制度必定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会凭空的灭亡,期间必定有一个道理所在。
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去发觉隐患。
比如科举制,在唐朝时确实促进了人才的选拔,但是也造成了人浮于事的局面,这就说明科举制有长也有短,不能一概而谈。
第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没有任何东西时一成不变的,政治制度更是如此。
制度应当随着社会实际的变更而调整,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的学别人的制度。
第四,我们要有正确的历史观。
要以历史的观点即设身处地的去看待某一项制度在历史中的作用,而不要站在今天的时代盲目的批评它。
第五,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为百姓着想。
政府应该设法降低人民的负担,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就做的很好。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感悟,今后还会将此书继续研读,以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个人主要看法与观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粹、中国人有优秀的制度传统,不能全盘否定历史,更不可盲目从外。
2: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
每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取长补短。
3:要随着社会的变迁来改革制度,让制度来适应时代。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加强的历程,但是不能说我们古代的帝王都是独裁的、帝国都是不讲法的。
在中国古代,相权和君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两对矛盾,并没有谁完全制服谁的时候。
5:政府应当为人民服务,降低赋税。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从文中看,作者似乎不赞成中央集权,为什么呢?
2:作者不支持地方层级过多,难道地方分级增多就只有弊而无利吗?
3:作者似乎对满清的评价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满清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