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及政权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及政权
建立
第一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及政权建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时期标志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2.革命爆发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措施,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3.革命时期产生许多伟大思想家对后来影响深远.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 .圈地运动
出现原因:
◆具有悠久传统养羊业历史:早在十三世纪,尤其是十四世纪,英国就已经不断地为欧洲大陆的佛兰德尔和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的呢绒工业提供羊毛。在英国,农民大多数从事羊毛副业,经营羊毛副业在当时英国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农村的普遍传统习惯,就是英国农村所以能够发生广泛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航路开辟促进作用:从十五世纪
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日益扩
大,使得英国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十六世纪,在英国就出现了毛纺织工
业的手工工场。十七世纪上半叶,工
场企业更加普遍。由于资本主义手工
工场的扩大与成长,所需羊毛原料的
急剧增加,促使羊毛原料的价格日益
上涨,这样就促进了养羊业发展。
◆价格革命带来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在十六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美洲许多富饶的金银矿的开采,大量廉价贵金属流入欧洲,使得欧洲各国长期稳定的商品价格陡然上涨几倍,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革命”。在英国,价格革命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定期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结果促成了英国地主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这样又促进了养羊业发展。
◆利用大量被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来扩大牧场:十六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实行宗教改革时期没收了大量天主教会的土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其中大部分被转售给大商人、大银行家,这些人又把土地改变为牧场,再次推动了英国的圈地运动。这次圈地运动热潮波及到英国中部几个郡,出现了到处是羊群、牧场的景象。
后果:
◆农民丧失土地而形成大量无业劳动力:圈地运动在整个十六世纪英国农村达50余万亩,成千上万的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到牧场,或者农场做农业工人,或者到工场当工人,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牧场主积累大量资金:圈地运动不断扩大,也使广大从事养羊业的牧场主获得巨额利润,形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金主要来源。
◆破坏了农村家庭传统手工业社会结构: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使英国农村的封建经营方式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化。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家庭手工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发展。
◆总之,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深入农村,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 .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及海外殖民
◆新航路开辟后设立许多享有专卖权贸易公司伦敦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海外贸易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为此相继成立了许多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如,1579年成立的“东陆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1581年成立的“近东公司”,专门经营近东地区各国贸易;1588年成立的“非洲公司”,专门经营贩卖非洲黑奴活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专门经营印度及远东地区各国贸易。这些贸易公司的总部都设置在伦敦,伦敦成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
贸易范围:北至波罗地海,南到非洲,东至中国,西到西印度群岛.
◆海外贸易明显带有海盗掠夺性质活动.
◆1588年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舰队后,开始向全世界推行海外殖民活动.
◆海外贸易,海外掠夺,海外殖民是原始积累主要手段.
3 .阶级关系新变化
新贵族:主要是中小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取利润者.
◆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引起了贵族阶层分化,一部分贵族仍然按照旧的封建方式生活,收取传统的封建地租,享受高官厚禄和国王的赏赐。另一部分则进行狂热地圈地运动,把从农民手中夺取的土地合并成大牧场或者大农场,雇佣劳动力自己经营,或者出租给来自城市的资产者,收取资本主义地租,所谓新贵族。新贵族主要是属于中、小贵族阶层的乡绅,他们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榨取利润,并且从事买卖羊毛、酿造啤酒、冶金采矿、海外殖民等活动。对于新贵族来说,货币已经是一切权力中权力,他们早已收起佩剑,千方百计去扩大自己的地产获取巨大利润。
自耕农分化:小部分上升富裕农民,多数下降为无地者.
自耕农大体为两类:
◆第一是“自由租地农”,在十一、十二世纪就已经出现,有人身自由,享有自由处理土地的权利,向地主缴纳的贡赋比较轻。
◆第二是“世代租地农”,或者译为“公簿持有农”。其为十四世纪农奴制废除后农奴转变而来的。其根据庄园法庭记录簿使用土地,直至终生为止。“世代租地农”必须向领主缴纳固定的封建地租和负担封建义务;他们的份地在继承或者转手时,必须向地主缴纳捐税。其受封建剥削与压迫最重,受圈地危害最大,因此他们革命最坚强。
◆自耕农分化,只要指第一种类型的“自由租地农”,除了一小部分上升为富裕农民外,他们从地主手中租来土地,经营资本主义牧场,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外,而绝大多数“自由租地农”则日益贫困,被迫转化为“世代租地农”。另外,在英国农村还存在许多无地农民,他们主要依靠农村的公有土地,或者为富农做短工来维持生活。因为他们仅有茅舍与一小块园地,所以也被称为“茅舍人”。这些人受封建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革命中是最坚决的力量。
新兴资产阶级:少数大资产阶级享有特权,多数中小资产阶级受封建特权压迫.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比较复杂,有以大商人、大银行家、包税人、各郡的工场主、船主等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与王室有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一定重视。因此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为并不想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势力,原因就是不想放弃已经获得的各种利益。英国资产阶级的主体为手工工场主、非行会型的企业主、中等工商业主等。他们深受封建行会制度和特许公司的排挤与压迫,在经济上受束缚,在政治上无权。因此,他们最仇视封建主义专制制度,迫切要求废除封建主义制度,从而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在英国,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势力方面都不如新贵族强大,所以在反封建主义势力斗争中只能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并且在联盟中新贵族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平民:受封建与资本双重压迫剥削.
◆英国城市平民,主要为工匠、手工业者、码头工人、水手、手工工场工人等。他们自身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最仇视封建主义制度,同时也憎恨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因此他们是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
4.清教运动
◆16世纪60年代“法衣争端”被认为是清教运动起源.
◆16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拒绝穿法衣的教士则被认为是清教徒。这场主教与一些教士之间的分歧争斗,通常被看成是清教运动的起源。
(1)国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
◆英国国教从属于国王,由国王任命教会的神职人员,全国设立26个教区,主教为国王的臣僚,并拥有教会的土地,主教的职位通常为由有名望的贵族担任,国王的命令通过教会的讲坛宣布。此外,英国国教宗教仪式繁杂,倡导君权神授,宣扬暴动是罪恶等。教会严密监视每个信徒的言行,教会设有法庭,英国设有教会法庭250多个,还设有一个最高审判机构,即最高法庭,凡是被认为是违反教规者就要受到教会法庭的镇压,这无疑是为封建主义君权制度进行辩护。所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为了加强专制王权,结束中世纪以来国王服从教皇状态。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义在于国家政治而不在于宗教教义方面。
(2)清教教义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及要求.
◆加尔文教主要内容是“先定学说”,主张上帝早就决定了一些人有福气,另一些人要永远受苦受难。标志是谁能挣钱多,就说明他是上帝的“选民”;谁穷苦,就说明他是遭到天谴。此外,加尔文教主张废除国教宗教仪式上繁琐内容,取消偶像崇拜与豪华的装饰,尤其反对主教制,主张教会的组织民主化,由上帝的“选民”自己选举产生,即所谓“纯洁教会”。加尔文教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现实生活的信条:禁欲、节俭和积蓄;也同一定的政治目的相吻合:既然在上帝的王国都已经民主化,人间的王国也不应该从属于君主、主教和贵族。(3)当时历史条件下反对封建宣传最有效手段.
◆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其意识形态仍受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