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之风景谈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风景谈笔记整理 重点
风景谈笔记整理重点
《风景谈》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茅盾,文章通过描绘六幅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重点笔记整理:
1.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对延安风景的描绘,展现了延安军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结构特点:采用“横式结构”,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将不同的风景串联起来,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3. 表现手法: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 景物描写:作者对每一处风景的描写都细致入微,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又表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 思想内涵:文章不仅表现了解放区的自然风光之美,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解放区人民的精神之美,体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6. 艺术特色: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如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等,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以上是关于《风景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内容,建议阅读原文并进行深入分析。
风景谈_精品文档
分析第三幅画面
这幅画面中哪些是描写“静穆的自然”自然——“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满 天的彩霞”“雪白的泡沫”。
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兴奋的谈话”“雄壮的歌 曲”“爽朗的笑声”“熊熊的野火”。
“七八种不同的方言”说明来自全国各地。 “调色板”
“提琴”……表明他们原来职业身份。他们是从 全国各地来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具体 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
穿戴
“西装革履烫发 旗袍高跟鞋”
“只凭剪发式样不 同”“方能辨认”
行为 “偎倚低语” 精神 “百无聊赖”
“摊开一本札记簿, 头 凑在一处, 一同在看”
“生命力旺盛, 明白生 活意义”
4.石洞学习:
内生活极其充满的 人作为这里的主宰。
什么是第二自然?
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桃园小憩
然而在这里休憩的青年却使 这块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氛围。 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 然界的贫乏
写作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 期, 1940年5月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 观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 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 全篇从 谈风景的角度下笔, 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 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何谓“风景”?
所谓“风景”——《辞海》 解释是风光景色, 换句话说, 也 就是指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 自然景象等。
写作特点
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 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 的议论。
2.运用对照和烘托,是本文写 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本文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 都是先写“风 景”, 后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 组成部分, 是“风景”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 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 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 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 神美,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构思十分巧妙。画 后有议论, 说明本文是作者用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 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这六幅风景画组合在一起的。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摘要:
1.《风景谈》的主要内容概述
2.《风景谈》的作者背景
3.《风景谈》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它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文学发展。
他的这篇《风景谈》是他在1930 年代初期写的,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国内战争不断,民生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通过描绘自然风景,表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风景喻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风景谈》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运用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风景,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
其次,茅盾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文章的意境更为深远,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最后,茅盾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风景谈》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散文的新风,也对后来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作家都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他们在创作中开始关注自然风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绘,使散文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同时,《风景谈》也被广泛地收入到了各种教科书中,成为了学习文学的重要教材。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概述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文章的主题与目的
3.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
4.文章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故事新编》中。
这篇文章写于 1933 年,当时正值国内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文章中,茅盾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风景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达出风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在于强调风景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茅盾认为,风景之美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景,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美好的家园。
《风景谈》的价值与影响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文章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使得它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更加珍惜的情感,同时也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
的向往。
总之,《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散文,通过茅盾的描绘与论述,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之《风景谈》
课文结构
沙漠驼铃(1):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人类比自然伟大 。
高原归耕 延河欢歌 (2-4):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5-8):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 —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北国晨号(9-10):清晨山峰上战士雄姿— —民族精神的化身,伟大中最伟大者。
5、以上两个主体是否有主次之分? 为什么?
驼队为主,沙漠为次。 沙漠作为衬托驼队——人活动的背景, 突出画面的“庄严”和“妩媚”,表达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 观点。 6、由此,本段主要句子是——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
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 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二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即先说沙漠的广袤、苍茫、寂静,表 现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再说驼队 (即人)在其中的活动使得这幅“风 景”“完全改观”,进而突出“自然是伟 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本文借赞美自然风光,热情赞扬 了解放区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 情操,抒发了自己热爱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根据地的深情。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2、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绘形绘色
穿插思考:第一个画面为什么写塞外沙漠, 作者为何从这里入手?
明确: 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 的地方,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 这就更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 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
高原归耕
延 河 欢 歌
六、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思考:两幅风景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在表达 方式上有何具体区别?
最新风景谈课件(优秀6篇)
最新风景谈课件(优秀6篇)风景谈课件篇一《风景谈》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首篇,是茅盾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讴歌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篇散文。
对于本文的教学,教者多数采用逐个分析六幅画面,然后提炼中心的做法。
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从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中五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其含义、作用,并以此来带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全篇的教学。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明确的规定: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
考纲中也规定考生应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散文这一文体在高中课本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散文阅读段大多篇幅较短,适宜于高考测试的需要,散文阅读渐有抬头趋势,因此,散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借助于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辨别、把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心。
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体验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2、掌握本文用精辟的议论贯穿材料,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
3、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及本课特点,我将目的2确定为教学重点。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
课文预习提示中也说,风景是这篇作品的形,政治才是这篇作品的神。
那么,这政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因此我将目的3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不失其文笔优美的特点,所以在重点讨论分析五段议论的作用之外,我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幅画面的剖析之中,重点不在流水式的逐一剖析每幅画,而在于剖析画中景画中人和画中景与人的结合,情与意的生发,训练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条理化。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风景谈》的主要内容概述
3.文章的主题思想
4.文章的艺术特点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描绘中国风景之美的散文。
茅盾,原名沈德鸿,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内涵而著称。
《风景谈》主要描绘了我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其中包括了山水、田园、城镇等各种不同的风景。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将这些风景呈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在文章中,茅盾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呼吁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在艺术特点上,茅盾采用了写实的描绘手法,通过对自然风景的精细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第1页共1页。
风景谈六个画面内容
风景谈六个画面内容以风景谈六个画面画面一:夜晚的城市夜晚的城市,霓虹灯闪烁,繁忙的车流穿梭在街道上。
高楼大厦映入眼帘,灯火辉煌的夜景令人陶醉。
天空中的月亮挂在高处,星星点点,给城市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人们在这个时刻,或许正在繁忙的工作,或许正在享受美食,或许在夜市中感受着热闹的氛围。
夜晚的城市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回忆。
画面二:山水之间在山水之间,碧波荡漾,山峦起伏。
湖水清澈见底,青山环绕。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映照出一片明亮的光景。
雪山之巅,白雪皑皑,宛如银装素裹。
山间溪流潺潺流淌,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人们在这片宁静的山水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受生命的美好。
画面三:田园风光田园风光,金黄的麦浪随风摇曳,绿油油的稻田一片肥沃。
田间的农民们辛勤地耕作,忙碌的身影点缀在大地上。
彩蝶飞舞,蜜蜂嗡嗡作响,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田野里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田园风光给人们带来宁静与安宁,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画面四:海滩沙滩海滩沙滩,细软的沙子踩在脚下,海浪拍打着岸边。
蓝天白云,海水波光粼粼,远处的海鸥在空中翱翔。
人们在海滩上尽情嬉戏,沐浴着阳光,感受着海风的抚摸。
孩子们堆沙堡,成年人沐浴在海水中,放松身心。
海滩沙滩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放松。
画面五:森林之旅踏入森林,一片青翠欲滴,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鸟儿在林间欢快地歌唱。
树木成荫,给人们带来凉爽和舒适,小溪流淌,清澈见底。
人们在森林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森林之旅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找回内心的宁静。
画面六:雪后山林雪后的山林,银装素裹,宛如世外桃源。
白雪覆盖着大地,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
阳光洒在雪地上,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踩在雪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在雪地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小动物们在雪地上欢快地奔跑,留下一串串可爱的足迹。
星月合璧,相映生辉——《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比较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星月合璧,相映生辉——《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比较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于《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两篇文章的简要介绍以及它们的背景和意义。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篇散文以风景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思考。
《风景谈》展现了郭沫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视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之一。
《白杨礼赞》是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对于白杨这种常见的植物的赞美之作。
巴金通过对白杨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借以咏史抒怀,抒发了对忧国忧民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对时代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之情。
《白杨礼赞》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感人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两篇文章各具特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赏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深入分析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思考,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风景谈》和《白杨礼赞》进行分别介绍和分析,分别列举出它们各自的要点和特点。
接着,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篇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具体结构如下:1.2.1 介绍《风景谈》- 简要介绍《风景谈》的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
- 引入《风景谈》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提出分析和评价的重点。
1.2.2 《风景谈》要点1- 细致分析《风景谈》中的第一个要点或主题。
- 引用相关片段或诗句,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 分析其与自然景观的联系,以及对读者产生的感受和启示。
1.2.3 《风景谈》要点2- 接着,深入探讨《风景谈》中的第二个要点或主题。
- 通过举例或对比分析,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风景谈》PPT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 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幻灭》《动摇》《追求》), 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 《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 念这次胜利,将士们提议把这个关口起名为猩猩峡。
《塞上风云》
• 拍摄于1940年,属于实景拍摄,黑白色。蒙族青年迪鲁瓦 非常喜欢金花,但是金花却对汉族青年丁世雄情有独钟, 迪鲁瓦因此很妒忌世雄,不久迪鲁瓦的妹妹罗尔姬娜被王 府征去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后,潜伏的日本特务控制了王 爷,他化名济克扬假扮喇嘛进行破坏活动,济克扬不断挑 拨迪鲁瓦与世雄的关系,但他的阴谋总被金花的哥哥朗桑 发现,他恼怒之下把朗桑抓了起来。 罗尔姬娜知道了济 克扬的阴谋后告诉了哥哥迪鲁瓦,迪鲁瓦和世雄联手救出 了朗桑,他们联合王府中的保安队击毙了日本特务,然而 在战斗中金花不幸中弹身亡。1940年影片完成,遭当局多 次阻挠,直至1942年,经进步力量的争取和斗争,才得以 映出。《塞上风云》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并是第一部反 映民族团结的进步电影,上映后深受舆论界和广大观众的 欢迎。
揭示题旨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 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 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 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 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 作用,便于发表, 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2023)
《风景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从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入笔的作用。
2.理解个别有寓意的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
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
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风景谈批注
风景谈批注
《风景谈》是茅盾写于抗战时期的- -篇散文佳作。
其批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结构安排:文章以谈风景为名,但实际上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赞美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
因此。
在结构的安排上。
作者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使得文章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类精神的高尚。
2.画面组接:文章共描写了六个场景,包括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象、两个战士、两种兵、号兵和哨兵等。
每个场景都通过细腻的捕写展现出其特点并借助画面形态、色彩气质等方面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主题。
3.叙述与议论:茅盾在文中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不仅描述了场景,还通过对场景的评述和思考,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例如,在捕写到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象时,作者先极力捕写沙漠的荒凉与死寂,随之以热烈的感情描绘了沙漠的另一番景象,与前面那单调平板的沙漠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结尾一句点出题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4.主题思想:文章以谈风景为名,但实际上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赞美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
作者选取了几幅画面进行描述,但主要突出的还是对"人“的精神的赞颂。
总的来说,《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其批注可以从结构、画面、叙述与议论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进
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茅盾《风景谈》课件精选全文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 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 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 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 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 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刚性——坚硬的性质。
黑魆魆(xü)
形容黑暗。
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 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 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 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 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 伟大中最伟大者。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补充词语解释:
妩媚——姿态美好。 掮(qián)——背。 摇曳(yè)——摇荡。
静穆——安静庄严。粗朴——粗犷朴素。掬(jū)——用手捧东西。
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 称道——赞扬、称赞。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 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 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 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 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 织起来的?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散文作品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文学作品。
其中,《风景谈》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多姿多彩的景色。
本文将会就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点进行一番探讨。
(一)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茅盾散文《风景谈》是一篇自然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其运用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出大自然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该篇文章中,“瑰丽壮观的山峰”、“清澈透明的溪流”、“浩瀚无际的海洋”等景物的描写,都将自然本身的形态质感和精髓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伟力。
(二)诗意的创造茅盾散文《风景谈》不仅表现了自然的艺术精髓,同时它也是融入了诗意的作品。
笔触细腻舒展,语言优美见识,使得本篇散文富有了诗意的创造。
例如,“雄伟之美”、“宏大的力量”、“山海之间,云起雾浓”等词句的运用,便是茅盾打造诗意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受,在强调自然的诗意魅力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叙述的生动性《风景谈》通过叙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自然画卷。
茅盾以为散文借鉴小说的生动描述和描绘手法,将生命力和艺术感融于其中,创造了灵性的景观。
同时,文章中所描绘的种种细节都是凝练、深邃而又生动的,无不体现了茅盾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动的美感,还能够深刻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之处。
(四)情感表现的特点《风景谈》在自然主义与诗意创造的基础上,还以情感为纽带将各个部分连成了整体。
情感的表现是茅盾散文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作者对自然、对旅行中遭遇的人和事的感悟,还是对美的热情和敬畏之情的表达,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而得到了体现。
因此,文章中的情感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令人为之感动。
总之,在茅盾散文作品《风景谈》中,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诗意的创造、叙述的生动性以及情感表现的特点等诸多艺术特点在茅盾的巧妙运用下充分发挥,并形成了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散文佳作。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往往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周朴:《塞上曲》);“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
即令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
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作品由观看《塞上风云》预告片而引起的回忆联想来贯串全篇,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构筑画面,辅以电影中“画外音”似的画龙点睛之笔来突现主题。
全文由六幅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第一幅是沙漠驼队。
由影片《塞上风云》引出对一望无际的猩猩峡外的沙漠驼队的回忆。
先用全景式的描写:在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慢慢地由许多点连成线,由远至近,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渐闻柔声的驼铃丁当;然后推至近景,突现那整齐伟岸“昂首高步的骆驼”,以及领队驼的“猩红大旗”。
整个画面辽阔、粗犷。
并由此顺笔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可见,作家谈“风景”、描绘自然景象,主旨在于抒写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受,把镜头的焦点移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上生活和斗争着的人。
紧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在同一背景下显现不同色彩的画面。
一幅是描写边区普通劳动者生活片断的“田园剪影”:月明之夜、蓝蓝的天、黑魆魆的山,几位晚归的种地人,用愉快的旋律唱着粗犷朴素的“信天游”。
人影由隐而显,渐远渐没,歌声缭绕不散。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另一个时间下的另一个生产晚归的画面,气氛更显得欢快、热烈:夹杂着“七八种方音”的“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唱着同一音调的雄壮的歌曲。
于无景处谈胜景——《风景谈》赏析
》
。
茅盾 写
、
《 风景谈 》
,
,
有其特 殊 的 经 历 与 时代背景
“
。
抗 日 战争爆 发 后 州 香港 等 地
,
。
茅盾
2 月 1
,
带着 一 颗 沉 重 的 心
,
”
离开上 海
,
,
辗 转 流 离 长沙
,
、
武汉
。 ,
、
广
1日 3 8 年
应 邀 赴迪化 ( 即今乌鲁 木齐 ) 茅盾离 开 新 疆
任教 于新疆学 院
,
说 明 比 伟 大 的 自然更 伟 大 的 人 类 活 动 中
”
“
充 满崇 高精 神 的
乃 是 伟 大 中 之 尤 其伟 大 者
信 阳师 范 学院 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 版 )
1052
年第
2
期
少颇 劫 龟
少角 劫龟
钾
少 银 母 暑
于 鬓馨 无 髓 馨
溉 嘟娜 护 嗽钾 嘟 护
景 ó ù
飞 产 琢 吞 少 银 牙 桩
0
。 0
处 ù
飞 护 珍 少菊 曲飞 银卿 钾护
少曲 劫 飞
少 角曲龟
景 馨 馨 谈 豪 貂 胜 豁馨
概娜 娜护 银嘟 哪护
1 9 4 。年
5 月
为 了 躲避 军 阀 盛 世 才 的 迫 害
, ,
途 经 西 安 时 遇 到 朱德 同志
。 ,
遂 搭乘
尹
朱 德 同志 的 车 队 赴 延 安访 问 并 曾在 延安 鲁迅 艺术 学院讲 学 作为 中 国共 产党 最早 一 批 党 员 之 一 的 茅 盾 当 于 此 期再 次要 求恢 复组 织 生 活 但党 中央 认为他 留在 党外 继 续 在 国 统 区 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写作之风景谈一、发现风景师:《风景谈》是茅盾先生的散文名篇,今天我们借用一下,也来谈谈风景,谈谈身边的风景。
春花绚烂,秋叶静美,我们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错过了许多美好的风景呢?福楼拜给女友的信中说:“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但每天按时看日出。
”多么动人的一句话,一个惜时如命的大文豪,每天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去欣赏再寻常不过的日出,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发现美的方法。
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种景物,并把它拍下来。
这是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的一部分,我们先来欣赏其中的两张。
(屏显)师:这张照片,是戴紫成同学在他家的阳台上拍的,如果要给这张照片取个名字,你们会取什么呢?生:天空之翼。
生:云的飞翔。
生:大鹏展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里的“天空”和“云”都是客观风景,而“大鹏”“翼”“飞翔”都是同学们在观察后,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了普通的风景以特殊的意义。
这第二张照片,是柯尊政同学强烈地向我推荐的。
我想问一下柯同学,这张照片你是如何取景的?(屏显)生:这张照片,是2015年初春我在放学的路上,看见还有一些枯叶飘落,可是地上已经有许多小草的嫩芽从泥土中钻出,我觉得这个画面很美,于是就趴在草丛中,用手机从下往上拍,就有了现在这张照片。
师:原来你是从下往上拍的。
可见,我们之所以不能发现身边的美,是因为我们总用同一个角度看世界,假如我们能换个视角,就一定能在平常的景物中发现不同寻常的美。
(屏显)1.发现寻常景的美需要联想、想象;2.发现寻常景的美需要换个角度。
二、描写风景师:同学们,当我们发现了身边的美,又该如何用笔去描绘它们呢?翻译家陈德文曾说:描绘自然风物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
大家现在对“艺术手法”这个概念的认知还有些模糊,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就用已知的、常见的手法,一样可以写出动人的句子。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名家是怎么做到的。
请袁云济同学为我们朗读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段,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一段的观察顺序及用到的手法。
(生朗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师:写什么,再写什么?生:这一段先写荷塘,再写叶子,然后写叶子中间点缀的白花。
师:对,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面到点的。
那么,这段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生:有排比,比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师:除了排比,这句还有什么手法?生:比喻。
师:像这样的用几个喻体修饰一个本体,我们也可以叫它博喻。
还有什么手法?生:拟人,比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师:还有吗?生:叠词,比如“曲曲折折”“田田”“层层”。
师:叠词的效果是――生:音韵美。
师:大家看,朱自清先生运用这些常见手法,写出了月下荷塘的叶与花的神韵,我们也可以的。
(屏显)认真观察图片,按要求描写柯尊政同学拍摄的风景。
要求:1.用到至少一种修辞;2.注意描写的顺序;3.50字左右。
师:谁能把描写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下?生:蓬勃的小树林里,新的叶儿并没有等枯黄的落叶沉睡,就带着激动的心情来迎接这个美丽的世界。
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第一阵微风,第一颗露珠,都点缀着春天这幅斑斓的画。
师:你能自己点评一下吗?生:我觉得我的顺序是先整体,再局部,再整体。
师:怎么讲?生:我先看到的是,整个蓬勃的小树林;然后看到,新叶、枯叶、阳光、微风、露珠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春天图景。
师:使用了什么手法呢?生:我觉得用到的是拟人和排比。
师:那么,“都点缀着春天这幅斑斓的画”是什么手法?(生沉默)师:是暗喻,把春天比作一幅画,有本体有喻体没有喻词,就是暗喻。
(屏显)1.描绘景的美注意描写的顺序;2.描绘景的美借助联想和想象;3.描绘景的美使用适当的修辞。
三、升华风景师:同学们注意了这几个方面,就能让你笔下的风景变得更加动人。
当然最上层的风景是心中的风景,不仅要动人更要感染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总能够在景物之中,照见自己的情感,看见生命的意义。
(屏显)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师:如何能让景物升华,我们先向名家学习借鉴一下。
(屏显)白杨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师:这是散文名家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请男生来朗读,读出阳刚之气。
(男生朗读)师:请问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得出来?生:“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里的“不平凡”能表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生:“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里的“力争上游”“笔直”都能表现白杨树的精神。
生:“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里的“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不折不挠”都是把白杨树当作人来写,赋予了白杨树人的精神,倔强、不折不挠。
师:非常好,大家很快就找到了这些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词句,这就叫作直抒胸臆。
这一段请女生朗读男生思考。
(女生朗读)独坐黄昏那种细碎的流水声像是儿时的童谣,从遥远的记忆深处飘来,唤起一种久违了的甜蜜;那种隐约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流水声,又如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伴着温馨的暮色,不时潜入心底。
一种温暖,一种感动盈润周身。
独坐黄昏,犹如坐在母亲的怀抱。
师:同学们,作者听到这种细碎的流水声,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温暖的感觉。
师:哪些词句让你读起来觉得温暖了呢?生:“一种温暖,一种感动盈润周身”,这里点明“温暖”“感动”,直抒胸臆。
师:非常好,活学活用。
还有吗?生:“那种细碎的流水声像是儿时的童谣”这个比喻说流水的声音像儿时的童谣让我觉得很温暖。
师:同学们注意一下,如果我们把喻体换成流水声像幽怨的琵琶曲,整个情感的基调就变得……生:忧伤。
师:可见选择不同的喻体,可以辅助我们表达情感。
还有哪些句子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生:“又如母亲哼唱的摇篮曲”“犹如坐在母亲的怀抱”,这两句两次在喻体中提到母亲,让我觉得非常的温暖。
师:可见这种方式更含蓄,它在手法中,在描写时,不时地将自己的情感点染其间,从而达到一种含蓄的抒情之美。
(屏显)启悟――借托风景,传情达意;方法――间接点染,直抒胸臆。
师:同学们,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下面大家把刚才50字的语段改写成80字的语段,要求用刚才的方法,直接或间接融情思于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5分钟,师巡视)师:同学们,用有情之眼去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谁愿意把自己写的充满情感的语段分享给大家听?生:那是一种怎样的执着!金黄的落叶下,初生的小草倔强地昂起头,对世宣布自己的到来,新生的绿叶挤在缕缕金黄中,以鲜明的色彩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季节,一切执着的生命,都会被赋予新生,带着他们所热爱的梦想与希望,再次与世界会面。
师:在这个语段中我听到了执着与梦想。
生:对,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师:看来你已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很好!还有谁愿意分享?生:随着早起鸟儿的啁啾,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欣然来到这片初春的草地上。
曾经红透山野的秋叶,现在旋转依偎在树下,掩映着刚破土而出的绿色生命,仿佛为他们做一件嫁衣,与春天完成落红与新生的交替。
师:这个语段你想表达什么?生:我想表达对落叶的赞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很深情的感悟,谢谢你的分享!还有谁愿意试一下。
(生展示)近在眼前的那一点绿,有点模糊,有点渺小。
与那地上大片大片的枯叶比起来,实在不易察觉。
那一片片枯叶无力地蜷缩着身体,将头深深地埋向大地。
而泥土中的小草,被春风唤醒,努力地昂着头伸着腰,一个劲地往上钻。
高处的树木矗立着,阳光从他的指缝间走过,留下一条通往云端的路。
希望和未来就这样随着那道光来到我的心里,留下印记,暖暖的,亮亮的。
师:你觉得“暖暖的亮亮的”是什么?生:是图片中的阳光和小草,让我想到了希望和未来。
师:你的写作顺序是?生:我是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去写的。
师:非常好,条理清楚,手法灵活,有情有理。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总能给我们生命的启悟,无论是普照万物的阳光,还是恣意怒放的花朵;无论是化为春泥的枯叶,还是努力向上生长的新芽,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而你们写的这是生命的赞歌!四、课堂总结(屏显)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
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O?@、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
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
――纪伯伦《美》师:纪伯伦在《美》一文中告诉我们,要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聆听和深情地歌颂,才是对待风景最好的态度。
(屏显)客观景――眼中景――心中景?? ?? ??观察描写融情?? ?? ??有心有法有爱师:风景有三个层次,客观景、眼中景和心中景。
大自然无处不是风景,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库,我们如何才能写好风景?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总结这堂课,谈你的收获。
生: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聆听大自然的风景,发现大自然的美,然后用一定的方法,把它描写出来,同时要热爱大自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风景中,这样才能写出最美的心中风景。
(全体掌声)师:谢谢你的总结,看来这堂课你是有收获的,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有所得。
当然一堂课的力量是有限的,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让这些大文豪成为我们最棒的家庭教师。
(屏显)课外阅读推荐:《沙漠》【法国】纪德《听泉》【日本】东山魁夷《黄昏和黎明》【印度】泰戈尔《雪夜》【法国】莫泊桑《秋夜》【中国】鲁迅《秋的况味》【中国】林语堂《听听那冷雨》【中国】余光中师:希望大家能阅读名著,阅读风景,阅读自己的生命体验。
最后一副对联送给大家――欣赏自然融情于景;阅读佳作得法入文。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张梦丹湖北省黄石市黄石三中;435000)【点评】这是一堂研究“写作与阅读关系”的课题研讨课,张老师很好地开发教材文本。
从教学内容看,张老师主要围绕这几点来展开:观察客观景物,做一个有心人;描写客观景物,做一个知法人;抒发心中感情,做一个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