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支撑,是我校稳步发展、塑造品牌、实现升本目标的关键。
根据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编制学校“十四五”(2021-202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商科,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按照“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结构趋于优化,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启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主要成效1.招生专业布局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主动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专业大类由10个扩大至12个,招生专业数由29个扩大至51个,先后增加了中西面点工艺、药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1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0人(含高职扩招),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专业布局目标,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表1:2021年招生专业设置情况表2.专业建设成果较为丰硕学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基本形成了12大校级重点专业群(见表2)。
各专业群大力实施内涵建设,不断积累建设成果,获得湖南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群成功通过湖南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立项。
“十三五”期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15751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生报到率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20年达到85.40%;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主要成果详见下表3。
表2:校级重点“专业群”基本情况表3:专业建设主要成果统计表3.财经商贸特色日益鲜明在2021年开设的51个招生专业中,商科类专业有18个,建筑类、信息类、汽车类等工科类专业14个,教育与艺术类专业8个,医药类专业11个,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信息工程、智能工程、教育艺术、健康医药类专业为四翼的“一体四翼”专业结构,较好的适应了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符合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一线小学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熟知小学教育特点与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小学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力、班队管理及育人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备“综合+特长”素养结构的小学骨干教师。
(二)专业建设总目标
到2020年,本专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在国内同层次高校中处于前列。
一是通过小学教育专业认证。
以全国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夯实本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以较为优秀的成绩通过首批全国师范教育专业认证。
二是专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本专业目前为校级品牌(培育)专业,将利用建设契机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教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实力。
一方面,经过五年的建设周期,将专业建设为具备申报江苏省品牌专业的实力,达到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
另外,加强教育学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向“本科、硕士”一体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迈进。
三是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正高职称专业教师的数量,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引进或培养2-3名博士,1名小学教育专业带头人。
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要求

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观念更新与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聚集人才为关键,不断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各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根据各专业设置和我校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素养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为目的,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深化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狠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的质量工程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使其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实现教材的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改革方面继续进行试点,争取取得新突破;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以新的教育理念促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体系的变革。
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全面提升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学位层次;积极申报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继续高度保持我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稳步前进。
近几年来,专业主要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各专业建设的规划,并逐步开展各专业的建设工作。
1.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与要求,我们通过以下的途径建设师资队伍:①师资培养。
通过培训和鼓励教师攻读学位等方式,进一步挖掘现有师资队伍的潜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②外聘。
在企业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担任兼职教师;③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形成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己建设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并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管理。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发展。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基本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思路,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整合新兴和交叉专业,兴办社会急需专业。
经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合,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凝炼和建设重点专业,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
3.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特色总体目标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地方性和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崇高使命提升学校的价值品位,以更高境界提升学校治学品位,以高雅格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育人。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作者:王建仙来源:《大学教育》 2018年第10期王建仙(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和大背景,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面临更多来自非传统领域的挑战。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存在的问题: 1.师范专业培养口径太窄;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识欠缺; 3.师范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地方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的路径措施: 1.加强师范特色专业建设; 2.提升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3.注重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
[关键词]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 (2018) 10-0001-0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这开启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地方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教育师资的基础阵地,担负着加快教育现代化,将我国由教育大国建设成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是高校培养教育人才的依托,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落脚点,是地方院校与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纽带之一。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成为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的重点。
一、加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建设的基本共识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端于19 世纪末期,经过100 多年的历史变迁,现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1]。
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之中,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激发出大量的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

附件1: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为加快培养、集聚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形成人才活力充分发挥、才能充分施展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快速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确立我校在全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年)》。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支水平领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育若干名领军型战略社会科学家,涌现出一批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内竞争优势,为实现我校成为高水平综合性的国内强校提供科研人才支撑。
二、主要任务通过实施重大人才政策与人才工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重点建设以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一)打造一批战略社会科学家围绕学校战略需求,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学术发展大势、学术规划和指导能力较强的战略社会科学家。
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重要依托,以相应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整合校内人才资源,培养、推出一批长江学者量级的顶级人才。
(二)重点建设优秀社科研究创新团队依托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程,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社科研究创新团队。
主要是围绕提高原创能力,选择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依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长期需要、有基础、有潜力、组织健全、研究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创新团队,保持和提升我校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人才瞄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结合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任务部署,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人才、项目与基地建设;以政策调整为保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打造一批思维敏锐、学术精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中青年研究骨干,使之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师范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特点与发展趋势探析——以北师大和江苏师大为例

教改教法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专业。
以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师范类院校近年来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培养上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大力实施学院和学科整合、强调多学科交叉、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等。
未来,师范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将朝综合院校靠拢,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仍以追求各自的培养特色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培养特点发展趋势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in the Nor-mal Universities: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Chen Lihong,HanYicai,Liang JiajiaAbstract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s a professional major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in recent years,the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the following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cruitment and cultiv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s and disciplines,emphasizing multi-disciplines, highlight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universities,etc.In the future,the recruitment and cultiv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will be closer to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Different level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their respectiv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sthe main goal.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ies;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rend1引言我国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国内约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苏政发[2014]9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苏政发[2014]99号](https://img.taocdn.com/s3/m/5ba5175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3.png)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的意见(苏政发〔2014〕99号)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江苏省)、教育部经协商,决定共建江苏师范大学。
一、江苏省重点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建设(一)江苏省继续把江苏师范大学列为重点建设高校,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重点支持学校开展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支持学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申报、立项与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
(三)支持学校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师资培养计划,支持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推动学校健全与地方人民政府及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养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四)加大经费投入,使学校生均拨款逐步达到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
同时,通过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等重大专项,每年给予学校专项经费支持。
二、教育部大力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发展(一)教育部加强对江苏师范大学的宏观指导,帮助学校制定完善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在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艺术专业发展规划

艺术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龙头,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主动适应江苏省、无锡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建设艺术类应用型中职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目标,取得了可喜成绩,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主动服务社会灵活设置专业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围绕服务产业,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并形成一定专业规模。
学校现设专业5个,涉及舞蹈表演、音乐、锡剧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播音主持5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以表演类专业为主的专业发展格局。
专业架构上以舞蹈表演专业为骨干、以锡剧表演、音乐、话剧与影视表演、播音主持专业为重点,建成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无锡市重点专业2个,大大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技能对接岗位。
形成“校团合一、学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搭建“学校+实验艺术团”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平台,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舞台实践能力。
在学校“1+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各级各类赛事为抓手,学中练,练中赛,赛中学,以赛促教验水平。
实现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比赛平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课程体系紧贴就业岗位要求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上岗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艺术的特点,注重“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改革和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四新专业建设思路

四新专业建设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行业和技术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专业建设思路,开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四新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四个方面,探讨四新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专业方向四新专业是指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和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
高校在开设四新专业时,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方向,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性建设。
要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相符。
二、科学设置课程四新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
实践技能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专业拓展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注重实践教学四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实训可以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行业需求和工作要求。
项目实践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策划和实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四新专业的建设应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中心环境条件优越。用房面积5781平方米,拥有实验设备2985台件,设备总价值达3791.21万元,其中10 万元以上的设备有43台件,总价值2533.82万元,高内涵筛选分析系统、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 活细胞成像系统、小动物活体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SpectrumCT等百万元以上大型设备近十台。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5 人),副教授19人,博士(含在读)29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 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聘请了魏江春、赵尔宓和贺林3名院士及其他7名国内外专家为兼职教授。有国家杰 青级人才(双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 名,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教师1名,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 带头人4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1人,省“岗位女明星” 1名,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 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学院考研录取率一直名 列学校前列,就业率近100%。
学院领导
书记:王行晖 院长:李宗芸 副书记:刘训钊 副院长:张田军 副院长:温洪宇 副院长:陆军
师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师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引言。
师范专业是培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专业,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施师范专业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提高师范专业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
二、目标。
1. 提高师范专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2. 推动师范专业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3. 加强师范专业教育与实际教学、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步骤。
1. 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加大对师范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
2. 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工作的需要。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鼓励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对师范专业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2. 加强对师范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3. 建立健全的学生实践基地,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 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师范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切实的措施,全面推进师范专业建设,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师范专业建设方案

高校师范专业建设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支柱。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师范教育则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由于师范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存在,高校中师范专业招生人数不断下降,因此亟需对高校师范专业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规划。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的方案和思路,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满足我国社会对于高素质教师的需求。
建设方案一、加强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课程和实习等方式来加强师范生的师范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
同时,加强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其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为师范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高校要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让师范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教育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
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注重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尽可能让师范生接受更广泛和更具实践性的教育。
三、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服务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支持和服务。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论坛、企业合作、实践经验等方式,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供给。
总结高校的师范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学科素养和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加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满足现代教育需求的优秀教师。
同时,高校也应为师范生提供更完善的职业发展支持和服务,尽可能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成为对于社会有重要贡献的人才。
建筑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建筑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学院学术梯队、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教育教学改革起着支撑作用。
为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使学院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能适应学校总体战略发展需要,特制定建筑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三五”专业建设简要回顾(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学院新设置“建筑学”专业,学院本科专业数达到4个,分别为园林、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涉及农、工两个学科。
风景园林专业获批为校级重点学科;园林专业为校特色专业。
“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二)课程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学院《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初步》、《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等课程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学院教师参编“十三五”园林景观类系列规划教材《造园材料》等。
“十三五”期间,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三)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紧密围绕“立足专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这一核心理念,以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先后组织教师于2010年、2013年、2015年三次修订专业教学计划,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形成了“立足专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的“四业”办学理念。
(四)校企、校地合作不断深入,建设成效显著在服务社会方面,学院拥有土地规划乙级资质,承担各类土地规划、土地确权、美好乡村规划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等项目,以及与地方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达50余项,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内培外引,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院通过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机制专业建设规划书(2018.10.1)

智能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规划书一、专业发展现状我校“机械设计制造极其自动化(简称机制)”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近200人,在去年该专业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
为此我们确定了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强化“物联网”知识域,突出“智能制造”的专业特色,核心培育“3D打印”技术;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在建设期末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山西及其周边地区同类学校的优势专业。
1、理念与方案通过对我校多年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经验的总结,结合目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求实创新,注重实践,面向前沿,立足市场”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专业能力强,能独立有效地开展机械工程生产或科研工作、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创新思路和意识的专业人才,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办学过程中立足山西、面向华北、服务全国。
2、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素质优良。
本专业现有教师总数15人,这也是我们机制专业建设的主要队伍成员。
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名,占33%;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且50%以上的教师都有工程背景,这为本专业成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后续的优势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扩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既充分吸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又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办出水平和特色。
通过培养、引进相结合,使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比例逐年提高,更趋合理。
近年,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均由讲师、副教授等骨干教师承担,教授每年都承担1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
教师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约2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建筑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建筑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背景建筑学院作为学校中重要的学院之一,承担着培养高水平建筑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
在我国“十四五”期间,建筑行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时代需求,提升学院的发展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培养一流建筑专业人才,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二、总体目标1.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立足本土特色,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建筑学院。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创新科研团队,推动建筑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
4.打造学术平台,促进学科融合和学术交流。
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专业建设方向1.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与建筑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融合。
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建筑学院。
3.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与国际建筑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院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加强与国内一流建筑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4.加强科研创新。
建立科研团队,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6.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适时增加教学楼和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同时,加强图书馆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四、实施策略1.突出学术引领。
建立学科评估体系,提高学科评级和排名,形成核心竞争力。
加强对一流学术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提升学术水平和学院的学术声誉。
2.增强教学质量。
建立教学评估和教师评价体系,加强教师教学培训和教学方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学院专业建设三年(2018-2020)规划

***学院专业建设三年(2018-2020)规划
(参考格式)
一、总体情况
学院总体目标、定位
二、拟增设新专业情况
(一)拟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
(二)拟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三)专业主要带头人情况
(四)办学条件与保障
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等
(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况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
注:2018当年拟增设专业需详细填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审批专业适用)》。
非2018当年申请的,概况即可。
三、拟专业调整情况
拟撤销或停招专业概况:专业名称、拟调整年份
包含专业沿革、拟撤销或停招缘由、相关后续问题、论证审议程序。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江苏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

招生录取率将继续稳定在 7 %左右 , 0 高等教育大 众化 水平进 一步 提高 … 。
一
、
江苏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现 状
为适 应高 等教育大 众化 阶段高 等教 育 叮持续 发展 、 济建 设和社会 发展 的需 要 , 经 江苏 省教 育厅
认真组织调研 , 在总结江苏高校 专业建设 和管理
类专业 占38 % , .5 管理学类专业 占 1.0 ( 7 2% 资料
来源: 根据 教 育 部 高教 司编 《 国普 通 高 等 学 校 中 本科 专 业 设 置 大全 》 05年 版 统 计 得 出》 。与 20 ) 20 相 比 , 0 0年 最大 的变化 在 工学 类 专业 和 管理 学 类 专业 , 管理学 类大 幅增加 而工 学类大 幅减 少 。
面临着市场导向和学科 内在发展 、 江苏经济迅速发展与 高校在 学科专业结构 、 才培 养等方面反应相 对迟缓 人
等 矛盾。在专业设 置中应采取政府适 当干预与 高校灵活 自主相 结合 、 市场 准入 与 高校本科 专业调 整相结合 、 优化 资源配置 以发展 特 色本科 专业、 面向 国际发展 高校 本科 专业等相 关改革策略。 [ 中图分类号 ] G 4 6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 2 (0 8 0 -100 0 76 5 20 )60 3 - 4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发展。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基本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思路,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整合新兴和交叉专业,兴办社会急需专业。
经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
合,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凝炼和建设重点专业,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
3.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特色
总体目标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地方性和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崇高使命提升学校的价值品位,以更高境界提升学校治学品位,以高雅格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育人。
学科专业定位:强化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点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群;文、
理、工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分类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社会服务定位: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
把学校建设成为强力支撑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水平大学,直接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型大学,有力推进苏北教育国际化的先锋高校。
二、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分析
学校现有80个本科专业,覆盖十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合理,构建了文、理、工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江苏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一览表
三、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领域
我校在规划期内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
1.拟新设的专业
结合当前我校在开展的“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优势专业群并调整一批市场适应度低的专业。
“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的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功能材料、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药学等专业将成为“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改革中的骨干专业,新增的哲学专业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门类,均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与就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拟调整的专业
拟经过整合与重组,淘汰一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改造一批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整合一批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如下:
四、对新设专业建设的支持和保障措施
1.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专业建设既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要明确专业建设的学校、学部(学院)两级责任制,实行领
导干部问责制,加大精力投入,加强业务指导。
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指导新专业建设。
各专业应制定完善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计划,将专业发展规划纳入学院发展规划中。
要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将专业建设的责权利落实到人。
2.保证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
学校设立专业建设基金,专项预算,专款专用。
专业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学校、学部(学院)经费配套共建。
“十二五”期间,学校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10 %,重点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经费视其建设需要进行专项预算。
新专业从首届招生起,按2万/年的标准,连续四年投入资助经费;对立项建设的重点专业,学校将分别按校级5万、省级及国家级按1:1配套的标准给予经费资助。
学部(学院)要积极筹措专业建设的配套资金并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评估体系
①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定期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②建立健全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新增专业应依据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面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