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2)学习作者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运用;3. 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资料;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3)教师引导并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段话;(3)深入研读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先想想,当我们提到“家”这个字的时候,你们心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和感受?生 1:我会想到温暖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生 2:我想到的是妈妈做的可口饭菜。

师:很好,大家心中的“家”都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中的字词。

谁来说说“项脊轩”的“脊”字怎么理解?生 3:我觉得“脊”应该是指房屋的脊梁,也就是房梁。

师:不错,理解得很准确。

那“借书满架”中的“借”是我们现在说的“借进”的意思吗?生 4:不是,这里的“借”应该是“堆积”的意思。

师:非常好,大家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接下来,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

谁能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 5:文章写了作者居住的项脊轩的环境,还有在轩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师: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这篇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不仅写了轩的变迁,还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师:那我们先来看一看项脊轩的环境。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生6:“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脊轩很小很破旧。

师:对,那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 7:我觉得作者没有抱怨,反而有要改造它的决心。

师:很好,从哪里能看出来?生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师:没错,经过作者的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在这个小小的轩中,作者都回忆了哪些人和事呢?生9:回忆了他的母亲,通过老妪的转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师:分析得很到位。

还有呢?生 10:还回忆了祖母,祖母拿着象笏对作者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出祖母对作者的期望。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生2:考。

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

“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2:不行。

“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

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

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

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

(众生笑)师:哪一个男人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此问妙极。

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红笺一叶《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童志斌一、导入:今天我们(公开课借班的学生)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归有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

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

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二、文本探究:(一)重要的生活场所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是“项脊轩”,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问是哪一个字?2.(稍顿,投影“轩室”)请看,时而称“室”,时而称“轩”。

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书房”。

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用了“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

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

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

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

所以,当称“轩”的时候,也就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4.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5.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项脊轩志》的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提供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感表达。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教学实录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没有亲情的歌哭,没有爱情的悲欢,就没有真正的人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就是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这样评价:“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

谁能说说“一阁”和“三世”是什么意思吗?生(1):“一阁”就是指作者读书的地方。

师:什么地方?生(1):项脊轩。

师:那么“三世”呢?生(2):指作者怀念的三位女性,具体地说就是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看样子你对课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回答较好。

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书房是怎么陈设的。

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3):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别地方的轻重节奏还得注意。

大家想一下,这个叫项脊轩的书房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经过怎样的修整?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4):那个屋子很小的。

师:很小,你从哪个词看出的?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怎么理解?生(4):是一丈见方。

师:对。

大概不到十平方米的样子,的确是一个小房子。

第二个特点呢?生(5):是百年老屋,又破又旧。

师:能具体说说吗?生(5):晴天漏土,雨天漏水。

师:噢,真是破旧。

第三呢?生(6):北向,不能得日。

师:就是房子朝北,采光不好,是不是?生(6)点头同意:采光不好,又小又暗。

师:很好,请坐。

这样的房间适合做书房吗?生(齐声):不能。

师:那怎么办?生(齐声):修葺。

师:请同学们把有关“修葺”的部分自由朗读一遍,然后说一说是怎么修葺的。

(生认真读)师:大家读完了,好,请最后一排的男生来说。

生(7):先修补屋顶,使房子不漏。

师:噢,不漏,第二步呢?生(7):在前面开了四扇窗,让光线照进来。

师:这样房间就明亮了,是吗?(生点头同意)师:为了让房间明亮,还做了什么?生(7):在庭院四周砌了一堵矮墙。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全面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全面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缘起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

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

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自由诵读)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

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

(一生读)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

(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

而当他修葺之后。

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

“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

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

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

“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

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

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笑):太高大上了。

(指生2)你呢?说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生2:别人在读书,我也读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3年一次的高考。

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

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童试通过之后是秀才。

然后到省里参加乡试,通过之后是举人。

再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之后叫贡士。

最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才有可能授予官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

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四处看看,没有可以放桌子的地方。

项脊轩确实小。

那么,破呢,何以见得?(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生3:渗漉。

师:哪个字?生3:注。

师:为什么?生3:房子太破了,雨就像倒下来一样。

师:如果我说,雨泽下滴呢?生3: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生3:滴是一滴滴,很小的样子,说明破洞不大。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具体地点出了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

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什么细节里读出了“小”?(师读解)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异爨就是分家的意思。

“爨”字,注意一下写法。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今异义,到处。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位明代著名散文家生(齐声):归有光师:同学们真聪明,能说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生: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师:对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他一生科举不顺,仕途坎坷(上课铃声响起)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教师板书)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读,品一品其中的真味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了笔,端起了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那我们就请坐在最前排的同学读书,一人读一段(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生1:老师,我认为“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i”师:为什么读“ji”?生1: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生2:“庭中通南北为一”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这种理解吗?生3:不同意,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师:为什么呢?生3: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生4:“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生5:老师,“凡再变矣”,我不明白师: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不明白吗?生5:不是,仅仅“再”不知该怎么理解,讲成“再次”,有点讲不通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认真,那么请你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生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理上了墙师:对呀,那么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生5:(微笑)知道了,是“两次”的意思师:老师替你高兴,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知道了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生6:老师,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师: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因为就这三个字来看,字字落实,能够这样讲咱们请这位摇头摇得最厉害的同学说说自已的理解生7: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仅仅觉得这么理解不对(师生共同点头赞许)师:很好!那么你能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吗?生7:应该是“项脊轩”吧(生7说完后和其它同学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了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师:对,同学们,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生:(很兴奋齐声)省略师: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个句子感到很为难,一旦补充上省略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同学们眼眼亮亮的,回答老师)没有了师:那么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是不是真没问题了(学生期待地看着老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教师用手势将学生的视线引向黑板板书的题目,学生举手)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感受的一种文体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有些同学在记录,而有的同学仅仅在听)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记笔记了,没动笔的同学拿起笔来啊,同学们贡献了那么多智慧,应该即时将这些智慧记录下来,成为你的知识(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师: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这个遍读书的任务是:体味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阅读,行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学们把这句话标记出来(学生低头默读)师:找到了吗?(学生点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板书:喜悲)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啊?生(齐声):承上启下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师:我没看出什么可喜的呀,一间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们看出来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的理解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师:很会学习,哪位同学有补充?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这些句子里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但我说不出为什么(学生笑)师:能有这么准确的感受就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能够慢慢探讨哪位同学能再说说你的理解?生:我认为这几句描写夜晚的景色很美,像诗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喜悦的心情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景来师:不得了啊,这位同学!引经据典的确,从这诗一般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意的生活,我们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喜”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是生活却怡然自得师:很好,“老屋是陋屋”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吗?生:“陋屋”能够吗?师:能够(教师板书:陋屋)那“生活是怡然自得的”呢?生:(齐声兴奋):情怡(教师板书)师:但我觉得还是有些缺憾,两个词语能形成对仗就好了生:屋陋情怡(教师边肯定边调整板书)师: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看完书的同学能够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生:他的妈妈和奶奶都去世了师:好,请坐有补充吗?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师:这些人都在项脊轩生活过,但如今都离作者而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我们知道他悲伤的原因了,用一个词来概括,尽量和“屋陋情怡”形成对仗生:(齐声回答):物是人非(教师板书)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琐碎,平淡(教师板书:琐碎平淡)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感人的情怀的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个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师:能够交流了吗?哪位同学先发言?(学生举手)师:后排第一位同学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听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个段最感人,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师:对母亲的回忆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生:我认为“叩”用得好师:为什么呢?生:不知道(其他同学也沉默)师:咱们换个词好不好,比如换成“拍”,你们认为呢?(学生大都摇头,有同学举手)这位女同学,你一直都沉默着,请你起来谈谈生:我认为不能够,“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婆婆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伤心的水准?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了,谁先谈?生:“妪每谓余曰”中“每”老婆婆每次说他每次哭,说明他伤心的水准生: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哭起来了说明他痛之深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相注重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请同学们继续我们的交流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我的祖母,每次见到我,总是希望我考出好成绩,只要我有进步,奶奶就比得了什么都高兴,我落后了奶奶总是鼓励我师:祖母的殷切期望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了,这是读书的一个境界啊那你会像归有光那样“长号不自禁”吗?生:不会的师:为什么?生:我的奶奶还活着,我会加倍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她会为我自豪的师: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老师也会为你自豪的而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其实祖母在这个段文字中共说了三句话,大家想一想这三句话的语气和语调一样吗?咱们试着来读一读,用声音将自已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举手)师: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样吗?(学生读书,坚定而高昂)师:能讲讲你这样读的理由吗?生:第一句话我认为祖母看见孙儿在刻苦学习充满着关心和喜悦,所以读得轻松;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所以读得坚定,语气重师:已经理解得很好了,如果我们再注重一些细微之处,我们还会理解得更好哪位同学有补充?好,最后一排第一位女生生:我觉得第一句话中还应读出恢谐来师:很好!从哪里读出来的?生:“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在和孙儿开玩笑师:同学们理解得越来越深入了还有吗?(不再有人发言)老师有一处理解和同学们不太一样,我认为第二句应该小声读,除了读出信心之外,还应读出激动和喜悦(教师模仿祖母读第二句)师:同学们能说出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齐声):“自语曰”师:好,同学们对细微之处注重了,就读出感情来了第三句我认为除了读出信心之外,应读出激动,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沉默,几个学生小声说“顷之”)师:我听见同学们说了,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说出来(学生大声回答:顷之)为什么从“顷之”能看出祖母的激动来呢?仅仅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已啊生:“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再读一遍这三句话(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能够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能够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有,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生:我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个段中描写小妹们的话是多余的,读到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这位女同学,你来讲讲生:妻子没说实话,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水平,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积累和学习,这堂课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情感体验的水平在提升,同学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触摸着作者动人的情怀你们的投入和进步也鼓舞了老师,作者写怀念妻子这段文字的年纪和老师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和同学们实行交流(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忧伤而沉静)师:(读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一声长叹,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知道琐碎平淡背后的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师生深情朗读结束,下课铃声响起)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请两位学生上来做一件简单的事,那老师抽学号吧,44号和47号,(学生上台后)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生(1):(写)张政梁生(2):(写)竺语嫣师字写得端正,你们的名字取得更有含义!“梁”是“栋梁”的“梁”,说明父亲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成为国之栋梁,家之光荣。

语嫣,包含的是对女儿的祝愿。

那么这几个字中比较难写的是哪一个?生(齐答):嫣师:同学们,被称为“明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还有一个更难写的字。

(学生齐答:“爨”。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一下。

(生写,一开始写错了,经下面的同学指点,改正)师:好的,下次不能写错了。

大家看这个字的构造,下面用材火烧,上面项个蒸笼,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就是灶头师:对。

“爨”就是“灶头”,那么再注意前面的那个字——“异爨”是什么意思?(板书“异爨”)生(齐答):分灶头,分家师:对了,就是分家,那么在中国重视孝的国家中,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怎么说分就分了呢?大家在文中找一下归家分家后的特征。

体现在哪里?生:在第三自然段师我们请一位学生把这些特征来读一读?生(3)读:先是,庭中……墙往往而是。

师:好。

那具体的变化在哪儿?生(齐答):门多了,墙多了,师:很好,这两多说明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

那还有其他变化吗?(板书“兄第隔膜”于“异爨”后,用破折号连接)生(4):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师:东犬西吠是何义?生(4):东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师:只有东家的狗会叫?生(齐答):西家的狗看到东家的人也会教,哦,这是互文。

师:回答正确,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呢?生(5):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休假。

(生笑)师:如果老师到你们家中家访,我是不太乐意从你们的厨房进来的,你们的厅堂也不至于让鸡开会吧?中国这样一个重礼的国家,何以出现此等怪事?生(5):说明分家后隔膜越来越深了师:是啊,这种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引言《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吴克明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以描写普通人物和日常生活为主题,形象地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

本文是根据一堂课的实录,记录了学生们对《项脊轩志》的研讨与分析,旨在通过课堂的交流,深入挖掘出这本文集的精髓和价值。

第一节:学生研讨分析篇章结构学生A:我觉得《项脊轩志》中的篇章结构非常精巧,可以分为「经一」和「经二」两个部分。

在「经一」中,作者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底层人物形象。

而「经二」则将焦点转向了些许有才华的人物,并通过对他们的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

学生B:我同意你的观点。

在「经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克明用鲜明的笔触勾勒了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摆脱贫困,却也能在琐碎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

这种描写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学生C:我认为「经二」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对一些有才华的人物的描写,吴克明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才华,但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这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描写很感人。

探讨主题与意义学生D:在我看来,《项脊轩志》的主要主题之一是关于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普通人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

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境遇和人生经历,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懂得在平凡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学生E:我赞同你的看法。

另外,我觉得《项脊轩志》还呈现了一个反思现实的角度。

通过对底层人物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吴克明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这种反思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解读人物形象学生F:我特别喜欢文集中的「项脊轩」这个人物形象。

吴克明通过对他的描写,折射出了底层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于命运的憧憬。

他虽然身处贫穷,但却并不消沉,一直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G:我也认为「项脊轩」是这本书中最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这篇文章以其朴素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那么,在正式开始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于归有光这个人,你们有多少了解呢?生 1:我知道他是明代的文学家。

生 2:他的散文很有名。

师:不错,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而《项脊轩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读完之后,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意思需要特别注意呢?生 3:“垣墙周庭”的“垣”字,我不太确定读音。

师:这个字读“yuán”,意思是“墙”。

还有吗?生 4:“迨诸父异爨”的“爨”字比较难。

师:这个字读“cuàn”,是“分灶做饭”的意思。

那大家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吗?生 5:大概知道是在写作者居住的项脊轩的一些事情。

师:对,这篇文章围绕着项脊轩,回忆了很多往事。

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项脊轩这个地方的。

谁来说说?生6:“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写出了屋子很小很旧,还经常漏雨。

师:很好,那从这样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生 7:感觉作者有点无奈,但是又对这个屋子有感情。

师:没错,即使屋子破旧,作者依然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

那作者为了让屋子变得好一些,做了什么呢?生 8:“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师:这几句描写让屋子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生 9:变得明亮了,也好看了一些。

师:对,经过作者的一番修整,项脊轩有了新的面貌。

接下来,作者又在这个屋子里发生了哪些故事呢?生 10:他写到了自己的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师:这简单的一句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 11: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师:是啊,虽然只是简单的一问,却饱含着母亲深深的关爱。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上课铃响,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教室安静下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心目中温暖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同学甲:“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有美味的饭菜。

”同学乙:“有舒适的房间,能让我自由自在地玩耍。

”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是什么样的。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开始朗读,教室里响起朗朗读书声。

朗读结束后,老师:“现在,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谁来说说‘垣墙周庭’的‘垣’是什么意思?”同学丙举手回答:“垣,是墙的意思。

”老师:“回答正确,很棒!那‘迨诸父异爨’的‘迨’呢?”同学丁:“迨,是等到的意思。

”老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逐段来分析课文。

先看第一段,作者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里介绍了项脊轩的来历。

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是旧南阁子呢?”同学们陷入思考,片刻后有同学举手。

同学戊:“可能是为了突出它的陈旧,也为后面的修缮做铺垫。

”老师:“很好,有道理。

那‘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又说明了什么?”同学己:“说明项脊轩很小。

”老师:“对,虽然小,但是经过作者的一番修缮,‘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变得怎么样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变得明亮、舒适了。

”老师:“没错。

那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心情如何呢?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同学庚:“能感受到作者的悠然自得。

”老师:“很好。

可是,作者也写到‘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又反映了怎样的家庭状况?”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

同学辛:“说明家庭不和睦,分崩离析。

”老师:“对,这种变化让作者感到很悲伤。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司马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2)领悟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修辞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用法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义;(3)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2)学习作者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项脊轩志》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3.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项脊轩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重点分析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6.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3. 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项脊轩志》课例研究——书斋寂寂凝三世亲情_课堂融融品百味人生——《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

《项脊轩志》课例研究——书斋寂寂凝三世亲情_课堂融融品百味人生——《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
《 项 脊轩志 》 课堂 实录
■ 湖 北 沙 市 第 五 中 学/ 李 媛 媛
( 一 )深 情 导 入 师 :这 篇 文 章 的 作 者 ,可 算 是 明代 的 神 童 ,他
9 岁 能 成 文 章 ,见 到 一 个 枯 败 的 坟 茔 , 回 去 后 ,便
师 :有 的 版 本 中 , “ 借”就是
时 ,归 有 光 可 能 在 哪 里 ? 生 :在 妈 妈 肚 子 里 !
师 : 看 不 见 了 才 清 净 了 , 说 明 弟 兄 之 间 闹 到 了
老 死不相 往 来的地 步 。 师 :祖 母 去 世 , 归 有 光 中包含 了他 哪些情 感? 生 : 因 为 祖 母 对 归 有 光 期 望 甚 厚 , 想 到 祖 母 的 “ 长 号 ”, 你 觉 得 号 哭
s 2
l 眼 栏 目 编 辑 张 硎 州 。 @ 舯 m
默 默 在 此 。大 类 女 郎也 ? ” 这 里 祖 母 好 像 在 责 怪 他
的 、奢 侈 的 享 受 ,而 是 作 者 的 一 种 知 足 常 乐 ,一 种 心 灵 的 满 足 。一 种 精 神 的 愉 悦 。 但 是 一 个 人 独 坐 书 房 ,想 起 阴 阳 两 隔 的 亲 人 又 是 何 其 悲 痛 。
师 :大 家 看 看 注 释 ,会 发 现 这 象 笏 是 祖 母 的祖
师 :在 三 位 亲 人 中 ,母 亲 是 最 早 离 去 的 。 归 有
光 8 岁 时 ,他 年 仅 2 5 岁 的母 亲 周 孺 人 就 去 世 了 。
上 传 下 来 的 ,我 们 也 可 以 猜 想 , 有 可 能 是 祖 母 的 陪

生 :因为 “ 诸 父 异 爨 。内 外 多 置 小 门 墙 ,往 往 而 是。 ” 他 的 叔 叔 们 分 了 家 ,家 里 不 和 ,那 些 人 可 能 不 会 像 归 有 光 受 象 笏 激 励 ,去 求 取 功 名 ,反 而 可 能会 把 它拿去 卖钱 ! ( 众笑 ) 师 : 家 里 不 和 。 大 家 看 。是 从 哪 些 细 节 中 表 现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然后说道:“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样的初步印象或者期待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从题目看,应该是围绕一个叫项脊轩的地方展开的。

”有的说:“感觉会是很有感情的一篇文章。

”老师点头表示肯定:“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他的散文朴素简洁,感情真挚。

《项脊轩志》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先默读一遍文章,初步感受一下。

”同学们安静地阅读着,老师在教室里巡视。

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好,现在我们一起来逐段解读。

先看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里作者介绍了项脊轩的基本情况,大家从这些描述中能体会到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能感觉到这个屋子很破旧,条件不太好。

”老师接着说:“对,屋子又小又旧,还阴暗潮湿。

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着重描写这些呢?其实啊,这正是为后面抒发感情做铺垫。

再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作者对屋子进行了一番修葺,情况有所改善。

大家想想,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同学们陷入了思考,然后有同学说:“作者应该是很珍惜这个屋子,想要让它变得好一些。

”老师赞许地说:“非常好。

我们接着看第二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一段描写了在项脊轩中的生活场景,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纷纷回答:“很宁静、很美好。

”老师说:“没错,虽然屋子简陋,但是在这里的生活却有着一种别样的宁静和美好。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

(众笑)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

那么,《道士塔》呢?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

哪个说法比较妥帖?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

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

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

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

(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生6:哲理散文。

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

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生6:这个不要紧。

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

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

那就听你的!师:好。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

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

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

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

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

“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

先请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

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

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从对方丈的解释来感受书房的狭小。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书斋名为“项脊”的确含有深意。

教师在小结时给出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供学生参考,既有知识含量,又体现了对学生独特见解的尊重,这种做法很好。

自号“项脊生”当有更深的含意,而这种志向与后文他与三位亲人的关系,与“正文”“补记”间不同的情意文风,与一个真男人的伤痛、豁达都有很大的关系--既我所谓的“文化语境”,如果能略略讲解,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

)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生8:还有“旧”、“破”、“漏”、“阴暗”等特点。

师:这样一间又小又旧又破又漏又阴暗的书房,作者嫌弃它吗?(以“作者嫌弃它吗”一问将学生的视线由书房转向房中人,转而关注人物的志向、情感,这一问很好。

)生9:不嫌弃。

师:从何处看出来?生9:作者对它进行了“稍为修葺”。

师:你上来把“修葺”两个字写一下。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生10:(室)不上漏,洞然,显得很清幽,很有情调。

(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匆匆结束了,简洁则简洁矣,然而情味也失却不少。

)师: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这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文本的独到理解,也可以在不同答案的交流中增加对文本的鉴赏乐趣。

但从下文的学生回答来看,教师又一次作了简单处理。

仅这一句写得美吗?这一句美在哪里?教师的答案是“动静结合,特别清雅”,这太笼统了,显然学生的体验没有因此而加深。

)生10:我很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几句,写得很美。

师:我也很喜欢这几句话。

(师背)动静结合,特别清雅。

我们把它背起来。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生11(翻词典):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这里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喧嚣呢?生11:当然是写环境幽静。

师:哪能否换成“万籁俱寂”?生12:“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声衬“静”。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好,好。

“万籁有声”是静而有灵气,“万籁俱寂”是一片“死寂”。

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此处用“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相比用,强调二者具有不同的情味,更突出作者对书斋的喜爱之情。

这种基于语用的分析非常精彩,只可惜在当前的文言文中太少见了,此处可谓凤毛角。

)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BDm!生13:闲适。

生14:轻松自在。

生15:怡然自乐。

}生16:一个字,喜。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我而去的。

请你把写先妣也就是写母亲的片段读一下。

(此处教师的引导语将教学内容由主人公情感的“喜”过渡到“悲”,将对描写对象的注意由“物”引到人。

简洁而不失巧妙。

)(生17读课文)师:读得不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老妪”、“呱呱而泣”的读音。

千万别把“呱呱(gūgū)”念成“呱呱(guāguā)”,哪可不是小孩子的哭声,而是青蛙王子的叫声。

“老妪”在我家是干什么的?}生18:是奶妈。

文中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其中的“乳”便是喂奶的意思。

老妪是当过归家两代人的奶妈。

师: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生19:先妣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得主子。

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她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多么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师:说得很好。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20:通过写老妪来侧面烘托先妣的形象的地方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一处,“我”泣不成声可以理解,“妪也泣”实属难得,归有光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

生21:我想提一个问题,归有光的母亲为什么不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呢?她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众笑)师:哦,你是对这位慈母抱怀疑态度。

归有光的母亲有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不知道。

但是我手头有一份材料,说的是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

她可能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女儿,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

师: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我们继续探讨,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生所提的“重男轻女”说一样,都属于读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揣度古人时产生的疑问,都是朴素而自然的。

这个实录常常因了这些朴素而精彩的问题而增色不少。

)(古人文章“求真尚实”,以自然不事雕琢为上。

所以这些虽是日常琐事,但由于记真事,抒真感,备受推崇,这与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关。

)生22: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师:还有就是同学们已经说到了的。

既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善良的女主人。

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看到此处,不禁想起李镇西执教的《冬天》,同是写生活琐事的高手,归之《项脊轩志》与朱之《冬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镇西的课堂因了那个女生在别人的故事读出自己的泪水而让人铭记,此处所引材料“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也指《项脊轩志》一文在自由阅读时有同样催人泪下的效果。

只可惜本实录这一环节处理得虽简洁却也过于理性了。

)师: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生23:我找的是“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

”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生24:我找的是“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师:真的很感人。

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生25: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

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

师:看样子,老祖母还深通教育学。

生26:我觉得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这个学生的发言实在是太好了。

作者如再世转生,当引以为知音。

)师:说得太好了。

还有哪些感动你的地方?生27:我找的是“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一会儿功夫,老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的上的。

”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师: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提一个问题,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作者自己半句话?(“为何不写作者自己半句话”这个问题实在非常好,而下文学生的回答显然不能尽意,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一下青年归有光那一刻的心情,当是百味俱全,精彩迭出。

可惜处理得又太简洁以致味道寡淡了!)生28:归有光“大类女郎”,不喜欢说话。

生29:归有光肯定不会一句话不说。

不过这里要写的人是祖母,归有光的话便省去了,而且祖母这三句话也太触动归有光的心了。

师:有道理。

下面我们把写先大母的片段分读一下,大家读先大母的话,我读叙述语。

师:作者为何“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生30:睹物伤情,怀念两位亲人。

师:还有没有别的意思?我补充一下: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