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军事史之一

合集下载

明代的历史故事-萨尔浒大战

明代的历史故事-萨尔浒大战

明代的历史故事-萨尔浒⼤战 努尔哈⾚建⽴后⾦,以迅雷不及之势击退了明军,萨尔浒⼤战就是其中标志性的战役之⼀,打那以后,后⾦就成了明朝最⼤的威胁。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萨尔浒⼤战 努尔哈⾚建⽴后⾦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产,扩⼤兵⼒。

公元1618年,努尔哈⾚召集⼋旗⾸领和将⼠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恨”。

第⼀条就是明朝⽆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和⽗亲。

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朝。

第⼆天,努尔哈⾚亲⾃率领⼆万⼈马进攻抚顺。

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劝他投降。

守将李永芳⼀看后⾦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军俘获了⼈⼝、牲畜三⼗万。

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军在半路上打垮。

努尔哈⾚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

杨镐经过⼀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才集中了⼗万⼈马。

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

中路左翼是⼭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tǐng)。

为了扩⼤声势,号称四⼗七万。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旗军兵⼒,合起来不过六万多。

⼀些后⾦将⼠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怕,来找努尔哈⾚,要他拿主意。

努尔哈⾚胸有成⽵地说:“别怕,管他⼏路来,我就是⼀路去。

经过侦察,努尔哈⾚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员⾝经百战的名将。

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军。

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接着分兵两路,把⼀半兵⼒留在萨尔浒扎营,⾃⼰带了另⼀部精兵攻打后,⾦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看杜松分散兵⼒,⼼⾥暗暗⾼兴,集中⼋旗的兵⼒,⼀⼝⽓攻下萨尔浒明军⼤营,截断了杜松后路。

明朝的军事演变与战争策略

明朝的军事演变与战争策略

明朝的军事演变与战争策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它通过不断改革和革新,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实施了多样化的战争策略。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军事演变和战争策略,以揭示其军事发展的历史轨迹。

1. 军事组织与武将选拔明朝军事组织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初期明朝借鉴了元朝的著名制度“千户所”,将全国分成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负责招募、管理和训练一千名士兵。

这种分散式的组织结构有效地维护了地方军队的稳定与效率,并为将来的扩张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朝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始设立巡抚、参将等高级军事地方官员。

这些官员由中央任命,担负着军事指挥和管理任务。

此举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和统一。

明朝还建立了严格的武将选拔制度,注重培养能战胜敌军的军事指挥官。

通过参加举人、进士等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出具备文化和军事才能的人士,培养成为军事将领。

这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指挥官的素质,为军事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农兵与火器革命明朝的军事演变受到农业国家的特点影响较大。

由于明朝历经连年战乱,农民纷纷参军,加强了军队的力量。

明初的军队主要由农民组成,他们有着艰苦的生活经历和强大的战斗力,为明朝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

明代后期,火器的发明与应用对军事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将火器制造和使用进行了大力推广,使得军事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火药、火枪、火炮等武器逐渐变得常见,改变了过去战争的方式和节奏。

3. 反对蒙古与北方防线明朝在初期面临来自蒙古的威胁,为了加强北方防线的防御,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军事手段。

明初朱棣攻破大都,建立明朝后,明太祖采取联姻、修筑长城、设立九边制度等手段与蒙古地区进行和平共处。

同时,明朝还在北方修建了高大坚固的长城,有效地抵御了蒙古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4. 海上扩张与海禁政策明朝在对外政策中也有独特的战争策略。

明初为了维护海疆安全,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私人航行和贸易活动。

招宝山炮台的历史事件

招宝山炮台的历史事件

招宝山炮台的历史事件宝山炮台是中国著名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与宝山炮台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供参考。

1. 背景:宝山炮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代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

它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朝,起初用于抵御倭寇入侵。

后来,宝山炮台在明代和清代期间都进行了多次扩建和修复,成为南京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摧毁事件:在中法战争(1856-1860)期间,法国外交官儒尔尼在南京的坤宁门附近受伤,引起法国军队对南京进行进攻。

1861年10月,法国军队攻占了宝山炮台,并将其摧毁。

这一事件带给中国人的深远影响,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一部分。

3. 重建事件:清朝末年,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割让,中国开始意识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

因此,宝山炮台于1891年-1893年间经过重建,建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

4. 抗战时期:宝山炮台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1937年,日军攻占了南京,但宝山炮台仍然坚守,为抗日游击队和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援和遮蔽。

5. 炮台修复:经过多年的战乱和年代的流逝,宝山炮台逐渐破损和老化。

198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对宝山炮台进行修复,以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至今,炮台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历史公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了解中国的军事历史。

6. 世界遗产申请:宝山炮台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对象。

中国政府对宝山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以确保这一历史遗址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总的来说,宝山炮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具有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从它的建造、摧毁、重建,再到抗战时期的防御作用和近年的修复工作,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安全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宝山炮台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军事历史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明朝的兵器与军事技术

明朝的兵器与军事技术

明朝的兵器与军事技术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期间的兵器与军事技术也经历了不少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的兵器与军事技术进行探讨,以展示这一时期的武装力量和战争技术的特点。

一、火器的兴起明朝初期,火器作为军事领域的新兴兵器之一,逐渐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在火器之前,传统的弓箭、刀剑等手持武器依然是军队中主要的装备。

然而,火器的出现给战斗方式带来了重大改变。

1. 火药的引入火器的核心是火药,明朝时期,火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装备。

火药的引入对于军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制作火枪、火炮等具体的武器,还能破城、破坚守,对战争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火枪的发展火枪作为最早出现的火器之一,对于明朝的兵器技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期的火枪制作简单,威力有限,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火枪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化、稳定性得到提高,成为军队中常见的武器之一。

3. 火炮的应用火炮作为火器的一种,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

火炮可以炮击敌军,击破城墙,起到战略上的重要作用。

明代的火炮制造与守城攻城战术紧密相关,对城防的摧毁和攻城战斗的胜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重要的兵器制造地明朝的兵器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制造地。

以下是几个明朝兵器制造的重要地区:1. 江南制造江南是明朝兵器制造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地区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

如江阴、镇江、苏州等地都是明代制造业的重要中心,兵器制造也是其中之一。

江南制造的兵器大多精细、精确,质量上乘,备受军队重视。

2. 北方兵器制造明朝北方地区也是兵器制造的重要区域,这与北方地区有较多的军队驻防以及边疆战事频繁有关。

如北京、山西、山东等地的兵器制造业非常发达,制造出大量用于城防和战斗的火枪、弓弩等武器。

三、军事技术的发展除了兵器制造,明朝的军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包括军事战略、指挥系统、阵型战术等多个方面。

1. 军事战略明朝时期,军事战略得到了更加重视,军队的指挥系统完善,战场指挥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明朝军事史之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明朝军事史之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明朝军事史之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512 字体大小: 【小】【中】【大】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一)五府与都司卫所五府为明朝最高军事机构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的总称。

明初,设大都督府,统领全国军队,以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为大都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防止军权过于统一,分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全国卫所,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等。

多以公、侯、伯充任,事权很大,后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佥事参赞军事。

五军都督府分领除在京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下辖的卫所。

五军都督府下辖各都司卫所情况措置不一,明迁都北京后,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大致情况如下:左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左卫、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在外分领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所属卫所。

右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右卫、虎贲右卫、武德卫及在外直隶宣州卫、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等。

中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中卫、神策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蕃牧千户所及在外南直隶诸卫、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等。

前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前卫、龙骧卫、豹韬卫及在外南直隶九江卫、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等。

后军都督府统在京留守后卫、鹰扬府、兴武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会州卫、富峪卫、宽河卫、神武左卫、神武后卫、忠义左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义勇中卫、义勇左卫、义勇右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武成中卫、蔚州左卫及在外北直隶、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

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范围,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由地方逐级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

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

首领官之选授、给由,则由吏部。

其他如武官之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会同有关机构处理。

徐达大将风范明朝的名将

徐达大将风范明朝的名将

徐达大将风范明朝的名将徐达大将风范——明朝的名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不乏英勇的将领。

徐达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骁勇善战的作风成为了明朝历史上备受瞩目的名将之一。

徐达,字元朗,山东滕县人,明代中叶的军事将领。

徐达出身贫寒,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在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下迅速腾飞。

他在军事战略、指挥策略上都具备卓越的天赋,成为了明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

徐达的最大特点是他以敢于冒险、智勇双全而著称。

他在战场上总是敢于与敌人直接交锋,且作战勇猛果敢,绝不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

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他总能冷静思考,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带领自己的部队迎战。

他的勇敢和果断往往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徐达在多次战役中的战术安排和调度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善于运用兵力,始终保持着牢固且灵活的战斗队形,使敌人难以找到破绽。

他懂得分析敌情和评估敌人的实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在攻城战中,他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和军事设施的优势,将敌人的陷入困境,从而成功攻下了许多城池。

除了军事才能,徐达还深得士兵们的爱戴。

他对待士兵宽厚仁爱,时常带领他们一起训练和生活。

他关心士兵的伤亡和伤病,不遗余力地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

这种关怀和亲近使士兵们对他心存感激,战斗力也更加出色。

徐达在很多战争中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就是徐达领导的明军在反击倭寇的战争中击败了倭寇,并将他们赶回大海。

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反倭斗争中的重要战役,徐达以其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指挥策略,为保卫中华的疆土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达的忠诚和担当也是他备受人称赞的原因之一。

他忠于君主,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愿意为国家和社会负责任,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一直以身作则。

他始终坚定地站在正义的一方,为民除害,使人们敬佩不已。

总结起来,徐达是明朝历史上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他以其勇敢、智慧和担当成为了明朝时期备受称道的名将。

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演进

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演进

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演进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演进。

在此,本文将从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两个方面来探究这个时期的变化和演进。

一、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演进1.明代的军事制度明朝初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士兵的选拔开始引起重视。

明成祖时期,颁布了《皇明选举法》,规定了士兵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此开始了明代的选兵制度。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将门诸侯”制度,用以监督地方的武装力量。

明朝还颁布了《兵制》,规定了各级军官的职责、军队编制、军粮供应等军事制度。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边防都指挥使”制度,用以统领边防军队。

总的来说,明朝的军事制度相对完备,以选兵制度、官制和边防制度为主要特征。

2.清代的军事制度相对于明朝,清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更大的变化和演进。

清朝初期,由于对南明政权的征服,清朝开始了军队的重组。

清朝开始将汉军和女真军队混编,设立了“镇守使”、“都统”等军队指挥官。

康熙年间,清朝开始推行蒙古四旗制度,将蒙古地区的军队划分为四大旗,每个旗下面有若干分旗,统率蒙古地方的军队。

乾隆时期,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设立了各级将军衙门和军机处等机构。

总的来说,清朝的军事制度主要体现为“镇守使”、“都统”、“四旗”和将军衙门等机构。

二、明清时期的军事思想演进1.明代的军事思想明代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书籍之中。

明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专家,如吕震、戚继光等。

他们在军事书籍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战术。

明代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以逸待劳”、“神勇兼备”等思想。

其中,“以逸待劳”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利和时间差异,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而“神勇兼备”则是主张军队的快速机动和实战能力。

2.清代的军事思想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清代的军事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清朝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兵要快、胜负在一朝”等思想上。

明代军事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明代军事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明代军事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期。

随着明朝的兴起,武功、兵器、战争策略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使得明代军事体制得以日臻完善。

本文将介绍明代军事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明代初期军事体制的建立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都督府”,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

在“都督府”下设立了“参将”,负责统帅一定区域内的军队。

并且,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士兵的训练,建立了“千户营”和“都督府教坊”,在战争中,他们的军事作战效果得到了大规模的提升。

此外,朱元璋还强调征发民夫。

在战争中,无论是战斗还是筑城修路,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因此,明朝在战争时征发民夫,并强迫他们参与战斗,这也是明代初期军事体制的一个特点。

二、明代中期军事体制的调整明朝中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和国家的不断壮大,明代的军事体制也发生了许多调整。

首先,明朝中期建立了“镇守制度”,这个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明朝军事体制的正规化,也是对“参将”系统的升级。

同时,“将领军队公家化”逐渐得到实现,官府对将领和军队的控制力得到增强。

明朝中期还推行了“征兵制度”,也就是俗称的“抽丁”。

这个制度规定了每户要为国家贡献一部分劳力和税赋。

在战争爆发时,朝廷会根据这个制度,从各个地区征发兵士。

这个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兵役逐渐制度化。

三、明代晚期军事体制的发展明代晚期,随着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明朝的军事体制也趋于完善。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農民起义成功推翻了明朝,成立了大西国。

但是,由于他们对军事体制的不重视和后勤保障的不足,最终还是被清军所灭。

此时的明朝,已经完善了“宗藩制度”,不再是像朱元璋时期那样一盘散沙,宗藩地方的兵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同时,朝廷在兵器装备和军队训练上逐渐得到提高。

军队的人员组成,也从原来的征兵改为士绅世家的子弟,出现了众多军阀,军队的实力得到了提高。

总结来看,明代军事体制的演变在历史上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初期建制、中期正规和晚期完善。

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

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

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

一、明代前期的军事制度明朝建立之初,采用了一些以前的制度,比如兵役制度和军队编制等。

但在建立之初,由于国力薄弱,朝廷对于军队的管理较为松散,军队的统一性和作战能力较差。

因此,在明初的军事制度中,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训练水平也不高。

这种情况在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得到了逐步改善。

二、靖难与戚家军靖难指的是明太祖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

在靖难之后,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

他废除了戚家军王总管制度,建立起了直接隶属于朝廷的明军制度。

明军分为将军、指挥使和统领等级,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军事机构。

此外,朱棣还改革了军队编制,设立了新编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成化的军事改革成化朝时期,明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兵役制度和军队训练两个方面。

成化朝采用了兵籍制度,通过征发士兵和养兵来拓展军队规模。

同时,朝廷还加强了对士兵的培训,提高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成化朝时期的这些军事改革,使得明朝的军队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四、嘉靖的军事制度改革嘉靖朝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兵役制度、兵器装备和军事组织等方面。

嘉靖朝采取了征兵制度,通过征发士兵来拓展军队规模。

同时,朝廷还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作战能力。

嘉靖朝还加强了对军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提高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五、万历的军事改革万历朝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军事组织、军队编制和士兵选拔等方面。

万历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提高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此外,万历朝也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管理,强化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明代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改革与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军事即军队事务,古称军务,是与一个国家及政权的国防之武装力量有关的学问及事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2、《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

《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3、《吴子兵法》《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

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和孙子连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据《汉书》记载,《吴子》起初有48篇。

现在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

该书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战略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战略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战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军事改革对于明代的军队组织与战略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军队的组织,提高军事实力,同时也对战略部署进行了调整。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和战略两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的军事改革。

一、明代军队的组织明代的军队组织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建立初期,以地方军和禁军为主要力量。

地方军是由地方官府组织和管理,其成员多数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能够快速响应战时需求。

禁军则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有专门的武装训练和装备装备,并负责保卫皇室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发展了新的军队组织形式——瓦剌三镇镇守军。

这是一种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军队,负责防御和剿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这些军队由皇帝任命的将领领导,组织结构严密,作战经验丰富。

瓦剌三镇在明代的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明朝的边境安全。

二、明代军队的战略明代的军事改革还涉及到了战略层面的调整。

明朝通过制定明太祖颁行“皇明天下至正指挥制度”等法令,对军队的指挥系统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指挥官的职责和权力,提高了作战效率。

另外,明代还特别注重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明太祖朱棣下令制造投石车、霹雳炮等攻城器械,使明军在攻城战中具有很强的火力优势。

此外,明代还加强了海军力量的建设,特别是在抵御倭寇入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军事战略还包括了对外扩张和对内稳定的考虑。

明朝通过征服南方草莽地区和西南边境地区,巩固了国土疆域,为实施对外军事行动提供了基础。

此外,明朝也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以避免多线作战。

总的来说,明代的军事改革对军队组织和战略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改善军队组织结构,加强地方军和禁军的协调,明朝有效提升了军事实力。

在战略层面,明代注重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作战更加精准和高效。

同时,明朝在对外扩张和对内稳定方面的战略考虑,也有助于巩固国土并确保边境安全。

历史趣谈明朝万历三大征的费用支出究竟有多高?

历史趣谈明朝万历三大征的费用支出究竟有多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万历三大征的费用支出究竟有多高?
导语:明朝万历三大征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帝年间,大明王朝史上轰动一时,是受千万众人瞩目的大事。

万历三大征前后绵延了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
明朝万历三大征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帝年间,大明王朝史上轰动一时,是受千万众人瞩目的大事。

万历三大征前后绵延了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万历三大征是明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是明王朝军事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这三次战役被称为明朝万历三大征。

宁夏之役是以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为首的军队平定蒙古人的叛变,仅用了几个月李如松等人就将叛变平定了。

播州之役是主将李化龙平定以杨应龙为首的苗疆土司的叛变,历时一年。

朝鲜之役则是对外军事活动,又称为援朝逐倭之战,由李如松和麻贵等人共同击退了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军事入侵。

朝鲜之役是时间拉扯最长的一次战役,第一次冲突用了一年时间解决,时隔四年又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作为明朝万历三大征的主心骨,李如松等人将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大明王朝。

诚然,还有千千万万个无名士像李如松一样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为了这一波三折,动人心魄的战争。

虽然明朝万历三大征每一场都以明王朝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每一场战争都打得艰辛和困难。

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朝廷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暂且不说开支花费方面,因战争而动荡不安的时局给百姓带来无限恐慌。

万历三大征时间
明朝万历时期首辅大臣张居正颁发了一系列针对明朝各种不足制定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故事与人物传奇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故事与人物传奇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故事与人物传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不仅有着恢弘的历史背景,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和传奇人物。

在整个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令人瞩目的事件和人物,下面将为您带来一些明朝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

一、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率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开展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遍访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的船队曾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阿拉伯等地,带回大量的财富和珍宝。

郑和的下西洋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知识,也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强盛国家的实力和文明。

二、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期开展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改革和政策。

朱棣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改革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封建统治。

他还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棣还修建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三、杨继盛杨继盛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明朝抵御外国入侵和平定边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继盛在边疆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他多次在战场上指挥军队,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杨继盛的事迹不仅成为明代军事史的佳话,也对后来的将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文景之治明朝的文景之治是一段历史中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明朝的政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也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明朝涌现出了大批文人和学者,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努力追求个人修养和社会的进步。

文景之治时期的明朝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推广,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

以上所述仅是明朝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的冰山一角,在整个明朝时期,还有无数精彩纷呈的事件和人物等待我们去了解和探索。

明朝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不仅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兴衰荣辱,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故事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明代的军国主义与军事家

明代的军国主义与军事家

明代的军国主义与军事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辉煌的一个时期,它以其强大的国力和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军国主义和军事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明代的军国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国家的核心,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

这种思想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实力密切相关,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至关重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明代统治者不惜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来建立强大的军事体系。

明代的皇帝对战争和军队的重视可见一斑。

他们选用具有出色军事才能的官员来指挥他们的军队,并通过各种渠道招募和训练士兵。

明代确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组织体系,将军队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负责保护皇室和王室,外层则负责守卫边疆和保护国家的疆土。

这种组织结构使得明朝的战略和战术部署更为灵活,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明代的军国主义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保持军队的竞争力,明朝的统治者积极鼓励军事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他们认识到,先进的武器和战术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积极引进新兵器,并鼓励军事家和手工业者进行创新。

例如,铁制火炮在明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同时,明代的军国主义推动了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国家充实了资源,为军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明代,也有众多杰出的军事家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棣(明成祖)是明代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他通过一系列战争扩大了明朝的疆土,稳固了他的领导地位。

另外,明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军事家,例如刘伯温、侯苗、袁崇焕等。

他们以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而闻名,袁崇焕更是以其抵御倭寇的成就而被后世称赞。

然而,军事家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明代的军国主义产生了一种以军队为中心的国家观念,容易使得政治和社会发展陷入军事优先的困境。

军事开支和人员调配占据了大量的国家资源,甚至以牺牲国内的发展为代价。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也限制了明代的发展潜力。

明朝的历史事件明代的重大军事和社会事件

明朝的历史事件明代的重大军事和社会事件

明朝的历史事件明代的重大军事和社会事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军事和社会事件,对国家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明代的历史事件,包括军事方面和社会方面的事件。

一、军事事件明代的军事事件众多,其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

1. 崇祯皇帝的自缢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政权濒临崩溃边缘。

崇祯皇帝为了避免被俘,最终选择了自缢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2. 万历的“神宗之治”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出色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治措施,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3. 李自成的起义和长城的破坏明朝末年,部分地区农民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就是其中一个领导者,他率领起义军攻破了明朝的重要军事防线-长城,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社会事件除了军事事件外,明代的社会事件也是引人注目的。

1. 禁海政策的实施明朝中后期,明朝政府实行了禁海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探险活动,给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2. 官员贪腐与抗税斗争明朝后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使得农民和工商业者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抗税斗争,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

3. 瓜分土地和农民起义明朝后期,部分地主阶级通过割据瓜分土地,剥夺农民土地所有权,农民起义随即爆发。

这些农民起义对明朝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结语明朝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军事和社会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明朝的兴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明代的历史,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装备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装备

明朝的军事改革明代军队的组织与装备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明朝的军事改革在军队的组织与装备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明代军队的组织与装备问题,并分析明朝的军事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明代军队的组织明代军队的组织可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两个层次。

1. 中央军队中央军队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精锐部队,主要包括禁卫军、抚远军、神机营等。

禁卫军是宫廷的卫队,负责保卫皇帝和宫廷的安全。

抚远军是边疆地区的防卫军队,用于应对外敌的侵略。

神机营则是以轻装精锐和弓箭手为主要力量的特种部队,成为明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方军队地方军队是由地方官员直接组织和管理的军队,用于地方治安的维护和应对小规模冲突。

地方军队的编制和装备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兵、役和勇三类人员。

兵是正式的军队成员,受聘任军事职务,承担地方治安和军事任务。

役是脱产费役的民众,负责修筑军事工程和运输物资。

勇则是临时集结的民兵,用于临急需要时的防御。

二、明代军队的装备明代军队的装备在军事改革中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武器和防护装备的改进。

1. 武器明代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包括弓箭、火炮和白刃武器。

弓箭在明代仍然是主要的远程武器,尤其是神机营等轻装部队以弓箭手为主力。

火炮作为明朝军队的重要装备,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敌人的阵地和城池造成了巨大破坏。

白刃武器主要指刀剑等近身作战的武器,明代军队中广泛使用宝剑、长枪、戟等武器。

2. 防护装备明代军队在防护装备方面也进行了改进。

头盔、铠甲和盾牌成为士兵们常见的防护装备。

头盔主要保护头部免受敌方攻击,铠甲则用于抵挡箭矢和利器的伤害,盾牌则用于防御和挡箭。

这些防护装备的改进提高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存和战斗能力。

三、明朝军事改革的影响明朝的军事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强大的军事实力明朝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军队的组织,并提升了士兵的战斗能力。

这使得明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完整。

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明代屯堡是明朝时期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边防防御和军事驻扎。

屯堡作为明代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史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屯兵布防方面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之一是屯兵布防的设施和遗址。

明代屯堡通常由城墙、城门、护城河等构成,这些设施旨在加强军事防御能力,保障屯兵安全。

其中,城墙是屯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采用砖石结构,高大坚固,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城门是进出屯堡的通道,一般设有城楼和吊桥,便于守军观察敌情和阻止敌人进入。

护城河则是屯堡的重要防线,常常围绕整个屯堡,以水阻敌,增加攻击难度。

这些屯兵布防的设施和遗址,见证了明代屯堡的军事防御体系。

二、军事驻扎方面明代屯堡的另一个重要史迹是军事驻扎的遗址。

屯堡一般设有兵营,用于驻扎军队。

兵营一般由兵房、官厅、军操场等组成,提供宿舍、休息、训练等功能。

兵房是士兵的宿舍,多为砖石结构,分为多个房间,以满足士兵的住宿需求。

官厅是军官的办公场所,用于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

军操场是士兵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演练的场所,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军事驻扎的遗址,反映了明代屯堡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三、边防防御方面明代屯堡的第三个主要史迹是边防防御的设施和遗址。

作为边防要塞,屯堡通常布置有烽火台、哨所等设施,用于监控边境情况和发现敌情。

烽火台是屯堡的重要标志,用于传递军情和警报,具有较远的视野和传播范围。

哨所则是布置在边境线上的小型防御建筑,用于观察和警戒,及时发现和报告敌情。

这些边防防御的设施和遗址,展示了明代屯堡在边境防线上的重要作用。

四、经济发展方面明代屯堡的另一个重要史迹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遗迹。

屯堡作为边境要塞,除了军事功能外,也承担了边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任务。

屯堡附近常常设有集市和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市民聚集。

这些商业设施和街道遗址,见证了明代屯堡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涵盖了屯兵布防、军事驻扎、边防防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明代中后期营兵军事制度

明代中后期营兵军事制度

明代中后期营兵军事制度篇一:浅析明代卫所军户制度浅谈明代卫所制的演变摘要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

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军事制度。

它以都司为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率领所属卫所隶与中央五军都护府,并听命与兵部。

在明初,卫所制曾发挥过无比重要的功能,但在整个明代,卫所制的地位并不是一直都居高不下的。

卫所制本身固有的一些弊端使得其随着社会发展走向衰落的必然性,加上募兵制、营兵制的存在,一方面替代着卫所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渗透着卫所队伍,大批卫所军士转为募兵或营兵,也使得卫所制不堪一击。

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卫所制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体上大致上是形成、兴盛后渐渐走向衰落,但其中难免有些小的波动。

本文试图结合《嘉靖尤溪县志》的相关内容,从卫所制度本身的一些特点、募兵制、营兵制的冲击三个方面,就军事因素上来探析明代卫所制的演变。

关键词明代卫所制募兵制营兵制一明代的卫所制,以军屯保证其自给自足,由世袭保证士兵来源,所以封闭、保守是其突出特点。

明代大多数卫所,都建立了完备的军屯制度,卫所军士部分守城,部分屯种,要求基本上做到自给自足。

卫所制的这一特点,是与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多年战乱,使明初出现了大量荒闲土地,政府得以进行土地的再分配,把大量土地直接划归卫所管辖,军屯有充分的保证。

“军士屯田是古代中国政府解决军队后勤补给的主要措施??明初,由于常年战乱的影响,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丞需征薄赋行轻徭,与民休息。

指望百姓赋税供养庞大军队是不可能的,自养是唯一的办法。

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

明朝政府承袭了元代军屯的遗产,并将之扩大化,在全国绝大多数卫所开展屯田,力求实现军粮自给。

”1但永乐晚期,军屯制度已开始遭到破坏。

宣德以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频频发生。

甘肃、宁夏可行水灌溉的良田沃土,皆为镇守官及官豪横官旗所占。

大同参将曹俭,占应州等处庄田一百五十余顷,又私役大同诸卫军百余人耕种。

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总结

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总结

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总结戚继光(1528年-1582年),明代军事家、抗倭名将,字文贞,号山海,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军事家之一。

他在抗倭战争中,以其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独具慧眼的战略思想,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战争胜利。

以下是对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的总结,详细介绍戚继光的战略思想及其在军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戚继光注重军队的纪律建设。

他认为军纪是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严明的军纪才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在军纪建设方面,戚继光对士兵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在军中实行严格的戒严制度,对违反军令的士兵进行严厉的处罚。

戚继光认为军队的纪律是战斗力的根本所在,只有保持纪律的严明,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团结一致地完成各项任务。

其次,戚继光重视军事训练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他提出“兵法无穷,训法有常”的观点,强调只有通过持续的、系统性的军事训练,才能培养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戚继光自己在抗倭战争中,通过反复地组织士兵进行各种实战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和组织协作能力。

他注重军队的综合素质提高,包括步兵、骑兵、炮兵等各个兵种的训练。

他还强调军事训练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根据敌军的特点和作战环境的变化,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

再次,戚继光主张灵活运用战略战术。

他认为在战争中,灵活和变通的运用战略战术是取胜的关键。

在抗倭战争中,他通过运用诱敌深入、突袭、奇袭等多种战略战术,准确判断敌情,并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

他力主实施积极防御,通过袭击敌军的进攻力量,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他在守城战中,善于使用塔楼和城墙作为作战阵地,巧妙地利用地形和防御设施,击退敌军的进攻。

最后,戚继光注重军民合一。

他认为军队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人民紧密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力量。

他在抗倭战争中广泛动员军民,成立义勇军,组织人民参与防御工事的修建和维护。

他注重提高人民的防卫意识和军事素质,带动全体士兵和人民群众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综上所述,戚继光的军事思想以纪律建设、军事训练、灵活运用战术和军民合一为核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卷提要本卷所叙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光元年(1645年)共277年的军事史。

但它上溯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下延到南明各小朝廷。

明朝面对南倭北虏内忧外患,设置了庞大的军事机器,皇帝首先要保证它确凿无误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要它尽量地强大有力。

在制度上,明朝对前朝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它的独创。

明朝的兴衰与军事制度、军事力量的兴衰密切联系。

明朝末年,军力削弱,军制败坏,终于导致了灭亡。

明朝产生了许多卓越的军事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卓越的战例,丰富了古代军事史的宝库。

明代也对历代和本朝的军事思想做出了总结,使中国古代的兵法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在与外国交往和作战中,学习了一些新的武器制造法和战法。

这在以往各朝是少有的。

一、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攻城略地,安内开边,从他投身红巾军直到辞世,几乎一直没离开过战争,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

不论是战略战术还是在军事组织上,朱元璋都有卓越的建树。

在起义初,朱元璋借助了大宋政权的名号,暗中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红巾军各部与元朝作战消耗之后,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与群雄争夺天下的重要力量。

他用陶安之议夺取金陵作为根本之地,又用朱升之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他寓兵于农,着重于发展实力,等待时机,次第翦除群雄,然后与元朝一决胜负。

朱元璋命将北伐,大都(今北京)不战而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辉煌战例。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退处漠北的蒙古势力北元,以及西北的扩廓帖木儿、东北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等各支兵马。

朱元璋对这些故元势力一方面采取了怀柔政策,争取他们和平归顺,另一方面则用武力征剿。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等分三路北征,结果因为轻敌而失败,造成伤亡数万的重大损失,朱元璋直到临终前一直以此战役为憾。

朱元璋接受了教训,仍然把重点放在加强防守,加强军队的建设之上,同时对故元势力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洪武六年,扩廓帖木儿攻大同被徐达击溃;七年,又大败北元军;到洪武八年(1375年)扩廓帖木儿死,西北的威胁被解除。

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进攻云南,元梁王自杀,西南平定。

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征纳哈出,东北平定。

到此时,长城以南地区的不臣势力一概扫除了,朱元璋整60岁。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曾命在晋王、燕王等人节制之下诸将出塞进攻北元,迫降元丞相咬住。

这之后,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便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数十年的征战,锻炼出一批骁将。

这些剽悍勇猛的将帅可以攻城略地,也可以威胁皇帝。

朱元璋见大功已成,更重要的是见到诸子已陆续成年,已可带兵打仗镇守戍边,便将这些功臣宿将一个个铲除了。

朱元璋想留给子孙一个安定的天下,不但没有诸将的威胁,又有诸王做屏藩,江山定可传之久远。

不料,他所封的诸藩却导致了大乱。

燕王朱棣以靖难号召争夺天下。

燕王地处一隅,仅有三卫护军,无权控制王城以外的事,北平(今北京)九门都是官军,燕王朱棣竟能一举攻占九门,控制了北平,敢于与朝廷全盛之六军相对抗。

朱棣是个军事天才,他最初的军事经验来自参加征讨北元的作战。

朱棣先夺取了大宁,兼并了宁王的军队,进而与官军展开角逐。

在经过两年多的征战之后,燕王所得有限,所控制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所得地旋得旋失,师老将疲,难于决胜。

朱棣改变了战略,他置所得之地而不取,直指南京,结果势如破竹。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江,谷王等开南京金川门迎降,燕王朱棣夺得帝位。

朱棣是一位雄主,他不甘心守成,他想要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愿望。

而对此提出挑战的仍是故元势力。

朱棣即位之初,曾想与元主和好相处,但本雅失里等却同样有野心。

于是朱棣便开始了空前的北征,以至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竟死在北征回程中。

明军北出塞外与蒙军作战,遇到了与内地作战不同的情况。

朱棣先后在永乐八年(1410年)打败了敢抗命的鞑靼首领阿鲁台,在永乐十二年又打败了瓦剌的首领把秃勃罗等,但在第三次出塞时却见不到敌人,朱棣不愿无功而还,便调头向东,击败了兀良哈。

北征真正的胜利只有一次,第二次官方记载说是杀伤相当,第四、第五次北征则不遇敌而还。

朱棣善于用兵,但五出漠北却不都是成功的战例。

朱棣还命将平定了安南,并在安南建立了布政使司,但却因此使数万大军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在经过近20年的战争之后,明军被迫从安南撤离。

这场战争不但是战场上的失败,而且是决策上的失误。

朱棣死后,明军威力大不如前。

宣宗曾想效法乃祖带兵亲征,但也只到了边墙附近的宽河,所谓胜利,夸饰之辞而已。

明朝自洪武时起,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事制度。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沿用元朝的军事制度,在攻克集庆(今南京)后,就设立了行枢密院,又设置了各个翼统军元帅府。

不久,朱元璋就撤销了行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一直延续到洪武十三年,在撤销中书省的同时,大都督府也被改为五军都督府,兵权也随之分散。

大都督府及后来的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机关,其所统辖的,是各地方的都司、卫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全国各要害之处设立卫所,若干卫所上辖于都指挥使司,为一省之军事机构,各都司分别辖于不同的都督府。

但大都督府后来仅成为形式上的最高统帅机构,其权力渐渐被兵部取代。

军务的管理,武职人员的任命都要由兵部批准。

只是各省各镇的总兵官、副总兵都由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和公、侯、伯充任。

但是,他们只是在有重大军事活动时被授给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印,带兵出征。

军事活动一结束,便交还印信,所带兵马也各自回到卫所。

各个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等官大多由公、侯、伯担任,偶尔也任用老将,都是带有荣誉性的职务。

卫与所是明代兵制的一个创造。

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征,即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二是归附,即归降的被征讨之兵;三是谪发,即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的。

这些军丁一旦成为军人后,便不可随便改变身份,世代为军,称做军户。

当兵成了军户的专职,兵士死后其家人后代则要有顶替,如若逃脱缺额,官府则要百般勾取。

军人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他们轮番战守或耕种。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寓兵于农,有曹魏时期的世兵制之遗意,但它的直接来源,应当是元朝的军户制。

军户所种之田,称为军屯,军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军饷。

然而由于明朝军额庞大(约270余万人),军事活动频繁,民间仍需负担大量军饷,特别是战争时期,比如明成祖北征,转饷遍于天下。

卫所分布于各地,所辖之地凡与府州县相同,这又与宋朝的屯驻军有类似之处。

卫所军除了担任地方戍守外,还有轮番到京师操练的任务,称为班军番上。

番上的班军,在京师编入三大营。

所谓三大营,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称为京营。

三大营是作战时的编制,后因战事少,设武臣一人总理营政,称总督京营戎政,开设戎政府。

但卫所京营制度到永乐末年已出现衰败迹象,军屯破坏,军士流失,京营也失掉战斗力。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带50万京军亲征,在土木堡大败于也先之两万骑兵,迫使京营制度做出改变。

于谦主持军务,从三大营中抽取胜兵组成团营加以训练,以使兵将相习,训练有素。

成化年间(1465- 1487年),又曾增至12团营。

但自此之后,京营士兵常常被权贵抽调营建工役,操练几乎废而不行,到正德时(1506- 1521年),京营数量不足应用,而被占役如故,刘六刘七起义发生,不得不调边军入卫,称为外四家,而设立两官厅加以训练,京营制度又一变。

这时,京营兵士被用做工役的情况日益严重。

永乐年间,京营劲旅不少于七八十万,到武宗死时,京营原额当38万,存者不及14万,堪用者仅2万余而已。

世宗时,京营定额10。

7万余人而仅存一半,后补充至14万,但操练者不过五六万。

支粮则有,调遣则无。

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带兵南侵,兵部尚书驱军出城抵抗,军士都流涕不敢前,诸将也相顾变色,只能坐视蒙古骑兵饱掠而去。

当时入伍之兵,都是老弱疲惫、市井游贩之徒,衣甲器械都是临时取给,各级将领又多世胄纨袴,平时占役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

明京军的另一弊端是用宦官监军,在各营中都有监军、坐营内臣。

成化时,又用宦官汪直总督团营,开创了禁旅专掌于宦官的先例。

而武宗正德时,寘鐇造反,又由太监张永带京军前往讨伐,更加重了宦官的兵权。

天启时,魏忠贤柄政,设立了内操制,又增设了监视宦官和把牌等小宦官。

崇祯帝即位,一度撤销了军队中的宦官,但不久又恢复了,不仅京营监督而且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军,崇祯帝都命令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等衙门的宦官担任,至此京营完全由宦官统领了。

这时内忧外患严重,用兵频繁。

崇祯帝命京军出兵防剿,都用宦官监军。

这些宦官不仅享有优厚待遇,而且借重皇帝之势骄横跋扈,凌辱将士。

而京营的将领又都是宦官的私人,根本不懂军事,京营的士兵,只在册籍上注名领饷,出操时则雇人代替,兵将互不相识,每日操练不过二三万人,不到天黑就散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进攻居庸关,京军出御,听见炮声便溃散而归。

李自成军进攻京城,守城的只有宦官内操的3000人。

北京于是陷落。

由军户世袭的卫所制度,是纯自然经济的产物。

随着吏治的败坏,军队地位的下降和军屯制的破坏,卫所制渐渐不能维持。

明朝初年都指挥使司与布政司、按察司并称三司,号封疆大吏,在朝廷上掌握大权的官员也不分文武,而武臣较文臣为重。

但随着文臣地位的提高,武职日益为世所轻。

而且军职渐多冒滥充数之辈,在内受到兵部、兵科的限制,在外受到监军督抚的弹压,五军都督府成为空余的部门,弁帅都被视为走卒。

身居总兵官之高位,但他们到兵部去领取敕书时都要行跪礼,偶尔作揖,就被斥为非礼。

到了明末,卫所军士,即使是一个诸生也可加以役使。

积轻积弱再加上隐占、虚冒等弊端,明朝就无可战之兵了。

为应付卫所军户制败坏的局面,明朝采取了许多办法,一是招募民壮,二是发挥土兵的作用。

募兵早在洪武时期就曾有过。

建文帝为抗击靖难军,也曾经使用募兵,而大量地使用募兵则始于正统土木之变之后。

嘉靖年间,南倭北虏用兵频繁,募兵制被广泛采用。

募兵制与卫所制最大的区别是兵源来自民间,军士不改变民户身份,由官府出钱招募,而军士当兵止及自身,并不世袭。

这样,卫所兵称为军兵,募兵则称为民兵,募兵是明朝后期所依靠的主要兵力。

士兵指在边境地区捡选民间精壮,保护田里之兵。

那些在各地方因风俗特长不同而被征募之兵,则被称为乡兵。

如浙江有义乌兵、处州兵、台州兵、宁海兵等,他们以善于使用狼筅、叉槊等武器而著名。

戚继光曾经用他们演练鸳鸯阵而大破倭寇、守卫蓟门。

此外还有川兵、辽兵等。

这些兵同样在军籍。

而不在军籍的乡兵在许多地方都有,如河南的嵩县毛葫芦兵,习于使用短兵器,善长走山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