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生物科学 13级生科二班付鹏跃摘要: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努力发展经济,但是我们还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积极有效的开展有关的生态文明及建设,在努力保护环境的同时应该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受尽了各个国家对它的凌辱后,终于决定了不论如何一定要首先发展经济的战略,因为只有经济上来了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稳定,新中国才能有跟外国叫板的实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破坏可以谅解,舍小家顾大家的情况可以被默许,毕竟中国人已经被人欺负了几百年,这次终于有机会自己当家做主,谁还会在乎金矿上一株珍草的生死?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国民素质普遍太低,一开始就走发展高科技的道路肯定是不可以的,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乎,开山,填湖,大肆的开发资源,大肆的不计后果的,毁灭性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旨在保护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但是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经过了60年后,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普遍得到的很大的改善,国家也基本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的满足后开始了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开始怀念当初蓝滢滢的天空,怀念当初清凉凉的河水,怀念当初鸟语蝉鸣的初夏,但是过度的开采已经使有的地区的环境破坏到了无法治理的地步。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人们提到了生态文明这一字眼,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就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自然与人和谐的角度,从十八大吸收的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生态的经济、生态的环境、生态的文化和生态的制度4个方面。人类的文明经历了原始的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和社会财富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被大量消耗掉,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也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的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为止,世界存在以气候变化的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
我国在2008年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一系列生态示范建设工作,到了2010 年,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继续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方案,提高了生态文明水平,国内出现了大量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方法的研究方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践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展开行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陕西省吴起县是第一个封山禁牧的地区,几年后,土地得到了保护,吴起县开始发展到利用新型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更换林的方案并得到了成功,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立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很好的范例。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的修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以再生的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各产业的绿色生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生态系统管理保育和恢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全面认识和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机制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尽管目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评估机制展开了一些研究,但尚不系统。李文华[1]提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和升华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现在,生态文明理念已被广泛的应用到生态旅游[2]生态补偿[3]低碳生活[4]等很多研究领域之中,通过探索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生态文明目标的有关领域规划和管理新措施。从国内目前一些主要研究领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应用到其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相关案例来看,虽然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探索其本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桥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结合到其自身的管理实践中,但相关机制的研究到目前还不深入,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给这些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与反馈机制还是不太明确,生态文明理念在指教这些领域
进行实践的有效性和评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了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发展,如果不发展就没有进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健康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全新的发展实践为着力点,果断地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理性地对其分析,探讨其确立的背景,并弄清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和要旨,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还属于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始至终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根本的任务还是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更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的思维理念,“新”就新在它是一种和谐论思维。它的实质和内涵是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和谐,“五个统筹”也是和谐。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入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智、更加和谐的崭新阶段,才能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5]。
总的来说,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我们已经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现在需要我们工业反哺农业了,所以协调经济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已经燃眉在即,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首选指导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才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Sun Y.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interview of Li Wenhu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