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雷达毕业报告
探地雷达研究报告范文大全
探地雷达研究报告范文大全探地雷达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探测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探地雷达的原理、应用以及研究进展,希望能对读者了解该技术提供全面的参考。
探地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地表与地下界面反射和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的目标物体。
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与地下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电磁波入射到地下介质时,由于地下介质的电磁参数不同于地表,电磁波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通过分析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我们可以确定目标物体的存在和位置。
探地雷达具有多种应用。
在地质勘探中,探地雷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层结构、矿产资源分布、岩土体的性质等,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在环境监测中,探地雷达被广泛用于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地下管道等的监测和测量。
此外,探地雷达还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探测地雷、地下隧道等。
在建筑工程中,探地雷达能够检测地基的稳定性和隐藏的地下管线,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探地雷达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
近年来,随着雷达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探地雷达的分辨率和探测深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多的信号处理方法和数学模型,以提高雷达图像的质量和解释能力。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探地雷达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还有学者致力于改进雷达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开发了一系列新颖的探测系统和探头。
探地雷达的研究与应用为地下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深层目标的探测、岩土体特性的定量分析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探地雷达技术作为地质探测领域的重要工具,将继续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和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探地雷达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探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探地雷达技术将在地下勘探和资源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科技价值。
地质雷达探测实习报告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已成为地质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物探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及实际应用的理解,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地质雷达探测实习。
本次实习以某山区地质雷达探测项目为背景,旨在让学生掌握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2. 掌握地质雷达探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及设备介绍实习第一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衰减特性,通过分析电磁波的反射、透射和散射等现象,来探测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雷达探测仪器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2. 野外数据采集实习第二天,我们分组进行了野外数据采集。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布置测线、调整雷达探测仪器的参数以及记录数据。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如信号干扰、地形复杂等,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成功完成了数据采集任务。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实习第三天,我们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首先,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雷达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等。
然后,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我们绘制了地下介质的结构图,分析了地下介质的分布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地下岩层的分界面、断层等地质体,为后续的地质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实习总结与讨论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与讨论。
同学们分享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就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2. 熟练掌握了地质雷达探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地质雷达实验报告概述地质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地下勘探的仪器,它可以探测地下的岩层、矿藏、地下水等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使用地质雷达对某地区进行勘探,以研究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
实验目的1.了解地质雷达的原理和工作方式;2.探究地质雷达在地下勘探中的应用;3.研究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
实验步骤1.选择实验区域:在实验前,我们选择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地下资源,适合进行地质雷达勘探。
2.设置地质雷达参数:根据实际需求,我们设置了地质雷达的工作频率、脉宽、采样率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勘探效果。
3.进行数据采集:将地质雷达设备放置在地面上,通过移动设备,我们采集了一系列地下数据。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地下不同深度的物质对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特性,这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地下的反射和透射特性图像。
根据图像的变化和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地下的岩层、矿藏、地下水等信息。
5.地质解释与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对实验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解释和研究。
我们发现了一些地下水脉络、岩层的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矿藏等。
这些发现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地质雷达的勘探,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有关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的信息。
首先,我们发现了实验区域地下水脉络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们观察到了地下岩层的变化情况,这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矿藏,这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线索。
然而,地质雷达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有限,对于较深的地下结构无法进行有效的勘探。
其次,地质雷达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地下含水层和岩层的干扰等。
此外,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和解释需要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参与,这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大学生地质勘探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探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质勘探技术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组织了一次大学生地质勘探实践。
本次实践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野外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践地点与时间实践地点选择在我国的某大型矿山附近,时间为2023年暑期。
实践期间,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地勘探,共历时两周。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地质调查与测量实践初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矿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了解了矿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等基本地质情况。
方法:- 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 使用地质锤采集岩石样品;- 使用地质罗盘测量角度;- 使用全站仪进行地形测量。
2. 地质勘探技术与设备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地质勘探的基本技术,包括钻探、坑探、物探、化探等。
同时,掌握了地质勘探设备的使用方法,如钻机、测井仪、地震仪等。
方法:- 学习钻探技术,掌握钻机操作要领;- 学习测井技术,了解测井曲线分析;- 学习地震勘探技术,掌握地震仪操作;- 学习化探技术,了解样品采集与分析。
3. 地质勘探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学习了地质勘探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掌握了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技巧。
方法:- 使用地质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地质勘探数据,得出结论;- 编写地质勘探报告。
4. 野外生存技能培训实践期间,学生还进行了野外生存技能培训,包括野外定位、导航、野外生存技巧等。
方法:- 学习使用指南针、GPS等定位设备;- 学习野外生存技巧,如野外取水、生火等。
四、实践成果与收获1. 实践成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功完成了矿区地质调查、勘探数据采集与分析、勘探报告编写等任务。
通过实践,掌握了地质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技能。
探地雷达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地质勘探、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探地雷达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手段,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探地雷达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于2023年暑假期间参加了某工程公司的探地雷达实习。
二、实习内容1.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及设备操作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传播、反射、衰减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即利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当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信号被雷达接收,经过处理后得到地下介质的分布信息。
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探地雷达设备的操作,包括设备组装、参数设置、数据采集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探地雷达设备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探地雷达数据处理的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层析成像、目标识别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学习了如何根据地下介质的分布特征,对探地雷达数据进行层析成像,从而获取地下目标的几何形状和分布信息。
此外,我还学习了如何利用探地雷达数据识别地下目标,如管道、电缆等。
3. 探地雷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某工程项目的探地雷达检测工作。
该项目涉及地下管道的检测,目的是了解管道的分布情况,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依据。
在项目中,我负责使用探地雷达对地下管道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绘制管道分布图。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探地雷达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习收获1. 提升了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探地雷达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技能。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实际工程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拓宽了视野:实习期间,我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了解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探地雷达研究报告总结范文
探地雷达探究报告总结范文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在地质勘探、城市建设和军事保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报告对探地雷达的原理、应用和进步趋势进行了综合总结。
起首,探地雷达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利用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通过接收和分析电磁波信号来探测地下物体。
其原理基于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的差异,通过测量信号的时延和强度来确定地下目标的位置和性质。
其次,探地雷达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地雷达可以探测地下岩层、矿床和地下水等资源,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探地雷达还可用于土壤污染的监测和环境评估,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探地雷达在军事保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探测地下爆炸物、地雷和隧道等潜在恐吓,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此外,探地雷达还可用于城市反恐和边界安全等领域,提高了安全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探地雷达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探地雷达可以探测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和地基状况等信息,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探地雷达还可以用于建筑物的结构评估和病害检测,为维护和保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探地雷达技术的进步趋势方面,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探地雷达的性能不息提高。
新型的探地雷达设备接受更高频率的电磁波,具有更高的区分率和探测深度。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进修等技术的应用也为探地雷达的数据处理和诠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探地雷达技术在地质勘探、城市建设和军事保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息进步和创新,探地雷达将成为一项更加高效、准确和可靠的检测工具,为人类的进步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地雷达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
探地雷达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一、实习目的《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次实习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实习的主要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促进作用展开初步观测分析,着重点就是外力地质促进作用的观测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采用、手标本收集、地质现象观测和叙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实习情况(一)时间20xx年x月2日至20xx年x月4日,野外实习共三天。
(二)小组成员王xx 王xx 王xx 吴xx 武xx 薛xx(三)进修路线(1) 20xx年1月2日星期四晴河南省xx市辉县市上八里乡薄壁镇鸭口村(2)20xx年1月3日星期五晴河南省焦作市龙洞乡xx村后沟(3)20xx年x月4日星期六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向南米左右三、实习内容1、重新认识进修区常用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
2、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
3、重新认识进修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
4、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
5、学会搞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
6、编写实习报告第二章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可以显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因此它和一定得时间含义相联系。
所以在底层形成以后,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此种顺序称为正常层序。
区域内砾石与发育的地层由旧至崭新主要存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则、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范文
《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球探测技术已成为众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
其中,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以其高精度、高效率的探测能力,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原理、构成、应用及其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二、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原理分析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主要基于电磁波的传播与反射原理进行工作。
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脉冲遇到地下介质时,部分电磁波会穿透介质,部分则被反射回地面。
通过接收并分析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可以推断出地下介质的性质、结构等信息。
三、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构成研究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 发射系统:负责产生高频电磁波脉冲,驱动雷达天线向地下发射电磁波。
2. 接收系统:接收从地下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供后续处理。
3. 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数字化等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4. 显示与记录系统:将处理后的信息以图像或数据的形式显示出来,供用户分析使用。
5. 控制与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与数据处理,包括发射功率控制、接收灵敏度控制、数据处理算法等。
四、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应用领域探讨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1. 地质勘探:用于探测地下矿藏、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资源。
2. 资源开发: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中,用于寻找油气藏、评估储量等。
3. 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
4. 工程勘察:在基础工程、隧道工程等领域,用于探测地下障碍物、岩层结构等。
五、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高分辨率:通过提高发射频率、优化信号处理算法等方式,提高探测的分辨率和精度。
2. 深探测:通过改进天线技术、优化数据处理算法等方式,提高探测深度,实现对更深层地下介质的探测。
探地雷达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一、实习背景探地雷达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在工程地质、考古、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地质探测技术的理解,我们选择了探地雷达技术作为实习项目。
本次实习在XX地质研究所进行,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15日至7月10日。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技术。
2. 掌握探地雷达的野外操作流程。
3. 学习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 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地雷达原理与设备介绍。
2. 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
3. 数据分析与解释。
4. 实际案例分析。
第二章探地雷达原理与设备一、探地雷达原理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传播特性进行探测的技术。
当电磁波从地面发射后,遇到地下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通过分析反射波的特征,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
二、探地雷达设备本次实习使用的探地雷达设备为XX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频率范围:100MHz-1GHz- 发射功率:1kW- 探测深度:0-100m- 数据采集频率:50Hz第三章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一、数据采集1. 确定探测区域:根据实习目的,选择合适的地形地貌作为探测区域。
2. 布设测线:按照设计好的测线进行布设,保证测线长度和间距符合要求。
3. 数据采集:启动探地雷达设备,按照设定参数进行数据采集。
二、数据处理1. 数据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增益调整等。
2. 数据可视化:将处理后的数据以波形图的形式展示。
3. 数据分析:根据波形特征,分析地下介质分布情况。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解释一、案例分析以某工程地质项目为例,通过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地下管线分布情况。
1. 数据采集:在地下管线附近布设测线,进行数据采集。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可视化。
3. 数据分析:根据波形特征,判断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范文
《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探测工具,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该系统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进行地下目标的探测与成像。
本文将对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原理、应用、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原理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主要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原理进行工作。
系统发射高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当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部分电磁波会被反射回来,被系统接收并处理成图像。
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强度、传播时间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地下目标的性质、位置和深度。
三、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应用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在地质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地质勘探:通过探测地下岩石、矿体等目标的反射信号,可以了解地层的结构、岩性、矿产资源等信息,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2. 资源调查: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可以用于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电磁特性,预测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3. 环境监测: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如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降等问题的探测,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四、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1.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通过提高发射电磁波的频率、优化信号处理算法等方法,提高系统的分辨率,使成像更加清晰。
2. 三维成像技术:通过多个天线的同时工作,实现地下目标的立体成像,提高探测的精度和效率。
3. 无线传输技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距离的雷达数据传输,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应用范围。
4. 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中,实现自动目标识别、智能数据处理等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五、结论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探测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该系统的原理、应用、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性能将不断提高,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
《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范文
《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雷达探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特别是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考古学和工程地质勘察等领域,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原理、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二、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概述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地下探测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然后接收由地下介质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根据电磁波的传播时间和波幅等信息,推测出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
与传统的钻探和采矿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高效率、无破坏性、覆盖面积广等优点。
三、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基本原理1. 工作原理:超深探地雷达通过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并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断地下目标物的大小、位置及形态。
同时,该系统还能够对地下的多层结构进行高精度的成像。
2. 关键技术:包括信号处理技术、电磁波传播理论、地质解释等。
其中,信号处理技术是提高探测精度的关键,电磁波传播理论是理解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规律的基础,地质解释则是将探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结合,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四、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应用1. 资源勘探:在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资源的勘探中,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资源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为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2. 环境监测:该系统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如滑坡、泥石流等,还可以监测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3. 考古学:在考古领域,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可以帮助考古学家了解古代遗址的地层结构和遗址分布情况,为考古发掘提供重要信息。
4. 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该系统可以用于确定地下岩土的分布和性质,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五、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发展趋势1. 更高精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超深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的精度将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
探地雷达报告
探地雷达报告
【探地雷达报告】
一、报告概述
我公司使用探地雷达技术,对XXX区域进行了地质勘测,得出以下报告:
二、勘测区域简介
本次勘测的区域位于XXX市XXX县的XXX乡。
因区域地表覆盖物复杂,且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已停用的地下煤矿,因此需要进行探地雷达勘测。
三、勘测目的
本次勘测旨在了解勘测区域地下情况,为相关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同时,通过对煤矿废弃区域的勘测,检测出隐藏的安全隐患,为后续的消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四、勘测中使用的工具
本次勘测使用的探地雷达型号为XXX,分别在XXX角度和XXX频率下对勘测区域进行扫描和勘测。
五、结果报告
本次勘测结果主要显示,勘测区域地质构造较为稳定,存在的地下空洞和灾害隐患较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已停用的煤矿地下存在残留物,包括未处理完毕的有害物质等,需要严格监管,以防止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六、结论
根据本次勘测结果,结合相关部门的建议,本公司建议对区域中的煤矿废弃区域进行彻底的治理和消安工作,以确保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安全。
同时,对于区域内的其他地下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设计和施工中的安全防范,以免在勘测缺陷或盲区处蒙受损失。
探地雷达
探地雷达原理及应用读书报告班级:061094班姓名:洪旭程学号:20091001724探地雷达探测是一种先进的测试技术,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高新技术方法,以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像显示等优点,备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
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水文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研究、生态环境检测、城市地下管网普查、文物及考古探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探测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必将在今后的工程探测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了解和学习探地雷达的原理及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探地雷达探测技术在方法、仪器等方面仍在发展,其分辨率和探测范围也在不断的提高和扩大,比如美国地球物理调查系统公司( Geophysical Survey System Inc. ) 的SIRO10H 仪器,其标称的最小探测深度为4 cm ,最大探测深度为50 m ,最小可探测对象尺度为毫米级。
但探地雷达探测技术与其它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一样,其探测效果与其应用条件密切相关。
一、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探地雷达探测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是通过特定仪器向地下发送脉冲形式的高频、甚高频电磁波。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目标体,如空洞、分界面等时,电磁波便发生反射,返回到地面时由接收天线所接收。
在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接收到的雷达波形、强度、双程时间等参数便可推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电性及几何形态,从而达到对地下隐蔽目标物的探测(如图1 所示) 。
这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探测技术,可以安全地用于城市建设中的工程场地,并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和分辨率。
图1 中T 为发射天线, R 为接收天线,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遇到目标体和基岩时发生反射, 信号返回地面由天线R 接收并记录,通过主机的回放处理,就可以得到雷达记录的回波曲线(如图2 所示) 。
探地雷达毕业报告
探地雷达毕业报告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实习报告题目:探地雷达实习报告姓名:胡浩班级:061071-22学号:20071002609指导教师:邓世坤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前言探地雷达是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践证明,它可以分辨地下1m尺度的介质分布,因此探地雷达方法以其特有的高分辨率在浅层于超浅层地质调查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地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
因此,根据接收到的波的旅行时间、幅度、与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
第一章探地雷达的探测原理探地雷达探测是一种快速、连续、非接触电磁波探测技术,具有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
探地雷达向地下发送脉冲形式的高频宽带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目标体时,如空洞、分界面时,电磁波便会发生反射,返回到地面时由接收天线所接收;对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信号处理与分析,根据信号波形、强度、双程走时等参数来推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电性及几何形态,从而达到对地下隐蔽目标体的探测。
如图A所示,由发射天线向地下介质中发射一定中心频率的电磁脉冲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介质中的电磁性(电阻率、介电率及磁导率)差异分界面发生反射和透射等现象;被反射的电磁波传回地表,由接收天线接收;通过电脑进行操作和控制;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地下反射回波信号经由光纤传输到仪器控制台,转换成时间序列信号;这种时间序列即构成每一测点上的雷达波形记录道,它包含该测点处所接收到的雷达波的幅度、相位及旅行时间等信息。
由电脑收集并存储每一测点上雷达波形序列,形成一个由若干记录道构成的雷达剖面(见图B)。
通过对地质雷达剖面进行处理与推断解释,便可获得探测剖面线下方有关的地质特征与信息(或地下目标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信息)。
地质雷达实习报告
本次地质雷达实习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进行,为期一周。
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大型建设项目现场,实习指导老师为XXX教授。
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掌握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为今后在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2. 掌握地质雷达的现场操作方法,包括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3. 学会利用地质雷达进行地质分层、岩性识别和地下结构探测。
4. 提高实际工程中地质问题解决的技能。
三、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了解了地质雷达的发射、接收和数据处理过程,以及不同地质条件下雷达波的传播特性。
2. 设备操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熟悉了地质雷达设备的构造、功能和操作流程。
学习了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
3. 现场实习:在实习现场,我们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数据采集。
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了合适的探测参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经过预处理后,我们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雷达波特征,识别了地层界面、岩性变化和地下结构等信息。
四、实习成果1. 成功掌握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
3. 学会了利用地质雷达进行地质分层、岩性识别和地下结构探测。
4. 提高了实际工程中地质问题解决的技能。
1. 地质雷达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在工程地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地质雷达的应用技能。
3.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学习方向,为今后在工程地质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建议1. 加强地质雷达设备操作培训,提高实习生的操作技能。
2. 增加实习过程中的理论讲解,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理解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
雷达专业实践报告总结(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雷达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选择了雷达专业进行实践。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雷达原理、设计、应用等方面的理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践内容1. 雷达原理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对雷达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学习。
雷达是通过发射电磁波,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探测、跟踪和定位。
我们学习了雷达的发射、接收、信号处理等基本过程,了解了雷达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2. 雷达设备操作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参与了雷达设备的操作实践。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雷达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雷达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对雷达设备的熟悉程度。
3. 雷达数据处理与分析雷达信号处理是雷达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滤波、检测、跟踪等。
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们了解了雷达在探测、跟踪、定位等方面的性能。
4. 雷达系统设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参与了雷达系统的设计。
我们学习了雷达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仿真等。
通过设计雷达系统,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5. 雷达应用研究为了拓展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我们研究了雷达在军事、民用、科研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我们了解了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实践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雷达的基本原理、设计、应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2. 实践能力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雷达设备的操作、数据处理、系统设计等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创新思维培养在雷达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方案。
4. 团队协作能力加强本次实践要求我们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分工合作,我们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探地雷达研究报告总结范文
探地雷达研究报告总结范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探地雷达技术在地质勘探、军事防御以及遗址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报告总结了探地雷达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首先,本报告分析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
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与地下物体相互作用的技术。
它发射短脉冲电磁波,然后接收回波信号并分析信号的时间延迟和强度变化,从而获取地下物体的信息。
这项技术依靠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之间的传播速度差异,能够特定探测地下的物体、结构以及地层。
其次,本报告概述了探地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探地雷达已经成功应用于地质勘探与资源勘察中。
它可以帮助快速检测地下矿产、水源、地质构造以及地下管线等信息,为资源开采和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探地雷达在军事防御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有效探测地下的地雷、爆炸物、隐藏的通信设施等敌方设施,有助于提前发现和处理潜在威胁。
还有,探地雷达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它可以探测到地下的人类文化遗址、古墓葬、壁画等宝贵的文化遗存,有助于保护与发掘人类历史遗产。
最后,本报告展望了探地雷达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探地雷达技术将会更加精密和高效。
传感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和深度将进一步提升,使得探地雷达能够更细致地研究地下环境。
在应用领域上,探地雷达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土壤质量评估等领域。
此外,探地雷达也有望搭载无人机,实现更快捷和广泛的勘测能力。
总之,本研究报告对探地雷达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
探地雷达作为一项重要的地下探测技术,在地质勘探、军事防御以及遗址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未来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地雷达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探地雷达探究报告范文模板一、引言近年来,地雷事故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峻恐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地雷达应运而生。
本报告旨在通过探究探地雷达的原理、性能及应用,为解决地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二、探地雷达的原理及工作方式(1)原理:探地雷达利用雷达波束发射与接收的原理,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确定目标物的位置、外形以及性质。
(2)工作方式:探地雷达由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系统以及显示器等组成。
发射器发出连续的雷达波束,接收器接收与分析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信号处理系统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如滤波、放大等,从而实现地雷的探测与定位。
三、探地雷达的性能评估指标(1)探测深度:指探地雷达能够有效探测的地下目标的最大深度。
(2)精度:指探地雷达对目标位置、外形以及性质的准确度。
(3)抗干扰性:指探地雷达对外界干扰的反抗能力。
(4)实时性:指探地雷达处理信号的速度,对地下目标的准时性与准确性。
四、探地雷达的应用(1)军事领域:探地雷达在军事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援助军队迅速发现、定位和拆除地雷,提高军队的动态行军能力。
(2)民用领域:探地雷达也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如人道主义排雷、城市建设以及废弃地块的检测等。
五、总结与展望本探究报告通过对探地雷达的原理、性能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解决地雷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
但也要注意探地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提高其检测深度、精度以及抗干扰性等性能指标。
期望本报告能够对地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探地雷达技术的进步。
地质雷达测量实习报告
一、绪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雷达技术在工程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调查、地下结构探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地质雷达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习目的1. 理解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
2. 掌握地质雷达仪器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学会地质雷达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4. 培养地质雷达在工程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地质雷达原理及仪器介绍地质雷达是一种非接触式、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下探测仪器。
它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分析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从而实现地下目标的探测。
本次实习主要使用的是MTR-III地质雷达系统,该系统由主机、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
主机负责控制整个雷达系统的运行,发射天线负责发射电磁波,接收天线负责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
2. 实习操作(1)场地准备:选择合适的探测场地,确保场地干燥、平整,避免电磁干扰。
(2)仪器安装:按照操作手册将地质雷达系统安装好,包括主机、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等。
(3)参数设置:根据探测目的和场地条件,设置合适的探测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等。
(4)数据采集:启动雷达系统,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数据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确保数据质量。
(5)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滤波、去噪、提取反射波等。
3. 数据分析(1)反射波分析:根据反射波的时间、幅度、频率等特征,分析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
(2)图像绘制: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雷达剖面图,直观地展示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
(3)异常识别:根据雷达剖面图,识别地下异常体,如断层、裂隙、溶洞等。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地质雷达仪器的操作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
以下为部分实习成果:1. 采集到了高质量的地质雷达数据,绘制了雷达剖面图。
地质雷达仪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掌握地质雷达仪器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质雷达在探测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的非接触式探测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主机通过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不同电性差异的目标体或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与透射。
反射波返回地面后,被接收天线所接收。
主机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时间t和幅度与波形资料,通过对图像进行解释和分析,确定不同界面及深度、空洞等。
三、实验仪器1. 地质雷达主机:美国SIR-20型地质雷达。
2. 天线:270MHz和100MHz高频天线。
3. 数据采集系统:与主机相连的笔记本电脑。
四、实验步骤1. 确定探测区域:选择合适的探测区域,并对区域进行清理,确保无障碍物。
2. 测线布置:根据探测深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天线。
本次实验采用270MHz和100MHz高频天线。
针对地下通道,测线垂直通道延伸的方向布设;针对城墙,测线沿城墙走向及垂直城墙走向进行探测。
3. 测量参数设置: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设置测量参数,包括时窗范围、采样率、扫描率等。
4. 数据采集:启动地质雷达主机,进行连续测量,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时间t和幅度与波形资料。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分析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下通道探测:通过对地下通道的探测,发现地下通道的走向、深度、宽度等信息。
结果显示,地下通道的走向与测线布置方向一致,深度约为5.0m,宽度约为2.0m。
2. 城墙探测:通过对城墙的探测,发现城墙的厚度、结构等信息。
结果显示,城墙的厚度约为1.5m,结构较为完整。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滤波、去噪等处理,提高了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实习报告题目:探地雷达实习报告姓名:胡浩班级:061071-22学号:20071002609指导教师:邓世坤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前言探地雷达是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践证明,它可以分辨地下1m尺度的介质分布,因此探地雷达方法以其特有的高分辨率在浅层于超浅层地质调查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地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
因此,根据接收到的波的旅行时间、幅度、与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
第一章探地雷达的探测原理探地雷达探测是一种快速、连续、非接触电磁波探测技术,具有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
探地雷达向地下发送脉冲形式的高频宽带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目标体时,如空洞、分界面时,电磁波便会发生反射,返回到地面时由接收天线所接收;对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信号处理与分析,根据信号波形、强度、双程走时等参数来推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电性及几何形态,从而达到对地下隐蔽目标体的探测。
如图A所示,由发射天线向地下介质中发射一定中心频率的电磁脉冲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介质中的电磁性(电阻率、介电率及磁导率)差异分界面发生反射和透射等现象;被反射的电磁波传回地表,由接收天线接收;通过电脑进行操作和控制;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地下反射回波信号经由光纤传输到仪器控制台,转换成时间序列信号;这种时间序列即构成每一测点上的雷达波形记录道,它包含该测点处所接收到的雷达波的幅度、相位及旅行时间等信息。
由电脑收集并存储每一测点上雷达波形序列,形成一个由若干记录道构成的雷达剖面(见图B)。
通过对地质雷达剖面进行处理与推断解释,便可获得探测剖面线下方有关的地质特征与信息(或地下目标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信息)。
测点距双程走时(纳秒) 图A 图B第二章 探地雷达的野外工作方法2.1 仪器使用简介目前国内投入野外生产的探地雷达主要为时间域脉冲探地雷达。
型号主要有两类,一是加拿大EKKO 系列,另一类是美国的SIR 系列。
本次实习我们使用的是加拿大EKKO 系列中的最新型号EKKOPRO 。
该仪器与前几代的EKKO 型仪器相比较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进,在野外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不需要与计算机一起工作,这就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
该仪器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组合与拆卸方便,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组装,进行野外工作。
因为我们此次实习是学习探地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测中的应用,而那些进行隧道挖掘工作的工人是一天24小时不停的工作的,我们每次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的时候都要先让那些工人停工,所以方便快捷的组合跟拆卸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不影响隧道的挖掘进程,又能快而准确的采集数据。
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在使用电池的时候电池不能混用,5、6号电池为一组,7、8号电池为一组。
因为电池在使用的时候发射电路跟接收电路对电池电量的损耗是不一样的,这样使用电池就可以增加电池的使用时间。
在连接仪器的时候,是使用光纤连接的,我们都知道,光纤里面是玻璃材质的,所以不能弯折。
光纤的插孔里面不能让灰尘掉进去,光纤是传播光信号的,如果插孔被灰尘堵住,光信号就无法传播。
2.2 离散反射剖面测量‘离散’反射剖面测量是指在测量过程中,在每一测点上进行数据采集时,发射与接收天线保持静止状态,待该记录道数据采集完毕,再将发射与接收天线同步移动到下一测点,开始下一道数据的采集。
由于本次实习区域在正在施工的隧道内部,限于空间有限以及各种障碍物分布在隧道内部,采用连续测量不可行,故采用离散测量。
2.3 测量参数的选择测量参数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测量效果。
测量参数包括天线中心频率、时窗、采样率、测点点距额发射接收天线间距。
1、 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天线中心频率选择需兼顾目标深度、目标最小尺寸以及天线尺寸是否符合场地需要。
一般来说在满足分辨率且场地条件又许可时,应尽量使用中心频率的天线。
如果要求所分的水平层厚度为Z ∆(单位m ),围岩的相对介电常数为r ε,则天线中心频率可由下试初步选定:r R c x f ε75> MHz (1)目标体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会在地质雷达记录中引起杂乱回波,这种杂乱回波的强度除了与不均匀体的尺度有关外,还跟雷达信号的波长有关,即同雷达信号的中心频率有关。
为了使得目标体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在雷达记录上所形成的杂乱回波强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通常要求雷达信号的波长比起目标体周围介质不均匀体的典型尺度△L 大十倍以上,因此,雷达信号的中心频率必须满足:rC c L f ε∆<30 (2) 式(2)对雷达信号频率的要求意味着所探测的目标体其尺度应比周围介质中不均匀体的尺度大得多。
另外,从勘探深度的角度考虑,假设所要求的勘探深度为D ,则要求中心频率满足:D f r Dc 11200-<ε MHz (3)如果分辨率所要求的中心频率R c f 高于压制回波干扰所要求的中心频率C c f 及勘探深度所要求的中心频率D c f ,则表明所期望的分辨率与所要求压制的回波干扰体的尺度及勘探深度是不相容的。
假定所要求的空间分辨率为目标体埋深的25%,则勘探深度与天线中心频率的对应关系可由下表近似决定。
表1: 预期勘探深度与天线中心频率的关系勘探深度(米) 0.5 1.02.0 7.0 10.0 30.0 50.0 中心频率(MHz ) 1000500 200 100 50 25 10表1所提供的天线中心频率同勘探深度的关系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对于一定中心频率的天线,其可能达到的勘探深度除了与地质雷达系统本身的性能有关外,还跟具体的勘探环境有关。
本次实习中,掌子面岩性主要为灰岩,查阅资料知道其相对介电常数为7,通过观察掌子面岩层厚度,主要呈中厚层,即水平层厚度一般为1m 。
同时本次实习要求预测距离为50m 。
故可以根据(2)(3)计算得到D c f <58.78MHz ,R c f >28.34MHz 。
故本次实习所采用的50MHz 。
2、 采样时窗的间隔大小采样时窗大小可由下式估计: VD W ⨯=23.1 (4) 上式中D 表示预期所能达到(或要求)的勘探深度,以米为单位;V 为地层介质中的平均雷达波速度,以米/纳秒为单位;W 为采样时间窗,以纳秒为单位。
对于大多数探地雷达系统而言,其天线的频带宽度与中心频率的比通常为1,这意味着天线所辐射的电磁脉冲所包含的能量主要分布在0.5倍~1.5倍的中心频率的频段上。
因此,雷达信号的最高频率约为所用天线的中心频率的1.5倍。
根据上述假设及Niquist 采样定律,探地雷达数据的采样频率应为雷达信号最高频率的二倍,为了保险起健,可将采样频率再加大一倍。
因此,雷达数据的采样率约为所用天线的中心频率的六倍,即时间采样间隔△t 由下式确定:cf t 61000=∆ MHz (5) 上式c f 中为所用天线的中心频率。
表2给出了最大时间采样间隔与天线中心频率之间的关系。
表2: 最大时间采样间隔与天线中心频率的关系天线中心频率(MHz )10 20 50 100 200 500 1000 最大采样间隔(ns ) 16.7 8.3 3.3 1.67 0.830.33 0.17 在某些情况下,从采样速度的要求及采样数据存储空间考虑,可以加大时间采样间隔而稍微超出上述规定的时间间隔,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大于上述所规定时间采样间隔的2倍。
3、 天线距的选择大多数的探地雷达系统是采用发射与接收分离的天线(对于发射与接收天线并置的雷达系统而言,天线距的选择是没有意义的),天线距大小的合理选择对于为特定目标体的探测设计最优观测系统十分重要。
为了取得对目标体的最大偶合,天线的放置应保证发射与接收天线方向图中的折射聚焦峰值指向所探测目标体的大致深度上的同一位置。
由于天线方向图的峰值指向空气-大地分界面的临界角方向,假设所要探测的目的体的大致深度为D ,其周围介质的相对介电系数为r ε,则最佳天线间距S 可由下式估计:12-=r D S ε (米) (7)在实际探测中对天线距的选择还要考虑接收天线电路的动态范围。
如果发射与接收天线距很小,直接由发射器传到接受器的信号很强,因而在雷达记录上的初始时间段会有一段畸变与恢复时间,导致不能探测到浅部地层的反射同相轴(通常称为‘发射脉冲短路’)。
这时建议使用雷达信号的半波长作为天线距。
另外,对衰减吸收地层介质进行探测时,天线距的加大会导致雷达波传播路程加大,因而会引起回波信号的衰减幅度加大,这种情况下,天线距不能太大。
在对测区介质电性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经验的作法是选择目标体大致埋深的20%作为天线距。
本次实习采用的天线距离大约是1.5m4、 道间距的选择离散测量条件下道间距的选择同所用天线的中心频率及所涉及的地下介质的介电性有密切关系。
为了保证大地响应不出现空间假频,空间采样间隔应小于Niquist 采样间隔。
Niquist 采样间隔X ∆为被探测目标体周围介质中雷达波波长的1/4,即:r r f f CX εε754==∆(米) (6)式中f 为所用天线的中心频率,以MHz 为单位。
在实际探测中,道间距的选取还应考虑地下被探测目标体的最小空间尺度,通常情况下,道间距应小于所要求探测的最小目标体水平方向延伸长度的1/3。
本次实习道间距0.3-0.5m5、 天线方向的选择由于大多数地质雷达系统采用极化天线,其能量的辐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极化特性。
因此,在探测过程中,天线摆设的方向应保证其辐射的电场沿目标体走向或长轴方向极化,对偶极天线而言,即要求天线板的长轴方向与目标体走向或长轴方向平行。
在某些情况,可将天线沿两个相互正交的方向摆设以采集两组数据,对这两组不同极化方向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目标体的有关信息。
本次实习中天线垂直地面,紧贴掌子面放置。
第三章 实习概况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学会使用EKKOPRO 型探地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使用,以及在野外实际工作中所注意的一些问题。
2 实习地区概况本次地质超前预报的起点桩号为K59+920。
现场地质雷达探测工作于2011年3月10日进行并于当天完成。
该隧道采用台阶开挖方式施工。
掌子面较平整,近于直立;掌子面围岩为中风化灰岩,中厚层夹薄层状构造;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掌子面中部有较宽垂直裂隙带存在;岩体较破碎,呈块碎状镶嵌结构。
3 实例分析3.1现场工作布置与数据采集本次预报是在大南山隧道右线里程为K59+920的掌子面上进行的,采用主频为50MHZ 的天线进行探测。
超前探测在开挖台阶上进行,沿掌子面布置探测剖面,测线与隧底平行,离隧道底部约2米,测线位置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