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探究 教学设计
2、“顿挫”:主要是指诗歌的艺术形式。
(三)、学生合作探究杜甫“沉郁顿挫”风格在四首诗中的体现1、学生讨论找出四首诗歌的艺术境界:《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场面壮阔凄惨,让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雄浑阔大的意境)《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境界广阔深远、气象万千)《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境界辽阔雄伟、开阔博大)学生得出结论:四首诗中的意境都是开阔壮大,雄浑万千。
体现出“沉郁”的特点。
2、学生讨论总结四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兵车行》:忧国忧民。
《旅夜书怀》:壮志难酬、漂泊之感、孤独凄凉之情。
《登高》:人生凄苦、壮志难酬、孤独无依、衰老多病。
《登岳阳楼》: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
学生得出结论:四首诗中表达的情感都是深刻凝重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
体现出“沉郁”的特点。
小结:杜甫诗歌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体现出“沉郁”的特点。
4、学生讨论鉴赏四首诗的语言和韵律:《兵车行》:语言民歌化、口语化。
寓情于事之中,叙述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旅夜书怀》:以景写起,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节奏为二三,具有音韵美、节奏美。
《登高》: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寄寓遥深,措语天然。
直抒胸臆,笔力千钧。
《登岳阳楼》:朗读节奏为二二一、二一二,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学生得出结论:遣词用句停顿转折,节奏徐疾相间,音调抑扬顿挫,旋律跌宕起落。
体现出了“顿挫”的风格。
5、总结:从以上的探究中可看出:《兵车行》《旅夜书怀》《登高》《登岳阳楼》这四首诗都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沉郁顿挫的风格。
2.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以及如何欣赏杜甫诗歌。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杜甫诗歌的世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诗歌,注意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
3.4 成果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对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杜甫诗歌的世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成果展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杜甫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杜甫诗歌的相关图像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
3.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八、教学准备:1. 杜甫诗歌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分组讨论的准备。
九、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例如杜甫诗歌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和影响。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继续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其他主题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特点。
解读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诗歌中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特点。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杜甫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诗歌,注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3.3 课堂讲解:讲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强调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举例说明其特点。
解读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社会问题。
3.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提醒学生继续阅读杜甫的诗歌,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成就。
五、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写一篇短文,分析其沉郁顿挫风格和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学生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以丰富自己的理解和论述。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王维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学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独特性和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6.2 文化探讨:学生探讨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其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 年8 月第 1 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内涵;2.“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在《登高》中的体现;3.探讨杜甫“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在《登高》中的体现。
二、教学难点 1.“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在《登高》中的体现; 2.探讨杜甫“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一、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何谓“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
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简单来说,“沉郁”一般是指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深沉;“顿挫”就是诗中的停顿、转折,以及由此带来的抑扬起伏、纵横开阖等变化所构成的表现形式。
那么,总的来说“沉郁顿挫”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意境开阔雄浑、感情深沉悲慨、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结构富于变化。
二、《登高》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高二语文组集体教案教学过程【专题总论】一、沉郁顿挫的定义悲凉就是所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谨,感情的悲慨发展壮大、深邃、大度与浓厚。
颠簸就是所指其表现手法的沉著蕴籍,寒林谋篇的坎坷、变化的多端、反反复复高亢、切换加插的波澜起伏以及韵律变化等。
清人吴瞻泰《杜艺文志诗》云:“悲凉者,意也,颠簸着,播发也。
”沉郁顿挫泛指高亢郁积,在诗文上面意指诗风深邃蕴籍,语势存有停滞转折点。
《进调赋表》云:“至于沉郁顿挫,随时灵巧,而杨雄、枚皋之徒,庶可及也”。
沉郁顿挫主要就是杜甫诗的风格。
他的诗存有一种深邃的悲悯,无论是写下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下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就是深邃高耸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修养所构成的中和行事的态度,便把喷薄欲出的感伤遏制居住了,并使他显得缓慢深邃、停留低畅、起伏跌宕。
二、沉郁顿挫的构成八方多难的时代特征促使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遍地惨案的安史之乱,还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的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落魄景象。
所以说,杜诗的沉郁顿挫之风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作家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
丰富的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让作品充实;崇高追求则指导作品为人生效力。
杜甫经过长期的漫游,使他了解祖国大好河山,也陶冶了性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4],是对诗人的鞭策和自许。
仕途的不运,使他精神与身体承受着人生的悲痛。
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认识了现实的无情与冷酷。
努力使语句准确、凝练、生动,也是杜诗的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
杜甫写诗一直持文章本是吾家事的理念。
他的目标很高,对自己也很严格,务必达毫发无遗恨的境地,持读书破万卷的恒心,追无不惊人死不休的高标。
“万里悲秋常作客”[5],一悲,他乡作客;二悲,经常作客;三悲,万里作客;四悲,秋风萧瑟。
教案: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教案: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设想“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学这堂课之前,先拿出一定的时间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问题,再重点突出这一专题。
《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满腔的悲愤之情。
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章法句式和语言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对《旅夜书怀》一诗,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歌的初步教学重在朗读,高二学生刚大量的接触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诵读表现、传达出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体会杜甫作品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体味杜甫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1、导入:有人说,唐代的安史之乱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是2、杜甫是盛唐到中唐时期集大成的诗人,享有“诗圣“的美誉;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作“诗史”;杜甫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联在一起,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杜甫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沉郁顿挫”。
3、背诵《登高》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悲凉。
在起承转合处显示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4、了解“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浓郁、忧愤。
沉,主要是情感的深沉:郁,主要是情感的浓郁。
“沉郁”,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指语意的停顿间歇;结构上,表现为跌宕起伏,情景相间相融。
5、学习《兵车行》感受杜诗“沉郁顿挫”风格(1)读课文(2)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教学思路
简单思路一、导入后说说哪些诗句让你感动,抓住第二三首,从学生分析中概括出沉郁顿挫的特点。
体现在1、关心民生疾苦,2、忧国忧民。
结合《石》作重点分析,通过朗读,把特点感悟出来具体诗句分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面无可奈何,内心极为痛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态度镇定,勇敢、沉着,学生示范,并用上肢体语言。
三男邺城戍--皱眉出入无完裙--摇头请从吏夜归--眉头舒展,头稍仰。
,体会结尾营造了一种什么气氛?当时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悲凉沉痛心情师:这是情理之中,因此我们在朗读过程中需要注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语调要压抑,速度放慢,极力创造一种悲凉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语速从慢,音色暗淡,最后要有音已尽,情未已的效果。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国都、山河、城、草木。
构成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满目凄然。
(可以想像都城的春天都是这样,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是那些娇艳的花朵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鸟儿也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是诗人伫立在花旁,听着鸟儿的啼叫,无心欣赏,而流下伤时恨别的泪水。
③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画面,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接着亲人的牵挂和眷恋,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和冰雪因焦虑忧愁而不停搔首。
望岳这一首的诗风又是有一些奔放,这是他早期诗歌的特点因为当时他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拓展部分可以引用杜甫的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教学目标.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
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正如陈廷焯所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我们建议:.《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井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对《咏怀古迹五首》这首诗歌,师生可以通过分析王昭君这一悲剧形象来体会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浓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诗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本诗的起承转合来感悟诗人真率质朴的感情。
学习指导【“品读与探讨”指导】.“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色彩。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
3. 欣赏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沉郁顿挫风格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欣赏。
教学准备:1. 杜甫的诗歌文本。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沉郁顿挫风格的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解释沉郁顿挫的含义和特点。
2. 通过具体的杜甫诗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形式。
3.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三、情感表达的欣赏(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特点。
2. 通过具体的杜甫诗歌例子,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和体会。
四、艺术特色的欣赏(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具体的杜甫诗歌例子,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和情感表达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杜甫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沉郁顿挫风格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欣赏程度。
六、诗歌创作背景的深入探讨(15分钟)1. 详细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包括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杜甫诗歌的影响。
2. 通过杜甫的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如民生凋敝、战乱频发等。
3.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反映,了解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 厉庄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1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
第一课时 兵车行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通过鉴赏体会诗人对“开边”政策的怨愤和对百姓深重灾难的同情。
作者、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甫七岁,始作诗文。
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
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
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
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
五载至长安。
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
安史乱起,陷于贼中。
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
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
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
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
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
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
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
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一)诗歌背景: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
2023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2023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1【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旅途的夜晚⑵危樯:高高的桅杆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⑷飘飘:漂泊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__,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1)渺小、孤寂。
8-2沉郁顿挫杜甫诗《登高》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8-2沉郁顿挫杜甫诗《登高》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千古哀情,悲秋绝唱——登高杜甫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点】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观象。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登高诗”呢?预设: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节课我们跟随杜甫去《登高》,聆听诗人的吟叹,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一)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年青时,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优秀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韩愈以前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自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二.常识简介1.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3.作者生平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教学目标
.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
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正如陈廷焯所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
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我们建议:
.《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井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对《咏怀古迹五首》这首诗歌,师生可以通过分析王昭君这一悲剧形象来体会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浓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诗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本诗的起承转合来感悟诗人真率质朴的感情。
学习指导
【“品读与探讨”指导】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色彩。
被突然抓来的兵士,又急促地被押送出征,“耶娘妻子”奔走呼号,哭声震天,作最后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连写四个动作,把被迫出征者和送行的眷属的那种眷恋、悲愤、哀苦绝望的情感,表现得非常细腻凄婉。
诗人笔下的这次出征,灰尘漫天,车马人群慌乱无比;哀号
遍野,撕心裂肺。
诗人这种白描式的描写,给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强烈的冲击力,令人触目惊心,不可逼视。
2.诗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如贯珠,朗朗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诗人还运用通俗口语。
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诗人将自己凄冷的情怀寄寓在壮远的景色描绘之中。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境况的。
通过写景来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人如微风细草、独舟危樯。
诗人所写的辽阔的平野、浩瀚的大江、闪烁的星星,恰好烘托出了自己的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哀苦无告的凄怆情怀。
2.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
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
3.《客至》和《宾至》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
《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
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语带调侃。
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
“宾”分别为题。
【“积累与应用”指导】
.略。
2.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思。
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
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
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
他认为杀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
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
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