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合集下载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王冲;张耀光【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09(26)2【摘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相互间差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找到其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结合三个经济区各自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提出第一产业应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同时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促进服务业整体向前发展.在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机制,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更大范围甚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总页数】8页(P71-78)【作者】王冲;张耀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相关文献】1.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2.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方来3.结构调整、承载力提升能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吗?--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为例[J], 刘佳;周长晓4.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5.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魏燕;龚新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朱坚真;张力【摘要】区域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而诸多研究则把目光聚焦在以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圈及省际系统为地域单元的区域层次差异上.文章通过视角转换,从中国三大半岛比较研究来探讨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序格局,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做战略基点选析,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有序性协调发展",并论证了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开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对广东及北部湾中国段各省区经济腾飞的现实价值.【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年(卷),期】2010(018)002【总页数】10页(P56-65)【关键词】三大半岛;北部湾;雷州半岛;洛湛铁路【作者】朱坚真;张力【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备受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区域发展差异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因其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及历史机遇不同,必然造就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沿着不同轨迹递延。

研究区域发展差异就是要探究其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防止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干扰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敦富教授认为区域差异的本质并不在于差距的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区域之间的利益格局变化。

① 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反映了不同区域在国家利益格局中的方位,而目前学术上对于区域差异的研究取向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对地域单元的选取,二是对成因要素指标的提炼,三是对分析时点的选择,四是区域差异测度方法。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
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并已具有一定的规 模, 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 地区间竞争加剧, 没有形成 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 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 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 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带 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 因 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 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同, 使三大 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 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区际 分工。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 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 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 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 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 都是以传统 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 普遍存在着工 业结构相似度高, 支柱产业、区域经济与产 业经济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地区工业专 门化水平不高, 应加强区域合作。
第三产业分析
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 最快 从近几年的资料可以得知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 , 珠 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
•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 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 区域人口总数的3.65%。

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特征

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特征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6-0661-04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特征①陈 建 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27)摘 要: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加入WT O后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体化整合过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发展累积效应,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将进入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时期,文章以浙江为例,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表明,这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模式特征应该是:多元化、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化。

IT产业、电子设备、服装、医药以及电机产业等将成为浙江第二产业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模式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1 导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切入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链,从而使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

但是在面临西部开发的国内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加入WT O后的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规则的变化,再加上由于这一地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到了如果不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不能应对挑战的时候了。

本文所指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

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考虑到资料收集的方便以及分析问题的明确和效率,我们将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展开讨论。

事实上,由于沿海高速增长地区诸省在产业结构,资源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本文的分析和结论对整个中国沿海高速增长地区都将具有普适性。

2 产业结构的演化方向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第二产业部门,但是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相对变化较为缓慢。

20世纪70、80年代,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业。

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纺织,机械(包括电机)和化工这三大工业部门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

【财经类】三大经济圈介绍

【财经类】三大经济圈介绍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修改稿2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修改稿2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地进行当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三次产业的发展总和,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文是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的,目前来看,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非常相似,但由于发展的起步点不同,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就产业结构的效益方面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现状,地区三次产业优势,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等情况,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产业结构的不足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功效系数法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I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nstantly, pursue maximum economic efficienc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began to "resource-conser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sum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ecessary. This is on my East West area of industry structure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urrently see, East West area of industry structure very similar, but due to development of started points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 the on has many aspects are exists with must of differences, this on industry structure of benefits aspects on East West area industry structure for comparison analysis, understanding current East 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tatu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status, area three times industry advantage, industry structure exists of insufficient, situation, Utiliz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nsufficient to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Output value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mpare labour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coefficient method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一、引言自1979年以来,我国以工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已经形成,在基数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全国的产业结构却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同,许多地市级产业结构的相似度更是非常明显,我国是发展大国,资源大国,人口大国,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均衡,人口分布不均衡,相同的产业结构对于东西部的发展在建设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复,因此造成资源的浪费。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 我国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变化整体上符在一般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机 械装备业发展缓慢等矛盾,技术升级、规模扩张、经营机制转换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 业结构的升级。
1.东中西部制造业分布情况,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分布带。 从各 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 29 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 90%的占 4 个,份额超过 70% 的东部占了 20 个行业, 反观中西部地区, 2, 份额超过 50%的, 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 (53.47%) , 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 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只 有 22 个,西部地区只有 5 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 15%能达到行业 的平均份额。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5%以上,通过对它 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 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 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 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 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 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 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 言, 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发展前景非常好, 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 长三角最高占全国 GDP 的 19%,为 19124.98 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 9565.29 亿元和京津冀 的 6552.63 亿元,从人均 GDP 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 36440.31 元/人,而长三角为 25262.24 元/人,京津冀为 23721.3 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 6246.93 亿元和 6419.96 亿元,均占全国的 15%,远超过珠三角 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作者:张平经济评论 2019年11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加速变动的趋势,这种变动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但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从动态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

从静态上判断产业结构水平高低,可以采用“标准结构”法。

它是将一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常用的有“库兹涅茨标准结构”、“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型”和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标准统计(参见表1)。

表1 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中文版,19~2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水平差异见表2和表3。

表2 中国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结构的演变(%)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html)有关数据整理。

表3 2000年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高度比较资料来源: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201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分别为9.6∶52.4∶38、17.1∶49.2∶33.7和18.8∶44.6∶36.6。

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据此大致可以判断:中国东部地区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是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则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高。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摘要: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化,三大经济区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三大经济圈的一些分析比较,对其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区的发展继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三大经济圈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不尽相同,因此以下我将着重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优势条件,限制因素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

1、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推荐下载】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推荐下载】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键入文字]
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我国11个沿海省市产业结构分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前言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微观经济的组合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建国初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总体竞争力上却逐渐落后与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进展不大。

如今,辽宁省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双重机遇,研究省内产业结构的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与其他迅速发展的沿海省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将有助于辽宁省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使全省的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1个沿海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M),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19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SSM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或全国为参考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
1。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位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位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位比较内容摘要:环渤海,长三角,朱三角是我国重要的三大经济发展区域。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三大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引言:经济圈的发展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依托中心城市对各地区的优势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极的发展重心。

三大经济圈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地影响和作用。

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1996年,国家提出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中国的1/5,所以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在充分利用地域、信息、人才和政策优势的条件下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二)长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08-08-25 16:31:00 ] 作者:彭连清编辑:studa0714摘要:本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特征;产业转移趋向;对策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近年来,先后出现“民工荒”、“电荒”、“油荒”、“地荒”,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

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其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地区迁移,开始出现明显的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人均GDP看,1991年以来,除一些特殊年份外,每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的40%多一点,而西部只占东部30%多一点。

1985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1.96%、29.69%、18.35%,到2005年,差距进一步扩大,比重分别为59.52%、23.49%、16.99%。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联系,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79.8%增加到2004年的89.2%;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但其基数小,在全国的份额有限,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力。
THANKS
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附加 值更高的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制造业为主导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中了众多国内外知名 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 物流、科技服务、旅游等。
经济增长的动力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现状 • 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和科技发展 • 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际化进程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东部沿海地区的定义
东部沿海地区通常指的是中国东部沿海的省市,包括辽宁、 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和海南等地区。
1 2
技术创新
东部沿海地区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 一体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拉动
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规模较大,尤其是固定资 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3
市场拓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积极开拓 国内外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03
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和科技 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迅猛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如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 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76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 第11期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曹加泰,管红波(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01306)收稿日期:2018-04-18;修订日期:2018-09-10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D-8005-17-0001B ).作者简介:曹加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通信作者:管红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㊁电子商务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巨大,各地区海洋经济差异显著㊂文章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对1996 2015年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进行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度进行测算㊂结果表明:1996 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剧烈,2006 2015年趋于平稳㊂三大海洋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总体变动较大,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小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1996 2005年海洋第一产业贡献能力明显,2006 2015年海洋第三产业贡献能力最大,第二产业次之㊂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海洋经济增长;贡献;三大海洋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 224;P 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8)11-0076-09R e s e a r c ho n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C h a n ge t o M a r i n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i n t h eT h r e eM a r i n eE c o n o m i cZ o n e sC A OJ i a t a i ,G U A N H o n gb o (Sc h o o l o fE c o n o m i c s a nd M a n a ge m e n t ,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13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l a t e 1990s ,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y i nC h i n a h a s b e e nd e v e l o p i n g r a p i d l y.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y h a su n d e r g o n e t r e m e n d o u sc h a n g e s .M a r i n ee c o n o m y i nt h ec o a s t a l a r e a s h a s n o t a b l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a s e do n t h em u l t i -s e c t o r a l e c o n o m i cm o d e l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d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c h a n g e s i nt h et h r e e m a jo r m a r i n ee c o n o m i cz o n e so fo u r c o u n t r y t o t h e g r o w t ho fm a r i n e e c o n o m y f r o m1996t o 2015,a n du s e d t h e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s i s t o e s t i m a t e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n g e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n g e dd r a s t i c a l l y f r o m1996t o2005a n ds t a b i l i z e d f r o m2006t o2015.A m o n g t h e t h r e em a jo rm a r i n e e c o n o m i c z o n e s ,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B o h a i S e aR i m g e n e r a l l y f l u c t u a t e dw i d e l y ,t h eY a n gt z eR i v e rD e l t aw a s t h en e x t a n d t h eP e a r lR i v e rD e l t aw a s第11期曹加泰,等: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77 t h es m a l l e s t.T h ec h a n g e si nt h et h r e e m a r i n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sh a da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i m p a c t o n t h e g r o w t ho fm a r i n e e c o n o m y.F r o m1996t o2005,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m a r i n e p r i-m a r y i n d u s t r y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F r o m2006t o2015,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 t h i r d i n d u s t r i e sw a s t h e l a r g e s t,f o l l o w e db y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i n d u s t r y.K e y w o r d s: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y,M a r i n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n g e,M a r i n e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C o n t r i-b u t i o n,T h e t h r e em a j o rm a r i n e e c o n o m i c z o n e s0引言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海洋产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㊂韩增林等运用变异系数㊁赛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1997 2005年省际间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变动等差异,指出区域间差异的原因在于资源禀赋㊁历史基础及国家政策等因素[1]㊂盖美等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及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997 2007年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给予研究,得出辽宁省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天津㊁河北㊁山东和广东的结论,并提出加大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建议[2]㊂狄乾斌等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与G O P海洋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法,对1997 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予以研究,认为各地区贡献度差异显著[3]㊂张岑等则运用协整分析和V E C模型对1997 2011年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加以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4]㊂于美香等基于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维度,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海洋经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对海洋经济增长均产生正向作用[5]㊂白福臣等则对我国2001年以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认为对传统资源依赖性较大的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在不断下降,而服务业的贡献能力在不断增强[6]㊂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研究者们主要集中关注于我国海洋产业整体结构的演变或部分省际之间的变迁历程,在海洋经济区的结构变迁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方面研究成果较少,而对比不同经济区之间的演变历程及贡献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和制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对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加以研究㊂1我国海洋产业现状分析1.1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㊂根据数据显示:197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仅为64亿元,只占G D P的1.6%;到1989年时已达384.8亿元,总量增长了5倍有余,占G D P的2.3%;1999年,海洋生产总值则提升至3651.3亿元,总量增长了8倍多㊂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惊人㊂在2000 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由4133.5亿元增至65534.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 D P的比重也从4.2%上升至9.5%㊂2015年末,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6.8%,涉海就业人员达3588.5万人,海洋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㊂1.2各地区海洋经济差异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沿海省㊁市㊁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各地区的海洋经济差异十分明显㊂在产值方面纵向比较的话,2015年广东和山东均突破10000亿元,远超其他地区;其次为福建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再次为天津㊁辽宁,最后为河北㊁广西㊁海南㊂在所有地区中,江苏㊁天津的发展速度最快㊂1996 2015年,江苏和天津的平均增速分别为239.85%和215.98%;其次是河北㊁福建㊁山东㊁海南,分别为190.20%㊁127.55%㊁115.91%㊁111.83%;增速最慢的是广东和广西,分别为86.40%和69.26%㊂若横向比较的话,1996年各地区产值相差还不大,大体上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梯队为广东㊁山东,第二梯队为上海㊁浙江㊁福建㊁辽宁,第三梯队为天78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津㊁江苏,第四梯队为河北㊁广西㊁海南㊂其中,广东的产值最高,是产值最低省份海南的18.37倍㊂到2005年时,各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㊂此时第一梯队仅剩广东,山东与广东的差距由276.4亿元扩大到1870.3亿元㊂第二梯队则为山东㊁上海㊁浙江,第三梯队为辽宁㊁天津㊁福建,第四梯队为河北㊁江苏㊁广西㊁海南㊂纵观这10年,除了山东 掉队 之外,还有福建㊁辽宁均由第二梯队滑落至第三梯队,江苏则由第三梯队滑落至第四梯队㊂此时,最高产值的广东是最低产值广西的29.2倍㊂到2015年时,各地区的差距略有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不容小觑㊂此时,山东重新回归第一梯队,福建由第三梯队回归至第二梯队,江苏由第四梯队跃升至第二梯队㊂此外,第二梯队还有上海㊁浙江㊂第三梯队则由辽宁㊁天津构成,第四梯队由河北㊁广西㊁海南组成(表1)㊂总之:在1996 2015年,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㊂表1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值类别划分情况分类1996年2005年2015年产值/亿元地区产值/亿元地区产值/亿元地区第一梯队>500广东㊁山东>4000广东>12000广东㊁山东第二梯队[200,350]上海㊁浙江㊁福建㊁辽宁[2000,2500]山东㊁上海㊁浙江[6000,7500]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第三梯队[100,150]天津㊁江苏[1000,1500]辽宁㊁天津㊁福建[3500,5000]辽宁㊁天津第四梯队[50,100]河北㊁广西㊁海南<750河北㊁江苏㊁广西㊁海南<2500河北㊁广西㊁海南注:2005年福建海洋产值为1503.8亿元,鉴于其离第二梯队差距较大,便于比较,将其归于第三梯队.1.3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巨大在过去的20余年里,我国各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㊂对于第一梯队的广东和山东来说,山东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由 一二三 到 二三一 继而转变为 三二一 的格局;对于第二梯队的上海㊁浙江㊁江苏㊁福建而言,上海始终保持着 三二一 的产业格局,而江苏由 一三二 至 一二三 ㊁ 三二一 继而到 二三一 ,产业结构变动幅度最大;由辽宁和天津组成的第三梯队,天津的则是由 三二一 直接转变至 二三一 的交替格局;第四梯队由河北㊁广西㊁海南构成,河北由最初的 一三二 到 二一三 ㊁ 二三一 再到 三二一 ,而海南则是由 一三二 到 二三一 再到 三一二 ㊂对于全国而言,产业结构的转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996 2000年,海洋产业呈现 一三二 的分布格局;2001 2015年,则逐步演变为 三二一 的格局㊂通过对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梳理,不难看出在2001年与2006年,大部分地区海洋三次产业占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更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海洋产业统计口径的变化㊂2001年之前,我国海洋产业尚未完全按照三次产业加以区分,只统计了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其他产业如海洋化工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尚未统计在内㊂因此,本研究按照一二三产业的属性,将海洋水产业归为第一产业,海洋油气㊁海滨砂矿㊁海洋盐业㊁沿海造船归为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沿海旅游业归为第三产业㊂而2006年前后各地区三次产业格局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原国家海洋局2006年发布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该标准对原有的海洋产业进行了重新划分[7]㊂一方面对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梳理调整,如将海洋渔业分为海洋水产品㊁海洋渔业服务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又新增了部分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产品加工业由原来的第一产业移至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新增了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则将不属于第一二产业的其他产业纳入在内[8]㊂总之,尽管海洋产业统计口径前后有所调整,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出:1996 2015年,我国海洋第第11期曹加泰,等: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79一产业比重逐步下滑,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海洋第二产业总体呈现为先徐徐上升再缓慢下滑态势,除2010 2011年略高于第三产业外,其占比基本在45%左右上下浮动,近年来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渐渐拉大;海洋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占比大致相当,二者呈现交替演变态势㊂2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分析2.1数据来源处理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时间为1996 2015年,同时考虑到广西㊁海南的海洋经济体量总体较小,且目前的三大海洋经济区基本囊括了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因此将三大海洋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㊂为便于比较,亦将全国的海洋产业发展状况纳入研究范围㊂文中采用的数据均来自1997 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9]㊂2.2研究方法与数学模型测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主要有3类:①构造生产函数㊂研究者通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得出产出与投入要素㊁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㊂以前者为例,该方法只是近似描述经济状况,且其参数受不同国家㊁不同产业㊁不同阶段等多因素影响,加之数据的可获取性差[10],故此法本研究未采用㊂②投入产出方法㊂投入产出表能够详尽地反映各经济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关系,但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并且要求同质性和比例性的假设条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故本研究对该法也不予考虑㊂③G D P产业结构统计法㊂多部门经济模型按研究的需要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将经济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从而构造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㊂由于G D P产业结构统计法的数据易得,研究结果准确[11],故本研究选用该方法进行研究㊂在多部门经济模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公式如下[12]:Z t=ΔA tˑG t(1)ΔA t=A t-A t-1(2)P t=Z t Rt ˑ100%(3)式中,Z t为t年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A t和A t-1则分别是由t年和(t-1)年各部门的G D P占当年G D P比重构成的行向量;G t是由t年各部门G D P增长率构成的列向量;R t为t年的G D P增长率;P t则表示Z t占当年G D P增长率的百分比,其含义为产业结构变动在历年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份额㊂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不在于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绝对水平,主要是用于不同区域间结构贡献的横向比较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间结构贡献的纵向对比[13]㊂2.3计算结果与分析2.3.1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相对衡量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各地区1997-2015年的Z值和P值情况㊂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计算出的Z值总体变动幅度较大㊂其中,辽宁和天津均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8.3和71.96;山东和河北则在2006年分别达到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别为163.76和-178.0㊂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2004年辽宁和天津的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增长迅猛,从而直接推动了海洋总产值的跃升;而山东和河北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㊁最小值的根本原因是统计口径的变替㊂因此,为了消除统计口径变替的不利影响,本研究将2001年与2006年的结果予以剔除处理,所得的Z值㊁P值如表2和表3所示㊂对于Z值来说,2004年是重要的分水岭㊂1997 2003年Z值总体较大且波动剧烈,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2005 2015年Z值总体较小且变化幅度收窄,部分省㊁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㊂对于P值而言,大部分地区于2004年达到峰值,1997 2003年P值总体差异较大且波动频繁,2005 2015年P值总体较小,其中环渤海地区变化程度较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变化幅度相对平缓㊂对于多数地区Z值和P值均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这一现象,原因在于为促进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㊂此后,各地区相应编制海洋经济 十一五规划,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海洋产业从此80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迈入了快车道㊂规划纲要的推行直接促使了2004年Z值的陡然提升,其中以环渤海地区最为突出㊂自2004年之后,海洋产业结构平稳优化,各地区的Z值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㊂另外,1997 2003年的Z值普遍大于2005 2015年的这一现象揭示出2004年之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海洋第二㊁三产业严重失衡的格局㊂表21997 2015年三大海洋经济区与全国的Z值情况年份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全国19973.362.090.052.680.270.8414.650.120.46 19982.671.550.050.541.850.260.042.90.73 19993.60.018.450.210.583.6616.760.750.02 200010.317.09-30.190.51237.631.750.831.170.85 20021.48-2.8-2.50.320.090.353.8725.750.04 200321.760.677.66-1.61.780.6710.816.730.13 2004408.371.9652.5217.534.657.4822.0416.30.08 20052.05-0.060.470.33-2.930.41.920.580 20070.390.110.090.120.110.360.910.080.03 20080.170.232.910.063.780.050.090.870.03 20093.321.22.080.010.630.824.111.010 20100.60.91-2.360.10.450.010.780.030.17 20110.130.460.020.060.020.010.590.040 20120.630.17-2.510.050.380.070.90.030.03 20130.190.020.130.070.090.050.230.080.06 20140.981.37-3.290.330.2600.71.570.21 20150.071.130.340.120.240.010.260.050.13表31997 2015年三大海洋经济区与全国的P值情况年份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全国199712.5054.930.5124.633.5217.1445.701.405.29 199857.70-7.70-18.232.87-26.942.951.0928.1113.62 1999401.490.06-143.132.474.4010.42-99.709.540.19 200058.9720.92-135.73131.57-272.4711.0533.0616.566.45 20025.52-5.11-25.021.770.892.2313.4332.400.18 2003118.861.8317.68-3.2912.413.8910.3276.633.16 2004570.6484.5799.1256.208.675.7092.0425.660.46 200517.74-0.172.881.34-6.632.306.103.020.01 20072.040.640.690.571.054.332.000.370.20 20080.961.2621.900.3213.260.460.694.510.29 200933.338.45-6.120.164.40-6.7214.413.770.04 20104.032.28-9.480.441.890.022.540.201.10 20110.462.780.070.440.170.072.970.250.04 201245.311.46-21.380.452.691.278.110.310.34 20131.880.141.720.841.220.845.431.350.72 201420.9013.07-18.491.991.51-0.515.1745.782.64 2015-0.74-52.319.131.202.620.112.870.491.67第11期曹加泰,等: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81为了便于分析三大海洋经济区在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本研究将19972015年划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的Z 值与P 值的均值特征如表4所示㊂表4 不同阶段三大海洋经济区及全国的年均Z 值与P 值情况类别阶段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全国Z 值1997 2000年4.992.68-5.410.9960.081.638.071.240.522002 2005年108.4017.4414.544.150.902.229.6612.340.062007 2010年1.120.610.680.071.240.311.470.500.062011 2015年0.400.63-1.060.130.200.030.540.350.09P 值1997 2000年132.6617.05-74.1540.39-72.8710.39-4.9613.906.392002 2005年178.1920.2823.6614.013.833.5330.4734.430.962007 2010年10.093.161.750.375.15-0.474.912.210.412011 2015年13.56-6.97-5.790.991.640.364.919.641.08从表4中的Z 值情况可以看出:(1)在1997 2000年与2002 2005年,三大海洋经济区均处于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阶段,其中环渤海地区最为剧烈㊂在环渤海经济区,辽宁㊁河北的产业结构变动较为凸显,山东㊁天津则较为平稳㊂珠三角地区同样处于大幅度调整期,而长三角地区整体上调整幅度较小㊂通过对三大经济区的比较发现:1997 2000年,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的贡献能力最优,达到60.08%,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直接巩固了其海洋强省的地位㊂而与之实力相当的山东,Z 值只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最终导致加大了与广东的差距,落入第二梯队㊂长三角地区的江苏则与山东类似,尽管Z 值由8.07上升至9.66,但由于江苏与浙江㊁上海经济规模差距悬殊,从而使其由第三梯队落入第四梯队㊂2002 2005年,鉴于各地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除广东外各地区的Z 值均明显上升,基本与实际情况相吻合㊂(2)在2007 2010年与2011 2015年,各地区的Z 值与前两阶段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㊂20112015年的Z 值基本上比2007 2010年低,表明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完善并趋于稳定,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海洋新兴产业逐渐由弱变强,海洋经济取得了良好成就㊂我国由原来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逐步演变为第二㊁第三产业齐头并进,进一步形成第三产业略占优势并持续壮大的格局,最终将全面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符合发展经济学中的一般规律㊂需要指出的是,Z 值在2007 2010年与2011 2015年偏低,该阶段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看似有悖于实际状况㊂然而仔细探究发现这一现象又合情合理㊂一方面总体上该阶段各地区海洋经济均取得了快速增长,全国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7.3%;另一方面海洋产业体系已经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趋于平稳,从而造成Z 值与之前阶段相比较低的现象㊂另外,更为重要的是Z 值不在于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绝对水平,主要是对于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结构变动贡献的纵向比较或不同区域之间结构调整贡献度的横向比较㊂从表4中的P 值情况可以看出:(1)在1997 2000年与2002 2005年,三大海洋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占经济增长率的份额总体较高且变动幅度大,变动幅度的大小顺序与Z 值次序相同㊂各地区中,辽宁㊁河北㊁广东㊁江苏的均值波动较大,天津㊁上海的均值波动较小㊂其中,辽宁的P 值均值最大,表明其产业结构变动之巨,远超其经济增长的步伐;河北㊁广东㊁江苏3省的均值由负转变为正,一方面表明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另一方面反映出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㊂同时,山东㊁上海的P 值均值呈82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现下降趋势,表明产业结构调整较之前相比有所放缓㊂(2)在2007 2010年与2011 2015年,三大海洋经济区的P 值均值与之前两阶段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大部分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㊂在环渤海地区,辽宁㊁山东与天津㊁河北正好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而且天津㊁河北在2011 2015年的P 值均值均为负㊂鉴于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现象呈现,海洋船舶工业等产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部分海洋相关产业结构调整迟滞,从而出现P 值均值为负现象㊂珠三角地区P 值呈现下降态势,原因在于广东作为海洋第一大省,产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结构调整优化的空间相对较小且具有周期长的特点㊂长三角地区除了江苏的P 值均值不变之外,上海与浙江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浙江的P 值增长位居各地区之首,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进展㊂2.3.2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绝对量化鉴于上述Z 值与P 值只是刻画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相对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其绝对贡献能力,本研究对三大海洋经济区及全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率之间进行回归分析㊂其中,海洋经济增长率g 作为因变量,产业结构变动K ㊁Z ㊁P 作为自变量㊂产业结构变动值的计算公式为:K = |q i t -q i 0|,式中q i t 为报告期第i 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q i 0为基期第i 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㊂鉴于2006年统计口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前后差异较大,因此将1996 2015年的数据再进行分段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㊂表5 各阶段三大海洋经济区及全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能力阶段解释变量C o e f f i c i e n t S t d .E r r o r t -S t a t i s t i cP r o b .R 2A -R 21996 2015年K0.6900.04814.3700.000Z -0.8930.085-10.5300.000P0.2700.0426.5000.000_c o n s17.7704.6793.8000.0000.65110.64481996 2005年K 0.7250.05712.8000.000Z -1.3320.119-11.2000.000P0.7110.0907.9000.000_c o n s12.0367.9891.5100.1360.78390.77542006 2015年K 1.2560.11011.4000.000Z -0.4040.052-7.8300.000P0.0820.0155.5500.000_c o n s6.7102.0883.2100.0020.63070.6178由表5可知:整体回归和分阶段回归所得的方程整体上都显著,拟合优度较好,表明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㊂从1996 2015年整体回归的方程来看,当产业结构变动1%时促使经济增长0.690%,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㊂分阶段来看,在1996 2005年和2006 2015年,产业结构变动1%分别促使经济增长0.725%和1.256%㊂两阶段对比说明:后阶段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对海洋经济的增长作用远大于前阶段,即2006 201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取得的效果良好,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为我国海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大海洋经济区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本研究继续将海洋经济增长率g 作为因变量,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第11期曹加泰,等: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83K 1㊁K 2㊁K 3㊁Z ㊁P 作为自变量进行分阶段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㊂表6 各阶段三大海洋经济区及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能力阶段解释变量C o e f f i c i e n t S t d .E r r o r t -S t a t i s t i cP r o b .R 2A -R 21996 2015年K 12.1640.7962.7200.007K 2-0.5450.929-0.5900.559K 30.4430.6100.7300.469Z -0.8800.093-9.5000.000P0.2520.0425.9200.000_c o n s19.0484.7034.0500.0000.65870.64841996 2005年K 14.0511.2643.2000.002K 2-2.4341.883-1.2900.200K 30.4151.2470.3300.740Z -1.302-1.302-10.1900.000P0.6390.0917.0000.000_c o n s14.4157.8161.8400.0690.80340.79032006 2015年K 10.0790.3100.2500.800K 20.8390.3712.2600.026K 32.1280.20310.4700.000Z -0.3090.055-5.6000.000P0.0850.0136.3300.000_c o n s6.0161.9153.1400.0020.71520.6983由表6可知:整体回归和分阶段回归的方程整体上均显著,拟合效果较好㊂整体来看,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最强,当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变动1%时,促使海洋经济增长2.164%,而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显著㊂分阶段来看,在1996 2005年,同样是海洋第一产业的贡献能力最强,第二㊁第三产业的贡献能力不显著;而在2006 2015年,情况发生逆转,海洋第一产业的贡献能力不显著,而第二㊁第三产业的贡献能力明显提升,第二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1%时分别促使海洋经济增长0.839%㊁2.128%㊂这一结果表明:在1996 2015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布局经历了大幅度调整,在1996 2005年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该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第二㊁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整体上处于低级阶段,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而在2006 2015年间则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第三㊁第二产业分别是经济增长的主㊁次要推动力,海洋高新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由 一三二 到 三二一 的产业布局转变㊂3 结论(1)海洋经济增长方面,1996 2015年我国沿海省㊁市㊁自治区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致可以分为4个层次:广东和山东属于领跑者,山东在1996 2015年 掉队 后奋力追赶重归第一梯队,上海和浙江比较稳定,一直位于第二梯队,江苏虽然基础比较薄弱,但在2006 2015年发展迅猛,福建则经历了 先下后上 的发展历程,目前两地均与上海㊁浙江比肩㊂辽宁和天津则属于第三梯队,其余省份属于第四梯队㊂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方面,除了上海始终保持 三二一 的结构之外,其余省份均变动显著㊂在1996 2015年,以三大海洋经济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基本实现了由海洋第一产业居绝对地位逐步转变为第二㊁第三产业交替变84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动,第一产业地位日益下降的局面㊂(2)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在三大经济区中差异明显㊂在1996 2005年,沿海地区Z值㊁P值变动总体较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剧烈,其中以环渤海地区最为显著,长三角地区则较为稳定㊂导致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的主要原因在于海洋产业统计口径的更替㊂在2006 2015年,各地区Z值㊁P值与前阶段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海洋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完善并趋于稳定㊂这一时期,我国海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日益增强㊂在整个时期,Z值与P值的变化趋势大抵相同,环渤海地区总体上海洋经济较为薄弱,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较大,而长三角与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各产业间相对协调,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大致相当㊂(3)在三大经济区中,不同时期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不同㊂在1996 2005年,海洋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起绝对的推动作用;而在2006 2015年则转变为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㊂这一结果表明,在1996 2015年我国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由弱到强,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海洋经济的增长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㊂因此,未来我国海洋产业应该进一步加大第二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培育战略型高新产业,同时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由传统的低端服务业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信息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的互通利用,打造海洋第二㊁第三产业双引擎㊂参考文献[1]韩增林,许旭.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J].人文地理,2008(2):106-112.[2]盖美,陈倩.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1):985-988.[3]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98-103.[4]张岑,熊德平.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特区经济,2015(4):46-48.[5]于美香,赵飞.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海洋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海洋经济,2015,5(6):15-21.[6]白福臣,周景楠.海洋产业结构变化与海洋经济增长[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3):153-158.[7]韩增林,狄乾斌,刘锴.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07-111.[8]栾维新,杜利楠.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趋势[J].太平洋学报,2015,23(8):80-89.[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016.[10]刘满凤,胡大立.简析两个测算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58-59. [11]田红,刘兆德,陈素青.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9,29(1):49-53. [12]葛新元,王大辉,袁强,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43-48.[13]靖学青.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5):59-64.。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济理论研究19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常彬强1余宝林2张磊3(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引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10012.647.639.8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44.823.831.4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济理论研究19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常彬强1余宝林2张磊3(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引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10012.647.639.8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44.823.831.4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

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

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

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

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

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 经济理论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

地区工业专门化水平不高,应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工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问题与区域问题之一,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数,据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得出各省(市)专业化系数普遍下降,但工业结构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复与同构;还有学者利用霍夫曼系数、相似系数和区位商等多指标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际上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以长三角为例,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同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如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达70%以上;唐立国(2002)认为如果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则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及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三、第三产业分析(一)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统计数据显示(表3),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表3.2006年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增长率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年增长环渤海18754.530.1长三角16488.923.8珠三角9598.362.6全国72967.712.2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二)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从表3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其产值达18754.48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小,仅9598.34亿元,约是环渤海地区的一半。

从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全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2.2%,而环渤海地区增长30.1%,长江三角洲增长23.8%,珠江三角洲增长62.6%,分别比全国高17.9、11.6、50.4个百分点,说明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分别比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高32.5和38.8个百分点,在三大经济圈中发展最快。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一)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巨大,长三角最为突出表4.2006年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环渤海5124.529.4长三角9668.458.3珠三角8838.325.7全国27768.64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如表4所示,2006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124.5亿元、9668.4亿元、8838.3亿元,而全国当年总产值为27768.6亿元,三地区合计共占全国高新技术总产值的85.1%,可见其规模之大。

三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4%,58.3%,25.7%,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远低于三大经济圈。

就三大经济圈来说,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小,但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大,比重也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第二,但其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最低。

(二)珠三角人才优势最为明显科技人员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员多少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表5.2006年三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工程师数(人)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环渤海30821长三角42139珠三角52048全国182322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工程师数目较多。

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的68.6%,优势明显。

就三大经济圈而言,环渤海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最少,珠江三角洲地区数目最多,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中,证明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地区间竞争加剧,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因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

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同,使三大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区际分工。

五、问题与讨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

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程度任务迫切。

(下转第25页)经营与管理经济理论研究25的手段,但是 劳动合同法 却只字未提有关脱密期的相关规定这无疑大大增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而出台的有关敬业限制的规定也只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这种规定使得大多数劳动者被限制在规定之外,这无疑使的劳动者更容易从新择业。

3 限制了对服务期限的约定劳动合同法 规定,用人单位只有为劳动者出资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时才能为劳动者约定服务期限及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这样,用人单位即使为劳动者提供了其他特殊的福利待遇也不能约定服务期限,这实际上也间接扩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这一规定对劳动者违反与用人单位约定出资培训服务期限的违约金功能的消弱,一方面保护了劳动者的辞职权和择业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积极性,客观上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人单位减少出资培训的力度,代之更多的直接招聘现成人才,这种共识一旦达到共识,其结果必然是挖角的增多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留住关键岗位人才,这一点不可不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