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类型课文教学
“文包诗”类课文解读与教学
“文包诗”类课文解读与教学“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大创举,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这类文章有情有景、有诗有画、文质兼美,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
备课解读教材时,我们要注意针对此课型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落实“知识和能力”“文包诗”是一种“诗”“文”结合的特殊课型,课文“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注意理清文本知识要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重视“过程和方法”古诗的意境优美,含义深刻,浓缩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但由于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学生难以体验其精髓。
而文包诗的诗文对照的构文方式,则大大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授之以渔”,引领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去质疑、去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生感受到,只要方法对头了,学习语文也就事半功倍。
▲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好的文学作品总是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让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真切的感情和理智的思考,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当中,点燃其心中由文学点燃的希望之火、生命之火。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具体谈谈解读与教学时,要注意的地方:1.明确课文要点,把握主要内容《李广射虎》这一课一共包括了两个要点:一是由诗开篇。
开篇出示《塞下曲》,告诉读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诗中“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李广。
二是由文释诗。
课文第二部分将古诗所描绘的情景进行具体表述。
文章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情达意《塞下曲》一诗仅20个字就刻画出了一个勇武的将军形象。
其中,一个“惊”字就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个“引”字写出了将军的动作敏捷有力,从容不迫,既有气势,又形象鲜明。
一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多么富有戏剧性啊!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神勇无比”,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能反映这一特点的词句,如“警惕”“拈弓搭箭”“扎”等,再联系课文语言环境,进一步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
文到诗 、 借文 悟诗 的过 程 , 有 时还 要引 导学生 在“ 文” 与“ 诗” 中走个来 回。 教学
的最后 , 我 以“ 这 样 的情景 可 以用 哪几 句诗 来概括 呢? ” 的追 问又把学 生的思
叶圣 陶说 过 , “ 阅读 最 紧要 的在 于 多 比较 , 多 归纳 , 多揣 摩 , 多体会。 ” 为
“ 丈 包诗 ” 课 丈 的教 学 方 法 : 借 丈 悟诗 , 入 境 体 情
} 周 建 华
苏 教版 教材 中有类 课文 是 由故 事 和古诗 两部分构 成 , 故 事是诗歌 意境的 展现, 而诗 歌则 是意 境 的凝 聚 , 我们 把
式 的比较 朗读 , 品悟现代语 言的丰 富多
显 诗人 形只影 单 , 触 景生 情 , 思 乡 之情 倍 增。 展 现意境的韵 味不仅仅局 限于从
指导学 生进 行一些诗 改文的 习作 练习 ,
提 高学生 使用 语 言的 能力 。如 在教学 “ 但愿人长久 ”一课时我 选取 了李 白的 《 静夜思》 让学生模 仿课文写 一写 。 因为 这首诗 同样 也是意象鲜 明 , 表现思念 家
1 . 诗 改 丈的 仿 写
“ 文包诗 ”形式 的课文是 苏教版教 作经过编成 故事告诉 学生 , 同时又巧 妙
无 刻不 在思念 自己的亲人 , 为什 么作者 “ 文” 中相关 内容说说 自己的看法 : 王维
自小离 乡 , 在 外漂 泊 了许 多 年 , 重 阳节
材的创举 , 作者 用现代语 言把诗人 的创 在 这 里要 用 一 个 “ 倍” 字? 请学 生抓 住 地将古代语 言 的诗歌 融入其 中 , 古今 语
创作经过 与诗歌联 系起 来 , 它给学 生的
美 的重要切入点 。 如“ 黄鹤 楼送别 ” 一文 第 四 自然段 , 我抓 了“ 依依 惜别 ” 和“ 杨 柳 依依 ” 中对 “ 依依 ” 的推 敲 ; “ 伫立” 和
浅谈苏教版“文包诗”教学
版 ¨ 文包 诗 ¨ 学 教
有成竹 ,学科知 识扎实才能让 我们 站得稳 , 才能真正让我们 的教学具有 “ 思想 方法 ” 的 深度 , 做好专业知识上的准备 。
2 强教 育理念培 育要站得 高 . 加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
徐松炬
、站得高才能 看得 远 。我们 的数 学教学 ,
能, 能够 考好试 卷 的层 次 , 而应 把 目光 放 在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合 理的拓展 , 使之成长 为
善于思 考具有 较高数 学素 养 的可持续 发展
的好 “ 苗子 ” 。我们要尽量 创造条件 , 通过 多 种途径 , 如读书 、 看报 、 网、 上 听讲座报告 等 , 多了解国内外 数学教育教 学的发展趋势 , 以 保持 自己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 , 争 取永立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潮头 !
公式等 ,可 以给学生 渗透极限数学 思想 ; 探
索平 等 四边 形等 图形 面积 计算要 用 到转化 的数学思想 ;计算教 学中诸如总结整 十 、 整 百、 整千数乘一 位数的计算规律 时可 以渗透 分类 和化归数学思想等等 。
所有这些 , 可以通过我们 主动学习而 都 得 到及 时补充 。也唯有学 习 , 才能让 我们胸
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 l 西, 深入,晓霜” “ 必定闪现奇异的光彩!
屈指 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 头 了! I 二 、流云写意梅枝老 ,雪后青 峰色更浓——拓读解
生 1我从“ : 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形影不离” 出 l 独辟蹊径 和“ 读 诗。 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l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其深厚
学与管理 》
想、 极限 思想 、 统计思想 、 学抽象 方法 、 数 数
刍议小学“文包诗”课文的教学策略——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
第11期NO.11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年11月November.2018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收稿日期:2018-05-27作者简介:钟联英,女,古田县第一小学高级教师。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独创的文章形式。
“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语文教学中要关注这种特殊的文章形式,采用“披文入情,理解诗意;想象补白,领悟诗情;拓展资料,积淀情感;读写迁移,学以致用”等教学策略来建构这种文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包诗;教学策略 ;黄鹤楼送别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8)11-0088-02“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独创的文章形式,“文包诗”,顾名思义,即“文章包着诗” 。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1]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别》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景。
教学此类课文要有别于其它的课文,最好的方式是“诗文互照、情景同现”。
现笔者撷取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课堂中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建构“文包诗”这种特殊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披文入情,理解诗意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性,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次次让诗文互照,很好地突破诗歌教学的难题。
例如:在教学第1、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边读“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么美的景象在李白的眼里就是——“烟花三月”,然后让学生欣赏“烟花三月”的美景。
在学生把词语变成画面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文(第1自然段),并且引读“面对此时此景,李白不禁诗兴大发,他会吟出哪两句诗?”学生自由读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浅析“文包诗”教学1[1]
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浅析“文包诗”教学“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
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
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中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
在“文包诗”的课文中,“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那么,“文包诗”作为苏教版独有的新体裁,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本文中,我将借自己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来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浅见。
本课教学,我定下的教学目标有2: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借助课文中的具体句段理解古诗,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远离家乡的孤寂心情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浅析: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那么,作为一篇中年级的“文包诗”课文,目标应与其它年段有所区别。
那么,对于中年级孩子的教学要求应注重三点: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此教学目标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2、精读文本,扣诗入文。
品“文”悟“诗”,体会联系;3、由文悟诗,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
因此,针对课文特点和第二课时的教学要求,我指定了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复习巩固1.教师谈话: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其实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背了,加上昨天的学习,你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吗?2.指名背诵。
3.教师评价。
全班齐背。
4.教师导入:我们不仅学习了这首诗,还学习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小故事,像这样有文有诗的课文我们成为“文包诗”。
学习这样的课文,我们上节课说过要用“诗文结合”的方法来学习。
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诗文结合的方法一起学习这篇文包诗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师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策略管窥
师 : 亲年 纪 大 了, 为儿 子 的 孟 郊 理 应 在 家侍 奉母 母 作
亲 , 无 法做 到 , 要 出 门求学 , 可他 他 不能 陪在 母 亲 身边 , 时 这
孟 郊 的 心 里 怎 么样 ? 生 : 是 多 么 内疚 、 么 难 过 。 他 多
潮。
所谓 “ 文包 诗 ” 是 把 那些 千 古 名 诗 的创 作 经 历 、 , 古诗 所蕴 含的 内容都用 现代 文 的方 式 呈现 的 一种 教 材文 体 , 这 种课 文体裁 可以 引导学 生进 入 作 者创 作情 境 , 而 体 验 到 从 作品 中创 造 的诗 歌意 境 , 这是小 学语 文苏教 版的一种 创新 。
20 0 9年 5月 第2 5卷 学版 ) Ju a o a guIs tt o d ct n( oi ce c ) or l f ins tue f uai Sca Sin e n J ni E o l
Ma 2 0 y, 0 9 Vo . 5 No 3 J2 .
一
师: 看着 阳光 下生机勃 勃 的小草 , 郊情 不 自禁地抚 摸 孟 着 身上 的衣服 , 注视 着 那 又细 又 密的针 脚 , 时 , 想到 了 此 他 什 么?请 小朋友 自己读读 第 3小节 。
生: 想到 了母 亲在 油灯 下熬夜缝 衣服 的情 景。
生 : 到 了临行前 母 亲的反 复叮咛 。 想
首首 古诗词 配合着 一个个 饶有趣 味 、 生动感 人 的故事 , 诗
意 凸显 , 情荡 漾 。那 一篇 篇 文 质 兼 美 的 “ 包 诗 ” 文 , 诗 文 课 都洋溢着 诗人 、 者浓 浓 的情 : 母 亲 的恩 情》中母 亲 那 编 如《
一
生: 想到 了母 亲 的缕缕 白发 , 不舍 的眼神 。
“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教学探究
2013-06教研论坛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
“文包诗”中“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们认为“诗”是文章的主体,学“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过渡方式,“文包诗”无疑是最好的体裁了,那么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如何实现这种过渡呢?下面我以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小学低年级“以文读诗”《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文体,更何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难领悟,对此我采用了以“文”入“诗”的方法来学习此文。
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三小节上,先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
”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为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
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
孟郊的母亲真是:“临行……意恐……”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好,同学们再把这句诗、这句话合起来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反思】学生把诗句与文章相互融合在一起,对诗句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具体了。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文包诗”教学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文包诗”教学诗词故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是以“文包诗”这种形式出现的。
文包诗这种形式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课文,也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亮点。
对于文包诗这种形式的课文,教学重点是先教诗还是先教文,还是教诗与教文同时进行,在很多教师中产生过困惑和争议。
这类课文究竟应当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寻找适合的教学策略呢?“文包诗”的教学究竟是以诗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我觉得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的故事后,再揣摩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一个“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当学生们的情感积淀到一定的程度,水到渠成地引出古诗,学生诗文对照,自主学习古诗,与诗人一起经历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情感升华过程。
“文包诗”的课文教学,究竟是“以诗为重”,还是“以文为重”?文包诗教学,我认为既要学文,又要学诗,诗文并重。
学诗是在学文的基础上,学文又是更好地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
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在教学“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揣摩、体会,以感知诗中的情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文包诗”课文在具体教学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首先,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通过文本中呈现的故事和情节来理解古诗,要在学习中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要迁移古诗的学法。
文包诗该怎么教
文包诗怎样教?古诗教学从小学就开始涉及,但古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课程对古诗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于是新教材出现了“文包诗”。
“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二、文包诗的教学路径1.快速阅读短文,进行初步理解2.关注古诗创作的背景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4.熟读短文,学会借文赏诗5.掌握“文包诗”所采用的方法,学会应用。
三、文包诗:“三”倾向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
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
一种是以“文”导“诗”。
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熟读,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
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
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
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
2017年秋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教“文包诗”课文
我教“文包诗”课文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
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
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
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
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
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扣诗学文,诵写结合:文包诗教学策略——《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年段 “教 学 目标 与 内容 ” 中 明确 提 出 :“初步 了解
…
。
一
一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一
.
.
2018年第 7—8期
教判 谈
… … … … … … … … … … … … … … … …
查 找资料 、运用 资料 的基 本方 法 。”这种 方 法离 不 听到教 师诸 如 “读 出难 过 的心情 ”“渎出依依 不 舍 开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实践 。学生因为诵读 过 的感情 ”之类 的朗读 指导。想把诗 读得有 感情,
李 白的很 多诗篇 ,对李 白这位唐代 的 “诗仙”更 靠教师这样生硬的语言引导 ,学生就真能做到有
为 了 解 ,从 而 会 产生 疑 问 :“‘诗仙 ’李 白为 何 会 感 情 地 朗读 吗 ?显 然 不 能 。 只有 当学 生 走 进 诗 的
对孟浩然 如此敬仰? 笔者从学 生的疑惑人手 , 字里行间,自己品味 、思考 ,揣摩诗人内心的感受 , 引导学生 自行 收集资 料 ,对 收集 到的资料 筛选 勾连起 自己的生活经历 ,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
经 历 编 写成 语 言 优 美 、情 景 交 融 的故 事 ,将 古 诗
反思 :理解 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也是感
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 。笔者以 《黄鹤楼 情 朗读古诗 的前提。在 “文包诗 ”这种类型的课
送别 》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 ,谈一谈 “文包诗” 文中,文是学习诗 的桥梁 ,诗 文对照 阅读 ,无 疑
师 :李白生活在距今一千 多年前的唐代 ,《黄
面 吗 ?
鹤楼 送 孟 浩 然之 广 陵 》也 传 诵 了千年 ,而作 者 却
小学语文低年级“文包诗”教学模式及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低年级“文包诗〞教学模式及设计理念〔一〕小学低年级“文包诗〞教学模式1、教学要求〔1〕、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2〕、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背诵诗歌,升华感情。
2、常规教学模式第—课时(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3)、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联系背景图、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感情。
(5)、稳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响,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1)、精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言语迁移训练。
(3)、赏读诗文,累积言语。
(4)、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文包诗〞教学设计理念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觉察联系。
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根本特征。
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
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
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觉察“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
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比照。
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想,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言语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
“文包诗〞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言语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
它们不仅是援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美文。
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刻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探索“文包诗”课型的有效性教学
探索“文包诗”课型的有效性教学“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
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古诗,对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以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比较生僻的词、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的通俗解说。
“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阅读“文包诗”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具有实用性。
“文包诗”课文,是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真实地从阅读中获取对于学习古诗有用的信息,寻找学习古诗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诗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
能从资料中理解并将其内化,继而创作续写古诗、改写古诗!所以,指导阅读“文包诗”课文,要突出其“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
基于以上认识,我以为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明白意图初读课文前,先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
使学生明白,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对古诗的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初步发现“文”与“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明白学习的难点所在。
例如:教学课文《李广射虎》时,我首先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我们常说的“语文之本”就是要抓住人文之本和教材之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人本和文本的统一。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即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注意突破教学的难点(即古诗与课文的联系)。
二、精读课文,“文”“诗”对照,突破难点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诗句对应比较吟读,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由此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文包诗”可以这么教——也谈“文包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学 习与合作学 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 从 而实现 先学后 教 , 以学
定教 。
例如教学 《 黄鹤楼 送别 》 这 篇课 文 , 我首 先 由大诗 人李
生学会举一反 三 , 触 类旁 通 , 学 以致 用 ; 必须 发挥 “ 文包诗 ”
的范 例 效 应 , 从 课 文 学 习 的 方 法 和 文 体 创 作 的 方 法 两 个 层 面 去 指 导 学 生 扎 实 有效 地 运 用 , 提 升学 生 的 语 文 全 面 素 养 。
至名 归 。
例如教学《 每逢 佳节 倍思 亲》 这篇 课文 , 文 中的古 诗为
《 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 诗题 中的 “ 忆” 为全 诗 的情感 核心
与思 想 灵 魂 , 于 是 我 在 教 学 时 紧扣 “ 忆” , 从 古 诗 中提 炼 关 键
要教 师小 心 、 细致地去讲解 , 我们 完全 可以放手 大胆地 让学
任务 , 这 种 学 习 完 全 建 立 在 学 生 自我 需 要 的 基 础 之 上 。 在 拓展延伸环节 , 我 大胆创 新 , 放手 让学 生根 据李 白的《 静 夜
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引 出“ 故人 情 ” , 在 初读 感知
的基 础 上 让 学 生 带 着 问 题走 进课 文 。 然 后 扣 住 “ 故人情 ” 进
行课文 的品读 和探究 , 找 找文 中哪些语 句 能够 体会 到李 白 和孟浩然 的“ 故人情” , 可以是他们 的神 态 , 可 以是他们 的动 作, 也 可以是他们 的语 言 。接 着通 过材 料 的补 充拓 展两 位 诗人 的“ 故人情” , 通过课 文留 白的练笔延续两位 诗人 的“ 故 人情” 。最后 由课 文再次 回到古诗深化“ 故人 情” , 从而 完成 诗文 的对 照 学 习 , 相 互统 一 。由此 可 见 , 诗 文结 合 是 学 好 “ 文包诗 ” 的关键所在 , 也是走进诗人 内心世界 的最佳 途径 。
XX的恩情教学例
《的恩情》教学案例—《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
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的感恩。
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
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上成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课,会有更好的效果。
ﻭ教学目标ﻭ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ﻭ3.理解《游子吟》,体会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过程ﻭ一:歌曲导入,激起共鸣(利用网络,播放f**h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激起学生共鸣。
)同学们,听到这首歌,我们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是啊,母爱就像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田,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古诗《游子吟》,再次体验一下的恩情。
ﻭ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ﻭ1、网络音频播放文章朗读,学生认真听示范读。
2、利用多课件出示初读要求,学生自读。
ﻭ3、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
1、课件出示再读要求2、指名让学生说说画下的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由句子想到了什么?ﻭ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1、课件出示古诗《游子吟》,学生感情朗读.ﻭ2、课件出示深夜缝衣图,说说大意。
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ﻭ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的句子。
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
学生会找到夜深了,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教学探究
摘要:“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新创,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章的主体,学“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过渡方式,“文包诗”无疑是最好的体裁了。
关键词:“文包诗”;“以文读诗”;“以诗读文”;情感体验;策略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
“文包诗”中“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们认为“诗”是文章的主体,学“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作为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过渡方式,“文包诗”无疑是最好的体裁了,那么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如何实现这种过渡呢?下面我以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小学低年级“以文读诗”
《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文体,更何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难领悟,对此我采用了以“文”入“诗”的方法来学习此文。
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三小
节上,先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
”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为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
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
孟郊的母亲真是:“临行……意恐……”
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好,同学们再把这句诗、这句话合起来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反思】学生把诗句与文章相互融合在一起,对诗句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具体了。
再通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不同形式
的朗读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充分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师:出门在外的孟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画面)生:纷纷表达(春天的太阳、绿绿的小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指名学生读好后)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小草怎么长得这么好呢?这最需要感谢谁呢?
生:春天的太阳,给它的生机。
生:没有太阳,小草就不会长得这么旺盛,需要感谢太阳。
师:看到此情此景,孟郊心里怎么想的呢?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同样的,孟郊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所以孟郊用了一句诗来表达:“谁言……报得……”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反思】学生再通过反复的诵读,从而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这样图文对照由文到诗,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增强了对诗句的感受力。
二、小学高年级“以诗读文”
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
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高年级学生对于诗歌的驾驭能力较低年级学生已经有所提高,需要的是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加深其理解和把握情感,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总之,不论是“以文读诗”的低年级还是“以诗读文”的高年级,我们在教学“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时,除了要紧密联系文与诗以外,还要把诗放在中心位置,要从“文包诗”的结构上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创作途径。
这样“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教学才更富有内涵,更加饱满,达到教材编者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