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况
和 口 靠性 。运 用- 药粗提物 直接添 加有许 多缺点, J { 大致 可归 纳 为 3点:①缺 乏复方体 内的代谢物或机体反 应物等 实际有 效成 分 ;②机 体非吸 收物质的体 外作用, 造成假 阳性 ) 对离体反应
1 蒋卫 民, 7 唐蜀华, 陈晓虎 高血 压病辨 证分 型与胰 岛素 抵 抗关 系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 98 4 1) 19 , (1 :
3 7
分型演变规律 与肾素一 血管 紧张一 固酮系统 、心钠素的关 醛
系. 天津 中医, 9 3 () 1 1 9 . 1 :2 1 赵伟康, 文聪, 0 顾 万叔援 高血压病 阴虚 火旺忠青肾素 血 管紧 张素~ 固酮系统 的观 察. 醛 上海 中医药 杂志 , 96 (O l8 . 1)
8 李
泓.卜 秦俐 , 胡宪蕴 原发性高血压 肾素一 血管 紧张索~
发性高血压及 中医辨 证分型的关系. 天津 中医药, 9 4 () 19 , 1
25
醛固酮 系统及血 浆心 钠素水平与辨 证分 型的关 系. 中西医 结台杂志 9 1 () 7 19 , 5 :2 1 9 张玲 瑞, 刘淑云 白智 峰, 原发性 肾性 高血压 中医辨证 等.
维普资讯
8 0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O 年 1 2 D 月第 9 卷第 1 期
中药 血清药理 学研 究概况
曹 俊 审校 : 张红 梅 王 旋
武汉 4 0 6 ) 30 1 ( 北i医学 院 湖 p
中药血清 药理学 研究方法就 是将动物灌服 中药 或复方制 剂 后, 一 在 定的 时间内采集 其血清液, 分离血清 以进 行体外药 理 的实验 方法。 中曲血清药理学 于 2 世纪 8 年代始于 1 0 O 5
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的研究概况
造成 的。给药剂量= 床常用量 X动物等效 剂量 系数 X培养基 内的稀 临 释度 。这一方法 的可以部分的 弥补含 药血清在体外反应 系统 中的被 稀
释 。缺点是血 药浓度 并不能与给药剂 量呈等倍数增加 ,对药 味多 剂
收 ,肠 道菌使 苷分 解 ,释 放的 苷元易 被肠道 吸收 而成 为真正 产生药
( p r e t Me i n 1 , a n n dc l ol eA h i u u 4 0 2 Dea t n o dc e 1 W n a Me i C l g , n u h 2 1 0) m f i 1 a e W [ b tat T esrm p a c lg f r io a C i s me i n s gs u k nf m a i a ee ie hn s h rs r hn s h ra A s c] h e hr o yo a t n l h ee d i i ui e m t e o m l w r g nC i e e iee e l r u ma o tdi n c es n r a r n s v e boC b
最好是通过预试验解决 。 ] 3给 药方 案 在进行 中药血 清药理实 验之前必须 确定合适 的给药方 案 ,是否 禁食、给药的次数以及给药间隔都将会对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在1 8年 第一届 和汉 医学会上 首次提 出 的 ,近 年来 ,我国越 来越 多 94 的 中药 专家 应用此法 来研 究 中药药理 作用 。从而 避免 了 中药 体外用
要 的浓度 。这 一方法可 以根据 实验 的需要 ,相应 的提高 实验动 物血 中
集动物 血清 ,用此 含药成 分 的血清作 为药 物源加 入离 体反应 系统 中
研 究其药理作 用的实验方法 … 。血清药理学 是 日 本学者 Hrk ma i o1 o wa
抗肿瘤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现状
抗肿瘤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现状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邹玺摘要:血清药理学近年研究颇多,特别是抗肿瘤中药方面。
现将抗肿瘤中药的研究分别从(1)与中药粗制剂的比较,(2)剂量的探索,(3)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抗肿瘤中药血清药理学现状体外实验是中药药理的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其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超微、生化、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药物机理较为深入,重复性好,使用材料少。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进行体外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很多问题。
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口服后体内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物转化以发挥药效,而且理化性质复杂,经常造成一些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例如:五、六十年代国内外用瘤细胞株在体外过筛数千种植物提取物,报道了上百个阳性结果,但用于体内实验结果大部分为阴性(1)。
这促使各国学者不断的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日本学者首次提出给动物灌服中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进行实验的药理学新方法。
1988年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
国内直到90年代初才开始探索,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立题,使该研究得以较系统开展。
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其列为重点项目,着重进行方法学研究(2)。
此后,血清药理学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消化、免疫等方面的药理学研究中,并与体外实验所见作比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其推广应用将对提高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
现将以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国内现状综述如下。
1. 中药粗制剂与含药血清比较:王力倩等(3)首次报道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了苦参、仙鹤草的抗肿瘤作用。
结果发现:仙鹤草、苦参煎剂及含苦参的血清在体外均可明显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而含仙鹤草血清则无效。
说明苦参在体内外确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而仙鹤草口服吸收进体内则失去其抗肿瘤活性。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作文/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金阳(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051)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Abstrac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 serum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of experiments .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长期以来,中药体外药理实验开展难度大,仅从体外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角度很难阐明中药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加上方剂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
基于以上考虑, 80年代田代真一教授先后提出含药血清实验方法的设想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其初衷是利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复方或其提取物而供实验研究使用的一种非单体药物药理研究的方法,在体外药理实验中尽可能地模拟和反映人或动物服药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观察到中药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是指导复杂中药成分研究、药效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1]。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因而它最大的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揭示药物作用机制较为深入、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等。
中药五味子血清药理学研究概况
进作 用l l 引 。 目前 对五 昧子 水煎 液 的含 药血 清研 究 比较 少 , 有 研 究认 为 五成分 ,而 4 、 5号 峰为 种 方 法 。简单 说血 清 药理 学是 将 中药 或 中药 提取 物 给一 些 动物 灌 原形 成分 进 人体 内 , 1 、 2 、 3号 峰可 能是 原 型成 分 的 代谢 产 物 ,而 5 胃待 其 吸收 消化 的药 物进 入 血液 循 环后 ,采 集动 物 含药 血液 并 制 个 血 中移行 成分 可 能成 为五 味子 的 体 内作用 物 质 ,值得 对 其 进行 作 含药 血清 , 进 行分 析和研 究 的方 法 。下面笔 者 就 中药 五 味子 血清 深入 的研 究㈣。 药 理 学研究 进行 简 单综 述 , 供 参考 。 3 展 望 1 血 清药 理 学研 究应注 意 的问题 药物 治疗 是对 病理 状态 的修 正 。一些 药物 吸收 人血后 , 某 些成 普遍 认 为血 清药 理学 研究 应 选用 与人 类 近 似 的动 物 ,应有 取 分可 能 有改 变 , 也可 能在 多 系统 以及 多器 官 发生 作用 , 由 于药 物对 血 方 便 的条 件 ,这 些 都是 进行 含 药血 清 动物 药理 学研 究 的 重要 因 正 常和 病理 的机 体 的作 用有 差别 所 以正 常与 异 常 的体 内血 液 中 的 素 ,一 些 研究 显示 大 鼠正 常 与病 理状 态 的含 药血 清 对肝 癌 细胞 的 些 药 物就 可能 存 在差 异 ,研究 动 物或 人 的病理 状 态 下 的含 药 血 抑制 作用 有 差别 ,并 发现 大 鼠病理 状 态含 药血 清 还 能促 进 肝癌 细 清 的作用 更有 价值 。 随 着对 中药 血清 药理 学 的研究 的重 视 , 也 随着 胞 的凋 亡 ,所 以对 于采用 何 种动 物及 采用 何 种状 态 的供 体 动 物要 研 究方 法 的不 断改 进 ,中药 五味 子 血清 药理 学将 为 中药 五味 子 深 在实 验研 究 中选 择1 2 ] 。而 含 药血 清 的药物 浓 度可 能会 很低 , 在 这种 入 开发提 供 巨大动 力 , 推动 五味 子研究 科学 化 、 现代 化和 实用 化 。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概述
2 中药 血 清 药 理 学 方 法 概 述 2 . 1 实验动 物的选择 和模 型的建立
在选 取实验 体时要尽 量选 取与人类 生理学 相近 的小 鼠 、 大 鼠、 豚 鼠和兔 , 制备含药血 清的人或动物尽量与获取离体 器官 的 组织或细胞 的来源相一致 , 缩小由于种属不 同所带来生理方面 的 差异 , 减小 人体对药物 的免疫反应 , 这样会让实验 的结果更 加可 靠, 个别 的还有健康的志愿者提供血清。在选取合适的血清提供 者 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血清 的有效成分 的含量 , 考虑到幼 鼠对血清 提供量无 法满 足 , 所 以一 般都是选取 大鼠作 为血清提供体 , 且大 鼠也不 能太大 , 添加 多余 的动物之外 的因素 , 一般在实验 时都选 取体重在2 5 0~3 0 0 g 的成年大 鼠,与此 同时为 了减少动物个体 的 差异性 , 需要 将数只大鼠的血清混合起来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多 用于复方 中药制剂 的研究 , 且可以验证制剂 的药效学 。健康动物 模型 的建立可 以观察含药血清对机体各系统的药理作用 , 但 由于 健康动 物体和病 理动物体存在 生理机能上 的差异及药 物吸收 的 特异性等不 同 , 因此建立合适的病理动物模型在研究复方制剂 的 药效学研究上有更实际 的意义 。 如建立炎症动物模 型研究含药血 清 的抗 炎活性 、建 立肿瘤动物模 型研究含药血清 的抗肿 瘤作用 等。 2 . 2 给药剂量与浓度 给药剂量一直是 中药药理学方法 中的一道难题 , 在现有 的研 究 中也不是统一 的。在进行体外实验时 , 所用 的含药血清都是要 被稀释 的 , 但是 这样有可 能造成 的结果是结 论不准确 , 呈 现假 阳 性或隐形 ,这种的结果还可能是含药血清的浓度过低所造成 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动物给药方案
给药前禁食
饮食可能影响中药复方体内动力学和临床疗 效。如食物对口服小柴胡汤者体内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和黄芩素等的吸收影响明显。 因此应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特点、实验要 求,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并拟订给药后采血 时间。目前,给药前实验动物多禁食6—12h, 不禁水。
给药途径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 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①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 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给 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 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 血时间; ②在药理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还, 存在血浆药理方法 和血清药理方法之争。 ③含药血清在体外反应体系中,血清药物浓度被稀 释问题,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微量成分及蛋白 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 了难题;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及 思考
黄峰 中药学 2110948107
中药血清药理学定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 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 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的选择
• 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 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 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 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问在 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 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 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 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
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的重要分支领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临床需求的增加,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因此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难度很大。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分析技术,来探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等方面。
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效学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则探究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分析工具,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未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将继续发展,且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
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将被引入到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
究中,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中药分析方法将被逐渐发展和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是目前研究中药药效和药物代
谢与排泄的热门领域。
中药血清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而血清药物化学则研究血清对中药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中药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可以确定中药的最佳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血清药理学还可以为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在血清药物化学方面,研究人员主要探究血清对中药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代谢途径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中药相互作用和药效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基础。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推动中药研究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 1 -。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述
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学方法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并日趋规范化阁。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技术方法的规范化研究主要包括面。
3.1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问题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是血清药理学研究的基温保存及灭活处理的影响,含药血清的去蛋白处理等。
3.i.1动物的选择选取的动物应结合具体的试验而定,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不同种属的动物,其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
在实验中一般可采用成年大鼠(体重为250~300g),并将数只大鼠的血清消混合,这样既能适应实验的需要,也减少了动物的个体差异[9]。
3.1.2动物给药方案1)给药剂量在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前,必须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王力倩等[10]在研究苦参、仙鹤草的抗癌作用时发现,以参考公式(给药剂量=临床常用量×动物等效面积系数×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计算给药剂量得到的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而比以上述的参考公式计算的给药量小1倍的含药血清无明显作用。
李仪奎口u提出两种方法:(1)增大给药剂量;(2)血清冻于粉法。
笔者认为,究竟采取什么剂量,最好通过预试验解决,如能通过上述公式达到较好的阳性结果,则应首先采用;反之,可继续增大给药量,只要动物不死亡;如仍无阳性结果,可采用血清冻干法。
2)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lo天法(1次/天,连用7~10天),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第1、2次间隔2小时;第2,3次间隔4小时),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小时,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精讲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血清药理学研究概要
于 体外 实 验 的科 学性 较 差 , 难 以得 到认 可 。对此 ,
的一般 方法 、 研究 应用现 状 、 优势 和不 足 , 并结合 本 课题 组 在桂 枝甘 草 汤抗 心律 失 常 的 电生理 机制 研
究 中 的一 些 经 验 做 一 概 述 , 对 其 未 来 的 发 展 进 行 展
望。
日本学 者 H i r o k o 1 w a ma 在1 9 8 4年 的第一 届和汉 医
术的治心悸 经方对 心肌细胞 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 负责人 : 朱初 麟。
★★ 通讯作者 : 王永 霞 , 博士, 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中西医结合 防治心血管疾病。
【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2 1 9
方法模 拟 了中药 药物成 分与机 体 的作 用 , 一定 程度 上 排 除 了 中 药 制 剂 直 接 进 入 离 体 实 验 所 造 成 的 难
收 稿 日期 : 2 01 3 —0 2 — 28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1 2 — 1 8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委 青年基金项 目( 8 1 1 0 2 6 9 8 ) : 桂枝甘草 汤抗心律 失常电生理机制研 究, 负责人 : 王 永霞;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创 新杰 出青 年 基金项 目 ( 1 2 4 2 0 0 5 1 0 0 0 8 ) : 茭泰丸抗心律 失常电生理机制研 究, 负责人 : 王永霞 ; 河南省教育厅 自然基金 项 目( 2 0 0 8 A 3 6 0 0 3 2 ) : 基 于膜 片钳技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
研究中药复方是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它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改进的,即给动物口服药物后,将含药血清加入到体外反应体系中,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来源,研究其药理作用。
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而且可用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超越性、生物化学、受体、基因等研究。
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更深入,重复性好,用料少,独特之处在于更适合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
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体外和口服给药后,经过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在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有些是药物本身的物质,有些是肝脏代谢的产物,有些是通过第二信使间接产生的。
因此,以中药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作用既不客观也不准确。
含药血清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在理论上更科学、更真实。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中药血清药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和药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综述了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现状。
1、国内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1.1、在动物的选择一般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物种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择与人类具有相似生物活性的物种。
刘成海等人建议在体外培养实验中使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给细胞提供了营养,又给药物提供了载体,还避免了各种血清的干扰。
一般应该首选兔子和老鼠。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摘要: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所存在的问题的逐步解决、方法更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它将更广泛地应用于:(1)复方药物的评价,具有直接的、快速的、敏感的、准确的作用等特点;(2)复方药物的机制研究,血清药理学是复方药物的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随着化学分析手段的的完善,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逐步确认,其药理学机制也终将被揭开;(3)老年痴呆等慢性病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生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研究。
关键词: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综述中药血清药理学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该方法就是将动物灌服给予中药或复方制剂后,在一定时间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体外药效实验。
1990年,姜廷良教授[1]将它引入我国,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已将它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X围[2],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1 对中药解热作用的研究杨奎等[34]研究含黄芩、藿香、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Ca2+内流的影响,发现:含黄芩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因而能阻止内生致热原的合成;而含藿香、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对单核细胞的合成的抑制作用依次增强,含香薷血清呈明显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含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两者在大剂量时却呈促进作用;对单核细胞内流的影响,香薷的作用较九味羌活汤弱,但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而羌活胜湿汤则与此相反,在较大剂量时翻转为促进Ca2+内流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间较明显,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在给药后120min 内呈轻微促进作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及思考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摘要中药及其复方药理学研究逐渐采用了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这成为一种新思路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就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探讨、问题等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学思考及对其在中药和复方药理研究当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血清药理学;方法学;探讨;评价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由于其比较真实地反映中药的药效及其作用环境,并有助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及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深入,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血清药理学用于中药研究的整个思路方法过程,包括动物模型的选择、动物给药方案确定、确定采血时间、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和保存等。
学习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运用其进行中药研究的基础,也有利于做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探讨血清药理学,使其思路更加完善丰满,方法更加规范化。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血清药理学方法的规范化研究关键是中药血清制备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包括供体(实验动物)的选择、给药方案(给药剂量、次数、天数)、含药血清采集时间,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和保存。
1.1动物模型制备1.1.1实验动物选择常用实验动物为小鼠、大鼠[1],也可用兔、豚鼠[2]等,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
陆慧晶[3]认为,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问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1.2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
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此外,体外实验时应尽量使用与制备含药血清的动物同一种属的细胞、离体组织或器官等,这样可以减小动物血清和细胞,器官之间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由于动物在生理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对药物消化吸收不同,对药物生物转化不同,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反应不同,即正常动物采集的血清和病理状态动物采集的血清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根据各实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和不同状态下的实验动物。
2、给药剂量确定实验动物后,就要考虑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所得到的血清中的含药量。
但给药剂量不能过大或过小,剂量过小,得到的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体系后,药物浓度会被稀释,从而可能低于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出现因药物浓度过低而导致的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给药剂量也不能过大,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承受能力以及因给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毒副作用。
常用的方法:①按照公式计算,给药剂量=临床用药量×动物等效剂量系数(按体表面积)×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5]。
②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冻干粉,给实验动物灌服,使其含药血清达到所需要的浓度。
不同药物的给药剂量也不相同,可以通过预实验探索具体合适的给药剂量,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给药剂量,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给药方案在进行血清药理实验之前,还需确定合适的给药方案,是否禁食、给药的次数以及给药间隔等都将会对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食物可以改变胃肠道理化性质,影响其功能状态,减慢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使血药浓度达到实验的要求的时间难以确定,甚至达不到实验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在动物实验前禁食8~12h,保持空腹状态下进行实验,避免其他因素产生干扰。
由于临床上中药复方制剂以一日内多次给药为主,因而制订一日内的给药方案势必直接影响到该制剂的疗效。
一日内给药次数方案的确定,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能产生较好疗效的最低单次剂量和此有效单次剂量药效的持续时间[6]。
而连续给药天数有3d的[7],也有7d 的[8]。
还有人提出每日1次连续7~10d给药,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连续4~6次。
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 天给药方案是比较保险的给药方法。
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给药方案,都是为了使药物在血液内达到稳态,从而便于药物机制的研究。
4、采血时间为了避免由于药效物质尚未吸收或代谢殆尽而造成的假阴性结果,尽量在给药的峰浓度时间段内采血效果最好。
但是不同的药物甚至同一药物的不同有效成分,达到峰浓度的时间都不尽相同[9]。
有研究者认为多数药物的达峰时间在药后1~2h,采血时间定为给药后2h。
也可在末次连续给药后2次,间隔1h,第2次药后1h采血。
部分学者以含药物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为指标,探讨影响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开展的重要因素——制备含药物血清的采血时间,并进行了时效关系的研究。
结果显示:给药后30min 采血所得血清作用最佳[10]。
陈一江等[11]给SD大鼠灌服中药温心汤煎剂3mL /只,2 次/d,共1d,分别于末次给药30、60、90、120min后腹主动脉采血,结果实验表明温心汤药物血清能明显提高离体蛙心心率及平均肌张力,并与所取温心汤药物血清的时间及浓度相关。
中药及其复方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并非简单的加和产生疗效,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作用机制尚未清楚。
因此,不同的中药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都应该进行预实验确定其采血时间。
5、含药血清的处理和保存血清中含有多种酶、抗体、补体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对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以及直接用于体外实验的组织器官等是否会产生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血清灭活后会减少干扰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常用的处理方法[12]:(1)丙酮法,血清内加入4~5倍体积丙酮,混匀后于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 除去丙酮。
(2)乙醇法,血清内加人4~5倍体积95%乙醇, 混匀后于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乙醉。
(3)加温法,56 ℃水浴30min灭活。
也有学者认为血清中的补体等成分可能参与中药效用过程,尤其是抗病毒类中药,灭活后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并且灭活处理后的血清与正常人体过程不相符合。
韩俭等[13]通过实验证明灭活后的含药血清对四种细菌均无抑制作用,而未灭活含药血清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均为G-菌)有明显抑制或杀灭作用。
低温冷冻真空抽干从理论上讲不应该破坏血清中的蛋白质成分,却出现阴性结果,说明处理过程丢失了药物诱导产生的有协助补体作用的活性成分或使其活性减弱。
实验表明中药血清抗菌试验血清处理必须用新鲜血清试验。
大部分实验都采取对含药血清进行低温保存。
周明眉等[14]以含头风饮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含药血清经长时间低温保存后药效均显著降低。
对含药血清进行低温冰冻保存仍会影响其药效。
所以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应尽可能使用新鲜灭活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含药血清。
6、血清添加量随着反应体系中含药物血清加入量的逐渐增加,其药理效应曲线是呈正态分布状,说明并不是添加量越大越好,高浓度的含药血清会表现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学者报道含药血清在高浓度时可抑制细胞增殖,因而体外实验中含药血清的浓度选取10%[15]。
王霖等[16]通过实验证明含药血清1∶9稀释时,血清对细胞毒性基本消失。
血清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心血管系统、抗炎、抗菌、抗病毒[8]以及抗肿瘤[17]等方面中的应用。
但在有些研究方面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指出在体外实验中,全血、血浆和血清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提出质疑,建议用含药血浆代替含药血清[18]。
有研究证明,含药血浆中的药效成分含量高于含药血清[19]。
鉴于血清与血浆存在的差异,为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在医学研究与临床检验中,特别是蛋白组学、肽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最好采用血浆,只有在抗凝剂干扰检验结果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血清。
尽管血清药理学在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依旧是中药复方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也会推动它的发展,以后也会通过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以及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作出更加科学的阐释。
相信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会对今后的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作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Hiroko Iwama, Sakae Amagaya, Yukio Ogihara. Effect of shosaikoto a japanes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l mixture, on the mitogenic activity of lipopolysaccharide: a new pharmacological testing method[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987, 21: 45-53[2] 王国佐.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7 (3): 78-80[3] 孙敬方. 动物实验方法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10-126[4] 张开镐. 依赖性药物药理效应的种属差异[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0, 19 (5): 413-415[5] 王力倩, 李仪奎, 符胜光, 等. 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探索[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7, 13 (3): 29-31[6] 杨奎, 周明眉, 姜远平, 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给药方案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 15 (3): 43-44[7] 康敏, 王仁生,刘文其, 等. 血清药理实验方法学在抗鼻咽癌中药筛选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1): 16-18[8] 陈晓白, 王晓平, 赵仕花. 毛鸡骨草含药血清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2): 218-221[9] 董淼伟. 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J]. 人民军医, 2008, 51 (4): 241-243[10] 柯玮, 朱建华. 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的研究概况[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24-25[11] 陈一江, 章艳茹. 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温心汤对离体蛙心收缩活动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0,19 (11): 1911-1913[12] 陈赐慧, 花宝金.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的几个问题和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 (1): 46-48[13] 韩俭, 于红娟, 吴勇杰, 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2, 18 (1): 47-48[14] 周明眉, 杨奎, 姜远平, 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 (2) : 45-47[15] 詹红生, 赵咏芳, 冯伟, 等. 含药血清方法在中药调节骨与软骨代谢基础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骨伤, 2000, 13 (11): 661-662[16] 王霖, 张云, 汪受传.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含药血清添加量问题的商榷[J]. 山西中医, 2006, 22 (1): 51-52[17] 冯文茹, 赵秀梅, 沈洪昇, 等. 中药方剂体内及含药血清抗肿瘤作用的比较[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6): 1230-1232[18] 葛金文, 朱惠斌, 王宇红, 等.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10 (6) : 16-22[19] 罗琳, 窦志华, 丁安伟, 等. 大鼠灌胃复方五仁醇胶囊后血清和血浆中五昧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比较[J]. 中草药, 2006, 37 (10): 1486-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