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 植物区系分析1

合集下载

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

世界植物分区
❖ 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北方亚区 古地中海亚区 马德雷亚区
❖ 古热带植物区
非洲亚区 马达加斯加亚区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 玻利尼西亚亚区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
❖ 新热带植物区 ❖ 开普植物区 ❖ 澳大利亚植物区 ❖ 泛南极植物亚区
世界植物区系的时空演变
(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 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 带成分
(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 海和泛地中海成分
(4)特有属丰富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
错混杂
5.特有植物丰富
类型 科数 世界分布 46 热带分布 168 温带分布 77
古地中海 或泛地中 7 海分布
中国特有 3
4 9
0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
科属种数 类别
蕨类和拟 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合计
中国 科数
52 10 291 353
世界 科数
65 11 544 620
中国 占世
界 %
80
99.9 53.5 56.9
中国 属数
204 34 2 946 3 184
世界 属数
中国 占 中国
世界 种数 %
世界 种数
逐渐降低。
侏罗纪时 早白垩纪 早第三纪始新世 晚第三纪时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距今11000年前 侏罗纪时 早白垩纪 早第三纪始新世 晚第三纪时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距今11000年前





国中

国中


科属种数





植物区系及其研究方法

植物区系及其研究方法
( , 2
前 那些
,
必 嫣掌握这个 区 系的全部 ( 或 j妾 近全部 ) 区系植


在研究 一 植 物 区 系 之
, ,
物的 名 翠 名翠榻 好
要是我们对 于 某些植 物 特 I J 是低等植物 H
,
种也觅 于 其他地 区 ? 亦兑 于 那些地 区 ? 那些种是 各大 多这个植物区 系在种类成分上与其郑近 区 系的相
脚仓 划分 举 理 区 域 ) 为俄据的
提供 极 其重要的脊料
如欧洲植物 区 系
、 ,
畏江
,
下 游植物区系


黄 山 植物 区 系
云南植物 区 系等



怎 样进 行植 物 区 系 的 研 究
者以某一 特定的 地 臂 时 期为依据 区系
如北 极第三记植物 行
:
植物 区 系的研究大致 可 以叭如下 二 个 方 面 来 进 ①以现代植物 区系 的脊 料 为对象的 区 系 分析 ;
了 解得还不 够

那末可 以先把获类植物 和 种子植物 的
,
通过 这些 名翠
我 们就 可 以针算 出这一 植

物 区 系 所 含 有的 各分类学 跟位 ( 科


种 ) 的具 体
扳字

当我护,把这些数字 和另一 个或 几个地 区的植物

指示其所在地的地理特征

区系作一比较 时 是 肴乏

就 可纵大致 了解这 个 区 系是丰富还
,

会 分别 获 得 由松 衫 目或 禾本科植物所磷 成的景瑰外貌 的概 念

它的
但是

植物的植物区系

植物的植物区系
植物的植物区系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植物区系的意义 第2章 世界植物区系 第3章 中国植物区系 第4章 植物区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5章 植物区系的未来展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植物区系的意义
植物区系对生态平衡的重要 性
植物区系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具有影响。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 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06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植物区系的重要性总结
植物区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 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平衡。保护 植物区系不仅仅是一项必要的生态行为,也关乎 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未来发展展望
01 重大挑战
未来植物区系保护工作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问题。
生物多样性
植物区系是地球 上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生态平衡 和稳定性至关重
要。
物种互补
不同类型的植物 相互作用,形成 复杂的生态网络, 维持着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的
平衡。
生态系统稳 定性
植物区系的多样 性对于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至 关重要,影响着 整个生态系统的
运行。
保护和管理植物 区系
植物区系保护挑 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 扩展,植物区系面临 着诸多挑战。气候变 化、生态破坏等问题 亟待有效应对,是当 前植物区系保护的重 要课题。
科技与创新在植物区系保护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推 动植物区系
保护
提升效率和水平
利用先进技 术手段
应对挑战
植物区系与人类和谐共生
01 密切互动关系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横断山高山峡谷南北走向, 西南季风长驱 直入,因此,这里的植物和自然地理垂直变 化大而明显,从干热河谷的热带向上为亚热 带,山地温带,寒温带,以至高山冰雪带等 6 -8 个气候植被带。
水汽,冰雪圈,云辐射,海洋反馈
冰雪圈反照率正反馈:温度↓冰雪覆盖↑ 地表反射率↑吸收太阳辐射↓温度↓
气候演变
在早始新世约5 000 万年前整个北半球为单一的北热带植物区,早第三 纪的亚热带植物水椰棕榈(Nipa truticans)的化石甚至向北分布到阿拉斯 加,从渐新世约3 800 万年前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分布在北半球高纬 度带的植物一部分逐渐适应而保存下来,一部分退却到北纬50 以南为 温带植物区系保存下来,到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反复出现又使许多种类 灭绝,部分地方(更新世避难所)影响较轻,保存住第三纪较丰富的第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科、属、种数目的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分为5级:①个别或单 株UN ②数量很少而稀 疏 SOL ③数量不多而 分散 SP ④ 少尚多 COP1 ⑤ 稍多COP2 ⑥数量多COP3⑦极多 SOC
曾经广泛分布,后来中部消失
通过迁移或跳跃,形成间断分布
初始分布不在中部
残遗分布
间断分布区形成的不同过程图解
举例:苹果属植物是在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起源后向北扩展到达 横断山至喜马拉雅为中心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并在这里发生了强
烈的演化辐射。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水杉
属和科的分布区 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 种数最丰富的地区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分布与演化规律的学科。

地球上各个地理区域因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区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地理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以热带雨林植物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降水充沛。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越,热带雨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例如,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拥有超过40000种植物。

乔木大多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冠茂密,形成了森林层次分明的景观。

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应了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条件。

草原地区通常位于高纬度或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草原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茎细长、叶片硬化,以适应干旱和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维持大气的湿度和保护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以耐旱植物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位于地势低洼或内陆地区,缺乏水源和高温炎热。

沙漠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深刻的根系、刺毛覆盖的茎叶等。

它们能够有效地利用稀缺的水源,抵御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蚀。

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保持沙漠生态平衡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四、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受到海拔、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

高山植物适应了恶劣的高山环境,如低温、强风和高反射紫外线。

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以灌木、针叶树和高山草甸植物为主,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带上。

山地植物的分布对于保护土壤和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地球上的植物多样性,探索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特点。

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促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区系的成分分析

植物区系的成分分析

晚第三纪时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高山隆起,大陆面积
扩大,内地大陆性气候更趋旱化。大气环流形势发生 变化,全球普遍降温,气候带变化与界线明显,全世 界植物区系和现代已很接近。 在中新世, 北非与中亚植物因陆地相接获得交流条件, 经过选择与适应的变化逐步形成地中海西亚-中亚植 物区系。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仍然分布较广,但在更 北面更凉湿的地区,北方植物区系获得迅速发展,它 以裸子植物中的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为代表,并夹 有一定数量的桦、榛、赤杨等。 上新世期间北半球中纬地区植物区系变化很大。
1.
最高级:植物区 (Kingdom) 含高比例特有种属,还有较多的 特有科。 次一级:植物地区(Region)划分标志是特有属的组成特点。 植物省(Province)特有属比例较低,但仍含有特有种。 最小单位:植物小区,根据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成分。
2. 3. 4.
I. II.
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古热带植物区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科属种数目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分布多度是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 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分布的多度
造山运动剧烈、气候大幅度降温,使第三纪植物区系受到非常深
刻的影响,分布变化极大。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多次交替出现, 造成植物大规模迁移。 中欧和西伯利亚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在冰期被南部山地和干旱 区阻挡,未能南下避难而大部绝灭,所以现代区系种类贫乏。北 美亦仅在东南部和西海岸保存部分第三纪植物区系,与东亚遥遥 相对构成间断分布。在中美地峡则只能进行过滤式迁移。 更新世气候及它引起的生境变化,使各个种的不同种群经受多种 自然选择压力,并使它们之间或孤立或接触,从而出现一些新种 或变种。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使海平面上下变动约300m,使白令海峡等植 物传播阻障数次消失。此时期中国大陆与台湾岛的植物也有多次 交流。

植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区系

植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区系

植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区系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的科学,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区系。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类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水平,而地理区系则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区系关系。

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区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二者构成了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相对丰富程度。

它通常由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物种均匀度(各物种间的相对数量)和物种多度(个体或数量的综合指标)来描述。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因素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地质和地形条件,会对物种分布和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地理因素决定了生物群落的类型和分布,寒冷地区有一定适应这种环境的特有物种,而热带地区则有其独特的物种组成。

此外,物种多样性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森林的破坏、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物种多样性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地理区系地理区系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组成、形成和演化过程。

它反映了物种对地理和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响应能力。

地理区系通过对物种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差异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理因素对物种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地球上的地理区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常见的有界限区系、带状区系和生态区系。

界限区系是指由地理或生态条件形成的界限,物种的组成在不同分界线上有显著的差异。

带状区系则是指地球表面沿气候纬度分布的不同物种带,它们因气候条件而分布,例如温带和寒带植物带。

生态区系则是根据生物与环境适应的不同,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系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洞察生物适应地理环境的策略和机制,进而揭示物种起源、演化和扩散的规律。

植物生物地理学区系研究植物在地理区域中的分布和区系组成

植物生物地理学区系研究植物在地理区域中的分布和区系组成

植物生物地理学区系研究植物在地理区域中的分布和区系组成植物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对植物分布和区系组成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适应性和亲缘关系。

本文将对植物生物地理学区系研究进行探讨,包括植物地理分布的原因、植物区系分类和形成机制等方面。

一、植物地理分布的原因植物地理分布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地理环境是植物地理分布的基础,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都会对植物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和气温变化大,常常形成特殊的高山植物区系;河流流域由于水流的分布和湿度的变化,造就了相应的水生植物区系。

气候条件是植物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对光、温和水的要求都不同,因此各类植物在不同气候区域中有着明显的分布特点。

例如,热带雨林由于年均温高、降水充沛,适宜各类乔木和藤本植物的生长;温带地区的四季分明,适宜落叶乔木和灌木的分布。

土壤特性对植物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不同土壤类型对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松树和云杉等耐酸植物;而在碱性土壤中,适宜生长碱土植物,如碱蓬和碱蓬菜等。

人类活动也对植物地理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破坏的加剧,很多植物遭受到了破坏和灭绝的威胁。

同时,人类也在进行植物引种和改良,以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范围。

二、植物区系分类根据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和亲缘关系,可以将植物区系分为六个大区,分别是北极区、大洋洲区、热带亚洲区、非洲区、新大陆区和北界区。

北极区主要包括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寒带植物,这些植物具有耐寒和耐旱的特点,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

大洋洲区主要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植物,这些植物通常具有较为独特的形态和适应性,适应了干旱和独特的土壤条件。

热带亚洲区主要包括东南亚和马来西亚等地区的植物,这些植物多样性丰富,适应了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

植物地理分布

植物地理分布

植物分布与环境——植物地理成分分析环境对植物生活给予深刻影响,每种植物则有自己的生态适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各种植物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

但植物类群分布的成因常不能完全用现代自然环境解释清楚,这是因为各类群的发展是在特定古地理条件下和特殊遗传进化基础上实现的,只有进行历史的分析才可获得较正确的判断。

第一节植物分布区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一)种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对种分布区进行制图工作,必须以可靠的各个分布地点的资料为依据。

描绘种分布区的基本方法是点图法,即将该种的每个已知分布地点用黑点表示在地图上。

所用地图的比例尺根据分布区的范围、研究目的等情况来确定。

但一般不必详细到区内“生境”差异引起的结构性分布变化,而以各分布点能表现出该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为准。

至于该植物在分布点的个体数量、对环境的生态影响等更是一概不予考虑,所注意的只是有或没有该种分布。

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接、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

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围和边界,因此通常使用轮廓法来满足这个需要。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

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推测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一图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

对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种和环境的关系。

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植物种的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

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它们便是前文谈到的种群(Population)。

同一种内的种群之间虽然常不直接相连,但仍可相互迁移(传播繁殖体),并能正常杂交进行基因交流,只是相距过远的种群间这种机会较少。

有人认为植物种群的有效杂交范围不是以平方公里计,而仅局限在以平方米为单位的空间内,生境间如出现很大差异,各种群还会分化为若干生态型。

第二章植物区系地理

第二章植物区系地理

➢ 《大公报》据外电伦敦十日消息:英国专家星 期三说,一种人们用作药物已有七百年历史的 普通草本植物,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战胜癌症的 新武器。
➢ 这种被称为「琉璃苣」的紫草科七瓣莲属植物, 含有丙亚麻脂酸( GLA)。研究显示,这种物 质可以杀死大脑和前列腺的癌细胞,并可限制 血管增长来抑制恶性肿瘤的扩张。
古特有种
银杏
Ginkgo biloba Linn.
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 植物,被列为国家二 级保护植物。这是一
枝带果的枝条。
银杏的雌花
银杏是裸子植物,这里可以 看到短枝顶端伸出的雌花, 胚珠裸露没有被孢子叶包被。 胚珠受粉后长成具有肉质假 种皮的果实
2. 孑遗种
概念:一种植物过去曾有广阔的分布区 , 由于地质和气候原 因 , 现在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 ,只剩个别孤立的或者是星散 分布的几个小区,这种分布区,称为孑遗或残遗分布区,这种植 物,则称为孑遗种或残遗种。
2.形成过程: 原始分布区(起源中心) ↓ 逐渐向外迁移(称为侵移) ↓ 形成分布区
一般情况下, 分布区的大小与种的繁殖能力和年 龄成正比。
五、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 广域分布区(世界种) ➢ 狭域分布区(特有种) ➢ 连续分布区 ➢ 间断分布区 ➢ 残遗分布区
大车前Plantago major L.
如茅膏菜属的分布区 为世界性分布。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高仅数寸,叶丛生,其叶片边缘和中部也有许多 腺毛,腺毛周围能分泌出许多发亮的粘液,如同 挂在姑娘美丽睫毛上的眼泪,它就是靠这种"林黛 玉的眼泪"来捕食昆虫的。当昆虫被牢牢卷住时, 昆虫越挣扎,粘黏它的腺体就越多,这时,其叶 片又分泌出类似动物胃液的酸性液体,不久昆虫 便被肢解、消化、吸收了。

植物地理学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1

植物地理学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1

1、异地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 ) :
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 远,结果:
一是被隔离的种差别明显但未超出种的界限,形成种的 间断分布;
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 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

成对种(binate species):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 现的地理隔离,如:东亚(华中)的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与北美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Pinus pumila 连续分布 区
毛茛 (Ranunculus glacialis) 的北极- 高山式间断分布区
世界种(广布种)大车前(Plantago major)的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 布集中想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中 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 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



3、平行物种形成(parapatric speciation) 某种群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这些个体与 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阻障,亦可产生基因流中断, 逐渐形成新种。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分析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 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种分布区
分布区结构 分布区形状 分布区范围
属和科的分布区

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 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 为地理替代种。如:亲缘较近的油松、巴山松(Pinus henryi)、 高山松 ( Pinus densata)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分别分 布在华北、大巴山、横断山北部和南部。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非常丰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从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以下是对中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详细介绍:1. 北方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北方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包括寒温带和温带区域。

* 主要特点:寒温带的北方植物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如红松、云杉等;温带地区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如榆树、槐树等。

2. 南方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南方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 主要特点:南方植物以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如南方红豆、榕树、杜英等。

3. 西部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西部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等地,以高寒、高海拔地区为主。

* 主要特点:西部植物区系以高寒植被为主,包括高山草甸、高山沙漠等,植物适应严寒、高原等极端环境,如高山旗杆、冷杉等。

4. 草原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草原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 主要特点:草原植物以禾草、灌木为主,适应干旱和寒冷的气候,如羊草、刺槐等。

5. 水域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水域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河湖泊、海岸线等水域。

* 主要特点:水域植物包括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如芦苇、荷花、莲花等,适应水中生长的特殊环境。

6.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四川等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 主要特点: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以高山植被为主,包括高山草甸、高山灌丛等,植物种类多样,如红景天、岩蕨等。

中国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益于其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各个区系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植被景观,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与分布格局

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与分布格局

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与分布格局植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的学科。

区系分类和分布格局是植物生物地理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区系分类方法以及植物分布的格局。

一、区系分类方法区系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相似植物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区域,区系分类是将地球上的区域按照植物组成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和分类的方法。

1. 植物区系的历史分类方法早期的植物区系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植物区系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植物地理学家冯·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区系分类方法。

他将植物区系分为三大类:原始区系、次级区系和浮游区系,这一分类方法主要基于全球植物的起源和分化。

2. 植物区系的现代分类方法现代的植物区系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植物的分布格局以及生态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系、二系和多系。

一系指一种或数种植物在相对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分布连续;二系指两个分布区有一定的分界,并在这个分界区有混合的特征;多系指多个分布区存在明显的界线。

二、植物分布的格局植物的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植物分布的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1. 主要分布类型植物的分布可以分为广布型、局限型和集中型。

广布型指植物在大范围内分布广泛,涵盖多个地理区域;局限型指植物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分布较为局限;集中型指植物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分布集中。

2. 形成原因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如温带气候适宜于生长乔木和灌木,而热带气候适宜于热带雨林的形成。

土壤的肥力和酸碱性也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地形的起伏对植物生长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如山地地形适宜于高山植物的分布。

人类活动也对植物的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人类的开垦和破坏导致了某些植物的灭绝或退化。

植物学中的植物地理区系研究进展

植物学中的植物地理区系研究进展

植物学中的植物地理区系研究进展近年来,植物地理区系研究在植物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索。

植物地理区系是指地球上特定区域内植物种类组成和演化规律的总和。

它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探究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对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植物学中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的一些进展。

一、植物地理区系的概念和分类植物地理区系研究首先需要对概念和分类进行明确。

植物地理区系是根据生物地理学原则,将地球上的植物按照其分布特点和演化关系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

目前常用的植物地理区系划分有泛古北界、澳新界、洛威界、新热带界等。

二、分布格局和地理因素分析植物地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植物分布的格局及其形成演化的地理因素。

植物地理区系在不同地区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这些地理因素的差异使得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

三、植物地理区系的数字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地理区系的数字化研究也逐渐兴起。

通过对大量的植物分布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植物地理区系的格局和规律。

数字化研究方法还可以辅助建立植物地理模型,预测未来植物的分布变化趋势。

四、植物地理区系与保护生物学的结合植物地理区系研究不仅对植物学有重要意义,也对保护生物学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地理区系,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地理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保护和修复植物地理区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总结:植物地理区系研究是植物学中的重要分支,通过对植物的分布、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环境影响,为植物分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的力度,探索更多未知的植物地理现象和规律,为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3第三章第二节植物区系

3第三章第二节植物区系

3.2.3 植物区系区划
1.植物区划 2.世界植物区划 3.中国植物区划
3.2.3 植物区系区划
1.植物区系区划
1)概念: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 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 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 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 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 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 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地域广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孕育了多样化的生境。 地质运动复杂,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基本稳定。 地质史上环境曾有利于植物的演化,植物种类丰富。 第四纪冰期中国大部未受北方冰盖影响,形成古老植物庇护所和新物种
的发祥地。 西南地区更是基本保持温湿环境,成为报春花属、杜鹃花树、龙胆属、
某地与对比地区共有科 某地全部科数

100
非洲北部各地区植物区系属的相似性系数 (引自王荷生,1992)
地区 埃及 撒哈拉中部 摩洛哥 苏丹 刚果
埃及 — 83 77 39 11
撒哈拉中部 83 — 86 47 8
摩洛哥 77 86 — 16 5
苏丹 39 47 16 — 53
刚果 11 8 5 53 —
,大多特有种。 代表:牦牛儿苗科的天竺葵,酢浆草科的酢浆草,肉质植物有松叶牡
丹属。美丽花卉超过1000种。
松叶牡丹
Ⅴ澳大利亚植物区
范围:澳大利亚大陆 特点:特有植物多,拥有许多特有科,570个特有属。如桉属300多种,维
管束植物12000多种,75%是特有种。澳大利亚大陆自中生态以来在地理 上一直处于被海洋包围的孤立状态。 代表:山龙眼科、桃金娘科、木麻黄科等。
3.2.2 植物区系分析
3.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地理成分 • 发生成分 • 迁移成分 • 历史成分 • 生态成分

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

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
区系概念
植物区系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 由各种植物组 成的一个整体。
植物区系研究 包括植物种类、 分布、起源、 演化等方面的
内容。
植物区系与气 候、土壤、地 形等因素密切
相关。
植物区系是生 物多样性的重 要组成部分, 对于生态保护 和资源利用具 有重要意义。
区系特点
植物区系是指在一 定区域内,植物种 类、分布和相互关 系的总和。
促进科学研究:植 物区系是科学研究 的重要对象,保护 植物区系有助于促 进科学研究。
提供生态服务:植 物区系为人类提供 多种生态服务,如 净化空气、美化环 境等。
保护现状与问题
保护现状:全球范围内,许多植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 问题:非法采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植物区系受到威胁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可持续利用、加强法律法规等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适应性进化:不同植物区系 中植物适应性进化方向不同
物种多样性:不同植物区系 中物种丰富度不同
物种迁移:不同植物区系中 物种迁移模式不同Βιβλιοθήκη 植物区系的分布 格局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
分布格局
纬度地带性:植物区系沿纬度方向分布,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植被类型
经度地带性:植物区系沿经度方向分布,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植被类型
保护措施与建议
实施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 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加强科学研究:研究植物区 系的生态价值、保护策略和
利用途径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 濒危植物及其栖息地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对植物区系保
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利用价值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生态价值:植物区系在维护生 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第一篇:植物区系分析植物区系分析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

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

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

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

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

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

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

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

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及其成因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植物区系的原因。

植物区系是指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群落和物种组成。

通过研究植物的区系和分布规律,可以揭示大地构造、气候、土壤、海陆变迁等因素对植物群落和物种的影响,为生态学、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区系的分类植物区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有全球植物区系划分、洲际植物区系划分和局部植物区系划分等。

1. 全球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全球范围内的植物分布特征,将植物区系分为热带区、亚热带区、温带区和寒带区四大类。

热带区植物区系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竞争激烈;亚热带区植物区系则受季风气候和温度带变化的影响;温带区植物区系则具有四季明显和温度变化大的特点;寒带区植物区系则以苔藓植物和低矮植物为主。

2. 洲际植物区系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类型的差异,将世界各大洲的植物区系分为北美洲区系、南美洲区系、欧洲区系、非洲区系、亚洲区系和大洋洲区系等。

3. 局部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地理范围的不同,将各大洲或各国家地区内的植物区系进行划分。

例如,在中国可以将植物区系划分为北方区系、南方区系和高原区系等。

二、植物区系的形成原因1. 大地构造因素:地球的大地构造对植物的物种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的形成会引起气候和土壤的变化,从而导致植物区系的形成。

2. 气候因素:气候是植物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草原则多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3. 土壤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养分含量也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区系。

4. 海陆变迁:地球上的海陆变迁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海平面升降、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变化都会导致植物的迁移和分布变化。

5. 生物因素:动物的迁移和传播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第七章 第一节 植物区系特征和植被地理

第七章 第一节 植物区系特征和植被地理

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 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 );南半部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和青 藏高原。 (1)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我 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干湿地区的递变,植被 类型有显著的差异。 (2)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我国亚热带水 平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东部与西部仍有显著差异 。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一)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二)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三)隐域性植被的分布规律 草甸植被的分布规律 沙地植被的分布规律
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 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 );南半部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和青 藏高原。 (1)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我 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干湿地区的递变,植被 类型有显著的差异。 (2)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我国亚热带水 平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东部与西部仍有显著差异 。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
植物区系特征和植被地理
LOGO
Company
植物区系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 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 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植物种类丰富
起源古老
地理成分复杂
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特有植物繁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科属种数目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分布多度是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 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分布的多度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

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

特征: 种类丰富,数量仅次于热带南美与热带东 南亚,我国种子植物共301科,2980属,24550种, 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

• •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8300多种(占种数 的1/3)。以热带为中心广布于淮河以南地区。 1)泛热带分布:约372属,热带亚热带树种,有些延伸到北方温带地区,为 热带残遗成分。 2)旧大陆热带分布:约163属,只有极少数分布到温带,本类多为古老保守 的成分。 3)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成分:约150属,多呈热带亚洲与热带澳大利亚间 断分布,可能起源于古南大陆 4)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分布:89属,如楠、泡花树等 5)热带非洲-热带亚洲分布:约151属,其中74属限于热带,少数可达华北、 内蒙古和东北。 6)热带亚洲(印度-马来亚):分布种类最丰富,共计542属(占全国总属 数的I.
新热带植物区
开普植物区 澳大利亚植物区 泛南极植物亚区
A. 北方亚区 B.
古地中海亚区 C. 马德雷亚区
A. 非洲亚区 B.
马达加斯加亚区
C.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
D. 玻利尼西亚亚区
E.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
① 侏罗纪时 ② 早白垩纪 ③ 早第三纪始新世 ④ 晚第三纪时 ⑤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⑥ 距今11000年前
统一的大陆分裂为南北两块,南方的冈瓦纳古陆进一
步发生断裂移动,全球海洋性气候居于优势,比现代 要温暖些,而且气候带间变化不很显著。 北半球银杏类分布甚广,混生松科与杉科植物,多处 形成大片森林。 南半球银杏稀少,以南洋杉科与罗汉松科为主。低纬 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以本内苏铁与苏铁类比较繁盛。 真蕨类生于各地林下。
• •
• •

热带亚洲分布区
晚第三纪时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高山隆起,大陆面积
扩大,内地大陆性气候更趋旱化。大气环流形势发生 变化,全球普遍降温,气候带变化与界线明显,全世 界植物区系和现代已很接近。 在中新世, 北非与中亚植物因陆地相接获得交流条件, 经过选择与适应的变化逐步形成地中海西亚-中亚植 物区系。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仍然分布较广,但在更 北面更凉湿的地区,北方植物区系获得迅速发展,它 以裸子植物中的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为代表,并夹 有一定数量的桦、榛、赤杨等。 上新世期间北半球中纬地区植物区系变化很大。
造山运动剧烈、气候大幅度降温,使第三纪植物区系受到非常深
刻的影响,分布变化极大。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多次交替出现, 造成植物大规模迁移。 中欧和西伯利亚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在冰期被南部山地和干旱 区阻挡,未能南下避难而大部绝灭,所以现代区系种类贫乏。北 美亦仅在东南部和西海岸保存部分第三纪植物区系,与东亚遥遥 相对构成间断分布。在中美地峡则只能进行过滤式迁移。 更新世气候及它引起的生境变化,使各个种的不同种群经受多种 自然选择压力,并使它们之间或孤立或接触,从而出现一些新种 或变种。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使海平面上下变动约300m,使白令海峡等植 物传播阻障数次消失。此时期中国大陆与台湾岛的植物也有多次 交流。
早白垩纪时

生长着许多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8000 万年前)出现一些现代科属,裸子植物已居劣势, 苏铁类只残留少数。 白垩纪期间板块运动加剧,南美南部与非洲南部在 早期已经分离,中期时他们的北部亦失去直接联系, 印度板块则由南向赤道方向移动,新西兰脱离南极 洲。

1.
2.
3.
4.
5.
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全球气候较暖,气候带界线难划清楚, 这期间被 子植物科数又增加一倍左右,并有许多现代属。 早第三纪期间南方古陆冈瓦纳继续分裂移动。南温带植物区系广布 于南美南部、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部 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中一度位于非澳之间,可能有一些被子植物通过 它进行传播交流。但现代印度植物区系缺乏特有科,更多地近似于 东南亚植物区系,被认为是在始新世末与亚洲板块碰撞连结后才由 后者移入的。 澳大利亚板块在4900万年前与南极板块分离北移,由于新西兰与它 早在8000万年前便已分开,两地共同成分较少。南极板块向南方高 纬移动,至渐新世时因气候过冷而种子植物在此绝迹。 渐新世初北方气温剧降,北美西北沿岸在100—200万年内年平均温 度由27℃降到12℃,年较差则由5℃增到25℃,致使温带植物区系 向南迁移分布,此地原有的常绿种类逐渐消失。
植物区系的成分分析

地理成分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 生态成分



1、 Kjaccard=
2、 Ksorensen= 3、 Ssz=
C A BC

2C A B

C m in (A, B )
式中:Kjaccard——相似性系数;Ksorensen——相似性系数 ;A——甲地植物属 的数目;B——乙地植物属的数目;C——两地共有属的数目
1.
最高级:植物区 (Kingdom) 含高比例特有种属,还有较多的 特有科。 次一级:植物地区(Region)划分标志是特有属的组成特点。 植物省(Province)特有属比例较低,但仍含有特有种。 最小单位:植物小区,根据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成分。
2. 3. 4.
I. II.
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古热带植物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