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学前游戏论活动的生长说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活动的生长说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活动的生长说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游戏:指儿童通过自由的、愉悦的、有趣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3. 论活动:指针对儿童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旨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各种能力和性格特征。

4. 生长:指儿童在各个方面逐渐成长和发展,包括身体、心理、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

学前游戏论活动的生长说,指通过游戏等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在各方面的生长和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儿童能力和品格的目的。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摘自网络)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名词解释1. 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娃娃游戏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3、游戏期现象答案: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4、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 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游戏的内部真实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游戏的象征动作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游戏的内部控制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8、游戏性体验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9、情景转变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学前游戏理论指导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理论指导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

2.追踪观察法:即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

3.游戏治疗:游戏作为沟通工具,并通过游戏来进行疏导或干预,达到治疗效果。

1.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2.宣泄: 一般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游戏有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

3.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习说答:前练习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研究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说答:前练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XXX,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首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内部天下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残剩精神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划定规矩D.游戏的情景3.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游戏论(全)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学前游戏论(好)

学前游戏论(好)
29.表征性玩具:又称形象玩具,是以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真实事物为模拟对象,其形状类似于真实的物体。
30.教育性玩具:又称智力玩具。他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某种特殊的概念或技能,并侧重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如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分类、序列、推理、数字与计算等等。
30.建构性玩具:又称结构造型玩具。他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建构活动的材料,茹:积木、沙水、橡皮泥等。
39.成本效益分析法:这一方法就是寻求成本和效益的最佳比率,即找出代价小、成本最低但所获收益最大。
简答:
1.学前儿童游戏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w”:what?when?why?一问是什么,即揭示或描述儿童游戏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二问什么时间,即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三问什么原因即对游戏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学前游戏论
一、填空
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是只有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
2.游戏环境是指为儿童游戏活动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3.单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及条件是科学、全面地开展各类游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4.游戏物质环境的创设分为室(内游戏场地的创设)、(户外游戏场地的创设)。
16.俄国思想家和美学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提出“游戏室劳动的产儿,劳动在时间上必然是先于游戏的”著名论断。
17.英国思想家洛克被认为是较早尝试把玩具引入教育过程中的人。
18.把教育性玩具系统地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始作俑者是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
19.恩物是福禄贝尔专门为幼儿制作的教育性玩具。共八种。
4.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学前游戏概论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4.选择:批判的吸收。

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

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自身发生变化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3.前练习说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是格鲁斯。

主要观点是: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主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使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的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代表人物是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主要观点: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一般包括游戏的任务,构思,规则,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1)丰富儿童的知识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派游戏名解213. :在幼实验)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学前游戏概14. 论回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1.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意识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之间。

征。

2 验。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学前儿童游戏的理15. 2. 括原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论流第一章、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关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的欲望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16. 3.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来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发展自己。

支配, 4. 盲目追求满足。

选择:批判的吸收。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17. 5. 映着:要则)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原则偏见。

6.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支配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18. 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究原则。

来的一部7.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分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19. 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有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20. 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用身心发展,促进游戏下是自身发生变化发展。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21. 8. 环境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中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去。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22. 觉、机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9. 冲动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23. 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理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访谈法:是研究者通学前儿10. 应水过童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究方史发法。

11.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24. 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形式。

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第二章、方法。

特征在实验室中借助于: 实验室实验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25. 12. 一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体验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化。

的结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第三章、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代替童发展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实物活动28.39.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法为结果的活动。

知,主要表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到自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29.己所扮演的角色。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30.40.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

立的操作玩具的游戏。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31.41.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仿,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33. 42.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做游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35.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36.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37.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仿他人的行为。

1---戏,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其共同的目标,没有真正的契机。

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第五章、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43.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指个体在社会性(狭义)44.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

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45.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46.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47.验,是人们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48.动、求知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与幼第四章、儿园教育动机、人格:指个体在需要、49.气质、兴趣、态度、价值观念、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

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50.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51.学的共同活动。

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52. 育性经验的计划。

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53.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群体成员的社会化:对儿童54.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67. 作、冲发动手操基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身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代表着程本原则操作情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55. 对儿童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况予以知道的模式其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习,对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68. 儿童之基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在动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共手操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同学本模式儿究知观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60. 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而的识的操作模式冲突: 处在一定关系中的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69. 76. 童在动助人与人之进行的学习手操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间在思想、意见、做法等方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61. 互相促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面的不的进、互相协作,依靠群体的一致或不协调,进而引发为56. 力量获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语言或控制而实现的学习活动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62. 得知识的模式要行为上的对抗增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加儿童操作学习兴趣,是儿童善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70. 官对声又于设计的基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音的感知而进行的学习本要素其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71. 内容的童77. 容来源思维和感知能力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学习63. 丰富幼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掌握知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72. 识、技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问工具或儿的直接经验材料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类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间、形状题的办法及规律。

78. 仅限于概括、理解等智力57. 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和状态的学习国内、身边,应更丰富、广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64. 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泛,可巩73. 要中对学供幼儿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固和掌握为主要目的,带有训练习材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不同性把他们引发展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模仿性操作学习:由演示、观察65. 幼儿和放在一起随用随拿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的不同需要再现等操作环节组成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74. 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中对游79. 66. 的内容操戏材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才开始体。

与现代作前老师为使其掌握操作的基本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活动帮58. 活动互程序而进行示范的操作模式助幼儿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75.作用与影响。

常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社59. 会某些联2---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获得生活经验并运用于生活80. 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88. 有意包含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注意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情景、新的情感等新的因素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81.务而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以经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积极开动类性能引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内部心智活动的活动内容联系成延迟判断法:是教师了解指导89. 幼儿有机整体的一种观察判断法,教师在施82. 教过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不急戏交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的时间、空间去思考、操作、讨论、智的交往情境,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探究、创造愿望,让幼儿结伴参与语言交往、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90. 活动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幼儿在主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得发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展的一种方法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83. 种方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法中,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91. 施符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再--- —己尝试--- 错误改正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尝试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成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种方法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84. 方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法、教学切入点、突破点的设计,材料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脑、探索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程,产生出猜疑、惊讶、困惑的心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里,从而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解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85. 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织与实施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92. 或非择性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自主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材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伙料、游戏时间等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93. 系及伴、材料及活动方式等,是幼儿在心理氛围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得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94. 到发展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86. 和教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师进行管理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95. 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以引导观察、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设计讨论等方式,变教师的意图或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教育目的为幼儿自己主动、积极的互干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教育中出点扰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96. 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种方法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87.至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其他活动区的需要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97. p251 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