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方言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56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在不同地区生活的民族,方言自然也就个不相同。说起内蒙方言,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就内蒙方言而言,也是个不相同的。现在我只想谈一下呼和浩特方言。不仅它是内蒙古的首府,蕴含了内蒙的发展历史,更应为它是我的家乡,搞清楚自己母语的来龙去脉,才不愧于说了20多年的家乡话。我觉得呼和浩特的方言式分有趣。方言的形成于他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也叫青城。总的来说,呼市地区的方言以山西和陕西腔为基调,夹杂着蒙古族、满族的语言成分,属北方语系。现在,我们就从方言形成的几大要素入手,谈一下呼和浩特方言的形成来源。

像:叨拉——闲谈;卡系的——好的意思;五明天——黎明;砍货——做事没分寸的人;瞅摸——观察寻找;汤水——样子(含贬义),例如:看你那个汤水,动不动就瞪眼。心红——一心向往,不能克制,激动;抗硬——顶事的,又成力的。例如:派个抗硬的人来哇。架套——架势,样子。例如:看架套,他就不是个庄户人。钉锅——不经邀请去别人家吃饭。拉黑牛——帮倒忙,托儿。可梁——尴尬,也常指姿势或动作不舒服。

这些方言与晋北方言相似,但在音调和词汇上有一些区别,在学术上被分为晋语的另一个支系。据说这是晋语中一个全部在山西境外的支系——“张呼片”,以河北张家口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位代表,分布与冀西北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形成的原因恐怕是与当年晋商的活动有关。清代的归化城以及位于洞口的张家口一并成为晋商对蒙、对俄和对中亚的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晋商云集,达到极盛,晋商穿行与归化城和张家口之间,进行频繁的贸易可能是这种话形成的原因。至今还有大量的山西、陕西后代生活在内蒙古为之做着建设。生活在呼和浩特旧城的居民在家里或是旧城普遍说这带有山西口音的旧城此地话,但出外久留或是在公共场合会说普通话,这似乎成为一种习惯。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谈到带有蒙古语的方言,只要从元朝说起。蒙古族入驻中原后,蒙古语进入汉语的现象尤为普遍。那时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大都是蒙古语的汉语皆通,由于蒙、汉语长期使用,于是就形成了一批蒙、汉相混的词。这也是内蒙方言的独到之处。如:我们称“年糕”为“拿糕”,·“拿”是蒙古语“黏”;“糕”是汉语;“直来直去”为“直忽筒”。“直”是汉语,“忽筒”是蒙语,意为“井”。“盗贼”为“贼忽拉”,“贼”是汉语,“忽拉”出资蒙古语“忽拉盖”意为“贼”。这些词现在仍在呼市旧城、以及周边旗县使用。

呼市方言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满族的影响。像呼和浩特的男人称“爷”。也许处听起来你觉的有些像骂人,其实并非如此,细追起来这是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呼市的男人称“爷”源与满清在呼和浩特(归绥)的八旗驻军。当时的新城(绥远)为军事要塞,八旗子弟现鸟驾鹰,放风筝在绥远是一种时尚,其中在称呼上贵族还称呼自己为“爷”,平民和奴隶不可以称呼自己为“爷”,现在在一些影视作品上还可以看到满清贵族称自己为“爷”。到后来民间也开始使用“爷”进行交流,用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是当时比较时髦的语言,再后来就演变成了民俗了。这对于荡然无存的满族文化也算是一点保留项目。所以称呼“爷”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应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

但是,呼市方言也不是整个城市统一的。根据地区的不同,方言也各有不同。这与它的历史原因有莫大的关系。在呼和浩特市,由于市区市外、近郊远郊的不同,有的方言甚至相差甚远。实际上呼和浩特的方言也很复杂。候精一先生的《现代晋语的研究》中提到他研究的只是呼市的旧城(归化)方言,并没有研究新城(绥远)的方言。更没有涉及关于回民区特有的“回民话”。下面我就来简要的介绍一下吧。

过去的新城(绥远城)有“新城话”,这个城过去主要聚居着绥远将军管辖下的的八旗子弟(以满八旗为主),有些人来自北京、直隶(河北)、东北,也有来自山西大同府的驻军,由于他们与晋籍移民的接触很多,形成了独特的“新城话”,这是一种带有晋语味道的北京话和东北

话的揉和,辛亥革命后随着满族的穷困料到、四处漂泊加上汉族的大量涌入,“新城话”已名有实亡,并为晋语所取代。解放后,随着全国各地远便干部和知青的迁入,大大改变了人口结构,在新城外地人甚至比本地人还要多,现在呼市最盛行的是普通话,在新城甚至没有人讲晋语,新城人基本上都以普通话为母语,但这种普通话保留了晋语的一些特点,如:入声、很重的鼻音,z ,c s 和zh ch sh 的分不大清楚,还有呼市人说:“我”称“俄”。当然这些特点并不是在每个人的普通话中都保留的,关键还是看每个人掌握普通话的程度,一般来说年轻人掌握的较好。

呼市旧城人讲的方言叫做“此地话”,这与清代理后归话城作为一个北方重要的商镇有关。上文已经讲过,就不再罗嗦了。

旧城北面的回民区讲的方言叫做“回民话”,当初回民帮的主要分工是搞驼运,他们终年往返于归化城和蒙、俄、新疆、中亚的戈壁沙漠,这些回民主要来自山西、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分成“大寺派”和“北寺派”,现在的回民话基本上是晋语,但兰银官话的残留仍很多,这一片的汉族也多讲“回民话”。

这就是呼和浩特的方言了。丰富多彩的地区话。不仅为人与人之间起着沟通作用,而且还蕴含了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的历史发展变化。如果你初到呼市,在不同的地区与人讲话,你就会感觉到那种不同的呼市味儿。各地区的方言夹杂在一起,就构成了独特的呼市方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