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0版规范中规定水平力的认识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规定水平力地震力与PKPM应用
规定水平力地震力与PKPM应用【摘要】2022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首次引入规定水平力的概念,应用于地震作用下楼层位移比计算和倾覆力矩计算,本文简要介绍规定水平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比较PKPM软件按照规定水平力法和CQC组合法计算结构扭转位移比的差别。
【关键词】规定水平力;PKPM2022;位移比;地震剪力1.扭转不规则和规定水平地震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3条: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为结构扭转不规则;《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5条: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
根据规范定义,当位移比大于1.2时,即可判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不规则,位移比则是按照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计算得出。
2.规范引入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方法的原因02版规范中,计算位移比采用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和平均位移的比值。
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即先求出各振型下的位移,再采用CQC组合方法计算在地震作用下各振型的总位移,这种将各个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位移,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造成楼层位移计算失真,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的中部而不是角部。
根据10版《高规》和《抗规》的条文规定,位移比的计算如图1所示,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取角部位移δ2,楼层位移的平均值取楼盖中点即两端位移平均值(δ1+δ2)/2,二者的比值即为位移比。
如果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的中部而非角部,上述位移比的计算式将失去意义,因此新规范用规定水平力法代替CQC法计算结构的位移比,确保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端部,使该算式准确反映结构的扭转效应。
技术措施-PKPM参数
技术措施-PKPM参数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之PKPM-SATWE参数取值:⼀.总信息:1)⽔平⼒与整体坐标夹⾓:该参数主要针对风荷载计算,同样对地震⼒起作⽤。
只需考虑其它⾓度的地震作⽤时,⽆需在此填数值,应填“斜交抗侧⼒构件⽅向地震数,相应⾓度”或勾选“程序⾃动考虑最不利⽔平地震作⽤”⼀般按0输⼊。
2)混凝⼟容重:钢筋砼计算重度,考虑饰⾯的影响应⼤于25,不同结构构件的表⾯积与体积⽐不同饰⾯的影响不同,⼀般按结构类型取值:结构类型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墙结构重度 26 26.5 273) 钢材容重:⼀般情况下,钢材容重为78KN/m3,若要考虑钢构件表⾯装修层重,钢材的容重可以填⼊适当值。
4)裙房层数:层数要从最底层算起,包括地下室层数。
此参数主要⽤来确定剪⼒墙底部加强区⾼度。
抗规第6。
1。
3条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但是该参数的作⽤在程序中并没有反应。
绘图中采⽤构造加强。
注意:对于体型收进的⾼层建筑结构、底盘⾼度超过总⾼度20%的多塔尚应符合⾼规10.6.5条;⽬前程序不能⾃动将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构件抗震等级提⾼⼀级,需要在“特殊构件定义”中⾃⾏定义,不宜事后提⾼配筋。
5)转换层所在层号:层数要从最底层算起,包括地下室层数。
如果有转换层,必须在此指明其层号,以便进⾏正确的内⼒调整。
注意:程序不能⾃动识别转换构件!作⽤:a、程序⾃动判断加强区层数;b、输⼊转换层数,并选择相应的楼层刚度算法,软件会输出上下层楼层刚度⽐。
C、计算参数中有将转换层号⾃动识别为薄弱层的选项。
抗震等级:程序设有“框⽀剪⼒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墙抗震等级⾃动提⾼⼀级”的选项。
(⾼位转换可以⾃动再提⾼)转换层全层应设置为“弹性膜”(平⾯内刚度真实考虑,平⾯外为0)转换层结构选择“施⼯模拟3”时,施⼯次序:宜将转换层与其上2层设为同⼀施⼯次序。
关于“规定水平力”的概念
关于“规定水平力”的概念规定的水平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那规定水平力不用CQC计算,那采用的振型组合是什么方法?难道是SRSS?“规定水平力”是10版规范新增的概念,规范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如下:1)《抗规2010》3.4.3条和《高规2010》3.4.5条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2010》说明:“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2)《抗规2010》6.1.3条和《高规2010》8.1.3条规定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2010》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此外,还有关于框支框架以及短肢墙的倾覆力矩均采用规定水平力;3)《高规2010》3.11.4条文说明:“……当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时,在计算分析中采用的侧向作用力分布形式宜适当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可采用本规程3.4.5条提出的‘规定水平地震力’”.由上述规范内容可见,当计算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地震倾覆力矩以及采用弹塑性静力法进行性能化设计时,均需采用规定水平力的计算结果.“规定水平力”的计算方法规范也给出了说明:1)《抗规2010》3.4.3条文说明“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2)《高规2010》3.4.5条文说明“‘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下面通过一个三自由度体系图解下“规定水平力”,见下扫描图.由图中推导可知,内力(规定水平力)与位移(层间位移角)的求解均需通过振型组合方法,振型组合方法建立了结构动力反应最大值Q与各振型反应最大值Qi的近似关系,具体可参见随机振动理论.振型组合方法有两种:完全平方开方法CQC与平方和平方根法SRSS,前者应用于扭转耦联的结构动力系统,考虑相关振型间的关联性,引入互相关系数;后者应用于平动(不考虑扭转耦联)的结构动力系统,振型之间的关联性很弱,近似认为独立,如上图中的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所以,软件中控制两种方法的开关是“是否考虑扭转耦联”,考虑到实际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扭转效应(自身偶然偏心、地震扭转分量等),一般设计中均考虑扭转耦联,也就是说一般采用CQC振型组合方法.CQC方法是将结构各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或倾覆力矩可能偏小,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意义的.规定水平力是单向水平静力,结构在其作用下的位移,不会出现上述CQC法计算时出现的“怪异现象”.。
建筑通用规范解读
建筑通用规范解读和结构相关的通规在四月已逐步实施,因属全文强条,则要求每个工程师都须理解并执行。
现已有很多来自业内专家、设计单位、软件企业等较全面的解读。
我仅从某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可能既不够全面也没足够的深度,但做到讲真话、说实话。
下文内容是想到哪写到哪,观点未必得当,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讨论,互相学习!以下表述中采用简称,如“工通规、抗通规、砼通规、鉴定通规”等等。
01混合材料结构是否可用,《抗通规》和《砼通规》表述不一致《抗通规》5.5.3条2款,“6度区且总层数不超过4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的砌体抗震墙……”且与《抗规》7.1.8条2款表述一致。
《抗规》条文不粘贴了,下面看《砼通规》4.4.2条1款,“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不应采用混凝土结构构件与砌体结构构件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底框抗震墙上部砌体房屋”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普遍建设的一种结构体系。
上下层间不同材质不作为混合承重理解,同层中采用砼与砌体材料,属于混合承重。
混合承重因为不同材料模量和强度相差甚远,其刚度协调和变形息息相关,在地震作用时内力分配其实是个动态过程,容易造成逐个击破。
故一般忌讳不同材料的混合承重,但也不是绝对的,体系中合理控制变形,使构件分工明确、实现有组织的逐步失效,混合承重还是可以应用的。
例如,减震结构中的阻尼器、钢撑-框架结构、砼排架结构中支撑体系,都是混合承重的经典应用。
经历过几场大地震后,发现了底框结构的很多应用问题,《抗规》逐步加强了各种要求,22版《抗通规》中也是允许采用的。
有工程师对《砼通规》有两种解释,一、其延续了《高规》6.1.6条,“框架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
二、规范说的是“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通规》说的是底框抗震墙砌体墙体系,二者不同。
第一种可以解释为,混凝土框架体系中不允许,这非常合理,我理解。
第二种解释,《砼通规》说的是“混凝土结构体系”,不是砌体中的底框体系;但我仍然保留态度,此处仅针对混凝土+砌体,为何不用“钢撑-混凝土框架”说事?是否厚此薄彼?02对于大跨度、长悬臂定义的不同1)构件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抗通规》的4.1.2条,不低于8度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同抗规5.1.1条)。
关于“规定水平力”的概念
关于“规定水平力”的概念规定的水平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那规定水平力不用CQC计算,那采用的振型组合是什么方法?难道是SRSS?“规定水平力”是10版规范新增的概念,规范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如下:1)《抗规2010》3.4.3条和《高规2010》3.4.5条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2010》说明:“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2)《抗规2010》6.1.3条和《高规2010》8.1.3条规定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2010》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此外,还有关于框支框架以及短肢墙的倾覆力矩均采用规定水平力;3)《高规2010》3.11.4条文说明:“……当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时,在计算分析中采用的侧向作用力分布形式宜适当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可采用本规程3.4.5条提出的‘规定水平地震力’”.由上述规范内容可见,当计算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地震倾覆力矩以及采用弹塑性静力法进行性能化设计时,均需采用规定水平力的计算结果.“规定水平力”的计算方法规范也给出了说明:1)《抗规2010》3.4.3条文说明“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2)《高规2010》3.4.5条文说明“‘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下面通过一个三自由度体系图解下“规定水平力”,见下扫描图.由图中推导可知,内力(规定水平力)与位移(层间位移角)的求解均需通过振型组合方法,振型组合方法建立了结构动力反应最大值Q与各振型反应最大值Qi的近似关系,具体可参见随机振动理论.振型组合方法有两种:完全平方开方法CQC与平方和平方根法SRSS,前者应用于扭转耦联的结构动力系统,考虑相关振型间的关联性,引入互相关系数;后者应用于平动(不考虑扭转耦联)的结构动力系统,振型之间的关联性很弱,近似认为独立,如上图中的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所以,软件中控制两种方法的开关是“是否考虑扭转耦联”,考虑到实际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扭转效应(自身偶然偏心、地震扭转分量等),一般设计中均考虑扭转耦联,也就是说一般采用CQC振型组合方法.CQC方法是将结构各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或倾覆力矩可能偏小,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意义的.规定水平力是单向水平静力,结构在其作用下的位移,不会出现上述CQC法计算时出现的“怪异现象”.。
有关建筑结构平面规则性的若干问题讨论
第51卷第3期2021年2月上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Vol.51No.3Feb.2021DOI :10.19701/j.jzjg.2021.03.008作者简介:赵仕兴,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316458931@qq.com ;通信作者:杨姝姮,硕士,工程师,Email :yangshuheng_92@163.com 。
有关建筑结构平面规则性的若干问题讨论赵仕兴1,2,杨姝姮1,2,陈可3(1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610017;2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杂结构设计研究中心,成都610017;3成都惟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都610017)[摘要]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判断是抗震设计的前提,也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包括平面规则性和竖向规则性,对结构平面的确定、楼板不连续、楼板的有效宽度、凹凸不规则、组合平面、环形平面和口字形平面等结构规则性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并指出平面规则性判断的本质是楼盖的平面刚度是否足够、分块楼板之间连接是否可靠有效。
[关键词]平面规则性判断;凹凸不规则;楼板有效宽度;组合平面中图分类号:TU31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48X (2021)03-0047-04[引用本文]赵仕兴,杨姝姮,陈可.有关建筑结构平面规则性的若干问题讨论[J ].建筑结构,2021,51(3):47-50.ZHAO Shixing ,YANG Shuheng ,CHEN Ke.Discussion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plane regularity of structures [J ].Building Structure ,2021,51(3):47-50.Discussion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plane regularity of structuresZHAO Shixing 1,2,YANG Shuheng 1,2,CHEN Ke 3(1Sichuan Provinc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Chengdu 610017,China ;2Complex Stru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Center ,Sichuan Provinc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Chengdu 610017,China ;3Sunway International Co.,Ltd.,Chengdu 610017,China )Abstract :The judgment of buildings regular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seismic design and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The regularity of buildings includes plane regularity and vertical regularity.This article is related to the structural regularity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the discontinuity of the floor ,the effective width of the floor ,irregular plane with concave and convex ,the composite plane ,the circular plane and the hollow plane were explained in detail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plane regularity judgment was whether the in-plane stiffness of the slab was sufficient and wheth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artial slabs was reliable and effective.Keywords :judgment of plane regularity ;irregular plane with concave and convex ;effective width of floor ;composite plane0前言历次大地震震害表明,体型规则的建筑震害相对较轻,能够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疑问解答 -罗开海
工 程 抗 震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工 程 抗 震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本工程条件:基岩面倾斜度很大,桩长相差较大,而且天然 地基与桩基混用。 建议工程措施:
(1)天然基础标高位置设置双向地基梁,梁高不宜太小,加强结构 的刚度和整体性; (2)验算桩基的抗剪承载力,确保桩基应能承担建筑的全部地震剪 力设计值。 (3)基桩嵌入基岩深度足够,至少一倍桩径,防止基岩面滑移。 (4)桩头与地梁尽可能采用弱连接——减轻地基滑移失效对上部结 构的破坏
工 程 抗 震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3.3.3条:7度(0.15g)和8度(0.30g)III、IV类场地的乙类 建筑如何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规范规定: ① 《分类标准》3.0.3条2款规定,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② 《抗规》3.3.3条, 7度(0.15g)和8度(0.30g)III、IV类场地的各 类建筑宜分别按8度(0.20g)和9度(0.40g)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构造措施: ① 丙类:提高一度; ② 甲、乙类:提高二度,但允许稍有选择,条件不许可或较困难时, 可以适当放松,甲类应高于乙类,且均应高于丙类的要求。 甲类 抗震 措施 7度(0.15g) 8度(0.20g) 8 9 乙类 抗震构 抗震 造措施 措施 99+ 8 9 丙类 抗震构 抗震 造措施 措施 99+ 7 8 抗震构 造措施 8 9
第一章:总则
工 程 抗 震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版PKPM技术问题汇总
2011年9月第二周结构技术问题汇总发布时间:2011-09-21 来源:PKPM1、PM中布置了人防荷载,但SATWE计算后人防工况内力都为0,什么原因?答:SATWE计算参数中勾选了“采用自定义组合工况”,将其取消即恢复正常。
一般不需要勾选该项。
2、某模型加强区剪力墙配筋很大,经查为拉弯控制配筋;在非加强区的墙配筋没那么大,SATWE对非加强区的墙,有无考虑拉弯计算?答:不论什么位置的墙,都考虑了拉弯配筋。
非加强区配筋小,可能是拉力小,为压弯控制配筋。
3、PMCAD“画结构平面图”楼板计算不超筋,但实际配筋直径达到32,很大。
答:初始计算面积为2600平方毫米,由于程序中默认最大钢筋面积为18@100,即2544平方毫米,自动选择不到合适的钢筋,显示直径32。
可在“钢筋级配表”中增加所需的直径及间距,再生成实配钢筋。
4、PMCAD“平面荷载显示校核”中的竖向导荷的单位面积质量,与SATWE结果WMA SS.OUT中“各层单位面积质量分布”有差别。
答:“平面荷载显示校核”中默认是1.2恒+1.4活;SATWE中是“1.0恒+0.5活”。
5、基础CAD计算,30层结构,两桩承台, “桩基承台及独基沉降”菜单,计算后承台高度只有300mm,过小,什么原因?答:桩承台高度经常由冲切确定。
对墙下桩承台,程序将墙上荷载简化到两端点,相当于两个虚柱荷载,再进行相关计算。
如果端点落在桩范围内,则不进行冲切计算,得到的承台高度较小。
6、桩承台基础,计算书中输出CX、CY代表什么意思?答:代表柱子相对承台形心的偏心距离。
7、10新版SATWE,0.2Q0设置调整层数后,退出再进入该参数则清0,什么原因?答:10版要先选择“框剪体系”,再进行0.2Q0设置。
8、某工程有一层地下室,转换层在地上2层,转换层所在层号填3,软件用剪弯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
新高规不是说2层采用剪切刚度吗?答:因为该模型嵌固端设在基础上,即嵌固端层号填1,而不是地上一层,软件用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
CQC和规定水平力的区别
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引用了“规定水平力”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处:a、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计算;b、结构的倾覆力矩计算。
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一.10版《抗规》3.4.3 和《高规》3.4.5 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
即: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其中10版《抗规》3.4.3:“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其条文说明解释了为何采用“规定水平力”来计算位移比: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
何为“规定水平力”?10版《高规》3.4.5条文解释给出了详细定义: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由此得到的位移比与楼层扭转效应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
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结合10版PKPM软件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具体实施:SATWE总信息中关于“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程序提供了两种方式:1、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2、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
SATWE中的规定水平力的解释
2010新规范软件satwe计算结果中输出的规定水平力位移比出处源自哪里?
《抗规》3.4.3 和《高规》3.4.5 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条文:
“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
《抗规》6.1.3 和《高规》8.1.3 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软件实施:
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规定水平力主要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高规》3.4.5条文说明中,“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
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当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的40%时,该楼层的扭转位移比的上限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扭转位移比为1.6时,该楼层的扭转变形已很大,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位移为4。
关于结构位移比的问题探讨
182019·5摘要:位移比为结构整体计算控制指标,本文从位移比的概念出发,详细探究了其定义中规定水平力的具体含义,并对结构位移比计算和刚性楼板假定的关系作出了探讨及对设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位移比;规定水平力;刚性楼板假定一、位移比的相关概念位移比全称为扭转位移比,是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其主要限制的是结构平面规则性,历次地震灾害表明平面不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损害很大,平面不规则结构中一个重要的不规则类性即为位移比超限,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及《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以下简称高规)中均有涉及,且在《抗规》3.4.3条正文部分对其概念作出了相应的表达,即为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构件的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
(一)规定水平力规定水平力在《高规》3.4.5条说明中被表述为“规定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阵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并应考虑偶然偏心。
规定水平力的换算原则为取该层楼面上、下两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
从规范的字面上来理解,该规定水平力为其上、下两楼层的地震剪力之差。
回想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楼层剪力的过程,首先求出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其次按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楼层所在高度综合求出每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最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求得相应楼层剪力,具体为:楼层剪力Vi-1等于上层楼层剪力Vi加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
按照规范字面理解,规定水平力F=Vi-1—Vi,即为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
那规范上所描述的规定水平力就是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如此简单,规范大可不必换一个完全不同的名字。
细读此定义,楼层地震剪力前的限定词为“采用阵型组合后的”,寻遍《抗规》及《高规》中有关内容会发现:找不到各阵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公式,能组合的只有作用效应。
所以,规定水平力定义中描述的楼层地震剪力实则为剪力效应,并不是由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求得的作用。
钢结构pkpm讲解
钢框架结构PKPM讲解(2010版)一、钢结构→框架→三维模型与荷载输入1、轴线输入→正交轴网(对于柱网比较规则的结构)→轴线命名(按屏幕提示操作)2、楼层定义→柱布置、梁布置注意:关于次梁的布置有两种方法,即“次梁按主梁输”、“次梁按次梁输”。
“次梁按主梁输”,次梁与主梁连接方式为刚接,梁的相交处会形成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导致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
“次梁按次梁输”,次梁以两端铰接的形式传力至其承重梁,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
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将“次梁按次梁输”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次梁按主梁输和按次梁输,在跨度相差不大时其差别影响不大,但当跨度相差较大时支座负弯矩相差较大,“次梁按次梁输”配筋偏小。
因此,建议在跨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次梁按主梁输”还是合理的;但当跨度相差较大时还是不要嫌麻烦,将“次梁按次梁输”结果较为合理。
注意:通常非主要承重构件(填充墙、楼梯、阳台、雨棚、挑檐、空调板等)在整体建模时不用输入,秩序考虑其荷载即可。
3、构件删除(删除多余构件)4、偏心对齐→柱与梁齐(根据屏幕提示操作)5、截面显示→柱显示、主梁显示、次梁显示(以检查截面输入是否正确)6、楼层定义→本层修改→主梁查改(用于楼梯间梁降标高)7、此项执行完毕后,点击第三个按钮,以检查框架结构是否有误8、楼板生成→生成楼板→修改板厚→压板布置(按屏幕提示操作)修改板厚:设置楼梯间板厚为0,即该房间没有楼板,但是可以设置楼板面荷载及导荷方式压板布置:无论布置还是需要删除压板,执行完压板布置或是压板删除命令后,都需要再执行一次“生成楼板”命令9、、荷载输入→恒活设置(输入楼面荷载前必须先生成楼板)恒载:一般是根据建筑图上楼面的做法来计算,恒载取值也不一样,在计算恒载时,还要考虑楼下是否有吊顶等。
2010混凝土规范新国标条文说明8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11.1 一般规定11.1.1~11.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根据对各类建筑抗震性能的不同要求,将建筑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四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用甲、乙、丙、丁类简化表示上面四个类别),并规定了各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包括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的确定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则规定,6度时的不规则建筑结构、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和7度及以上时的各类建筑结构,均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并符合有关抗震措施要求;6度时的其他建筑结构则只应符合有关抗震措施要求。
在对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时,除应符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所规定的设计原则外,其构件设计应符合本章以及本规范第1章到第10章的有关规定。
本章主要对应进行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构件类别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和抗震措施作出规定。
其中包括对材料抗震性能的要求,以及框架梁、框架柱、剪力墙及连梁、梁柱节点、板柱节点、墙梁节点、单层工业厂房中的铰接排架柱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和相应的抗震构造要求。
有关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体系、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稳定验算、侧向变形验算等内容,应遵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本次修订不再列入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最大高度的规定。
该规定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给出。
11.1.3抗震措施是在按多遇地震作用进行构件截面承载力设计的基础上保证抗震结构在所在地可能出现的最强地震地面运动下具有足够的整体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保持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维持结构不发生严重损毁或倒塌的基本措施。
其中主要包括两类措施。
一类是在考虑多遇地震作用的组合内力设计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框架柱截面弯矩,以及梁、柱、墙肢类构件和梁柱节点部位剪力的内力调整措施(通常也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措施);另一类则是保证各类构件基本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的各类抗震构造措施(其中也包括对柱和墙肢的轴压比上限控制条件)。
关于2010版gB_50601条文解释的相关解读
在建筑工程中,防雷接地工程量占比很少,但在评优创奖过程中,接地是电气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基本实施不到位,需要进行大量整改。
现根据GB 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相关条文解释,对具体做法给与分析。
3基本规定3.1施工现场质量管理3.1.2本条是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中第3.0.2和第3.0.3条制定。
3.2施工质量控制要求3.2.3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含构件内的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时可能会降低建筑物结构的负荷能力。
GB50057第4.3.5条条文说明认为“在交叉点采用金属绑线绑扎在一起建筑物具有许许多多钢筋和连接点,它们保证将全部雷电流经过许多次再分流流入大量的并联放电路径”,因此,绑扎可以保证雷电流的泄放。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中第3.1.2条要求“除设计要求外,承力建筑钢结构构造上,不得采用熔焊连接;且严禁热加工开孔”。
4接地装置分项工程4.1接地装置安装4.1.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规定当建筑物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以不大于其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为准”。
这是由于共地的防雷接地、屏蔽体接地和防静电接地所要求的阻值都不是很小(低值),ITE设备的逻辑地有S型和M型要求,而无低接地电阻值要求,因此突出了低压电气设备保护接地要求。
其要求见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四章第四节“接地故障保护”中相关规定。
为防止跨步电压危险,可采用本规范提供的三种方法中的一种。
4.1.2当接地装置仅用于防雷保护时,有时因当地土壤电阻率较高,为达到设计的接地电阻(如10Ω或30Ω)要求,可能需要较大的花费且尚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按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T21714.3-2008中的规定,可采取加长A型接地装置接地极的长度或B型接地装置包围或覆盖的面积,以使防雷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三、使用本标准需引用规范
1.《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2.《预拌混凝土》GB/T 14902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T 50300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T 50496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T 50010
四、新旧标准增删内容比较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 50107-2010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 11个单位 5章31条 附录1个 取消4个
旧标准
验收批 1. 总则 3条 第二章 一般规定 6条 第三章 3.0.1条 注:预拌混凝土应在 预拌混凝土厂内按上述规定 取样,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 后,尚应按本条的规定抽样 检验。
用通常的解析方法或数值法很难解决的问题,转用蒙 特卡罗法进行解决,以实验为基础,求算出所需要值的出现 概率,一般试验约为40万次。 1) 随机性问题
G ( x )f( x ) dx g
1 n G g(xi ) M N i1
2) 确定性问题
f (x)dx
0
1
0≤f(x)≤1
新标准
检验批 对组 3条 第二章 新增“术语与符号” 7条 第三章 基本规定 4条 增连续浇筑1000m3,每200m3 取样次数不少于一次。 对于房屋建筑,每一楼层, 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 应少于一次。
旧标准
新标准
4.3.1条 增注:对掺矿物掺 合料的混凝土强度评定时, 根据设计规定,可采用大于 28d龄期的混凝土强度。
0.59 s0 fcu,i m i1
m
② n=10组~44组,改为 m 1 . 0 f S f cu , k 1 f
cu
cu
3) 采用非统计方法,取消了
浅谈结构设计规范中对建筑形体规则性的一些认识
浅谈结构设计规范中对建筑形体规则性的一些认识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立面形状越来越复杂,平面形状也多种多样,这些都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而合理的建筑形体和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形体;规则性。
引言针对现今建筑物平立面的复杂程度,为了能快速的选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并准确的建立力学模型,我们就必要对建筑形体的规则性,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
本文以结构设计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一定的工程经验,阐述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规则性判别及针对不规则建筑采取的加强措施作了一些总结。
1.建筑形体规则性重要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建筑形体是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规则建筑是指平面和立面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
即在平立面、竖向剖面或抗侧力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实质的不连续或突变。
故“规则性”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建筑物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和经济合理性影响很大。
首先规则的建筑抗震性能比较好。
震害统计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
对称的结构因传力路径清晰直接也容易估计其地震时反应,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其次规则的建筑(尤其是规则的高层建筑)有良好的经济性。
根据工程经验,较规则建筑物的周期比、位移比等结构的整体控制指标很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由于地震力在各榀抗侧力构件之间的分配比较均匀,从而使各结构构件的配筋大小适中,使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相反不规则结构则会出现扭转效应明显、局部出现薄弱部位等情况,应根据规范对结构进行内力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处理。
从而使得内力变大,计算配筋变大,局部抗震构造更加繁锁。
从而使工程造价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综上所述,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对结构设计而言至关重要。
从各国规范对比看我国抗震设计安全水准评价中的有关问题
第22卷 增刊2000年5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 niv ersityVol.22 Sup.M ay2000文章编号:1006-7329(2000)s0-0192-09从各国规范对比看我国抗震设计安全水准评价中的有关问题X杨 媛, 白绍良(重庆建筑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在阐述了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力设计法”(f orce based design)及其所含的评价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地震力-延性”联合准则的基础上,说明了不能单纯用对比同样设防烈度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条件下设计地震力取值的高低来评价不同抗震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准。
在对新西兰、欧洲共同体、美国、日本和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地震力取值原则以及延性要求作了评述和对比后,对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状况作出了评价。
关 键 词: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力-延性准则;安全水准中图分类号:T U352.1+1 文献标识码:A1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进行评价的设计地震力-延性准则相对于目前在性态设计法(perfo rmance based desig n,简称PBD法)的总概念下正在研究发展的新一代位移设计法(displacement based design,简称DBD法)而言,可以把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体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认识水平的抗震设计法称为地震力设计法(force based design,简称FBD法)。
它与非抗震结构的基于极限状态的承载力设计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虽然由分配到结构各楼层的地震力经弹性分析得出的作用效应仍然直接参与与其它荷载经弹性分析求得的荷载效应的组合,并以组合得出的最不利内力作为结构各控制截面承载力设计的基本依据,但必须另外遵循“承载力级差设计法”的原则,通过一系列重要设计措施来完成结构的抗震设计。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搞要: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关键词:结构扭转位移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刚性楼盖;给定水平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也渐渐普及。
从公共建筑到住宅小区,由于要考虑到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的丰富,相对自由的不规则建筑平面布置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的一种趋势。
因此,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不规则平面的日益流行,建筑物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成为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工程设计中,扭转效应问题首先应从结构布置方案入手,重视概念设计,其中调整平面结构布置方案以减小结构位移比就是一项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一、结构扭转位移比的定义和其规范历史背景从1964年我国发布第一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至1989年的《抗规》GBJ11-89,我们规范对建筑体型,结构布置等概念设计的规定很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体型日益复杂,平面日益趋向不规则,工《抗规》GB50011程设计人员的概念设计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从2001年起,-2001版就增补了很多关于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其中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结构扭转位移比就在该版规范中首次出现了。
按《抗规》GB50011中的表述,扭转位移比应是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该条规范规定,当比值≥1.2时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且不宜>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10版规范中规定水平力的认识
关于10版规范中“规定水平力”的认识该帖被浏览了1143次回复了3次与02版规范不同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下简称10版《抗规》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以下简称10版《高规》中引用了“规定水平力”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处一、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计算二、结构的倾覆力矩计算。
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10版《抗规》3.4.3 和《高规》3.4.5 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
即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其中10版《抗规》3.4.3“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其条文说明解释了为何采用“规定水平力”来计算位移比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
何为“规定水平力”10版《高规》3.4.5条文解释给出了详细定义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由此得到的位移比与楼层扭转效应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规
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
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02版规范采用CQC方法计算位移比存在的问题是将结构各个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并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
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意义的。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即为“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
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
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结合10版PKPM软件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具体实施SATWE总信息中关于“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程序提供了两种方式1、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2、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
法。
结合实际工程计算发现采用不同方式其位移计算结果相同但规定水平力作用下位移比结果相差较大比较如下1、采用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计算结果工况17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以上层略15 1 8097 50.84 44.94 1.13 3200. 8097 3.79 3.37 1.13 1/ 844. 0.0 0.84 中间层略3 1 2679 5.39 4.11 1.31 4800. 2679 2.94 2.47 1.19 1/1632.
59.0 0.57 2 1 2170 2.45 1.58 1.00 5400. 2170 1.78 1.15 1.00
1/3034. 68.4 0.32 1 1 1300 0.67 0.43 1.00 6400. 1300 0.67 0.43 1.00 1/9497. 99.9 0.25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 844.第15层第1塔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31第3层第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9第3层第1塔2、采用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计算结果工况17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以上层略10 1 6006 78.87 56.46 1.40 3300. 6006 8.42 6.18 1.36 1/ 392. 0.2 0.85 中间层略3 1 2679 14.36 9.36 1.53 4800. 2682 7.92 5.38 1.47 1/ 606. 55.8 0.59 2 1 2170 6.45 3.82 1.00 5400. 2170 4.56 2.71 1.00 1/1183. 65.9 0.34 1 1 1300 1.88 1.11 1.00 6400. 1300 1.88 1.11 1.00 1/3401. 99.9 0.27 Y方向最大层间位
移角: 1/ 392.第10层第1塔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53第3层第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47第3层第1塔二、10版《抗规》6.1.3和10版《高规》8.1.3 中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倾覆力矩的计算应采用规定水平力方法。
其中10版《抗规》6.1.3.1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明确了少墙框架结构应属于框架结构其框架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即明确了地震倾覆力矩用于判断结构类型时即界定是否按框架-剪力墙设计或是否短肢墙较多的结构应采用规定水平力计算倾覆力矩只需要看嵌固端或第一层的计算结果。
10版PKPM在
WV02Q.OUT文件中输出的地震倾覆力矩分三种情况1、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抗规2、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轴力方式3、内力CQC的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
第二种轴力方式是高规的编写专家提出的方法但并未写入规范里只可作为参考第三种内力CQC方法是08版及之前版本采用的方式按02版抗规设计时看此结果。
第一种采用规定水平力方法按10版新规范计算时应看第一种结果。
且SATWE总信息中“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也应选择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如选择节
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则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异继续结合上述实际工程做比较WV02Q.OUT计算结果如下1、采用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计算结果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层号塔号框架柱短肢墙以上层略15 1 X 50.54 0.33 Y 39.12 0.05 14 1 X 49.81 0.33 Y 38.66 0.05 13 1 X 49.14 0.32 Y 38.26 0.06 12 1 X 48.37 0.32 Y 37.72 0.07 以下层略十四层以上开始出现框架柱倾覆力矩百分比大于50。
2、采用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计算结果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层号塔号框架柱短肢墙以上层略9 1 X 52.22 0.42 Y 39.63 0.08 8 1 X 50.06 0.44 Y 37.99 0.09 7 1 X 48.06 0.45 Y 36.71 0.11 6 1 X 46.64 0.43 Y 36.61 0.14 以下层略七层以上开始出现框架柱倾覆力矩百分比大于50。
由此在使用2010版PKPM软件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我们应注意结合10版新规范中关于规定水平力的规定对总信息中“规定水平”的确定方式做正确选择从而判断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