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本规划获得“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第一名简报内容• 规划背景 • 空间规划设计说明 • 交通规划 • 市政设施规划 • 规划项目一览表规划背景• 规划背景 • 规划范围 • 规划内容和要求 • 现状条件分析规划背景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 运动会的承办权取得成功,奥运成为中国 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个大好机会,而奥运 会主会场的设计,就成为展现自身的平 台,其规划设计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环 节。
为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同奥运文化的融合, 体现时代精神,并积极配合奥运使用的要 求,在延续申奥时期奥运主会场的选址基 础上,北京市奥委会委托首都规划委员 会,于2002年进行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规划设计方案征集” ,对北京第29届奥 运会的主会场进行进一步的方案探讨。
在这次国际方案征集中,由我公司——天 津华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同美国Sasaki公 司合作完成的设计——“人类文明成就轴 线”从5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 名,并成为进一步深化设计的蓝本。
规划范围奥林匹克公园总规划用地约1135 公顷,其中森林公园680公顷,奥 运中心区用地405公顷,中华民族 园及部分北中轴路用地50公顷。
规划内容包括景观规划、功能布 局规划、交通规划、市政概念规 划、地下空间规划等,这些规划 内容要适应奥运会赛时和城市长 远发展的要求。
规划内容和要求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四个主要奥运赛场中 的主体赛场,规划设计内容包括中轴线、 森林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奥运中心 区。
其中奥运中心区北区包括会展博览设 施、文化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运动员 村、地下停车设施、集中公共绿地和广场 以及体育设施:8万人国家体育场,1.8万 人国家体育馆,1.5万人国家游泳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等,奥运中心区南区 包括原有亚运会体育设施、新建网球中心 和曲棍球场。
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要考虑奥运会的建 设和城市长远发展相结合;延续和发展城 市中轴线,体现文化内涵;体现“绿色奥 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吕璐珊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吕璐珊,高级工程师,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现任清华规划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总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项目管理。
曾担任澳大利亚(北京)澳思华东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规划室主任,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级建筑师等。
主要业绩: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中担任总工程师,2008年2月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的总统奖(一等奖);2007年12月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奖规划类一等奖;在青岛奥帆赛(及赛后)城市环境景观概念规划项目中担任总工程师,获青岛奥帆赛城市环境景观概念规划征集一等奖。
在青海省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项目中担任总工程师,获青海省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招标第一名。
2007年3月获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一等奖。
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环境设施设计项目中担任总工程师,获奥林匹克中心区环境设施竞赛二等奖等。
主要著作:主编《景观施工图设计图集》。
与人合作主要文章:“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亚洲风景园林设计期刊》),“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中国园林》),“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山形水系的营造”(《风景园林》)等。
主要作品: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塞上风情园概念规划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植物园景观及建筑设计青岛奥帆赛(及赛后)城市环境景观概念规划山东省东营市清风湖风景区景观规划北京市金盏金科大地一期工程景观规划设计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卧龙山公园园林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占地 680公顷,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重要景观背景,是北京市最大的公共公园。
一 规划设计理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规划设计理念。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坐落在北京这座古老中轴线上的北部,其规划设计理念中必然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肺,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绿色空间。
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园的竖向规划设计,以呈现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竖向规划设计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竖向规划为公园创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使游客能够欣赏到公园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竖向规划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交通组织。
在空间布局方面,公园充分利用地形,将山地、森林和水体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景观结构。
同时,通过设置生态廊道和绿化隔离带,公园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公园内的建筑物多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风格也力求与周边环境相一致,以实现视觉上的和谐。
在交通组织方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同时,公园还设置了生态停车场和自行车道,鼓励游客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前期的研究和规划,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措施。
例如,在空间布局方面,公园可进一步优化景观结构,增设多功能活动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绿色屋顶和墙面的比例,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在交通组织上,可以进一步完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网络,方便游客出行。
总结来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通过不断优化景观结构、注重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完善交通组织等多方面的措施,公园竖向规划设计成为了创造可持续的绿色空间的典范。
未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继续努力,通过竖向规划设计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游憩体验,为市民带来更多福利。
2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整体规划方案
2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整体规划方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整体规划方案1 规划理念中华文明的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总占地面积1135公顷,共分为三个区域,由南至北依次是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北京的中轴线,从前门、天安门广场、紫禁城至景山,贯穿了北京城。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延续了北京中轴线,保持了北京作为历史皇城的特点。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设计主题,用磅礴大气的自然山水园消融北京城市的中轴线,和谐地衔接了现代都市和美丽的大自然。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为公园中的一山一水增添了气势。
发达的科技以及时代感的融入更使公园熠熠生辉。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了叠山理水的设计方法,这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
在整个设计山水的过程中,胡洁带领团队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孟兆桢院士等造园专家一起研究山水的做法。
他们都是中国传统园林最权威的老专家,有了他们的参与,公园的设计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的特色。
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北京的“绿肺”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胡洁巧妙地将森林公园设计成北京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全园种植450公顷绿地,林木覆盖率达到67%,超额完成北京申奥时的承诺(40%~50%);近自然林系统成为植物种源库,全园树木53万余株,其中乔木100余种、灌木80余种、地被102种;全园林木年产氧5208吨,年吸收二氧化碳32吨,年树木滞尘4731吨,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绿肺”。
同时,在公园的细节设计上还体现了万物灵长对动物的关爱:公园里建有中国第一座城市内跨高速公路的大型生态廊道和中国第一座雨燕塔。
建成后,这座北京最大的公共公园将成为市民的森林和休憩天堂,也是奥运会为北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是展示中国环保理念的平台。
它采用了中水净化、近自然林系统、废物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建筑等多项生态技术。
仅以水资源的利用为例,就有5种环保技术:中水净化、雨水收集、污水利用、智能化灌溉和生态防渗。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形象策划案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策划案一、策划说明奥运村、新闻中心、森林公园和17座奥运场馆的奥林匹克公园,2008年7月3日在北京落成。
它的正式竣工,标志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万事俱备,只等8月8日圣火点燃的那庄重一刻。
这个占地约12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北至北五环路,南至民族园路和北土城路,东起安立路及北辰东路,西至林萃路及北辰西路。
它是举行北京奥运会的“心脏”。
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场馆聚集群。
二、公园概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俯瞰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图)在这块此前从未曝光的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内,不仅有层峦叠翠、湖光山色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有展现了顶尖科技及绿色环保理念的奥运场馆,更有充满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的特色建筑和设计细节以及为观众提供最大方便的交通场站和人文关怀设施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北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规划建设中最大的城市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让这条城市轴线得以延续,并使它完美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它总占地面积680公顷。
北区面积为300公顷,以自然生态绿色景观为主,主要突出“野趣”,规划建成一片原生树种种源基地及鸟类保护区。
其中公园南区面积为380公顷,进行了挖湖堆山的大面积景观设计和改造,建有主山、主湖。
全部建造完成后的南区形成左急右缓,山环水绕的东方特色园林景观,同时,占地33公顷的奥运村北区(又称“国际区”)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三个临时比赛场馆网球中心、射箭中心、曲棍球场也建在森林公园南区西部。
这里被称为第29届奥运会的“后花园”,赛后则将成为北京市民的自然景观游览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2003年,北京市开始启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
整个森林公园区的建设任务由朝阳区政府全面承担。
为此,朝阳区政府成立了专职建设机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北京世奥森林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
2008年07月03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正式落成。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规划与设计
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89期/2009(3)作者简介:朱小地/男/1964年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果/男/1970年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对中国及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的一次盛会,而逐渐演变成全世界人民的一次狂欢,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就为这狂欢提供了场所。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展示,同时公园的建设也是区域环境改善和城市发展的契机。
1项目概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选址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分为三个区域:北端是680hm 2的森林公园;中心区315hm 2,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hm 2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心脏,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
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整个公园的核心部分,在中心区内布置有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及国家会议中心等赛时比赛场馆,20余万m 2的地下商业建筑面积,以及庆典广场、下沉花园、龙形水系等景观设施。
2总体设计奥林匹克公园座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与北京古城遥相呼应,也成为了现代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城的起源在于城市中轴线,北京城的发展也系于城市中轴线。
700多年前,忽必烈营建元大都时,即在什刹海东侧画一南北中轴线与其相切,由此确定了城市位置。
明灭元后,中轴线向南延伸,及至16世纪修筑北京外城,终于形成了7.8km 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现在的北京市区即以明清的北京城为基础,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位于明清北京的中心———故宫的正北方向,明清的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这条通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轴线延续了北京的中轴线,也延续了北京的人文与历史。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举办2024年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设计旨在营造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规划设计囊括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景观布局、建筑设计、绿化植被、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
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保护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赛事环境。
在景观布局方面,设计师注重打造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相契合的空间。
整个公园的布局采用了"人、气、水、路"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公园内设置了众多座椅和休闲空间,供游客休息和欣赏美景。
此外,设计还规划了独特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以方便游客的步行与骑行。
建筑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奥运会的功能要求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规划中,建筑物的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色石材和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的设计,既符合奥运会的标准,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绿化植被是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公园内大量种植了各种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花卉等。
这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观,还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多个草坪和休闲区,供游客进行体育活动和休憩。
水体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园内原有的水体资源,打造了多个人工湖泊和喷泉。
这些水体不仅增添了公园的美观度,还起到了调节温度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总之,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旨在为奥运会提供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作者:胡洁、吴宜夏、吕璐珊、刘辉摘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围绕“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展开规划设计,将“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奥运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市民的健康森林和休憩自然”作为设计目标,以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壮丽的传统山水园林景观终结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中轴线,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奥运会服务,为市民百姓营造休闲乐土。
关键词: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往自然的轴线人文绿色科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占地680公顷,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重要景观背景,是北京市最大的公共公园,因此,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备受社会各方瞩目。
2002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美国SASAK景观设计公司所提交的方案荣获一等奖。
2003年11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评选出A01、A02、A04 3个优秀方案,A02号方案为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美国SASAK景观设计公司合作的方案,主题为“通往自然的轴线”。
2003年12月,根据市规划委[2003]943号文《关于奥运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请示批复》的精神,决定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A02号方案为基础进行深化整合。
2005年10月27日,北京市委常委原则上批准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最终方案。
1.规划设计理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规划设计理念,奥林匹克中心区代表着现代城市,而森林公园则代表着自然式空间格局,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赋予了北京古城中轴线新的延伸,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作为“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其规划设计理念中必然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奥林匹克公园中区景观详细方案设计
奥林匹克公园中区景观详细方案设计目录一、设计原那么和起点 (1)二、整体设计 (3)三、景观节点设计 (5)四、种植计划 (7)五、建筑小品设计 (8)六、夜景及环境照明设计 (9)北京奥林匹克丛林公园中区重要景观详细计划一、设计原那么和起点这次批准通过的奥林匹克公园计划公园完善了龙形水系,以一条“通向自然的轴线”,将竞赛场馆、文化商业设施等组织起来,该轴是北京市中轴线的延伸。
北京城从元朝都至今已有800连年的历史,此刻的北京市区以明清的北京城为基础,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明清北京的中心——故宫的正北方向,明清的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一条通向自然的轴线延续了北京的中轴线。
也延续了北京的人文与历史。
奥运会期间观众经由奥林匹克公园进入各场馆观看竞赛,因此本设计的起点是在整体计划的基础上深切设计,制造特色景观,在奥运会期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经历;在奥运会后成为象纽约中央公园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共休闲场所,为周边的物业带来无穷的商机。
奥林匹克公园的中轴线长快要4千米,为改变中轴线整体空间超步行尺度,不适合步行游览的特点,整体计划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地铁出入口)、运动场馆等要紧集散场所的人流扩散方向和扩散半径、就近布置人性尺度的“生活性”空间,穿插于系列“秩序型”空间之间,从而有效缩短步行距离,丰硕景观体验。
整体计划将园区内的中轴线划分为三段:民族大道、奥运广场、文化休文化休闲花园奥运广场民族大道闲花园。
这次招投标设计的中心区计划总用地面积315公顷,要紧包括中轴线上的奥运广场和文化休闲花园两段和龙形水系东侧的绿地。
希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麦穗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奥运会的会徽是红、黄、蓝、绿、黑组成的奥运五环,代表五大洲的人们,在中国圆还有团聚、圆满的意思,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八月十五要吃月饼。
圆的形状尽管简单,但组合转变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域,总面积约为680公顷,是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部分场馆和相关设施的重新规划与再利用项目。
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旨在打造一个集休闲、旅游、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公园,增强市民和游客对于体育文化的参与感和居住体验。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起点是对现有场地的分析与调查,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自然基础条件,以及现有建筑设施的位置与状况。
同时,需要考虑公园所处的城市环境以及周边的交通网络,以便为公园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以上的基础数据,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交通布局与连接性:公园需要通过合理的交通布局与连接性,便利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在设计上可以考虑地铁、公交、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接入,并在公园内部设置便捷的交通环路和步行系统,方便游客在公园内的游览。
2.绿化景观的布局与配置:公园应该注重绿化景观的布局与配置,增加植被的密度和品种,以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
可以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形态设计大面积的草坪、花坛和水景,增加绿蔽效果,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
同时,可以合理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植物品种,以增强公园的观赏性和教育性。
3.水系景观的规划与营造:公园可以利用现有的水系资源,进行水系景观的规划与营造。
可以设置人工湖泊、水上运动设施等,提供水上娱乐和休闲的场所,并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同时,在水系景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质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确保水系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建筑设施与功能空间的布置:公园的建筑设施和功能空间是提供活动和服务的场所,需要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合理布置。
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公园特色和需求的建筑,如咖啡馆、休息亭、观景台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观赏的场所。
同时,可以考虑设置一些运动设施,如篮球场、健身区等,增强公园的运动氛围。
5.公共艺术品与文化活动的融入:公园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艺术品和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加强艺术与文化的融入。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当人们谈及北京,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永恒的建筑——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隐藏在这些地标性建筑背后的景观设计。
这篇文章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的魅力。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现代气息,却又借鉴了传统元素,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学风貌。
设计师以“人、自然、和谐”的理念为基础,力求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这里的景观设计不仅增加了公园的绿化面积,还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
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有几个景点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是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广场。
这个广场不仅是一个集散地,更是游客们拍摄地标建筑的绝佳地点。
其次是公园内的下沉花园,它巧妙地将几个重要景点连接在一起,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公园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景观设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又一大亮点。
下沉花园中的“奥运五环”雕塑,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与友谊。
公园内的中国折纸艺术雕塑和“同一个梦想”花坛则进一步体现了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景观的视觉效果,还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设计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学呈现,富含文化内涵。
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独特的视觉享受,更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和奥运精神的平台。
无疑,这里的景观设计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在欣赏这些美景的我们不禁为祖国的强大和文化的繁荣感到自豪。
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的应用与创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作为一处独特的景观设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的应用与创新。
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龙之舞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龙之舞冯斐菲石晓冬摘要:“舞”是我们规划设计方案的主题,“龙之舞”代表了我们规划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形态意向。
通过地形营造、形态意向、中轴线节奏、植物的色彩、景观体验、生态思想以及人文精神等创意,使规划设计的奥运公园,成为融汇北京众多美丽景观的庆典舞台。
关键词:风景园林;奥运设施;规划设计;龙之舞文章编号:1000-6664(2004)02-0009-04中图掷嗪牛?U986文献标识码:ADance of DragonFENG Fei-fei, SHI Xiao-dongAbstract:The theme of this plan is danc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formation intent of the precept. Through the originality of terrain construction, conformation intent, rhythm of central axis, plants color, landscape experience, ecology idea and human spirit, the planned Olympic park will be a celebration stage fusing all the scenes.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Olymp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Dance of Dragon内容创意一:山水之舞———地形营造遵循现状地形挖湖堆山,形成山环湖、溪绕山的景致。
所造水型按“龙形”疏理,形成系统,使之成为北京活跃,宜人的滨水场所;所堆山型宛若“龙形”,将军都山脉自然地融入森林公园、融入中轴、融入城市。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自南向北分别御道宫门、古木花厅、礼乐重门、穿越瀛洲、合院谐趣、水印长天。
7处庭院以中国元素为亮点,充分展示出中国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传承。
1号院--御道宫门御道宫门是下沉花园的南侧入口空间,宽18米的御道台阶引导人们进入下沉9米的广场,正对大台阶入口设计了午门意象的宫门,顶部飞檐结构表达了传统建筑的意象,从大台阶到宫门之间是36米见方的方形广场,古朴庄重;这是一个多功能的露天空间,它是集散空间,也是表演舞台,它以宫门为背景,在宫门洞口两侧装有电动高清LED显示屏,可播放18米宽5米高的巨幅画面,具有露天剧场的完整功能,广场东南侧是树阵、跌水、喷泉组成的休闲空间,长50米高6米的迭水墙面构成潮涨潮退的效果。
2号院--古木花亭古木花亭是一组北京居民中具有代表性的三进制四合院,保持了传统四合院的基本空间格局,表现四合院传统瓦屋面以及支撑屋面的做法体系,将传统的封闭空间开放为敞开的外部空间,加入镂空瓦墙、倒影水池、立瓦铺地等元素,给传统空间注入新的表达语言。
3号院--礼乐重门礼乐重门院子东侧是龙形水系下面的地下商业,西侧是地铁奥运支线及部分商业空间,南北两端与前后院子相通,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
院子东侧是龙形水系下面的地下商业,西侧是地铁奥运支线及部分商业空间,南北两端与前后院子相通,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
这里有红墙,有红色钢构支起的上百面“响鼓”。
鼓面可敲,鼓内藏灯,白天是鼓,晚上是灯,鼓灯结合为奥运搭起喜庆的红门。
这里还在甬路旁立起一排“铜萧”,管上有空,风过可鸣,管下有灯,引导路人。
这里还搭建了钟楼,是在钢架上挂满礼乐的钟磐铃,随风摇摆,清音可绕。
此外,窗前还拉起了细索,如琴弦般可以拨动,弦下的发生器便会送出美妙的音符。
除此以外,还种上青竹,摆上长凳,为客人提供轻松休闲的休息环境,欣赏那随风飘来的东方礼乐。
在这乐的庭院中穿行,通过人为的敲击和流动的风,钟和着磐鸣、鼓随着箫吟。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龙”方案)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龙”方案)项目地点:北京项目类别:城市中心与街区专业内容:规划设计项目规模:1135公顷设计时间:2002年委托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设计说明本方案有九大特点:1 尊重场地精神:过程、格局与故事洼里--荷田--龙王:湿地与“龙之谷”构思之源;遵从斜向肌理,保留林带与水系;连接邻里的人流与视觉走廊。
2 龙之谷意象:奥运内涵、民族之魂与场地精神的和谐举凡盛事圣人,中国人便以龙尊之,奥运会和奥运公园无愧于龙的称谓: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之魂,龙来源于场地精神,龙是北京中轴的象征。
3 区域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与蓝色“龙脉”,文化遗产与康体休闲廊道绿色与文化“龙脉”:将元大都遗址公园、中轴路绿带、仰山沟绿带、奥运中心区(B区)绿地和广场、森林公园以及清河绿地走廊统一考虑,形成连续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
奥运公园中的龙之谷和湿地系统形成蓝色“龙脉”: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建地表水系。
4 从红墙禁宫走入森林童话:中轴线,一朵绽开的百合花,一条时代进步的轨迹,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惊叹号中轴线的处理,由南往北如一朵百合花逐渐展开,最终溶解于森林公园,过去的市井将成为森林中的童话;寓意从农业时代的封建皇权,经工业时代的功用与机器至上,最后回到后工业时代的生态与人文精神的宏扬。
5 银龙盘轴,飞龙在天与可移动式体育场:核心区设施布局与轴线处理相结合,意味深长三个主赛场作为一个整体,布置在中轴西侧,其中国家体育场居中轴线之上,与中轴呈巨龙缠柱之势,含胸收腹,与东侧之展览中心(赛时的部分场馆和IBC、MPC)合掌呼应,如双龙戏珠,形成中部以荷花莲池为特色的内广场——龙之谷。
6 潜龙在渊,莲池栈桥:设计人性场所,营造生态景观中心区现有大片荷田,有隔水层,可以形成湖泊、湿地,广植荷花芦苇之属,人行栈桥穿行其中,在规整的广场肌理中,充分展示自然之美。
场地内分布多条用于雨水收集的卵石溪流,降雨时可见水流蜿蜒,平时则如山涧的石滩。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特色:该方案以“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切入点,以养育中华儿女的“田”为总体概念,表达了设计师们对脚下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以“撷拾起昨日智慧的果实,播撒下明天希望的种子”的虔诚的态度审视历史文化、规划设计北京美好未来。
五千年的中国土地曾经、还将养育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在无数的失败与成功之后,田,积淀下了处理人与土地关系的最精华的智慧。
连同那充满诗意的景观,田,告诉我们如何尊重土地和自然过程,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五千年智慧连同其诗意的景观被无情地毁弃,我们甚至以“工业化”和“高科技”的名义来“整治”和“改造”我们生命的土地、水系,而最终发现我们祖先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技术要高明的多。
在上述设计理念指引下,形成了方案的几大特点:(1)田+等高线:结构与象征性肌理;(2)梯级湖群+梯田湿地:最少工程量的场地设计途径;(3)可持续的水系统:渡水槽和水体净化、循环和再用;(4)植被:景观生态模式与“三皴法”配置;(5)轴线: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一部关于五色土地的交响乐;(6)场地故事:环境解说系统与专类植物园。
当城市化和可持续挑战中国大地,奥运会成为未来北京的主题时,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应采撷五千年的造田、种田、灌田的技术、艺术,和精神,并将其与现代最新生物和能源科技相结合,实现一个科技的、人文的、绿色的奥运景观典范。
一个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景观典范。
田,连接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它最终成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摘要:奥林匹克公园荟萃了50%以上的奥运场馆,是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地区。
协调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与北京长远发展的关系,运用高新技术和体现生态学思想、满足公众活动的需求是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内容。
本方案以中轴线的回转和荷花主题统领整个设计过程,体现对场所精神的尊重,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1.引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市内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为第29界奥运会而规划的一处大型体育设施集中建设场地。
它的规划用地共1,135公顷(不包括穿过规划用地中部的五环路、四环路和辛店村路)。
其中包括了680公顷的森林公园和405公顷的奥运中心区。
2.规划设计原则第29界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对中国及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既要充分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建设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又要考虑到北京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充分向世人展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 **的基本宗旨。
项目组归纳规划设计标书中提出的5点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制定了以下两项规划的基本原则:尊重场所精神这里的场所既指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地,也包括第29界奥运会的选址地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北京。
充分了解北京城市和被开发土地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特质,使新的土地使用内容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地发展成为本方案的基本目标。
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公园除了服务于第29界奥运会和残奥会外,还是未来北京从事体育、文化教育、科学普及、展览、休闲、观光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将生态和人的活动整合到奥林匹克公园和城市设计中,是实现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环节,因而也是本方案的基本目标。
3.规划原则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尊重场所精神的设计经过对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现场的反复考察和对当地文化的仔细研究,我们提炼出四点对秉存场地文脉和特色的要素:植被、水系、古迹、轴线。
3.1.1 植被(1)B区农田、树木的保留。
在B区凯迪克酒店的西侧,成府路以北,是一大片美丽的农田。
农田上有数条东北―西南向、东南―向的斜向穿插道路。
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挺拔高大,浓荫蔽日。
赛时这片优质的景观被完好的保留下来,与建成区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赛后,由于建设需要设置文化设施与商务区,利用保留的行道树组织步行系统与建筑庭院空间,在规则格网的建筑布局基理上,打通斜向视线通道,活跃空间气氛。
(2)B区荷塘的保留与改造。
B区几何中心偏南处有数块荷塘。
塘中中荷花竞开,塘边水生植物茂盛,景色宜人。
方案中将此处稍加规整后,设计成为地铁出口与步行广场间的莲池。
从地铁站出来的人流通过若干条宽阔的步道,在满目花红叶绿与阵阵清香中跨过莲池,进入步行广场。
(3)C区苗圃、农田的保留与发展。
C区是城市未来的森林公园。
根据现状已有的苗圃分布与树种,方案增加了种植面积与树木品种,并保留了景观质量优良的少部分农田,除建立起小型林业、农业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设施外,不设置吸引大量人流的设施,以生态效益第一的原则进行设计,使之真正成为未来城市北区高密度住区中的一块绿肺。
3.1.2 水系B、C区中有几处现存的湖泊与,并有水渠联系。
设计着重恢复水体岸边的植被,改善水质。
B区局部根据与整体建筑环境协调的需要,对水体线型进行调整,其他部分尽力保持其自然的面貌。
3.1.3 古迹在B区的西南角有一庙宇,做工考究,其旁有一棵古树,虽已枯死,但姿态奇特。
据《日下旧文考》,它就是北京五顶中的北顶(五顶是老北京对5座碧霞元君庙,又称娘娘庙的俗称)。
该庙建于明代,每年四月有庙市,是昌平、沙河一带农民的春季商品交易会。
此庙虽然不大,但它终究承载了当地一份兴盛的历史,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从景观要素上,都有保留的价值。
方案将它置于文化设施西侧公园的树林中,让它在静谧的一角继续讲述古老的故事。
3.1.4 轴线在奥林匹克公园整个场地中,历史沉淀最深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莫过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了。
它对方案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相关阐述详见。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本方案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主要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和生态的适宜性方面综合考虑。
3.2.1 经济的可持续性(1)分期建设。
赛时B-1区保留现有农田与树木,赛后建设文化设施与商务设施。
(2)场馆功能置换。
赛后,国家体育馆兼作杂技中心,国家游泳馆兼作戏水乐园,部分体育场馆与MPC、IBC改作展览中心,射箭场、国际区拆除。
(3)功能混合。
国家体育场的部分与国家游泳馆嵌在商业功能的建筑综合体中,形成集购物、商住、娱乐、休闲、餐饮、观赛于一体的高效便捷的多功能体。
(4)高层设计。
三座高层基本都具有较近的、面向体育场馆的视野,便于租售。
(5)赛后租售奥运村。
赛后的奥运村是融商贸、展览和市民活动于一体的理想城市区域。
3.2.2 生态(1)生物多样性。
奥林匹克公园场地中保存并发展林地、耕地、草地、(荷塘、沿着主要河溪和清河南侧的低洼地)等多样化的自然土地类型。
多样化的环境造就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存空间,有利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乡土植被。
在奥林匹克公园区域的植树造林选择乡土树种,使之低维护或者免维护的。
(3)垃圾处理。
建筑垃圾中硬质的部分可以用来修建北部林地中的步行道;软质的部分(泥土)可以用来堆建规划的山丘。
所有有机垃圾(包括残余食物、人粪尿、刈割产生的植物屑、枯枝落叶等)将通过沼气池消解。
在林地西南侧保留的农耕地附近修建一个巨大的沼气池,并与农业教育基地形成一个整体。
(4)节约用水。
区域的各种水体,包括人工水面、被自然植被覆盖河溪、河道(包括元大都北护城河)、,水源主要为雨水、经过污厂处理后的回用水。
为了充分体现水是北京最重要的限制性资源,本方案中尽可能减少凈水面的面积。
(5)节约能源。
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域的建筑都是节能型的“生态建筑”,充分考虑到太阳能的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地热循环利用等,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通过有机垃圾的再利用开发新能源等。
4.中轴线的处理规划设计在依据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两个规划核心问题展开:中轴线的处理与设计主题的确定。
中轴线现状北京城市中轴线在元大都时就已存在。
后来明朝城市扩张,北京旧城格局基本确立下来,中轴线得以进一步延伸。
从永定门开始,向北穿过紫禁城的六大殿和景山,止于鼓楼和钟楼。
全长7.8公里。
其上布置有城门、牌坊、桥梁和广场,空间格局严谨对称,宫殿建筑金碧辉煌,体现了封建帝王不可一世的威严。
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上又增添了新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及两侧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钟楼以北,中轴线以宽阔的交通性干道的面貌示人,两旁高楼林立,向北一直延伸了到北四环。
整体来看,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严谨规则、层次清晰,而中轴线是整个城市布局的统领,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概括而言,北京城市中轴线为人们提供了感受这个城市的无限遐想。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风云变换,凝聚着广大人民的智慧与血汗,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和感情依托。
然而,这条延绵20多公里的中轴线也是一个警示,一个不断蔓延和膨胀的特大城市正面临着土地蚕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和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和人挤为患等现代城市问题。
让中轴线回到城市中要协调中轴线和城市现状与未来的关系,其处理方法无外乎两个,一个是让中轴线在奥林匹克公园形成一个高潮,然后穿越森林公园继续向北延伸;一个是在中轴线上设置标志性或者纪念性建筑物,使之成为中轴线的终点。
这两种方案反映了设计师们的不同追求,前者注意到了中轴线的含义和重要性,一个延伸的中轴线支持了人们所追求的想象和好奇,后者则同时还注意到中轴线的继续延伸可能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消极影响。
选择让中轴线终止是一个痛苦的决策,但又是不得已而为之。
是否存在第三种方案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脱离场地本身,从更大的范围研究场地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项目组敏感地注意到,北京这个城市特殊的地理空间格局,那就是北京北边的燕山和西边的太行山北段围合形成的山脊轮廓像一个上下翻转的巨大的英文字母L庇护着古老的北京城。
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了,让中轴线回到城市中!中轴线延伸进入奥林匹克公园后,通过建筑等一系列景观元素使其向西回转,这样中轴线的形态就像是一个逆时钟旋转了180度的巨大的L,它与北京地貌轮廓相互拥抱。
这个方案无论从空间构图,还是从满足人们对一条无限延伸的中轴线的期待的处理都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同时也体现了规划设计者面对城市膨胀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使命感。
具体做法是借助奥林匹克公园内三个体量巨大的体育建筑及其定义的空间引导轴线的发展。
这三座体育建筑呈半月形布局,使中轴线经过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组重要体育建筑形成的高潮后,向西重新回到城市中,喻意着这条近历经千年的中轴线在经历了皇权至上的封建历程后,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的寻常城市生活中。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北京中轴线的精神栖息地和新的起点。
除三座主体育建筑外,方案还利用起坡的广场、3座标志性的高层建筑的组合强化中轴线进入奥林匹克公园后先从南北向东北稍偏,并以精彩的弧线实现向西和向南回转的空间构想。
奥运支轴的设置城市的生活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多个方面,作为体育精神代表的奥林匹克竞赛只是城市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精彩的瞬间。
从它可以窥视整个城市生活的文明程度与包容态度。
方案中以主体育场、奥运圣火和莲池广场的主要步道定义了一条奥运轴,这条轴成为城市中轴的一条分支。
5.景观设计设计主题的确定在多次现场踏勘中,我们注意到场地中间(也就是未来场地中的成府路段的北侧),有几块生长茂盛的的荷塘。
在盛夏的骄阳下,荷花显得平和静谧、挺拔美好。
这给了设计师极大的灵感,最终决定以荷花作为整个设计的主题。
荷花主题包含三个方面的深层含义: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奥运精神的完美体现,谐音“和”与“合”的美好寓意。
5.1.1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古至今,荷花就是为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植物。
莲子和莲藕是民间餐桌上的美味,莲子是传统中医的一味良药,荷叶除了餐桌上的用途外,还是孩子们在夏日里游戏嬉闹时的一把遮荫碧伞。
总之,荷花渗透在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又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
在无数传统绘画与书法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荷花还是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
作为一种寻常的植物,荷花遍布大江南北,为普通百姓所接近;但它不寻常的品格又令人肃然起敬。
对于它,中国人有着特殊的理解与感情,是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
5.1.2 奥运精神的完美体现用谐音来表意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荷”恰与“和”、“合”谐音。
它暗示了荷花背后种种美好的寄望:在激烈竞争的赛事中心态的平和;人体的灵与肉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北京和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世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