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_百度百科

合集下载

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

生于巴黎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重的家庭。

10岁丧父,母亲的性格和管教对他一生影响很大。

14岁时爱上表姐,遭到母亲的反对。

为摆脱过早萌动的情欲,他博览群书并开始写作。

20岁时结识著名诗人瓦雷里,成为至交。

90年代参加了马拉美等象征主义诗人的集会,并写作论文、诗歌与幻想小说,这些作品显露出象征主义对他的影响。

1893年至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

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

在创作上,纪德抛弃了象征主义末脱离现实,内容贫乏、造作、封闭的文风,强调对自然人生的强烈感受,“使文学重新接触大地,赤着脚随便踩在地上”。

纪德一生著述,小说方面,《地粮》鼓吹离经叛道,主张凭本能去享受生活,是纪德影响最大的作品;《背德里》确立了他在文学界与思想界的地位。

纪德主义即背德主义,从此文明于世。

《梵蒂冈的地窖》一书与尼采、弗洛伊德的著作一样受人欢迎;此外还有《窄门》、《田园交响乐》等。

《伪币制造者》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从构思到出版到五门年之久,颇用心力。

除小说外,纪德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

其几卷文学评论集对文学、美学、文化等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影响很大。

他的《日记》是涵盖半个世纪文学活动的杰作,可与《蒙田散文集》及《卢梭忏悔录》相提并论。

纪德一生思想比较复杂。

他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共产主义表示怀疑。

二次大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可看作他思想与总结。

1947年,为表彰纪德的“内容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纪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安德烈·纪德背德者主要内容每章概括人物介绍获奖理由颁奖词

安德烈·纪德背德者主要内容每章概括人物介绍获奖理由颁奖词

背德者主要内容每章概括人物介绍《背德者》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

《背德者》宣扬了纪德所主张的一种背德主义,即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胆藐视一切既定的道德观念,冲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尽情地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追求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

在艺术上,小说打破了19世纪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法国古典文学的完美形式表现了现代人的复杂思想感情,为传统的小说模式重铸了新典范。

1947年,纪德因《背德者》等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米歇尔一出生便不断被涂上层层文明的“脂粉”,他从小受到严苛的宗教教育,为人严肃古板、不懂生活、没有情趣,只能在各种书籍中度过他的青年时代。

后来,米歇尔奉父命娶了贤淑温柔的妻子玛丝琳,但他并不爱她。

婚后,他们到非洲度蜜月,正赶上他大病一场,经过妻子悉心照顾,他的身体很快恢复。

在那里,他在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大自然之中、恢复强壮肌体的同时,精神也日渐堕落。

他一改过去的生活方式,无视任何道德,喜欢上同性恋的生活。

面对这种情况,妻子很担心、很忧愁,不久便病倒了,然而这位背德丈夫却不顾妻子的病情,放荡行为毫无收敛,最终妻子病重而死。

《背德者》宣扬了纪德所主张的一种背德主义,即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胆藐视一切既定的道德观念,冲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尽情地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追求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

在艺术上,小说打破了19世纪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法国古典文学的完美形式表现了现代人的复杂思想感情,为传统的小说模式重铸了新典范。

人物介绍米歇尔米歇尔的病情象征着传统道德观念对天然人性的压抑。

米歇尔出身于清教徒家庭,从小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这种束缚是如此地违背人的自然天性,使他不堪其重负,终于生起病来,而病痛正是由于人的身体正常机能受到损害引起的,是与天然健康的人相对立的。

“我”经常咯血,在文中“我”以为自己得的是结核病,他没有去医院救治,却反而到北非去旅行结婚,在北非优美的自然风景熏陶下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死亡与新生

死亡与新生

死亡与新生作者:徐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法国著名作家纪德是位高产的作家。

一生著有小说、剧本、散文、日记和书信等多种作品。

在1891年,20岁的他便写出了第一部小说《安德烈·瓦尔特手册》,直到1947年,年届77岁他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他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当时瑞典文学院是这样评价他的文学创作和作品的:“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已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和处境”。

由此可见,他是因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强烈的心中共鸣和社会反响,而获此殊荣的。

他的《人间食粮》被青年人奉做枕边读物,纪德也因此成为了青年人的精神导师。

青年人阅读纪德的作品来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消除自己的疑惑与迷茫。

从这一点上讲,纪德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世界以供他人参考——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照亮年轻人前进的道路。

纪德是什么时间又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写作如此定位和设计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在纪德的自传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是有做解析和说明的。

一、死亡与新生《如果种子不死》从纪德幼年记事开始写起,讲述了他童年的时光、受教育的过程和宗教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与表姐心心相印相恋的经过,直至他的母亲病故,他与表姐订婚整整26年的真实历程。

上卷中记录了他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处处需要严守道德伦理,信奉宗教教义,时刻都要压抑他的内心的思想并约束他的行为;下卷中记录了他去北非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摆脱了内心的宗教道义束缚,大胆反叛并体验各种欲望生活,认清自己真实的性取向。

其中,下卷中提到一个重要的经历。

纪德在去北非的路上,舊疾复发,踏上北非土地上后病情加重,他写道:我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我呼吸非常困难,感到非常不舒服……。

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
参考资料 1 安德烈·纪德 André Gide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19-12-21] 2 赵小琪,王宁宁主编;张慧佳, 张益伟,蒋金运副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5,第63页 3 赵芹著,纪德传 =Andie Gide[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01,第172-176页 4 (法国)安德烈·纪德著;陈诗雨译,窄门[M],北京理 工大学出版社,2015.07,第152-157页 5 安德烈·纪德创作的矛盾性初探 王玉玲, 2014 - 青岛大学:比较文学与 世界文学 6 纪德创作风格论——纪德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启示 周乐, 2010 - 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 论纪德叙事作品中人物的独特内蕴 马继明,Ma Jiming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期 8 ......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在纪德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禁欲与享乐、灵魂与肉体、个人幸福与社会规约、信守道德与蔑视戒律、寻求 信仰与悲观焦虑的深刻矛盾。
纪德通过宗教和性这两个主题,表达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对灵与肉、社会道德规范和自由信 仰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内心的矛盾,他选择了写作和旅行,试图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平静和谐。纪德在 旅行中尝试每一种可能,在写作中让人物展现他内心的冲突,并且让他们践行他自己内心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选择。 他尝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自我书写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他的一切,进而展示人的复杂性,这是作者自己 内心矛盾的折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思考后的感受书写。这不仅扩展了作品含义的多重性,展示了人们性格 的复杂性,也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人物经历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于巴黎。187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几个月后因“不良习惯”被 开除。1880年,父亲保尔·纪德去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名言60条,让你感受人性圣洁的光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名言60条,让你感受人性圣洁的光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名言60条,让你感受人性圣洁的光辉助读资料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1947年,“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而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名句集锦1、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

2、没有比观察成形期的人更困难的了。

3、光线仿佛要透过层层绿水和繁枝密叶,才照到我身上,只觉得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就像喝醉了酒,又像极度昏迷。

4、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栖息地之间,隔着我整整一生。

5、对正在寻找真理的人,相信他们;对已经找到真理的人,怀疑他们。

6、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

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7、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

善良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

8、忧伤,无非是低落的热情。

9、生活有千百种形式,每人只能经历一种。

艳羡别人的幸福,那是想入非非,即便得到也不会享那个福。

10、如果没有勇气远离海岸线,长时间在海上孤寂地漂流,那么你绝不可发现新大陆。

11、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12、我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

我原以为自己就是大地的盐,也曾害怕会失去自己的咸味。

13、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着随便哪种未来。

14、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去寻求你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吧。

15、做自己而被人讨厌,好过做别人来招人喜欢。

16、一个人不可能既坦率,又显得坦率。

17、凡真正渴求真正永恒的荣耀者,则必放弃世俗的荣耀;凡不能于内心鄙视世俗的荣耀者,则必不会爱上天的荣耀。

爱情的两面——浅析纪德的《背德者》与《窄门》(转)

爱情的两面——浅析纪德的《背德者》与《窄门》(转)

爱情的两面——浅析纪德的《背德者》与《窄门》(转)安德烈·纪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和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和伦理的演变中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

然而在他人眼中,他始终是个矛盾而多变的存在。

一方面,他严厉批判宗教束缚,力图做一个叛逆者,另一方面,年幼时家庭中的清教氛围,在他精神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一方面,他是狂热的个人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祈求在集体事业中献身;一方面,他追求肉体的愉悦,认为自己“在道德上十分堕落”,另一方面,他把爱情看得极端圣洁,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这样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在纪德这样一个讲求真诚、贴近生活的作家笔下,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人们往往被他作品中迥然相异的人格侧面弄得很困惑,不知道如何拼凑出纪德完整的形象和思路。

1902年,纪德的小说《背德者》出版后,他经历了一段对创作方向感觉踌躇和茫然的时期,直到1909年,小说《窄门》发表。

《窄门》和《背德者》一样,是渗透着作者大量亲身经历的作品,然而两者塑造的人物却完全没有一致的地方。

一个是抛弃家庭、事业和社会关系的背弃道德者,一个却是抛弃情欲、婚姻和生命的宗教狂热者。

但是,如果结合作者的经历,对照这两部作品,可以找出作者矛盾同一的思想轨道——不是前后矛盾,而是一种矛盾共存的状态,在这种共存之下,则是他独立、真诚的自由主义精神。

可以说,米歇尔和阿莉莎身上,都有纪德的影子,但又都不是纪德。

他曾在《给舍菲尔的信》中说道:“自不待言,米歇尔的一个芽苞在我身上;但是,要保持平衡,偏向一边势必损害另一边。

我们身上有多少芽苞,也只能在我们书中生长开花!……要塑造一个主人公,我的方法极为简单:取这样一个芽苞,栽到花盆里——独自一个——很快就长成一个令人赞叹的人。

”也就是说,当他把自身的某一个侧面取出来,并演绎到一个极端的时候,一个丰满的人物就完成了。

纪德出生在一个充满清教气氛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个信守道德教条的清教徒,因此在纪德的成长过程中,类似“肉体器官是罪恶之渊”这类要求性的纯洁的伦理观念,在他的思想中打下了深刻的印记。

论纪德笔下的爱情悲剧

论纪德笔下的爱情悲剧

论纪德笔下的爱情悲剧《纪德》是法国19世纪文学巨匠斯坦代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史上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塞勒斯和阿塞娜的爱情经历了重重考验,最终以悲剧收场。

塞勒斯因为爱情而陷入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而阿塞娜也在爱情的折磨中变得疯狂。

小说通过描述这段悲剧爱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爱情的残酷。

本文将从爱情的定义、悲剧的展开和人性的弱点三个方面来探讨《纪德》中的爱情悲剧。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的一种,具有本能、情感、理念和意志的因素。

《纪德》中的爱情也不例外,它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为纯粹和神秘的一种,它超越了理智,甚至有时还能够让人们忽视常识。

在小说中,塞勒斯和阿塞娜这对恋人的爱情也是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执着。

正是这种激情和执着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

小说中的爱情不仅具有纯粹的美和浪漫的色彩,更蕴含了无尽的悲剧和痛苦。

塞勒斯和阿塞娜的爱情经历了重重挫折,最终以悲剧收场,这也使得小说成为了一部深刻的爱情悲剧作品。

悲剧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其核心是悲伤和压抑。

小说《纪德》中的爱情故事也是一场充满悲剧性的遭遇。

塞勒斯和阿塞娜本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之间的爱情让人相信世界上还有真爱的存在。

他们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

在小说中,塞勒斯因为纯真的爱情而遭受着无尽的痛苦,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绝望和痛苦。

而阿塞娜也因为爱情的挣扎而变得疯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悲剧并非来自天降,而是源自人性的弱点和内心深处的矛盾。

小说中的悲剧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爱情的真义和人性的脆弱。

而《纪德》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那些衬托出爱情悲剧性的元素。

主人公塞勒斯是一个忠诚善良、热情深沉的年轻人,他一心一意地爱着阿塞娜,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身不由己地沦为囚徒,最终受尽煎熬。

阿塞娜则是一个美丽善良却执拗任性的女子,她对塞勒斯的爱最终变得执迷不悟,甚至引发了无法控制的疯狂。

安德烈纪德日记

安德烈纪德日记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出生在巴黎。

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打破了以巴尔扎克为首的法国小说传统创作手法,也没有法国现代小说那么“前卫”。

作品虽然有故事、有情节,但已显露出淡化朦胧的倾向,且随意性很大。

叛逆多产的纪德纪德出生在巴黎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重的家庭,是诺曼底一个富有家族的后代。

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

1880年他的父亲去世后,纪德随母亲离开巴黎,来到外祖父家。

母亲经常给予他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

14岁时,他对表姐玛德莱娜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1889年通过学士学位考试之后,纪德向表姐玛德莱娜求婚,但遭到拒绝。

直到20多岁,他一直未与其他女子交往,并继续向比他稍年长的表姐求爱,却一直遭到拒绝。

当时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

在文学创作上,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人间食粮》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1895年5月其母死后,玛德莱娜应纪德母亲在病榻上的请求最终同意与纪德结婚。

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纪德仍不改同性恋癖,致使妻子抑郁成疾,于1938年死去。

纪德称他的作品是孪生的,几部作品是同时构思而成。

一部作品往往表达两个互相矛盾的真理,而用一个完善的艺术形式使之统一。

他的三部作品《蔑视道德的人》、《窄门》、《田园交响乐》就是根据这种观点创作的。

《伪币制造者》是纪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纪德的创作十分丰富,有的作品堪称法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作品文笔清丽精湛,思想深邃细腻,语言温婉和谐,具有古典美。

他始终是法国人民最喜爱的现代作家。

快乐的自相矛盾“快乐”是纪德作品中最亮丽的一个词,几乎成为他生活的真谛。

快乐、纵欲、生活、幸福、爱??这些在纪德笔下全是同义词、主题词,构成纪德作品鲜明的生命线。

纪德明确写道:“人长出牙齿,能咬食咀嚼了,就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寻求食粮。

安德烈·纪德语录

安德烈·纪德语录

安德烈·纪德语录标题:安德烈·纪德语录:探索内心的力量与意义导语: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内心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意志的追求。

本文以纪德的语录为引子,探讨了人们在探索内心的力量与意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获得的收获。

第一部分:内心的力量纪德曾说过:“人的内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迷宫。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无限潜力。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而探索和发掘内心的力量是一段富有挑战性的旅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噪音和干扰所困扰,很难真正倾听内心的声音。

然而,只有当我们学会与自己对话,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内心的力量是我们生命中的指南针,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意义的探索纪德曾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发现自己,而在于创造自己。

”这句话强调了个体在生命中主动寻求意义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以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意义。

意义的探索是一段旅程,它需要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但只有通过面对这些困难,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并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对于物质追求的渴望逐渐减弱,而对于精神成长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增强。

第三部分:内心探索的收获纪德曾说:“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自由。

”通过探索内心的力量和意义,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不再受外界的束缚和期待,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内心探索的收获不仅仅是个人层面上的成长,也能够带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影响。

当我们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深层的理解和共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发展。

结语:安德烈·纪德的语录提醒我们,探索内心的力量与意义是一段既艰难又有价值的旅程。

通过与自己对话,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意义,并获得内心的自由。

第九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三)纪德

第九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三)纪德


这部作品是一种标志: 这部作品是一种标志: 一是整个法国文学的转向,“我是在文学使人感到万分矫 揉造作和窒息的时刻撰写这本书的。 揉造作和窒息的时刻撰写这本书的。在我看来使文学重新 接触大地,让她赤脚踩上泥土, 接触大地,让她赤脚踩上泥土,在当时是刻不容缓的事 再版序》 情。”(《再版序》) 是个人解放的宣言。 一是标志他个人的解放,是个人解放的宣言。从此他摆脱 了母亲, 了母亲,摆脱了家庭清教徒思想的桎梏
影响纪德思想和创作的主要因素
家庭生活和家庭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新教和天主教- 新教和天主教双重道德传统造成纪德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的根本原因)
母亲的溺爱和严格的管教,“浆洗的衬衫”
北非之行 爱情和婚姻
十五岁起,他对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18岁)产生了纯洁的爱 情;1895年结婚(母亲曾反对他们恋爱,母亲去世后半个月他 们订婚,4个月后结婚)。 玛德莱娜是他精神上的母亲,他的支柱。纪德终身尊敬和爱恋 表姐,但他们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玛德莱娜于1938去世,他 曾感到心灰意冷,以为他失去了一切。
简言之:其思想是接受了象征派和尼采主义 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文化与道德,摆脱家 摆脱家 庭与社会的约束, 庭与社会的约束,宣扬独立自由和享乐主义 也称纪德主义:背德、 (也称纪德主义:背德、享乐主义 )。

他的作品描述的正是他所经历的一连串的思想危 思想危 追求快乐的痛苦历程, 机,记录了他追求快乐的痛苦历程,是他精神生 追求快乐的痛苦历程 精神生 活和肉体生活的自白书 自白书。 活和肉体生活的自白书。尽管他似乎总在努力调 解灵与肉的关系,争取一种内在的和谐,然而他 内在的和谐, 内在的和谐 向我们展现的其实只是两者的冲突以及对自身的 两者的冲突以及对自身的 不断怀疑和否定。 不断怀疑和否定。 总之,永远的追求、怀疑、否定、变化,这就是 永远的追求、 永远的追求 怀疑、否定、变化, 纪德的生活和作品以悖论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的人 格的同一性,也就是他最终达到的惟一真理。 格的同一性,也就是他最终达到的惟一真理。

安德烈·纪德的创作特点

安德烈·纪德的创作特点

安德烈·纪德的创作特点作者:沈国清来源:《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08期安德烈·纪德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留下的丰富而造诣极高的文学创作。

由于纪德坚持不懈地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外界对于他既有批评也有赞赏。

大多数人还是承认,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强有力的、积极的、促进更新精神世界的推动力。

认为纪德作品中所揭示的问题和混乱并不单纯是他的一种手腕,而是他不惜一切代价探索的结晶。

这些都是基于纪德作品的思想意义层面来看的,本文则从细处着手,从纪德创作的自传体性、人物性格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来探究他创作的特点。

浓郁的自传体性综观纪德的整个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他自身的内在困惑和疑问。

正如里维埃在《纪德研究》中所说的“纪德的一个句子就包含了全部书的安排,他的声调就泄露了他的灵魂”。

和纪德的创作态度“诚实”一样,纪德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他的内心,也忠实于纪德现实生活的真实。

作品更多地带上了浓郁的自传体性质。

如他的处女作《安德烈·沃尔特的笔记》,“分离、自我牺牲、为追求更高的目标而拒绝心爱之人”,这一切就是作品表现出的主题。

纪德生活中的这些重要线索贯穿全书,并从下列事实中,可以看出:他的日记的所有内容都写入作品。

所以纪德内心深处的矛盾与作品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就已经确立了。

纪德出身于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法学教授,信奉新教,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家庭生活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和严谨的道德教育,使他形成了敏感内向的性格,同时也埋下了逆反的种子。

10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既溺爱他又对他管教甚严,这更加剧了他的孤僻性情。

由于身体孱弱,他上学时断时续,很不正规,但大自然的陶冶和文学著作的熏染,培养起了他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纪德13岁时无意中发现长他两岁的表姐玛德莱娜在偷偷哭泣,原来是玛德莱娜发现自己的母亲与别人通奸。

从此,为了减轻她的痛苦,纪德对他的表姐发生了一种近乎神秘的倾情。

【作文素材】纪德名言及他人对纪德的评价

【作文素材】纪德名言及他人对纪德的评价

纪德名言及他人对纪德的评价安德烈·纪德(1869年-1951年),法国著名作家,一生著有小说、剧本、论文、散文、日记、书信多种作品,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

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栖息地之间,隔着我整整一生。

(纪德)2.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得那么高,以至于人间所有乐事对于我来说全是失落。

(纪德)3.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

抛弃优越感吧,那是思想的一大包袱。

忧伤,无非是低落的热情。

4.我终于感到,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绝望地承认,离你越远,我爱你越深。

(纪德)5.离你越远,我爱你越深,现在我不禁叩问自己,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走向幸福的过程。

(纪德)6.对正在寻找真理的人们,相信他们;对已经找到真理的人们,怀疑他们。

(纪德)7.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

善良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

(纪德)8.纪德通过宗教和性这两个主题,表达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对“人”和“神”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纪德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禁欲与享乐、灵魂与肉体、个人幸福与社会规约、信守道德与蔑视戒律、寻求信仰与悲观焦虑的深刻矛盾。

(评论家点评纪德)9.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

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

(萨特评价纪德)10.纪德的复杂性在于他的一生都在“人”的问题与“神”的问题之间摇摆。

他是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只相信自身的感受,同时,他又相信,人是必须超越于自身的。

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又看到了人身上的神性。

他在艺术、神话、古典中徜徉,同时又关注现实,面向未来。

他的身体扎根于大地,头脑却一直在天空中,在太阳的边上。

(董强评价记德)。

纪德

纪德

介绍纪德的代表作《伪币制造者》 :
故事情节:刻画了几个年轻人的形象
贝尔纳、奥利维、樊尚、乔治、劳拉和波利 用三分之一篇幅插入医生兼小说家爱德华的日 记。 爱德华本人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书中的另一 部同名小说《伪币制造者》的作者。 爱德华在小说中阐释自己的小说观,评论 把小说形式当成素材的小说被称为“元小说”。 ——【美】威廉· 加斯 《小说和生活的图案》 1970 关于小说的小说。约翰· 巴思( 1967年) 元小说研究的理论家们希望通过揭示文本的虚构、 建构过程,揭示小说的虚构本质,与社会历史 现实“建构本质”之间的相似性。

《伪币制造者》的叙事特征
1890-1928年参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运动,与瓦雷里和马拉美交往密切。
1926年发表自传《如果种子不死》。 1926-1927年赴刚果等非洲国家旅行,返回法国发表游记。
1930年访问苏联。
1942年离开法国,去非洲,居住在非洲直至二战结束。1947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
1951年他的很多作品被天主教教会列为禁书,其中包括《人间食粮》 (1897年),《背德者》 (1902年),《窄门》。

1.多重叙事结构
2.开放型的结尾 3.对于传统小说的颠覆


纪德与他的女儿
青年时代的纪德充满焦虑
狄更斯肖像
狄更斯作品
谢谢!
纪德的答谢词
由法国驻瑞典大使代为宣读
诸位先生,在我看来,你们的票与其说是投给 了我的作品,不如说是投给了那种使它有了生命独 立精神,这种精神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各种方面的攻 击。你们从我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并且你们觉得 有必要赞许它、支持它,这使我充满了信心,内心 感到极大的满足。
纪德生平与创作
纪德的作品

诺奖作家纪德成名作《背德者》: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别人给的

诺奖作家纪德成名作《背德者》: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别人给的

诺奖作家纪德成名作《背德者》: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别人给的1891年,声誉达到了巅峰的王尔德到巴黎小住。

彼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千方百计见到了王尔德,一方面是因为王尔德的文学影响,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王尔德是同性恋。

这位年轻人,就是纪德。

纪德是谁?他是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说:“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

”加缪说:“纪德支配了我的青年时代。

”余华则感叹看完纪德的《窄门》之后浑身颤抖,感觉这辈子要是能写这么一本书就心满意足了。

纪德和王尔德一样,是同性恋。

后来,王尔德因同性恋关系,导致声名狼藉、锒铛入狱,纪德仍与之保持亲密联系,在监狱中,王尔德在《自深深处》对自己的同性爱人进行了最深情的告白。

纪德从不避讳描写同性之间的爱欲,在其成名作《背德者》之中塑造的米歇尔,就是同性恋,纪德还说:我在本书中投进了全部的热情、全部泪水与全部心血。

读者的义愤填膺会从米歇尔那里转到我的身上,只要稍有可能,人们还会把我和他混为一谈。

米歇尔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是可怕的利己主义者,他不顾世俗的道德,是一个背德者。

01米歇尔从小就接受母亲给他的严肃教育,十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学识渊博,是知名的历史学家,父亲传授他知识,给他爱。

将近二十岁,米歇尔学业大进,开始参与父亲的研究工作。

父亲并没有将他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而是将他当成平起平坐的伙伴,而米歇尔也当之无愧,他以父亲的名义发表文章,大获成功,也有了一定的名气。

就这样,米歇尔整天与废墟和书籍打交道,对于生活,他并不了解,他喜欢朋友,是因为热爱友谊,而不是热爱朋友,他对朋友忠诚,是因为忠诚是高尚品质的要求,他珍视人类的美好情感。

直到24岁,父亲去世,生活才稍微有点改变。

父亲弥留之际,不忍心把米歇尔一个人丢在世上,于是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是青梅竹马的玛丝琳。

就这样,米歇尔和玛丝琳结婚了。

但米歇尔根本就不爱玛丝琳,也不理解玛丝琳,他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而玛丝琳是虔诚的信徒。

纪德的作品对于法国文学的贡献

纪德的作品对于法国文学的贡献

纪德的作品对于法国文学的贡献纪德(Gustave Flaubert)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对于法国文学的发展和贡献不可忽视。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为法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纪德的作品中探讨他对法国文学的贡献。

首先,纪德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对于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之一《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对主人公艾玛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挣扎和追求。

纪德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式,引领了法国文学的新潮流。

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情节和表面的描写,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揭示,展现了更为真实和复杂的人性。

这种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对于纪德自身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法国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其次,纪德对于法国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法国文学的贡献之一。

在《包法利夫人》中,纪德通过对艾玛的描写,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虚荣、堕落和道德沦丧。

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通过艾玛的命运告诉读者,追求肉欲和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使得纪德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也让读者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思。

此外,纪德对于语言的运用和对细节的关注也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法国文学的贡献之一。

纪德注重语言的准确和精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精心挑选的词语和句子,使得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对细节的关注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

这种对语言和细节的关注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为后来的法国作家提供了写作的范式和标杆。

最后,纪德的作品对于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法国国内享有盛誉,也对国际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单向历】11月22日,宜探索

【单向历】11月22日,宜探索

【单向历】11月22日,宜探索1869 年 11 月 22 日,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出生。

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评论家,1947 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纪德通过宗教和性这两个主题,表达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对灵与肉、社会道德规范和自由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

为了解决内心的矛盾,他选择了写作和旅行,试图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平静和谐。

纪德在旅行中尝试每一种可能,在写作中让人物展现他内心的冲突,并且让他们践行他自己内心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选择。

他尝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自我书写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他的一切,进而展示人的复杂性,这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折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思考后的感受书写。

我永远只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而这个人又在不断变化,因此如果我不留意,早上的我就已不认识晚上的我。

只有在孤寂的时候我才能看到本质的我。

我时常躲开自己,变做另一个人。

我的生活因此显得紧张。

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

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你梦想的不是这样的幸福,因而一口咬定你的幸福已经断送,而你只肯接受符合你的道德原则和心愿的幸福,那么你就会处处不幸。

梦想明天是一种快乐,但明天的快乐却是另一样,幸好事实与人的梦想不同;惟其不同,事物才各具价值。

那一天,我们出于爱情而彼此期望对方得到比爱情更高的东西,从那时起,我们就来不及了。

由于你,我的朋友,我的梦想上升到那么高的地方,以致任何人间的满足都会使它跌落下来。

我常常想我们在一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一旦我们的爱情不再是美满无缺时,我就再也忍受不了它。

我常常感到爱情是我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我的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

是爱情使我超过我自己。

要是没有你,我会重新落到我那平庸天性的可怜的水平上。

田园交响曲(节选)

田园交响曲(节选)

田园交响曲(节选)作者:〔法〕安德烈·纪德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第10期安德烈·紀德(1869 -1951),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等。

纪德的创作兼容并蓄,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学流派的风格,他有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有的作品是象征主义的,有的作品是唯美主义的,甚至有的作品还是荒诞主义的。

他激烈地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谴责极权统治,主张打破禁锢人性的清规戒律。

1947年,纪德凭借小说《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大雪连下三天未停,封住了道路,无法去r村了,打破我十五年来的习惯:每月去主持两次弥撒。

拉布雷维讷村的小教堂,今天上午只聚了三十来名信徒。

大雪封路,赋闲在家,何不回顾一下,谈一谈我收养热特律德姑娘的由来。

我已有打算,要记述这颗虔诚的灵魂成长的全过程。

我只想让她崇拜和热爱上帝,才把她带出了黑夜。

感谢主交给我这种使命。

那是两年半前,有一天我刚从拉绍德封回来,就见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

她匆忙来找我,是要领我去七公里远的地方,看一位要死的可怜老太太。

正好马还没有卸套,估计天黑之前赶不回来,便带上一盏灯笼,我让小姑娘上车,一道出发了。

这一带地方,我以为非常熟识,不料一过拉索德雷庄园,照女孩指引,却走上我从未涉足的一条路;又行驶了两公里,看见左边一泓隐秘的小湖,才认出是我少年时滑冰的地方。

此地不是我教职的辖区,十五年未见,也说不准小湖在什么方位,忽见它披着彩霞,映现美妙的夕照,还真恍若是在梦中见过。

湖中流出一条小溪,截断森林的末端。

马车先是沿溪边路行驶,继而绕过一片泥沼。

可以肯定,此地我从未来过。

太阳下山了,在暮色中又走了好一阵工夫,带路的女孩才指着让我看:只见山坡上一间茅舍,若不是升起一缕炊烟,真好像没有人住。

那缕细细的炊烟,在暮色昏沉中蓝幽幽的,升到金霞的天空里又染成金黄色。

我将马桂在旁边一棵莱果树干上,同女孩脚前脚后走进黑乎乎的屋里。

作家榜名著:背德者

作家榜名著:背德者

读书笔记
这是《作家榜名著:背德者》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作家榜名著:背德者》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三章
译后记
作者介绍
纪德(Andre 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全名安德烈·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著名 作家。他在小说中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主要作品有《田园交响曲》《伪币 制造者》《人间食粮》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榜名著:背德者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万物
纪德
生活
妻子
议长
后记
年表
作家
米歇尔
蜜月旅行 尾声

年轻学者米歇尔,一直以来只和书本打交道,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在一次蜜月旅行途中,他病重垂危,妻 子马赛琳的悉心照顾使他脱离死亡边缘。当他病体初愈,感受着异国的阳光、泉水、绿洲、沙漠,他似乎发现了 世间万物的美妙,沉睡已久的感官随之苏醒了:他惊觉自己从未真正活过。米歇尔决心摆脱过去平庸的生活,纵 情行乐。当放下心中的道德,他能否找到真正的自我……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纪德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纪德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纪德灵魂无饰多争议,交织诚实与怀疑。

孤独多病忧思荡,笔耕不辍寄蓝天。

纪德(18691951年),法国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果实》《非道德主义者》《窄门》《梵蒂冈的地窖》等,小说《伪币制造者》标志着纪德创作的最高峰。

在他的作品中总是交织着诚实与怀疑,禁欲与爱情,规范与自由,病态与康健的激烈碰撞。

他多变的思维总是令人难以捉摸而引出误解与责难,但他却认定要表现一个实在的毫无掩饰的呐喊的灵魂,他是对文学人格的真正捍卫。

1947年,纪德由于他的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热爱和敏锐的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的父母性格迥然,父亲富有魅力而快乐,母亲却是古板沉闷,这也许是纪德悲剧性格的最初原因。

他12岁那年,常与他平等交谈的父亲去世,这无疑给他的童年罩上了一层阴影。

15岁时,他又患神经衰弱症。

疾病的折磨使他很难坚持学业,性格也由此变得焦躁不安和忧郁。

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他的童年像一只在大雨之后受伤的小鸟,独自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挣扎。

唯一使他感到兴慰的是家门前美丽的原野,它被一条大河环绕,河两岸杨柳依依,空中有小鸟在飞舞鸣唱。

少年纪德常喜欢独自一人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望着那无边的天空,遐思飘荡,是大自然的美给了他希望。

就在那时,他立志要当一个作家,用笔来书写自己的爱和希望。

他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有一天不让我写作的话,我宁可选择死亡这条路。

因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写作更重要的事情了。

纪德从十几岁起,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他把自己的日记定名为《安德烈瓦尔特笔记》,他把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写到其中。

纪德读书成瘾。

他把所读书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的生活素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他的日记中既有真实的生活情趣,也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这对少年纪德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纪德成名后,对自己的这部日记体小说充满感情,那是他一段难忘的回忆和成功的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930年代,他迅速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但在访问了苏联后对共产主义的幻想破灭。他对于共产主义的批评使他失去了许多社会主义者朋友。这种情况在他1936年在''Retour
de L'U.R.S.S.''公开表示于共产主义断绝关系后尤为严重。
纪德于1942年离开法国前往非洲,直到二战结束为止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死于1951年2月19日,天主教于1952年将他的作品列入禁书。 纪德的小说,包括《人间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1897年),《背德者》(''L'Immoraliste'')(1902年),《窄门》(La Porte
Étroite) (1909年) ,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家评论】
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
纪德1869年11月22日生于巴黎。他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死于1880年。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
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95年他母亲死后,他与他的表亲Madeleine Rondeaux结婚,但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有模有样 世博 编辑词条 纪德
【生平简介】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 (1869年11月22日----
1.相关资料:/content.asp?id=566
开放分类:
人物,作家
[我来完善] “纪德”相关词条:
更多
赫尔曼·黑塞萨冈金斯堡左拉加具体问题 Nhomakorabea 3.
纪德的另类还表现在他对书本以及思想的摒弃上。这就如同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对美国物质的生活以及享受的厌倦。上上个世纪的年轻纪德是被书本养育的,书本所给与纪德的是那种沉重的思想。书和思想对人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的滋养,但是这思想一旦因繁复、臃坠而变得沉重,甚而令人窒息,不堪重负的纪德便只能逃跑,去寻找那种只有生活的生活,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那种纯粹的生活,只有蓝天白云,只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这样的一种生存选择在纪德的时代显然是勇敢的离经叛道。纪德的逃离思想其实并不是他不要思想,而是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太多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在折磨他、压迫他、令他窒息,他才决定挣脱、舍弃的,他不愿再做思想的奴隶。于是在突尼斯,他找到了他所想要的那种生活。纯粹并且纯净,简单并且直接。这样的一种对原生生活的热爱在《背德者》中表现得最为彻底,据说这也是纪德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及作者所创造出的那个主人公米歇尔所生存的唯一的意义似乎就只有生活。生活,一味地生活,不计后果地,感受并享受着。从巴黎到诺曼底,又到突尼斯,以至于不顾及妻子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死去……
Tchad'')中都涉及了他的漫游。在其中,他批评了法国商人在刚果利欲熏心的行为并希望改革。他特别强烈批评了“大特权政权”(法语: ''régime des
Grandes
Concessions''),例如在此政权下殖民地的一些部分归法国公司所有,那些公司可以任意剥削此地区的所有自然资源,特别是橡胶。他讲述了当地人被迫离开村庄许多星期去森林中采集橡胶,他甚至将这种剥削比作奴隶制度。
1891年纪德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安德鲁•华特手记”(法语: ''Les Cahiers d'André
Walter'')。在1893年及1894年,纪德在非洲北部旅行。他在阿尔及尔与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结识并在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1896年,他成为La Roque-Baignard(一个位于诺曼底的公社)的市长。
高考专家在线答疑
百科分类管理员主页
我的船长我的船--船长的航海日志 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度百科吧。 百科四周年之有模有样
有模有样,这次又有新花样
奖品积分兑换,不用苦苦争第一
系列活动,积分累计,多劳多得
奖品丰厚,100积分即可起换
[编辑本段]武术家
纪德:满族人,字子修,名纪三,姓吴扎拉氏,光绪十七年,戍守汉俄边界。在与俄军将校的一次交锋中,一记岳氏散手 “披肩式 ”把对方摔跌在地。对方站起猛扑,他用
“双冲式 ”两臂下压,借对方抵抗之力趁势将其抛起。仅此两招就制服了一个自诩能隔衣数层用手指袭人的沙俄军官。
扩展阅读:
在1923年他与另一个女人Maria Van
Rysselberghe生育了一女,取名为凯瑟琳。他的妻子Madeleine于1938年去世。后来他用自己名义婚姻的背景故事创作了小说''Et Nunc
Manet in Te'' (1951年)。 1925年后,他开始为罪犯争取更人道的生存环境。1926年他发表了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法语: ''Si le
grain ne meurt''). 从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他与侄子Marc
Allégret在法国近赤道的非洲殖民地履行。在回法国之前,他又游历了现在的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他在刚果之行 (法语:''Voyage au
Congo'')及''从乍得归来''(法语: ''Retour du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119分享到i贴吧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豆瓣网 合作编辑者
百科ROBOT 、daozhong99 、ELisaDu 、xztlsy 、981059152 、princeshiny 、山西张小兵 更多
独家珍藏:
完成1个任务包,即获百科首发徽章
赶紧加入,佳能500D等你来拿!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3331次
编辑次数:1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12-26
创建者:princeshiny 最新动态 百科权威合作: 百科消息:
百科权威合作 百科个人中心改版后华丽登场
1.法国小说家纪德被各方攻得体无完肤。有人说:“地球上有30亿男人,其中没和纪德上床的在20亿人以上。”有人说:“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
2.
自由的纪德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学传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是雨果,是左拉,法国的文学中也还有《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法国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国度,但法国同时是先锋的、前卫的、另类的、探索的并且严肃的,应当说法国的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沿。譬如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譬如以罗布·格利耶为旗帜的法国“新小说派”。这些都是我曾深入研究并深深喜爱的东西,我因此而热爱法国,热爱法国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思想。所以我会说纪德是一位法国人无比重要,因为他确实代表了一种法兰西浪漫而探索的精神。
1908年,纪德参与创建了文学杂志''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新法国评论)。
在1920年代,纪德启发了像加缪、萨特等一批作家。1923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当他在“田园牧人”(Corydon)(1924年)公开发行版中为同性恋辩护时,遭到了广泛的非难,他后来将之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