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00字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63c1d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0.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
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2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母亲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这是我读季羡林写的《寻梦》最大的收获。
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夜里总是梦到母亲。
梦里总是梦到一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可是梦醒来时,梦早已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永远都抓不住。
梦里梦见母亲,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太模糊了,但母亲做的那些事却还是记忆犹新,永远都忘不掉。
母亲对我的爱和帮助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让我想起了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是莫言的母亲对他的爱、支持和帮助。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整理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e148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5.png)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整理《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常常接触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由于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
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许多的圆满,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
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
”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简单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由于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势,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其次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爱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自真心的赞扬,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当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铺张大把的时间在生疏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情愿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
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索,让我们经受了更多的心灵上的熬煎,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洁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受许多。
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
![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d397b2240c844768eaee1d.png)
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导读:你过得太闲,才有时间执着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才有时间无病呻吟所谓痛苦。
你看那些忙碌的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努力上。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近段时间有幸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一书,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其中有一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笔下的荷花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b7a8d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2.png)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读完之后,心里仿佛被春风拂过,温暖又舒畅。
在他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宁静和从容。
他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也不故作高深地阐述大道理,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在《清塘荷韵》中,他为了几颗从洪湖带来的莲子能在门前的池塘里发芽生长,可谓是操碎了心。
从期盼着莲子能长出小荷叶,到荷叶慢慢地扩张,再到荷花的盛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每天都会去池塘边看一看,那种期待和关切,就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当荷花终于绽放,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也跟着感受到了那份纯粹的快乐。
还有《老猫》这篇文章,季羡林先生对那只老猫的描写细致入微。
老猫的脾气、习惯,甚至它的眼神和动作,都在先生的笔下活灵活现。
他写老猫在自己腿上摩擦撒娇,写老猫年老后行动的迟缓,写老猫最终离去时的不舍。
这哪里是在写一只猫啊,分明是在讲述一个相伴多年的挚友的故事。
透过这些文字,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对老猫的深厚感情,那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谊,让人不禁动容。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中,对大自然的描写也让我陶醉其中。
在《二月兰》里,那大片大片的二月兰,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一片紫色的海洋。
他说:“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它如浮云。
然而我却是在变的,月月变,年年变。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感慨,通过二月兰这么一个简单而又美好的意象表达出来,实在是妙不可言。
读着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我仿佛跟着他一起经历了那些岁月。
他在《夹竹桃》中提到,家里的夹竹桃默默地开放,无论春夏秋冬,始终如一。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家里也有那么几株花,虽然不是夹竹桃,但也是默默地陪伴着我长大。
每天清晨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种温馨的感觉至今难忘。
季先生的文字还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哪怕是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依然能从细微之处发现美好,找到生活的乐趣。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c9e10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b.png)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真"与"朴"是季先生的两大特点。
那读者又是如何看的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篇一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
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
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
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26782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0.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望天中云卷云舒,无从留意;听屋顶雨声荡漾,无量喜悦。
淡然时光逝去,一个暑假就这样从书页边掠过,读完了季老的散文,如同游走了一片又一片的风景,每一点,每一滴,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初次沉醉书香,我感受到他歌颂生命的美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在空荡荡的池塘中投下几颗莲子,秋凉落叶,春水盈池,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过去,漫长寂寞之后,荷花终究探出了脑袋。
而不到几天功夫,荷叶竟蔓延得遮住了半个池塘,无意之举,满塘风荷。
至今我还是觉得难以想象,莲子它又是聚集着怎样的力量,顽强生长。
耀眼红艳的荷花也正是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
它是那么美好,让一个又一个灵魂变得丰盛、深沉而不失愉悦。
这股生命力,算不算是一种渺小的伟大?放眼望去,满目绿荷红菡,成了我们眼中一幅风景画。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盒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季老曾经说过:“真理毕竟要胜利,乌云绝不会永在。
”我也曾经在茫茫人海中失去过信心,然而,是季羡林老爷爷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一个经历沧海桑田在艰苦奋斗中失去灿烂笑容的人,是永远做不成任何事情的,甚至连先前仅有的的前途也会烟消云散。
他也曾到过一个陌生的国度,也在欧洲游记中向我们倾诉了刚到德国时人生地不熟的迷惘心情,直到在那个曾生疏的国度融恰生活。
他游历过许多风景。
攀登黄山时,那些闻名天下的奇松怪石成了他笔尖上一幅不朽的中国水墨画,渲染得别有一番风趣,世界永存,黄山永在。
游历唐大招提寺时,那成百上千的梁柱成了他笔尖上的朋友,无比亲切。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美,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融恰与和谐。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9a2f5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c.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季羡林散文篇1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8ab4a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b.png)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篇一:《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
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
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篇二:《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4687c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d.png)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季羡林大师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缅怀季老之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段20XX“感动中国”给先生的颁奖词。
确实,这几句话,先生足以担当。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父;叔父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一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十年浩劫,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
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
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
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
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
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
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
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
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
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10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93f6664693daef5ef73dcb.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10篇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1“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欲不消心难平,感觉离家渐近而心情也随着新年脚步的将近变的不在沉稳,不知道激动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动浮躁的脉搏跳的沉稳点,还是需要读一读好的书,好的文章是用心写出的,华辞丽藻很难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酿造出文中佳酿。
今天偶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读到第六段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复一年的观察门前清塘,始终没有放弃,正是那份难得的等候期盼,终于迎来翠盘荷香六月赏。
有一情节很是打动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联想到的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季老深深体会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而并没去强求工整,而是用一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可见作者对“池花对影落”之欣赏!季荷,是周一郎先生为季老荷花赐的名,季老更是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最后一句更是写下:“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而我用什么样的祝福来祝福辛勤劳动一生的季老?只希望清塘里的荷香为他老人家飘的更香更远。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2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篇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ffcf3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6.png)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篇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思考和分析,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思考和评价,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e0fb7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d.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
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2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母亲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这是我读季羡林写的《寻梦》最大的收获。
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夜里总是梦到母亲。
梦里总是梦到一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可是梦醒来时,梦早已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永远都抓不住。
梦里梦见母亲,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太模糊了,但母亲做的那些事却还是记忆犹新,永远都忘不掉。
母亲对我的爱和帮助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让我想起了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57412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41.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c19ed2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74.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觉得他不只是个作家,还是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触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篇文章。
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我认为,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很难。
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依然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才更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要处理好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要有善良宽容之心,对待朋友要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有时难免会磕磕碰碰,但要相互宽容、理解。
第三件事是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我个人认为是最难的。
因为人都有私心杂念,要战胜自己就必须消除杂念、淡泊名利、保持平和心态,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
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能做到可真不容易啊!季羡林散文读后感2死亡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都避免不了的。
死亡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季羡林写的《老猫》就讲述了这个道理。
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吧!季羡林先生养了一只叫虎子的普通猫和两只波斯猫。
这两只波斯猫与虎子非亲非故,但虎子还是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女对待。
这两只波斯猫中,其中一只叫咪咪。
咪咪临死前的时候,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因为大部分的猫都会这样做,他们不想让主人看见自己的尸体,不想让主人因为失去自己而痛苦。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猫也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
也难怪季羡林先生都把这三只猫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啦。
从虎子和咪咪的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读季羡林散文读后感8篇
![读季羡林散文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608e6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a.png)
读季羡林散文读后感8篇读后感是一种沉淀思想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季羡林散文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
近日,读了《季羡林散文》,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季老一生,真可谓是历经坎坷了。
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长于战火纷飞的人世间,而唯一有希望能显得美好些所谓的留学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战的硝烟。
晚年的许多时光,却也只能在病榻上熬过。
所幸,人生的苦难往往与成就成正比。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十分亲切自然。
其实人的伟大,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这位慈爱长寿的老人,将那数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优雅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状景,或言志,或怀人,动之以情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天地。
那平淡无味的黑字,略带俏皮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情感,无不充斥着我的内心,这大概便是季羡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岁月听他一一道来娓娓动听,《牛棚杂忆》将莫大的愤懑写得似乎不值一提。
并不圆满的人生轨迹,在季老看来不过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尤其是在一个常人已无法企及的年龄上。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于1998年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得意之作,写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奋不已,读这篇文章,眼前总浮现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极强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银丝,漫步在曲径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丝瓜》处处透着童真,俨然一个懵懂孩子对新鲜世界的憧憬之作。
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也只有纯洁的灵魂所支配的躯体,才能写下这样一份纯真。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3篇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7c6e3355270722192ef79b.png)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3篇《季羡林散文精选》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1晴好的午后倚窗而坐,轻轻拨弄着阳光透过树梢间散碎的光片,看无数光点在手中这本季老的著作上跃动。
细细品读,文字清新而雅然,淳朴隽永又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这真是平淡的文字里有着深深的震撼。
大概是受了奶奶总是碎碎念叨的俗语“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的影响,我对猫也就无多少好感了,但读了季老的这篇温情洋溢富有哲思的《老猫》,观点便有了些许偏向,也更喜欢上了那“两只眼睛颜色不同,一黄一蓝。
在太阳光下,黄的特别黄,蓝的特别蓝,像两颗黄蓝宝石,闪闪发光,竞妍争艳。
”“浑身长毛,洁白如雪”的波斯猫了。
在老猫虎子暴烈如虎,到哪儿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霸气之下,更闪耀着母性慈爱的光芒。
这只“霸王猫”咪咪面前俨然就是一个极为称职、温柔敦厚的母亲,坚决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在吃饭的时候,平日对人声色俱厉的神情倒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像一个慈爱的母亲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大快朵颐,自己却甚至不懂一些饭菜;还不时逮写小动物,算做女儿的小点心,真是体贴细致入微啊;见“女儿”丢下亲骨肉不管,它却俨然一副姥姥样,照顾地尽心尽职……这只小猫也着实特别,读到这我不禁发出会心一笑,也为这只“义猫”的义行感动了一把。
季老在和小猫的相处当中参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的确,动物虽不能言语,但它们之间的真诚相待、及小猫对死亡的处理方式是值得我们去体悟的。
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
它们便会在大限之日即将来临的前夕悄然走出家门,找一个偏僻的角落或是树洞静静地等待,因为它们不想让主人看到自己的尸体心烦或悲伤,它们想把那些最快乐的回忆和它们最美好的形象留给主人。
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变描绘的那种对死亡的释然,不禁让我想到了墨西哥人,提及死亡亚洲人不免是一种避而不谈,生怕犯了忌讳的态度,而在这个快乐的国度,死亡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人们会在茶余饭后用死去的人来开玩笑,会在墓志铭上用诙谐的的语言来描述此人的一生,甚至连墓碑都不是那么呆板阴沉的。
学习季羡林散文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学习季羡林散文心得体会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97994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f.png)
学习季羡林散文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8篇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笔记读后感
![8篇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ba89a059eef8c75ebfb393.png)
8篇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笔记读后感8篇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笔记读后感导读:没有人要求你必须卓越,除了你自己。
没有人能一步到达卓越,只需每天进步一点点。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笔记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篇1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很多。
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季老散文的风格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非常真挚,细腻。
他的文章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点。
季老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
季先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
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
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读季老的书,我领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篇2《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01e7f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c.png)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1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
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
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
修身、哲学、寄情、旷达。
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500字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0a7092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b.png)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500字季羡林散文读后感500字精选篇120XX年7月11日,季羡林爷爷离我们远去了。
季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作家等。
他精通12国语言,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
季爷爷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是公认的学界泰斗。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今天我读了《清塘荷韵》,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
《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希望长出莲叶荷花。
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终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
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
那里的荷花不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
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
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阳开,我看比较工整。
《清塘荷韵》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心情。
*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
季爷爷是知道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
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诗句引用得很多。
如在*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爷爷的*特别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500字精选篇2《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用血和生命所写出来的,他视此书为自己留给后人的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就像书中语言所形容,“恍如大梦初觉,彻底悟透了人生。
”在半似调侃、嬉笑怒骂的语气中,季老用了悟人生的智慧,向读者陈述了那段"十年浩劫”的悲惨史。
《牛棚杂忆》揭露了““””的残酷性,读后让人不寒而栗。
季老作为北大东语系的系主任,被批斗到差一点自杀,如果再想到到老舍、邓拓等人自杀的悲剧,““””的残忍确实令人不忍耳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00字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500字
导读:你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
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
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遗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
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
”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为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态,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欢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
自真心的称赞,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该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浪费大把的时间在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愿意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
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考,让我们经历了更多的心灵上的折磨,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2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
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
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
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
修身、哲学、寄情、旷达。
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
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3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4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
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5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
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
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
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
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
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
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
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
其间妙趣横生。
这儿是趣,那儿是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
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
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
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
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
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
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