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美学:“形式”的返魅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摘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不审视文化中的向标。

本文主要通过对“狼形象”的梳理来探视现代文学中的复魅现象。

借此来探讨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狼形象;复魅1、狼形象的恶化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狼形象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恶魔化”历程。

从神话和图腾崇拜中半人半神的狼,逐渐演变为半人半兽的狼,直至到了后期被定性为单纯象征了兽性和野性的一种动物符号。

人类远古神话阶段笼罩在狼身上的神性光环消失不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真实物种被简化成了“恶”的代名词。

西方中世纪兴起过捕狼的热潮。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Edgar Le Pacifiqu)统治时期,下令全国灭狼,有捕捉300只狼以上者给予奖金,因此在欧洲大陆相继形成了一个捕狼高潮。

”风靡一时的猎狼运动使欧洲大陆的野狼数量急剧减少,但并没有给野生的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对狼来说,真正的灾难发生在__诞生后。

__禁止将神性赋予自然界,开始了对自然的祛神秘化,人成了自然界中的独白者。

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 oynbee)所说:“人与剥去了昔日神性光环的自然环境分离,人获准掠夺不再神圣的环境的权利。

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自然,而这种情感遭到了犹太一神教的排斥,犹太教、__和伊斯兰教都是如此。

”野性和兽性是与宗教推崇的光辉人性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颂扬把狼从神圣的祭坛赶了下来,它们不再是人们的文化英雄、救世主。

人类进入农耕与畜牧社会后,人与狼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野狼在丧失了自己的狩猎地后,为了求得生存有时会捕捉放牧在草场上的牛羊。

这种天生的狩猎本能并不能为人所谅解,狼成了人类私人财产的竞争者。

这个形象被固定化,人们的仇狼情结也逐渐积淀下来。

文学艺术,是作为唯一符号动物的人的情感体验载体之一。

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doc】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返魅——从“神”到“人”再到“神”的否定之否定

【doc】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返魅——从“神”到“人”再到“神”的否定之否定

【doc】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返魅——从“神”到“人”再到“神”的否定之否定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返魅——从“神”到“人”再到“神”的否定之否定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总第109期)ShandongSocialScience No.9,21304(SerialNo.m9)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返魅——从"神"到"人"再到"神"的否定之否定王澍张润泳(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人类早期信奉有神论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现代科学的确立,有神论逐渐演变成无神论,而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人和自然的尖锐对立虽然带来物质财富的增长,却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后现代主义旨在恢复有神论和有机论的自然观,赋予人类新的精神力量,带给人一些关于生存的终极关怀,帮人们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在这一转变中,西方重新发现了东方的智慧,发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重要价值.[关键词]自然观;有神论;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中图分类号]13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3—4l45[20o4]O55—o2 一,前现代时期的神灵崇拜——自然观和宗教观的统从野蛮人对世界怀有的朦胧敬畏和神秘感觉中,从原始人的同类事物感应相生的观念巾,巫术产生了.原始人试图模仿自然的所为以祈求丰收,然后,他们又崇拜起精灵鬼神来,巫术直接导致了宗教的出现.同时.原始人也膜拜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大地.可以这样说,原始人的宗教观中就包含了他们朦胧的自然观,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神教.他们并无明显的主客二分观念,也从未将自然香作对立的低人一等的客体,人和自然和谐地共存着. 现代文明发源于古希腊也许是必然的.当古代世界的各条知识之流通过爱琴海到达时,这个民族就有了'先摆脱蒙昧状态的力量.凭借着超凡的智慧,他们"取缔了原始巫术的专制,同具有充分人格的神保持着友好关系."]'在希腊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被发挥到了极致,也正是因为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希腊人从对自然深刻的观察中提出了许多以后几千年都在致力解决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先哲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在自然观上大多带有…?些神秘主义色彩,比如说柏拉图就认为对于臼然的看法是要从人类需要和意向巾先验地推导出,因此球形的天体便靠着神性的灵魂而运动.而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还表现了"一种对不成熟的机械论哲学的自然反感,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还表现了对于科学态度的误和敌视."1.(再到后来,由于阿利斯塔克和托勒密等人在天文学上的持续的努力,人们控制自然,天伸和星宿的愿望膨胀起来,而且基于人类对于"点石成金"的水恒追求,占星术和炼金术等巫术最终成为了深信万物有灵的传统科学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占星术和炼金术的经常性失败,加之现代意义上的所谓科学还仅仅存在于一些细节当中,就象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等,自然还未系统地被纳人到理性思考的范围内,所以两者还算是相安无事.二,人类中心和上帝之死——现代社会的自然祛魅文艺复兴以来,启蒙精神一直是人们引以为傲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一直在它的指引下试图为自然揭秘,这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谓的科学为自然祛魅.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就要首先否弃自然中的那些神秘的,有魔力的事物,将自然视为僵死的,无生命的,这实际上是树立了一种机械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为了证明人的自由,理所当然地要承认人和自然具有差异的二元沦."二元论认为自然界是毫无知觉的,就此而言,它为现代性肆:蓉统治和掠夺自然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1,这是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的表现.祛魅的第二阶段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就是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摆脱教会的控制.上帝逐渐从公共生活的领域内消失了,如果说在牛顿那里上帝还拥有"第一推动力",那么到加尔文那里上帝就已经被解释为完全超验的存在,和创造自然的活动分道扬镳.自然神论最后变成了彻底的无神论.但是"世俗主义并不意味着宗教狂热的衰落,它仅仅意味着宗教的虔诚已从一种对象转向另一种对象一从超验的对象转向完全尘世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收稿日期:2004—07—12 作者简介:王澍,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润泳,河南大学讲师 0由于启蒙运动将自然视为无序的,而新教神学把自然解释为堕落性的,因此在科学的名义下,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剖自然就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而理性,人的理性,才是这个象机器一样转动的宇宙的主宰.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物质既不能够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被重新安排.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人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和对财富的无限制的追求都被看成是合理而无害的,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而当经济活动摆脱了社会的政治和道德的束缚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独特领域后(它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宗教),人这种经济动物更坚定地将改造自然的活动进行到底.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时,生态问题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量子物理学的兴起和生物技术上的新发现,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在西方社会兴起, 后现代的思想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三,有机论和有神论的再现——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返魅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或者说是科学知识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存在好与坏,对与错,关键是运用科学知识的人对其进行了错误的定位,才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知识应该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媒介,而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 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内在的,目的性的,而不是外在的, 因果性的.当然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它要否定现代社会的伟大进步,格里芬就认为,至少在"对自然的理解,尤其是对自然的那些能够用机械的,还原主义的, 量化的方法处理的方面的理解"和"自然的技术统治,尤其是在技术与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联姻之后对自然的统治"[2】('等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后现代要做的不是消灭科学,而是要"割断科学和祛魅看似必然的关系,使祛魅的科学变成附魅的科学,即后现代科学."? 概括起来说,经典科学是"祛魅"的科学,把价值观,伦理观等排除于科学之外,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智力工具;新型科学是"返魅"的科学,它要把被经典科学排除了的某些东西重新吸纳进来,使科学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对话的智力工具."l4]后现代科学有两个公认的理论基础,即有机论和有神论.(一)有机论的自然观和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良方与现代主义以个人为中心,强调机械自然观不同,后现代主义信奉一种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类似的有机主义自然观.即不仅仅承认人是有价值, 有灵魂的自由个体,而且也承认自然的其它层次上的各个物种也是有其自身的经验感受和存在的目的因,这其实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泛经验论".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因,人就丧失了其宇宙主宰的地位,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人的价值就与一只小昆虫并无二致.因为毕竟人才是唯一的理性动物,对于任何物种的道德关怀不外乎是对于人类福祉的深层关切罢了,如果将物的价值过分抬高, 就会本末倒置.后现代主义虽然在自然观上也是有机论的,但是他们强调更多的不是人和自然在绝对意义上的平等,而是希望人在享受自然赐予时亦能获得一种家园感和亲情感.后现代用这种观点审视现代社会,为医治现代性的顽疾开出了药方:他们认为有机论有利于消除经济主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主义,简而言之就是以经济活动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唯一目的.(二)有神论和科学的后现代式联姻机械论的自然观曾将神秘的,创造性的力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造成了上帝从自然界和人的心灵中消失.既然后现代崇尚的是有机论的自然观,那么它也必然是有神论的,通过恢复上帝在人心灵中的神圣地位,重新赋予它以创造生命的力量.后现代主义(确切的说应该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神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万有神在论",它既拒斥前现代时期视创造为神的单方面作用的超自然主义,又拒斥现代的无神论.它强调在神和被创造之物之间应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是两者共同的创造性创造了世界. 一直以来,标榜无神论的科学都是用"祛魅"的方式来对待自然的,在它和用"心灵感应"理解世界的灵学之间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后现代主义旨在切断科学和"祛魅" 的必然联系,实现科学的返魅,即科学和灵学的结合,在人类心灵中注入新的精神力量.(三)东方的智慧——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看后现代主义自然观西方在经历了科学带给人类的巨大的物质回馈后,也尝到了对自然滥加开采所酿的苦酒.而当西方学者把目光转向东方时,忽然发现了"东方的智慧",原来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过着一种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当西方文明带着所向披靡的科学技术征服了东方文明后,却又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本该象东方人一样活着.当然我们之所以这样讲,并非出于一种"文明沦陷"后的怨恨,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生存的世界,我只是想说,科学方式本身是值得反思的,这也就是"后现代"之所以兴起的原因吧.参考文献:[1][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一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美]大卫?雷?格里芬.导言:后现代精神和社会 [A],载大卫?雷?格里芬主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吴伟赋.论第三种形而上学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4]苗东升.科学哲学面临革命性变革[N].人民日报.1998年7月18日(责任编辑:周文升)。

“反美学”:美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命运

“反美学”:美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命运

“反美学”:美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命运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陆续进入后现代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文化产业的出现和霸权。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形象”逐渐替代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在家为电视图象和流行歌曲所包围,出门为广告、商标和五颜六色的物品所淹没,连人自身也被流行的服饰、美容、姿态、话语和表情组装起来,改造成一个个的时髦形象。

我国虽然处于发展之中,尚在为衣食温饱而奋斗,但由于商品经济的确立,整个社会已提前被消费化了,何况享用洋货、西式快餐之类的生活方式遍地滋生,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势不可挡,无孔不入,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形象”化了。

美观、名牌、新潮等文化因素已成为商品价格的第一因素,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以原料和人工为成本来标价。

文化与美失去了它原有的理想色彩和崇高目的,人们消费着文化、享用着美,这就是美在现时代的命运。

美学传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被迫退出中心,置身边缘,“反美学”取而代之。

那么什么是“反美学”呢?波德莱尔以降,美的权威地位就越来越强烈地受到艺术家们的贬损。

古典艺术把美作为一种努力加以实现,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滑稽,和谐总是它们的最后归宿;而现代艺术不再把美作为抵达的目标,“毋宁说是以丑、以恶、以力、以变态、以刺激情欲等等为目的而创作的。

”(注1)因此,很多美学家都感叹道:“美不是消失殆尽了吗?”(注2)尤其是遭逢二战,过去为历史、为社会、为人性而设置的种种理性观念失去了根基,西方思想家普遍以“奥斯维茨以后”这一特定话语标志这个一切乌托邦皆失效的后现代时期的来临。

阿多诺有句名言:“奥斯维茨以后诗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是穿透历史后的苦难声音。

以美为核心的传统美学作为西方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整个大厦的倾覆而终结了。

作为实践的“反美学”在反叛传统文化的现代主义时期(约1850—1950)已经出现,波德莱尔、马拉美、杜桑等人的创作便具有浓厚的反美学的色彩,不过在他们那儿还存在超度现实的理想维度。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祛魅与返魅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祛魅与返魅

二、 生态 美学研究的返魅
中国是一个历 史悠久到有 着五千 多年历史 的文明古 国 ,
中 国的传统思想 历史 悠久 丰富而深刻 ,是人类思想史上罕 见
的。早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就 已经形成 了包含着生态审美 唤 一种关乎人类生存和命 运的美学学 问的诞生 ,人们寄予希 思想的生态智慧 。 儒家的“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 所提出的三 望的生态美学成为一种可 以重新缔造人类绿 色家园的美学理 才 : 天、 地、 人是世界 最重要 的三大要素。有天地然后又万物 ,
中 国 近现 代 的美 学 研 究 理 论 根 基 还 是 在 对 西 方美 学 的 主 流 话
引导我们 进行美学研究时运用一种新视角 、 新思维方式 , 这使
自然完全成为了一个有机 的不可分 的整体 ,生态美学的观念
美学研究 获得 了一种新 的绿色的生命 活力。 在新视角里 , 人和 起 , 这就 使我感到 困惑 , 生态美学 的发展又 走上 了返魅 之路 。 承认 自然对象的主体存 在性 ,在潜在 的审美价值基础上从人 与 自然平等共存 的和谐关 系中来探讨 美学问题 。与之前 的美 学研究相 比, 人与 自然一分为二 , 总是分离的清清楚楚 。人作
中 图分类号 : J 0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8 — 0 2 4 8 - 0 2
自二十世纪 中期 以来 ,随着科 学的发展 以及人类 改造 自
完成了对生态美学研究 的祛魅 。
然能力的增 强 ,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 , 经济 的快速发展是靠透 支地球 自然 资源的存量取得的 ,生物赖 以 生存 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极大破坏 ,人类在 自身得到 了极 大发展 的同时 , 也使全球濒临灾难的边缘 。 这一现实强烈 的呼

公众审美文化从自然的“祛魅”到“返魅”研究

公众审美文化从自然的“祛魅”到“返魅”研究

Research on Public Aesthetic Culture
from“Disenchantment”to“Reenchantment”
作者: 刘伟杰[1];闫文辉[1]
作者机构: [1]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41-4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审美文化;祛魅;返魅
摘要:公众审美文化从自然的“祛魅”到“返魅”的转变是新时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既是审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生态危机思维困境的现实性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公众审美文化的塑造与重构需要从四个维度把握,即在信仰维度上,要恢复自然的神圣性;在修养维度上,要提高生态文化境界;在方式维度上,采用诗性直观方法;在实践维度上,要承担生态文化责任。

论后现代艺术的反美学特征

论后现代艺术的反美学特征

论后现代艺术的反美学特征宋国栋【摘要】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后现代艺术;反美学;波普艺术【作者】宋国栋【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

正如金·莱文通过对20世纪前半期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实践的考察后,宣布“现代主义已经变成了一个时期的风格,一种历史的存在”,“现代主义阶段已经结束,成了历史”,并且指出,“现代主义的所有风格已经随历史上的其他风格一道成为一种修饰词汇,成为各种通用形式的基本法则之一。

”[1]4当风格变成了一种如莱文所说的自愿选择的东西并被纯化和反复使用,且像一种语言那样被引用、被释义和拙劣模仿时,它用来确定艺术家和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的功能就会丧失,而变成了一种可疑的事物。

这些在后现代绘画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现代主义和前现代主义的风格正在被叙述性艺术家和图案画家、后观念主义者和在此之前的极少主义者以及一些无法分类而各自独立的艺术家所使用,好像那些风格真的具有装饰的可能性或多种艺术技巧——制造出折中的混合物和历史循环的变种。

名词解释 后现代美学

名词解释 后现代美学

名词解释后现代美学嘿,朋友!今儿咱来聊聊“后现代美学”这玩意儿。

您想想,美学这东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光,照亮了那些让我们心动、让我们陶醉的瞬间。

那传统美学呢,就像是一座庄重严肃的古老宫殿,有着清晰的规则和明确的结构。

可这后现代美学呀,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它就像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啥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

它不遵循那些传统的条条框框,也不追求那种单一的、绝对的美。

比如说,一幅传统的画作,可能会追求比例协调、色彩和谐,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美。

但在后现代美学里,一幅画可能就是各种色彩、形状的胡乱拼凑,甚至还可能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元素。

这难道不让您惊讶吗?再比如建筑,传统的建筑讲究对称、稳定。

可后现代的建筑呢,可能会有奇形怪状的外观,一会儿突出一块,一会儿凹进去一块。

这难道不是在挑战我们对建筑美的传统认知吗?后现代美学也不在乎所谓的“高雅”和“低俗”之分。

以往被认为是低俗的、不入流的东西,在后现代美学的世界里,说不定也能成为美的一部分。

这就好像原本被大家嫌弃的路边野花,突然被捧成了宝贝。

它还常常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元素混搭在一起。

就像是一场疯狂的派对,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都能凑到一块儿,形成一种全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美。

您说,这后现代美学是不是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打破常规,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冲击?在这个后现代美学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重新定义。

它就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

咱也别觉得后现代美学就是瞎折腾,它其实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它让我们看到,美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地展现出来。

总之,后现代美学就是一场关于美的大冒险,让我们对美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多元。

您是不是也觉得这后现代美学很有意思呢?。

后现代科学返魅观使现代科学返魅了吗

后现代科学返魅观使现代科学返魅了吗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第 3期 20 0 2年 9月
苏州 铁 道师 范学 院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u a o uhuR i a ecesC l g(oi cec) or l f zo a w yTa hr oee Sca Sine n S l l l
科学 真 的祛魅 了 吗?后 现代 主义 提出 的科学 观 能否 使 科学 返 魅 ?这些 疑 问 不 自觉 地就 萦 绕 在 人们 的心
头 , 且 迫 使 他 们 作 出 回答 。 本 文 欲 就 后 现 代 科 学 返 魅 观 作 出 分 析 , 出 一 些 题 解 。 并 给


后 现 代 主 义 对 现 代 主 义 的 定 义
顾 名 思 义 , 代 主 义 是 紧 紧 伴 随 着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出 现 而 出 现 的 , 发 达 的科 学 技 术 给 社 会 带 来 巨 大 的 现 以 物 质 财 富 为 其 基 本 特 征 。 它 形 成 了 一 种 典 型 的 时 代 , 这 个 时 代 中 , 学 被 宣 称 是 万 能 的 。 后 现 代 主 义 大 致 在 科 出现 于 二 十 世 纪 五 、 十 年 代 , 式 使 用 大 约 在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中期 。 它 一 经 出 现 , 即对 现 代 主 义 进 行 全 六 正 立
现 ? 这 些疑 问 亟 需 解 决 。
关 键 词 :现 代 主 义 ; 现 代 主 义 ; 学 ; 魅 观 后 科 返 中 图分 类 号 : 5 5 B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34 2 O )302 —5 10 —9 x(0 2 0 —040
自从 人 类 有 史 以 来 特 别 是 十 六 、 七 世 纪 以来 , 学 技 术 给 人 类 生 活 带 来 的 影 响 之 大 是 其 它 任 何 文 化 形 十 科 式 都 无 法 比拟 的 。 科 技 的 威 力 是 无 与 伦 比 的 而 , 了 十 九 世 纪 , 的 双 刃 剑 功 能 就 明 显 暴 露 了 出 来 : 子 ,然 到 它 原 弹 的 爆 炸 、 土 的 流 失 、 尘 暴 的 肆 虐 、 业 对 海 陆 空 三 方 面 造 成 的 污 染 、 于 医 疗 技 术 的 进 步 造 成 的 人 口激 水 沙 工 由 增 并 由之 而 来 的 粮 食 的 匮 乏 … … 所 有 这 些 问 题 的 突 然 进 发 , 下 子 把 人 打 懵 了 : 学 这 是 怎 么 了 ? 它 的 威 力 一 科 哪里 去 了?就 在人们 困惑 不 已 、 思 不得 其解 的情 况 下 , 现代 主 义挺 身 而 出 , 真切 切 地 提 出 : 学 是 祛 魅 百 后 真 科 的 !现 代 科 学 是 所 有 这 些 灾 难 的 罪 魁 祸 首 !

“去魅”与“返魅”:现代诗语的两极分化

“去魅”与“返魅”:现代诗语的两极分化

“去魅”与“返魅”:现代诗语的两极分化
陈仲义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12()6
【摘要】当下诗歌流向出现"去魅"与"返魅"的分化。

前者试图清除权力,建立本真
人性的价值形态,有意采用粗陋、老土、不正经的非诗语言,获取原生态的审美效果。

后者则坚守精致高贵的诗意,追问语言的言说之谜,继而肯定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诗意。

去魅与返魅,在语言格局、流向以及风格层面构成两厢对峙的犄角。

在这一不
无扩大化的冲突中,现代诗获得了继续生长的又一动力。

【总页数】5页(P4-8)
【关键词】现代诗;现代诗语;去魅;返魅;粗鄙;精致
【作者】陈仲义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大学人文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2
【相关文献】
1.去昧·去魅·返魅——从吴组缃小说《菉竹山房》说开去 [J], 张永福
2.去魅·附魅·返魅——解读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 [J], 郭琳
3.附魅、祛魅和返魅:昙阳子传记形象的历史演变——从王世贞《昙阳大师传》说
去 [J], 魏宏远
4.去魅与返魅—谈李磊的艺术创作之路 [J], 白家峰
5.去昧·去魅·返魅——从吴组缃小说《菉竹山房》说开去 [J], 张永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祛魅与返魅的意思

祛魅与返魅的意思

祛魅与返魅的意思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祛魅与返魅的意思和区别如下:
1.”返魅”和“祛魅“的概念,多使用在反映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著作中,是后现代的思想家们惯以使用的概念。

2.“返魅”指主张返回事物的自然状态,恢复事物的本来面貌。

3.“祛魅”指对传统的、人们所熟知的东西进行强烈排斥的思潮,他们往往声称要剥去附着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层虚假的东西,即“魅”。

4.而反对者认为所谓“祛魅”实际上是在导致机械主义,是在僵化的看待事物,是在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

5.一般的“祛魅”和解构主义有某种相通的地方,而且似乎反对者对“祛魅”的理解更准确。

祛魅与返魅:新时期以来小说的世俗化向度

祛魅与返魅:新时期以来小说的世俗化向度

祛魅与返魅:新时期以来小说的世俗化向度戴海光【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世俗化'在中国是一个与'政治化'相对的概念,其关注点为个体世俗生活与个人欲望,而非带有'集体'性质的民族国家及社会秩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演愈烈,这导致理想主义时代文学书写力求内容'宏大'、精神'崇高'的美学规范'祛魅',文学'返魅'到自然状态,作家转向对凡人世俗生活的叙写。

一、祛魅:解构'崇高'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观点,这是对文学具有认识。

【总页数】4页(P6-9)【作者】戴海光【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祛魅与返魅:新世纪生态小说的现代性反思 [J], 雷鸣2.现代性中的"祛魅"与"返魅"——对贝格尔世俗化理论的几点诠释 [J], 王凯3.在"祛魅"与"返魅"之间——从《聊斋志异》小说《侠女》到胡金铨电影《侠女》的思考 [J], 霍巧莲4.祛魅与返魅:全球化语境下广西大瑶山瑶族艺术的审美向度——"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J], 唐骋帆;李研旭;雷文彪5.祛魅与返魅:全球化语境下广西大瑶山瑶族艺术的审美向度——“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J], 唐骋帆;李研旭;雷文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以大自然文学创作为例

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以大自然文学创作为例

【哲学研究】DOI :10.14182/ki .j.anu.2021.02.008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以大自然文学创作为例张娴1,2(1.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01;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肥231131)——————————————————————————————————————————关键词:自然美;复魅;存在;生态文明摘要:“祛魅”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哲学起点之上的,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

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向,需要再次对自然美问题进行新的学理建构,并以此为前提重新确认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

在新时期绿色发展语境下,“复魅”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精神敬畏,更是一种共生共荣的融入,把“人在自然中存在”作为自然“复魅”审美转向后新的哲学起点,把对自然万物生命的体认作为构建新的自然美的审美核心,最终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1)02-0061-05The Turn of Natural Beauty :From the Disenchantment to the Re-enchantment —Based on Composition of NatureLiteratureZHANG Xian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1;2.Anhui Be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231131,China )Key words :natural beauty ;re-enchantment ;exist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bstract :The “disenchantment ”whose core of ideology is anthropocentrism builds itself on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and binary opposite.The diversion from “disenchantment ”to “re-enchantment ”means that natural beauty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with new theoretical systems.And therefore,the self-worth and self-identity based on this reconstruction are reaffirm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In the contex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re-enchantment ”is not only a spiritual reverence for nature,but a kind of integration of co-existence and co-prosperity as well.It considers “human existence in nature ”as the new philo-sophical start after the aesthetic turn of nature ’s “re-enchantment ”.It also regards the recognition of all the living-beings as the aesthetic core of reconstructing new natural beauty.And therefore,it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achievement of “Full of merit,yet poetically,man dwells on this earth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co-civilization.——————————————————————————————————————————自然美问题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始终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核心要素展开。

论“世界的返魅”对文化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论“世界的返魅”对文化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31美学史研究学者姚文放曾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的几个基本矛盾,其中包括文化与自然的矛盾。

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本是文化在谋求自由时不可违反的基本准则,而当代审美文化却在生态问题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及产品,其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学者王德胜曾直言,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逐渐成为了世界的“超拔者”,而世界仅仅成为了一个对象。

随着人与自然地位的变化,文化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成为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与文化关系的分离和人与自然地位的失衡等现象其实早已存在,解构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祛魅”也加速了自然意义的缺失。

美国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发展了莫里斯·博曼的“世界的返魅”思想,这为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返魅哲学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产物,其本意是希望能使人类走出生存危机,但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视域下,“返魅”从多个维度反思了后现代社会中自然的本质,对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中心伦理学和主客二分思维法等固有观念持批判态度。

通过对世界审美性的部分恢复,文化与自然的矛盾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一、反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视自然界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其演变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阶段。

在遥远的古代,文化与自然的原初关系是相当和谐的。

生活在科技并不发达时代的古人们,比现代人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

无论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还是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也都显示出了文化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17世纪以来,无神论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愚昧的和落后的,上帝逐渐失去了主宰一切的地位。

针对这一时期的世界观,学者曾繁仁认为:“新的机械主义的秩序,以及与它相联系的权力和控制的价值,将把自然交给死亡。

从祛魅走向返魅

从祛魅走向返魅

从祛魅走向返魅作者:顾云卿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09期课程的问题,本质上是知识选择的问题。

而选择哪些知识、选择什么性质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都有赖于人们秉持怎样的“知识观”。

知识观即关于知识的观念,具体而言,它是人们关于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见解与信念,它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人们对知识所做的一种认识和反思。

某一时代的知识观深刻地影响着该时代学校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形态、教学特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

因此,把握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知识观是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前提。

一、知识观的转变——从祛魅走向返魅在现代课程研究中,知识主要被视作一个客观“事实”领域,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和确定性。

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过科学检验和确证的知识就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这种知识观“摆脱了远古时代知识的神秘性、个人性和不确定性,开辟了人类知识史上的‘祛魅’过程,将人类认识的路线从远古时代的‘内向观察’转向文明时代的‘外向观察’”①。

也就是说,只有经验知识即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才是确实可靠的,知识就是关于现象世界的不变的一般规律。

这种客观知识是超越各种具体的社会条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并且,它也与具体的认识主体个人的经验背景、生活体验和价值倾向无涉。

无论外界如何演变,这些客观知识都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与接纳的。

这种知识观投射到学科教学领域,教师就成为了既定知识的承载者与传授者,其任务就是将这些确定无疑的客观真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就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与存储器,其任务就是将自己的心灵打造成一面特别的“镜子”,以便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获取真理;教学过程理所当然地就变成了“授——受”,学生的认知、情感、经验、感悟等势必被屏蔽于教学之外,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问质疑等也显得无足轻重,本该是焕发鲜活的生命色彩的课堂,变成了僵死的、封闭的、掩埋个性与智慧的坟墓,知识仿佛成了横亘在学生个体生命之外的一道“厚障壁”,阻遏其向现实与未来探索发展的道路。

“去魅”与“返魅”:现代诗语的两极分化

“去魅”与“返魅”:现代诗语的两极分化
之 , 立本真 价值观 。 要建 ① 这样 一 场 以本真 人 性 为 中心价 值 的 诗歌 语 言 革命 , 后 来被 张嘉 彦确证 为“ 语冲 击正语 ” 奇 的革命 , 具策略 : 颇 以粗话 脏 话 流话 痞话 入 诗 , 乎 是诗 人 们 呼应 当 似 今社 会 的真 实情 绪— — “ 气得 骂娘 ” 的话 语 选择 , 疑 无 强烈地表 达 了底 层 百姓 草根 族的 真 实心 声— — 以粗话
关键 词 : 现代 诗 ; 现代诗 语 ; 去魅 ; 返魅 ; 鄙 ; 粗 精致
拒 绝粉饰 的原 生粗 鄙
语 感 冲动 与 语 义偏 离 是现 代诗 语 生成 的 双核 动 力 , 随
之而来 , 们 发现 , 在 诗 语 的 流 向与 风 格 上 “ 人 它 引发 ” 了一
约。在人与 自然的融触中实现人性的自然性能动拓展 。总
雅与俗 、 高与低 、 精与粗 、 美与丑 , 一直以来存在着势不 两立的美学摩擦 , 近三十年来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 , 越来越 多的诗人 意识到 , 威权 主义 、 权政 治 、 是 被 强 国家 意志 以及文 明暴 力合谋 的粉 饰性 语 境 , 断 在 削 弱言 说 的 不 民主与 自由 , 在 多大程 度 上 参 与 了其 中 的合 唱 ?十 七 诗歌
多采 用 曲折 隐蔽 的方 式 ; 同 于 “ 非 ” 义的 始 作 俑 者 , 不 非 主 注重 “ 前文化 思维 ” 激活 语感 ; 同于 “ 们 ” 崇现 象 学 , 、 不 他 推
粗 俗对 一本 正 经 的 主流 话 语 与 “ 一贯 正确 ”的权 势形 象进行 叽嘲 、 调侃 、 谑、 咒等 等 , 于主 流话 语 的虚 戏 诅 对 伪、 虚假 、 虚浮 、 虚饰 、 虚滑 、 虚肿 的揭 露 和打 击 , 不讲 是

后现代美学:“形式”的返魅

后现代美学:“形式”的返魅

后现代美学:“形式”的返魅“形式”的返魅1972年3月16日下午3点,建成于1950年代中期的圣路易斯市的普鲁蒂-艾戈(Pruitt-Igoe)公共住宅,被炸毁了。

2018/9/20据勒·柯布西耶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提倡的总体规划纲领建造的,这些“明亮宽敞新建筑”,准确地表达出现代主义的精致理性风格,是当时“未来城市的典范”,公共住宅的天堂。

山崎实:圣路易斯市的普鲁蒂-艾戈(Pruitt-Igoe)公共住宅(1954)英雄式新世界乌托邦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主义的终结。

在20世纪50年代起,那些现代主义大师们,就已经开始抛弃现代主义的伟大理想,解构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机器美学的原则、优良设计,扮演起后现代主义先驱的角色。

萨伏伊别墅1930“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朗香教堂1955“建筑只有在产生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勒·柯布西耶解构机器美学陌生感、惊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复杂、怪诞、奇崛超越常规、超越理性朗香教堂(1955)形式追随功能内部神秘、朦胧、恍惚、如远古洞穴,变化多端,形式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满足了人们寻求庇护和对神的冀望。

2018/9/20罗伯特·文丘里与妻子丹尼斯·斯各特·布朗美国费城的母亲住宅(Vanna Venturi House ,1961)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是丑陋的、平庸的,他更关注建筑的象征性与纪念性,用历史建筑符号,戏谑的方法设计了“母亲住宅”。

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

解构功能主义:功能追随形式VS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密斯:“功能追随形式”(Function follow form)路易斯·康:“形式唤起功能(Form inspires function)”文丘里:“形式产生功能(Form produces function)”菲利浦·约翰逊:“形式追随形式(Form follows form)”屈米:“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现代主义的功能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已经被形式主义所解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的返魅
1972年3月
16日下午3点,建成
于1950年
代中期的
圣路易斯
市的普鲁
蒂-艾戈(Pruitt-Igoe)公共住宅,被炸毁了。

2018/9/20
•据勒·柯布西耶和
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CIAM)提倡
的总体规划纲领
建造的,这些
“明亮宽敞新建
筑”,准确地表
达出现代主义的
精致理性风格,
是当时“未来城
市的典范”,公
共住宅的天堂。

山崎实:圣路易斯市的普鲁蒂-艾戈(Pruitt-Igoe)公共住宅(1954)
•英雄式新世界乌托邦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主义的终结。

•在20世纪50年代起,那些现代主义大师们,就已经开始抛弃现代主义的伟大理想,解构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机器美学的原则、优良设计,扮演起后现代主义先驱的角色。

萨伏伊别墅1930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朗香教堂1955“建筑只有在产生诗意的时刻才存在”
勒·柯布西耶
解构机器美学
陌生感、
惊奇感、
突兀感、
困惑感、
复杂、怪
诞、奇崛
超越常规、
超越理性
朗香教堂(1955)
形式追随功能内部神秘、朦胧、恍惚、如远古洞穴,变化多端,形式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满足了人们寻求庇护和对神的冀望。

2018/9/20
罗伯特·文丘里与妻子丹尼斯·斯各特·布朗
美国费城的母亲住宅(Vanna Venturi House ,1961)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是丑陋的、平庸的,他更关注建
筑的象征性与纪念性,用历史建筑符号,戏谑的方法设计
了“母亲住宅”。

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

解构功能主义:功能追随形式VS形式追随功能
•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
•密斯:“功能追随形式”(Function follow form)
•路易斯·康:“形式唤起功能(Form inspires function)”
•文丘里:“形式产生功能(Form produces function)”
•菲利浦·约翰逊:“形式追随形式(Form follows form)”
•屈米:“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
现代主义的功能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已经被形式主义所
解构。

设计仿佛进入了形式狂喜的时代。

[丹麦]琼·伍重(JornUtzon)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1959-1973年)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1944-)
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1987)2018/9/20
不规则形体,不确定性与无法统一的规则,使各个部分互相碰撞、彼此互相抵消、互相妨
碍并互相破坏互相解构,完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几何秩序和现代设计的整体统一性。

公园各体系之间不再有逻辑关系,偶然性和变动感觉建立起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2018/9/20
2018/9/20山崎实·纽约世贸大厦(1973年)米斯和哥特式建筑符号的综合
2018/9/20
菲利浦·约翰逊纽约AT&T总部大厦(1982)齐本德尔Chippendale(床头
板式)家具样式,三角形山墙,
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

•菲利浦·约翰逊:
•“现代主义憎恨历史,而我们则热爱它;现代主义讨厌象征,而我们则喜欢它。

现代主义不管建筑坐落在哪里,都采取千篇一律的处理方式和手法,而我们则探寻建筑场所的精神、基地的灵魂,以求得区别,获得鼓舞。


•复归历史和地方性语言,从世俗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

是60-70年代反对现代主义的普遍手段。

•设计界的文化游牧者
巴黎大卢浮宫金字塔(1989年)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年生)
跳舞的房子Dancing House in Prague
(1996)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1929-)
2018/9/20
Gehry Tower in Hanover, Germany
(2001)
The tower at8 Spruce Street in
Lower Manhattan(2011)
2018/9/20
The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Spain (1997年)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in Los Angeles(2003) 2018/9/20
•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

•这种特征隐喻着都市生活与生俱来的复杂无序。

丹尼尔·利伯斯金(1946-

2018/9/20解构主义建筑·形式与隐喻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 Berlin, Germany 2005)
2018/9/20
“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
英国建筑团体“Archigram”成员
彼得·库克(1936年生)插入式城市(Plug-in City1963-1964)
2018/9/20行走城市:建筑不再是象征的纪念碑
布莱恩·哈维和罗恩·赫伦(1930-1994)的“行走城市”(Walking City1964

黑川纪章·中银舱体大楼(1972年)
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7年)
伦敦·劳埃德银行办公楼(1978-1986年)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伦敦·劳埃德银行办公楼(1978-1986年)
高技术风格(High Tech)
•偏爱非传统建筑的合成材料的综合运用,比如石棉瓷砖、绝缘玻璃、铁合架、塑料窗等,最终使建筑看起来犹如巨大的机器。

•建筑将很多结构和机械系统,包括电梯置于外部,刻意暴露结构的机器感觉。

观众被邀请在使用产品时考虑产品的机械方面的内容,
•其“最低限度的装饰”和炫燿性的、“过度对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是许多后现代产品的显著特征。

2018/9/20
•无论是诗意的建筑,还是追求形式的象征的建筑,还是高技术派,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彻底解构了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所建立的理性、简洁、清明、整饬的设计理论。

•将现代主义去魅的世界,重新赋予了神秘的气息和象征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