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主题48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冷战)
雅尔塔三巨头会议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 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 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 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局 部 热 战
美苏全球对抗的冷战格局
二.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表现一、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项目 原子弹
热核炸弹 洲际弹道导弹(ICBM )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多弹头导弹(MRV) 反弹道导弹(ABM)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 远程巡航导弹
全面冷战
苏联(年)
1949 1953 1957 1968 1968 1968 1975 1984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 》, 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苏联的 军事政治 集团。
知识小结
对象: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 国 的 “ 冷 战 政 策 ”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 形式: 形式,进行遏制 杜鲁门主义 (全面开始)
美国(年) 1945
1952 1958 1960 1966 1972 1970 1982
--------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表现二、德国分裂——柏林墙
全面冷战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 柏林墙全长169.5公 里。沿墙修建了253 个了望塔、136个碉 堡、270个警犬桩。 此外,还有一接触时 就会发出信号的铁栅 栏119.5公里。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华约 北约
北约和华约建立的影响
标志着二战后欧 洲出现了两个敌 对的军事集团, 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和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之间的 “冷战”对峙局 面最终形成。
北约
华约
(四)冷战的实质是什么
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
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 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 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 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 各个领域。
(三)苏联的应对— 1、政治方面 苏联的反应强烈,并 于1947年9月成立多个 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 的情报局,协调各国 共产党的行动。
苏联的应对—
2、经济方面
经互会的成立
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 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 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 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 员会(简称经互会)。1949年4月, 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 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 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 经济发展。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一)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冷战的根源.
(二) 形成过程:
1、遏制理论的提出: 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 凯南发回电报,
主张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
锁等方式来遏制苏联。由此遏制理论出台。
⒉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拉开“冷战”序幕
丘吉尔在杜鲁门 陪同下前往富尔 敦发表《和平砥 柱》演说。
铁幕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至亚得里亚海的里雅 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 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 的势力范围之内 。
高中历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中历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国家 1947年 1949年 1955年美国“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苏联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形成影响:
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表现:1949年德国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热战)
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实力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2)对峙表现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方法技巧]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措施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维导图]“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答题术语]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3.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一分为二。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考向预测: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五 第1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制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通过“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华约”对抗“北约”(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核心论点:冷战时期,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二、链接选修(一)美苏争霸(选修3)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①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_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单元20世界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年代中期 苏联处于攻势, 间地带
至 70 年代 美国转攻为守 (2)美国从越南撤军,1979 年中美关系正
末
常化
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 20 世纪 80 美 国 对 苏 联 采
中国的关系,放弃 20 世纪 70 年代扩张 年代末 90 取强硬态度,而
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年代初 苏联全面收缩
义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
制和利用国家政 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
场机制作用,利用
权,并通过国家 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
计划和市场经济手
政权干预和调节 理经济,具有封闭性、
段,具有开放性
经济
僵化性
2.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 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都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两 国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 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双方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 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 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并退出这些地区
主题三 战后三种经济模式的比较
国家垄断资本主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项目
义(西方模式)
体制(苏联模式)
体制(中国模式)
生产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资料所 为主导,适当发 生产资料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有制 展混合经济
同发展
指导思 想
凯恩斯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 世界的新变化主题一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1.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 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雅尔塔体制确立。 (2)最终形成:1955 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两国由于同时在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面临着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双方在战时结成了相对紧密互助关系。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战时共同面临的威胁也宣告消失,双方由于在信奉的国家理念的差异所带的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系列的矛盾导致双方由战时的友好互助关系变成了长达数十年的两极对峙的格局。
两极格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两极格局形成后对世界又怎样的影响关键词:两极格局美国苏联一、两极格局存在的时间及含义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
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极具膨胀。
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
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早在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密苏里州的一篇演讲中说:“从波罗的海的死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个铁幕已经降落在大路上。
”于是,“铁幕”这个词成为分隔东西方的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专业术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英美结成了反法西斯的战时同盟,在战后通过苏、美、英三国首脑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得意加强。
在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
从力量对比看,苏联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解放了全国领土,并帮助许多国家获得解放。
根据波茨坦公告,苏军占领了德国的东部地区,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只政治力量。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德、意、日在战争中被打败,后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美国却占尽战争便宜,大发横财,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苏联和美国在战争期间对欧洲的事物发挥了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在和平解决期间必然会有所发挥。
早在战争前期,美国和英国就酝酿要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体系,以保障欧洲和世界和平,苏联表示支持。
于是,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召开联合国会议,起草联合国宪章,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国际纠纷。
而在寻求战后解决办法的谈判过程中,争论随之而起。
主要集中在欧洲如何组织起来的问题上,也就是,谁控制欧洲的问题上。
由于苏联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他所担心的是德国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重新控制欧洲,他急需恢复经济和保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苏联企图竭力维持战时同盟,保护战后处理德国、波兰及划分欧洲和远东势力范围的协议。
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显然预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能会出现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革命运动浪潮。
他们准备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控制苏联军队所占领的领土和人民。
如果美国在战争结束后从欧洲事物中脱身,那么,不久就会使欧洲完全听命于苏联,长此以往,必然会危害到美国。
由于有了这种认识,美国就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事务。
西方国家普遍担心德国会沦入苏联之手,然后谋求更远的西部强行施加他的影响,尤其是1947年,共产党一直是执政的联合政府的成员,而他们进行颠覆的潜在力量是不会被西方政治家们所忽视的。
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因果分析
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因果分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终结作以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而社会主义苏联的军事实力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过程:第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二战后,美、苏、英等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与局部的“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发展。
二、两极格局的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使主宰世界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了。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力量对抗现象。
冷战的主要参与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两极格局,这一现象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调整。
苏联在二战中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盟国之一,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然而,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以及对战后德国的分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和不满。
西方国家担心苏联在战后的影响力膨胀,因此开始采取遏制政策。
美国是西方国家的领导者,其对苏联扩张的担忧尤为强烈。
美国推行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例如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这些政策旨在帮助西欧国家进行经济复苏,并建立起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以对抗苏联的威胁。
苏联则通过推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实施核武器计划来加强自身实力。
苏联的努力导致了一个明显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的对立。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
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了竞赛,包括军事、经济、科技等。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曾多次濒临核战争的边缘,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尽管双方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他们之间的竞争和敌对态势对世界和平和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冷战的紧张局势开始缓解。
苏联内部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崩溃和政治体制的困境使得苏联无法与美国相抗衡。
最终,苏联于1991年解体,冷战也正式结束。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极格局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加大了各国之间的隔阂。
在两极格局的影响下,世界分为东西两个阵营,导致了很多地区冲突的爆发。
同时,冷战也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和军备竞赛,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总而言之,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20世纪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9讲 课题52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在对峙过程中,美苏互有攻守,既有对抗,也有缓和;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同时随着战后西欧、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两极格局中又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对经济宏观调控,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力,并通过建立福利国家等形式,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外部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维护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化生产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但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而失败,引起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二战在带给人们深重灾难的同时,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课题52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形成:“北约”、“华约”的成立,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对人类进步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易错微析美苏冷战中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例题1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北约的成立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华约的建立答案:D解析: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答案D。
例题2二战后初期,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局面。
“不战不和”的局面是指()A.冷战的两极格局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世界的多极化D.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对峙答案:A解析:二战后的冷战,形成两极格局,美苏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对抗,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局面。
答案A。
1.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和平。
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B. 冷战C.朝鲜战争D.中东战争2.历史上,世界政治格局曾多次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为()A.两极格局B.美国独霸C.一超多强D.多极化趋势3.某班开展“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探究活动。
下列内容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A.《共产党宣言》B.十月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北约”“华约”的建立4.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崛起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D.欧洲走向联合1.【答案】B【解析】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B。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美苏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思考: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
2.日本经济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残 存封建因素;③重视教育和科技;④采取制 定经济计划的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 经济的发展;⑤朝鲜战争的刺激等。
2)表现: 1956—1972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 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位经济大国.
3)影响:
(1)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 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
到黑客攻击,而多个外国媒体的报道草率的认定黑客“来
自中国”,甚至“中国军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
在北京作出回应:“……有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妄称
中国军方对美国国防部实施网络攻击,这是毫无根据的,
也是冷战思维的体现。”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C
A.进攻
B.联合
C.遏制
D.诬陷
3.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是西欧) 接受了美国130亿美圆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 贷款。丘吉尔把美国的做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
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墨西哥)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4)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影响: (1)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也宣告结束 (2)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
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1)缓和原因:
两极格局的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冲突得到缓和; 2)动荡原因: (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 矛盾和新冲突(如南斯拉夫解体;北约轰炸南联盟)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详解
对德国及其柏林的分区占领
1、全面冷战: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
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 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 碉堡、270个警犬桩。
一堵墙硬是把一 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它只是一堵墙 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 居都不能往来 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 越而被处死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 争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 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 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 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 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 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 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 签字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 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美国人裤子里的刺猬”: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 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这次被命名为“阿纳德尔” 的行动,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将导弹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
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 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 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缓和战略 在亚非 大肆扩张
在亚太 战略收缩
对苏缓和
1、尼克松访苏
2、欧洲安全问题
欧洲
两军对峙
第三阶段 8 0 年代
态势:美攻苏守
美 国
苏 联
1980年、“卡特主义” 1981年、里根、 星球大战计划
1985年、戈——经济 改革、调整外交 全面收缩
“第二次缓和”?
阶段
基本态势
对外战略
苏联希望同美 国平起平坐, 共同主宰世界
(赫鲁晓夫与肯尼迪)
——赫鲁晓夫答美国记者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一.美苏两极格局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美国要称霸世界和苏联努力扩张势力范围的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3)社会主义力量的增长(如新中国,东欧等),引起了西方和美国的敌视。
2.形成过程:(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其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达成了关于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的若干协议,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这个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两级对峙的主要表现形式—“冷战”(1)原因:除以上三点外,再加上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贸然挑起世界大战和人民希望和平。
(2)主要过程:✍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一个“遏制共产主义”的总思想✍概况(除武装进攻外的一切手段)经济上:“马歇尔计划”vs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北约vs华约几个概念:马歇尔计划:目的:为扶植(恢复经济)和控制西欧国家提出:1947年提出,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
作用:使西欧经济得到复兴,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同时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以共同对付苏联.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目的:为了打破美国为首的经济封锁和与遏制政策相抗衡;成立:1949年,苏、保、匈等六国在莫斯科成立;作用:有利于各国加强互助和经济的恢复,但也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便利苏联推行苏联模式和对付美国.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 第十七单元 “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
3.内容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 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合作,对出现暂时困难 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2)世界银行:初期旨在促进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转向全球性的发展 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美国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取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机构的控制权。 (4)《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 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② 35 美元,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三大改革
内容
评价
赫鲁晓 夫改革
(1)农业:实行农产品的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发展家庭 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 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给 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 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 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弊病逐渐暴露
(2)创作方式上,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
互相冲突的趋势,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嘲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
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利;西方人精神 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
上失望、迷惘和苦闷,找不到出路
3.影响 (1)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欧共体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对外“用一个声音说 话”,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二战后,美国推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铲除⑦ 军国主义 的社会经济基 础,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朝鲜战争中,日 本得到美国的大量“特需”收入。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
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①北约: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同年夏,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②华约: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
1955年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同年6月条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曲折中发展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导致的大国实力均衡化、大国关系的改善和调整、各大国反对单极世界的呼声日渐高涨等两极瓦解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级化。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级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崩溃,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从长远看,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认识: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举行。 这是战争中三大国协商和合作 的高潮,主要内容是东西欧势 力范围的划分和关于远东的秘 密协定,是现代强权政治和秘 密外交在战后的延续。正是在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国首脑 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战后国际 主要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 关系体系称为雅尔塔体制。会 议就战后问题达成协议,许多 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 没有被明确规定的问题后来成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为美苏之间争执的焦点。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就在板门店举行。 板门店共同 警卫区。图中前 排的铁皮房就是 军事停战委员会 谈判会场,朝鲜 军事分界线横穿 其中。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与一场核战争擦肩而过
由来: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开 始,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 量 过程:1962年10月,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发现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进攻性的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 尔-28重型轰炸机基地。肯尼迪政府随即做出强烈 反应,美国全球的军队立即进入紧急状态。一场震 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的帷幕拉开了。
美国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
苏联的反击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5)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划” 军事政治上:“北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华约”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 • • • 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全球霸权战略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形式: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 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柏林墙
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 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 了望塔、136个碉堡、270 个警犬桩。
被隔开的东西柏林
它只是一堵墙 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 居都不能往来 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 越而被处死
拆毁柏林墙
这幅照片反映了1989 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 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 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 柏林墙头跳舞。
VS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现代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一课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 的影响;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局面的形成; 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辉煌不在
“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 经完蛋了”。 ——美国国务院官员琼斯
战后欧洲的形势非常严峻:生产凋敝,物质 奇缺。英国从往昔的世界霸主降落为二流国 家,法、德两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美苏两国战后实力的增强
1943年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 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建立基础:美苏实力均衡 欧洲战后安排问题
德国问题
远东问题 联合国问题
战后“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两大政治军事强权 德国和日本以及意大利从国际权力结构和秩序中被排除出去,英、 法两个传统强权被削弱。 传统的以西欧为国际力量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一个欧洲的 “边缘”国家和一个新兴移民国家成为新的国际力量中心。
德国的分裂(1949年)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和朝鲜的分裂(1948年)
(具体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越南战争(1961—1975 年)
三、无形的对抗,有行的伤害——两极对峙造成的影响 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 四国分区占领柏林 德国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 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 学毕业典礼的机会,提出 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 即“马歇尔计划”。苏联、 东欧各国也被包括在马歇 尔计划之内,但它们拒绝 参加。自1948年至1951年, 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 际拨款达l2O亿美元,对西 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 用。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 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 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 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朝鲜分裂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 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1)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借鉴经验,吸取 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 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消极: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如:分区占领德国;对朝鲜北纬38度线的划分;引发 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 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 次又一次的紧张。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 》, 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苏联的 军事政治 集团。
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的建立。
都是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 系
读史感悟一 名词解释
铁幕演说(课本154页)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 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 《和平砥柱》演说,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 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 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 国家和地区指哪些地区? 的都城 ……所有这些名城及 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 力范围之内 ……” 指战后初期苏军驻扎的东欧、南欧等国家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战后美国的头次挫败
1950年美国 打着联合国的旗 号侵略朝鲜
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 他是西点军校1903排名第 一的毕业生,后任西点校 长。二战时期盟军最高统 帅,后被授予美国五星上 将。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 后来又成为美军中最年轻 的少将和最年轻的陆军参 谋长;他是惟一一位参加 过三次重要战争的美国将 军。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二战后世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美苏两国成为战后实力相当 西欧:英法削弱,德日意为战败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的超级大国。 苏联: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 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医生:美国
病人:西欧
五 星 上 将 , 美 陆 军 参 谋 长 乔 治 马 歇 尔
——
分析
1、关于“马歇尔计划目的”的图示: 复兴欧洲经济 控制西欧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
2、“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 三者的关系
•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 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集中表现, 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 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而“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 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难点)
结果:苏联同意撤走导弹,美国停止海上军事封锁 ,“导弹危机”宣告结束。 如果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得到化解,会给人类带来 什么影响?
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
赫鲁 晓夫
肯尼迪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美国在越南发动了“特 种战争”、“局部战争”,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 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 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 所;
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都是“冷战”政策 的组成部分。 区别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 言书;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共产党和工人党中央情报局
在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 形势下,1947年在波兰成立 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以加强各国共产党 之间的情报交流和协同动作。 除了东欧各国党外,法共和 意共也参加了情报局。情报 局实际上是联共(布)控制、 干预兄弟党的国际机构,在 一定程度上是共产国际的恢 复。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苏
英
美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美国白宫
控制操纵联合国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 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 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 爆炸成功。
包括德国东部地区.
读史感悟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 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 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 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
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 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 特点?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 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 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