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经济学家认为的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陷阱——“中等收入陷阱”。

东亚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培训课件(共45张PPT)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培训课件(共45张PPT)

们的实际收入,但由于这些经济体产业结构单一,过
于依赖自然资源,其他配套设施和行业发展缓慢,难 以形成有效控制外部冲击的体制屏障,所以其发展的
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有证据表明,如果处理不好整个
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些国家将遭遇“中等 收入陷阱”。
俄罗斯:1.05万美元
土耳其:1.02万美元

旦:0.44万美元
放了经济活力
政府:有形的手
中国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又充分发
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国政府是经济建设型政
府而非公共服务型政府,长期把GDP增长为主要
经济目标。
3.主动融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每个国家均有比较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受劳动力 供求关系的影响,劳动力价格一直稳定在较低 的水平上,中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 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创汇——积累资 本——投资拉动
1.实现机会平等,为公民尽可能创造公平的起点
大力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统筹城乡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的发展
开征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抑制财富的代际
传递
2.对垄断行业、国企、国有控股企业的收入分配,
尤其是高管的收入进行严格监管 3.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或者按家庭征收个税, 保护中产阶层,扩大收入中间层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城乡低收入阶层 5.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障体 系
狄更斯《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
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
,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
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

干部学习课件: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及对中国的针对性(上)

干部学习课件: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及对中国的针对性(上)

干部学习课件: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及对中国的针对性(上)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一、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依据前不久白老师承办的,就在你们学校开了一个世界经济学协会的一个大会。

在这个大会上要卸任的会长青木昌彦做了一个演讲。

这个演讲,他结合东亚的经验把经济发展划分成五个阶段。

我觉得,在前面的基础上就更细化了,我前面都讲得太抽象了,现在就和我们现实逐渐接近一些了。

第一个阶段,马尔萨斯式的贫困陷阱阶段,这是一样的,它总是我们的起点,当年我们大家都穷过,美国人穷过,英国人有穷过。

第二个阶段,它开始打破了低水平均衡,这时候政府有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

比如说二战以后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新独立的这些国家。

这时候它定义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后,完全靠政府也不可能长期的,因此有一点的市场规划发挥作用,因此是靠结构变革。

比如说从农业逐渐转向第二产业,以后再发展第三产业的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革来推动经济增长。

因为是库兹涅兹,概念化了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的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因此会长说第三个阶段应该叫k阶段,库兹涅兹通过结构变迁实现了发展阶段。

当然,他也会赞同我,他也说库兹涅兹阶段也可以叫刘易斯阶段。

再以后,他说中国接近完整的库兹涅兹发展k阶段,等同是赞同我们说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了。

因此,下一步中国要走向s阶段,要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他说韩国现在在这个阶段上走得不错,中国正在向这个阶段迈进。

这个阶段完了以后,比如说日本就进入到了pd阶段。

phase demographic transition,叫后人口转变阶段,比如说我们2015年以后我们就没有人口红利可以收获,我们也慢慢地接入到那个阶段。

日本,很显然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

他已经进入到了后人口转变阶段,会长就讲了m阶段、g阶段、k阶段、h阶段、pd阶段,这是五个。

在这里头我们也可以想象到经过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可能是中等收入向上迈进的一个时期。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ASKAN t^
© 2tX»9 ISËAS
iL'
Bulletin
Vi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6.
No.
I, A p r i l
2IM)*)
generally uncompetitive, and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remain very weak by East Asian standards. From the mid-1980s to the mid-1990s, growth was stimulated by the incentive and reallocation effects of internal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doi moi). Subsequently, from the mid-1990s to the present, growth has been supported by new trad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large inflows of foreign funds. Industrial activities — especially manufactured exports — continue to be dominated by foreign fimis, and value creation by local firms and workers has been limited. Now that Vietnam is nearing the final stages of systemic transition and global integration, productivity breakthrough is needed to climb further. Future growth must be fuelled by skill and technology rather than a mere injec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Growth statistics presented in Table 1 are consistent with this interpretation. Until the mid1990s, the incremental capital-output ratio (ICOR) was low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to growth was high, which indicates that growth was achieved through improved efficiency — albeit from a very low level of planning years — without much investment.^ In the latter period, ICOR rose, TFP's contribution to growth declined, and capital's contribu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t is an indication of investment-driven growth with low efficiency in capital use.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policy package prescribed by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mational Monetary Fund such as liberalization, privatization, legal reforms,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so on, may achieve middle income if they are properly executed, but that is not enough for continued growth to higher income. Vietnam's growth pattem basically follows the past experiences of East Asian neighbours whose features include opennes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as an initiator of growth; deepening intra-regional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igh savings and investment;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growth-generated problems such as income and

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过往几十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的国家,大致分两种: •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会用5~10年的时间顺利从1万美元
提升至2万美元,从而顺利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 以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土耳其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就进入长达10年的经济
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中,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另外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是印度,但印度的 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只有中国的1/5。 • 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人均GDP1万美元,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卡。“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就是指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这个关卡。 • 目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划分: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 996美元到38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3896美元到1205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超过12055美元是高收入国家
看完观点,再来看几个现象。这样会更直观一些,让我们对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 美国是在1978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当时美国的人口是2.23亿。随后这40多年里,美国一直蝉联世界
上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桂冠。 • 直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被中国取而代之。并且中国是世界上唯一
展到人均GDP1万美元的程度但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让本国经济只停留在资源型,或者劳动密集型的经 济层面上 • 日韩是其中转型成功的国家,冠冕堂皇的原因就不说了,我们不妨看看转型成功前都发生了什么 • 日本:日本1981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987年达到2万美元,用了6年时间把人均GDP突破中等收入陷 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此期间,发生了广场协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实际上就是日本缴纳给美 国的投名状,随后90年代泡沫,日本被痛宰一刀,经济长期停滞; • 韩国:1994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996年达到1.2万美元,刚好达到门槛。结果1997年爆发的亚洲经 济危机,给予韩国经济重创。在外汇枯竭,整个国家都面临破产风险的情况下,韩国只能朝IMF求援。最 终IMF以提供大量贷款为诱饵,逼迫韩国完全放开自身金融市场,将经济自主权完全交于美国处置,才得 以度过亚洲经济危机。而大量韩国企业被外资在经济危机中以白菜价抄底,甚至韩国的支柱企业,比如三 星,高达56%的股份都掌握在美国手中,变相窃取了韩国经济发展成果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ppt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ppt

1
何为“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 3 4
5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吗?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小组成员与分工
第4 页
1
1
何 为 “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
世界银行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划分
第5 页
2
1
何 为 “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
“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 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 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 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 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 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 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 阱”阶段。 ——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
实现经济 增长动力的 转化
不断缩小 贫富差距
坚持市场化 改革方向
构建稳定 和谐的社会 环境
第 12 页
1 2 3
4
中 国 如 何 跨 越 “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
来自各界的观点和声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判断,就中国的增长形态而言,落入拉美、东 欧一些国家那种“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出现重大挫折或反复。不过, 在中国经济增长“自然回落”以及回落后转入新增长期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特殊的 矛盾和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刘方棫认为,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中国有落入“陷阱”的风险, 但“十二五”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若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筹应对,是可 以有所作为并避开“陷阱”的。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对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别国经 验可循,但绝无模本可复制,不能以其他国家的轨迹来推断中国的发展走向。

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战略讲述PPT课件

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战略讲述PPT课件

2021
36
2021
37

2021
4
定义界定 现象本质 经验启示 面临挑战 策略选择 结 语
中等收入
“2012世界银行国家分类的收入标准(人均收入/美元) 低等收入 下中等收入 上中等收入 高等收入
2005 <=875 876-3465 3466-10725 > 10725 2008 <=975 976-3855 3856-11905 > 11905 2011 <= 1025 1026-4035 4036-12475 > 12475 2012 <= 1035 1036-4085 4086-12615 > 12615 中国2008年人均GDP为3315美元,已进入中等收人国家发展的 中等区间。 中国2011年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
公共经济与 财政研究
我们毕业啦 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的挑战与策略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2021
1
目录
定义界定 现象及本质 国际社会经验与启示 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策略 结语
21
3
定义界定 现象本质 经验启示 面临挑战 策略选择 结 语
中等收入
“19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Woo (2011)以各个国家收入水平占美国收入水平比重的大小来 对国家分类,并将这个比例定义为赶超指数(Catch-Up Index,CUI)。 他将CUI>55%的国家定义为高收入国家;20%<CUI<55% 的国家定义为中等收入国家;CUI<20%的国家定义为低收 入国家。
中收入国家
B
多数集中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欧洲与中亚、 东亚与太平洋、中东与北非地区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上午12时57分5秒 第14页
3.4 深入地看
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不是人均收入,而是生产 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力;
决定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是收入的平均水平,而是收入
的合理分配。 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 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列宁
上午12时57分5秒 第15页
上午12时57分5秒 第12页
3.2 科学地看
应当看到,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是 复杂多样的,也是具体历史的,与所谓的中等收入其实并无直 反映任何经济规律。 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面临的问题各
在当今世界,处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有100多
个,它们的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经济体制、 接的必然联系,人均收入这一概念只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不 不相同,很难用一个空泛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参考文献:《三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详解“中等收入陷阱”》
上午12时57分5秒
谢谢大家!
2015年5月
第8页
2失发展模 式转换时机
宏观经济政 策出现偏差 对发展公平 性重视不够
难以克服技 术创新瓶颈
上午12时57分5秒
第9页
3. 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陷阱”
第10页
3. 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陷阱”
客观地
看 具体地
科学地
看 深入地


上午12时57分5秒
1.“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
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
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
快速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 经济长期徘徊停滞而无法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上午12时57分5秒

第八讲中等收入陷阱分析PPT课件

第八讲中等收入陷阱分析PPT课件

2021
19
中国积极应对挑战: (一)避免“转型陷阱”,抓住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 (二)防止“拉美陷阱”,实现“包容性增长” (三)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2021
20
以收入倍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收入倍增?5D
1、disparity 差距缩小的收入倍增,机会均等的收入倍增。 Reducing Income Distribution Disparity 低收入阶层增长速度高于高收入阶层;落后地区收入增长快于高收
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国家在进入中 等收入水平阶段后,如何打破创新不足的恶性循环,寻找到经济增长 的持续驱动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2021
24
人均收入水平
消费驱动:收入增长带 动总量增长
创新驱动:基于效率的 增长
投资驱动:基于积累的 增长
中等收入陷阱
低收入陷阱
工业化初期中期
工业化中后期
2021
14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体制因素 一是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改革进展迟缓。 二是金融体系相当脆弱。 三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根本打破。 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有失公平。 五是政府职能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2021
பைடு நூலகம்
15
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促进中国由高速、粗放型增长向均衡 增长、可持续发展转变。
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2021
26
思考
1、中国存在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2、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驱动 由 要素投入/资本驱动转变为技术驱动, 自主创新驱动。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表述“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具体内容是,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何时提出世界银行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总结拉美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时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将“中等收入陷阱”明确定义为“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

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

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中等国家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成品上相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

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因此,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

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

“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

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
中等收入陷阱&中国
1
主要内容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案例及其教训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六、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分析
2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和含义 世界银行2006年为诊断东亚经济发布了一份《东亚 经济发展报告(2006)》报告,其中提出“中等收入陷 阱”这样一个概念。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 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 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 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 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 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 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 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导致经 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 日本推行了财产公示,日本的媒体也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 揭露了多起首相腐败大案。
❖ 此外,日本还有较为完备的防治腐败的法律和制度,日本 刑法典中设立了反贪污贿赂罪专章,该法先后进行过13次 修正。
❖ 在处理腐败问题上,韩国由总统带头进行财产公示,铁腕 反腐。
9
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 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 “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3
4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
人民论坛杂志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 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特征:
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 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 失、金融脆弱 人民论坛,2010.7.15
5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
▪ 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社保。在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到来前,日本就 基本完成了福利制度的建设,并积聚了足以抗衡后来出现的更严重、更 长时间的经济衰退的力量。
8
日本、韩国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自由、藏富于民
❖3、重视反腐 推行财产公示制度
❖ 官员腐败和政府失去公信力是导致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 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 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 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 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 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GDP在 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 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 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 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 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 日本建立工会组织,制定了劳动三法(工会法,劳动关系法,劳动基准 法),承认建立工会的自由和与团体的斗争的权利。
▪ 进入70年代,韩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村运动”,以政府支援、 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家乡建设。
▪ 日本和韩国的上述改革,增加了农民和工人的收入,避免了随着经济发 展出现过度的贫富差距。
6
日本、韩国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自由、藏富于民
❖ 1、破除经济垄断 强力打压财阀
▪ 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政府冻结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 家大财阀的财产。此后解散对象不断扩大,先后指定56个家族为 财阀家族,625个公司为“限制公司”。为防止财阀复活,还公 布了《关于禁止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和《经济力量过度 集中排除法》,并按此法律分割了325家被指定为经济力量过度 集中的企业。
❖ 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扩大,缩小了城乡和居民 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更趋均衡,为跨越“中等 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10
日本——技术
❖ 日本以《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的发表为标志,正式提 出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1950年—1962年间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为67%。 1965—1985年间,日本经济增长中约32%归因于技术变化, 55%归因于资本投入的增加,13%归因于劳动投入的增加 (美国经济增长中约20%归因于技术变化,45%归因于资本 投入的增加,35%归因于劳动投入的增加)。 从工业结构看:

日本、韩国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自由、藏富于民
❖ 2、重视增加民众收入和社保
▪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10年内将 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一倍,而仅仅经过7年的努力,就实现了国民收入翻 番。
▪ 二战后,日本为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农地改革,废除地主制,佃耕农 成为自耕农,取消了高达50—70%的地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韩国在1950之后的30多年间,政府曾重点扶持三星、乐喜、东洋、 金星等较大的垄断集团。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财阀逐渐形成了 与政府、银行之间的三角关系,大多举债经营。进入上世纪90年 代,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财阀经济模式”不利于市场化竞争、 容易催生腐败等弊端,开始减少对财阀支持。1998年初,韩国前 总统金大中上台伊始,强力打压财阀,整改财团财务结构,实行 企业重组,规范金融秩序和投融资体制,加强税务监管等措施。
▪ 从1955年到1960年,日本的纺织工业只增长了62.4%,而钢 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及煤制品分别增长了 1.21倍、3.44倍、96.3%、1.71倍。
▪ 进入1960年代,日本工业结构又出现了高加工化的趋势。汽车 工业、家电工业的崛起与迅速增长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 进入1970年代,带动工业发展的是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一般 机械和运输机械等。
▪ 1980年代后,促进日本工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力量是技术密集化 和高附加值化,造船工业、电气及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民用 电气机械工业等通过机器人、数控机床和微电子技术的利用获 得了迅速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是成功的。
11
韩国——技术
❖ 韩国上世纪70年代“汉江奇迹”主要依靠出口导向战略,但此后将发 展方向从扶持和保护产业转向鼓励竞争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