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 了解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规律
- 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 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准备
- 课件
- 实验仪器和材料:电流表、导线、电池、电阻器等
- 教材和教具: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传导规律。
2. 讲解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规律,并结合实验进行展示。
3. 展示实验结果,并带领学生分析、总结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4. 引入欧姆定律的概念,并进行相关实验。
5. 鼓励学生思考欧姆定律的应用场景,并进行相关讨论。
6. 对学生进行小结和概念巩固。
四、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思
考问题的能力。
-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以评价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电流和电阻实验,并尝试应用欧姆定律
解决实际问题。
-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流和电阻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合理,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流的传
导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在评估中,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
思考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有待改进之处。
下节
课可以继续深入探究电路中的其他因素和相关定律。
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探究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组成之间的关系。
- 研究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2. 单元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探索生物的组织与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依存关系。
3. 单元三:物质的变化- 研究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过程。
- 探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 研究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
4. 单元四:能量与能量转化- 了解能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探究能量的不同形式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 理解能量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模块化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3. 小测验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3.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实验和示例。
六、教学计划七、教学反思通过对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与能量转化等内容。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模块化教学法又有实验探究法和问题导向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合理使用教学评估手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4篇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物质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第二单元: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反射与折射- 光学仪器的应用第三单元:电的传输- 电的产生- 电的传输- 电路的搭建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 保护与改善环境教学方法:讲述、示范、实验、讨论、小组合作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光的传播原理,电路的搭建,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环境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掌握电路的搭建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考2. 完成新知识的讲解和示范,解答学生问题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巩固知识点4.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讨论解决问题5. 总结本单元知识,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作业安排:课堂练习、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阅读材料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二)班务教学工作计划时间:八年级上学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每周组织一次班会,讨论班级事务和学习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每周安排一次班级集体讨论课,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观点和参与讨论。
4. 制定班级学习计划,包括每周的作业安排和复习计划,确保学生学习按时有序进行。
5.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困惑。
6. 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好关系。
7. 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协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环节1:知识点梳理1.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 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②水循环的环节: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f 地下径流;③水循环的意义: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例1 (2017·金华)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
“百川归海”描述的是()A. 蒸发B. 下渗C. 降水D. 径流例1 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
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C、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D、“南水北调”工程说明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6.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江河水的蒸发。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 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
- 掌握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 植物的器官形态与功能;
- 内部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前置检测(5分钟)
老师询问学生已学过哪些植物,对植物的形态有哪些了解,并教师简要讲解一些对植物形态的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老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形态
特征进行讨论。
之后再进行形态分类的讲解。
3. 植物形态的分类(20分钟)
老师根据植物的长相与特征,进行分类讲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从形态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的讲解(20分钟)
老师通过PPT课件与标本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内部结构的形态,并讲解不同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的联系。
5. 课堂练(15分钟)
老师发放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分析、分类,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并适时纠正易错的地方。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内部构造特征、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资料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3 浙教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一、课标解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和大气压的变化,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气体、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对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在教学中应做好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作为讲述大气的一个物理性质安排在第二章的,也是对压强知识的补充。
本节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测量工具。
后一部分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由气体推广到液体。
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四、教学目标1、能列举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实验引入并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一:覆杯实验教师演示:在纸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
先用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
教师提问:当手拿开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学生甲回答:会掉下来。
学生乙回答:不会掉下来。
教师演示:当手拿开后,纸片没有掉下来!教师提问: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回答:可能纸片被水吸住了。
教师演示:让一个学生用针在杯底刺孔。
纸片掉下来。
教师提问:由此可见,纸片没有掉下来并不是因为被水吸住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托着纸片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纸片下面除了空气并没有什么,不可能有其他物体对纸片产生托力。
2023年八年级科学与技术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
2023年八年级科学与技术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第一单元科学调查第一课时科学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调查的内涵和重要性2. 熟悉科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并制作调查报告教学重点:1. 科学调查内涵和重要性2. 科学调查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1. 科学调查的方法如何正确运用2. 如何综合运用科学调查得出结论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2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热水壶”。
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中出发,尽可能多地说出与热水壶有关联的事情,例如烧水、喝热水、饮茶等。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的优势,启迪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入规范的话题讨论环节。
2. 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环境保护”,与学生讨论全球变暖、水污染、海洋垃圾等环保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保问题,旨在提出科学调查问题的真实背景。
3. 新课讲解(15分钟)* 知识讲解:科学调查内涵和重要性* 活动引入:教师示范调查* 具体内容:1. 科学调查的定义,内涵2. 科学调查的重要性3. 科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4. 科学调查的特点4. 情境模拟(2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班级、学校或小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调查主题,完成一份科学调查报告。
学生在创业创育的背景下,可以从自身的创新项目、技能项目出发,针对性地开展调查,为真实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自己在本课中体会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
并将本研究内容与下一段课程内容进行衔接和介绍。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课时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2. 理解化合物和元素的区别3. 掌握物质的常见性质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组成2. 化合物和元素的区别3. 物质的常见性质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的组成与性质2. 什么是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2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可以反复摆弄、变形的球,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入目标课。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第2节:地球的运动与季节第3节:宇宙的探索4.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节: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节:技术的发明与创新第3节:工程设计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形式、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计算。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第三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实验器材,包括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探索:(1)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3.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讲解物体浮沉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艇、热气球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2节,内容为“力的作用效果”。
主要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三要素、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模型、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等)。
2. 学具:学习笔记、练习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内容学习:(2)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分类:讲解按作用效果和作用对象分类的力的类型。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实践情景引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力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2. 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三要素(3)力的分类(4)力的作用效果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的分类有哪些?(3)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实例。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分类有按作用效果分和按作用对象分。
(3)答案合理即可。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2)布置一道关于力的综合应用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 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简单的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气候的概念和特征。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3. 运用气候影响因素的知识解释简单的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1. 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综合效应。
2. 运用气候影响因素的知识解释复杂的气候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候的影响因素。
2. 使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气候现象讲解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现象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气候影响因素的相关图表和动画。
3. 案例分析材料。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气候的概念和特征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特征?二、新课讲解1. 讲解气候的概念: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 讲解气候的特征:气候具有稳定性、变化性和区域性。
3. 讲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态,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
第二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导入新课1. 提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2. 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近海地区气候湿润,内陆地区气候干燥。
3. 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差异较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 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冷流降温减湿。
第三课时: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综合效应一、导入新课1. 提问:气候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 讲解综合效应:各气候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特定的气候类型。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气候数据,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气候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关系;(2)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原因;(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 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分布规律;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气候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候变化的趋势;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5.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相关知识,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2. 学生准备:预习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3. 教学资源:准备气候分布图、地形图、气候数据等教学资料;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气候现象,思考气候的重要性;(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4动物的行为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引入】展示几个动物的行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正式授课】一、动物的行为定义:在自然界中,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豹的奔跑、鸟的飞翔、蛇的爬行、蛙的跳跃、鱼的游动等,以及身体的姿态、鸣叫、散发出来的气味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由什么来调控?回顾前节课的内容生: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激素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下列动物的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生:与生俱来的二、先天性行为定义: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
提醒:所有的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动物有哪些先天性行为?生:自由发言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先天性行为:求偶行为,哺育行为、摄食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洄游行为、社会行为(动物的社会行为指群居性动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形成一定的组织、组织内有明确分工、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你还能举出更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吗?生:思考讨论防御行为、通讯行为、冬眠行为、趋性和向性人还有哪些先天性行为?生:婴儿啼哭、婴儿睡眠、眨眼等等思考与讨论:以上这些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组讨论与生俱来、由遗传物质决定、不会消退。
总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本能)的特征:①与生俱来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②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的反射性活动。
③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反应。
④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播放猩猩刷的视频,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先天性行为?生:观看判断不是那么猩猩的这种行为是怎么形成的呢?生:后天学习形成思考与讨论: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过类似的行为吗?请举例说明。
生:学画画、学唱歌、学写字、做练习等三、后天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2.4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引入】夏天用扇子时,会感受到风。
什么是风?风是怎样产生的呢?【正式授课】(一)风1.风是怎样形成的?展示风形成过程图生:观察图,分析风形成原因风是同一高度的两地,空气由气压高向气压低的水平运动。
2.风的基本要素——风向与风速(1)什么是风向?生:风吹来的方向介绍气象中常用的八个风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风向?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摇动的树枝、飘动的云、飘动的旗帜、飘动的头发、服饰等风向的测量工具是什么?生:风向标介绍风向表的结构风向标如何指示风向?活动如图所示,折一架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使纸飞机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启的电风扇前。
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并判断机头和机尾的指向谁代表风向。
生:机头指向代表风向根据纸飞机的指向,说说气象观测中,风向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还是箭尾的指向。
生:风向标的箭头的指向表示风向(2)什么是风速?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风速的单位:米/秒、千米/时等测量风速的仪器是什么?生:风速仪风速仪的工作原理: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并以每秒旋转次数来折算出风速。
日常生活中,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根据教材中的表24,说一说陆地上有共有多少级风?生:13级不同级别的风在陆地上会有怎样的风效?(视频:风级歌谣→说一说)生:观看视频(3)风的影响思考与讨论:a.风可以为我们做哪些有益的事?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b.大风常常会造成哪些危害?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二、空气的湿度1.什么是空气湿度?生: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介绍湿度的表示方法:(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能含有的水汽是有限度的(即最大水汽含量),这个限度叫饱和水汽压。
(2)相对湿度=在生活中,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2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是什么?生:湿度计(2)湿度计有哪些种类?简要介绍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和原理3.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是什么?生:先读:干球温度计读数再读:湿球温度计读数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查找:相对湿度表4.湿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思考与讨论:(1)根据自身体验,说说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译林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译林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掌握初二科学全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掌握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涵盖初二科学全册的所有章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第一章: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2. 第二章:测量与分析;3. 第三章:物质的组成和转化;4. 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5. 第五章:物质在生活中的运用;6. 第六章: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7. 第七章:遗传与进化。
三、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1.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多媒体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源,提供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实例。
四、教学步骤本教学设计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实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知识讲解:讲解每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4. 小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6. 课堂练:设计一些课堂练题,检查学生的研究效果;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估本教学设计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实验成绩: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成绩;2.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3. 讨论与总结: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5. 考试成绩:通过定期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力与运动”,具体内容包括:3.1牛顿第一定律,3.2力的作用效果,3.3平衡力与不平衡力,3.4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学会判断平衡力与不平衡力,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不平衡力、摩擦力。
难点: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装置、摩擦力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弹簧测力计、滑块、木块、毛巾、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关于力与运动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不平衡力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给定情境中的平衡力与不平衡力。
6. 摩擦力讲解:介绍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摩擦力实验。
7.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理解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力的作用效果3. 平衡力与不平衡力4.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解释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答案:(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情境一:平衡力;情境二:不平衡力。
(3)摩擦力产生原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不平衡力、摩擦力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关于力与运动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上册科学天气预报教案
天气符号及其含义中出现很高很薄的云,但对透过阳光很少有影响的也称为晴。
面积的阳光很少或不能透过云层。
称为小雨,毫米之间时成为中雨。
毫米时称为大雨。
过达到锥形冰块,起形状也有不规则的,单体称为雹块,由透明和不透明层相间的雹块直径可达十九厘米。
很突然,降水的强度变化大。
高于米的降雪。
2的降雪。
雾:指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
当这种集合平能见距离降到1000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降到1000~10000米之为轻雾。
霜冻: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0℃,夜晚气温短时间降至0 ℃低温危害现象。
出现时,百叶箱内的气温可不低于0℃;地面或物体表面常霜。
六级风:指距地面10米高度处的风速为10.8~13.8米/秒的风。
七级风:指距地面10米高度处的风速为13.9~17.1米/秒的风。
八~十二级风:指距地面10米高度处的风速分别达到17.2~20.720.8~24.4米/秒、24.5~28.4米/秒、28.5~32.6米/秒、32.7~3/秒时,分别称为八级风、九级风、十级风、十一级风和十二级风。
台风: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暖心气旋性涡旋。
当中心附近的平均力达到十二级及以上时称为台风。
二、天气图1.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1.B.C两点高度有什么关系?2.A点的高度是多少?观察书上天气形势图回答:注: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等压线103102102ABC1.B、C两点表示什么?2.A点的气压是多少?高气压:中央气压高低气压:中央气压低1.A点的气压和B点的气压相差多少?B2.A和B的天气怎样?A3.假如B地长期被高压系统控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多晴燥天气低压系统:多阴雨天气从天气图中,我们还看到“”“”两种符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讲解:由于空气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如果高气区和低气区的气温相差较大的时候就形成另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锋介绍锋:锋面:冷空气和暖空气的交界面锋:暖气团: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冷气团: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锋是会移动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优质教案2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章节内容为:气温的定义与测量、世界气温分布、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掌握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3. 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认识到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掌握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我国气温分布图。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展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其原理。
3. 实践情景:分组让学生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感受气温的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我国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6. 影响气温因素讲解:讲解纬度、地形、海陆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7. 气温与人类活动关系:讨论气温对生活、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气温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定义与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我国气温分布特点(4)影响气温的因素(5)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概念、测量及分布规律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影响气温因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今后需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篇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
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和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和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和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和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和气候”。
大气也是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和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
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
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
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和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和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和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和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和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和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和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和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和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
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和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四)、教学进度表:各个章节教案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课题:1.1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___ 态和 ___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 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和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二、水和生命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 ,其中水母占_____ ,草本植物中约占 ___________ 。
(2)水参和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第二课时三、水的循环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篇二: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
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和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和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和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和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和气候”。
大气也是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和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