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读书报告怎么写
读书报告怎么写读书报告怎么写1笔记:宁婉这本书的是日本有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解并描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连续往下读。
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许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关心,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
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好,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制造沟通来熟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创造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制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制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制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
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处,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实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分。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全部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
无论是从设计的年月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端详看法。
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讨论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由于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消失。
6、视觉传达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制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制造性思维的。
捕获新奇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识,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熟悉发生转变,建立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多样化。
8、纸管建筑和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表达了设计师的节省资源设计理念。
9、保温衣服〔多拉链,塞报纸〕设计具有人性化,很好地关注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
9、设计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主体行为,形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性地思索。
“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赐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觉,这是环境的赐予。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EST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早在读书的时候,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舍友对日本的设计极具崇拜,跟着他逛了多次无印良品,原研哉这个名字更是听了多次,只是一直没有深入了解。
工作以来,因为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外观造型类设计,求助舍友推荐几本工业设计的入门级书籍,果不其然,其中就有原研哉的这本《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他的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每一章节都讲述了其所策划的某个展览或是设计主题,从中得到了什么设计理念和思考。
其实这本书读起来很快的,但这是必须慢慢品味才能窥其真意。
它不具体教授我们怎么做设计,但却通过介绍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细致记录和分析了这些产品设计的背后故事,倒像是一本随笔日记一般,通过娓娓道来的细腻文字,让我们品读到的不仅仅是设计、美学,还有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思想的深刻反思。
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核心问题:什么是设计?果然,设计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却不知从何说起。
好在最后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日常”是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给我们阐释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我们每个人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可以是我们的生活。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似乎日本的设计师总是能在较为平常的生活事物中做出一些比较惊艳的小创意。
书中在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时,就用了“虚无”这个词,旨在传递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和简约中开拓全新的价值和审美。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生活。
”往深层次去延伸,也算是中国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吧。
说到消费者,书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现在已经是设计界的主流观点,即:设计可以引导消费者的使用行为。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设计中的设计》作者:原研哉一、什么是设计?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设计的产生:粗糙的机械化工艺品与精细的传统手工产品的对比使人们意识到机械化产品是对于传统美感的践踏唤醒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对工业制造产生的反弹既是现代设计的概念的诞生。
设计的发展:生活文化或者经济发展?二十世纪后半叶主要动力来源于“经济”。
日本:经济发展要求规格化、量化的产品产业设计和文化脱节。
美国:美国的经济给予其设计的思想明确地说就是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
同时通过设计来不断更新产品引导消费者。
企业真正根植于企业的战略性解释是企业识别形象和品牌管理巧妙的得到发展。
欧洲:德国设计提出的“外界环境形成概念”深化了设计概念。
意大利的设计具体明朗的拉丁气息设计的产品还保持着独创性和高品质。
欧洲设计整体保持着工匠式的制作方式工业制品也认识到“名牌效应”的重要性。
新设计形式和素材的出现对于设计的影响:一是“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师走向老化的象征但不能阻止现代主义的前进。
二是设计绝不仅仅是制造技术。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
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二、RE-DESIGN与日常用品 RE-DESIGN就是再次设计即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
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
因此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
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艺术与设计的出发点就不同艺术侧重于个人的精神而设计偏重普遍的实用性的价值。
然而再设计更要将日常用品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新文档】设计到底是什么-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设计到底是什么设计到底是什么?设计到底是什么,每一位设计师都在不停的寻找答案。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改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的创新设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创新设计不仅仅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还会通过听觉、嗅觉、触觉传达出来营造一定感官感受。
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日本的原研哉说,“设计,就是通过创作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黑格尔在他的《艺术的目的》一文提出“激发情绪说”。
艺术家的任务与目的就在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提供给我们的感觉、情感和灵感。
以上关于黑格尔对艺术目的定义是广泛被艺术家认可的。
但是设计并非如此,没有一个设计师会说设计也是摹仿自然。
从商业目的来说,设计将一些商业信息与理念传达给受众,使受众对这个产品或商业活动产生兴趣,最终起到传播的作用。
那么设计师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商业的目的有效的传达给受众,并且促使受众主动的去接受。
设计要考虑到的问题最少具备以下几点:一、了解商业的计划与目的,并从中寻找到能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
很多时候,设计师要创造这样的因素。
二、了解商业计划针对的群体,掌握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认知力及审美。
此点是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根据以上二条确定用什么样的图形元素与表现手法(设计理念)来完成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
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
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
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
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
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
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设计中的设计》摘要(合集)
《设计中的设计》摘要(合集)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摘要《设计中的设计》摘要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纪录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
如果能够将已知的实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我们观看的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原研哉)他(原研哉)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的一部分。
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丰富涉及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设计在那里,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
“日常”在原研哉看来式设计的源泉和意义,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还有你的生活。
(朱锷)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代表文明的进步。
我们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创造力的获得,并不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的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设计的产生,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他的产品造型不具备美感。
机械化生产速度惊人,粗糙的产品大量出现。
但是与精细、优雅风格的手工文化相比,手工制品的没得以体现。
人们不能忍受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践踏,人们的审美意识对工业机制产生反弹。
现代设计概念产生。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拥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到生活中的喜悦”.设计的整合,包豪斯学院及包豪斯设计运动,前后时间虽只有十四年,但在这里人们开始直面工业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图书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
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
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
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
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
设计中的设计前三章
第一章: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划和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艺术手段,将想法转化为可实现的形式或解决方案的过程。
设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
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和装饰的工作,更是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以及对用户体验和功能的考虑。
设计的意义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通过设计,可以改善产品的功能性、美观性和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舒适度。
设计还可以推动创新和进步,促进科技、艺术和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虚拟产品,设计都是连接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桥梁,决定着用户是否愿意接受并使用该产品。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迭代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需求和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以及产品的功能和约束条件。
接下来,根据调研结果和分析,进行创意和概念的生成,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
然后,通过原型设计和实验验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设计方案。
最后,进行制作和生产,将设计转化为可实施的产品或方案。
第二章:设计中的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它关注着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机交互的目标是设计简单易用、易学习和高效的用户界面,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人机交互设计涉及到用户需求分析、界面设计、用户测试等方面。
在人机交互设计中,首要的任务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
通过调研、访谈和用户测试等方法,设计师可以了解用户的期望、偏好、习惯以及使用产品的习惯和行为。
这些信息可以为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设计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人机交互设计中,界面设计是关键的一环。
界面设计需要考虑用户界面的布局、颜色、字体、图标和交互元素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确保界面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使用户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操作界面。
此外,界面的反馈和响应速度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确保用户获得即时的反馈和操作体验。
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用户测试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范文感悟体会
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范文感悟体会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
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
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
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
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
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
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
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设计中的设计
标题:设计中的设计导语:许多设计师虽然从事着设计,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设计,为什么要做设计,设计的哲学是什么。
而我们既然从事一个行业,就必须要去了解它,读懂它,你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第一部分:设计是什么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创意来自平凡的生活。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设计师的任务是信息传达。
对设计师来说,信息就应该是一种产品。
既然是产品,质量就应该有保障。
信息质量的提高,能使其更敏捷、迅速地传播。
信息设计的目标就是给予用户力量。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
在传媒界,设计相当于医生,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信息传达来解决问题。
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这样才是衡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尺度。
第二部分:关于Re-design将日常用品重新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再设计。
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赋予产品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产品的简述过程中,你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产品创意的思考过程,这才是最酷的地方。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这部分的展示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
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审视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日常用品的再设计,就是让麻木于现代生活环境下的人们重新认识、体察到生活中的细节和乐趣。
第三部分:关于无印良品关于无印良品的来源和哲学理念,无印良品希望启发大家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而不是追求“这个最好”、“非它不可”的强烈喜好。
如果单纯从色彩的角度出发,“白”只是众多颜色中的一种。
在设计师原研哉的眼睛中,“白”是一种设计理念;是于其他颜色中脱颖而出的色彩,它独立且包容,蕴含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第一章 | 设计到底是什么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
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
设计的产生社会思想家约翰·拉金斯、艺术运动家威廉·莫里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床上日趋严重。
这成为人们探究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
设计的整合包豪斯设计运动,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
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都经受了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验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包豪斯运动为“设计”概念提供了一个形成的契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主要动力来源都是“经济”日本——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工程管理与设计制作紧密连接,使企业能够更加细致的进行管理,规模化、量化的生产在达到量的同时也实现了高品质,并获得了世界声誉(但设计师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美国——风格再塑、设计,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促销策略,设计以非常实用的形式被推进。
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
工业产品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由此掌控和左右消费者的期盼。
欧洲——概念创造品牌(乌尔姆设计学院),“如果设计师能对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知识体系”。
设计师们在展现各自独创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保留了一些手工生产的气息,将设计师的个人才能和工匠品质熔铸在一起的优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为具有特别的“价值”被保存下来。
社会渐渐开始对“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设计界的“后现代主义”:以建筑界,知识界和生产设计界为中心行程的流行现象。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图书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
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
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
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
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哀声何来?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对自身职能的基本疑问。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无时不在寻找着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
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
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
我们审美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到这些,尴且感觉越来越强烈。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是一定就代表文明在进就。
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创造力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
只欧洲经济委员会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反腐倡廉中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几个设计项目,是我对自己的设计观的实践。
这只是我对自身设计经验的阐述,大概与理论周密的设计论相去甚远,但我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对设计行为进行语言表达,也是面对社会要履行的任务之一。
在开始讲几个设计故事之前,我想对设计概念从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稍做阐述。
回顾设计概念的历史演变,或许有助于我找到自身设计的支点。
设计的产生设计概念是怎么产生如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38,英国建筑史学家,196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金奖)在其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中所介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社会思想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维多利来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诗人与哲学家,英国美术工艺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或同样是思想家与是艺术运动家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国设计师、作家、印刷家和社会主义者,英国美术工艺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日常原研哉-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阐释的就是无中生有的理念,凸显了无的力量。
生活的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日常是原研哉一个反复提到的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远,在我们身后,也许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所谓的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作为一名设计师,对设计行为进行语言表达,也是面对社会要履行的任务之一。
设计的产生:设计的整合包豪艺术与设计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是房子,床,浴缸,还有牙刷等这些物品,他们都是颜色,形状,质材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造型应该归属于一个组织,来源于一个清晰且合理的意识。
这样的构想,正所谓现代主义的基本要求。
经由这些制作合理的物品,来探索人类精神中普遍性的平衡或协调,就是广义上的设计思考。
换而言之,所谓设计,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
此外,艺术也经常被认为是发现新人类精神的有效途径。
这两者皆使用“造型”,而所谓的造型,就是有效地利用感官去捕捉对象。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不觉得将艺术与设计统一起来或区别开来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也不打算在此详述他们的定义。
但是为了让大家对设计概念,或对“RE-DESIGN”计划有个大致的了解,我还是要稍微提示一下这两者的差异。
我以为,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
设计中的设计
MUJI艺术总监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今日分享一篇读书笔记,源自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所著《设计中的设计》,该书主要解答设计师的终极之问:设计究竟是什么,主要内容:时代的迷茫、设计的产生、设计的发展历程、设计的未来。
1 时代的迷茫侧耳倾听: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
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是不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只有能够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信息时代我们遇到曾遭遇过的窘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我们一样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景象,我们实在应该停下脚步,返身回顾设计是如何诞生的。
(1)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2)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和我们信息时代同样的困惑,于是,原研哉带领我们回顾设计的发展历程。
设计的产生引子: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设计”的思想,可以被作为现代设计的原点。
工业革命颠覆了文化传统(1)机械化生产速度惊人,粗糙的产品大量出现,颠覆了欧洲传统的手工文化形成的精细、优雅风格。
(2)即使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践踏,也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
那些热爱生活的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开始感到危机,为旧日审美的流逝而倍感痛心。
(3)然而,潮流不可逆转,无论人们怎么反对机械化生产,一个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提出疑问:在追求美感的同时,如何平衡创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何处着眼才能对这种关系进行准确的观察?进入十九世纪: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出现了一种与艺术不同的感受性(1)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
(2)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极其粗糙的日用品显然不再能满足人们的欲求,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创伤日趋严重。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成为世界主导的力量…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倾听这个世界的哀声。
我们的审美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开篇第一段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
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接下来,阐述了设计概念的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
从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业的颠覆,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主义”,“流线型”的产生及影响,以及后来衍伸出的“后现代主义”,还提到了二战结束后日本设计的发展。
关于近代设计史,我在大学课程中学过两次,但只有原研哉老师的文章让我把这百多年来的历史在脑子里有逻辑地联系起来。
“我们都很清楚,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如果不把眼睛眯起来,慢慢眺望,就容易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更谈不上抓住它的本质了。
”对目前我们所处信息时代的“电脑技术设计”,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理论认为,电脑技术带来的变革将导致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
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丰富的内涵。
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
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
”虽然认为对技术进步提出批评似乎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但还是坚持认为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设计不应充当把电脑技术带来的…新奇果实‟介绍给社会的角色,而应始终将设计赋予内容,以形式作为理性的指针。
其实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含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创造。
“在混乱的状况中,只有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方向…我们不需要依赖“新”的东西,而应该对面前的情况进行冷静分析。
”之后讲了信息设计的思维方法,用心审视信息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设计让信息传达以不仅仅是强烈视觉冲击的方式,而是慢慢渗透到五官的感觉中。
【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三、原野哉先生简介及其作品赏
现实中的原野哉先生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1.百家争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轴开启)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艺运动,简约 “产业设计”——经济方向,非文化方向 规格化、量化生产方式
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线型设计造型风 “产品设计”——经营资源,变产品风格 风格再塑
企业形象信息包括商标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造型本身 创造虚构的符号体系,将设计变成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世界:“电脑时代”,经济实体充当主题价值观 电脑:道具?而是素材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超越现代主义 世界:”产业社会+日常生活”、“旧纳新”
三、原野哉先生简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作品赏
原研哉(Kenyahara,1958年06月11日- ),日本中生 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 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欧洲:第二次世战败国(意大利、德国),教育构想 “工业生产”——名牌价值,赢竞争优势 独创性、高品质、工匠式 小规模(手)工业生产 米开朗基罗、达·芬奇 概念创造品牌
共同点:主要动力来源——经济 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
不同点:设计在社会中的机能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2、后现代主义嬉戏 意大利:“识别标志”,自身经验出发,不拘泥于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一、设计的日常
设计师工作:设计实践+合适场所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设计的本质功能:信息传达 设计=捕捉事物本质感觉能力+洞察能力
=对社会敏感度 =对生活发言 =日常(设计的源泉) =通过交流与创造来认识生活世界(随着科技发展, 互联网时代到来,设计中应找到过去未来交叉点) =制造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点:主要动力来源——经济 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
不同点:设计在社会中的机能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2、后现代主义嬉戏 意大利:“识别标志”,自身经验出发,不拘泥于设计
造型本身 创造虚构的符号体系,将设计变成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世界:“电脑时代”,经济实体充当主题价值观 电脑:道具?而是素材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超越现代主义 世界:”产业社会+日常生活”、“旧纳新”
三、原野哉先生简介及其作品赏
原研哉(Kenyahara,1958年06月11日- ),日本中生 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 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1.百家争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轴开启)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艺运动,简约 “产业设计”——经济方向,非文化方向 规格化、量化生产方式
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线型设计造型风 “产品设计”——经营资源,变产品风格 风格再塑
企业形象信息包括商标
二、设计的历史发展
三、原野哉先生简介及其作品赏
设计到底是什么
一、设计的日常
设计师工作:设计实践+合适场所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设计的本质功能:信息传达 设计=捕捉事物本质感觉能力+洞察能力
=对社会敏感度 =对生活发言 =日常(设计的源泉) =通过交流与创造来认识生活世界(随着科技发展, 互联网时代到来,设计中应找到过去未来交叉点) =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