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
共情在临床护理应用的研究进展
![共情在临床护理应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84969b941ea76e58fa04e5.png)
DOI:10.16096/ki.nmgyxzz.2018.50.03.013共情在临床护理应用的研究进展陈秋红邢彩霞2(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摘要]共情,是近年来多学科领域热议的话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共情已被引入多年,并逐步得到了 完善和发展,本文将从共情的概念及共情在临床护理应用的进展方面,如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在护理管理 中的应用及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等逐一给予阐述,以期通过阅读,读者能对共情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进一 步的了解。
[关键词]共情;护理;护生;共情培养;共情疲劳;[中图分类号]R4H[文献标识码] B [论文编号]1004-0951(2018)03-0289-03近些年来,医患矛盾的日渐凸显甚至暴力伤医 事件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究其缘由,大 部分是由快速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与匮乏的医疗人 文关怀的不协调发展所导致[1],医学人文精神的召 唤,使“共情”被“冷落”数年后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 野当中。
1共情在护理领域的概念“共情”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最初意思为:“对肉体的迷恋、执着与偏爱”。
而后随着各学科的 发展,它逐渐地被引入到美学、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 领域中,并被赋予了新的、更加系统与深入的涵义。
美学家T heodor L ip p s认为:“共情是一种基于人类 模仿天性的内模仿,在共情过程中,我们本能地模仿 我们看到的对象的运动或表情,从而产生与对象相 似的运动感觉。
”基于这样引申的理解,共情被应用 于更多领域。
1973年,“共情”的概念被引入到护理 领域。
从护理学的角度出发,它形成了具备自身学 科特点的概念:“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站在患 者的位置,正确地感知自己和患者的情绪,并能准确 地识别和评价患者的情感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 要帮助者,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的 躯体需要及减轻其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2]。
筒述共情的研究进展
![筒述共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c1ef3ba5e9856a5712601e.png)
简述共情的研究进展231筒述共情的研究进展吴国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摘要:共情指的是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识别他人情绪、动机、肢体信息并理解其情绪状态的倾向。
共情 可大致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
有关共情的研究很多,本研究从共情的起源、影响因素和共情对社会的影响 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共情感情性别社会感情中图分类号:R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17-0231-01一、共情的起源人类共情的能力最早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行为,其 神经基础是建立在古老的情感评估系统。
共情能力的发展 过程是从动物的情绪感染进化到同情关注和观点采择共情。
某些动物会具备较高水平的观点采择共情能力和利他的行 为。
共情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这些都表 示了共情其实是一种很早以前发展起来的能力,是人类与 动物的共同存在的本能、利他行为的直接动机。
(一) 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共情能够帮助生物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共情有多个渠 道来帮助生物提高在不同高压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并加强 生物的内含适应性,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共情反 应,这可以提高父母的内含适应性。
内含适应性也就是通 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能力。
自身遗传基因的行为,即经典 的适应性,同时也会将那些基因较接近的人群的遗传基因 行为保存下来。
有学者认为,大约在18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共情,共情的发展与哺乳类动物的进化发展有关系。
当哺乳类开 始有亲代养育行为的时候,就需要具备一些能力来传达信 号,比如对后代疼痛、危难等情感信号,于是原始的共情 能力便在生物中出现。
虽然亲代养育因为提供了生存利益 给后代而得以发展进化共情能力,但是内在奖赏性也是亲 代养育的特性之一。
来自动物的研究发现了多巴胺奖赏区 的激活,在亲代养育的过程中。
共情能力不仅仅停留在亲 代养育内环境,也回迁移到外环境中,并在社交关系中发 挥出作用。
痛苦的共情能力会被哺乳类动物一直保持着直 到成年期,这说明共情能力是具有生存意义而被保存下来 的。
共情能力在产科心理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共情能力在产科心理护理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36bbd9a76e58fafbb00390.png)
共情能力在产科心理护理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共情能力是与同感、同理心、投情相近的一类表述名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工作的要求不止局限于治疗疾病上,更需要精神上的高度支持。
而共情能力是追求人性化护理工作的一种新境界,在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中占据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共情能力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依次介绍共情的概念、内涵、在国内外的应用效果及意义,并深入研究共情能力对在产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对护患关系的影响与本质联系,做以下探讨。
【关键词】共情能力;产科;心理护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006-02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
其最早是由罗杰斯与20世纪初期所提出,意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换位思考,罗杰斯认为共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它所包含的人文关怀与现代护理模式所倡导的与整体护理中心理护理十分吻合[1-2]。
综合查阅文献发现,有关共情能力在产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多为经验性研究,尚未对共情能力与产科患者的相关性开展研讨[3]。
本研究主要对共情的概念、内涵,在临床应用效果及国内外共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做以下报道。
1.共情的概念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于1973年被正式引入护理领域。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4]。
它并不是同情,而是理解他人并把这种理解用平等、尊重的方法表达出来。
而护士的共情能力不仅在于对患者心理的认知能力、对其情绪与情感的体验能力,也包含了护理人员的照顾患者的行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护士通过换位思考来更好服务患者,真正体现人性化护理。
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2.共情的内涵心理学家将共情的内涵分为两个层次,即初级和高级共情[5]。
初级反应是指咨询者能够冷静理智的看待并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排斥、接触他人;高级反应则是指咨询者既能做到换位思考,且能通过这件事来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表达出理解、接纳、平等与尊重,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技术。
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6d95f66bb4cf7ec4bfed088.png)
[2] T H O R E S N E ,MA H O N E Y M.B e h a v i o r a l s e l f -c o n t r o l [M ].N e w Y o r k :H o l t ,R i n e h a r t&W i n s t o n ,1974:58-75.[3] 吴兆莉.放疗科护理管理S WO T 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6):144-146.[4] 杨春霞,方敏,汪蓉,等.自我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2014(2):224-225.[5] L AWN S ,S C H O O A.S u p p o r t i n g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o fc h r o n i c h e a l t h c o n d i t i o n s :C o mm o na p p r o a c h e s [J ].P a t i e n tE d u c a t i o n &C o u n s e l i n g,2010,80(2):205-211.[6] V A N HS M ,B E C Q U ÉY V O N N E N ,J O L A N D A D ,e t a l .T e a c h -i n g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 s u p p o r t i nd u t c hb a c h e l o ro fn u r s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am i x e dm e t h o d s s t u d y o f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J ].N u r s eE d u c a -t i o nT o d a y,2018(3):2363.[7] 王飞霞,张培莉,丁永霞.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0):145-148.[8] D U P R E ZV ,V A N H O O F TS M ,D WA R S WA A R DJ ,e t a l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p s y c h o m e t r i cv a l i d a t i o no f t h es e l f -e f f i c a c y 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i n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s u p p o r t (S E P S S )i n s t r u m e n t [J ].J o u r n a l o fA d v a n c e dN u r s i n g ,2016,72(6):1381-1395.[9] 崔丽君,魏雪梅,李姗姗,等.临床护士自我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603-606.[10] 李小京,李妹霞.实施科学的自我管理增强护理管理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8):988-989.[11] 顾海燕,成为平.自我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78-379.[12] 胡其秀,倪焕娟.自我管理模式在改善护理人员工作情绪状态㊁工作质量及自我效能感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1.[13] 魏雪梅,何剑,李雪平.临床护理教师自我管理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护理管理杂志,2015,15(5):343-345.[14] 李京红.加强护士长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意义[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1.[15] 李洪娥,王佃卫.护士长自我管理对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32-1833.[16] 贾佳.新时期护士长的自我要求及管理运用[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6):556-557.[17] 高滨.护士职业倦怠的产生及自我调节[J ].中外健康文摘,2014(2):192.[18] 燕媛媛,石美霞.护士自我控制结构的质性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9):175-176.[19] HO O F TS M V ,DWA R S WA A R DJ ,B A LR ,e t a l .W h a t 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en u r s e s ᶄb e h a v i o ri n s u p p o r t i n g p a t i e n t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 ?a ne x p l o r a t i v e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t u d y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N u r s i n g St u d i e s ,2016,63:65-72.[20] 邓美红,蹇素,彭珊,等.临床护理教师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7(24):111.(收稿日期:2019-03-29)(本文编辑郭海瑞)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及启示曾君芳,蔡红涛,李伟明摘要:综述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㊁测量工具㊁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提出应通过护士自我照护及在个人和组织层面的教育等以提高护士自我应对能力,预防和缓解护士的共情疲劳㊂关键词:共情疲劳;影响因素;护士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 .i s s n .1674-4748.2019.28.008 共情疲劳(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u e ,C F )一词于1992年由护理教育者J o i n s o n [1]首先提出,用于描述急诊科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中所出现的情绪耗竭而导致专业能力失准的情况㊂1995年,F i g l e y [2]统一了共情疲劳的定义,是指看护者频繁间接接触创伤事件并向他人共情,随时间的推移共情逐渐减少后而产生共情疲劳,导致严重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及降低对他人共情的兴趣作者简介 曾君芳,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510370,广州市惠爱医院;蔡红涛(通讯作者)㊁李伟明单位:510370,广州市惠爱医院㊂引用信息 曾君芳,蔡红涛,李伟明.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全科护理,2019,17(28):3495-3499.和能力,从而削弱助人能力的症状㊂因此,又称为照护的代价(c o s to f c a r i n g)及继发性/二次创伤应激反应(s e c o n d a r y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r e a c t i o n ,S T S T )㊂护理人员作为一个高度紧张的职业群体,常由于共情投入而遭受到二次创伤或卷入性体验,如目睹病人痛苦㊁面对病人死亡以及在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同时为 困难 病人和家庭提供护理㊂多项研究表明,共情疲劳不仅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如失眠㊁免疫力下降㊁头痛㊁睡眠障碍㊁情绪衰竭和疑病症等),更会导致工作场所的不良表现(如旷工㊁影响决策㊁回避病人㊁护理能力下降等),进而降低护理质量及造成医疗差错[3-6]㊂国外对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已较成熟,本研究通过检索P u b M e d㊁C I N A H L ㊁M e d l i n e ㊁C o c h r a n e ㊁P s yc A R T I C L E S ㊁C N K I ㊃5943㊃全科护理2019年10月第17卷第28期等数据库的文献,对国外关于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㊂1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现状近年来,护士共情疲劳广泛流行,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㊂国外对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有20多年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科[7]㊁急诊科[8]㊁重症监护室(I C U)[9]㊁肿瘤科[10-11]㊁临终关怀护士[12]及精神科护士[13]等㊂同时,F r e y等[14]通过调查新西兰256名提供临终关怀护理的注册护士中发现,有26.8%罹患职业倦怠,51.6%有继发性创伤㊂C h o等[15]应用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 r o Q o L)调查韩国171名肿瘤科护士共情疲劳的情况,发现有27.5%㊁50.9%㊁21.6%的注册护士分别出现低度㊁中度㊁高度的情感倦怠㊂H u n s a k-e r等[8]的研究报告显示英国284名急诊科护士由于缺少护理领导者的支持,65.9%有低度共情疲劳,51.4%罹患倦怠㊂而在希腊,44.8%的精神科护士有高度共情疲劳,49.4%有高度倦怠情感[13]㊂H i n d e r e r等[6]应用P r o Q o L调查量表调查美国护士的共情疲劳情况,发现倦怠㊁共情疲劳和同情心满足3个维度平均得分分别是(20.56ʃ6.34)分㊁(13.96ʃ7.19)分㊁(37.96ʃ7.62)分,显示有35.9%护士高度倦怠,27.3%高度共情疲劳,21.1%低度同情心满足,9%显示继发性创伤㊂P o t t e r等[16]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华盛顿有47.1%护士高度倦怠,37.5%高度继发性创伤㊂从现有的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国外护士的共情疲劳程度偏高,需引起高度重视㊂2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测量2.1 共情疲劳自测量表(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S e l f T e s t,C F S T)共情疲劳自测量表是由F i g l e y[2]编制的第1个用来测量共情疲劳的量表㊂该量表由40道题目组成,包括2个维度:共情疲劳(23个条目),倦怠(17个条目)㊂评估采用L i k e r t5点法予以量化计分, 1分表示很少/从不,2分表示有时,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频繁,5分表示非常频繁㊂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ᶄsα系数是0.86~0.94,可信度较高㊂其中,共情疲劳< 26分㊁倦怠<36分表示极低风险;共情疲劳27~30分㊁倦怠37~50分表示低风险;共情疲劳31~35分㊁倦怠51~75分表示中风险;共情疲劳36~40分㊁倦怠< 76~85分表示高风险㊂2.2 共情疲劳短版量表(T h e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 S c a l e,s h o r t f o r m,C F S-R)此量表是2006年A d a m s 等[17]在G e n t r y等[18]开发的共情疲劳量表修订版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编制的一种有效㊁可靠㊁简洁并能够对共情疲劳核心维度进行测量的共情疲劳短版量表,该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包括二次创伤(5个条目)和工作倦怠(8个条目),C F S-R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0,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0和0.90,表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㊂2.3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 r o f e s s i o n a lQ u a l i t y o fL i f e S c a l e,P r o Q o L)由S t a mm[19]编制,P r o Q o L包含同情心满足(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 f a c t i o n,10个项目)㊁倦怠(B u r n o u t,10个项目)㊁创伤压力(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i cS t r e s s,10个项目)3个分量表㊂采用L i k e r t5点法予以量化计分,其中 1 =很少/从不, 2 =有时, 3 =不确定, 4 =频繁, 5 =非常频繁㊂测量结果同情心满足得分越低,倦怠和创伤压力得分越高,则表示测试者共情疲劳程度高㊂该量表的3个分量表C r o n b a c hᶄsα系数分别是0.88㊁0.75和0.81,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㊂3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影响护士共情疲劳的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㊂其中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如性别㊁护龄㊁婚姻状态等)㊁个人性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等㊂环境因素包括有社会支持㊁工作性质㊁医院管理等㊂3.1个人因素3.1.1人口学变量因素3.1.1.1性别 M a n g o u l i a等[13]的一项对雅典精神科护士的研究发现,女性患共情疲劳的风险明显高于男性(1.2~8倍),原因可能是女性在面对创伤时情绪波动更大㊂3.1.1.2护龄研究发现新护士或相对缺乏经验的护士更容易出现共情疲劳,原因可能是短期内他们未能建立一个同伴支持小组[20]㊂而护龄较大的职员表明有较高的同情心满足及较低的倦怠水平[21]㊂3.1.1.3婚姻状况 C h e n等[22]的研究报告显示:单身护士的共情疲劳程度更高㊂而也有研究显示已婚人员更易产生共情疲劳及情感倦怠㊂因此,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㊂相对于单身者,这可能与已婚者能获得家里更多支持有关㊂3.1.1.4性格特征五大性格特征包括神经质㊁随和性㊁外向性㊁开放性和责任感[22]㊂Oᶄm a n h o n y等[21]发现神经质与共情疲劳及继发性创伤压力和倦怠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㊂随和性与同情心满足呈正相关性(P<0.01)㊂同时,研究显示D型性格特征(即忧伤型人格包括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2个维度)的护士也更易导致共情疲劳和倦怠[23-24]㊂3.1.1.5应对方式 Z e i d n e r等[25]研究通过探讨情绪智力(特别是特质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㊁负面情绪㊃694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O c t o b e r2019V o l.17N o.28和应对的作用㊂发现具有特质情商和有效管理情绪㊁以问题为中心的灵活应对的医务人员共情疲劳程度较低㊂3.2环境因素3.2.1社会支持护士除了自我照护及接受来自家庭㊁亲人的支持外,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自于科室领导及同事的支持㊂有研究显示护理工作被认可和支持能够减少护士的共情疲劳,并对提高护士的同情心满足有积极作用[26]㊂H u n s a k e r等[8]发现工作中缺乏管理者的支持是护士倦怠和共情疲劳的重要因素,相反,获得管理者高度支持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同情心满足㊂其建议管理者对护士提供足够的支持,早期识别护士的共情疲劳有助于留住护理人才㊂3.2.2工作性质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急诊科㊁肿瘤科㊁姑息治疗和儿科的护士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27-29]㊂这些科室的护士由于长时间目睹病人的痛苦㊁濒死和死亡后,容易导致个人情感退缩,或经历愤怒㊁无助㊁内疚和恐惧等负面情绪[30]㊂3.2.3医院管理 K e l l y等[31]研究发现:诚信型领导方式和职员同情心满足呈正相关性,与共情疲劳呈负相关性㊂其提出诚信型领导者通过提供同情心㊁信赖和真诚,在与护士的互动㊁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和改变工作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㊂L i等[32]发现高组织凝聚力可以降低护士倦怠㊁共情疲劳和提高其同情心满足㊂再者,工作时间长与职业倦怠㊁继发性创伤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1周内工作80h以上的护士其倦怠情感及继发性创伤的发生率远大于其他工作人员[33]㊂而12h轮班护士的共情疲劳及继发性创伤比8h轮班的人员严重[34]㊂W i s e t b o r i s u t等[35]的研究显示,护士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休息假期能有效预防倦怠情感,是倦怠的预防措施㊂4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措施目前,对于护士共情疲劳干预策略的探讨已成为国外护理研究学者关注的课题,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策略主要有护士自我照护㊁教育㊁护士健康计划以及增强护士的个人素质(如心理弹性等)[4]㊂其中强调自我照护是预防和减轻共情疲劳的主要方式[4],护士需取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通过户外活动㊁均衡营养㊁维持良好的社交以及进行放松练习,如欣赏艺术㊁身心技巧(瑜伽㊁冥想,正念等)来引导护士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3]㊂同时,通过教育㊁培训等措施使护士掌握新的㊁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增强护士应对压力源的能力[5,36]㊂再者相关部门提供护士健康计划包括早期症状筛查㊁导师引导㊁情感支持㊁音乐疗法㊁心理咨询和精神科临床护理专家提供心理支持[37]㊂积极创造团队户外活动如听轻音乐㊁喝茶㊁吃零食等放松活动㊂有研究表明培养护士的心理弹性有助于抵制共情疲劳,如护士支持项目(T h eC a r eP r o v i d e rS u p p o r tP r o g r a m)的开发是以提高护士的心理弹性,减少共情疲劳为目的,侧重于培养护士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3,38]㊂4.1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护士职业认可度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及护理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在付出与收入达不到平衡的状态下,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受到挫伤,导致护理人员因共情疲劳㊁职业倦怠而离职的现象不断扩大㊂护士短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㊂护理人群是医疗队伍中的庞大群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共有2070万名护士,几乎占卫生系统人数总数的50%㊂而预计到2030年,全球护理短缺将达到760万人[39]㊂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护理协会已将共情疲劳定义为对护理行业的重大挑战,强调必须通过政府㊁医疗组织和医疗服务者的共同合作来解决[40]㊂我国国情虽与发达国家不同,但护士共情疲劳及职业倦怠已成为我国护士流失的重要原因[41]㊂因此,希望我国相关部门及护理学会重视护士共情疲劳等职业问题,通过建立有效机制提高大众对护士的认可及正确评价㊂同时,为护理行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护士就业价值㊂4.2重视护士共情疲劳症状,加强干预护士是共情疲劳的易感人群,因护理工作的独特性及高负荷性,护士在无形中易产生共情疲劳和倦怠㊂这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更会影响病人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护士的共情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实验性研究的实证提出针对我国护士有效和可行的干预来预防共情疲劳,促进护士共情疲劳的康复㊂另外建议将共情疲劳纳入护士教育培训课程中,并发放共情疲劳的宣传手册以 提高知识,传播意识 为目的,提高护士的预防措施㊂4.3提高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国外提倡护士自我照护是预防及减轻共情疲劳的主要方式,鼓励护士学会放松技巧,通过练习瑜伽㊁正念㊁冥想㊁户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从而达到平衡工作及生活,缓解工作压力[22]㊂因此,我国各阶层护理管理者可参照相关做法,如开展压力管理工作坊,开设瑜伽㊁正念等放松运动,聘请专业人士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估等,以帮助护士表达其内心恐惧及担忧,正确引导护士维护自身健康,从而使护士能够有效管理情绪及提高压力应对机制㊂参考文献:㊃7943㊃全科护理2019年10月第17卷第28期[1] J O I N S O N.C o p i n g w i t h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q u e[J].N u r s i n g,1992,4(12):116-121.[2] F I G L E Y C R.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P s y c h o t h e r a p i s t sᶄc h r o n i c l a c ko f s e l f c a r e[J].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2002,58(11):1433-1441.[3] W E N T Z E LD,B R Y S I E W I CZP.T h eC o n s e q u e n c eo f c a r i n g t o om u c h: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a n d t h e t r a u m an u r s e[J].J o u r n a l o fE-m e r g e n c y N u r s i n g,2014,40(1):95-97.[4] S I N C L A I RS,R A F F I N-B O U C H A LS,V E N T U R A T O L,e t a l.C o m-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am e t a-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o f t h e h e a l t h c a r e l i t e r a t u r e[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N u r s i n g S t u d i e s,2017,69:9-24.[5] P E T E R SE.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i nn u r s i n g:a c o n c e p t a n a l y s i s[J].N u r s i n g F o r u m,2018,12(2):1-15.[6]H I N D E R E R K A,V O N R U E D E N K T,F R I E D MA N N,e ta l.B u r n o u t,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 s e c o n d-a r y t r a u m a t i cs t r e s si nt r a u m an u r s e s[J].J o u r n a lo f T r a u m aN u r s i n g,2014,21(4):160-169.[7] B E R G E RJ,P O L I V K A B,S MO O T E A,e t a l.C o m p a s s i o nF a-t i g u e i nP e d i a t r i cN u r s e s[J].J o u r n a l o fP e d i a t r i cN u r s i n g,2015, 30(6):5-6.[8]HU N S A K E R S,C H E N H C,MA U G H A N A D,e ta l.F a c t o r sT h a t I n f l u e n c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b u r n o u t,a n d 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i n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n u r s e s[J].J o u r n a l o fN u r s i n g S c h o l a r s h i p,2015,47(2):186-194.[9] J A K I MOW I C ZS,P E R R Y L,L E W I SJ.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 f a t i g u e:a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s u r v e y o fa u s t r a l i a ni n t e n s i v ec a r en u r s e s[J].A u s t r a l i a nC r i t i c a lC a r e,A u s t r a l i a nC o l l e g eo fC r i t i c a lC a r eN u r s e s,2017,10(3):1-9.[10]WU S,S I N G H-C A R L S O N S,O D E L L A,e t a l.C o m p a s s i o nf a-t i g u e,b u r n o u t,a n d 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m o n g o n c o l o g y n u r-s e s 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a n dc a n a d a[J].O n c o l o g y N u r s i n g F o-r u m,2016,43(4):161-169.[11] G I A R E L L I EI,D E N I G R I SJ,F I S H E R K,e t a l.P e r c e i v e d q u a l i t yo fw o r k l i f e a n d r i s k f o r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a m o n g o n c o l o g y n u r-s e s:am i x e d-m e t h o d s s t u d y[J].O n c o l o g y N u r s i n g F o r u m,2016, 43(3):121-131.[12] K A S ES M,WA L D MA N E D,W E I N T R A U B AS.Ac r o s s-s e c-t i o n a l p i l o t s t u d y o f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C F),b u r n o u t(B O),a n d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C S)i n p ed i a t r i c p a l l i a t i v ec a r e(P P C)p r o v i d e r s[J].P a l l i a t S u p p o r tC a r e,2018,55(2):1-7. [13]MA N G O U L I A P,K O U K I A E,A L E V I Z O P O U L O S G,e ta l.P r e v a l e n c eo f 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a m o n gp s y c h i a t r i c n u r-s e s i n g r e e c e[J].A r c h i v e so fP s y c h i a t r i cN u r s i n g,2015,29(5):333-338.[14] F R E Y R,R O B I N S O NJ,WO N G C,e t a l.B u r n o u t,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g u e a n d p s y ch o l o gi c a l c a p i t a l:F i n d i n g s f r o ma s u r v e y o f n u r-s e sd e l i v e r i n g p a l l i a t i v ec a r e[J].A p p l i e d N u r s i n g R e s e a r c h, 2018,43:1-9.[15] C H O H J,J U N GM S.E f f e c to f e m p a t h y,r e s i l i e n c e,s e l f-c a r eo n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i no n c o l o g y n u r s e s[J].K o r e a n A c ad N u r s-i n g,2014,20(4):373-382.[16] P O T T E RP,D E S H I E L D ST,R O D R I G U E ZS.D e v e l o p i n g a s y s-t e m i c p r o g r a mf o r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J].N u r s i n g A d m i n i s t r a-t i o nQ u a r t e r l y,2013,37(4):326-332.[17] A D AM SRE,F I G L E YCR,B O S C A R I N OJA.T h e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g u e s c a l e:i t s u s ew i th s o ci a lw o r k e r s f o l l o w i n g u r b a nd i s a s t e r[J].R e s S o cW o r kP r a c t,2008,18(3):238-250.[18] G E N T R YJE,B A R A N OW S K Y AB,D U N N I N G K.T h e a c c e l-e r a t e d r e c o v e r yp r o g r a m(A R P)f o r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g u e[M]//f i-g l e y t r e a t i n g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B r u n n e r-R o u t l e d g e,N e w Y o r k,2002:123-138.[19]S T AMM B H.T h e c o n c i s eP r o Q O L m a n u a l p o c a t e l l o[E B/O L].[2010-01-10].h t t p://w w w.p r o q o l.o r g.[20] K O L T H O F F K L,H I C KMA N SE.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a m o n gn u r s e sw o r k i n g w i t ho l d e r a d u l t s[J].G e r i a t r i cN u r s i n g,2017,38(2):106-109.[21] OᶄMA N H O N Y S,Z I A D N I M,HO E R G E R M,e t a l.C o m p a s-s i o n f a t i g u e a m o n g p a l l i a t i v e c a r e c l i n i c i a n s:f i n d i n g s o n p e r s o n a l-i t y f a c t o r s a n d y e a r s o f s e r v i c e[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 o fH o s p i c ea n dP a l l i a t i v eM e d i c i n e,2018,35(2):343-347.[22] C H E N YP,T S A I JM,L U M H,e t a l.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p e r s o n-a l i t y t r a i t sa n ds o c i o-d e m o g r a p h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n p a e d i a t r i cn u r s e sᶄ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 f a t i g u e[J].A R P NJ o u r n a l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A p p l i e dS c i e n c e s,2017,12(10):3218-3221.[23] L E E W,V E A C H P M C,MA C F A R L A I NI M,e t a l.W h o i sa tr i s k f o r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g e n e t i c c o u n s e l o rd e m o g r a p h i c s,a n x i e t y,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b u r n o u t[J].J o u r n a l o fG e n e t i cC o u n s e l i n g,2015,24(2):358-370.[24] K I M Y H,K I MSR,K I M YO,e t a l.I n f l u e n c e o f t y p e d p e r s o n a l-i t y o n j o b s t r e s s a n d j o b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i n c l i n i c a l n u r s e s:t h em e d i a-t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b u r n o u t,a n d c o m p a s s i o n s a t i s-f a c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A d v a n c e dN u r s i n g,2017,73(4):905-916.[25] Z E I D N E R M,HA D A R D,MA T T H E W SG,e t a l.P e r s o n a l f a c-t o r s r e l a t e dt o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i nh e a l t h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J].A n x i e t y,S t r e s s a n dC o p i n g,2013,26(6):595-609.[26] F R A Z I E RBSK,MO S E RD K,R I E G EB,e t a l.E f f e c t o fm e a n-i n g f u l r e c o g n i t i o no n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n u r s e sᶄ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J].A m e r i c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o fC r i t i c a l-C a r eN u r s e s,2017,26(6):438-444.[27] H P P O E RC,C R A I GJ,J A N V R I N D R,e t a l.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f a c t i o n,b u r n o u t,a n d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g u ea m o n g e m e r g e n c y n u r-s e s c o m p a r e d w i t hn u r s e s i no t h e rs e l e c t e di n p a t i e n ts p e c i a l t i e s[J].J o u r n a l o fE m e r g e n c y N u r s i n g,E m e r g e n c y N u r s e sA s s o c i a-t i o n,2010,36(5):420-427.[28] M E L V I N CS.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w h a t i s t h e t r u ec o s t o f n u r s e s c a r i n g f o r t h ed y i n g?[J].I n t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P a l l i a t i v eN u r s i n g,2012,18(12):606-611.[29] R O B I N SP M,M E L T Z E R L,Z E L I K O V S K Y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u p o n c a r e p r o v i d e r sw o r k i n g w i t h i na c h i l d r e nᶄsh o s p i t a l[J].J o u r n a lo fP e d i a t r i c N u r s i n g,2009,24(4):270-279.[30] B E C KCT.S e c o n d a r y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i n n u r s e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v i e w[J].A r c h i v e s o f P s y c h i a t r i cN u r s i n g,2011,25(1):1-10.[31] K E L L Y L,T O D D M.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a n d t h eh e a l t h y w o r k㊃894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O c t o b e r2019V o l.17N o.28e n v i r o n m e n t [J ].A A C N A d v a n c e d C r i t i c a lC a r e ,2017,28(4):351-358.[32] L IA ,E A R L YSF ,MA I H R E R N E ,e t a l .G r o u p co h e s i o n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c o mm i t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f o r n u r s e r e s i -d e n t s ᶄj o bs a t i s f a c t i o n ,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 ,c o m p a s s i o n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n db u r n o u t [J ].J o u r n a l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N u r s i n g,2014,30(1):89-99.[33] Y O D E RE A.C o m p 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i nn u r s e s [J ].A p p l i e dN u r s i n g R e s e a r c h ,2010,23(4):191-197.[34] F E R N A N D AB ,C A B R E R A D ,S A D O S T Y A ,e t a l .C o m pa s s i o n f a t i g u e i ss i m i l a r i ne 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i n er e s i d e n t sc o m p a r e dt o o t h e rm e d i c a l a n ds u r g i c a l s p e c i a l t i e s [J ].W e s t e r nJ o u r n a l o fE -m e r g e n c y Me d i c i n e ,2014,15(6):629-635.[35] W I S E T B O R I S U T A ,A N G K U R AWA R A N O N C ,J I R A P O R N -C H A R O E N W ,e t a l .S h if tw o r k a n db u r n o u t a m o ngh e a l t h c a r e w o r k e r s [J ].O c c u pa t i o n a lM e d i c i n e ,2014,64(4):279-286.[36] H E V E Z IA.E v a l u a t i o n o f am e d i t a t i o n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o r e d u c e t h ee f f e c t so fs t r e s s o r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a m o n gn u r s e s [J ].J o u r n a l o fH o l i s t i cN u r s i n g,2015,10(12):1-8.[37] H O U C K D.H e l p i n g n u r s e s c o p ew i t h g r i e f a n dc o m p a s s i o nf a -t i g u e [J ].C 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O n c o l o g y N u r s i n g,2014,18(4):454-458.[38] MA R KW E L LP ,P O L I V K A BJ ,MO R R I S K ,e t a l .S n a c ka n dr e l a x :as t r a t e g y t oa d d r e s sn u r s e s ᶄp r o f e s s i o n a l q u a l i t y of l i f e [J ].H o l i s tN u r s ,2015,34(1):80-90.[39] 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 .G l o b a l s t r a t e g y on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 f o rh e a l t h :w o r k f o r c e2030.G e n e v a ,S w i t z e r l a n d :WHO (2016)[E B /O L ].[2018-11-2]h t t p ://a p ps .w h o .i n t /i r i s /b i t s t r e a m /10665/250368/1/9789241511131-e n g .pd f .[40] C a n a d i a n N u r s i n g A s s o c i a t i o n .N u r sef a t ig u ea n d p a t i e n t s a f e t y[E B /O L ].(2018-11-2).w w w.c n a -a i i c .c a /?/m e d i a /c n a /p a g e -c o n t e n t /pd fe n /f a t ig u e _s a f e t y _2010_r e p o r t _e .p d f ?l a =e n .[41] 朱晓萍,刘聪香,陈雪梅,等.国外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护理研究,2018,32(10):1509-1513.(收稿日期:2018-11-16)(本文编辑郭海瑞)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杨梅庆,席振创摘要:综述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的研究进展㊂关键词: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止血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 .i s s n .1674-4748.2019.28.009 1927年M o n i z 发明脑血管造影术后,经过近8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 i gi t a l s u b t r a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D S A )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也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病的 金标准 [1]㊂在B 超㊁C T 血管造影(C T A )和核磁共振成像(M R A )等检查怀疑脑血管有狭窄(特别是颅内脑血管)时,为明确诊断,D S A 检查是必需的,它可以动态㊁全面地观察脑血管的完整情况㊂股动脉由于管径粗大㊁易于触摸㊁不易痉挛㊁方便操作等特点成为D S A 诊断术的首选和主要路径㊂由于造影过程中影响病人的预后㊂现对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对D S A 术后病人止血护理工作提作者简介 杨梅庆㊁席振创(通讯作者)单位: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㊂引用信息 杨梅庆,席振创.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9,17(28):3499-3501.供一定参考㊂1 压迫装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保证术后压迫止血效果及提高病人舒适度,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也不断改进,由最初的人工式按压止血发展至盐袋(沙袋)压迫㊁弹性绷带包扎止血,以及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或多采用多种压迫止血装置相结合的方法压迫止血,保证D S A 术后股动脉压迫止血效果,加速病人康复㊂1.1 人工式按压 人工式按压因其压迫方式经济㊁简单易行,成为临床最常用,也是最早的压迫止血方式㊂但由于费事费力㊁压迫止血效果差,容易出现穿刺局部血肿㊁假性动脉瘤㊁迷走神经反射,以及病人长时间卧床导致腰部疼痛㊁排尿困难㊁下肢静脉长时间受压后引起血栓脱落从而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3-7]㊂因此随着技术革新及临床使用要求而逐渐被淘汰,或者只作为其他压迫止血方式的辅助手段存在㊂㊃9943㊃全科护理2019年10月第17卷第28期。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7cd1c56852458fb770b5637.png)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作者:刘兢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06期一、前言共情在护理学领域是护士必须具备的一种与病人沟通的能力。
共情作为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它既是护患沟通的平台,也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
对护士共情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致力研究的重点。
二、共情的概念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t[1]所描述的情商(EQ)五大因素中其中共情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于从事服务性工作的护理人员来说,共情能力的高低与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直接的关系。
三、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护理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行业,护士与患者之间不仅是一种照顾性关系,还是一种帮助性关系。
护士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增进健康。
而护士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
共情的培养可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护患沟通是一切高效护理的基础,而共情是一切护患沟通的精髓。
有学者指出[3],护士共情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会强化护士的关爱行为,唤起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促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另一方面可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降低护理风险,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如果缺乏共情,很容易被患者感知,从而影响沟通的过程和效果[4]。
Feighny[5]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医学院校前几年的培训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
护患关系的建立是病人感受到药物治疗外很重要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与亲人的支持是有所区别的,人在生病中对于权威的支持更加信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减少医疗纠纷。
理解病人的需要、情感和所处的环境或状况,对保证护理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是基本的要素。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87d0bfe2bd960590c677fb.png)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关键词】共情;护患关系;作用;研究进展,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是护患沟通的平台,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
在护理学领域共情是护士必须具备的一种照顾患者的沟通能力。
因此,对共情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者致力研究的热点。
,1 共情的概念,共情(empathy),又称同理、神入、“通情”等,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素质,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t[1]所描述的情商(EQ)五大因素中占据关键性的位置,对于从事服务性工作的人员来说,共情能力的高低与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很大关系。
,2 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作用,护理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行业,护患关系不仅是一种照顾性关系,还是一种帮助性关系,而共情在所有形式的帮助性关系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共情的培养可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护患沟通是一切高效护理的基础,而共情是一切护患沟通的精髓[2]。
有学者指出[3],护士共情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会强化护士的关爱行为,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促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另一方面,可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可以避免护士情感的耗竭,保持护士健康的情绪与情感。
护士如果缺乏共情,很容易被患者感知,从而影响沟通的过程和效果[4]。
Feighny等[5]通过研究发现,医学院校前几年的培训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
有学者提出[6],护理专业应该增加情感教育的课程,使护理专业学生尽早接受专业情感教育,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情商,发展其自身健康的情感和护理职业情感,为今后在临床护理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共情能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7],共情不仅能培养自身“知性”的能力,也能促进对方勇于表达、勇于探索,更能使对方真切的感觉到自己被接纳、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和信赖感,进而敞开心扉做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沟通。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a9d74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7.png)
《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篇一一、引言共情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流方式,正逐渐在传媒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
其以共情为基石,旨在构建一个更理解、包容、和睦的社交环境。
本文将从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出发,探索其实际操作的路径和方法,以期待在实践应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共情传播的核心是共情,即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和体验。
这种理解并非简单的同情或怜悯,而是对他人情感和体验的深度理解和共享。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学的角度:心理学研究显示,共情能力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个体在共情过程中,可以获得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提升了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2. 社会学的视角: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共情传播有助于打破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隔阂,建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社会氛围。
这不仅可以提升社会的凝聚力,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共情传播强调的是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双向交流和理解。
这既是一种传播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播的理念。
它要求传播者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传递信息,同时也要求接收者以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去接收信息。
三、共情传播的实践路径探索共情传播的实践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提升媒体人的共情能力:媒体人是共情传播的主要推动者。
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情感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情感。
这需要媒体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2. 创新传播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直播等逐渐兴起。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为共情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和信息,构建更加紧密的社会关系。
3. 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共情传播需要的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理解。
我们应该在社交媒体中建立一种双向交流的机制,鼓励人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同时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经验和情感。
4.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共情传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9afa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d.png)
《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篇一一、引言共情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强调在传播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感受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从而以更加贴近人心的方式传递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并探索其实践路径,以期为传播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1. 共情概念界定共情,又称为情感共鸣,是指个体在情感上能够感知、理解并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传播学领域,共情传播强调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 心理基础共情传播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认知过程,而情感心理学则研究情感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共情传播需要在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上与受众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
3. 社会基础共情传播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领域。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而文化学则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习惯。
共情传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三、实践路径探索1. 增强共情能力为了实现共情传播,传播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
这包括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以及学会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培训、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是实现共情传播的关键。
2. 了解受众需求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是共情传播的基础。
传播者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人心的传播策略。
3. 创新传播方式共情传播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这包括采用多媒体手段、故事化传播、情感化表达等方式,使传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同时,还需要注重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与受众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4. 注重情感营销情感营销是共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关注受众的情感需求,以及在产品或服务中融入情感元素,可以增强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30ae7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b.png)
《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共情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理念和方式,对于提高传播效果、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探讨共情传播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路径探索。
二、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共情传播的核心在于理解并传递信息接收者的情感与需求。
它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包括共情理论、情感传播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1. 共情理论共情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进行感知、理解和响应的能力。
在传播领域,共情能力对于传播者而言,意味着能够感知并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从而调整传播策略;对于受众而言,则是在接收信息时能够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其行为和态度。
2. 情感传播理论情感传播理论认为情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情感因素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共情传播注重通过情感传递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传播更加贴近受众,提高传播效果。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
共情传播通过了解社会环境和个体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收,进而影响社会认知和态度。
三、共情传播的实践路径探索共情传播不仅需要理论支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共情传播的实践路径:1. 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共情传播要求传播者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情感和价值观。
这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受众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以便制定更加精准的传播策略。
2. 增强情感传递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情感传递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这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语言、图像、音乐等元素,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受众,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3. 创新传播方式共情传播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和习惯。
这可以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社交媒体平台等手段,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交互式传播。
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aea61a5022aaea998f0fe1.png)
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摘要】共情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中,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领域得以发展,共情理论在我国发展较晚。
本文简述了共情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共情发展现状。
我国研究者应在研究共情理论的同时,应吸收国外与共情相关的先进理念,并积极应用到我国各个相关领域。
【关键词】共情;美学;心理学Edward Titchener在1909年提出共情理论后,该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掀起了热浪,至今仍有研究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中之重。
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设身处情境的了解他人想法,理解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
1 共情1.1 共情概念共情最初在美学中是指当人们自身置身于事物内部时,仿佛事物是有生命的并有感知、情感和意识。
然而,共情在非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并没有掩盖其心理学的本质属性。
Tichener首先用“Empathy”取代了“Einfuhlung”,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自我融入其他事物和使客体人性化的过程。
Egan认为共情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直觉、知道和评价。
它被定义为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涉及到对各方关注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始终理解、反馈并给予各方,让各方充分了解自己,并按照这一了解行事。
人本主义理论家罗杰斯论述了共情,并将共情推广到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核心地位,学者也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共情。
1.2 共情内涵从共情理论出现至今,研究者们对共情内涵的理解难以统一。
共情的内涵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是研究的关键。
第一种观点:认为共情的主要内涵是情绪共情,有效地分享他人的情感,即便包含认知成分,但共情主要强调的是情绪状态和过程,强调分担抑郁[1]。
第二种观点:从认知角度探讨共情理论是研究者Kohler认为共情是自身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与对方的情感共享[2]。
第三种观点:认为共情包含认知与情感的双成分理论。
Feshback认为共情包含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是分辨对方情绪的能力和采择对方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情感反应的能力,各成分相互作用[3]。
国外教师共情的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共情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e3fa72168884868662d603.png)
共情 (empathy) 被广泛定义为与个体对他人体验反应有关 生在校学习,还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6]
的一系列结构。这些结构包括了观察者之间的换位思考的过程,
三个概念都有明显的相同之处,教师共情是教师站在学生
以及这些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与非情感结果。[1]“empathy”在中 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后者还进一步强调教师需要通过感同身
参考文献 : [1]Davis M H.Empathy: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M]. Westview Press,1996. [2]Duan C,Hill C E.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6,43(3). [3]Sharon Tettegah,Carolyn J.Anderson.Pre-service teachers’ empathy and cognitions: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xt data by
像带来帮助教师培养共情,发现看过这个节目的教师比没看过 这个节目的教师有更高的共情。[18]
对教师进行共情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Pierce 的研究 描述了 34 位职前教师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关于共情在他们有效 处理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所有这些教师参加了多文化专业发 展项目的文化培训,得出教师实践的三个主题 :与文化多样性 的学生有越多的正向接触,就越能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氛围,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这项研究强调在这些教育 项目中,职前教师使用了教育共情倾向与行为。[19]Feshbach 实 施了一项发展职前教师共情技术和能力的项目。该项目为职前 教师提供了关于共情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结构和技术的一些 经验,其中包括道德两难的讨论,要求职前教师不仅要注意相 关人物的行为和结果,也要注意他们的动机。[20] 该项目也给职 前教师机会体验各种的角色,练习感知他人的观点。活动包括 同伴咨询与心理剧,让职前教师把自己置身于非常贴近生活的 情境,如教室里发生的故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后用 标准化的 Gazda 共情量表评定共情,结果表明这些职前教师的 道德 判断成熟 度 和共情 理 解能力都 有所提高。[20]Aspy,David 的研究建议教师人际训练包括 4 个步骤,分别是:建立术语“共 情”的常规定义 ;帮助每位教师评估过去的共情理解水平 ;帮 助教师评估其他教师的共情理解水平 ;帮助教师能够相对准确 地判断他们自己的共情理解水平。[21]George L. Redman 的研 究中对教师进行了人际关系培训,培训持续 10 周,结果表明培 训之后的两个多月,教师明显对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多共情。[22]
共情的原理及若干发展
![共情的原理及若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cafc3ab9d528ea80c7793a.png)
共情的原理及若干发展共情的原理及若干发展1、共情的起源1942年,当比尔凯尔决定用成分因素分析法运用于其导师的研究中,罗杰斯正处在俄亥俄州。
比尔决定用该工具预测少年犯的未来行为。
他选择155个少年犯做为样本。
其中,只有75个具有研究和后续的资料。
这项研究对当时的罗杰斯产生了一些想法。
他觉得,家庭环境可能是预测未来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这是1942年,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占据美国心理学统治地位的年代。
由于调查中的一些孩子来自于极端贫困的家庭。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中的某些孩子后来被安置到较好的家庭。
尽管在治疗因素排列方面近乎简陋,调查的结果却出乎比尔凯尔的预料,也让罗杰斯着实吃了一惊。
结果显示,关于自我洞察的等级评定最能预测未来行为,相关度达到0.84,居第一位,而家庭环境只占0.64相关,居第四位。
同时,在罗杰斯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六位心理学家对这一指标的评定却是最低。
在当时来说这样的结果近乎有些费解,对今天来说却能很好理解:因为此项研究对于心理治疗者的自恋与权威性未免不是一种刺痛,因此所有治疗者都给了很低的相关。
同年,海伦麦克尔决定重复比尔凯尔的研究,她重新挑选了不同个案进行跟踪调查,结论中的相关因素也都相似。
虽然后面的排列有些不同,但自我洞察依旧出现在第一位。
1948年,佛吉尼亚埃克斯兰重复了此项研究,结果也是相同的。
在后续的研究中,罗杰斯补充并细化了相关因素,如个人气质、情感评估、自我理解、认同评估、关系评估、自我接受、自尊评估等等相关因素。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展开,自我理解占据了最显著的治疗因素。
此时,自我理解,一个近乎名词兼含动词的因素,却成了心理治疗头号治愈性因素,并摆在了罗杰斯面前。
他感叹:“有些时候,结果比我自己知道的更清楚”。
后来,世界各地的研究数据几乎证实了此类结果。
大致说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下,自我理解也总是首位治愈性因素。
摘录其他组织的研究结果:另一项心理治疗调查显示,当事人的主动性因素占据整个治疗效果的40%,治疗关系因素占据30%,安慰剂效应占15%,治疗者所持技术流派占15%。
共情研究综述
![共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203309fcf84b9d528ea7af5.png)
共情研究综述主要从共情的定义、相关研究理论、共情的测量以及共情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全面综述了共情研究的理论及应用。
标签:共情;理论發展;共情测量;心理治疗共情(empathy)概念一出现即受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共情的定义、理论发展、测量以及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做了介绍。
一、共情的定义1909年,铁钦纳在“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讲稿”中首次提到英文“empathy”一词,共情首次出现在心理学大辞典中。
之后,有研究者用同感、移情、共感等概念来表示这种心理现象,本文采用共情的说法。
二、共情的理论1.镜像神经元理论20世纪90年代,Rizzolatti等人首先发现镜像神经元。
随后,研究者发现镜像神经元不仅可以对行为学水平的动作进行镜像反应,还可以对意识层面的目的、欲望产生镜像反应。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特别是从行为水平到意识水平的镜像神经元反应使我们产生了疑问。
已有的行为和脑成像结果表明,镜像神经元所涉及的过程主要为运动系统,少部分与认知有关;而共情不仅涉及运动系统,同时还涉及认知系统(前额皮层)和情绪系统(如边缘系统和旁边缘系统)。
所以,不能将共情过程简单地等价为镜像神经元的反应。
2.情绪共享理论情绪共享是指个体知觉到他人的动作、表情或声音等外部信息时,会自动地、同步地模仿,此时大脑中相应动作或情感部位也会被激活,从而使个体产生同形的表征共享。
该理论认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共享是共情的基础。
情绪共享过程的典型代表是情绪感染。
然而研究认为虽然情绪感染中个体与他人之间有情绪共享,并且相应的情绪网络也被激活,但是并没有个体能动性认知的参与,因此,情绪感染可能是产生共情的一个因素或条件,但是很难完全揭示共情的发生机制。
3.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表征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并据此推断他人行为的能力,又称为“社会智力”,依赖于认知系统。
心理理论和共情同属于人际互动过程中对他人的知觉和理解。
共情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共情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41ec6e66294dd88d0d26bdf.png)
从 共情 的概念、 在护理领域 中的应 用及共情 的干预研 究等 方面进行梳理 , 并展 望共情今后 的研 究方向。
关键词 : 共情 ; 护理领域 ; 干预 中图分类号 : G 4 0 —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1 2 4 6 ( 2 0 1 3 ) 0 4 — 0 0 9 1 — 0 3
己和服务对象 的情绪 , 并 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其情感和状况 ,
更好地理解 需要帮 助的人 的情绪 , 最终形成 有效 的护 理干预 , 以满足 服务 对象 的躯 体需要 和减 轻其 心理痛苦 的一种情感体 验 的能力【 l o 】 。可见 , 共 情建立在 和谐护患 关系 的基础之上 , 包 含 两个方面 的内容 , 一是对 患者情绪的认知 , 二 是对患者情绪 的反应 , 这两种 技巧都要求护 士对患者 的情绪 有真正的 了解。
“
一
个把客体人性化 的过程 ,感觉我们 自己进入别的东西 内部
的过程 ” 【 司 。 曾端真p 在《 人际关 系与沟通》 一书中指 出, 共 隋是指
侦察 和确认他人 的情绪状态 , 并予 以适 当反应的一种现象 。 2 护理领域 的共情
2 . 1 护理领域共情 的概念
我 国安秀 琴【 ’ 1 等 将 杰弗 逊共 情 量表 临 床 医务 人员 版 本
系量表( t h e R e l a t i o n a l C a r e s c a I e , R c s ) ; 专 门用来评估在疗养院
的护理人员的共情 , N a g a n o n 瑞 制了共情理解量表 ( E U S ) , 用来
测量护理人员对患者 的共情理解水平 ; 杰弗逊 医学教育和健康 中心 的 M o h a m m a d r e z a H o j a t 博士及其研 究人员 编制 了杰 弗逊 医生共情量 表 ( J S P E) , 用来测量 医生 、 其他 医务人员 和医学生 的共情 【 4 1 ; 2 0 0 9年 Wa r d J 【 l 5 1 对 医务人 员 共情 能力 量表 进行 改 编, 形成杰弗逊护生共情量表 ( J S P E — N S ) 。J u p i n I q 贝 U 认为护理 领 域中 , 共情测量 量表之 间缺乏 系统的一致性 , 使用 时应进行 严格筛选 。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41b910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6.png)
1、共情概念的历史和定义共情这个概念有着哲学和美学的渊源。
德国哲学家建议用“Einfuhlung"这个德文单词来表达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指出:人们彼此正是通过“Einfuhlung”的形式,来了解对方和对对方做出反应的,它是发生于投射和模仿之前的,而且当人们之间的情感模仿增加时,Einfuhlung也会跟着加深。
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来取代Einfuhlung,这时他把它重新定义为:“一个把客体人性化的过程,感觉我们自己进人别的东西内部的过程"。
很明显,这样的一个概念无疑将会受到心理学家们,尤其是心理治疗家们的重视,把它作为理解人际关系,特别是咨访关系的一把钥匙。
这时,共情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感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感觉自己好像就是另一个人,感觉自己进人了别人的思想,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去想、去感知、去行动。
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共情也是利他行为、归因或对一些社会性问题做出判断的决定性条件,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指标。
2、共情指的是什么?能力、状态还是过程从分析目前所得到的文献的结果来看,共情这个词至少可以用来指三种不同的结构(这三种结构可能有所重叠)。
一些理论家把共情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或一种一般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一个人得以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体验或得以感知另一个人的情感。
其他的一些理论家更愿意把共情看成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这时,人们一般把共情定义成对一个刺激或刺激者做出的替代性反应。
还有一些心理治疗师愿意把共情看成一个多阶段的体验过程,他们关注的是那个与共情状态的产生和传达有关的过程。
总之,共情现在被用来代表多种多样的结构,然而当用一个词汇来代表不同的结构的时候,必然会导致混乱。
正如ChangmingD uan和ClaraE .H ill所说,如果要想对其有一种透彻的理解,避免用一个一般性的共情概念,而是代之以用具体的词汇,诸如“气质性共情" 、共情体验和共情过程去表达具体的情形是很有必要的。
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共情研究综述
![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共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b216d52f60ddccdb38a0df.png)
㊃社会因素与健康㊃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共情研究综述杨璐,㊀张曼华ʌ基金项目ɔ㊀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开放性课题项目(2018J D 01);北京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6J D G L A 029)ʌ作者单位ɔ㊀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69ʌ通信作者ɔ㊀张曼华,E m a i l :z h a n gm a n h u a 99@163.c o m ʌ摘要ɔ㊀梳理国内外关于共情的研究,依次从共情的概念起源发展㊁成分维度㊁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共情研究以及共情的培养方式进行系统的阐述㊂提出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医生的共情能力,是增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推动遵医环境㊁构建和谐医患环境的重要手段㊂ʌ关键词ɔ㊀医患关系;㊀共情;㊀培养ʌ中图分类号ɔ㊀R 19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5625.2019.06.009R e v i e wo nE m p a t h y f r o m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D o c t o r -p a t i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Y A N GL u ,Z H A N G M a n h u a .C o l l e g e o f M e d i c a lH u m a n i t i e s ,C a p i t a l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69,C h i n a ʌA b s t r a c t ɔ㊀W e c o m b e d t h e d o m e s t i c a n d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e m p a t h y .W e d i d 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el a b o r a t e o n t h e e m p a t h y r e s e a r c h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 t h eo r i g i no f e m p a t h y ,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e m p a t h y s t u d y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d o c t o r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e m p a t h y .I nt h ec a s eo f i n c r e a s i ng l y te n s e d o c t o r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e p r o p o s e dt h a t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d o c t o r s 'e m p a t h y a b i l i t y c o u l de n h a n c e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d o c t o r -p a t i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a l s oc o u l d p r o m o t ec o m p l i a n c e w i t ht h e m e d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b u i l dah a r m o n i o u sm e d i c a l a n d p a t i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ʌK e y wo r d s ɔ㊀D o c t o r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㊀E m p a t h y ;㊀C u l t i v a t i o n ㊀㊀共情(e m p a t h y )概念源自1909年,T i t c h e n e r 在 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 演讲中提到,共情是个体主动地由内在模拟而形成心理意向的过程,是一个把客体人性化的过程,这也是心理学界首次出现共情概念[1]㊂各国学者从共情的起源㊁成分和神经生物机能等角度对共情作出了多方的定义㊂根据定义可将共情概括为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情感体验能力㊂认为共情是心理状态的学者又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共情是一种认知过程,这类学者主张,共情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想法的过程;另一类认为共情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类学者认为,共情是个体观察并察觉到他人的某种情感体验的相应情感反应㊂认为共情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能力的学者认为,共情是 了解他人的内部感受㊁感受他人情绪和倾向 的能力㊂同时基于研究者们对共情脑机制研究成果的观点,提出共情是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以区别自身所产生的感受和情绪为基础[2-4]㊂目前,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概念为:共情是准确推断他人特定想法和感受的一种能力㊂同时作为一种能力,共情还涉及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5]㊂而如今对于共情的研究大多数基于一般心理学角度,对其影响因素和组成成分乃至生理机制进行了解,而在共情的应用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在医学领域㊂1㊀共情的成分维度研究双因素理论将共情主要归结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维度,它于1983年由G l a d s t e i n 以及F e s h b a c k 分别从不同方向提出㊂G l a d s t e i n 的研究将共情分为认知和情感两部分,对他人的想法和信念的识别是认知维度的共情,而对他人情绪和状态的感受是情感维度的共情㊂F e s h b a c k 认为,共情是能力层面上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㊂认知能力指识别他人情绪状态以及采择观点的能力,情感能力指对情绪的反应能力[6]㊂而多成分结构理论则将共情进行了更多方面的区分㊂D e c e t y 等[7]认为,共情包括触动共享㊁观点采析和情绪调控三种成分,并强调个体在共情使用过程中是不断转换其三方面角色的㊂C a r k h u l f f 和P i e r c e 把共情的行为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分别为内容反馈㊁情感反馈㊁帮助性的语言㊁援助行为和建议㊂D a v i e s 建议把共情看成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结构,至少包括观点采择㊁共情关怀㊁共情幻想和切身体验的悲伤[8]㊂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运用f M R I ㊁E R P ㊁P E T 等技术,在共情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与进展[8]㊂W a l t e r㊁岳童㊁黄希庭等[9-10]学者从共情产生的神经机制上入手,将其分为情感加知觉模式(a f f e c t i v e -p e r c e p t u a l )和认知加评估模式(c o gn i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v e)㊂情感加知觉模式共情可被表达情绪的基本信息(动作㊁表情和言语等)诱发,其诱发机制是镜像神经系统(m i r r o rn e u r o ns y s t e m )产生的情感共鸣;而认知加评估模式共情则需要个体主动投射到他人的情境状况中,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985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年12月第36卷第6期㊀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 ,D e c e m b e r 2019,V o l .36,N o .6而产生,其诱发机制是心理理论系统(m e n t a l i z i n g s y s t e m)对他人情绪感受将心比心的加工过程[9-10]㊂2㊀医患关系现状及共情需求在就医过程中形成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被称为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仅限于医疗过程中,是医疗实践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单位[11]㊂与改革开放初期患者对医生权威的信服状态不同,当下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模式有所改变,表现为以下两点:①信息与沟通模式变化㊂由以往医生开具医嘱㊁患者服从的命令式单向沟通方式,向逐渐增多的医患间反复交流和答疑的双向沟通方式转变㊂若在这样双向沟通中出现无效沟通和情绪误解的现象,则必然会引起医患矛盾㊂②患者对于就医心理疏导需求的增加㊂随着医疗服务理念不断拓展,患者对于医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和情绪识别与安抚的需求逐渐增加,即要求医生在诊断疾病给予治疗时还需有丰富的共情行为以疏解情绪㊂一起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若医生不能妥当处置,经媒体渲染和舆论影响,则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医患关系[12]㊂3㊀从医患关系角度进行的共情研究3.1㊀医务人员共情的界定医务人员的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正确识别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并能将这种理解传达给患者,作出适当回应,使患者感受到的一种能力㊂H o j a t[13]的研究指出,共情在医务人员领域指一种认知属性,包括医生对患者的经历和想法的识别,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沟通㊂S t e i n h a u s e n等[14]认为,共情行为可以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拉近医患距离,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促进患者缓解病痛与尽快康复㊂由此可见,医务人员的共情以识别认知为主,同时正确运用恰当的共情行为,促进医患沟通与医疗服务同样至关重要㊂学者王娟等[15]在其研究中指出,共情可以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与尊重,促进患者表达自我,增进医患沟通;使患者更加遵守医嘱,也可让医生从患者的角度理解疾病过程,有助于其及时发现诊疗过程中的问题㊂3.2㊀医务人员共情的相关研究针对医务人员共情能力现状的调查,国内外也有相应研究㊂如刘小珍用杰弗逊共情量表和自编问卷分别对当地一㊁二㊁三级医院的35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揭示了护士的共情能力仅观点采择维度明显高于医生的共情能力(P<0.05),其共情能力总分和情感护理维度仅稍高于医生,此结论与H o j a t㊁F i e l d s等的研究结论相似㊂H o j a t与F i e l d s等[16-18]学者的研究均发现护士比医生更善于从患者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更相信共情能力可以影响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并且采择患者观点的能力更强㊂而与其观点相反的K l i s z c z等[19]对医护及学生等五类群体进行共情相关的研究显示,医生共情能力得分最高,而护士得分最低㊂本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为其他非职业类型的因素造成的影响㊂如马莉等[20]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职业态度对医务人员共情能力存在影响,对自己职业满意的护理工作者的共情能力高于不满意者,国外也有研究与此观点一致㊂G u t-s e l等[21]指出医患间存在的共情鸿沟是影响医生共情能力的因素之一,共情鸿沟指医者处于 冷 的平静状态下,无法切实体验到正处于 热 的苦难状态下的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往往会忽略患者的痛苦感受,引起医疗决策和措施的失恰当㊂由此可以看出,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存在地域性差异和职业种类的差异,同时职业态度和状态仍影响着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共情行为,其具体情况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㊂目前国内现有的调查中,多以护士群体为主,针对医生群体的研究稍显不足㊂3.3㊀共情能力培养的研究共情能力可分为有意识的㊁习得的治疗性共情和自发的基本共情两类㊂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仅基本共情对于复杂紧张的医患沟通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训练和培养治疗性共情才能应对[15]㊂对共情能力的培养大多针对的是普遍性的共情能力,研究对象为幼儿或公众群体而非医务人员㊂而S a n s o n-F i s h e r等[22]在1978年就建议在医学领域将共情能力的培养加入到对医学生的教育之中,并且国内外对共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研究也在近几年逐渐被重视㊂近年来对于治疗性共情培养方式的研究较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㊂3.3.1㊀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㊀模拟游戏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体验并作出真实的反应,且不会造成实际后果,此概念和应对的体验在共情培养的教学中很有价值㊂C h e n等[23]以大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通过扮演老年人就诊游戏(GMG)后发现,被试学生对老年人的共情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趋势㊂同样,L o r 等[24]以模拟游戏的形式进行了3天的短期干预,旨在提高药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共情能力㊂该研究证实干预组较对照组的共情分数显著提高,但半年后的复测证实,如此进行的短期干预所提高的共情能力并未持续有效㊂3.3.2㊀巴林特小组㊀巴林特小组的目的是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理解,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其理论基础是客体关系理论,目前已经证实可作为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训练方式[25]㊂T u r n e r等[26]以社区医生为被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巴林特小组的形式进行为期9个月的培养㊂结果显示,干预组被试共情能力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3.3㊀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㊀R i e s s等[27]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授被试:①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②从微表情识别情绪;③如何适宜的进行言语和行为共情,并指导其进行自我调节与放松如膈式呼吸运动法㊂结果证明,实验组的共情能力高于对照组,并且可正确快速地解读微表情背后的情绪㊂3.3.4㊀现象学方法㊀陈晰敏等[28]使用现象学的方法以新上岗护士为被试,通过分析及体验等措施干预,得出结论为:干预组的被试能更快适应工作,并给予095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年12月第36卷第6期㊀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D e c e m b e r2019,V o l.36,N o.6患者更全面的看护性㊂3.3.5㊀综合类㊀李丽红等[29]的研究对象为护理本科生,给随机抽取的被试进行交流技巧和共情能力的课程学习16学时㊂培训内容包括观看视频㊁讨论特定情景㊁倾听技术培训㊁提升交流技巧以及角色扮演等㊂结果显示,被试的共情能力经过培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㊂彭司淼等[30]综合运用对案例详细分析探讨㊁特殊情境模拟练习和身份角色扮演的方法,以新上岗护士为被试进行研究,证实综合培养可将被试共情能力有效提升㊂综上所述,关于共情的概念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聚焦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理论入手,对共情的概念和机制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应用入手,研究共情能力在不同领域中的影响㊂在概念研究中关于共情成分的研究也分为几派:认知取向认为共情的主要成分是对心理状态的认知结果,情感取向认为认知只是唤醒和转换情感的不同机制,多维取向则认为认知既可以作为产生机制,也可以作为转化机制,还可以成为共情的认知性结果体现[1]㊂在关于共情概念的应用研究中,医疗领域的研究对象多数集中在护理人员身上,针对医生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而加强医生的共情能力,是增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遵医环境的重要手段㊂探讨医生共情能力影响医患关系的机制,并从相关因素和实践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索,可对增进和谐医患环境的建设有所助益㊂参考文献[1]㊀王妍.共情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3-16.[2]㊀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64-667.[3]㊀王茜,严永祥,刘炜.基于100例医患会话的社会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29-31.[4]㊀S i l v e r m a nJ,K u r t zS,D r a p e r J.医患沟通技巧[M].杨雪松,等译.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11.[5]㊀I c k e s W.E m p a t h y a c c u r a c y[J].JP e r s o n a l i t y,1993,61:587-610.[6]㊀陈小荟.共情理论研究概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9):3-5,25.[7]㊀D e c e t y J,M e y e r M.F r o me m o t i o nr e s o n a n c et oe m-p a t h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n e u r o-s c i e n c ea c c o u n t[J].D e v e l o p P s y c h o p,2008,20(4):1053-1080.[8]㊀解方舟,吴姗姗,杨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9):1425-1432.[9]㊀W a l t e rH.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v en e u r o s c i e n c eo f e m p a t h y:C o n c e p t s,c i r c u i t s,a n d g e n e s[J].E m o tR e v,2012,4(1):9-17.[10]㊀岳童,黄希庭.认知神经研究中的积极共情[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402-409.[11]㊀钱明,张颖,沈小红.健康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㊀杨维莉.新医学模式下积极心理学对医患关系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6):236.[13]㊀H o j a t M.T e na p p r o a c h e df o re n h a n c i n g e m p a t h y i nh e a l t ha n dh u m a n s e r v i c e s c u l t u r e s[J].JH e a l t h H u mS e r vA d m,2009,31(4):412-450.[14]㊀S t e i n h a u s e nS,O m m e n O,T h u e m S,e ta l.P h y s i c i a ne m p a t h y a n d s u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of m e d i c a lt r e a t-m e n t o u t c o m ei nt r a u m as u r g e r y p a t i e n t s[J].P a t i e n tE d u cC o u n s,2014,95(1):53-60.[15]㊀王娟,李莉,林文娟,等.共情 改善医患沟通的新视野[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1):25-26,29.[16]㊀H o j a tM,G o n n e l l aJ S,N a s c aT J,e t a l.P h y s i c i a ne m-p a t h y:d e f i n i t i o n,m e a s u r e m e n t,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g e n-d e r a n d s p e c i a l t y[J].A mJP s y c h i a t r y,2002,159(9):1563-1569.[17]㊀F i e l d sS K,H o j a t M,G o n n e l l aJ S,e ta l.C o m p a r i s o n sn u r s e sa n d p h y s i c i a n so na no p e r a t i o n a lm e a s u r eo fe m p a t h y[J].E v a lH e a l t hP r o f,2004,27(1):80-94.[18]㊀刘小珍,李奕慧,唐宏.医护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7,32(4):54-57. [19]㊀K l i s z c z J,N o w i c k a-S a u e rK,T r z e c i a kB,e t a l.E m p a-t h y i n h e a l t hc a r e p r o v i d e r s-v a l i d a t i o ns t u d y o ft h ep o l i s hv e r s i o no f t h e j e f f e r s o ns c a l eo fe m p a t h y[J].A d v M e dS c i,2006(51):219-225.[20]㊀马莉,李小寒,吴子敬.护理人员同理心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814. [21]㊀G u t s e l l J N,I n z l i c h t M.I n t e r g r o u p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t h es h a r i n g o f e m o t i v e s t a t e s:n e u r a l e v i d e n c e o f a n e m p a-t h yg a p[J].S o cC o g n A f f e c tN e u r,2012,7(5):596-603.[22]㊀S a n s o n-F i s h e rRW,P o o l eA D.T r a i n i n g m e d i c a l s t u-d e n t s t oe m p a t h i z e:a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J].M e dJA u s t,1978,1(9):473-476.[23]㊀C h e nAM,K i e r s m aM E,Y e h l eK S,e t a l.I m p a c t o f t h eG e r i a t r i cM e d i c a t i o n G a m eo nn u r s i n g s t u d e n t s e m-p a t h y a n d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o l d e ra d u l t s[J].N u r s eE d u cT o d a y,2015,35(1):38-43.[24]㊀L o rK B,T r u o n g J T,e ta l.Ar a n d o m i z e d p r o s p e c t i v es t u d y o no u t c o m e s o f a ne m p a t h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a m o n gs e c o n d y e a rs t u d e n t p h a r m a c i s t s[J].A m J P h a r mE d u c,2015,79(2):18.[25]㊀V a nR o y K,V a n h e u l eS,I n s l e g e r sR.R e s e a r c ho nB-a l i n t g r o u p s:a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J].P a t i e n t E d u cC o u n s,2015,98(6):685-694.[26]㊀T u r n e rA L,M a l m R L.A p r e l i m i n a r y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B a l i n t a n d n o n-B a l i n t b e h a v i o r a lm e d i c i n e t r a i n i n g[J].F a m M e d,2004,36(2):114-117.[27]㊀R i e s sH,K e l l e y J M,B a i l e y RW,e t a l.E m p a t h y t r a i n-i n g f o rr e s i d e n t p h y s i c i a n s: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o f an e u r o s c i e n c e-i n f o r m e dc u r r i c u l u m[J].JG e nI n t e r n M e d,2012,27(10):1280-1286.[28]㊀陈晰敏,刘英敏,张云娇,等.共情体验对新护士同理心的影响[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12):4329-4330.[29]㊀李丽红,杨培常,侯睿.本科护生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4):52-54. [30]㊀彭司淼,李乐之,李亚敏.共情培训对新上岗护士共情及情绪智力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9):844-847.(收稿日期㊀2019-02-24)(本文编辑㊀王芳)195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年12月第36卷第6期㊀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M e d i c i n e,D e c e m b e r2019,V o l.36,N o.6。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讨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b02b21a2e3f5727a5e9628e.png)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讨作者:骆笑冉张文佳桑银银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共情成为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恰当的共情对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共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在静态角度的研究较多。
加强对共情相关理论的熟悉以及动态模型的了解,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共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当前共情的主要理论和共情的动态模型。
【关键词】共情 ; ;理论 ; ; 动态模型共情是一种通过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他人的主观感受的行为,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共情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较多的共情理论。
一、共情的概念共情最早是在哲学和美学中提出的,在不断发展中受到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关注与研究。
它是指个体会对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情绪情景时产生情绪上的共享,对情绪上的共鸣与自我价值观进行认知,在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情况下产生情绪情感反应。
从感知到认知再到行为的表现就是共情的全过程。
二、共情的相关理论(一)情绪共享理论情绪共享理论是将共情的基础看作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共享,个体对他人动作、表情或声音等外部信息进行感知,将自己大脑中相应的情感激活,使个体的表征共享相同。
共情能力与情绪共享能力的联系较为紧密,共情能力较高的人,其情绪共享能力也较强。
情绪感染是情绪共享的典型代表。
情绪感染是具有一定原因的,但个体常常不清楚这种具体原因,因为其在共情的发生中发生。
婴幼儿之间哭泣的感染是情绪感染中最为典型的现象,新生儿听到与自己同龄孩子的哭声时开始哭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听到大人哭声时开始哭的概率,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现象。
生活中,葬礼上的气氛带动周围人悲伤的情绪也属于情绪感染的现象。
另外,在大型娱乐节目中人们比较开心的情绪也属于情绪感染。
但这些情绪现象只是不同个体间情绪网络的激活,缺乏个体能动性认知的参与,对产生的情绪没有进行归因。
共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探索
![共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8210f08da38376bae1fae03.png)
共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探索作者:杨业刘志军朱千肖智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25期[摘要] 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的成分。
情感共情涉及的关键脑区包括额下回、前脑岛和前扣带回;认知共情的主要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和眶额皮层。
共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共情者的特征、认知和情绪状态以及共情者与被共情者之间的关系等。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方案以培养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
此外,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和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满意度均能促进和提高临床共情。
未来对共情的研究应从基础研究、医疗教育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出发,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共情能力,进而增强临床疗效和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共情;临床共情;医疗效果;医患关系[中图分类号] R-05;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5-0187-06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exploration of empathyYANG Ye1; ;LIU Zhijun1; ;ZHU Qian1; ;XIAO Zhi21.School of Management,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3,China;2.Key Laboratory of Brain Science,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3,China[Abstract] Empathy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which an individual perceives or imagines and partly experiences the feelings of others, including two independent components of emotional empathy and cognitive empathy. Key brain regions involved in emotional empathy include the inferior frontal gyrus, anterior insula and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 The main brain regions for cognitive empathy are the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Empathy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cognition, emotional state of the empathiz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athizer and the empathizee. In clinical practice,special courses can be set up to cultivate the empathy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medical staff. In addition,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staff can both promote and improve clinical empathy. The future research on empathy should star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basic research, medical educ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to clinical practice,so a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mpathy ability of medical staff, thus enhancing clinical efficacy and ameliorat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Key words] Empathy; Clinical empathy; Clinical efficac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1 共情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1],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共情理论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28T09:54:55.7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下第2期作者:吴童栾奕(指导老师[导读] 共情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中,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领域得以发展,共情理论在我国发展较晚。
本文简述了共情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共情发展现状。
我国研究者应在研究共情理论的同时,应吸收国外与共情相关的先进理念,并积极应用到我国各个相关领域。
吴童栾奕(指导老师)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210 【摘要】共情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中,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领域得以发展,共情理论在我国发展较晚。
本文简述了共情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共情发展现状。
我国研究者应在研究共情理论的同时,应吸收国外与共情相关的先进理念,并积极应用到我国各个相关领域。
【关键词】共情;美学;心理学
Edward Titchener在1909年提出共情理论后,该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掀起了热浪,至今仍有研究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中之重。
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设身处情境的了解他人想法,理解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
1 共情
1.1 共情概念共情最初在美学中是指当人们自身置身于事物内部时,仿佛事物是有生命的并有感知、情感和意识。
然而,共情在非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并没有掩盖其心理学的本质属性。
Tichener首先用“Empathy”取代了“Einfuhlung”,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自我融入其他事物和使客体人性化的过程。
Egan认为共情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直觉、知道和评价。
它被定义为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涉及到对各方关注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始终理解、反馈并给予各方,让各方充分了解自己,并按照这一了解行事。
人本主义理论家罗杰斯论述了共情,并将共情推广到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核心地位,学者也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共情。
1.2 共情内涵从共情理论出现至今,研究者们对共情内涵的理解难以统一。
共情的内涵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是研究的关键。
第一种观点:认为共情的主要内涵是情绪共情,有效地分享他人的情感,即便包含认知成分,但共情主要强调的是情绪状态和过程,强调分担抑郁[1]。
第二种观点:从认知角度探讨共情理论是研究者Kohler认为共情是自身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与对方的情感共享[2]。
第三种观点:认为共情包含认知与情感的双成分理论。
Feshback认为共情包含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是分辨对方情绪的能力和采择对方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情感反应的能力,各成分相互作用[3]。
第四种观点:认为共情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构成的理论,仅仅是认知和情感是不够的。
2 国内外共情发展现状 2.1 国外共情发展现状在国外,共情最先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Michelle等人发现,在卵巢癌患者中,共情与其身体体征和心理压力有关[4]。
护理人员的高共情能力可以减轻晚期卵巢癌患者的心理负担、压力以及身体不适。
研究还表明,临床工作人员在评估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体征时,要重视对社会共情支持的评估。
Hollinger-Samson 利用BLRI问卷和老年人抑郁量表调查了华盛顿特区62名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测量抑郁和共鸣、交流和感受集体的共情关系[5]。
研究发现显著差异在抑郁症的老年人是否感受集体成员的共情,与共鸣或交流并无差异。
共情也与积极的快乐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关[6]。
2.2 国内共情发展现状近10年的过程中,我国对共情理论的研究主要在心理学领域。
有研究显示,在心理咨询中,共情理论是最关键因素[7],更是心灵的交汇;在医学实践中,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心理健康奠基了优良的人格特质[8],心理状态能够影响共情[4,5]。
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将共情运用到临床护理和医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安秀琴等编制了杰弗逊临床医务人员共情量表[9]。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0,分半信度系数为0.771,重测信度为0.659。
王巧红等利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内外共情理论的发展,认为我国护士的公顷测量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意志共情和行为共情,据此编制了护士共情能力量表,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6,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771,重测信度为0.837[10,11]。
然而,该量表在国内的使用规模较小。
共情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
Edward Titchener在1909年提出共情理论后,该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掀起了热浪,至今仍有研究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共情内容方面,研究共情概念、内涵、结构、测量以及特点;共情适用领域方面,研究共情在心理学界的运用,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共情适用人群方面,研究共情对教师、医护人员等多与人相处类型人群;与共情相关的社会现象方面,研究医患关系、人际关系、亲社会及利他行为等等。
目前我国关于共情领域相关性研究很少,主要是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并没有关于共情训练实证性研究。
对此,研究者应在研究共情理论的同时,吸收国外与共情相关的先进理念,并积极应用到我国各个相关领域。
参考文献:
[1]Morse JM,Bottorff JL,Anderson G,et al.Beyond empathy:Ex-panding expressions of car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2,17:809-821.
[2]Davis MH.Empathy-a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21.
[3]Feshback ND.Parental empathy and child adjustment/mal adjustment.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71-290.
[4]Michelle ML.Physical symptom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A pilot study[J].On cology Nursing Forum,2008,35(5):808.
[5]Hollinger-Samson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ff empathy and depression in the institutionalized aged[J].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5,15(4):198.
[6]Daniel G,Kristine R,Manfred D.Empathy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longitudinal and experience sampling findings[J].Emotion,2008,8(6):753-765.
[7]王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3):85-87.
[8]常宇秋,岑国桢.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2):219-223.
[9]安秀琴,杨辉,徐建萍.杰斐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8A):2063-2064.
[10]王巧红.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J].护理研究,2009,23(5C):1402-1403.
[11]杨辉,邱玉芳,宋丽萍.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1C):3072-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