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6.2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6.2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大洲的自然特征和自然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两类研究内容。

关于大洲自然特征的要求具体可以分解为:1.运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2.运用地形和水系(河流)图以及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的水系特点。

结合大洲的位置,自然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具体可以分解为:1.运用地形和水系(河流)图以及气候图简要分析某大洲地形与水系之间的关系。

行为动词是运用,行为水平是归纳和分析,行为内容是“某大洲地形、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或者熟悉了分析一个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本节课继续学习分析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学习中由于学生会学与不会学两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出现学会和学不会两种结果。

通过上学期地理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地理学什么,怎么学,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的方法,但对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描述时会存在困难,分析问题时不善于从地图中挖掘信息,对于分析得出的结论不能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记忆不能够图文结合理解记忆,往往是脱离地图与理解的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不断引领,尤其要强调读图步骤,读图方法,所找信息,对单个知识点的记忆结果会好些,但是对于从图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个要求达到的可能性不大,再以此方法分析其他大洲也存在一定难度。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教材的整体结构是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学对象分析和学法指导:本节的教学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尝试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学习区域地理,让学生对所学区域有深刻的印象,并掌握学习或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而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对新学的知识需要反复练习进行巩固,特别是对新学的地形剖面图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地形剖面图的阅读的设计分为三部分:⑴我先将阅读地形剖面图的方法投影在屏幕上,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所展示的方法阅读《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⑵再以《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做为学生学习地形剖面图的反馈,以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纠正,⑶在课后还安排了拓展练习——阅读《沿87°E的地形剖面图》。

结合我科的课题《中学地理课堂互动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图像教学的评价》,在上学期已经进行的读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本节的知识点基本上都需要落实到地图上,大量的读图、用图训练必不可少,而初一的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比较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另一方面初一学生好奇心重,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特别快,抓住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我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初一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让学生了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海拔高度之前,安排了听音乐、看图片和实物的方式让学生竞猜将要讲的国家,从而引出主要地形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6.2自然环境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亚洲各国地理差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非洲地理等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认识亚洲各国地理差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案例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2.亚洲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3.亚洲河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案例素材、讨论话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如高原、山地、平原等;气候特征,如温带、热带、寒带等;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恒河等。

3.操练(15分钟)设计一些地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亚洲为什么那么多高原和山地?”、“亚洲的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等。

新版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新版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新版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江苏泰州姜堰区港口初级中学李佳梅■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

2.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歌诀速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卡片【学生准备】亚洲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人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讲授新课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活动一:亚洲之旅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亚洲的位置及范围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亚洲的位置及范围优秀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基础目标)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基础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和范围;(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基础目标)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升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亚洲的位置特点;教学准备幻灯片、投影片、自制教具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

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动手实践活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复习导入师:请大家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儿?(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或读一段文字材料) 生:(发言积极)中国、亚洲、日本……师: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

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亚洲人自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师:请指图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

生:(上讲台,指图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述)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习一亚洲的位置,然后请学生展示。

1.半球位置: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南北半球的半球。

2.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南部达,亚洲跨带、带、带,大部分位于带;经度位置约在至,范围广大。

3.海陆位置:亚洲东临洋、北临洋、南临洋。

亚洲西南与洲以运河为界,西北与洲相邻,东北以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4.范围:亚洲是世界上跨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养成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

【难点】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谚语导入。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

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环节二:新课讲授1.亚洲地形特点【活动一:知地形】(1)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形成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自然环境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2.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教学PPT,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3.操练(15分钟)针对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亚洲的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亚洲的河流和湖泊分布有什么规律?”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谈谈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二、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政史地科组何冬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自然环境》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自然环境》优秀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亚洲自然环境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教学过程】[引入]问题抢答: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第一节自然环境)[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1、读教材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2、读教材图《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副板书]① 最北:81°N ;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 ;最西:26°3′E3、读教材图《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的范围》,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启发引导]1.计算: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人教版地理七下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下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下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了解了亚洲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等基本情况,对亚洲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形成原因等知识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对亚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2.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地形、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亚洲典型地区的自然环境,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地图、亚洲自然环境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产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同时,通过图片展示亚洲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解释亚洲的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每组选取一个特点进行汇报。

七年级地理下册 6.2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下册 6.2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下册6.2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下册6.2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下册6.2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1序号3教学时间教具教内学容ﻫ目要ﻫ标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明确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过程与方法:学生阅读课文独立自主学习,采用知识迁移、比较法学习,掌握区域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简要研讨疑难,展示研讨结果.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等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和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能通过对教材文字阐述的理解,把握分布特征的一般过程,即先了解具体地理事物分布的事实,然后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突出特点。

重难点结合图总结归纳相关内容。

初步了解并应用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导言(2分钟)预习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要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讲述。

上节我们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那么这节我们要学什么呢?亚洲的自然环境如何?这也是描述一个区域特征的一部分。

设疑引入,明确学习方法.依据本节目标、重点圈画内容,钟)展示(10分钟)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本节学习目标:运用地图、文字等材料描述亚洲的地势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特征。

问题1、读图6。

7、图6.8,说一说亚洲地势的特点。

有哪些主要地形区?从图6.9上,你能看出什么?问题2、这样的地势必然导致其河流的流向的不同,猜一猜,亚洲的河流流向及其分布特点。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系别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年级14级地理科学学生姓名李彦霖学号2014030641013见习时间2016年11月24日指导教师郭翠恩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本次说课主要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4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和周边地理环境。

(2)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成因。

(3)理解亚洲的河流、湖泊分布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范围和周边地理环境。

(2)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成因。

(3)亚洲的河流、湖泊分布及特点。

2.教学难点:(1)亚洲的气候成因及特点。

(2)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位置、范围。

2.亚洲的位置与范围(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3.亚洲的地形特点(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4.亚洲的气候特点(1)展示亚洲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候特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湖泊特点。

2.亚洲的河流、湖泊特点(1)展示亚洲河流、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3.亚洲河流、湖泊的成因(1)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湖泊的成因。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4.亚洲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2.分析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3.思考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难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RJ)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1课时 自然环境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RJ)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1课时 自然环境1课时(教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归纳总结①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山地为主
②中间高、四周低
③沿北纬30°自西向东,呈现“低—高—低”变化
教师:展示亚洲的河流,让学生一起找出亚洲的河流
活动探究:亚洲的河流发源地和流向有什么特点呢?(指导学生读图进行总结)
归纳总结:河流特征
①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
②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思考:为何亚洲河流会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总结:受亚洲地势影响,中部高,四周低
思考:再接再厉,试着分析地形特点尤其是地势特点对水系特点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①河流流向反映地势特点,例如:亚洲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可以反映出亚洲地势特点为中间高,四周低。
② 地势特点影响河流流向,例如:北京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因此河流多为西北向东南流。
练 一 练: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展示北美洲地形图,带领学生一起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
总结归纳:可将北美洲分成东西排列的三大纵列带:
西部高峻的山地、高原,中部宽广的平原,东部低矮的山地、高原。
学生: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教师:展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亚洲各种形态地形、河流湖泊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亚洲各地自然环境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点。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地形、河湖泊征风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课标版地理七年级下:6.2 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地理七年级下:6.2 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地形与河流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和前后衔接:本课是人教版2019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第二节《亚洲自然环境》||,内容包括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个部分||,本课主要学习前部分——地形与河流||。

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把握归纳一个地区地形、河流特点的一般方法;通过阅读地图||,领会归纳分布特征的一般过程||。

并能将所学方法迁移到其他大洲||。

本课的学习对于其他大洲地形、河流的分析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地图的阅读、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在养成之中||。

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图、识图||,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试图通过视频、读图、分析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为夯实基础知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学习亚洲地形、河流分布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及方法||,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对河流的影响;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重点: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特点||,并能简要分析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并归纳某一个区域地形、地势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

难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看一看”导入新课:学生观看亚洲土地上一些让人震撼惊叹的亚洲自然环境的视频或图片||。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位置、世界第一大洲。

2.要求学生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知道中国位于东亚区。

3.要求学生掌握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青藏高原和主要河流。

4.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的特点。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分布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和水旱灾害的形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填充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这两部分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亚洲的位置出示亚洲地形图。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图讲述)生: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临北冰洋、东面、东南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是欧洲和非洲。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世界最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长江、黄河、世界人口最多)师(指挂图):哪个洲最大?生:亚洲。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板书)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亚、欧、非三大洲分界线吗?请一名同学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来。

生(指图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尔其海峡和苏伊世运河。

师:刚才同学回答说亚洲最大,现在请同学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师:请同学从亚洲跨越的纬度方面去查阅地图,同时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生:亚洲北到北极圈以北,南到赤道以南,跨越纬度80度左右,东西距离10000多千米。

师总结:亚洲是跨越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的大洲,面积最大的一洲。

师:讲述亚洲的六大分区,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属于哪一个分区?生:在亚洲的东部,属于东亚。

师:列举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个国家。

过度:我们知道了亚洲的位置、大小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来认识亚洲的——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板书)1.地势特征(板书)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中部的青臧高原、它在亚洲的位置并根据其颜色判别其大致海拔。

人教版7年级地理下: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版7年级地理下: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我们从图中得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读图找到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和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发现两者都位于亚洲,计算两者相对高度。

通过数据让学生感受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亚洲地形第一个特点——地势起伏大活动2:东西南北行一组同学沿东经80°,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从东向西做旅行。

并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1)北纬30°经过了平原、高原、山脉地区,东西较低,中间高(2)东经80°经过了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中间高,南北低。

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及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亚洲除了高原和平原,还有多种多样的地形,丘陵,盆地,山地等等,地形复杂多样是亚洲地形的第三个特点。

教师总结:亚洲地形特点①地势起伏大②中部高,四周低③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亚洲中高四周低的地势必然会影响河流的走向,这里的河流应该是怎样流的?先来看一组资料:世界排名前十名的河流其中长江、黄河、额尔齐斯-鄂毕河、叶尼塞河、黑龙江、湄公河都是亚洲的河流,全世界长度超过4000米的河流共有14条,亚洲就有7条。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是北冰洋流域的最长河流;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是太平洋流域的大河。

足以见得,亚洲的河流多且长。

活动3:描图指图在图中描绘出亚洲的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塔里木河等。

总结河流特点:长江、黄河位于亚洲东部,因此自西向东流;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因此它们自南向北流;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因此它们自北向南流——亚洲河流特点呈放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同学们收获挺多,敢不敢挑战一下呢?课堂练习过关挑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新)】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臵和范围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臵、海陆位臵和经纬度位臵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臵。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臵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位臵和范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臵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臵,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臵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臵的一般方法:半球位臵、海陆位臵、经纬度位臵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臵》,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
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承转]老师去家访,在确认了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家里的情况了,首先家里有什么呢?比如家里有几间房,院里有几口井,门前有几棵树──这叫自然情况;而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如何──这叫人文情况。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也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副板书]有什么──地形、河流(就先说说地形和河流)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

(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
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

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

(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提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

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全课小结]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渐弱──结束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