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10年来(2001~2011)民族地区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2001~2011)民族地区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3 5
族 精 神 和 民族 性 格 的体 现 ,是 民族 价 值 观 的反 映 和 民族 情 感 的 寄 托 ,被 誉 为 历 史 文 化 的 “ 活 化 石” 。在 现代 社 会 ,除 了文 化 价 值 ,它 还 具 有 一 定 的政 治 、经济 价 值 。 因此 ,保 护 和 传 承好 民族 地 区 的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意 义 重 大 而深 远 。关 于 民 族地 区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 护 的重 要性 和意 义 ,陈 炜 、陈能幸 在 “ 近 十年来 中 国西 部 民族 地 区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 护 研 究 述 评 ” 一 文 中 有 详 尽 的综

民族 地 区 非物质 文 化 遗产 保 护 和
开发 的原 因
( 一 ) 民族地 区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保 护 的原 因
产保护与开发 的研究逐步深入 。通过 C N K I 检索 关键词 “ 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模糊查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祖先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 中创造并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来 的财富 ,是 民
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 民创造 了众多优秀 的非物
质文 化 。截至 2 0 1 1年 ,我 国共 有 2 9个 项 目入 选
联合 国教 科文 组织 的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名 录 ,成 为 世界 非 物 质 遗 产 第 一 大 国。 此 外 ,我 国于 2 0 0 6 年和 2 0 0 8年 确 定 了 两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作者简介 :王宇翔 ( 1 9 8 9一) ,男 ,桂林理工大学旅 游学院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旅游管理 ;程 道品 ( 1 9 6 2一) , 男 ,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经济。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800字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800字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800字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过程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思考的提升。

本文将从研究动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综述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过程。

一、研究动机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动机,源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严重,乡村文化遭遇濒临消失的局面,而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有所下降。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探寻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个人开始了乡土中国的研究之旅。

二、研究方法个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阅读、实地考察和交流互动。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理清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其次,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的生态、地形、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对乡土中国有了更深刻和真实的认识。

最后,通过在社交平台和社区的交流互动,了解乡村居民对于乡土中国的看法和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承。

三、研究成果个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乡村生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二是通过和乡村居民的交流和互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总之,个人研究乡土中国的过程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态的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一次对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提升和贡献的过程。

在未来,个人将继续关注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传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作研究综述2019-09-01[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作的发展到了政府的⼤⼒⽀持,民族社会⼯作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股上升的趋势。

本⽂通过国内相关⽂献的梳理,阐述国内民族社会⼯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等,探讨民族社会⼯作开展实务时的发展路径。

这些理论成果对未来我国民族社会⼯作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民族社会⼯作;本⼟化;多元⽂化【中图分类号】 C91【⽂献标识码】 A【⽂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60-22011年6⽉25⽇中国社会⼯作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民族地区社会⼯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成为民族社会⼯作发展中的⼀个标志性事件。

虽然民族社会⼯作“⾄今还没有成为⼀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研究,民族社会⼯作实践(仅限于实践活动并⾮是专业性的活动)在民国时期就始出现,当时边疆社会⼯作的议题得到⼀定的关注和讨论,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安宅先⽣所著的《边疆社会⼯作》⼀书。

著名的藏学家、社会学家李安宅先⽣是提倡并⾝体⼒⾏的重要学者。

他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的顾问指导⼯作,他的《边疆社会⼯作》⼀书论述的边疆服务的思想既是其参与边疆服务的经验提炼,尤其是对历代治便的不当举措尤其是“⽬的不纯,⼿段错误”进⾏了批判,这也是今⽇我们观察边疆服务的重要视⾓。

⼀、民族社会⼯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的相关研究最早以民族社会⼯作为主题的论⽂是张丽剑、王艳萍发表于《中南民族⼤学学报》2005年第6期的《从民族⾓度审视社会⼯作》⼀⽂。

⽂中指出民族社会⼯作是“以案主为中⼼,以民族为主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的助⼈⼯作。

”其中包含两个层⾯:⼀是将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作结合起来。

⼆是将民族⼯作与社会⼯作实务结合起来,⼆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从民族的⾓度审视社会⼯作,即民族社会⼯作。

民族社会⼯作既包括与民族有关的社会⼯作,也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作。

国内外城市社区分异及类型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社区分异及类型研究综述
的社 会 问题 。 回顾 国 内外 城 市 社 区 分异 及 类 型 研 究进 展 与 现 状 , 对 于 丰 富和 发 展 我 国 城 市社 区理 论 研
究,分类解决城市社 区问题具有积极;类型;综述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S 一 2 6 0 [ 1 0 — 0 2 2 1 ) O 0 1 - 6 中图分类号] U 8 .2 [ T 941 文献标识码] A
Re e rh o ba mmu i f r nit n y esB t e iaan r a / s ac f Ur nCo nt Die e t i a d T p e we n Chn dAbo d y a on
Qi iig Zh u Rub nRuyn . o io
c mmu i t t f r be . ay e ers a c f ra o o nt wi l so o lms An lz st e rho b nc mmu i iee t t na dtp s wi b y ho p h e u nt df rni i n e , l e y ao y l
的主要舞 台,而且使 “ 后福特 主义”的城市 最早 出现的以腾尼斯 、韦伯 、沃斯为代 转型表现 出城市社会分化的主要特征,如郊 表的类型学视角的社 区理 论主要是对城市社 87 区化 、“ 全球城市 ”社会极化 、居住 空间分 区与农村社 区展开 比较研究。腾尼斯于 1 8 年出版了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对 “ 礼俗 异 、防封 闭社 区、下层阶层集聚 区等[ 。当 代 中国也正处在社 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中, 出 现 了六种转型形式 ,其 中社 区与 “ 区人 ” 社 的转 型是 当代 中国城市社 会结 构转 型的本
然趋 势 。 西 方 国家 早 在 1 纪8 9世 O年代 就 已经 开始 城 市 社 区 的研 究 , 形成 了诸 多 学派 和 理 论 成 果 。我 国正 处 于 社 会 经济 转 型 时 期 , 城 市社 区分 异 日益 向纵 深 化 发 展 , 新 型社 区不 断涌 现 , 也 将 面 临更 多新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


国外社 区治理 研 究综述
( 一) 有 关社 区概 念 的研 究
德 国社 会学 家 滕尼 斯在 1 8 8 7年 出版 的 《 } 土 区和 社会》 ( C o mm u n i t y a n d S o c i e t y ) 中 ,通过 对 “ 社 区 ”与 “ 社 会 ” 的 比较 分 析首 次 提 出社 区 的概 念 。 即社 区是基 于 亲族 血 缘关 系 而结 成 的社 会
治理主要 由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 门的社 区 自治组 织 进 行 ,有 较 大 的 自主 权 决 定 发 展 路 径 ,只需 在 法律上保证不影响 国家整体发展 。美 国这种 “ 小 政府 ,大社会 ”的治理模式所提供 的社 区服务体 系是多层次 、全方位 的,其重要作用发挥体 现在 缓 解 社 会 矛 盾 、提 供 充 分 就 业 、维 持 社 会 稳 定 、 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_ 1 。 2 . 以新 加 坡 为 代 表 的政 府 主 导 型社 区治 理 模 式 。政 府 主 导 型 社 区治 理 模 式 主要 应 用 于一 些新 型工业化 国家 ,如新加坡 。主要特点体 现在政府
治理 的相 关研 究进行 立体 扫描 ,以期 为 完善现 阶段 我 国的城 市社 区 治理 提供 借 鉴 意义 。
[ 关键词] 国外 ;国 内;社 区治理 ;综述
[ 中图分 类号]D 6 3 8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5 6 6 ( 2 0 1 5 ) 0 2 — 0 0 3 5 - 0 5
益为 目标 ,政府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 、多元参与 ,
社会 协 调 运 作 的综 合 治 理 模 式 。这 对 于 社 区治 理
则提 出了要将社 区建设 整合 于 “ 公 民社 会 问题 ”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朝鲜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流动较早、流动比例较高、流动范围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社会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每一次都伴随着朝鲜族人口的流动与适应。

随着全球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中国朝鲜族始终调整、适应着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各种变化。

本次研究综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研究,一部分是现实研究。

其中将现实研究部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朝鲜族流动人口研究、朝鲜族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宗教因素对朝鲜族社会适应影响的研究。

标签:朝鲜族;社会适应;宗教适应一、理论研究(一)流动人口动力机制理论研究: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资源分布不均衡引起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即遷入地和迁出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而人口流动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减少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人口流动停止;新家庭经济理论,随着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流动人口和移民的身份以及生存状况,以及非法移民和流动人口身份认同问题等,流动人口的动力不再只考虑经济因素,逐步开始关注情感、文化等因素;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基于结构—历史—功能主义的范式,该范式提出人口流动不完全是由物质、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受到结构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世界体系理论并不将视野局限于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而是着眼于宏观视野、国际视角,将人口流动归结于整个世界资本的流动;以及“推拉”模型理论:基于城市二元发展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既受到来自城市社会的拉力,也有来自民族地区乡村的推力,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促使人口迁移的正面积极因素,也存在阻碍人口迁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同时也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具体情况有关。

(二)社会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指基于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网络系统。

广泛应用于后期流动人口的迁入动机,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机制;虽然社会网络研究不能解释最初移民的原因,但是却可以解释移民流源源不断的原因,可以用来预测移民的趋势;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一种促进人类交往的社会结构性资源,根植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不仅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也是人们为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社区参与研究综述

社区参与研究综述
权威性 的决定 、 共事于共 同关心的问题 。因此 , 在某种程度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 社区参与的意义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1社 区参 与促进 了社 区内的良好互动。社 区成员广 泛 . 参与社区共建 是社 区建 设 的根本出路 , 也是推 动社区发展
上 , 区参与是一种教育和授权 的过程 。 社
为和过程 , 它使每一个 居 民都有 机会为谋 取社 区共 同利 益 而施展和贡献 自己的才 能, 是社 区居 民对社 区责任 的分担 和成果 的分享 。综上可看 出, 这些研 究者认 为社 区参 与 的
2 社 区参与促进 了社 区价值 的高效整合。社区参与以 . 公共参与精神为内核 , 提高了居 民的社 区认 同意识和 民主 自治精神 , 塑了社 区精 神 , 大地促 进 了社 区的价值整 重 极 合。社区参与可 以为社 区成员带 来 的潜 在的利益 , 使社 区
3 社 区参与推动了社会的总体变迁 。社区是人们 进行 .
社会 活动 的第一场所 。在宏 观层 面上 , 区参与作为 基层 社
收 稿 日期 :000 —1 2 1 -31 基金项目: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社 会 学 规 划基 金 ( 目编 号 :7 XB H 4)宁 夏 高 校 科 学研 究 基 金 ( 目编 号 :06 7 ) 项 0 N S0 ; 项 20 0 7
成员获得 自我认 同感 , 能从 不同的专家 那里获得更 多有用 的信 息。
主体是社区居民 , 但也有 一部分研究者认 为社 区参与 的主 体不仅仅指的是社区居 民, 还包括社 区 内的各类组 织。这 些学者指 出 , 社区参与是社 区建 设和发展 中的参 与行 为和 过程 。社 区参与主体有广 义和狭义之 分 : 义指 的是在 社 广 区发展运动 的宏观背 景之下 , 民群众 、 居 政府 组织 、 单位 组

国内外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国内外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国内外社区服务研究综述作者:薛艳戴宁慧刘柳勤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1期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发展社区服务是一重要途径。

本文对国内外社区服务模式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社区服务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区服务;模式;老龄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

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凸显,如人口老龄化、失业率与贫困问题、犯罪率上升等,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借助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位——社区。

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措施,旨在缓解社会矛盾。

一、社区服务的意义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如果沒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只有稳妥的搞好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和建立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制度和服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基层服务以及管理网络,才能形成社会大格局。

我国旨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而城乡社区不仅仅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优民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飞速进展,城市社区重要性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就业、减少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社区服务研究现状(一)美国社区服务模式:社区自治管理社区自治是指社区组织根据社区全体居民的意愿从而形成的集体选择并去依法管理本社区的所有事务。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社区的科学规划,身为社会基层管理单位的社区必须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服务职能,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以保障社区可以实行自治管理。

美国社区服务注重依赖社区组织,以此为杠杆管理和服务社区。

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综述作者:王辉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摘要: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领域。

西方学界多集中于抽象性的社区理论研究。

而国内学界多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改革进程、社区理论、实证分析、社区治理形态等视角对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展开研究。

关键词:社区建设;综述;述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以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已然清晰。

在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基础环节的现代化进程势在必行,这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研究这一课题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作出研究评述。

一、国外关于社区理论的研究(一)区位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城市社会学所从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芝加哥学派是其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它的研究特点主要是把社区致力于一种空间现象与地域单位来研究,创新性的以竞争、共生、进化和支配等以往在生物学中常常用来阐释动植物间相互关系的字眼及其理论来化解都市结构和发展的动力之谜。

(二)社会体系理论。

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将社区融入社会这一整体进行考察,在考察社会体系这一巨大机制的基础上,分析组成社会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在获取整个社会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社区这一社会体系重要构成要素上,将社区致于整个社会体系大网中。

社区日常生活就是通过这些网络相互交织进行的,并逐步转化为各类社会组织及制度,使社区的各类要素逐渐丰满起来。

(三)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学界诸多研究者将群体居民的互动行为及其与经济发展、政治进程、思想文化、家庭关系、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等的关系作为研究重心。

上世纪中期,美国学界著名社会学专家J·伯纳德对社区中所存在的竞争、合作、冲突、解体等社会互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国内外实践社区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实践社区理论研究综述

实践社区 ( Community of Practice, CoP)理论的缘 起 ,来自于 B rown and Dugid[ 1 ]对施乐公司维修部门工 程师的研究发现 ,对工程师来说 ,公司统一印制的维修 手册对他们工作上的帮助其实并不大 ,最大的帮助来 自于午餐时间同事相互之间的意见交流 ,这样的知识 经验分享与共同学习 ,无形中提升了维修部门的服务 品质 ,也连带使得客户的满意度提升 ,带来了无形的竞 争优势 。实践社区实际上是员工自发的非正式交流的 场所 ,通过这种方式使以意会的形式存在于个人中的 知识得以扩散和再利用 ,并转化为组织知识 ,进而获得 竞争优势 。自实践社区理论产生以来 ,实践社区知识 共享就引起国外知识管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 注 ,研究企业实践社区是对非正式组织知识管理理论 与方法的重要补充和扩展 。
实践社区对提高个人 和 组织 绩 效有 积 极作 用 : Lave and W enger[ 1 3 ]认为实践社区和绩效存在积极关 系 ,实践社区对个人 、群体 、组织层面的绩效之间具有 积极的关系 。 Teigland[1 4 ]发现个人在实践社区中的互 动频率和质量与个人绩效有关 ,发现实践社区导致减 少新员工的学习曲线 ,可以促使组织快速地响应顾客 , 减少重复工作 ,避免重复发明新的产品和服务 。任长 印 [1 5 ]提出实践社区能够帮助成员改进工作经验和促 进职业发展 ,为组织汇聚专业高端人才 ,创建动态的知 识仓库 。陈剑 [1 6 ]指出知识实践社区满足了知识员工 知识运用和持续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要求 ,增加了群体 粘性 ,可以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工具 。石文 典 、韩海燕 [ 1 7 ]确定了社区成员的学习力 、创新力 、满 意感 、共同愿景 、沟通方式及主观幸福感是构成实践社 区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 ,而实践社区则通过社区团队 的行为变量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和创造力 。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作者:雷晶晶韩帆来源:《金田》2014年第11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满意度的关注从物质慢慢的转移到精神层次。

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意愿。

市民社会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力和财产不受侵犯”。

因此可以得知,治安问题是社会公共安全的基础,也是市民社会最基本的需求。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区治安是社会治安的基础环节,对社会治安稳定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

我国通过借鉴国内外社区治安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社区警务的概念,使我国在城市社区治安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治安工作中随着社区的治安职能分工不明确、群众参与力度不够、治安手段的单一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治安问题依然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工作水平仍亟待改善和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建设脚步也日益加快。

流动人口的增加,社区人口的管理复杂化;商品房淡化了邻里间的关系,人性冷漠化;利益矛盾激发等原因导致了犯罪分子不断增加,刑事案发率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的安全问题及治安管理水平不仅制约了社区的安全稳定发展,阻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社区治安的研究及具体实践要早于国内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社区治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治安理论和警务改革的研究。

1.治安理论:①以色列裔美国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来研究现代化,指出现代化进程将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对已有的社会秩序形成冲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层出不穷的犯罪。

理论指出社会结构性的变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演变,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②1982年,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任由一些微小的犯罪现象出现而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严重的犯罪。

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价 值 的论 述 。 同时 学 者 们 对 民 族社 会 学 中的 民族 关 系 内涵 也进 行 了界 定 , 但 还 未 形 成 共 识 。 除 了对 民族 关 系 社 会 学研 究 学科 建 设 、 理论探讨 外, 近 年 来 国 内也 开展 了对 民 族 关 系的社 会 学 专题 调 查研 究 , 作 者们 分别 从 历
从 社会 学 角度研 究 民族 关 系是 民族社 会学 研究 的一 个重 要范 畴 。进 入新 世 纪 , 在 经 济 全 球化 背景 下世 界范 围 的 民族 关 系 问题 日益 突 出 , 我 国的 民族
关 系也 出现一些 问题 。我 国是 一 个 有 5 6个 民族 组 成 的多 民族 国家 ,民族 关 系 的处 理 是 否得 当 ,直接
史学、 经济学、 人类学 、 社 会 学等 视 角 , 探 讨 我 国 当前 民 族 关 系和 民 族发 展 问题 , 促 进 了理 论 和 实践发 展 。
关键词 : 民族关系; 社 会 学研 究 ; 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5 — 0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0 5 3 9 ( 2 0 1 3 ) 0 1 - 0 0 8 7 — 0 5
作者简介 : 马东平( 1 9 7 3 一) , 女, 回族 , 副研究 员 , 民俗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民族社会学 。
工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他 的《 美 国人 生 活 中的 同化 》 中总结 了美 国族群 关系 的社会 目标 的历 史 演 变 阶段 和 每个 阶段 的 特点 , 他 提 出了 美 国族 群 关 系 发 展 的 三 个 阶 段 : 即“ 盎 格 鲁—— 撒 克逊 ” 、 “ 熔 炉” 和“ 多元文化 主义 ” 阶段 。在

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一、引言乡村旅游是目前中国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形式。

这主要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并以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它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通过开发乡村生产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和乡村田园风光等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考察、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交流、体验乡村民风、领略田园风光的有效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

二、国内研究状况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给社区下的定义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xx(2007)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

乡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村落集镇为中心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主要形态:自然村落、集镇、集镇区。

乡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低人口密度,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结构,以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特征的社区文化等。

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民主性、内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参与旅游规划过程、利益公平化问题等方面,着重强调了参与的意义、追求的利益点、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参与的发展阶段和民间组织的发育等。

社区参与的概念是建立在社会学、人类学的框架体系中的。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1)2、国内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福利多元视角比较 (2)(2)互助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原因 (2)(3)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分类及其依据 (3)(4)互助养老发现有困境及其对策 (4)3、研究评述 (6)参考文献 (6)1、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认为老年人与亲朋好友、邻居之间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养老生活的满意程度。

而这一点也证明了互助养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发展基础各不一样,最终诞生了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德国尝试着“多代居”模式1发展养老服务,然而政府在从这些养老模式抽身之后其并不能很好的继续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互助养老的现状有相似之处,政府在发展工作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其他参与主体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清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一旦政府主体放手让其自由发展反而会乱套。

Edgar Kahn的“时间银行”模式2以用提供的服务取得时间积分而在自身需要时从组织中兑换对应服务为主要运作模式,该模式经过发展被中国的诸多市县引进,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进并得以实施。

同时还有诸多其他模式,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养老生活可以多姿多彩。

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3指出当前至2050年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比例会高达2: 3,由于这个比例的失衡经济增长会减少大约30%左右,出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国家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的财政大部分来源于高额的税收,而老龄化比重提高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上调,税收减少,福利国家的相1Germany's 'multi-0generation houses' could solve two problems for Britain[EB/OL], The Guardian, 2014-05-02.2Durrett C. The senior cohousing handbook:a community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living[J].New So ciety Pbulishers,2009:53.3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Aging and the Public Sector: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J].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4).应财政支出受到波及相对减少。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作者:赵云冯珊珊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关于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从研究的不同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希望从中明晰目前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数量多、分布广。

这些传统村落不受现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更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众多国家中,德国关于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

在德国,村落的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每一步都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它需要村民、政府和建筑师共同配合完成。

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

除德国外,日本村落的更新,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大多只是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进行的小规模改建、修缮,并尽可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我国建筑领域提及到村落更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但其只是作为传统民居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村落更新这一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针对村落更新建设出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和视角都有了明显拓展。

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一)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近年,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作者:康家玮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建设相嵌融合、相互包容、互惠共生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需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践途径。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可从形象、工具、行动等三条路径着手。

关键词: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5.011[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5-0064-04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重要社会条件。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能够促进各族群众交流、培养和融洽感情,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建设相嵌融合、相互包容、互惠共生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需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践途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创新发展民族理论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因此,探究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对新时代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目前,以“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鲜见。

笔者将查阅范围扩展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相关成果比较丰硕,成果形式主要有著作、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查询,截至2021年9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779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 112篇、学位论文114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理论文章491篇。

从论文发表数量看,从2017年至2021年9月间,年均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与2017年10月党的十八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界高度关注和研究该问题有着较大关系。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1引言“社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术语,由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于1887年提出。

20世纪20、30年代,以帕克(Park R E)、伯吉斯(Burgess E W)、麦肯齐(Mckenzie R 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以都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发展出一系列社区研究理论(费孝通,1999)。

在该阶段,大都市内不同种族和民族居民居住地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以民族成员为社区人口构成主体,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殊社区类型,即民族社区,成为研究的重心(高永久等, 2009)。

同一时期,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费孝通,1999)。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社区概念被赋予了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内涵,已经从一种具有精神和情感内涵的“社会类型”,逐渐演变成了以文化为核心、具有地域内涵的“地域性社会”(孙立平, 2001),并且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下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

在中国,民族社区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内,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和紧密的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是一个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共同体,表现为小型民族社区(即一个村寨)或大型民族社区(多个村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与国外民族社区研究不同,受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乡村地区的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以“ethnic community”、“ethnic minoritycommunity”为关键词进行国外文献检索,以“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旅游村寨”等为关键词进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并涉及关于“土著居民”、“乡村社区”、“旅游感知”、“城市空间结构”和“乡村空间系统”等领域,共计获取18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

基于文献分析,对民族社区相关研究领域、方法、内容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的不同,并对国内民族社区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语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该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社区处于剧变,城市民主运动高涨,由此许多专家对社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5年,保罗·达维多夫(Paul"Davidoff)发表了《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Advocacy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一文,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规划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公众利益,只有不同的“特别利益”。

规划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明白,并且应当公开表达究竟其是为哪一方利益作规划,此外还要为受规划所影响的其他人发言。

1966年,社会科学家大卫·希尔斯提出,促使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意识到的“义务”,当社区居民感到有义务投入到某类事务中去时,他们将会自愿参与社区活动。

美国学者凯里(Cary)认为参与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参与的自由、拥有参与的能力和拥有参与的意愿。

因此,只有首先将参与的权利赋予公众,调动公众参与公共事物的意愿,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公民参与的社会1969年,美国学者谢尔·阿斯汀(Sherr"Amstein)发表的《市民参与的梯子》一文中提出了“公民参与阶梯论”。

讨论了公民参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八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最底的是政府操作和宣传教育;梯子中间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形式(先是给予信息,再上是政策咨询,最后是组织形成)梯子最上是实权性参与形式(先是合作伙伴关系,再高是授予权力,最高是公民自主控制。

1978年,菲力普·隆(Philips"Long)针对社区公共参与提出六大激励公众主动参与的条件:适当的组织、能获取效益、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义务、丰富的知识和在组织中的舒适感〔。

:3]。

1980年,麦考·查尔斯((Mc"Clusky)指出解决社区问题时,首先必须使居民对该社区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充分的准备工作前提下,居民才一会参与社区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1引言“社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术语,由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于1887年提出。

20世纪20、30年代,以帕克(Park R E)、伯吉斯(Burgess E W)、麦肯齐(Mckenzie R 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以都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发展出一系列社区研究理论(费孝通,1999)。

在该阶段,大都市内不同种族和民族居民居住地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以民族成员为社区人口构成主体,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殊社区类型,即民族社区,成为研究的重心(高永久等, 2009)。

同一时期,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费孝通,1999)。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社区概念被赋予了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内涵,已经从一种具有精神和情感内涵的“社会类型”,逐渐演变成了以文化为核心、具有地域内涵的“地域性社会”(孙立平, 2001),并且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下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

在中国,民族社区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内,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和紧密的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是一个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共同体,表现为小型民族社区(即一个村寨)或大型民族社区(多个村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与国外民族社区研究不同,受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乡村地区的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以“ethnic community”、“ethnic minoritycommunity”为关键词进行国外文献检索,以“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旅游村寨”等为关键词进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并涉及关于“土著居民”、“乡村社区”、“旅游感知”、“城市空间结构”和“乡村空间系统”等领域,共计获取18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

基于文献分析,对民族社区相关研究领域、方法、内容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的不同,并对国内民族社区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2国外民族社区研究进展国外民族社区的研究起源于民族人类学、社会学家对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研究(Boas,1974),通过典型社会学方法探索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之后出现的以乡村社会学和乡村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乡村地区少数民族社区研究,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来分析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历史和社会现象(陆翔兴, 1989)。

二战前后,乡村民族社区研究曾出现一段时间的停滞,重心也转移到城市民族社区研究(Willbern, 1966)。

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民族社区研究一直以欧美国家为主导,主要分析城市中本土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移民聚集地的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Rosenblum et al,2011);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乡村社区研究复兴,其中乡村民族社区的变迁研究成为热点(Rice,1977)。

该阶段地理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的结合,提升了城市和乡村民族社区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表1)。

国外民族社区研究内容集中在初民社会、乡村民族社区、城市民族社区、民族社区开发与保护、民族社区感知等5个方面。

2.1 初民社会研究国外对民族社区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期对初民社会的研究。

美国民族学Morgan(1877)早在1846年便深入调查了易洛魁人,以联盟的组织结构为主题,全面地描述了易洛魁人的氏族社会,包括历史、语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家庭婚姻、习俗和宗教(White, 1979)。

Haddon(1895)组织了人类学史上第一支进行人类学调查的综合调查队,于1898年在墨累岛进行了半年多的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

还有Boas(1974)1883年开始,历时两年,以加拿大巴芬岛爱斯基摩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为民族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功能主义学派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有英国的Brown和Malinowski。

Brown(1958)以安达曼(Ada-man)群岛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内部结构和传统文化,完成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开山之作——《安达曼岛民》。

Malinowski(1979)在西太平洋上的特罗布里安德岛(Trobriand)进行了两年的田野调查,首创参与观察法,即主张人类学家在所研究地区长期居住,学习当地语言,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Malinowski的这一创举引发了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一场革命。

对初民社会的研究主要从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的社会学调查方法获得乡村民族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2.2 乡村民族社区研究基于乡村社会学和乡村地理学的对乡村民族社区的研究出现于二战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其起源、结构和类型;也有部分对乡村社区社会现象的研究,如德国学者魏伯、奥特伦巴描述并研究了土地利用、乡村道路网、农舍、村落等由农业活动造就并影响的乡村文化景观(引自陆翔兴, 1989),但不仅限于民族社区。

二战后,各国城市重建以及经济发展引发的城市化浪潮使城市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乡村民族社区的研究(张小林,1999)。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乡村社区(含乡村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对乡村民族社区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模式的研究。

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是测度乡村民族社区变迁的方法日渐多样化(Carter et al, 1989),如英国环境部使用的以乡村人口密度、农业雇用比例和通勤比例为指标的“三变量测度”法(陈晓华等, 2007);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基于社会学角度,以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进行区分的“二分法”;乡村地理学派的“空间结构法”;以可进入性来定量研究交通和机动性问题的“可进入性法”等(引自龙花楼等, 2012)。

用于指导乡村民族社区变迁研究的理论也有大量创新,出现了城乡连续统(Pacione, 1984)、三维动力模型(MacKinnon, 2002)、乡村城市化的区位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极化理论、反磁力理论(郑弘毅, 1998),以及乡村民族社区演化模式理论(张小林, 1999)等。

同时,乡村民族社区研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虽然各国学者视角不同,但主要集中在乡村民族社区类型、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以及变迁理论等方面。

如美国学者Rogers等(1972)从乡村地域结构角度,将乡村社区分为散居型社区、集居型社区和条状型社区;英国学者Cate等(1989)基于乡村性、社会组织结构等要素,将乡村分为保护的社区、竞争的社区、家长范式的社区和委托的社区4类;还有研究者基于改变趋向和综合指数,将村落社区分成开放而整合、封闭而整合、开放而分散、封闭而分散等4种类型(Pacione, 1984)。

对乡村民族社区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工业化(Pacione, 1984)、逆城市化(Nelson, 2001)、乡村旅游活动(Bachleitner et al, 1999)、全球化(MacKinnon, 2002),以及新闻媒体和互联网(Murdoch, 2000),是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深受以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高永久等, 2009)。

随着人类生态学派的诞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城市民族社区研究逐渐向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过渡,如帕克“共生”与“竞争”理论将社区内部资源竞争关系作为社区动态均衡的根源(Robert,1961)。

伯吉斯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之间关系的“同心圆模式”(Northam, 1979),以及之后霍伊特的“扇形模型”(Hoyt, 1939)、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中心模型”(Harris et al, 1945)等研究城市内部结构模型的出现,也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

当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城市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城市民族社区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同时,出现了一批以城市社会学派为代表的研究成果。

例如Wirth(1938)认为,城市中的民族社区是最具有异质性的群体,通过人口数量,居住地密度和居民以及群体生活的异质性3个指标来表述城市性的特征;并提出了“社区消失论”或“社区失落论”的观点,即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会动摇甚至摧毁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引自程玉申等, 1998)。

随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出现,Gans(1962)在对城市民族社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城市内部、城市外部和郊区,并对不同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引自高永久, 2009)。

随后在对生活在波士顿的乡村意大利人的研究中,Gans(1962)将内城居民分为包含少数民族群体的5种类型,认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中形成自己的社区,并设立起社会栅栏以避免与周边社区居民的联系和受到城市异质性的影响。

Fischer(1975)构建了城市性—群体聚集—亚文化—社会问题的关系链条,定义不同亚文化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即是民族社区,认为不同亚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美国城市民族社区问题的关键。

随着美国大城市内多民族社区之间的冲突日渐增多,针对民族社区权力的问题得到了较多关注。

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可分为以Lynd 夫妇(1999)对“中镇”(Middletown)的研究为代表的精英论以及以Dahl(1961)对康涅狄格州的纽黑兰社区研究为代表的多元论;其中单一权力主体和分散权力中心是精英论和多元论的划分标准,而不同权力主体在民族社区内的体现,将影响该民族社区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与其他社区间关系的协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地理学的城市民族社区研究逐步发展,主要研究社区犯罪(Lewis et al,1979)和社区矫正(Coveyet al, 1984);19世纪80年代后期扩展到社区人口(McDonald, 1989)、社区服务(Friedman et al, 1987)、社区参与(Moser, 1989)和社区结构系统(Menge et al, 1989)等;19世纪90年代民族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oseland, 2000)成为研究主题,其中社区种族和民族结构系统研究被提上日程(Eitle, 2006; Farrell et al, 2011)。

特别是在一些民族社区内,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等问题(Seaton et al, 2011; Smallset al, 2012),由此所造成的少数民族人群就业、福利问题(Battu et al, 2011; Kim et al, 2011)、少数民族儿童教育(Lott et al, 2010)、健康问题(Margaret et al,2006)等,都将成为社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