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杨朔散文模式_再解读_十七年_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合集下载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杨朔散文模式”再解读——“十七年”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杨朔散文模式”再解读——“十七年”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的第 一 层 含 义 :那 么 杨 朔 和 众 多散 文 家 在 艺 术 表 现 方 面 的 长 期 以 来 , 们 对 杨 朔 散 文 模 式① 人 的认 识 不 一 。2 0世 纪 5 0年 代 至 “ 革 ” , 论 界 对 杨 朔 散 文 的 认 识 大 都 停 留 在 文 前 评
其 散 文 的艺 术 手 法 和 风 格 层 次 ,主 要 是 通 过 文 本 细 读 的 方 式 对 杨 朔 散 文 进 行 分 析 和鉴 赏 。 洁 泯 在 l 6 9 2年 第 2期 《 文
摘 要 : 朔散 文作 为“ 七年 ”散 文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杨 十 已成 为 当代 散 文研 究领 域 的 典 型 个 案 。 人 们 对 “ 朔散 文模 式 ” 杨
存 在 认识 上 的 不一 , 肯 定 与否 定 态度 者 皆有 。 “ 朔 散 文 模 式 ” 特 定 时期 时 代 与 读 者 的 共 同作 用 而成 。 持 杨 是
关键 词 : 朔 ;散 文 ; 文模 式 ; 因 杨 散 成
中 图 分类 号 :I0 . 2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6 6 ( o 9 0 — 0 70 l O .3 5 2 0 ) 60 7 。4
作 为 当代 散 文 三 大 家 之 一 的杨 朔 ,其 散 文 作 品在 建 国 后至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一 度 风 行 , 响 广 泛 , 至 形 成 一 种 广 影 甚
诗意倾向与追求 , 是 ‘ 朔模式 ’ 则 杨 的又 一 层 含 义 ” 另 外 , 。②
吴周文还将 “ 朔模式 ” 艺术精神追 溯至 “ 四” 期 , 杨 的 五 时 认
为是 对 中 国现 代文 学 史 上 “ 文 ” 神 的继 承 和 发扬 。8 美 精 O年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指出杨 朔 、 秦牧 、 白羽的散文 结构摆脱 不 了文章开 头引 刘 人人“ , 着 开拓 与 升华 思 想 意境 , 后 点 出所 载 的 境” 接 最 “ 这样 的“ 道” 三大块” 结构模 式。特别是 杨朔 的“ 头设 开 悬念 , 中间转弯子 , 卒章显其志 ” 的构思套路受到很多人 的
十七年散文 创作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99—15 14 9 6年是 第一阶段 ,97—16 15 9 6年 是第 二 阶段。但 这两 个 阶段 的 散文创作 总体上选材方面逃不 出以下内容 :. 1 反映 国家建 设和抗美援 朝战争 ;. 2 对祖 国建设和美好风光 以及英雄人
模仿, 而诗意化和 “ 散神不 散 ” 形 的创 作 理论则 被人们 绝 对化 , 忽视了创作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再看 看十七年 散文 的写作 风格 , 总 体上 是延 安散 文 审美 风范 的延续 。即 其 “ 个性意识的淡化 , 群体意识 的强化 , 散文从 自我 内心 的观 照转向 ‘ 身外大事 ’ 的观照 ; 审美 观念的削 弱, 功利观念 的 强调 ,工具 ’ ‘ 论取 代 了 ‘ 自娱 ’ ; 论 主观抒 情成 分减弱 , 客 观记叙 成分增强 , 抒情 小品体制 让位 给通讯特 写体制 ; 以 文化 ‘ 现代化 ’ 为核心 的‘ 方热 ’ 西 消退 , 民族化 、 大众 化运 动勃兴 , 文 由 多 元 的 横 向 借 鉴 转 向 单 一 的 纵 向 继 散 承 。 ( , 白羽的作 品《 ” 如刘 J 青春 的闪光 》 《 、珍珠 》 金 和《 达莱》 无疑 都贯 穿 了 ‘ ’ 但 大都 是只有 共性 的 ‘ 中“ 我 , 大 我 ’ 而缺少 独具个 性的 ‘ , 自我 ’ 。因此 , 他常 常来不 及对 客观事物进行细致 深入 的观察 与体验 , 出 自己真 实、 写 深 切 、 特 的 内 心 感 受 , 急 于 以 共 同 的政 治 理 念 来 替 独 而

_杨朔模式_漫议

_杨朔模式_漫议

作家作品研究“杨朔模式”漫议李永建 今天看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杨朔和他的散文,显然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

杨朔曾以抒情散文的写作而引人注目。

但是,随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人们渐渐发觉:除了杨朔之外,散文竟然还有而且也应该有别的样式,从而开始对杨朔的独尊地位提出了疑问。

前些年,有关杨朔的评论,大多是单纯的肯定和赞美,近年来,虽然某些研究者在一些方面提出了独到的、切中肯綮的质疑,但却鲜有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察。

故而笔者试图从“杨朔模式”的表现形态、社会基础、心理根源及其影响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杨朔究竟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给散文带来色彩并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的呢?也就是说,杨朔在散文方面所形成的有创造性的套路,即被称为“杨朔模式”的东西的核心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是被以往的评论所关注而又一直没大搞清的问题。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①诗化散文,这是杨朔对自己散文特点和追求的自述,也是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的。

但是,这并非杨朔的专利。

他的前辈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冰心,同时代的如孙犁、菡子等,都程度不同地在散文中追求诗的境界和韵味,且各有特色,只是杨朔在散文诗化上比较执着和一贯,几乎篇篇都饱含诗意。

但这仍难足以确定杨朔散文自身的特性。

还有人认为追求意境是杨朔的创造,“杨朔的创造性就在于,他把诗的意境有意识地移用到自己的散文中来,在作品中创造出抒情诗所要求的那种美的艺术境界。

”②这种看法显然不太能成立,因为我们可以在杨朔之外举出许多有意境的散文,如鲁迅的《好的故事》、《雪》、《秋夜》,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

看来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不过我们还是一步步地向杨朔靠近了。

评论进一步为我们指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杨朔在创造意境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至此,我们才似乎找到了走进“杨朔模式”迷宫的入口。

当然,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并非始于杨朔。

他不是这种方法的创造者,却是一个独特的使用者,或者说这种方法在他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形,赋予了杨氏的个人性色彩。

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朔《杨朔散文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杨朔,著名散文作家。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历史需要沉思,需要积淀,但我们似乎不应该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和评价前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从中能找到对杨朔散文的思考角度。

对于杨朔,历来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杨朔散文“以诗为文”、“以巧夺人”,不论从语言或意境上都有其可取之处;另一部分人则从“真实性”的角度对杨朔散文进行批判。

那么我们当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杨朔?杨朔在十七年文学中被尊为大家,他的散文通过一些技巧将社会生活诗化,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这在当时影响颇大。

但是由于自身及时代的原因,在他的散文中也很明显的体现出了很多不足和局限的地方。

比如文章结构的模式化,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不真实。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和现象就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罪于某个作家,杨朔散文的模式化是特定时期时代和读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朔无疑是散文大家,并且成绩斐然。

有着重大的开拓和贡献。

在散文写作时候他讲究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写,把诗和散文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充分的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肯定。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在杨朔强调“诗化”的散文,并且也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我们也不免看出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似乎有点文过饰非,表现出了对“诗化”的刻意追求。

周立波曾说“文章要做,但不能太做”。

我想杨朔的散文就有失偏颇,显得“太做”。

结构略有雷同,文字稍带斧凿,不够开阔。

这种现象被后来的文学批评家称之为“杨朔散文的模式化”。

一、明显的的模式化倾向——内容和形式1杨朔散文模式化在思想内容上的表现——内容模式1、过分粉饰生活和贫困现实之间的矛盾诚然,作者是在追求诗意,也挖掘了生活和社会的美,但是由于过分的追求这个,所以出现了美化生活夸饰显示的倾向。

他对“诗意”产生了狭义的理解,文章注意炼字,每句话都是精心安排和揣摩的。

虽然这样读起来会有某种美感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难嗅到一股具有时代色彩的现成的体会和一种新闻宣传的气息。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定价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9.00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0分)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会后又接着成立其下属各个协会。

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

2、1955—1956年间,郭小川“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楼梯体式诗歌,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焰》等,这些诗召唤青年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赴汤蹈火,奉献青春。

3、《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由三部长篇构成,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风烟图》。

其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被刻画成为“有勇有谋的农民英雄”。

4、五六十年代,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5、1962年8月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6、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7、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徐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8、赖声川被誉为“当前台湾话剧方面的代表人物,1999年他整理出版剧集《赖声川•剧场》四册。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资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资源
阅读下面的诗歌,认真体会,结合文学史的具体知识写一段赏析文字。
半棵树
牛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颗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这些诗歌大都是在人道主义、启蒙主义等精神立场上展开的,它们显示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反抗迷信,反抗专制。它们同样显示了青年一代在经历了文革后的那种怀疑、迷惘、痛苦而又不乏创新、探索的英雄主义情绪。它们较多地采用意象化、象征、通感、蒙太奇等现代艺术手法,因此它们的整体诗风显得较为朦胧、晦涩,也曾引起极大的争议。但从文学史上从,朦胧诗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较早地恢复了新诗的抒情个性,延续了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传统,而且直接影响了第三代诗歌。(3分)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3分。特征。5分。结合论述。2分。
4、简要评析一下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独特性。
战争题材小说。3分。人性美。3分。选材角度。4分。
三、论述题(共30分)
从下列指定的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文学史知识以及你个人的阅读体验,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该部作品的独特看法。(指定作品:《红日》、《青春之歌》、《茶馆》、《创业史》、《红岩》、《洼地上的战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四、作品分析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认真体会,结合文学史的具体知识写一段赏析文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十章十七年的散文

第十章十七年的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的散文一、当代的散文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抒情散文”,“艺术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

二、散文创作发展概况(教材347—349页)1、建国初,通讯报告成为主旋律。

两大主题: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二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此时抒情散文、传记散文、游记散文、杂文都有出现。

2、1957反右斗争杂文衰落,散文浮夸3、60初文艺政策调整,抒情散文活跃。

杂文也恢复了生机。

此时报告文学更具时代感。

代表作品:杨朔《香山红叶》《荔枝蜜》;秦牧《社稷坛抒情》《土地》;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三、抒情散文的创作(一)杨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抒情结构形式。

艺术风格:P479-4801、诗意美。

2、新奇的结构美。

3、凝练、清新、别致的语言美。

缺陷:从艺术构思上看,固定而僵化的写作模式,即“景-人-理”的三段式,以及“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构思套路。

失真导致的虚假和做作是致命的硬伤。

(二)秦牧以知识见长。

他的散文则把历史知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等纳入散文写作中。

谈天说地,娓娓道来的文风。

家庭教师和保姆角色:个性的缺失。

(三)刘白羽散文与贺敬之相似,即以歌颂“随着时代脉搏而跃动”的“大我”作为主体抒情的寄托。

新时代的歌者。

五、杂文创作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1、创作倾向及文章特点:《燕山夜话》反空想,求实精神;提倡科学和民主;广征博引,深入浅出。

2、对“三家村”的批判:廖沫沙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六、回忆录和史传文学1、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高玉宝》(高玉宝)2、史传文学《志愿军英雄传》(共三集,出版于1956年)的编写;大型丛刊《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的写作。

七、潜在创作1、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读完这篇手记,一个善良而怯懦的灵魂仿佛透明似的毕现在读者的眼前,人们忍不住要问: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的到来,难道不能容忍这样一颗微弱而美好的生命的存在吗?”2、《傅雷家书》3、《顾准日记》4、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四)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四)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四)一、填空题(10*1=10分)1.十七年小说创作中,“三红一创”的作品有的《红旗谱》,吴强的。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为“”方针。

3.从鲁迅笔下的阿Q到高晓声笔下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民形象灵魂剖析的连接。

4.(作家)的(作品)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5.在十七年散文创作中,杨朔提出了散文的主张。

6.舒婷的诗歌表达了对爱情中男女人格平等的追求。

7.新时期文学第一个有明确的理论主张的文学思潮是__________。

8.新时期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有_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5*2=10分)1.王蒙在新时期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A、《春之声》B、《海的梦》C、《爸爸爸》D、《蝴蝶》E、《红高粱》2.下列属于“寻根文学”的作品有()A、《棋王》B、《创业史》C、《爸爸爸》D、《春之声》E、《一地鸡毛》3.“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家有()A、北岛B、马原C、舒婷D、艾青E、顾城4.下列属于“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有()A、《单位》B、《烦恼人生》C、《黑骏马》D、《棋王》E、《人生》5.高行健探索话剧的代表性作品有()A、《车站》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报春花》E、《茶馆》三、名词解释(5*5=25分)1. 双百方针2.“三突出”原则3.新民歌运动4.反思文学5.新写实小说四、简答题(5*5=25分)1.简述建国初期三次大的思想批判运动。

2.结合作品分析《红旗谱》的“民族化”特征。

3.结合作品分析《百合花》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4.分析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色。

5.简述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的创作特征。

五、论述题(2*10=20分)1.结合作品谈谈杨朔“诗化”散文的创作特点。

2.结合作品谈谈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10*1=10分)1.梁斌红日2.双百方针3.陈奂生4.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5.诗化6.致橡树7.寻根文学8.余秋雨二、多项选择题(5*2=10分)ABD AC ACE AB AC三、名词解释(5*5=25分)1.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当代文学--填空

当代文学--填空

一、填空题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4、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5、.《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6、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7、.《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8、《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10、.“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1、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12、.《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3、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1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5、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分析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散文叫《荔枝蜜》,现在对于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更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直到最近学习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散文”,才对这篇散文的作者杨朔有所了解。

首先“十七年散文”,指的是以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间的这十七年中,作家创作的类型为散文的文学文本的总和。

而在这其中,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又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较为出色与成功。

而这其中,又以杨朔的散文成就最高且自成一体。

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

杨朔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抨击国民党。

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

作品回避自我,很少写到自己的感情。

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第二阶段,(1949-1955)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第三阶段,(1955-1968)是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所以要了解杨朔的文章就要了解他在1955年—1968年所创作的散文,首先这段时期杨朔的题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迅速及时反映朝鲜战争的通讯特写,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二、赞美与抒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崭新风貌与普通劳动者平凡但却伟大的精神境界;三、叙写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美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杨朔的散文模式

杨朔的散文模式

杨朔的散文模式
杨朔的散文模式主要是以抒情和议论为主,兼具描述和叙事。

在抒情方面,他倾向于自然、朴素、真实、深情地描绘感性的世界,述说奔流不息的生命和流淌的感情;在议论方面,他善于以生动的形象、生活的细节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抨击各种不足和不公,提交具体可行、积极向上的建议和主张。

同时,杨朔的散文中注重细节描写,具有清晰、鲜明、丰富的感官形象,具有诗意和文学性。

他的散文在叙事、描写和议论中相互交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当代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滨海学院

中国当代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滨海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中国当代文学历史转型期确定的文学的特征是()。

A:为政治服务B:为工人服务C:为农民服务D:为社会服务答案:A2.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回归期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B:粉碎“四人帮”C:恢复高考D:文化大革命答案:B3.中国当代文学有()方面的内容。

A:文学发展的趋势B:文学发展的脉络C:文学发展的规律D:.文学发展的不足答案:BC4.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的任务()。

A:.解决了建国前的遗留问题B:指明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C:成立了培养作家的高等教育D:为中国当代文学划定了机构和机制答案:BD5.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初期在空间上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整合。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新的人民的文艺》是()的报告。

A:周扬B:.郭沫若C:.鲁迅D:巴金答案:A2.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历的第一轮冲击波是()。

A: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B:电影《武训传》C:文化大革命运动D: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答案:B3.《小巷深处》是()创作的抒写人情、人性的作品。

A:.宗璞B:.李国文C:陆文夫D:王蒙答案:C4.核心主题“如何弘扬双百方针的精神”的会议是()A:新桥会议B:庐山会议C:广州会议D:.绍兴会议答案:A5.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通过了()的报告。

A:郭沫若B:周扬、C:茅盾D:.巴金答案:ABD6.“双百方针”之后产生的新颖作品有()。

A:.突破了长期封锁的人性禁区B:笔触伸向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C: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D:直面现实生活答案:ABCD7.广州会议探讨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A:对B:错答案:A8.毛泽东在六届八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下面属于“黑八论”的是()。

A: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B:离经叛道论C:中间人物论D:写真实论答案:ABCD2.文革文学主要包括()。

略谈十七年散文之杨朔散文的特点

略谈十七年散文之杨朔散文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略谈十七年散文之杨朔散文的特点作者:冷悦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0期50年代中期,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使得当时的文学写作的限制得到减弱,散文小品的“复兴”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杨朔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家。

在文章内容上,杨朔的散文大部分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杨朔的散文《雪浪花》中写老泰山说“不是胳膊拖累我,前年咱准要求到北京去油漆人民大会堂。

”这表面上写的是老泰山想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的愿望,实际上表达了杨朔对祖国的热爱,想要建设好祖国。

在《荔枝蜜》中用蜜蜂来比喻勤勤恳恳为祖国做贡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而在《泰山极顶》中,他在文章末尾直接表示对祖国的祝愿——“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您永远‘如日之升’!”。

杨朔是一位极其热爱祖国的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对祖国的讴歌或者是对辛苦建设社会主义的百姓进行赞颂。

他文章中的主人公基本都是些普通人,甚至有些文章里主人公连姓名都没有,因为“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

”在写作手法上,杨朔善于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

如他在《雪浪花》中把雪浪花比作勤勤恳恳塑造人民江山的普通劳动人民。

当时中国正处于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多久,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很多,国际社会也在排斥中国。

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阶段,这时候需要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美好的中国。

正如文中所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在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呀咬呀,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作者在文中说的浪花其实就是指勤勤恳恳塑造人民江山的劳动人民,表达了他对劳动人们为了祖国辛勤劳作的赞美。

同样的在杨朔写的《荔枝蜜》一文中,以蜜蜂来比喻劳动人们,赞扬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那些社会主义建设者就如《荔枝蜜》一文中的蜜蜂一样,“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从来也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整日整月不辞辛苦……”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讴歌,值得我们赞扬,更值得我们传承。

杨朔散文模式

杨朔散文模式

杨朔散文模式
杨朔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展现出了他独特的风格与见解。

他的
散文多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题,把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刻
的内涵。

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言语,让读者对生活有更多的
思考和感悟。

杨朔的散文不局限于传统的文章结构,它也并非只是描写一件事
情或者一个人物,而是在这样的散文中,把生活中的点滴片段与人物
的形象融为一体,让读者更加亲近生活,更加接受散文所传达的思想
与价值观。

杨朔的散文,常常带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他善于揣摩人物的内心,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抒发,也是
一种探究与理解,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关注并给予的启示。

杨朔的散文,虽然看似平实,但其中浓缩的思想和情感却是深入
人心。

他把握生活点滴,包含了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考,让人们在日
常的琐事中发现生命的碎片,通过散文带着读者去领略生活的真谛,
去捕捉生命的闪光点。

杨朔的散文给了读者很多的启示和指导。

他在散文中呼吁人们珍
惜生命、理解人性、有爱心、有耐性、关注人文关怀等等,不断地将
美好的信念传递给读者,引导人们去发现生命的价值,去感知生活的
美好,更好地去面对自己的生命和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云梦学刊
2009 年
写实化的情况下,他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散文写作元素。 由此 出 发 ,以 1956 年 《香 山 红 叶 》的 发 表 为 前 奏 ,开 始 将 诗 歌 中 意境的营造引入散文的创作,强化了散文的诗化特征。 作者 所追求的是突破当时散文创作单调的局面, 其内涵与外延 表现为一种同一性, 虽然只是一种新的散文创作理念和个 人的艺术探索,但其首倡之功不可抹杀。 作为创作的成果, 杨朔散文作品具有相通的共性, 即是强调诗意描写与主观 情感的介入,通常是以物、情、理的“三段式”的圆形结构出 现,并迅速获得认可。 而作为接受主体的广大读者,也在其 间充分发挥了“完形”功能。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冰心、洁泯 等名家为代表的批评家们以高度的热情对这一新的散文质 素的出现予以了高度关注和认同。 在以评论家为主流的精 英读者眼中, 该散文创作方式的内涵与外延开始扩大并具 有相当的区分性。 从内涵上来说,强调的是散文内容与形式 的统一性、抒情表达的必然性;从外延来说则是强调杨朔散 文被推崇为范本模式之后所形成的散文创作一元化倾向。 而从作为接受主体的普通读者来考察, 杨朔散文的内涵几 乎消失殆尽,这就必然导致外延的简单化,他们所接受的仅 仅 是 作 为 一 种 写 作 的 程 式 ,即 物 (景 )、情 、 理 的 情 感 抒 写 方 式,并在个人的写作实践中大量加以运用,这样就不难理解 20 世 纪 50 年 代 末 以 来 抒 情 散 文 写 作 出 现 大 量 “复 制 ”类 文 章的状况了。 事实上,两大读者接受群体分别从理论提升、 创作实践上充当了这一模式拥护者的角色, 一方面扩大了 该模式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麻醉”了作者的创新细胞, 成就了其艺术惰性, 同时也直接加速了这一模式走向封闭 化的过程,无法再有新的突破。 在笔者看来,杨朔散文模式 的界定当在肯定梁衡提出的内容和形式模式上再加上 “效 果模式”,也即是我们常提到的影响研究。 在这一模式定型 的前提下,侧重分析读者的阅读心理与阅读反应,从而阐释 杨朔散文“诗化模式”的当代意义。
由此看来,从 20 世 纪 50 年 代 中 期 至 今 ,人 们 对 杨 朔 散 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因此,有必要辨析“杨朔散 文模式”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一界定。 具体说来,可 分为三个层次。 对作者本人而言,在当时散文创作通讯化、
收 稿 日 期 :2009-07-10 作者简介:陈绪清(1979- ),男,湖南华容人,湖南理工学院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二 杨朔散文模式的形成原因在散文理论界历来是众说纷 纭,有必要进一步做好廓清的工作。 总体而言,其成因有二: 一是创作主体的前结构生成;二是“十七年”的强势外在语 境。 就创作主体而言,首先是对杨朔身份的确认。 杨朔具有 双重身份,集文学家与阶级战士于一身,可说是党员作家的 突出代表。 作为文学家,又是多面手,写过诗歌、小说、散文。 作为诗人,杨朔虽然很少正式发表诗歌作品,但从未停 止过诗歌的写作, 先后写 下 了 70 多 首 旧 体 诗 作 , 古 风 、律 诗、绝句兼而有之。 抒怀名作是 1944 年在延安所作的《雨夜 遣怀》:“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啼晓鸡。 自有诗心如火 烈,献身不惜作尘泥。 ”纵观杨朔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 缘,而这也必将对其散文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杨朔的诗人气质,使其对社会生活保持 着相当的敏感和热情,善于发现和捕捉新生活的诗意。 其次 是作者在散文写作中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创造性运 用。 从整体来看,杨朔在散文写作中极为注重意境的营造, 有的意境从社会生活万象中觅得, 有的就直接从古典诗歌
作为小说家的杨朔, 其创作前期大量的小说写作无疑 也为杨朔后期散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集中到一点则 体现为在散文的有限空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是展 示和塑造人物的有效文体, 而早期的杨朔正是以小说写作 而步入文坛的。 从 1938 年 《广 州 日 报 》连 载 其 中 篇 小 说 《帕 米尔高原的流脉》到 1952 年 代 表 性 长 篇 《三 千 里 江 山 》的 完 成再到 1959 年《洗兵马》第一部 《风 雨 》的 完 成 ,他 一 共 写 了
之后,吴周文接受“杨朔模式”的提法,并把“杨朔模式”的典 型意义放置到十七年散文的整体创作背景中加以考察,指 出 “十七年散文因说真话抒真情美学原则的弱化以致丧失 而形成了散文创作一统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是‘杨朔模式’ 的第一层含义; 那么杨朔和众多散文家在艺术表现方面的 诗意倾向与追求,则是‘杨朔模 式 ’的 又 一 层 含 义 ”。 ②另 外 , 吴周文还将“杨朔模式”的艺术精神追溯至“五四”时期,认 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美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80 年 代 中 期 梁 衡 先 生 先 后 发 表 三 篇 文 章③,提 出 了 “杨 朔 散 文 模 式”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分析“杨朔模式”的含义, 认为大致包括内容模式(涉及到题材)和形式模式(涉及到 体 裁 和 创 作 方 法 );二 是 由 杨 朔 散 文 创 作 提 出 散 文 写 “真 实 ” 的讨论。 从“杨朔体散文”说法的提出到“杨朔散文模式”概念 的形成,人们对杨朔散文的认识突破了过去的单一视角和个 案分析,开始注意在还原杨朔散文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以辨证 和批判的视角切入其散文创作影响的分析,从学理意义上来 看当是一种中性的判断方式,持论较为精当。 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人们对杨朔的散文表现出一种激烈的否定,尤以马俊山 和余杰为代表。 前者先后发表三篇文章④,态度鲜明地否定了 杨朔的散文创作。马俊山提出了“人非人”、“时文而非散文”两 个命题,着重分析了杨朔在特殊时期散文创作主体个性的萎 缩和文体的退化,所持的是一种完全贬低的态度。 而余杰《单 调散文》一文的批判则相当偏激,他认为杨朔散文是产生于 “六十年代的新八股”,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枯燥无味的编造”, 是对中国散文传统的“可耻的背叛”;而杨朔模式则更是“一个 未被清理的公害”,是“一剂致命的毒药”。
第 30 卷 第 6 期 2009 年 11 月
云梦学刊 J ourna l of Yunme ng
Vol.30, No.6 Nov. 2009
“杨朔散文模式”再解读
— ——“十七年”散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陈绪清
(湖南理工学院 校长办公室, 湖南 岳阳 414006)
摘 要:杨朔散文作为“十七年” 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代散文研究领域的典型个案。 人们对“杨朔散文模式”
中化意而得。 关于从古典诗歌中化意之说,一是化旧意为新 境,如作者在《泰山极顶》一文中所写到登顶一览祖国繁荣 景 象 时 写 到 “那 不 是 什 么 ‘齐 烟 九 点 ’” 的 意 境 , 正 是 从 边 塞 诗人李贺诗歌《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中化出。 又如《香山红 叶》中,作者以“红叶”喻老向导,写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 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就重新诠释 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古典意境。 二是通过注入新的时代 精神,对原有意境加以逆向处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唐代罗隐的笔下, 描写蜜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 辛苦为谁甜”(《蜂》),诗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对蜜蜂的怜惜与 不平之情;而在杨朔散文《荔枝蜜》中,作者写到“蜜蜂是在 酿 蜜 ,又 是 在 酿 造 生 活 ”,洋 溢 着 昂 扬 的 积 极 进 取 的 时 代 精 神,与前者迥然不同。 而从具体写作方式来看,作者在整体 意境营造的前提下,着重从艺术手法、艺术构思和散文语言 三个方面借鉴了诗歌创作的宝贵经验。 在艺术手法上,杨朔 在散文创作中借鉴并创造性地发挥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 的“比兴”手法,也就是灵活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 手法。 散文和诗都是抒情的文体,情感的真实灌注是其共通 点之一,杨朔在写作中就很好地注意到了这点,尽可能地做 到物、情、理的有机统一,并力求创新。 在谈《画山绣水》创作 体会时,他说“自然界的山水很多很美,要写出特点来,得花 很大的功夫,弄不好,会落套。 ”在《樱花雨》的写作中,就别 出心裁,赋予了樱花新的象征意义。 在艺术构思上,杨朔继 承了古典诗歌注重构思的特点,曾谈到自己“动笔写时,我 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 就可以放肆笔墨, 总要像写诗那 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在 其散文构思中,杨朔汲取古代诗歌设置“诗眼”的经验,确定 散文结构的焦点, 往往由关键字词或中心句衍生出行文脉 络,使文章的布局谋篇具备凝聚力和概括力。 以《海市》为 例, 其主旨是赞美新中国成立后长山列岛的美丽风情和渔 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文以一个“寻”字统领全篇,展开行 文,流畅自然。 其它如《茶花赋》中的“醉”字、《雪浪花》中的 “咬”字、《泰山极顶》中的“躲”字等等,均为此中范例。 回归 散文写作基本构成元素,杨朔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精致的。 在这一点上,杨朔充分释放了其古典诗词的有效积累,对其 散文语言进行了锤炼。 如《荔枝蜜》中写到作者到荔枝林深 处 采 访 时 ,“正 当 十 分 春 色 ,花 开 得 正 闹 ”, 就 巧 妙 地 化 用 了 宋祁《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 显得精炼含蓄。
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上的不一,持肯定与否定态度者皆有。 “杨朔散文模式”是特定时期时代与读者的共同作用而成。
关键词:杨朔; 散文;散文模式 ;成因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6365(2009)06-0077-04
作为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杨朔, 其散文作品在建国 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一度风 行 ,影 响 广 泛 ,甚 至 形 成 一 种 广 为 效 仿 的 “杨 朔 体 ”或 “杨 朔 散 文 模 式 ”, 成 为 散 文 研 究 领 域 的重要论题和热点问题之一。
一 长期以来,人们对杨朔散文模式①的认识不一。 20 世纪 50 年 代 至 “文 革 ”前 ,评 论 界 对 杨 朔 散 文 的 认 识 大 都 停 留 在 其散文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层次, 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 式对杨朔散文进行分 析 和 鉴 赏 。 洁 泯 在 1962 年 第 2 期 《文 学 评 论 》发 表 《谈 杨 朔 的 几 篇 散 文 》,较 为 全 面 地 评 价 了 杨 朔 建国后的散文创作。 作者在分析《秋风萧瑟》、《海市》等作品 的基础上,从杨朔散文的诗意、笔法的曲致、艺术的含蓄性、 写人写景的特色四个方面做了梳理。 同期还先后有《〈海市〉 打动了我的心》、《诗的散文》、《诗写的散文—读杨朔的 〈东 风第一枝〉》、《思 想 技 巧 及 其 它— ——读 〈东 风 第 一 枝 〉》、《一 篇饱含诗意的散文— ——〈雪 浪 花 〉》等 文 章 相 继 发 表 ,但 大 都 局限于对杨朔散文作品的感性阅读和评论。 进入新时期以来, 对杨朔散文的研究在前期文本细读 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整体化、宏观化,更注重的是从理论层 次上对杨朔散文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 的有关杨朔散文研究的专著有吴周文的《杨朔散文的艺术》 和邓星雨的《蓬莱诗魂》。 《蓬莱诗魂》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对杨朔散文艺术的整体性研究; 第二部分则是对文本 的鉴赏和解读, 但仍然没有走出早期杨朔散文研究文本中 心化的定势。 1984 年《杨朔散文的艺术》一书出版,较全面系 统地对杨朔散文进行了文本和理论两个层面的研究。 论者 吴周文明确指出杨朔诗化散文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使 其散文作品在意境营造、艺术构思、人物描写、结构艺术、文 学语言和个性风格等方面具备了杨氏的独特性, 从而比较 完整的构建了其散文美学,并提出了“杨朔体散文”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