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3d92c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3.png)
环境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教学目标和重点
1.3 教学内容概述
二、课程设置
2.1 环境学基础知识与概念
-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环境因素与生物相互作用
2.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2.3 环境监测与评估
-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重要指标
- 环境评估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
-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2.4 环境政策与管理
- 环境立法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 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规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讲授与演示
-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3.2 实践与实验
-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000d02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2.png)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水生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生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b4f8812da38376bae1fae08.png)
《水生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Aquatic 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理解水生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水生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食物和能量关系,掌握水环境当中发生的一般生物学规律。
(二)能力目标具备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中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到水生生物与水生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三、基本要求— 1 —(一)了解国内外在水生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掌握有关文献的检索和查询的方法。
(二)理解水生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水生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食物和能量关系。
(三)掌握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水生生态学的定义二、分支学科和发展史三、水域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本章小结重点:水生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趋势难点:水域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思考题:自养型养殖模式与异养型养殖模式如何进行平衡?作业:通过查阅资料,举例阐述水生生态学的热点领域。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二章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生态意义8学时第一节环境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学时第二节光的生态意义2学时一、光与光合作用二、光谱成分和藻类的色素适应三、光对动物的行为和其他生命过程的影响四、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第三节温度2学时一、水生生物的极限温度二、温度和水生生物的地理分布— 2 —三、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四、周期性变温的生态意义第四节溶解盐类2学时一、水域的化学分类二、水生生物的水盐代谢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三、盐类成分的意义和离子的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第五节溶解气体1学时一、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呼吸系数二、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三、窒死现象四、氧过量的危害五、其他气体的作用基本要求:本章小结重点:1.掌握环境和水生生物关系的一般规律,全面了解其他部分的内容。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3a9523da45177232f60a2d2.png)
附件2:《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制订时间:2017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性质和任务《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目前全球的环境情况,起着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环境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污染物对各种环境的具体污染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将来各相关专业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发展的危害。
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环境,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实际,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时间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4)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生物学基础理论分析相关环境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
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球科学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生物环境、环境规划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环境课程开展基础、入门课程。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815482f783e0912a2162a8d.png)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379课程名称:《环境水文地质学》英文名称:Hydr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广泛、有用性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的科学。
通常所讲的水文学是指陆地水文学,而陆地水文学又包括水文学及水文调查、河流淌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理学、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运算、工程水文学、都市水文学,而课程要紧是工程水文学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0学时,课堂教学差不多上按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设定的,而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不为紧密的则建议自学。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要紧讲授与都市供水系统的取水和雨、污水收集排放有关的水文学知识。
结合专业需要,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差不多特点,把握水文学的差不多原理,学会水文分析运算的差不多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打算要求的有关差不多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咨询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性质《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水资源利用与爱护》、《环境监测》、《环境阻碍评判》构成一个课程系列。
其重点是介绍水文学的差不多知识、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水文资料的应用、水文分析运算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任务1.为学习排水管网、水工程施工、水源工程、环境爱护等后续知识打好基础,为本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就业范畴做好知识储备。
2.使学生应把握水循环、水运动的差不多规律及数理统计的差不多方法,具备资料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的差不多能力。
环境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环境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大学海洋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772f63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3.png)
环境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4120070课程中文名称:环境水力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Hydraulics学分:1.5 周学时:1.5-0.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高等数学,流体力学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环境水力学》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随着现代工业经济对航道、海岸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水力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涉及污染物在各类水体中的扩散、混合和输移规律;射流理论;分层流理论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期望学生理解环境水力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掌握各种污染物在不同水体环境的扩散、混合和输移规律,提高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航道、海岸等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河流动力学》这一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生重要必修课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这是因为,河流动力学所讲授的水沙运动过程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混合和输运规律本质上符合相同的物理规律。
然而,传统《河流动力学》课程偏重对泥沙特性、起动、沉降速率,水流挟沙力等概念和知识的讲授,对于泥沙本身在水体中的扩散和输运过程则着墨较少。
(二)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Hydraulics》is an important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Ocean Colleg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This subject wa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the 1970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polluted water environments, which challenges the social safety. By this program, the students are hoped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know the main issues in water environments, develop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water pollution issues using comprehensive methods. Specifically, this course is about in a quantitative way howpollutant is diffused, dispersed, and mixed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s. What is also important is that by taking this course, it is very useful for students to get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river dynamics. It is because essentially sediment transport obey the same physical laws as pollutant. While the course of river dynamic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 settling, transport capacity etc,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sediments.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水力学》教学大纲-河海大学(精)
![《水力学》教学大纲-河海大学(精)](https://img.taocdn.com/s3/m/1fbe484ead02de80d5d84017.png)
《水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1404061二.课程名称:水力学(H ydraulics )三.学分:4.5 学时: 72学时四.教学对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本科五.开课单位:环境工程学院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水力学是水利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会必要的分析计算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技术,为专业课的学习、解决工程中水力学问题、获取新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贯彻启发式,互动式。
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配以适当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文献和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视实验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分析实验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
精选具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建议不少于120题。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进行教学。
为学生创造应用计算机进行水力学问题计算的条件,以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本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1).水力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水力学的定义和任务,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水静力学,液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液体总流的基本原理,液体三元运动的基本原理,液体的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水流阻力和水头损失。
(2).水力学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有压管道水流,明渠恒定均匀流,明渠恒定非均匀流,堰流与闸孔出流,泄水建筑物下游的水流衔接和消能,渗流,水力模型试验基本原理(二)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a. 正确区分流动类型,流动形态和局部流动现象,并了解它们的联系,明确发生这些现象的场合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注1:平时考核(100%)=课程作业(30%)+研讨交流(30%)+期中考核(40%);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注:1. 掌握程度指学生应掌握教师讲授内容的程度,分为“熟练掌握、熟悉、了解”等;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著,水环境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李圭白、张杰主编,水质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张自杰编著,排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Wastewater Engineering, treatment disposal and reuse, Fourth edition, Metcalf &
Eddy, Inc.
5.国内期刊:《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水处理技术》
6.国际杂志: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mosphere, Langmuir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附件一:
中国人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格式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师基本信息
三、实验项目
四、实验安排
实验一:北京市景观水体水质调查
1.实验任务(目标)
(1)了解水质调查的内容和各指标涵义;
(2)掌握水质采样方法;
(3)掌握水质指标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微生物指标的采样及测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地景观水体的采样;
(2)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
(3)水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3.器材使用
水质采样器、便携式pH计、便携式溶氧仪、叶绿素荧光测定仪、ORP测定仪、快速消解仪、生化培养箱、TOC测定仪、超净工作台等。
实验二:混凝
1.实验任务(目标)
(1)加深对混凝沉淀原理的理解;
(2)掌握化学混凝工艺最佳混凝剂的筛选方法;
(3)掌握化学混凝工艺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比较不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
(2)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3)确定最佳混凝pH值。
3.器材使用
六联搅拌仪、浊度仪、pH计、烧杯
实验三:消毒
1.实验任务(目标)
(1)了解不同消毒方法的作用原理;
(2)掌握测定消毒效果的方法;
(3)了解影响消毒效果的环境因素。
2.实验内容
(1)测定不同消毒方法的灭菌效率;
(2)探究pH值、剂量等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器材使用
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试管、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药匙、橡胶塞、棉塞、皮筋、移液枪、电炉、酒精灯、紫外灯
实验四:活性炭吸附
1.实验任务(目标)
(1)了解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和吸附原理;
(2)理解吸附等温线的涵义并掌握其实验方法;
(3)掌握吸附动力学的测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污染物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2)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3)吸附动力学的测定。
3.器材使用
摇床、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锥形瓶、干燥箱、容量瓶、移液管
实验五:膜分离
1.实验任务(目标)
(1)认识各种膜组件,了解不同膜分离手段的差异;
(2)掌握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渗透通量和分离效率的测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绘制牛血清蛋白标线;
(2)测定纯水通量;
(3)测定膜组件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
3.器材使用
平板膜、中空纤维膜、膜截留实验装置、分光光度计
五、考核方式
课程:半开卷考试,允许携带一张A4纸抄写公式。
实验环节:实验室操作+实验报告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成官文, 黄翔峰, 朱宗强, 梁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陈泽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3.《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 495-2009).
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