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歌词及基本内容
![《春江花月夜》歌词及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b662a8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b.png)
《春江花月夜》歌词及基本内容《春江花月夜》歌词及基本内容引言:春江花月夜原为中国传统琵琶曲,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后春江花月夜也成了古筝名曲,A调。
抑扬顿挫,柔柔似水,优雅优美非常好听。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的歌词及基本内容,欢迎大家来阅读!【歌词】春江花月夜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唯有淡淡细来薄雾轻烟看月上东山天宇云开雾散云开雾散光辉照山川千点万点千点万点洒在江面恰似银鳞闪闪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春江花月夜怎不叫人流连【基本介绍】其中内容丰富,含有摇指,下滑上滑,按音等技巧,使学者得到适当的复习和学新。
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变奏曲。
这种曲式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作基础,其它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
这种手法善于细腻,深刻地从不同的意境和角度,去揭示乐曲主题内容,塑造音乐形象。
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有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贴切地表现了乐曲的诗情画意。
下面就曲中的几段音乐做简要的介绍:引子部分,乐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显示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
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
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变奏部分集中在每个乐段的前半部,而后半部则基本相同,也就是前变后同,故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几前发展。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f0d7dd482cc58bd63086bd49.png)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
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
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
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
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4、花影层叠。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好似江风习习,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5、水深云际。
琵琶、二胡和中胡先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音调,忽而八度跳越,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描写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天水共长的壮阔景色。
《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d03953790c69ec3d5bb75f5.png)
[键入文字]《春江花月夜》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
它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娇容美貌,尽情地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
1895 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放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
1925 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借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个诗句主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解放后,我国音乐工作者罗忠镕、吴祖强、黎海英等,多次对它进行改编和整理,使得这首乐曲更臻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
1956 年,上海民族乐团访问联邦德国时,演奏了《春江花月夜》,一曲奏毕,掌声雷动。
演员们接连谢了四次幕,但观众们仍不罢休。
他们以德国最热烈的欢迎方式长时间敲打着椅子来表达他们对中国优美的传统音乐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全曲连同尾声共分十段。
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
前面九段都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欵乃归舟,使这首古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夺目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
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然而在每一段的结尾处大多采用了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
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也叫换头合尾,它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这首用优美的旋律勾勒出来的山水音画,是那样地令人心醉。
这首1。
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
![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https://img.taocdn.com/s3/m/3e37801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9.png)
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的景色。
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结构严密。
全曲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大致都落在2321231︱2—︱,或与此相似的曲调片段上。
这样即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听起来十分和谐。
这种前半段变化、后半段重复的手法在民间音乐中叫“换头合尾”。
它能从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的表现内容。
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
1.引子部分先由琵琶以“3”为三连音符模拟鼓声,由慢到快,箫以轻微的颤音呼应和筝奏出渐快渐强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抚涟漪、伴随着钟鼓声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那样细腻。
2主题:接着乐队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666126︱5--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由箫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在耳闻目睹箫鼓明月,花影、云水、渔歌等景色时,由衷地发出“春江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
音乐随想艺术扩展对音乐的乐思了解后,请问在今后的艺术活动中哪方面可以用到它?诗朗诵的背景音乐(如: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舞蹈编排器乐合奏结束语《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17e254315727a5e9856a61b9.png)
朦胧的 恬静的
飘逸的 壮阔的 生动的 愉快的
月上东山
第二乐段
D
C
水云深际
第三乐段
B
C
渔歌唱晚
这三段旋律在哪个部分有共同点? 换头合尾
它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即:旋律在重复时,乐句的开头部分做 局部变化,将乐句的结尾部分重复出现。
乐曲用“换头和尾”的创作手法, 在音乐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 , ,
引 子 及 主 题
江 楼 钟 鼓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
王”、“弹拨乐器之王”, 拨 弦类弦鸣乐器。是可独奏、伴 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 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 行》中这样描写琵琶的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
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
汉民族吹奏乐器。音色圆润轻 柔,幽静典雅,适于演奏低沉 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 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 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 音乐等民间器乐合奏。
乐曲运用“合尾”的手法,体现着 各段之间“殊途同归”的关系,使不同 段落中的音乐形象和谐统一。
两段音乐的速度有何不同? 乐曲的结尾旋律与先前的乐段有何 异同?
回澜拍岸
变奏之五
音乐由琵琶通过扫、轮的弹奏方式快速 模进,然后由乐队全奏,犹如群舟竞回,回 澜击拍江岸。
(注意聆听结尾旋律)
欸乃归舟
变奏之六 此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旋律由慢而 快,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 形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旋律线上 下迂回起伏,形象地描绘橹声急促、江水 相拍、波浪起伏的欢腾情景。随后音乐在 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 意境之中。
(注意聆听结尾旋律)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a0e3f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a.png)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
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
水光云影奇诡变幻。
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赏析《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
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
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由慢渐快,模仿鼓声。
紧接着,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一时箫鼓齐鸣,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
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
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
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犹如微波荡漾,分外多姿。
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
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
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
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
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鉴赏分析
![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鉴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564fc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e.png)
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鉴赏分析一、《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由作为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经由郑觐文和柳尧章的音乐改编,形成了同名民族音乐作品,实现了诗歌作品与乐器的完美融合。
乐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创新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营造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是现如今我国古典名曲之一。
《春江花月夜》这部古典名曲,其标题的引用经历了慎重的思考,包括《浔阳夜月》《秋江月》等,反复修改后确定了这个最能概括作品内容的标题。
作品之中,月照全篇,并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作者对山水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作品的配器分析本首作品将乐器的音色凸显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表现手段的应用,为艺术形象的展现拓展了丰富的空间,呈现出了优质的古典乐曲作品。
在第一段的江楼钟鼓中,主题的奏出由乐队共同完成,十分婉转、优美和平静,体现出深远的意境,展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度。
在第二至四段中,映射了景色的描绘,是经典的借景抒情,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江风轻吹、花草摇曳的景致中。
音乐动静有序切换,忽远忽近,所运用的乐器均为丝竹类,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更具有灵性,所呈现出的音色融合乐曲中的山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带给每个聆听者一种感受自然的忘我境界。
在的第五、六段,体现的是江水与天空融为一色的壮丽景象,采取乐队齐奏的方式并加快节奏,呈现出遥闻渔歌、由远而近的画面感,激发了听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向往。
在第七、八段中,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了波涛骇浪,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婉转、积极。
第九段是《春江花月夜》全曲的高潮部分,体现的是浪花飞溅的激昂和舟已远去后的平静春江,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带给聆听者无尽的回味。
尾声部分可以理解成在一片欢腾的歌声、箫鼓声都慢慢消失后,夜色终于回归平静的意蕴。
结语从整体上来看,《春江花月夜》这一主题似乎是一首婉转的船歌,乐器节奏的改变似乎是行船过程中的浪花和流水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最终成为微风下水波泛起的涟漪,让人感受传统古典音乐的气度、文化意蕴和审美境界,使《春江花月夜》在每个听众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11171f7f1922791688e8d4.png)
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的抒情乐曲,鲜明的形象、动人的节奏充满了诗情画意,它是我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经典,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丽奇葩。
本文试图从《春江花月夜》的产生演变、声乐表演、意境展现等方面来解读这首名曲,以求从新的视角解读这首名曲。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意境一、《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演变《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早在明清之际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其曲名最早出现在清代音乐论著《今乐考证》中,而其乐谱最早是以工尺所记的无标题形式出现在鞠士林编著的《鞠士林琵琶谱》中。
二十世纪初期,汪昱庭在演奏该曲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曲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仅删去了结尾的花音和捺音,凸显了曲调的淳朴简练,而且还将曲名恢复为原来的《夕阳箫鼓》。
直到1925年左右,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该曲改编成民族管弦乐,而且还根据该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借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句,将其命名为《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在继承琵琶曲《夕阳箫鼓》乐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该乐曲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琵琶弹奏技法的基础上,着重在力度、速度、勾搭、滑、吟、滚、拂等技法的调度和演奏的对比变化方面下功夫,各种手法相互配合,旋律流畅动听,既增加了乐曲的色彩,丰富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演奏者发挥艺术的可塑性提供了空间。
《春江花月夜》旋律优美、曲调结构严谨、主题富有变化、旋律长短不一。
全曲虽然主旋律多变,但每一段的结尾大致都落在2321231―2――上或与此相似的曲调片段上,这样既使得主题旋律多变,又凸显了重复统一,段落非常分明,听起来十分和谐。
[1] 此外,全曲以前部分变化、后部分重复的换头合尾式手法,使全曲主题以自由变奏的方法循环展衍,既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乐曲的意境,展现了层出不穷的新因素,又深化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2023年最新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2023年最新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559d6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8.png)
2023年最新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
《春江花月夜》早于一百二十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流传民间(曲名见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清代姚燮所著)。
在民族器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五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一、春江花月夜简介《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
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之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并揉合了张若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前作中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二、全曲解析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
但是琵琶的演奏指法熟练掌握的人很少,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哀怨离愁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赏析超简单
![春江花月夜赏析超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acf75f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d.png)
春江花月夜赏析超简单春江花月夜赏析超简单《春江花月夜》是古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之一,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赏析超简单,供大家阅读参考。
春江花月夜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落花)春江花月夜赏析一: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原创)
![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4046413983c4bb4cf7ecd1f6.png)
七 、 回 澜 拍 岸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 、 渔 歌 唱 晚 ;
五 、 水 深 云 际 ;
四 、 花 影 层 台 ;
三 、 风 回 曲 水 ;
二 、 月 上 东 山 ;
一 、 江 楼 钟 鼓 ;
诗
乐 共
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 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 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 “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 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 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 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 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 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 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 “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 “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 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 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9d66ad7f1922791688e8ff.png)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杰作其沿用了隋乐府旧题,作者文笔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所述离别之情之真挚、富含人生哲理之深刻,都让人感受到了其洗去宫体诗的浓脂艳粉后澄澈空明、清新自然所带来的别样魅力,笔者从以下三种不同音乐体栽浅析一下音乐在其中的运用《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
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一)编钟的演奏特点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c3ab7f0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3.png)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
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
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
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
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4、花影层叠。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好似江风习习,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5、水深云际。
琵琶、二胡和中胡先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音调,忽而八度跳越,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描写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天水共长的壮阔景色。
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77279f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7.png)
春江花月夜(简介)先有的乐曲,后有的诗句。
原名《夕阳萧鼓》,后人感觉诗的意境和曲子的意境是那样的相似,所以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个人认为此曲意境以到巅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除《二泉映月》外,认为此曲乃中国古曲之最。
中央电视台80年代90年代的天气预报曾经采用此曲为背景音乐多年。
可见此曲的认可度。
歌曲----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月坊”的民乐合奏曲。
以前没有仔细的听过这个古典名曲,只是在题目上认为应该是一个很优美的、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曲子。
可是经过半个多月的仔细赏听,才感觉到曲与题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说与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曲子时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按说龙源是没有一点音乐细胞的人,根本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赏评,可是我也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一遍听不明白,还可以听多遍,多遍还不行,我还可以听多天。
所说“孔子弹琴,三年知周公”,与孔子相比,那是将天比地,龙源还有不够资格的自知之明。
前几天与朋友在Q群里聊天时我说:要是静下心来听《春江花月夜》,听的我都有快落泪的感觉。
为此朋友说我敏感。
《春江花月夜》那里是在赞美风景?龙源的理解,这首曲子,完全就在讲人生经过奋斗不如意时的阅历。
在这首曲子里,以古筝开场,看似对初升明月的赞美,其实也在倾述着人刚步入社会时那种踌躇满志、满怀希望的心态;在乐曲中段,以民乐器二胡为主旋律,二胡那低伤、悠长的曲调,配上其它乐器的合奏,完全就在向人们述说着人生苦短而曲折,和在世不如意时人本性的挣扎与努力;在曲段转折和结尾时,用低沉的箫声,来述说明月西落时的情景,也是在告知人们,时光似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为了更好理解这个曲子,我在网上摘录了一些文章,在此以供大家分享。
摘录:《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曲名最早见于清朝晚期。
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乐曲内容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上演奏箫鼓的情景。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起名为“春江花月夜”。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解读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f777c08102de2bd97058823.png)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解读作者:武瑞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0期武瑞内容摘要:《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艺术构思巧妙严谨,表现手法深沉含蓄;音乐主题新意不断而又相互联系,显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全曲的主要旋律柔美舒展,新的因素层出不穷,给人以新的享受。
关键词:古典名曲解读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
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钟鼓在江面回响,小舟在水中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的迷人景色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高度的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分为:“江搂钟鼓、月上东山、风迴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等十个段落。
相同的结尾,犹如一条长长的丝线,将十幅景色不同、风格俊逸的山水风景画串联起来,使得它们既有对比、又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的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这是一段节奏自由的散板。
琵琶、洞箫和古筝模拟出阵阵鼓声,钟声回荡,很自然地将人们带入山水之间。
2.月上东山——几乎渗透到每一个段落。
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柔美、和谐。
琵琶、二胡、洞箫和古筝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而又富于典雅的色彩,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
3.风迴曲水——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诗句。
琵琶在低音区的拨弦漂浮在古筝低沉的音色之上,仿佛可以看到水面上斑驳的、晃动着的月光。
4.花影层台——一阵清风将人们的视线引到江岸上: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有人簇拥,花影摇曳。
音乐一改前面的轻盈平稳,由琵琶奏出一段节奏“凌乱”的旋律,打乱了人们游玩的秩序,同时打乱的还有月光投在地上的花的影子。
5.水深云际——浑厚低沉的音色仿佛江面上浊浪推涌,连绵起伏,而琵琶在高音区的拨弦,则犹如涌动的江水上闪烁着点点细碎的月光。
赏析名曲《春江花月夜》
![赏析名曲《春江花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e38db2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b.png)
赏析名曲《春江花月夜》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与月亮有关的乐曲最富诗情画意的当数《春江花月夜》。
它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乐曲的意境完全可以与那首同名唐诗美。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琵琶曲《夕阳箫鼓》,流传于明、清。
它的乐谱最早见于1820年,以后又收入在琵琶演奏家吴卿1895年的琵琶手抄本中。
上世纪20、30年代被上海大同乐社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并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被改编成大型民族管弦曲。
此曲也有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和合奏版本。
《春江花月夜》是典型的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乐曲。
全曲共分为九段再加尾声。
《春江花月夜》就像一幅山水画卷,把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水波涟漪、花影轻移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一首由静而动、在优美的景色中寄托情感的作品。
这里选用的是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版本,琵琶的演奏细腻而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演奏版本删减了第三、第八段,保留了乐曲的精华,也使其更为紧凑。
乐曲的首段是“江楼钟鼓”,也是引子部分与主题部分,这段音乐描绘了夕阳映照江面、晚风轻佛江水的景象。
第二段:“月上东山”,节奏平稳、舒展,琵琶的演奏委婉、典雅,在平静的乐声中表现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
以后的每个乐段,都是主题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但是,每一段音乐的结尾都是相同的。
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每一次变化都让人有新的惊喜;而每一个相同的结尾则又将人抓回这一山水“画卷”中。
在描绘了花影层叠和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以后,音乐情绪又有了新的转变,第六段“渔舟唱晚”出现了情景交融的景象:在宁静的江面上,笙吹奏着柔美的旋律,犹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而琵琶与笙的对奏,就像是渔人们在一唱一和,表达了他们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乐曲在进入群舟竞归、浪花飞溅、波浪层涌的高潮后,节奏又慢慢舒缓,船渐渐远去,江面又恢复了宁静的夜色。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829f13e8c8d376eeaeaa31c5.png)
乐曲在进入群舟竞归、浪花飞溅、波浪层涌的高潮后,节奏又慢慢舒缓,船渐渐远去,江面又恢复了宁静的夜色。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琵琶曲《夕阳箫鼓》,流传于明、清。它的乐谱最早见于1820年,以后又收入在琵琶演奏家吴畹卿1895年的琵琶手抄本中。上世纪20、30年代被上海大同乐社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并定名为《春江花月夜》。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被改编成大型民族管弦曲。此曲也有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和合奏版本。《春江花月夜》是典型的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乐曲。全曲共分为九段再加尾声。
“春江花月夜”,一直没用至今。
丝竹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十段,改编者根据乐曲的内容为加了一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
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有江南
丝竹音乐细腻的特点,
此曲所刻画内容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把春天静
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船在满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地摇
惊人场面,这使得旋律由慢渐快,使音乐快速而热烈第九段欸乃归舟描绘渔民经过一天的辛苦劳动之后满载而归的
欢快心情,随着音乐节奏由慢渐快,这给人的感觉是船是由远及近。
最后一段尾声与第九段恰好相反,
节奏由快渐慢,
渔船也是由近
及远,慢慢消失在夜幕下江面上,正所谓是归舟远去,万籁俱寂。
在一个和风宜人的夜晚,
月亮缓缓地从东山升起,
阵阵晚风吹皱
一江春水,两岸花影层叠,映在月光荡漾的水面上,远处云水一色,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b10f8ef2e009581b6bd9eb64.png)
(第四变奏)
渔歌唱晚
首先由箫主奏如歌的旋律,表现 了渔歌四起由远而近,渔翁们在 归途中悠然自得地边摇橹边唱着
丰收的歌谣。
然后音乐突然变快,乐队合奏,
把人们兴奋、欢乐的心情描写得
淋漓尽致。
洄澜拍岸
(第五变奏)
听音乐,思考 1、这段音乐与前面几段音乐在情 绪、力度、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春江花月夜犹如一幅山水画卷,通过 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把多个画面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乐曲动静结合,情 景交融,引人入胜。
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江楼钟鼓
音乐描写了夕阳映江面、熏风拂 涟漪的优美景色。
听音乐,思考。 1、乐曲由哪些乐器演奏?分别 描绘了什么 情景? 2、请找出乐曲的主题部分。
引子及主题呈示
这是整首乐曲的基础,首先由琵琶 清脆的弹挑音模拟鼓声,由慢渐快, 箫和古筝奏出轻巧的波音,刻画了 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涟漪的动人景 象。然后,乐队合奏出令人赞叹 的主题,揭开整首乐曲的序幕。
琵琶用轮扫有力的弹奏,似渔舟破水。 古筝划奏,大鼓滚奏,似波涛拍岸,乐 曲速度不断加快,旋律气势磅礴。
2、请给这个音乐取个小标题。
欸乃归舟
(第六变奏 高潮部分) 音乐开始,乐队奏出起伏不断的旋律, 那是对划船动作的描写。筝始终模仿水 声由低而高划奏,当加快速度、增强力 度,把音乐推向高潮后,即转慢速。生 动地刻画了归舟破水的意境。
月上东山
(第一变奏)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 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 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 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台
(第二变奏)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 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 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 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春江花月夜古筝讲解
![春江花月夜古筝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67bb43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e.png)
春江花月夜古筝讲解
春江花月夜古筝讲解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一、曲式结构
《春江花月夜》全曲曲式结构
二、分段讲解
江楼钟鼓部分讲解(第1-16小节)
(一)、江楼钟鼓部分简介
(二)、江楼钟鼓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江楼钟鼓部分具体讲解
江楼钟鼓部分演奏示范
月上东山部分讲解(第17-33小节)
(一)、月上东山部分简介
(二)、月上东山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月上东山部分具体讲解
月上东山部分演奏示范
花影层叠部分讲解(第34-47小节)
(一)、花影层叠部分简介
(二)、花影层叠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花影层叠部分具体讲解
花影层叠部分演奏示范
水深云际部分讲解(第48-85小节)
(一)、水深云际部分简介
(二)、水深云际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水深云际部分具体讲解
水深云际部分演奏示范
渔歌晚唱部分讲解(第86-134小节)
(一)、渔歌晚唱部分简介
(二)、渔歌晚唱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渔歌晚唱部分具体讲解
渔歌晚唱部分演奏示范
欸乃归舟部分讲解(第135-181小节)
(一)、欸乃归舟部分简介
(二)、欸乃归舟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欸乃归舟部分具体讲解
欸乃归舟部分演奏示范
尾声部分讲解(第182-216小节)
(一)、尾声部分简介
(二)、尾声部分演奏注意点
(三)、尾声部分具体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简介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
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
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
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
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
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江楼钟鼓第一段,以古筝模拟钟鼓声开场。
乐曲中表现的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古筝模拟鼓声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柔和之美。
随后用箫和古筝合奏,如江上轻波,吟唱出主题旋律,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展现出一幅暮色江南,夕阳晚照,箫筝和鸣的安详景色。
随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委婉平静,古筝和笙的微微奏鸣,协和完美的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平静。
月上东山第二段,加入编钟,民乐齐奏主题旋律上移,通过上升的旋律,描绘出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的情景,展现了
一幅东山明月,江水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
仿佛江上泛舟,晚风拂面,浏览江南暮色,晓月东升的景色。
风回曲水第三段,曲子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又逐渐上升,若江风习习,曲水徘徊转绕芳甸的景色。
意境中,风的轻柔与水的婉转都在丝竹的韵律中了。
花影层叠在曲子的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旋律,与前面的恬静对比,显示出了花影自怜之姿,江水婉转的芳甸中花的那一种繁华之美,簇簇鲜花,倒映在平静的江中,相映生辉。
而成春江上的“花影重叠”的美景。
水云深际曲子用编钟、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了水和云的和谐美景,因月色的柔美和明亮,而使得水的流动和云的悠闲表现了出来,在民乐中似乎感受到了水流深远,云游天际的飘逸空灵的意境。
渔舟唱晚箫和编钟的歌唱性旋律,描绘出渔翁摇船归家,悠然自得地歌唱着渔歌,很温馨的江南生活韵味,在其它乐器随和伴奏,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歌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顿时一种江南的渔舟晚归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回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高潮。
编钟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民乐齐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
民乐中各种音色齐响,表现出江面上波澜起伏的景象,拍打江岸的声音宛若在耳旁,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并以生气勃勃的音乐不断模进,将质朴的喜悦精彩完美的展现出来。
棹鸣远濑曲子音乐呈反复式递升,古筝的声音,如江水的流动,又如归舟的桨棹划动水的声音,古筝的声音也曲慢而快,表现了波浪层涌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如在月下归舟摇棹,尽揽月下江色。
唉乃归舟全曲再一次达到高潮。
在古筝和编钟的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阵阵,由远而近的意境。
尾声箫抒情优美的旋律,吹到最后两小节,速度渐慢,表现出夜阑人静,余音袅袅,使人们沉醉于整个乐曲的意境之中。
画面又由近而远,由局部而全景,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洑,舟远人声稀。
似乎万物归于月夜下的平静。
全曲是一气呵成,在演奏中,用编钟形象的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用二胡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
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出现,不但没有对张若虚的这首诗起到冲击影响,反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影响力,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审美特征更大程度上给人们提
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从而使每个听众收获了古诗诗词意义之外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与心灵共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