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
春秋玉环形器的特点
春秋玉环形器的特点春秋玉环形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汉代盛行。
它的形态特点十分独特,独树一帜,是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下面将从形状、用途、材质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春秋玉环形器的特点。
春秋玉环形器的形状特点鲜明。
它的形状呈现出环形或半环形,中间有一个孔,可以通过线穿过孔将玉环系在腰间或者脖颈上。
春秋玉环形器的孔一般位于环的侧面,有时也会位于环的底部,整体形态圆润、饱满。
在春秋时期,玉器制作技艺较为简单,玉环形器的形状相对简单,以直线、弧线为主要构图形式,没有复杂的雕刻纹饰,以简约而雅致闻名。
春秋玉环形器的用途多样。
它既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展示主人的社会地位,还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
在春秋时期,玉器通常被富有的贵族所拥有,因此,玉环形器也成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同时,它的环形设计使得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可以随时佩戴在身上,方便携带和使用。
春秋玉环形器的材质主要是玉石。
在古代中国,玉石被视为上乘的贵重材料,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美感。
据现存的春秋时期的玉器考古文物来看,玉环形器主要采用和田玉、黄玉、美玉等质地优良的玉石制作而成。
同时,春秋玉环形器的玉质纹理细腻、色彩柔和,具有独特的光泽和质感,给人以舒适和高贵的感觉。
春秋玉环形器还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在春秋时期,人们崇尚自然的美和与天地相融的哲学思想,因此,春秋玉环形器的设计和制作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它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玉石的形态,展现了古代人对于自然形态的赞美和追求。
同时,在春秋时期,人们还普遍相信玉石具有灵性,因此,春秋玉环形器也被赋予了神奇和吉祥的寓意,成为了一种具有辟邪、避凶的护身符。
总的来说,春秋玉环形器以其独特的形状、多样的用途、精美的材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春秋战国玉龙的赏析
春秋战国玉龙的赏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玉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玉龙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它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美丽的线条和精致的雕刻,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玉龙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首先,从形态特征来看,春秋战国玉龙通常呈现出蟠踞的姿态,身体纤细而有力,头部和尾部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玉龙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细节处理十分考究,让人叹为观止。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不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龙的形态特征,还能够通过雕刻的手法表现出龙的神秘和威严。
此外,春秋战国玉龙的色彩也非常丰富,有青色、白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的变化使得玉龙更加生动和栩栩如生。
其次,从文化内涵来看,春秋战国玉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龙是一种神秘而威严的生物,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玉龙作为龙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承载了这些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玉龙的出现,不仅是对龙这一神秘生物的再现,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和宗教观念的一种表达。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龙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王宫建筑和贵族墓葬等场合,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春秋战国玉龙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最后,从历史意义来看,春秋战国玉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战争,这些变革和战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影响了社会的文化和艺术。
春秋战国玉龙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承载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研究和赏析春秋战国玉龙,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更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玉龙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不仅具有精美的形态特征,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玉器制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春秋战国玉器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玉器的形制多样。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形制逐渐从简单的圆筒形向复杂的器形转变。
除了传统的玉璧、玉圭、玉琮等器型外,还出现了新的器型,如玉斧、玉鼎、玉罍等。
这些新的器型不仅丰富了玉器的形态,也为后来的玉器制作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纹饰发展的高峰期,各种纹饰形式层出不穷。
在玉器上常见的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神话传说纹等。
动物纹以龙、鸟、兽等为主要形象,几何纹则以直线、曲线、圆形等几何图形为主要构成,神话传说纹则以神仙、神兽、神话故事等为主题。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生活习俗。
春秋战国玉器的工艺精湛。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玉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开料、雕刻、打磨、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
玉器的雕刻技法多样,有浮雕、阴雕、镂空等。
其中,浮雕是最常见的一种雕刻技法,通过雕刻出玉器表面的图案,使其凸显出来,形成立体感。
阴雕则是通过在玉器的背面雕刻出凹陷的图案,使其形成一种阴影效果。
镂空则是将玉器的一部分雕刻成空洞状,使其具有透空的效果。
春秋战国玉器的用途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玉器不仅作为礼器和装饰品使用,还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宫廷礼仪等场合。
例如,玉璧、玉圭等大型玉器常被用于祭祀活动,玉佩、玉珮等小型玉器则常被佩戴在身上,用来显示身份和地位。
同时,玉器也被用于制作器物,如玉斧、玉鼎等,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被视为贵重的艺术品。
春秋战国玉器具有形制多样、纹饰丰富、工艺精湛和用途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也为后来中国玉器制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玉器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玉器史上的重要时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时期秦汉交替的战争年代。
因此,文化、服饰以及纹饰都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今天,各位就和德西尔珠宝小编一起来感受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凤鸟纹饰特点。
春秋战国:温顺秀丽的柔美个性春秋战国时代,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佩挂玉佩,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因此,此时玉佩特别盛行。
在造型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纹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和谨严,猛禽形象的凤鸟纹已较少见,代之出现的是修颈、长腿、温顺秀丽的凤鸟纹形象,优美清秀,动态轻盈。
这一时期的凤鸟纹不再是商周时期那样闭嘴、瞪目、昂首凝视的规矩特征,而是趋于向轻盈活泼、自由鸣叫舒展的状态发展。
在纹饰上,战国初期开始出现半叶形冠(似猫耳),到了战国晚期出现飘带形冠,飘向脑后并向上卷曲,较短。
羽毛上虽仍有春秋战国时常见的浅浮雕卧蚕纹装饰,但更多的是用卷曲的飘带装饰羽翅和凤尾,表现出活泼柔美的个性。
在凤眼的装饰上,眼睛除了沿用商周时期圆形阴刻线或圆形阳纹眼外,战国晚期出现似水滴形状的阴线眼,另有橄榄形阴刻线眼,有的前后增加眼线,使战国时期的凤鸟眼睛较商周圆形眼更加秀美。
战国玉器在抛光技法上较前几期都有进步,玉器抛光亮丽,充分显现了玉的质感。
春秋晚期的玉雕鸟凤纹数量较少,到战国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增多,而商周时期不管是片状或圆雕的,单独成形的凤鸟纹较多。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都装饰于玉璧、玉璜、玉佩、玉玉管上,单独成形的凤鸟纹圆雕件较少。
秦汉:飞鸣起舞天下太平秦汉时期的凤鸟纹,基本上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凤鸟纹的造型,凤鸟长冠、修颈、凤眼呈圆形,显得格外秀媚而有神。
有所变化的是凤的形象轻盈娟秀,多做飞鸣起舞的动态,表现了“凤飞鸣则天下太平”的涵义。
圆雕凤鸟玉件,体态较丰满。
秦汉时代的凤鸟头胸部分纹样清晰,凤眼大多用圆形阴刻线眼,有的眼外一阴线延伸至脑后,显得精神秀美。
凤嘴大都作鸣叫状,汉中期出现了凤鸟纹嘴里衔珠式绶带的现象。
春秋战国制玉特征
春秋战国制玉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宝玉制作技艺高度发展的时期,制作的玉器精美绝伦,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玉器材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以及象征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特征。
一、玉器材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多以产自中国东部的和田玉为主要材料。
和田玉质地细腻坚硬,具有极高的韧性,适合雕琢各种精细的纹饰。
此外,还有部分玉器使用神秘的墨玉、绿玉和白玉等材质,赋予玉器不同的质感和色彩。
二、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主要采用透雕、浮雕、堆雕和线刻等技法。
透雕工艺是将玉块从内部进行雕琢,打磨出精细的纹饰,使其形成立体感;浮雕工艺则是将纹饰雕刻在平面上,通过高低层次的巧妙组合,展现出瑰丽的效果;堆雕工艺通过将玉块上下堆积出雕塑形状,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作品;线刻工艺则是运用细小的刀具进行纹饰的雕刻和细节的表现。
这些工艺都需要制作者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才能完成精美的玉器作品。
三、纹饰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神兽、神龟、凤凰、鸟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动植物形象,也有云纹、雷纹、尘纹等天然元素的表现。
这些纹饰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感。
纹饰的图案设计多是寓意吉祥、祈福和辟邪的象征,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神秘力量的追求。
四、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除了作为珍贵的饰品外,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玉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神圣的象征,被认为是王权的象征,因此玉器常被用作贵族身份的象征物品。
同时,玉器也有着祈福、驱邪等功能,人们相信佩戴玉器能够保佑平安、健康和吉祥如意。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精湛,材质上多采用和田玉,制作工艺繁复精细,纹饰图案丰富多样,象征意义深远。
这些特征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艺术上和文化上都具有了重要地位,为后世的玉器制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工艺美术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春秋玉器纹饰解析
春秋玉器纹饰解析春秋玉器那可真是相当有趣呢!咱就来说说它的纹饰。
春秋玉器的纹饰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密码。
你看啊,那时候的纹饰可复杂了,就跟现在女孩子编辫子似的,一环扣一环,各种弯弯绕绕。
像谷纹,就像一颗颗饱满的谷粒一样,圆润可爱,仿佛在诉说着当时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想象一下啊,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谷粒可是宝贝中的宝贝,把谷纹雕琢在玉器上,那就是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刻进去了。
还有那种螭龙纹,那螭龙张牙舞爪的,活灵活现。
它可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样子,而是带着一种灵动劲儿。
就像调皮的小孩在玉器上玩耍,一会儿扭到这儿,一会儿扭到那儿。
这螭龙纹啊,感觉像是在守护着玉器,又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威风。
春秋玉器的纹饰还有个特点,就是很有层次感。
就好比你吃蛋糕,一层奶油一层水果,层层叠叠的。
这些纹饰也是,大的图案下面还藏着小的细节。
比如说在一个大的云纹下面,可能还有细细的线条勾勒出小花或者小动物的形状。
这要是不仔细看啊,还真容易忽略呢。
这就像是古人跟我们玩的一个小游戏,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些小惊喜。
有时候我就在想,当时的工匠在雕琢这些纹饰的时候,心里在想啥呢?是不是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小心翼翼地刻着这些纹路呢?他们肯定是把自己的感情也都注入到玉器里了。
每一道纹路可能都有一个小故事。
也许是工匠思念远方的亲人,就把对亲人的思念通过纹饰表现出来;也许是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就把风景的元素也融合进去了。
这些纹饰可不仅仅是好看,它们还代表着春秋时期的文化和审美。
那时候的人就喜欢这种精致又富有内涵的东西。
和现在咱们喜欢一些潮流的东西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人家那是千年之前的潮流。
而且啊,春秋玉器的纹饰也影响了后来的玉器制作风格。
就像一个文化的火种,一直传承下去。
我们现在看这些春秋玉器的纹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门。
透过这些纹饰,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真的是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每一件春秋玉器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宝藏,纹饰就是打开宝藏的钥匙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云雷纹春秋早期玉器装饰纹样,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
单体云雷纹呈“S”形,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比较细密。
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项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却显得比较呆滞,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便成为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谷纹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又称之为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凸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
谷纹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纹饰之一,由于谷纹制作难度很大,所以它所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
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
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
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蝌蚪纹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从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是在谷粒的边缘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故得名“蝌蚪纹”。
其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是随意而为,但装饰效果很好,长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卧蚕纹春秋战国装饰纹样,有谷纹派生出的一种纹饰,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谷粒的边缘上琢出一条弧线,形似卧蚕,故称“卧蚕纹”。
卧蚕纹的谷粒和弧线大笑比例匀称,一般分布在云纹和蟠虺纹之间,似为随意而为,与蝌蚪纹较像。
;流行于春秋晚期的玉器上,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青玉蚕纹璜,战国,长11.3cm,宽1.7cm,厚0.5cm。
云纹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式有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
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雕琢的,也有随意而为的。
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美观富丽。
云纹式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其派生出的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雕刻与工艺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雕刻与工艺品玉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钟爱的艺术材料。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石雕刻及制作工艺品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玉石雕刻与工艺品的特点、形式以及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相互竞争,力争统一中原,并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不断扩张领土。
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王公贵族追求繁荣和奢侈生活,玉石作为一种奢侈品逐渐流行起来。
二、玉石雕刻的特点1. 艺术表现力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雕刻更加突出艺术的表现力,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神话传说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
雕刻作品的题材广泛,从动物形象、神祇、人物形象,到抽象的几何纹样,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2. 独特的技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雕刻技艺独具特色。
雕刻师傅们运用独特的刀法和雕刻工具,准确地刻画出细腻的纹路和形体。
他们善于利用玉石的质地和色彩,通过雕琢和抛光的手法,使玉石雕件更加光洁、晶莹。
3. 高超的工艺水平:当时的玉石雕刻工艺水平高度发达,技法纯熟。
雕刻师傅们擅长将艺术构思与工艺技法相结合,使玉石雕刻的艺术效果达到极致,呈现出细腻、精湛的工艺水平。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工艺品1. 玉璧: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多为薄片状或圆盘状,上面常有各种深浮凸纹样和动植物纹饰,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2. 玉佩:玉佩是一种常见的玉石工艺品,形状多变,有纵刻纹、波状纹等不同样式。
战国时期的玉佩通常镶嵌有金银,制作精美,是贵族的身份象征。
3. 玉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饰品种类繁多,包括玉钺、玉环、玉璜等。
这些玉饰品有的是以动物形象为题材,有的是以几何纹样为主,都展现了当时玉石工艺品的多样性和创作技巧。
四、玉石雕刻与社会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雕刻及工艺品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玉石雕刻作品在贵族阶层中的应用广泛,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繁盛时期,各种纹饰和图案在玉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玉器的元素,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纹饰。
一、凤凰纹春秋战国时期,凤凰纹成为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君主的权威。
在玉器上,凤凰纹多以雕刻的形式呈现,细致的线条勾勒出凤凰的姿态,栩栩如生。
凤凰纹饰经常出现在玉璧、玉琮等器物上,既为玉器增添了艺术价值,又表达了吉祥祝福的意义。
二、龙纹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君主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龙纹饰十分常见。
龙纹饰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刻画出龙的蜿蜒身姿和威武形象。
龙纹饰常出现在玉器的中央位置,象征着权力和荣耀,也体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和向往。
三、云纹云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云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因此云纹常常被用来装饰玉器,带来吉祥和幸福之意。
云纹多以线刻或浮雕的形式出现,呈现出层次分明的云彩纹样。
云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玉器,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四、花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常见各种花纹,如莲花纹、牡丹花纹、菊花纹等。
花纹的出现让玉器更加生动、生气勃勃。
花纹多以浮雕或线刻的形式出现,形状逼真,栩栩如生。
花纹的选材经常与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如莲花纹象征着纯洁和高雅,菊花纹象征着富贵和寿命。
五、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纹饰,如虎纹、鸟纹、鱼纹等。
这些动物纹饰不仅仅是对古代动物的再现,更寓意着吉祥、福寿和权威。
动物纹以雕刻的形式出现,形象栩栩如生,给玉器增添了一份生命力和神秘感。
六、神话传说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还常见一些神话传说的纹饰,如四神兽、神仙等。
这些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玉器上展现的是人们对神秘的追求和信仰。
神话传说纹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
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
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
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
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
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简述春秋战国至秦汉玉器制作工艺特点
简述春秋战国至秦汉玉器制作工艺特点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的玉器制作工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是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的特点简述:
1. 雕刻技术进步:在这一时期,玉器制作的雕刻技术逐渐发展,雕工们开始采用更精细的刻刀和磨石,使得玉器的纹饰更加精细、细致。
他们运用了浅浮雕、浮雕和镂空等技法,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纹饰,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和几何图案等。
2. 制作工艺创新:在这一时期,玉器制作工艺出现了一些创新。
例如,采用多段雕刻的方式,将玉块分割成几个部分进行雕刻,然后再将它们组装在一起,以创建更加复杂的器物形态。
还有一种叫做"缠丝"的工艺,通过在玉器表面雕刻出一条条细丝状的纹饰,使得玉器更具装饰性。
3. 器型多样化: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玉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玉璧、玉璋等形式,而是出现了更多种类的器物。
例如,玉琮、玉璜、玉璞、玉佩等。
这些器物形态多样,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和抽象形状等,展现出玉器制作工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 仿生主题:在这一时期的玉器中,出现了许多以动物和植物为主题的雕刻作品。
雕工们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技法,将动物和植物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些仿生主题的玉器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在技术上有所提升,呈现出多样化的器型和丰富多样的纹饰,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特点为后来中国玉器制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玉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玉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制丰富多样: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形制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玉璧、玉圭、玉琮、玉钺、玉斧等多种器型。
这些器型不仅形制独特,而且具有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雕刻技术,展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二、纹饰精美细致: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非常精美细致,纹饰主题多样,包括神兽、神人、凤凰、龙纹等。
纹饰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高雅、庄重的感觉。
同时,玉器上的纹饰还往往寓意着吉祥、福寿、辟邪等寓意,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三、工艺精湛: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了多种手工和机械工艺,例如雕刻、磨光、打磨等,使得玉器的表面光洁如镜,手感温润细腻。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还注重对玉石的选材和切割,力求使玉器的质地纯净,色泽均匀。
四、器型独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形制上与以往的玉器有所不同,器型独特。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玉璧,形状类似于一个圆形的平面,中间有一个小孔。
而玉圭是一种类似于扁盘状的器物,上面有纹饰雕刻,通常用作祭祀或礼仪用途。
这些独特的器型不仅展现出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五、地域特色明显: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不同地域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
例如,春秋时期的楚国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而闻名,主要以玉佩和玉璧为主。
而战国时期的齐国玉器则以其形制独特和纹饰精美而著称,主要以玉琮和玉钺为主。
不同地域的玉器不仅体现了当时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们的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精美细致,工艺精湛,器型独特,地域特色明显。
这些玉器不仅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玉界:纹饰繁琐的春秋玉器(二)
古玉界:纹饰繁琐的春秋玉器(二)龙纹玉璜春秋长10.6、端宽2.7、厚0.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沁。
器体近半圆形,片状,上中部穿孔。
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及下部有脊牙。
器身饰多个几何变形龙纹,并辅以网格纹、斜“S”纹等,采用细如发丝的阴刻线及斜琢的一面坡工艺,技艺精湛,光彩华丽。
此玉璜为组玉佩中之一。
云纹龙首形玉璜春秋高4.6、宽10.9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黄绿色,有褐色沁。
中间阴刻一椭圆形璧,上饰龙首纹、勾云纹。
椭圆形璧两侧均饰相同的勾云纹。
椭圆形璧两侧均饰相同的勾云纹。
蟠虺纹玉环春秋最大径4.4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
椭圆形环,外周出脊。
双面密布勾云纹,形成四组相对的夔龙纹,隐约可见小圈眼。
局部饰斜向阴刻线。
环上两条平行的叶脉纹,中间平素无纹,是作为装饰时固定之处。
龙纹玉玦春秋直径4.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器表有褐色沁及水沁,纹饰内还残存有朱砂痕。
一面双阴线雕琢一个个变形虺龙纹,虺龙卷鼻,圆眼,相互交接。
玦内圆孔边缘阴刻一圈平行短直线。
背面光素无纹。
龙纹玉璜春秋长7.8、宽1.5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灰色土沁。
窄弧形扁平体,两端各钻一孔,两面均为细阴线互相勾连的秦式龙首纹。
双龙首玉璜春秋长12、宽3.5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斑。
器呈扁平扇面状。
两面纹饰相同,一面残,两端皆做成龙首形,龙口微张。
表面纹饰分为两层,上层以减地隐起的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下层是“S”形地纹,此类璜在春秋楚墓和吴墓中常有出现。
春秋早期玉璜纹饰松散,中晚期才走向对称、规整、密集,这件双龙首纹璜正是由松散到繁缛的过渡时期。
璜上有凸齿形装饰。
这种璜的形制是在两端配合纹饰巧妙的表现出龙首形状,有些两端直接就是龙首形,这些都是春秋璜的特点。
蟠虺纹玉玦春秋直径5.2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白色,略带黄色沁斑,莹润光泽略透明。
器体扁薄,造型如璧,一侧有缺口。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质材美:近40年来,在全国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约数千件。
虽然都是软玉,但就其质地而言,有许多应属于上乘玉料。
其中有新疆的羊脂玉,半透明,洁白,细致而又光泽。
这种和田籽料玉有如凝脂,使人爱不释手。
某些碧玉碧绿得像深海的蓝色。
也有青白色的玉器,青中泛白,质地异常柔和。
某些墨玉版雕,漆黑发亮,可以鉴人。
极少数的黄玉,色调接近鹅黄色,虽然不完全像蒸栗,但也十分可爱。
除了玉材以外,还有彩石,五光十色,引人注目。
红色、鸡血石色、橘红色的玛瑙制品,质地细润,制成色彩的珠子与无色水晶、绿松石和石髓珠管串连在一起,更显示色彩斑斓的艳丽颜色,给人以美的感受。
形象美:有了上述的色彩富丽的质材,还不能构成完美的艺术作品。
经过玉人精心地加工,通过他们巧妙地形象思维,并运用他们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玉料进行精雕细琢,加工成各种艺术造型,这种作品充分地显示质材与艺术形象的和谐统一。
从而成为珍贵的玉雕作品。
战国时代玉器造型的艺术手法,为后代中国玉雕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复合材料作品美:随着礼制的崩溃,东周列国境内青铜礼器制造业日趋衰弱。
金、银细工、丝织、漆器、琉璃制品逐渐兴起。
琢玉业和金银细工结合起来,将金、银、铜、铁、绿松石、琉璃多种材料相继使用,创造了错金银镶嵌术新工艺。
玉器的艺术特征象征了一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鉴玉思史。
【玉器】战汉时期玉器特点以及战国时期古珠鉴定
【玉器】战汉时期玉器特点以及战国时期古珠鉴定战国汉代玉器特点:春秋末期铁器的出现,制玉的工艺有了第三次的变革,到汉代,制玉工艺水平进入了辉煌时代。
纵观战国到汉代的玉器,有如下几个特征:一、玉器经过石工具阶段、铜工具阶段到铁工具阶段,制玉工艺有了划时代的进步,进入了最完美的时期。
二、战国、汉代玉器制作讲究造型美,人们在一些完整的玉器造型上增加了和谐的壮士,突破了以前的呆板、单调的格局,达到了平衡、统一的视觉效果。
三、战国以后的玉器多顶撞地纹、如谷纹、蒲谷纹、卷云纹等,为了突出纹饰,玉工在制作时,勾轧、顶撞都要规矩整齐、线脚要利落,其地纹平整,面纹排列有序,这是该时期制玉一大特点。
四、纹饰细密,其线刻往往细如豪发,这种工艺称为”游丝工“,这是小工具勾砣运用熟练的结果。
那时候的阴纹很少有断开的现象。
五、玉器上的孔,或用管钻打,或铁挺或铜挺,那时候人手掌握打长玉器是非常有难度的。
六、玉器的缕空,用搜弓子搜眼尖角利落,是细铁丝运用的效果,这种丝和砂都得很细,操作中很容易断裂,费时费精力。
七、制玉的活换套技术战国时期很是成熟了。
春秋晚期扁平圆环状雕龙玉壁战国时期卷云纹灰白色玉璧战国时期变形蟠龙纹玉环战国晚期双璧形玉佩汉黄褐色回纹玉珌西汉镂空虎纹圆点纹玉彜战国水晶如何鉴定:一、晶体(材质),水晶无论新老大家都会关注晶体好不好,主要是指内部杂质多少。
战国水晶珠饰多见使用白水晶、紫水晶、茶晶。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战国水晶晶体的通透感与新水晶是有差别的,新水晶显得死板不灵动,即便带有杂质的战国水晶,只要无杂质部分,也是莹莹有内涵。
同时战国水晶珠饰等级高,带有杂质的不多,但由于水晶磕碰易损,难保存,现在见到开门藏品的“杂质”,可能为磕碰或磕碰后沁入所致。
二、工痕特点,水晶质硬却脆,所以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要将水晶晶莹剔透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展现更是不易。
远观制式规整但细看手工特点明显,不像机械工艺那么规整,边缘与楞也没有那么硬、利的感觉,是一点点的修整而成,比如圆形是一点点的由方形修圆。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高清美图)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高清美图)春秋晚期双龙首环春秋玉器纹饰特征一、主流纹饰1、新创“春秋龙首”纹。
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
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
春秋古纹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
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图。
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春秋晚期双龙首璜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
虺是一种毒蛇。
《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
”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
《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
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春秋晚期龙凤饰二、主流线条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
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
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
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
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种类和特点
璧
在礼器中的玉 璧应该是圆形 玉璧,玉料采 用的应该是青 玉,象征着巨 大的天体。
圭
玉圭被广泛用作 “朝觐礼见”标 明等级身份的瑞 玉及祭器, 通常作为朝聘、 祭祀和丧礼时 用。古人礼璜, 有秋收冬藏的 意思。
02 实用器类
梳 01
02 觿(xī)
实用 玉器
04 艺术品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制艺术
品主要用来观赏,数量虽然
不多,但多制作精美,如河
南洛阳市战国墓出土的伏兽
玉人和山东曲阜市鲁故城战
国墓出土的玉马,玉质温润 细腻,抛光莹亮,是罕见的
山东曲阜市鲁故城战国墓玉马
艺术珍品。
二、特点
礼仪用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礼器多见玉圭、玉璧,商代和西周以来的玉琮、玉戈、 玉矛、玉斧、玉钺等礼器逐渐消失。祭祀、盟誓、丧 纹饰满而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
种 类
及
特 点
一 、分类
礼器
类
实用 器类
玉器的 用途
装饰 品类
艺术
品类
综观春秋战国 时代的玉器,根 据其用途大致可 分为四类:其一, 礼器类;其二, 实用器类;其三, 装饰品类;其四, 艺术品类。
01 礼器类
ADD TITLE
琮
玉琮是一种内 圆外方的筒形 玉器,被认为 是中国古代世 界观和通天行 为的很好的象 征物。
器物表面布满纹饰,不留空白,纹饰繁缛,一 葬用玉流行,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以及意识形态方
面占有重要地位。 件玉器常用几种图案组成,纹饰结构 抽象而精 佩玉成为春秋、战国玉器的主流
细,用线条粗细凹凸的变化,表现出不同层次,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种类繁多,用途不同, 让人感觉神秘莫测。 组合多变。简单者仅一璧一璜,复杂者则有很 多配件,讲究上下左右对称。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来源:章海虹《美术大观》一、春秋战国时期玉况器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列国纷争,新旧交替促使诸侯各国竞相开发、发展地方文化经济,治玉手工业勃兴大盛,玉文化在中华大地得到蓬勃发展。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私塾相继兴起,讲学之风日益兴旺,各国相继进入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的高潮,传统工艺大力创新,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
诸子百家崇玉而纷纷宣扬“以玉比德”、“玉不去身”之说,促进了列国琢玉工艺的发展。
崇玉、爱玉、用玉之风大盛,列国贵族争相崇玉、爱玉。
此时玉器不仅仅是上层统治阶级专享的奢侈品,而且表现出一定的普及性,上起帝王将相,下到庶民百姓,无不以玉为贵,祭祀、装饰、丧葬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大致可以分为礼器、装饰器、实用器、葬玉等。
礼器同时包括璧、圭、璋、琮、璜、琥等。
此时礼器等石器时代晚期所特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其庄重肃穆之感日减,装饰艺术价值渐增。
玉器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圭、璋、琮逐渐减少,直到战国晚期最终消失。
玉璜、玉也大为改观而成为装饰精美的佩饰或串饰玉件。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佩饰的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玉占全部出土玉器数量的70% 以上。
装饰玉品种繁多,主要有环、牌饰、串饰、佩饰和动物形玉雕等。
实用器包括玉梳、簪、镜架等。
葬玉是指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
东周时期专用于殓葬的玉器有瞑目、玉含、踏玉、玉塞、玉册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纹饰(一)玉器纹饰种类及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在创作思想、设计意匠、技术加工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总的特点是细腻精美、精雕细刻,和田玉质的玉器增多,注重装饰审美的世俗化,这时期玉上雕琢的各种纹饰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种类很多,这里就较常见及重要的纹饰做些介绍。
1.谷纹谷纹又称谷粒纹,即在玉器表面琢刻凸起的弧形圆点,谷纹通常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整齐排列或不规则排列许多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
云雷纹
春秋早期玉器装饰纹样,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
单体云雷纹呈“S”形,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比较细密。
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项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却显得比较呆滞,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便成为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谷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又称之为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凸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
谷纹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纹饰之一,由于谷纹制作难度很大,所以它所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
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
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
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蝌蚪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从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是在谷粒的边缘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故得名“蝌蚪纹”。
其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是随意而为,但装饰效果很好,长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卧蚕纹
春秋战国装饰纹样,有谷纹派生出的一种纹饰,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谷粒的边缘上琢出一条弧线,形似卧蚕,故称“卧蚕纹”。
卧蚕纹的谷粒和弧线大笑比例匀称,一般分布在云纹和蟠虺纹之间,似为随意而为,与蝌蚪纹较像。
;流行于春秋晚期的玉器上,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青玉蚕纹璜,战国,长11.3cm,宽1.7cm,厚0.5cm。
云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式有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
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雕琢的,也有随意而为的。
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美观富丽。
云纹式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其派生出的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
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
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勾连纹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装饰纹样,源于雷纹和云纹,以阴刻手法制成,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不过雷纹的线条已由方折变成圆弧。
最早的勾连纹玉器见于春秋中晚期,勾连纹线条为双勾线,弯转流畅,时代特征明显。
战国时期的勾连纹看上去似乎集中了雷纹、云纹和涡纹的特点,显得整齐平稳。
除了这两种最基本的构图外,派生出的图案也很多,颇具特色的是勾连云纹。
勾连云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将几组云纹对称地勾连在一起,到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有的器物上则出现通体十分规整和细密的勾连云纹,非常华丽。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
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
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
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
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
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蟠虺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由弯转流畅的双勾阴线组成一组组侧面龙首纹,龙眼为单阴线圆圈。
纹饰细密而规整,生动美观。
流行于春秋时期,常装饰于玉璧、玉环上。
春秋晚期,剑首长4.8厘米宽3.5厘米厚3.8厘米剑格与青铜剑连成一体。
剑首正视呈倒长梯形,剖面为长方倭角形。
顶端、两侧各有三道凹槽,底端有一穿而不透的圆孔以置剑柄。
遍体饰蟠虺和卷云纹,剑格呈椭圆体,中为菱形穿孔,便于青铜剑柄,剑身插入,周边环琢八道凹槽,遍饰卷云纹
兽面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又称饕餮纹。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
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
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
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
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用阴刻或浮雕手法琢出一只狰狞凶猛的兽首,长装饰玉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上。
兽面纹出现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时期,在战国至汉代很盛行,基本特征与春秋时大致相同,只是眼睛有的作圆形,牙齿有的为一排整齐门牙等。
涡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以阴刻手法雕刻出的水漩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
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很少。
春秋时期的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
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漩涡状。
由于涡纹雕刻简单,又能达到谷纹美观的效果,所以它在战国时被大量采用。
蟠龙纹
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的纹饰,装饰于玉璧、剑饰和玉印等器物上。
古人讲蟠龙作为天空中的神物,因此在塑造蟠龙形象时,往往衬以流云纹。
白玉凸雕双螭小璧,战国,径4.3cm,内径1.5cm,厚1.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