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31efbd984254b35eefd341d.png)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成语“口 诛笔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 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 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 髓。”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谤”古指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货财”。 4.从成语中考察 成语“揭竿而起”、“走马观花”。“举世无 双”、 “赴汤蹈火”,等等。
2.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以后,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焚,烧田也。” 響,回声。 色,脸色。 江、河,古代为长江、黄河的专名。 皮,古指兽皮,带毛的。 醒,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病古重病曰病。 粮:原指干粮。 涉,原指淌水过河。 匠,“木工也”。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 近等)。
赂,古指用财物送人,又指赠送的财物,中性词。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中性。 后指吉 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 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 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1d56280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7.png)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48d42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6.png)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83b6be69dc5022aaea0082.png)
4、羹:古义指的是烹煮好的带汁的肉。如《左 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 峡。” ②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车:古指马车、牛车等;而在现代又包括汽 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三)古今词义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劝:先秦“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如“劝学”“以劝事君者”);汉魏以后才有了“ 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 2、给:古义“供也”、“足也”。今义为“给 予”。 3、再:先秦义为“第二次”或“两次”,表示动 作的数量。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今义“再”不表数量,而表行为的重 复,意义与古代的“复”字同。
4、由中性变爲贬义 ①谤:古代是个中性词,不带贬义。如《战国 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为“诽谤”、 “毁谤”等义。 ②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 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③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④犯:《左传· 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 ”——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 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 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 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6b406c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6.png)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异同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可能有所异同。
基本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 词义保留: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保持一致。
例如,“花”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表示植物花朵的意思。
2. 词义发展: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经历了发展或扩展。
例如,“行”一词,在古代有“行走”之意,而在现代还有表示“事物是否符合规定”的意义,如“合法合规”。
3. 词义淡化或消失:部分词在古代的使用中有特定的词义,但在现代的使用中词义已经淡化或消失。
例如,“满江红”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一种指甲上紫红色的杂纹,而在现代已经失去了这个特定的词义。
4. 词义新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部分词在现代出现了新的词义,而这些词义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例如,“网络”一词在古代指的是渔网或捕鸟网,而在现代则指代互联网。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语境中,一个词的词义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者存在多个词义。
对于某些古代词义在现代已经不常见的情况,可能需要依靠文
献或者辞书的说明才能准确理解。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767860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6.png)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可有三种类型: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手”等基本词汇。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该”是应该的意思。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又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其中词义范围的差异有三种情况,a:词义范围的扩大。
例如“菜”古代汉语中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现代汉语中“菜”不仅包括蔬菜,还包括肉、蛋等在内。
b:词义范围的缩小。
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秦汉以后只有只有封建帝王的宫殿才能叫“宫”,如“阿房宫”。
c:词义范围的转移。
如:“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中有“犬暂逐人”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汉语中“暂”是暂时的意思。
二者在表示时间范畴上,古今是有联系的,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两种情况,a:古今褒贬意义的不同。
如:“爪牙”古代汉语中是勇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
现代汉语中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b:古今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恨”古代汉语中恨是遗憾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恨是厌恶、怨恨的意思。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词汇_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词汇_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bf91d8ce2f0066f53322b8.png)
(五)注意词义变化的社会性:词义变化与社会生 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如: 例1:“寺、庙”的词义变化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 国有关。 寺:官府 —— 供奉佛的地方。(佛教) 庙:供奉祖先的地方、宗庙 ——供奉神的地 方。(道教) 例2:“左、右”的词义变化与古代尚右的民俗有 关。 左:左迁(贬官);闾左(古代穷人居闾门之 左)。 右:“位在廉颇之右”;右族(豪门大族); 座右铭(座位右方自勉的铭文)。
(二)注意词义变化的系列性:对某些词的词义变 化,不能孤立地考察,必须联系相关的词才能更好地看 出古今词义的变化。如: 步:慢步走 →→ 只保持量词义 趋:快步走 →→ 基本消失 走:跑 →→ 行走 跑:秦方言词,本“用足爪抓地”义,引申出 “跑”义
(三)注意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古”和“今”是一 对相对概念,说某词今义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意义是 现代汉语中才产生的。“古”和“今”只是表明了时间 的先后。如: 例1:币:《说文》:“币,帛也。”→→礼物 →→货币(至迟西汉已有) 例2:爪牙:得力助手→→坏人的帮凶(唐代已出 现)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江、河;皮、革、肤;醒;脸;保姆。 2.词义范围的缩小。 金;臭;亲戚。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官;闻;涕。
词的感情意义变化。 (二)词的感情意义变化。如“始作俑 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者”,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古代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1、旧义消失,新义产生,新义代替了旧义。如 “除”词义的发展演变。 2、新旧义互存。一个词新表达的义项的数量增 加了。如“被”词义的发展演变。 3、旧义消亡,没有产生新义。如“坟”词义的 消亡。 4、旧义仍然保存,但有了细微的变化。如“夺”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古今异同
![词义的古今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4f016e9700abb68a882fb02.png)
18
暫、湯
默,犬暫逐人也。《說文·犬部》 突,犬從穴中暫出也。《說文·穴部》 《說文》:暫,不久也。從日斬聲。 冬日則饮湯,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浴兰湯兮沐芳。《九歌·雲中君》 《說文》:“湯,熱水也,從水昜聲。”
19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九章· 哀郢》 “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子革對靈 王》 “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 “是女子不好 ...... 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 鄴》 “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0
29
11
詞義縮小
古義大於今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中。 宮 瓦 禽 蟲
12
宮
《說文·宀部》:“宮,室也” 。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宮, 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 所居者為宮。” 上古之時,民穴居而野處,後世聖 人易之以宮室。 (《周易》) 父母妻子,皆同其宮。 (《墨子· 號令》)
13
瓦
《說文·瓦部》:“瓦,土器已燒之總名。 ” 乃生男子,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弄之瓦。 (《詩經·小雅·斯干》)
14
禽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 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凡用禽獻,春行羔豚。(《周禮· 天官·庖人》) 《說文》:“禽,走獸之總名。” 《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 名。”
23
謗 《玉篇·言部》:“謗,對他人道其惡也。”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戰國策·齊策》 厲王虐,国人謗王。《國語·周语》
24
由贬义或中性变为褒义
锻炼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祥 段玉裁:“祥,统言之则灾亦谓之祥。” 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 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左传·昭公十 八年》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0e19704b52acfc789ebc92f.png)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 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 “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 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 (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 《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 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 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 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二) 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1、 旧词的死亡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 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 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 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 “倡优”也就不用了。
2、 古今同字异词 如《鸿门宴》:“以头抢地耳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 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 指江河。等等。
3、 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 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 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 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 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 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 生了转换。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 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 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 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 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 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 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 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b7bd83f5727a5e9856a613d.png)
《說文》:獸皮治去其毛曰革。 說文》 獸皮治去其毛曰革。
掌秋斂皮,冬斂革。 周禮·天官 掌皮》 天官·掌皮 掌秋斂皮,冬斂革。( 《周禮 天官 掌皮》)
《說文》:臚,皮也。膚,籀文臚。 說文》 皮也。 籀文臚。
手如柔荑,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
衛風·碩人 (《詩經·衛風 碩人》 ) 詩經 衛風 碩人》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 “孺子,下取履!”(《史
記·留侯世家》)
嘗:曾經。 閒:閑暇時。 從容:隨意。 步游:散步。 圯:橋。 老父:老年男子。 衣:穿。 褐:粗布短衣。
至:到。 所:地方。 直:特,故意。 墮:墜落。使動。 履:鞋子。 顧:回頭。 謂:告訴……說。 曰:說。 孺子:小子。
父: [男性]+[成年] +[人] 男性]+[成年] +[人 ]+[成年 [直系]+[緊鄰上一代]+[人] 直系]+[緊鄰上一代]+[人 ]+[緊鄰上一代]+[
生曰父曰母曰妻,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嬪。 禮記·曲禮下 曲禮下》 曰嬪。 ( 《禮記 曲禮下》)
詞義的變化: 詞義的變化:
(一)義位的增減。 (二)義位的變化。
今
①聚合; 聚合; 見面; ②見面; 集會; ③集會; 團體; ④團體; 廟會; ⑤廟會; 民間組織; ⑦民間組織; 主要都市; ⑧主要都市; ⑨時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f1184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d.png)
《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因下令日: ‘猛如虎, 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庄子.渔父》: “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很。” “不听从”是“很”的古义, 这个意义今天已 经没人使用了。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偷
• 偷。古代的常用义是苟且、懈怠、懒散。
晋武帝始登阼, 探策得‘一’。王者世数, 系此多少。帝既 不说, 群臣失色, 莫能有言者。” (《世说新语·言语》)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诗 经》)
“吾固事之也, 不敢贰也。” (《左传·成公十八年》)
30
词义的缩小-金
古 义: 金属
后起意义: 黄金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古代的冶炼技术低下, 金属很少, 单用金指称所 有金属。银, 白金, 铜, 黄金, 铁, 黑金。后来出 现了黄金, 就用“金”专指“黄金”。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缩小-宫
古 义: 室、房屋
后起意义: 宫殿
父母闻之, 清宫除道。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
古今词义异同的类型 古今词义发展的方式 古今词义文化意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问题
2
古汉语词汇的纵向观照
古用今废的 左司马 左尹 鲰生 历史词 瞋目 参乘 彘肩
竖子 啖 跽
阅读古文的
拦路虎
古今通用的 传承词
古今 义同
古今 义异
珍宝 壮士 鱼肉 怒 志 驰 告兄
中古以后: 羹汤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王建《新嫁娘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转移-庙、寺、观
上古义 后 起 意 义
04古今词义的异同
![04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df23647336c1eb91a375d82.png)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 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 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 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 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 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 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 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 《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 “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 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義指 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
(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篇下》“察笃隐”条)
《史记·燕召公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 唐·司马贞索隐:“恫,痛也。恐,惧也。”司马 贞释“恫”为“痛”,误。“恫”与“恐”并列连 文,必与“恐”同义。 (见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 三》“恫恐”条)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例如: 《说文》:“粪,弃除也。”段注:“古 谓弃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义今义 之别也。”
2、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例如: 爱,古今都有爱护、喜爱的意思: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爱护)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喜爱) 古代还有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 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 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d3876370912a21614792960.png)
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三章词义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差异王力先生说:“读古书要有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要有发展的观点,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汉语是历史语言。
学习古代汉语的词义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几千年间的词义放在同一历史平面来考察,更不能以今律古,以今义去理解古词。
古今词语差别从形式上看,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
从词义上看,有以下几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如:天、地、田、土、人,这体现了汉语发展的稳定性、继承性。
2.古今词义迥异。
如:绸:古义:缠绕。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
今义:丝绸。
涕:古义:眼泪。
《诗经·陈风》:“涕泗滂沱。
”今义:鼻涕。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对古今共用,但意义不相同的词尤其要注意,因为此类词被曲解的可能性最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形式(一)从外延看词义范围扩大,如,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泛称。
词义范围缩小,如,宫:古义:房屋,屋舍。
今义:宫殿,少年宫。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二)从词义的感情色彩看有褒、贬、中性词的转变谤:古为中性,今为贬义。
风骚: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三章词义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意义词根据其意义多少的不同,可以分成单义词和多义词,根据词义和字形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多义词的各义项又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严格地说,本义与假借义不是一个词,仅仅是同形而已。
二、本义1.本义指文献记载的最初的意义。
是词义引申的基础、源头。
也可以说,指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如何求本义(1)通过分析古文字字形(象形性文字),利用《说文解字》。
(2)注意各种造字法造出的字,表义的确切性是不一样的,按四体的排列顺序依次递减。
三、词的引申义1.由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2.根据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引申义可分为直接引申、间接引申。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bde3b7a2fd0a79563c1e723c.png)
• 贼——古义指犯上作乱的人或杀人劫货的强 盗,词义重。《左传· 宣公二年》:“子为 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句中的“贼”,是晋国太史董狐对杀死了 晋灵公的晋臣赵穿的称呼。《周礼· 秋官· 士 师》:“二曰邦贼。”郑玄注:“为逆乱 者。”《后汉书· 百官志一》:“贼曹(官名) 主盗贼事。”“盗”指小偷,“贼”指强 盗;“盗”是暗窃,“贼”是明抢。“贼” 的今义指偷东西的人,词义较轻。
• (2) 词义轻重的变化 • 有些词,古义所表程度轻,今义变重;有些词, 古义程度重,今义变轻。词义的这种古今变化, 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 • 诛——古义较轻,表示用言词责备。《周礼· 天 官· 大宰》:“八曰诛,以驭其过。”郑玄注: “诛,责让也。”贾公彦疏:“诛以驭其过者, 臣有过失非故为之者,诛,责也,则以言语责 让之,故云以驭其过也。”《广雅· 释诂》: “诛,责也。”成语“口诛笔伐”之“诛”, 即此义。后来“诛”发展出“杀戮”之义,词 义变重,今义多用,并形成“诛戮”一词。
• 瓦——古义泛指一切陶器。《说文》:“瓦, 土器已烧之总名。” 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 的建筑材料。 • 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如“银”叫“白 金”,“铜”叫“赤金”,“铁”叫“黑 金”,等等。今义专指“黄金”。 • 禽——古义是飞鸟和走兽的通称,如《三国 志· 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 鸟。”今义专指飞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 1、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 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 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 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 基本未变。
•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 风、雨、雷、电。
常识(3)古今词义的异同
![常识(3)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20f11533c1ec5da50e2700f.png)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
如:马、牛、山、人、手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
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绸]古:缠绕;今:丝绸。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该]古:完备;今: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城:城墙→城市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
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
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
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
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
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
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
今:岳父。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
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
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
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
今:工作多。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
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
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
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
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
今:宾客。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435765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2.png)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犙、牭古代官职等级:君、臣、吏、奴、婢、大夫、丞相古祭祀名:祠、礿、禅、社2、古今义同词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比较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诗·唐风·绸缪》今,丝织品;古,缠绕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年》古,外交使节(2)同中有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今,勤快,勤劳;古,与“逸”相对,辛苦,辛劳相对穆公访诸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古,咨询;今,询问,访问二、古今词义的差异(一)词义范围不同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说文·目部》:“睡,坐寐也。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干粮,行道中带的《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载,通“才”,仅仅,只有,限制性范围副词(对应总括性范围副词)2、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da11a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1.png)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古代某些词义范围较小,如今扩大为较大的范
围。
例如,“菜”在古代指蔬菜,而现在还包括肉类、蛋类等食品。
2.词义的缩小:古代某些词义范围较大,如今缩小为较小的范
围。
例如,“臭”在古代指一切气味,现在仅指臭味。
3.词义的转移:古代某些词义与现在的意义完全不同。
例如,
“涕”古代指眼泪,而现在指鼻涕。
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某些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爪牙”古代指武臣或得力助手,现在一般用于贬义,指坏人的帮凶。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词义扩大:古代的“河”专指黄河,而现代的“河”可以指任
何河流。
2.词义缩小:古代的“河”也可以指大的水沟或小溪,而现代的
“河”仅指河流。
3.词义转移:“妻”在古代是“男子的配偶”,而现代通常用于
指“妻子的配偶”。
4.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在古代是褒义词,表示得力助手或武
臣,而现代通常用于贬义,表示坏人的帮凶。
以上是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和举例说明,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今词义异同的类型
![古今词义异同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ae3b3ec9e314332396893a8.png)
《左传·成公二年》赦之,以劝事君者。” 《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汉代开始有 “规劝” 意思,用在消极方 面的劝阻。
《史记·商君列传》:“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 再——古今均有“第二次”之义。但古义只表 “第二次”或“两次”,如《左传·僖公五 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 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今义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 作反复进行,可指“第二次”,也可指“第三 次”、“第四次”等。
• 古汉语中有些词的两三个词义都是 经常使用的,但是今天只继承了其 中的一个义项,其他的义项都消失 了,对于这些词要注意已消亡了的 词义,不要用今天的一个含义去解 释古时的几个意思。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爱
爱:古时“爱”有两个常用义:一是疼爱、喜 爱;另一个是吝啬。 《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替
替:《说文解字》:“替,废也。”
《尚书·大诰》:“不敢替亡帝命。”
《国语·周语上》:夫执玉卑,替其贽也。
“替”的今义是代替,古义不再使用了。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行李
行李:古代外交使节的称呼之一。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把旅行时携带的东西叫“行李”古 义完全消失。
塘:上古指在河旁边防水的“堤防、堤壩”;指
水塘大約開始于漢末。
莊子 達生》:數百步而出,披發行歌而游 于塘下。 唐崔顥《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 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句中的横塘是地名,一定是在堤的旁边,她决不会住在池塘里。 谢灵运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f12f79db50e2524de5187e36.png)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3、古今意义有承继关系。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扩大-响
古义:
后起意义:
回 声
声 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 江水》
词义的扩大-色
古义:
后起意义:
脸色
颜 色
返回本章目录
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
后起意义:
古义:
得力助手
(褒义词)
比喻坏人 的帮凶
(贬义词)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 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 李广传》
感情色彩变化-复辟 古义:
后起意义:
帝王恢
被推翻的统治者
恢复原有的地位
复王位
(褒义词)
或被消灭的
制度复活
(贬义词)
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
忠贞不渝
掉以轻心
yú ,改变
摆弄
相知恨晚
遗憾
运斤成风 斧子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4
尔虞我诈 诈骗
百发百中 射箭
怙恶不悛 hù ,坚持;
金城汤池
城墙;
热水;护城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墙; 护城河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款待 诚恳
quān,悔改
突如其来
空空如也 形容词后
缀,同“然”,
澡 盥
洗脚
盛水冲洗手
汉王方踞床洗。
《汉书· 黥布传》
伸到水里洗手, 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 《三国志· 管宁传》
对象不同-寻、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概说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痛哭流涕不速之客求全责备上述这些成语中加“—”的词,如按照现代常用义理解均会误解。
它们不是“鼻涕,”“快”,“责备”。
在古文中是常用词。
如:(1)《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闻一多云:为,成也。
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也。
】,涕泗滂沱。
【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2)《周易·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又:《荀子·乐论》:“主人来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3)《孟子·梁惠王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又:《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左传·桓13》:“宋多责赂于郑。
”(5)《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尔雅:明察貌】(6)《左·成公二年》:“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又:“摆甲执兵,固即死也。
以上说明,古代习以为常的词的用法,如今却只保存在成语中了,甚至连成语也不能理解,于是想办法加以改造:如:斤斤计较——两两计较。
走马观花——跑马观花。
何以要改呢?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词的古义鲜为人知,不改就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是词义变化的反映。
如果单纯是改而从今,还无可厚非,怕的是不知为非。
如:(1)《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有人理解为“粥”。
(2)《左传》:“虽及胡耈,荻则取之。
”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住他。
(3)罄竹难书——80届高考生释为“竹山难读书”。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其误有三不明:a. 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
(难词)b.竹(古代书制)c.书,古今义异。
(写)有人读《战国策》:“认为赵太后有作风问题。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都是因为缺少词义发展的观点而以今律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就对许多词的古今义作了说明:例如:玺:《说文》王者之印也。
段注:“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堂:《说文》:“殿”也。
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
古曰堂,汉以后曰殿。
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当然,现在方言有“堂屋”。
存古义)。
删:剟(duo)也。
徐锴系传:“古以简牘,故曰孔子删《诗》,《书》,言有所取舍也”。
段注:“凡言删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
……《艺文志》:“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删其要谓取其要也。
不然,岂刘歆《七略《》之要(班固)孟坚尽删去之乎”。
观察古今词义异同有三个角度:a、变化的范围;(变与不变)b、变化的幅度;(迥异与微殊)c、变化的结果。
(扩大、缩小、转移)二、词义变化的范围首先我们分析下文: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晏子闻之,谏。
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怨聚于百姓,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
”公曰:“善”。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分析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1、死词,(古用今废),如:“谏、君、吾、朝属、诸侯、矣。
这些词只保存在词典和古代典籍中。
2、有的词古今都用,词义也基本相同:死、不、死狗、百姓、棺、外、内、祭、笑、弃、货财、国、无望、有、必、狗”这些词都是常用词,有些只是由单音词变为双音节词,除了音节和词形的变化外,意义大致相同。
但也有的换了个说法,或改用复音节词:令(让)、棺(棺材)、闻(听说)、曰(说)、冻馁(挨冻受饿)、…“《古代汉语字典》与《新华字典》同收义项的1875字,占3700字的50.9%。
正是由于古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基本词贯穿古今,所以才使我们理解古文不致于向学习外语那么困难。
但是这些词,我们说它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是否就没有一点变化了呢?是否从古到今没有一点差异呢?举例来说:《史记》:“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布衣:平民的代称,那么,为什么平民称为布衣呢?“布衣”是何种衣料的衣服呢?考《说文》:“布,枲(xi)织也。
”“枲,麻也。
”可见,布,乃麻织品也。
而这种布质料粗劣,故平民的衣服用之。
至于王公贵族,则要穿“帛”,“帛,缯也。
缯,帛也。
”a.灯:古代用油灯,今人用电灯、弧光灯、霓虹灯。
以上是古代词的内涵与今有差异,也就是说,词所概括的客观对象起了变化。
再如教材中的例子:死:澌也,人所离也。
《说文》民:众萌也。
《说文》虹:螮蝀也。
状似虫。
《说文》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
【甲骨文有“出虹自北饮于河”】许氏认为雷是阴阳之气迫动回转生出万物。
甚至有人认为是“天鼓”。
司雷之神是“雷公”,它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今人知道乃带电云放电现象。
火,火毁也。
水,准也。
木,冒也。
月,阙也。
鲸,海大鱼也。
心,古人认为是思维器官。
现在知道是血液循环的器官。
如此等等,都是古人的认识浮浅,甚至错误,而今人的认识则深刻、正确。
那么,这些词的词义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一般认为,这些词自身词义并未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从一个词来说,它的意义和它所指的事物是不同的,换言之,是“所指”的变化,词义并无差异,只是认识事物的人对此事物认识程度的不同而已。
“所指”是词与它代表的事物之间关系而言。
词义是指某词在其他词对立的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语义场中的地位。
譬如:一个水平低的人可能不知道盐是Nacl,不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但只要他知道“盐”不是“糖”,不把鲨鱼说成“鲸”,能正确地和别人交谈,我们就认为他掌握了这个词义。
相反,如果说,概念的内涵不同,词义就不同,水平高低不同,词义也不同,那就造成不同水平的人有不同的词义,其结果是词无固定义,这是不可能的。
3、词义有变化的大致有:走狗、共、给、特、左右(手下臣属)、藉(征税)、孤老、辟、怨、其、。
通过分析,可见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发生在一部分词中,而绝大部分则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那么,这些变化的词,其词义变化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第一、古今词义截然不同或差别很大的有人称为迥异。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但《孟子·滕文公》:“牺牲不成……,不敢以祭。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古:食品,今:害羞行李之往来供其贫困。
《烛武退秦师》古:外度使节,今:旅行者的东西。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孔雀东南飞》,古:处理、处置,今义:处罚。
颁:《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其首。
畢《诗·小雅·鸳鸯》:“鸳鸯在飞,~之罗之。
”《论衡·偶会》:“来遭民田之畢”。
蔡:《左传·定公四年》:“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叔。
(流放)仇:《王粲集·闲邪赋》:“横四海而无~,超遐世而秀出”。
(走遍天下无人与她比美,经过多少才出现这位美女)大火:《鲍昭:登大雷辛与妹书》:“仰视~,俯听波声”。
烈士:《三国志·魏书·臧洪传》:“窃相谓曰:为何一日杀二~”刘:《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
(保重我们百姓,不是想杀尽我们)这些词也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种障碍,但是这种障碍一目了然。
如果按照现在常用义去理解,就会轩轾难通。
因而,这种障碍容易扫除。
第二、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勤:今义勤快,与惰相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劝:今义消极劝止。
《劝学》:“赦之,以劝事君者”。
穷:今义缺衣食钱财,与富相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庄子》:“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睡:今义躺在床上睡觉。
语事良久,孝公睡弗听。
爱:今义喜爱。
“吾何爱一牛”(孟子)访:今义拜访,访问。
穆公访诸蹇叔。
(僖33)伐:今义讨伐、砍伐。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史记》树:今义树木。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替:今义代替。
不替孟明。
(僖33)狱:今义监狱。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上述二类,哪一类是我们掌握词义的难点呢?古用今废者,词典有之,古今相同的可以今释古,古今迥异的,难而易解,古今有同有异才是重点。
这是我们读古书所遇到的词义间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些词司空见惯,人们凭经验去解释,最易致误。
而且这类有同有异的词,数量不少。
初步统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新华字典》相对照:A收而B未收者,仅仅6字,AB兼收而义有异者1825字,其中因文字通假而形成的异义402字,因古今字不同而异者68字,除此480字,还有1345字,占36%)。
这1300多字,其中有1276字都是现代常用字(即3755个字中的),可见这些词,从词形上看,是古今习用的,而从词义上看,古今却有同有异,因此如不仔细区分,就容易误解古义。
这是我们学习古汉语词义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我们说: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不在迥异,而在微殊。
三、词义变化的结果前面的分析可见词义是在变化,且变化幅度有大小之别,那么发展变化的结果又将怎样呢?这就是说:把它未变之前的意义与变化之后的意义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呢?教材所谈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虚化,就是从词义变化的结果来考察认识词义的。
下面来逐一分析一下:1、词义的扩大狂:《说文》:“狾犬也”。
“狾,狂犬也”,二字互训义同。
即今所谓疯狗,或云:“狂犬”。
例:《晋书·五行志中》:“旱岁,犬多狂死。
”“对象(狗)+(行为)发疯”就构成该词的意义。
随着词义的发展,后来人疯癫,乃至于其他事物失却常态均可谓之“狂”。
如:《汉语大字典》P1334页狂字条所引诸义:人的行为:a.精神失常。
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b.狂妄,轻狂:《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c.放荡、放纵。
苏轼词:老夫聊发少年狂。
d.气势猛烈,声势浩大。
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廻狂澜于既倒。
” 于是我们可以把“狂”后来的意义归纳为:对象⎪⎩⎪⎨⎧+其他事物象发疯的发疯行为人犬])[(这些内涵的增加,就使词义使用范围扩大了。
换种方式来说:原来为“狗发疯”,现在去掉“狗”这个限定性的义素,则发疯或象发疯的就称为“狂”。
词所表达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就比原来扩大了。
再如:江、河江:长江专名——江河通称:《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河:黄河——一切河流定义:词义的扩大,就是指词的内在涵义增加,致使所表达的概念外延扩展,使该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有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