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整个变法的历史过程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的教案:戊戌变法的原因与经过

维新变法运动的教案:戊戌变法的原因与经过

维新变法运动的教案:戊戌变法的原因与经过一、简介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也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经过两年多的推行,虽然受到了部分人的拥护,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政治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革命的到来。

二、原因1.内忧外患加剧晚清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停滞不前,国力逐渐衰弱,而外部压力不断加剧。

鸦片战争以后,不断有列强入侵,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现象日益增多,国家面临的局面日益危机。

2.西方知识的传入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开始有一些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兴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日本的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现代化意识,他们对中国的未来有着非常明确的判断和预测。

3.士人的不满情绪随着国家的逐渐衰落,传统文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地方出现了士人的不满情绪和抗议行动,对清朝反感和批评的声音日益高涨。

三、经过1.六君子的推行1898年9月11日,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六君子照旧推行了百日维新时期的一些改革方案,并增加了新的政策。

他们试图通过宪政制度的建立,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改革,来维持和巩固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旧势力的抵制然而,在推行改革的同时,新旧势力的矛盾也愈发激化。

旧派官员、士人、地方势力以及一些西方列强,都对此表示抵制和反对。

朝廷更是不满维新派的动作,多方出示阻拦,说是破坏了君臣关系,挑动了社会动荡。

3.失败维新派的改革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多数改革方案因为尽管如此的大力反对,最终都未能得到执行。

朝廷对维新派的强行打压,导致维新派的民主风潮受挫,史称失败。

四、失败原因1.旧势力的强大传统旧势力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对维新派有重重反对和阻挠,这是导致维新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情不利推行变革的时机并不利,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朝廷内部和社会都没有一个适合变革的状态,民众对改革方案也不够成熟和理性,这都阻碍了维新派的改革进程。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背景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张謇
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 思考: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家
仅仅依靠新式枪炮 舰船和洋务企业,并 不能使中国富强! 君主立宪制度是最 好的政治制度!必 须进行政治改革!
王韬
郑观应
思考: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初,康有为 呈递《应召统筹全 局折》,提出比较 具体的变法措施,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
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①民族危机严重,不甘做亡国之君 ②帝党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自己的权力。 ③康有为多次上书,坚定了光绪帝变法决心
主观: 依靠无权的皇帝;脱离群众基础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帝国主义 b、 客观: a、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袁世凯出卖。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 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 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维新时期的遗产
奏 定大学 堂章程
(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 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 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 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 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 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项目
社会 背景 国际 环境
明治维新(1868)
戊戌变法(1898)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列强侵略
京师大学堂旧址
维新时期的遗产
北 京 大 学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简明史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简明史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简明史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变革,旨在改革政治制度、强化国家实力,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篇文章将为您进行简明介绍。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已实行西学东渐的改革,但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却没有达到真正的接轨状态。

在这个时期内,社会民生困苦,财政瘫痪、政治腐败、国势衰弱局面加剧。

不仅如此,近代化、国家繁荣的道路也受到了各种障碍的阻挡。

在这一时期之前,清政府所进行的另一次改革——洋务运动,目的是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改革力度不够大,成效有限。

因此,社会各阶层渴望进行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改革。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是慈禧太后与康有为、谭嗣同等改革派人士所发起的。

它以加强君主集权和推进现代化改革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是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戊戌变法在这方面的发起者,提出应该大力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增加学校建设和改进教育内容,比如设立正规的师范学校、国家财政补助学生等。

2. 财政改革:在戊戌变法之前,清朝财政预算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落实。

戊戌变法中,加强了清政府财务管理,提出实行地租改革,使土地档案详细准确,税收增加,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收入。

3. 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加强中央的行使权力,尤其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为此,清王朝实行了强力的集权政治,实行“直属掌握制度”,并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和官员,并成立“河南制度”,用来确保中央实行其既定政策。

4. 强化军队:军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戊戌变法强调建设现代化军队,加强操练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没有达到当前财政、政治、文化现代化等方面的预期目标,但其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等现代化事业,但由于一些原因无法得到充分的推进。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53 商办 甲午中日战 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19 63 商办 甲午中日战 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18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探究:以上材料反映甲午战后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新现象?根据 教材,概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③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材料1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 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 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2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 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㈠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 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康有为
材料二: 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 官制,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巩固练习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D) ① 攫取高额回扣利息 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④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就救亡与启蒙的关系而言,应是救亡唤起启 蒙,启蒙为后来革命型的制度变革——辛亥 革命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中国不 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造,至少 不能很快改造”。
因而20世纪初年中国的政治变革要采取革命的 形式,而不再是改革 。 维新派中有很多人走向革命,如章太炎等。
1902年,梁启超的《新民说》,主张以国家思想、进取思 想、义务思想、自由权利思想改造国民精神,铸造“自由、 自治、自尊、合群、进步、尚武”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国 民,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新民说》是 继《天演论》之后晚清最富有影响力的启蒙学说。
赫德
变法维新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维新成功的三个前提条件,即启蒙者的鼓吹、当权 者的支持与实行家的努力,中国只得其一,而日本 三条皆具备,因此结果当然不同。
四、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价值
1 诉求制度文明的政治变革运动
2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
3 由救亡所唤起的思想启蒙运动
1 诉求制度文明的政治变革运动
从探索的内容上看,是 制度文明的肇始,具有 首创性。
载体之二
书局
载体之三
学会
载体之四
报纸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 度,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 交家,政治家,教育家。积极 主张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 他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 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 革新之道。
著述
变法
维新派 民权 守旧派 西学
《新学伪经考》,14卷,1891年
1830——1904年,咸丰状元,光绪帝的老师, 以书法著名于世。戊戌变法时,支持康有为,希 望通过成功的变法使光绪帝亲政。所以,慈禧太 后对付帝党时首先对他下手,这对光绪本人和维 新派都是很大打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共36张PPT)

激愤。

(2)领导人:康有为、梁
启超。

(3)在位皇帝:光绪帝。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4)要求:拒和、迁都、
变法。

(5)结果:这次上书并
没有上达光绪帝。

(6)影响:拉开了变法
维新运动的序幕。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2.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
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2.戊戌变法
• 月。
(1)时间:1898年6月至9

(2)开始:1898年6月11日,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
实行变法。

(3)名称由来:1898年是
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4)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项目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 治,打击了封建官僚, 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
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
可以为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
可知他主张( )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 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 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 堂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西方先进科学文 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抵抗外来侵略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3.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促使人们进一步寻求救国的方法。

(2)时间:1895年。

(3)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5)意义: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变法准备工作(1)创办报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刊,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2)成立团体:他们还成立强学会等组织,形成了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二、百日维新1.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897年,德国和俄国分别占领胶州湾和旅顺港,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异常严重。

(2)变法图强的呼声: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决心实行改革。

2.内容(1)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

(2)文化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政治上,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

(4)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

(5)教育上,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加以幽禁,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

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外,其余变法令全部被废除。

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这次变法共持续了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4.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5.影响(1)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发起的一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它反映了民族的意志,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2)维新派积极倡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学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1】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探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的过程

-
T感H谢A聆NK听S
戊戌变法的过程
过程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 要内容包括: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 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 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 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 门和无用的官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 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其过 于激进和急躁,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利于 改革,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重要的政治改革,其历史背景
和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 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 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 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下面继续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 过程和影响
戊戌变法的过程
背景
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面临着 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西方列强的 侵略和割据,使得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 到严重威胁。同时,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救 国之路,提出了改良主义思想,主张学习西 方,推行改革。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主张进行全面的政治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戊戌变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思想和措施,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和反思,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发展 。最后,戊戌变法也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影响深远。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进程和评价

戊戌变法进程和评价

翁同龢、荣禄是什么人?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 翁同龢、荣禄是什么人? 后三道上谕,材料1 说明什么? 后三道上谕,材料1、2 说明什么?
遭到守旧势力反对,慈禧揽权专制,满人猜忌。 遭到守旧势力反对,慈禧揽权专制,满人猜忌。
材料3 荣禄问康有为: 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材料3:荣禄问康有为:“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康有 为答: 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材料4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 材料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 184条 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 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 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 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 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 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 摘自《 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关系史》 关系史》 材料5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材料5: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 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变法期间,维新派积极推行新政,但由于保守势力阻挠,变法进展缓慢。
失败终结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
康有为:改革派领袖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派领袖,他的思想和行动 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制度,并制定 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设立议院、兴办学校、发展经济等,试图改变中国落 后的现状。
领导力量不足
光绪帝缺乏足够权力,改革派 力量薄弱,难以对抗强大的保 守势力。
外部环境不利
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外 部环境不利于变法推进。
结论: 继续推进改革开 放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变法为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今天,我们应该继续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不断探索前进。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洋务运动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力量。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 西方科技为工具,维护封建制度。 由地方官员倡导,以“自强”为目 标,主要涉及军事和工业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国力 ,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 题。
戊戌变法
以“变法图强”为目标,全面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实现国家富 强。
主张“全盘西化”,推行君主立宪 制,改变封建制度。
由皇帝和改革派官员推动,以“富 强”为目标,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个领域。
是一场彻底的政治改革运动,虽然 失败了,但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
戊戌变法的影響與意義
1 1. 推動中國近代化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它標誌 著中國近代化的開始,為中國 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 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 放松。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 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 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 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
原 因
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就是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 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 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失败原因再探
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 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 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 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 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 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 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 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 (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 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 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 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 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 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变革的历史演化

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变革的历史演化

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变革的历史演化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发生在晚清朝的一场政治变革。

当时的清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和外部压力,国际地位下降,内部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

政治改革成为晚清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而戊戌变法在数月内展开了一连串的改革措施,试图挽救朝廷的危机,然而结果却是艰难的失败。

本文将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演化,以及它与晚清政治变革的关系。

戊戌变法的背景:晚清危机日益深化晚清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数不胜数,成为动荡因素之一。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对外国家赔款庞大,使得国库空虚,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同时,社会中的官僚腐败日益猖獗,清廷的内部权利斗争也愈加激烈。

这样,清朝面临了国家主权的危机、财政缺固的经济危机、民不聊生的社会危机,以及后宫起义和太监势力的威胁等一系列困难。

为了企图摆脱困境,清朝政府开展了一连串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早在1895年就开始了“洋务运动”。

然而,由于政策矛盾、思想僵化,各种改革举措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于是戊戌变法的举行就成为必然选择。

戊戌变法的历史过程:修宪、设议院、增设学校戊戌变法在1898年六月爆发,其政策复杂,内容丰富,历时五个月,在这期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修宪、设议院、增设学校。

修宪是变法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现有宪法对于改革障碍颇多,并且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戊戌变法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宪法进行修改的方案,并且在八月实施。

为了加强民意参与,戊戌变法第一个重大举措是设立议院,这个议院由民选代表和官方派来的代表组成,可以公开讨论政治问题。

另外,由于需求教育改革来适应现代化的工业和商业需求,戊戌变法在整个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增设学校等。

然而,尽管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颇具雄心壮志,在它开始实施几个月时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它在实践中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对和压力,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影响:庚子事变和反动戊戌变法虽然开始的时候被视为一个有希望的改革尝试,但它几个月后的失败和衰败很快成为了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那么戊戌变法的内容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经济建设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15]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三、变法目的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是指清朝晚期的一次变革运动,以求挽救清朝的命运。

该运动始于1898年的戊戌年,以康梁密信事件为导火索,在清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整个戊戌变法运动历时两年,于1900年被废除。

戊戌变法是清朝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改革尝试,该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培养国力,挽救清朝的危机。

下面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洋务运动成为该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清廷建立了机器工厂,创办了洋务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冶铁、造船、火药、火器等技术和设备。

同时,设立了铁路、电报、战舰、轮船等建设项目,以提高社会生产力。

2.改革教育体制:戊戌变法提倡新学、新教育,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来培养新式人才。

清廷设置了直署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开设了数理化、外语、政治等现代科目,为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3.推行官吏考试制度:为了打破士人统治,促进社会流动,戊戌变法推行官吏考试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取消了士人特权,改为选拔官吏的方式。

实行考试录取的制度,凭借个人的才能与业绩来评定官员,并提倡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而非仅仅依靠士人的身份。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4.推广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倡导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文化的变革和改良。

该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平等和思想自由,呼吁尊重知识、重视实用、热爱创新。

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清朝保守的封建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戊戌变法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清廷内部的争斗以及国内外的复杂形势等因素,该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清廷的动摇以及列强入侵中国的战争,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废除。

虽然戊戌变法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运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思想,为后来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第五册第7课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第五册第7课戊戌变法

会考重点:
一、公车上书(概况和作用) A 二、《时务报》和《天演论》 A 三、百日维新 A
一、公车上书(概况和作用)A
1895年,针对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康有为、梁启超 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 和,请求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和《天演论》A 1、《时务报》:
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汉代,被征举的士子入京应试,都用公家的马车接送, 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赴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概况: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传到背 景,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 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 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3、影响(评价):
1)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倡导西 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有力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的 作用; 2)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 主的人越来越多。戊戌变法失败证明和平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促使更多的人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
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 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90年代初步 家,新兴地主经济力量增长,参与 发展,但经济力量小,社会基础薄弱。 倒幕运动的人多,社会基础强。 变法阻力 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由新成立 由维新派推动皇帝下诏变法,不触动 的明治政府进行改革,阻力小。 封建政治制度,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改革途径 倒幕派先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斗 争推翻德川幕府,然后以天皇的 名义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维新内容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 方位的改革。 变法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 结果 路,成为亚洲强国。 维新派没有改造旧政权的手段,改革 措施的推行操之过急,把改革的希望 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主要是经济、文化上的改革和编练新 军。 变法失败——但在社会上有启蒙作用, 有利于资本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我是近代中国开眼 看世界的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 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师夷长 技以自 强! 求富!!
引进西方的 先进科学技 术来挽救危 机!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 船和洋务企业,并不 能使中国富强!
君主立宪制度是最 好的政治制度!必 须进行政治改革!
1863—1894
1895—1898
119
274
680
1432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想一想: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 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11.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 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 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 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 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 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 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 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 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 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 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 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的内容
1、政治方面:(1)开放言路(2)精减机构 (3)任用新人。 2、经济方面:(1)保护鼓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2)提倡开办实业鼓励发明创造(3)注重农业发展
3、军事方面:(1)训练新式陆军(2)采用西洋兵制
4、文化教育方面:(1)设立中小学堂(2)提倡西学 (3)鼓励新著
慈禧太后与戊戌变法
据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所著《慈禧外纪》记载,慈 禧对请示的光绪皇帝表明了她的态度:“凡所施行之新 政,但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慈 禧这个表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她赞成变法,二是她 主张在不违背祖制的情况下,有限度有节制地变法。 帝后两党虽然在变法方向上达成了共识,但随着变法的深 入,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更致命的是现实 利益的碰撞在所难免。帝后两党的权力争夺渐趋白热化, 过于急躁的维新措施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慈禧,威胁到了慈 禧苦心数十年所建立起来的权力架构,动摇了后党的权力 基础。慈禧可以为了图强而容忍维新派的很多变法措施, 但她绝对不会容忍帝党和维新分子架空她的权力
变 法 失 败
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下令捕搜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 广仁六人同遭杀害。
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变法
英国官方态度: 贝斯福爵士:“我很遗憾,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维新者办事没有章法,过分急于求成,因而 造成他们的救国事业的失败。” 北京外交使馆看法: 维新党的计划是不合实际党。光绪皇帝可能把中 国弄得不成样子,太后是宫廷中唯一头脑清晰的 人,而她之及时干涉是有裨于时局的。
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大同学会蛊惑士心, 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 乱萌。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于9月18日去法华寺夜访袁 世凯,透露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并说皇上希望袁世凯可 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两日后,袁世凯 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 1898年9月20日,光绪皇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亲密交谈。 太后垂帘旁听,极为不满,当天深夜又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 帝欲软禁太后。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 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 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俄国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地区
山东 长城以北和 新疆
广东、广西、 云南 长江流域、 广东、云南 福建
法国
英国 日本
广州湾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 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二、过程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 清帝第六书》)
影响: 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 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 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 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 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外国资本家在中国 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过程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组织机构:保国会等 3、开始变法:时间、标志、措施(政治、经济、 文教、军事) 4、结局:失败(标志、原因)
三、意义 第一,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宣扬西方的 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得 到解放,摆脱旧文化的束缚,转化为近代知 识分子,维新运动开创了时代风气、社会舆 论和思想观念。
3、开始变法
(1)、 开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 (2)、标志: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书,宣布变法。 变法共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 军事。
思考题: 根据上述变法的内容,你觉得新法在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的除旧布新 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局限性?
思考: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 却失败了呢?试比较中日近代改革相同点和 不同点。 相似之处(可从改革的背景、动机和原因、舆 论准备、内部和外部条件、领导力量、具体 内容等方面来比较) 不同之处(可从两国社会变革的内外部条件差 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的领导 力量、具体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90年代—1895年,形成理论,阐述、 宣传变法思想(宣传的途径) (2)1895—1898年,维新变法思想发展为爱国 救亡运动(公车上书) (3)1898年6—9月,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百日维新(维新变法主张与百日维新内容的对比)
问题探究8
涉及的领域广: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 等,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 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从推行者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显 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 缓急,措施失当。 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初步 19世 发展 纪末 进一 20世 步发 纪初 展
出现实业 救国兴办 工业浪潮
民族资产阶级 登台,掀起维 新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进一 步发展成熟; 无产阶级壮大
短暂春天
比较康、梁、严、谭思想的异同点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借经学、孔子,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兴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 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 以自由平等批判君主专制、等级制度、 纲常礼教
谭嗣同
问题探究4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 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
后期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 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 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 《孔》《新》《变》《天》 经济、文化、政治 维新变法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失败之触动
戊戌变法整个变法的历史过程文献看了好多遍了,也结合了历史书籍和网上的所总结的,结合我自己的一点鄙见来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变法的问题小谈一下。

首先我们谈谈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问什么要维新呢?因为戊戌变法是没落的旧中国的图生存图发展的需求,必须得改革,改革它的政治体制,封建皇权体制不利民主思想的传播,或者干脆就这样说与民主大潮的思想完全被道而驰,皇权体制是独裁,哪里谈的上分权予民,更要改革它的经济体制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小农经济已经是时候画上句号了,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潮,冲击旧的落后封闭的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时代所需。

但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1、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

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安排,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身上,把变法看得太简单,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商议,慈禧那么大的权利不依靠拉拢,却拥护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犯了策略上的错误,错误地估价了西太后的政治立场,把西太后放在了与维新派敌对的位置,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在政治上缺乏凝聚力,改革的如何能够实现下去呢?
2、维新派缺乏从政经验,没有实权军权,计划失当,操之过急,推进得太猛太快,求治心切,从改革的内容和进程来看,戊戌变法在很短的三个月内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轰动性的300条改革。

改革的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触及的面太广,违背了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的原则和规律,使尚未开化的民众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推入了一种新的难以适从的社会氛围当中,整个情绪和心态无法安稳,容易引起社会混乱和不安,效果肯定不好。

何谈在民众中得到响应和支持呢?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得慢推广开来,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反对大跃进,一步步来,先弄
个试验区,小范围实验,看效果怎么样然后全国推广开来。

因为戊戌变法改革的冲动,群众对其了解的不深,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变法若缺少最基本的群众基础,你变法就只能是耍秀,实施的成效不大,失败那是肯定的。

比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一个小国就花了接近二十年的时间去改革,才逐渐被人接受。

同时戊戌变法没有组织措施来做保证就单纯的重大的行动计划很信任的交给了一个阴险的小人袁世凯。

这是百日维新最直接也最致命的一个打击。

小人当道,顽固势力的阻挠,?是君子的又能怎样呢?有才的人才华又能怎样呢?
3、另一方面,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

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希望日、英、美等国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办法来维新,救出光绪。

怎么可能,中国如成功了,他们又能如何支配瓜分中国呢?抱幻想的也侧面反映了维新派的实力不够,想得到外部的力量的支持,这也是很无奈的事实。

4、维新推行的是新主张新思想,但是却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借孔子托古改制,不敢批判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儒学,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实力太弱,想拉拢部分人支持变法,若宣扬推翻孔孟封建儒学,当时的世人谁也接受不了的。

如果我变法的话我也会权衡下,不会那么冒险。

也会少不了妥协。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时机不成熟,谁都不会那么傻的去冒险尝试。

内因是失败的根本,外因是起助推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保守势力强大的旧中国环境中,维新派是兴新力量,还有待时间的成长,国人还没有从麻木中醒来,那些胸怀大志有抱负的先进人士怀揣这理想,但却壮志难酬是个悲剧式的人物。

纵观历史和日本维新比较来的得出一些东西来,日本明治维新会胜利的原因是领导力量不同: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了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而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想采用改良的办法注定要失败。

实力是改革的最强有力的后盾,弱就会受人欺负,毛泽东曾说过弱国无外交2、政策措施所起效果,明治措施强制推行,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而维新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官府真正实施起来的又有多少?这与中国地太大,人太多,利益千丝万缕,情况太复杂有关,中央和地方权利的分散导致政令不能及时的实施,=比如现如今的中央楼市调控失衡就是这么回事。

3、国际环境有异日本维新时列强正加紧侵略亚洲,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而中国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所以中国错过了最好改革的时机了,变法变的太晚了。

而当代的改革开放是我们中国开的时候,抓住了机会。

改革变法历史上都不曾少过,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好男儿。

比如:商鞅变法、屈原与《宪令》、晁错与七国之乱王安石与变法、张居正变法与万历罢朝他们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更远的视角去仰观天下,指点江山,为社稷出谋划策,绘制蓝图,虽然很多的都失败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历史,以史为鉴,分析世事的变迁和得失,同时在今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改革精确度的高低已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中华的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富强。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改革出分力,贡献出一份自己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