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1)精选全文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1)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建议课时:52学分:3.5三、先修和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电工基础与电气测量》《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后续课程:《过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四、课程性质《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识别能力,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能力,简单控制系统的建模、系统校正能力,应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和智能控制系统识别能力。

五、教学目标1.识别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通过对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识别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的能力。

2.典型控制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对水位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典型控制系统控制原理的能力,并达到正确绘制系统方框图的能力。

3.控制系统建模、系统校正能力通过对控制系统建模方法和简单系统校正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给定的系统进行建模,并进行校正的能力。

4.MATLAB软件仿真能力通过对MATLAB软件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对控制系统进行MATLAB仿真。

六、能力要求1.识别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0分钟内能够列举出1-2个自动控制的例子,并指出其组成及各部分功能2.典型控制系统分析能力20分钟内能够正确分析飞机俯仰角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并画出其控制方框图。

3.控制系统建模、系统校正能力30分钟内能够对给定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正确分析构成系统的典型环节,并进行相应的系统校正。

4.MATLAB软件仿真能力30分钟内能够正确应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对给定系统进行仿真。

七、教学内容八、教学要求1.每次授课前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实行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应项目教学内容。

3.多媒体教室和仿真实验室融合式完成教学过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

它是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实践技能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单片机软件编程与仿真和调试、单片机硬件设计安装与调试,单片机应用系统综合设计、安装与调试等。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微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单片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调试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单片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单片机软件编程与仿真和调试的基本方法。

2.掌握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制作及调试的方法。

3.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软硬件综合设计、安装与调试的方法。

4.理解微机在测控领域应用的有关知识,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一)课程概述(二)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软件仿真与调试设计性实验(四)应用系统综合性实训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2课时,共48课时(其中实践训练36课时,自主学习12课时),1.5学分。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教育规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该课程标准旨在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份全面而有效的指导,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及其历史与发展情况,强调了它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该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意义以及其内容组成与概要。

第四部分详细解释了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关键要点,包括学习目标、核心要求、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总结回顾了该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介绍和解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标准,并且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它。

通过研究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和重要性,并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案。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对该课程标准相关要点的解释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最后,本文还会总结回顾该课程标准,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思考与展望。

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概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任务包括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决策制定等。

人工智能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开发出具备某种程度智能的计算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物联网技术基础》主要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课程围绕物联网中“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所涉及的三大类技术架构组成的物联网技术知识体系来安排,采用项目制,利用物联网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一一智能物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校园,主要介绍了RFID技术、传感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将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由浅入深,从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基础知识到相关技术领域,均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联网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以构建物联网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引入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佐以行业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应用。

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以分析行业的应用背景为导入点,按照物联网三层架构分别描述了该领域应用所涉及的感知、传输和应用技术,最终导出该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典型案例。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能体现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也能与产业界紧密结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描述课程具体的设计,是依据物联网的三层架构,引出行业职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再推导出适用于教学的物联网应用案例。

整个教学,就围绕这些应用案例来展开。

(2)课程体系结构由于本课程在第一学年下学期开设,之前学生没有物联网相关专业基础,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组织课程。

以五个项目为载体,贯穿课程的全部内容。

首先,每个项目分成子项目。

然后,每个子项目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形成了一个学习情境。

三、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向,并通过其典型应用领域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联网及其应用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物联网理论与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物联网相关应用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物联网的发展与现状。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021074 ]课程承担单位[智能工程学院 ]制定人:制定日期[2021.6.20]审核人[智能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 审核日期[2021.8.25]批准人[智能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 批准日期[2021.8.25]一、适用对象高中或中职后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普招/中职注册等方向的专业知识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填写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应用》,后续课程有《C语言及单片机控制技术》等。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涉及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目的是为今后学习机电专业相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为主要依据,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度。

1、素质目标通过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实施5S管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通过项目制作过程中解决故障想象,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1)熟悉常用的电子电路;(2)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3)掌握电子技术的实验及检测方法;(4)掌握运用Multisim完成从项目电路原理图及相关电路的仿真。

3、能力目标(1)掌握常见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2)掌握使用常规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3)初步掌握具备读懂并分析典型单元电路原理图的能力;(4)初步掌握正确设计、安装、测量与调试各个单元电路;(5)熟练运用Multisim完成从项目电路原理图及相关电路的仿真。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潍坊职业学院《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60601 课程学分:4 课程类别:理论实践一体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概论计划课时:总64,理论:32 实践:32 适用专业:物联网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后继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ORACLE数据库》、《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andriod系统开发》、《物联网工程布线》。

制订人:《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开发团队负责人:李群亮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

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1审核人:张长海批准人:徐希炜潍坊职业学院《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货物智能跟踪与定位》核心课程标准

《货物智能跟踪与定位》核心课程标准

《货物智能跟踪与定位》核心课程标准一、课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智能物流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

概括了GIS/GPS的基本原理及GIS/GPS软件的使用方法。

包括利用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地理编码、地图的绘制,以及利用GPS 软件和设备进行实时定位和查询,能利用GIS和GPS技术实现货物的智能跟踪预定位二、课程设计与理念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适用智能物流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一站式教学理念。

根据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劳动部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相关考核项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实验项目或工作情景,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实际问题设备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项目)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理论学习与技能掌握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整体设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案例(项目)任务实现为载体、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并依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职业院校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遵循“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教学”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产生了具体的项目模块。

《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课程标准

《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课程标准

《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于综合应用实施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教授学生综合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应用等课程完成一个应用系统项目的软件、硬件环境的搭建,并进行系统的测试和完善, 培养学生物联网系统工程设计、组建施工、调试和维护的动手能力,并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物联网系统组建和维护的技术工程人员。

2.课程任务《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课程通过与物联网相关的实际项目学习,增强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知识运用的认识,让他们熟练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原理,熟悉物联网设备的组建、使用、调试、和维护,从而满足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3.课程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岗位的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从事物联网专业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1)掌握物联网项目需求分析方案的编写;(2)系统地掌握物联网项目网络结构的相关知识;(3)系统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等工具的使用;(4)熟悉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和调试软件的使用;(5)熟练掌握各种电气、施工安全知识;(6)熟练掌握项目中各种设备的配置、调试和维护方法;(7)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关键技术;(8)掌握物联网项目需求分析的目标;(9)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10)掌握Visio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4.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各种工具操作使用的能力;(2)培养学生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3)培养学生物联网项目硬件搭建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系统设备的配置、调试和维护的能力;(5)培养学生系统故障的整体分析能力。

(6)能够分析物联网工程的关键技术;(7)能够描述物联网工程项目需求分析的目标和要点;(8)能够用Visi。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是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技术平台课下的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之一,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EPC电子编码体系,认识物联网在精致农业、食品卫生、社会治安、智能楼宇、感知城市、智能交通、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生产监控、新型商务和医疗护理等众多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概述、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物联网网络层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前导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rotel设计与应用实践》等课程。

后续课程:《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传感器检测与应用》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能描述物联网的概念;(2)能规划简单的物联网系统;(3)能解释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及技术基础;(4)能描述研究物联网的需求及技术基础;2.方法能力目标(1)能描述物联网在移动商务中的应用情况;(2)能阐述物联网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养成方法,能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3)能描述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情况;3.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并在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与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

(3)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立业创业的意识,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五、课程教学设计六、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1)《物联网技术应用》刘海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2)《物联网》胡铮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3)《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教程》贾坤、黄平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4)《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列教材:物联网应用基础》彭力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二)教学建议体现各课程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强调“精化理论、强化实践、拓展应用”。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本标准适用三年制高职或职业本科学生。

二、适用专业智能机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群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ython程序设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组态技术应用》,后续课程有《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相互之间衔接得当。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机器视觉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通过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系统、软件工具以及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学生将能够理解机器视觉的起源和发展,熟悉相机、镜头、光源等硬件设备的选型和使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熟练使用机器视觉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并具备机器视觉识别、测量、检测和引导定位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机器视觉领域的工作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学习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以及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了解不同类型的图像处理算法和识别方法,并学会使用常见的机器视觉软件工具。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对机器视觉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技能目标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技巧,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等。

学会使用各种机器视觉软件工具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并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机器视觉系统,能够独立完成机器视觉相关的项目任务。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

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四、课程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间的理论联系与技术支持能力掌握一定物联网技术组网能力具备一定物联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2)知识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了解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了解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了解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了解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五、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理论课程/专业课适用专业:物流管理授课系(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学时(学分):16执笔人签字:焦振娟审核人签字: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它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学习《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功能与目标、物流与生产及其他流通活动的关系、物流合理化方法、影响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因素、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建立模式;配送的概念与分类、配送作业方法、配送管理与配送技术;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合理运输方法、运输的组织与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商品分类与条形码、商品包装、商品检验;物流设施与设备规划;物流与配送系统的作业流程分析与设计、不同类型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系统的方案分析与设计、物流与配送成本管理等。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电子商务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要求,激发学生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兴趣,从而掌握电子商务物流的要点。

课程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重点讲述现代物流管理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物流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掌握物流相关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物流方面的素质,增强物流理论与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物流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为《物流信息管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①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地点包括校内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课堂上师生间交流、沟通顺畅;②职业性体现在课程培养目标设立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1.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是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理论,自动识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方法,以及各种识别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及其关键设备。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了解条码的识读、符号的生成和检测设备的原理与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同时了解射频识别技术、涉及的协议、实现的标准、应用系统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动识别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RFID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

3.要求学生掌握信号的编码与调制、传输的安全。

4.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天线技术及天线制造工艺。

5.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器、应答器的天线的技术。

6.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并联回路。

7.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标签的芯片电路、存储功能。

8.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读写器。

9.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标准体系中的ISO/IEC18000-6、ISO/IEC15693、ISO/IEC14443。

10.要求学生掌握射频识别的系统安全。

11.要求学生掌握EPC系统的构成和特点、EPC编码。

12.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应用实例的架构。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各类条码工具软件制作、读取条码;2)能正常操作工具读写电子标签信息;3)能对电子标签类型特点做分析并结合项目应用正确选型;4)能正确安装、使用各类磁卡、IC卡识别系统;5)能正确掌握条码技术的原理,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原理和识别方法,掌握条码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法;6)能根据项目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和设计方法;7)能正确使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各种标准规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2. 培养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6983〕承担单位〔计算机信息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6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1月20日〕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1月28日〕(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以物联网感知层信息智能化采集的主要技术为基础,融入典型应用案例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Android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相关专业核心能。

不同于现有的传统电子信息类自动检测技术相关课程强调各种物理量方法技能,物联网相关专业要求培养学生掌握 Android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完成项目解决方案的设计、系统集成、系统测试与维护,从而具备项目实施的能力。

(2)课程任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基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典型的B/S结构的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开发、调试能力。

能够实现移动终端、Web端、网关三端各系统功能并实现三端的信息通讯。

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为《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课程衔接:前序课程有:《智能终端应用开发》、《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后续课程有:《毕业设计》、《物联网工程系统集成》。

二、学习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Android、ZigBee、数据库、Web开发技术等关键技术;基于相关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设计、开发、调试综合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二)分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 了解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2) 了解相关传感器原理及功能;3) 掌握无线通信协议相关基础知识;4) 掌握Web开发相关基础知识;5) 掌握Android应用程序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1) 掌握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2) 掌握GPRS、条形扫描码、指纹识别等接口的应用;3) 掌握ZigBee短距离通讯的协议,并能够编程应用;4) 掌握Web开发技术;5) 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6) 能够实现Android终端、Web端及物联网网关三方的通讯。

【2024版】《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2024版】《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基础二、适用专业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090700)、物联网技术应用(091900)、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040700)、计算机网络技术(090500)、计算机应用(090100)、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091100)、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电子技术应用(091300)、通信技术(091500)、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091700)、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等(092200)、无人机操控与维护(083300)、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053600)、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032000)。

三、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服务与营销、物联网应用工程施工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工程运维与管理等工作必须学习的课程,将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方向(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完成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工程的安装、调试、管理、服务等工作任务,了解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及应用,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行业趋势等,能掌握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基本工作原理;2.了解物联网架构与应用的基本概念,能了解RFID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及技术应用;3.了解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基本结构与组成,掌握智能家居主要子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维;4.了解物联网有线协议与无线协议的基本概念、参数特性及应用场景;5.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与其发展的关系;6.了解智能建筑、安全防范、建筑建设备监控等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其过程常用设备器材;7.能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基本操作,具备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施工的基本技术技能,能掌握各类线缆、端子的制作安装方法,能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8.具有自主学习和迁移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与客户服务意识;9. 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科学思维模式,养成标准化、模块化、层次化的设计规划方法和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8315〕承担单位〔计算机信息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6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1月20日〕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1月28日〕(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必修课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感知层的RFID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使用高级语言结合RFID技术实现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并使学生具备运用RFID技术理论与高级语言编程设计、分析、解决射频识别相关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物联网技术概论》、《Java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_SQL》,后续课程有《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网络与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二、学习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信息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RFID的工作原理、了解RFID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掌握RFID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其典型应用案例使用高级语言完成功能开发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对RFID及其开发技术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级语言进行实践,解决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物联网研究与软件开发应用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分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RFID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
适用专业
物联网技术应用
1.前言
1.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是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理论,自动识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方法,以及各种识别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及其关键设备。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了解条码的识读、符号的生成和检测设备的原理与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同时了解射频识别技术、涉及的协议、实现的标准、应用系统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动识别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
1)能正确使用各类条码工具软件制作、读取条码;
2)能正常操作工具读写电子标签信息;
3)能对电子标签类型特点做分析并结合项目应用正确选型;
4)能正确安装、使用各类磁卡、IC卡识别系统;
5)能正确掌握条码技术的原理,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原理和识别方法,掌握条码技术
应用的设计方法;
6)能根据项目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和设计方法;
7)能正确使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各种标准规范;
四.实验教学目标
为使学生能更好理解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本课程应围绕RFID 低频、高频、超高频、有源RFID和二维码等实验设备,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熟悉自动识别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组成和设计方法,在对典型自动识别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使用能力方面,得到有效地训练。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为使学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RFID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等。

表1 理论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24学时)
表2 实践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表(48学时)
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任务一认识物联网技术及自动识别技术 4学时
1)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熟练掌握物联网的定义及特征;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了解人类进入物联网时代的特征;熟悉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2)自动识别技术系统概述
了解自动识别的概念;理解自动识别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目前发展迅速的各项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任务二 RFID技术概要及工作原理 8学时
1)RFID技术概要
了解RFID技术发展;了解RFID技术的定义及特征;理解RFID技术的关键技术;熟练掌握RFID应用案例。

2)RFID工作原理
掌握RFID的射频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工作原理。

任务三 RFID系统设备概述 4学时
1)RFID电子标签原理与应用
掌握RFID电子标签的原理,RFID系统组成和系统类型;了解其应用情况。

2)RFID读写器原理与应用
掌握RFID读写器的组成、分类和通信接口;了解其应用情况。

3)RFID中间件原理与应用
掌握RFID中间件分类、产品标准及案例分析。

任务四 RFID门禁系统设计与安装 4学时
了解RFID门禁系统;掌握RFID门禁系统所需硬件部分;了解RFID门禁系统功能及工作原理。

任务五 RFID智能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安装 4学时
了解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理解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主要作用;案例分析。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低频卡实验 16学时
实验1 低频卡串口通信实验
实验2 获取低频卡信息
实验3 低频卡初始化操作
实验4 低频卡地址空间常规读写块操作
实验5 低频卡加密解密实验
实验6 低频卡地址空间保护读写块操作
实验7 低频卡门禁系统综合实验
第二部分高频卡实验 16学时
实验8 高频RFID串口通信实验
实验9 获取高频M1信息
实验10 高频M1天线操作
实验11 高频M1卡激活操作
实验12 高频M1卡秘钥验证
实验13 高频M1卡读写操作
实验14 停车场收费系统
实验15 非接触CPU卡基本操作
实验16 NFC卡基本操作
第三部分超高频实验 16学时
实验17 获取超高频阅读器模块信息实验
实验18 超高频电子标签轮询操作
实验19 超高频电子标签Select操作
实验20 读写超高频电子标签数据存储区实验
实验21 超高频电子标签锁定和灭活实验
实验22超高频电子标签Query操作
实验23 阅读器工作地区、信道和自动调频操作
实验24 阅读器发射功率、发射连续载波操作
实验25 接收解调器参数、测试射频输入端阻塞信号、测试信道RSSI
5.考核方式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

(1)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
(2)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规范性操作考核;
(3)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4)期末考试40%+考勤20%+平时实训标准和技能考核40%
6.参考教材
(1)唐志凌等.射频识别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方龙雄等.RFID技术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3)新大陆教育.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