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讲 大气运动规律(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课件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课件

1.(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 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 、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 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1)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九华街—百岁宫一带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甲BΒιβλιοθήκη 乙C.丙D.丁(2)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的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独特的地理位置
B.茂密的森林植被
C.较低的海拔高度
D.充沛的水汽来源
(3)人们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晴朗的夜晚,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
A.a强
B.b弱
C.c强
D.d弱
[解法指导]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勾画关键点
材料信息
信息❶:出现大雾的时间、区域范围。 信息❷:气温回升慢,大雾持续的时间长。
图表信息
信息❸: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环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及能量的传递过程。
信息❹:大雾影响扬州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
设问信息 信息❺:大雾会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哪个环节,致使扬州近地面气温上
2.2017年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❶,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 现,宛如“天宫”, 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10时左右❷。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 受热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 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❹( )
A.风力较大
B.对流强烈
C.垂直温差小 D.空气湿度小
(2) 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❺是( )

202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共96张PPT)

202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共96张PPT)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间水
海陆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
变平
间 南半球相反

分 布
内陆地区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沿海地区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考向透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 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热力作用的原因、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得到 的地面辐射越少。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 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5)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6)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③地形逆温 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夜晚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 成逆温。
④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 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平流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2)逆温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增加大气污染强度和延长污染时间。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 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聚集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 便。
2019·北京卷,3 2018·全国Ⅱ卷,7 2018·北京卷,6~7 2013·全国Ⅱ卷,10~11

2020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hPa)
风向
1010 1020
1030
结论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水平气压 梯度力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百帕) 1000 1005
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
760hpa
800hpa
760hpa

1030hpa
990hpa
1030hpa



一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二 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三 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四 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五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高a
b低
低d
c高
地面
比较a b c d四点气压的大小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 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都较小。
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难点突破
逆温现象
1、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 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不变化, 或实际值高于理论值,气象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逆温”。
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风向 ③地转偏向力 ④摩擦力
大气产生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动的原动力
作 水 平 运 动
(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二力平 衡,风向 平行于 等压线

受 作
(使北半球风向右偏, 南半球风向左偏)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复习超级实用PPT课件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复习超级实用PPT课件

半湿润地区,由于云雨多,光照较差。而我国的四川盆地,由于
四周山岭阻隔,江面和地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易扩散,早晚气温
较低时,水汽易凝结成雾,所以冬春两季常常笼罩在迷雾之中,
阳光照射时间短,因而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方,故有
“蜀犬吠日”之说。
c.日照时数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
大气的透明度就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高原和山区
2.大气保温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 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精选2021最新课件
4
3.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 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 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3)低纬与中高纬: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高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 冬季相反,故冬夏季获得的热量差别很大;低纬地区 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 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赤道洋面上气温年较差最 小。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1
2.光照、热量的区别与联系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离岸风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精选2021最新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7
【典例再现】 【2013•四川卷】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的陆地自然带依次为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

专题02 大气运动规律(讲义)(PPT版)-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02 大气运动规律(讲义)(PPT版)-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真题探究01】 时间的计算
(2022·浙江)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
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B)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
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 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 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 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022·浙江)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
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①晴
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 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 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 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 ;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 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 。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020届 一轮复习 通用版:第二讲 大气运动规律 课件(22张)

2020届  一轮复习 通用版:第二讲 大气运动规律 课件(22张)

图画重点
应试策略
3.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角度 (1)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2)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 (3)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 4.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分析思路 (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2)风向: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 (3)地形: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 内部降水较少。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纬度: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 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6)地表状况:水库、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 (7)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第二讲 大气运动规律
图画重点
应试策略
图画重点
应试策略
大气受热过程
图解“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 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图画重点
应试策略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强弱 的因素。 2.地面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下垫面比热容和反射率。 3.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水汽。
图画重点
应试策略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思路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 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 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 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 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 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 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PPT课件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PPT课件

(2)当图示海风在一天中最强盛时,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A.大气逆辐射最强Fra bibliotekB.一天中气温最低
C.此时该地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值
D.北美洲五大湖区旭日东升
风向的判断
指风的来向
受“三力”影响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判断高、低气压: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
指向低压。 ①判断南、北半球:确定风向偏转方向,北右
形成原因
典型地区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 中低纬度大陆
致同纬度海陆间气压形势 东岸,如亚欧
发生相反转变,从而引起 大陆东部和南
风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发生 部、北美和南
相反的变化;
美东南部、澳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 大利亚东南部。
动,导致风向随季节发生
转变。
亚洲季风环流(冬季风)
亚洲季风环流(夏季风)
要点三 常见的天气系统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并通过大 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 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
(3)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是影响气温分布差 异常见的因素
(4)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和城市等因素也影响气温。
要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的时空分布
A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要点二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要点二 大气运动规律
(一)热力环流
根本原因
地表冷 热不均
相关原理
常见形式
•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 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 气压(气温)与天气变化 • 气压值的比较 • 等压面的弯曲

(课标版)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课标版)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气温的分布规律
时空表现
时 日变化 间 变 年变化 化
空 垂直分布 间 水 全球 变 平 海陆间 化分
内陆地区 布
沿海地区
分布规律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低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于高纬度地区的,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的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的晚一个月。 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度地区的大于低纬度地区的,陆地的大于海洋的 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高;南半球相反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 (1)图示
(2)季风 ①东亚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②南亚地区,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 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 响盛行东北季风。
4.主要的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断地形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区凸出→该处气温偏低,地形可能为山地或高原。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区凸出→该处气温偏高,地形可能为谷地(或受冷空气 影响较小的背风地带,如冬季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5)闭合等温线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地势较高的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往 往成为低温中心(冷空气堆积下沉);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往往成 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地势较低的盆地一般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一般也是高温中心(热 岛效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运动教学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运动教学课件

1010
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hpa)
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2
风向
1004 1006
地转偏向力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10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
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热力环流
小结
地面受热不均



B
A
C
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山谷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山谷风
降温快 (冷源)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考点2 热力环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运动
冷却
B
受热
A
冷却
C
高 考 地 理 一 轮复习 ——大 气运动

大气运动规律(共46张PPT)

大气运动规律(共46张PPT)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 垂直分布
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间水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
海陆间
变平
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化 分 内陆地区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核心点三 常见天气系统
主干精讲
1.锋面系统形成的天气特征
提醒 需要注意整个过 程中两种锋面气温、气 压的变化特点,冷暖气 团交界处气温、气压变 化最显著,天气现象最 剧烈,因此锋面过境时 往往产生云雨。同时, 我国常出现的还有准静 止锋。
2.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③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 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2.气候的描述技巧 (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①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 素分别进行描述。②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③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 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 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 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PPT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PPT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3~4题。
人口稠密,以少数民(族2为0主18·全国文综Ⅲ,37)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018·全国文综Ⅱ,37)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

(2017·天津文综,9)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间 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 山东胶东地区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图2),可有效提高苹果的品质,其主要的作用是
当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四川盆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 降水变化与副热带高气压有密切联系 1 主干精讲——大气受热过程
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控制
C.乙地海拔比甲地低
D.甲地深居内陆,乙地临海
下面左图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右图为左图
所示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1月份20℃等温线(虚线为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
列各题。
山脉低温区
暖流
8.下列关于Ll、L2、L3、L4等温线弯曲合理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形 D A.Ll符合实际,因为岛屿中部距海较远,气温较高
核心考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为什么运动?
热力
动力
(冷缩下沉,受热上升) (重力下沉,被迫抬升)
地表冷热不均
300600气流运动特点
大气受热过程
地球运动
1 主干精讲——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反射 逸出
逸出 (大气辐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地面反射
大气的受热 过程实质上 就是一个热 量的传输过 程,该传输 过程可以划 分成三大主 要环节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的运动规律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的运动规律
③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 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④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⑤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规律。膜内温度高于自然状态下 的温度,且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温 度日变化,故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温度日变 化要小于无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则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 变化曲线。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 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 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 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2~3 题。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用简图示意热力环流。 提示: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3.画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 为例)。
提示: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大气 的运动 规律 (共102张PPT)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运动之气压带、风带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运动之气压带、风带
的深厚系统,其高层和低层气流方向和气压性质相似。研究表明,夏季亚洲副热带 西风急流偏南会导致中亚降水增加。下图示意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的局 部环流形势(H表示高压中心,L表示低压中心)。
(1)推测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对印度半岛季风环流的影响。 【提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印度半岛的高压势力范围较小。 【答案】 西南季风减弱。 (2)说明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导致中亚降水增加的原因。 【提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中亚低压势力强盛,根据低压的相关知识回 答即可。 【答案】 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中亚低压势 力强盛,中心气流上升,西南风势力强盛,使阿 拉伯海的水汽输送量增加,中亚降水增多。
(2)推测“秋老虎”“独爱”重庆的原因。 【提示】“秋老虎”为持续高温、晴朗的天 气,因此“秋老虎”最怕冷空气和降水。
【答案】 受地形影响,冷空气不易进入;距海 较远,受台风影响小。
情境2 卡卡杜国家公园 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受气候影响,景观多样,一年中不断更换
着自己的“容颜”。下表示意当地原住居民对一年内季节的划分。
(2)分析“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 【提示】根据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推断海况恶劣的原因。 【答案】 西风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雨雪天气变化频 繁,常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情境2 副热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是对流层上层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副热带天气系统是动力成因下
4. 图示高空西风( A ) A. 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 B. 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C. 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 南侧是副极地低压
【解题思路】 图示高空西风为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流,随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最远可到30°N附近,A对;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影响 的结果,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是地球公转引起的,B错;高空西风的形成主要受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错;中纬西风南侧是副热带高压带,D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试策略
2.大气环流的判断方法 (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为赤 道低气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大陆东岸为季风控制。 (2)气候法:先判断气候类型,再根据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控制该地的气压带、风带或季风。
天气系统
应试策略
解答“天气系统类”问题的思维流程
应试策略
第二讲 大气运动规律
图画重点
应试策略
大气受热过程
图解“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 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应试策略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强弱 的因素。 2.地面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下垫面比热容和反射率。 3.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水汽。
应试策略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 特征
天气 系统 判断
大风 降温 天气
连续性 降水
沿海地区风 暴潮、大风、晴空 特大暴雨天 万里 气
暖锋
冷锋 或准 台风活动(气 高压
活动 静止 旋系统) 锋
控制
低压槽 高压区
上多降 外围大

风天气
锋面气 旋活动
高压脊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思路 (1)分析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低纬度气温高,夏季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分析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晴天, 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大气环流通过 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分析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 陆地白天、夏季温度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 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 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分析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大气运动 1.图解“热力环流”
应试策略
2.图解“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应试策略
(2)季风环流 ①1月份
应试策略
②7月份
应试策略
应试策略
1.大气运动知识逻辑思维链 (1)方向:垂直(上升或下沉)+水平。 (2)上升运动:原因(近地面大气受热或动力原因)→上升运动→低压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洲低压、气旋)→气温降低→ 水汽凝结→降水多。 (3)下沉运动:(近地面大气受热或动力原因)→下沉运动→高压(副 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亚洲高压、反气旋)→气温升高→ 水汽蒸发→降水少。 (4)水平运动:原因(同一高度气压差异)→大气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运动。(风:高空风和近地面风,风带和季风) ①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西风带、夏季风)→降水多; ②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信风带、极地东风带、冬季风)→降水少; ③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 ④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应试策略
【解题技巧】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 般考虑纬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 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 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 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 要考虑洋流因素。 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 形因素。
应试策略
6.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气温+降水 气候特征的描述,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再对气温和 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1)气温的描述:要指出年均温、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 差。常用词有:炎热或高温(月均温22 ℃以上)、温和(月均温0 ℃以 上)、寒冷(月均温0 ℃以下)。 (2)降水的描述: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常用词有多雨(月降水量100 mm及以上)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 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应试策略
7.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 知地点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 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 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 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 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 候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 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应试策略
3.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角度 (1)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2)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 (3)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 4.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分析思路 (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2)风向: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 (3)地形: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 内部降水较少。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纬度: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 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6)地表状况:水库、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 (7)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判断方法
应试策略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1)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①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②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晴朗天气。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2)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力、风向: ①风向: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画 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北半球判断,南半球左偏北半 球右偏即可。 ②风力: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反之则大。 (3)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①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在一个低气压中往往偏东侧的低压 槽上形成暖锋,偏西侧的低压槽上形成冷锋。 ②从符号上看,锋线上标黑三角的是冷锋,标黑半圆的是暖锋。
应试策略
5.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有差异等材 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 分析。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 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 分析。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 析。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了与大气 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 角度去分析。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 西两侧。
应试策略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思路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 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 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 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 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 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 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