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氨与铵盐》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继《硅》、《氯》之后的典型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

其次,它为后续《硫》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2.学情分析2.1 知识经验层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气易溶于水等。

但对于氨气的化学性质背后的原理,学生并不清楚。

通过前面单元的研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2 身心发展水平层面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喜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发现解决问题。

2.3 个体差异层面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太显著。

但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

因此,本节教学在自主探究水平上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3.1 三维教学目标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一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氨的主要物理性质;2)认识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以及碱性;3)掌握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3.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氨的还原性、与酸反应等的探究,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和与酸的反应,以及铵盐易分解、与碱反应。

教学难点为氨与水反应的微观实质和氨的还原性的自主探究。

4.教法学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组织教学。

学生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和自主归纳等方式进行研究。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目标:1. 理解氨和铵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学会氨和铵盐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氨的性质: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与水和酸的反应。

2. 铵盐的性质:铵盐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等特性。

3. 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氨的合成方法、铵盐的制备方法。

4. 氨和铵盐的应用:氨和铵盐在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介绍氨和铵盐的应用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氨和铵盐的概念、性质以及制备方法,结合图示和实例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氨和铵盐的制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分析和结果讨论。

4. 学生探究:根据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氨和铵盐的性质和反应机理,并展开学生探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氨和铵盐的应用。

5. 学生展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分享他们对氨和铵盐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经验交流和讨论。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并帮助学生理清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 总结反思: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1. 教学资源:学生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等。

2.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分析学生实验数据和结论的正确性,进行书面测试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在实验操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2.了解氨和铵盐的用途;3.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4.能够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氨和铵盐的形成过程,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常见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等;2.列举氨的常见用途,如制冰、制肥料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氨在制备化学药品中的用途等。

三、学习铵盐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铵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融化于高温等;2.列举铵盐的常见用途,如生产肥料、制备火药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铵盐在制备肥料中的用途等。

四、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30分钟)1.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五、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学生们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二课题: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2.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步骤;3.能够根据实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实验室制备方法(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几种实验室制备方法,如氨的金属还原法等;2.逐步讲解每种实验方法的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3.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向空气要面包——氨和铵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中,“氮及其化合物”属于必修课程“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的内容,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中,是第一章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承载着帮助学生结合真实情景或实验探究去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物质及其转化及其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构建“价-类”二维图的认知模型。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氯、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基础上,有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做理论支撑,学生可以构建出“价-类”二维模型,但是缺乏利用模型预测物质性质和物质转化的能力;对“生物固氮”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人工固氮”的认识;知道氮肥有助于粮食增产,但对氮肥发展史知之甚少,更无法分辨各类氮肥的优劣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如何向空气中要面包的预测,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价-类”模型解决问题;2、通过设计喷泉实验、白烟实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相关实验等,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证据推理能力;3、通过由空气获取“面包”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可促进生产发展、化学可帮助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如何向空气中要面包的预测,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价-类”模型解决问题;通过如何获取氮肥的活动,再次培养学生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六.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围绕氨的性质,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如何向空气要面包的提出,引出工业合成氨;然后围绕合成氨工厂如何进军氮肥业,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视角探究氨的水溶性和碱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价-类”模型,解决如何制备更优化的硝态氮肥;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铵态氮肥的施用注意事项。

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放在阴冷的环境下)【任务】根据以上资料,预测氨水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小结】氨水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因它易挥发,运输不便等原因,已逐渐淡出了消费市场。

教学设计1:5.2.2 氨和铵盐

教学设计1:5.2.2 氨和铵盐

第2课时氨和铵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氨气、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氨气的检验方法;(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在构建氮及其化合物等有关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会提炼化学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能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氨气、铵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2.教学难点氨气的性质。

二、教学过程【师】大家还需要注意,氨对人的器官有刺激作用,若不慎接触过多,及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清洗。

【师】氨能与哪些物质进行反应? 【展示PPT 】 与水反应:NH 3 + H 2ONH 3•H 2O+ OH -与酸反应:NH 3 + HCl = NH 4Cl NH 3 + H 2SO 4 = (NH 4)2SO 4 与O 2反应 NH 3 + 5O 2催化剂△4NO + 6H 2O【师】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根,溶液显碱性,所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 3。

氨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可用浓盐酸检验氨气。

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产物是NO 而不是NO 2 ? 因为加热时NO 2不稳定,易分解为NO 和O 2,105℃时几乎完全分解,所以产物为NO 。

【师】我们知道氨极易溶于水,针对这一性质,我们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实验。

同学们可以动手操作。

【展示PPT 】 喷泉实验实验操作: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 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

观察并描述现象, 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5.2.2 氨和铵盐 教学设计高一化学新概念教学(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

5.2.2 氨和铵盐 教学设计高一化学新概念教学(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5.2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氨和铵盐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工业制法;2、结合化学实验,了解氨与水、酸或氧气的反应,知道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知道铵盐是重要的氮肥;3、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4、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了解氨的实验室制法,知道铵盐的检验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

核心素养1、通过氨的喷泉实验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2、通过铵盐的检验方法,加强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性质与相关物质的相互转化难点:氨的性质,铵盐的检验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氨气教师设问:同学们阅读12页科学史话,讲一讲哈伯工业合成氨的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学生阅读分析交流。

教师讲述: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教师活动:展示氨气,介绍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

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

因此,液氨可用作制冷剂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

演示实验:【实验5-6】喷泉实验如图5-11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氨和铵盐一、【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氯、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基础上,有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做理论支撑,学生可以构建出“价-类”二维模型,但是缺乏利用模型预测物质性质和物质转化的能力;对“生物固氮”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人工固氮”的认识;知道氮肥有助于粮食增产,但对氮肥发展史知之甚少,更无法分辨各类氮肥的优劣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教材解析】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

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设计-氨和铵盐

教学设计-氨和铵盐

第2课时氨和铵盐教学目标1.结合实验,了解氨与水、酸或氧气的反应。

2.知道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知道铵盐是重要的氮肥。

3.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了解氨的实验室制法,知道铵盐的检验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取难点:铵盐的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管道工人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如果管道某处漏气,会产生白色烟雾,原理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氨的物理性质【师】【提问】液氨作制冷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氨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

因此液氨常作制冷剂。

【师】氨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氨的化学性质。

【师】演示实验5—6【提问】有哪些实验现象?【学生】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师】实验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氨水)呈碱性。

NH3+H2O NH3·H2O NH+4+ OH-【提问】氨气溶于水后,溶液中的微粒有哪些呢?【学生】NH3·H2O、NH3、H2O、OH-、H+、NH+4。

【师】氨水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情景探析】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喷泉实验,验证氨气等气体的溶解性。

如下图。

图1图2图3【提问】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圆底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怎样操作可以形成喷泉?该实验的原理是怎样的?【学生】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

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

【提问】如果只提供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学生】打开弹簧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提问】增大下方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合适的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

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试举一例。

【学生】在图3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NH4HCO3与稀盐酸。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及反思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及反思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氨和铵盐是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不仅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所涉及,也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将针对氨和铵盐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和反思,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掌握氨和铵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 理解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理解氨和铵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 氨的概念和性质;- 铵盐的概念和性质;- 氨和铵盐的命名规则;- 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氨和铵盐的应用。

3.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实例: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氨和铵盐的概念和性质;- 实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氨和铵盐的认知,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Step 2:概念讲解(20分钟)- 讲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框架。

- Step 3: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25分钟)-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规则书写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氨和铵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写法。

- Step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3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交流,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他们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 Step 5:应用展示(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氨和铵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 Step 6:总结归纳(10分钟)- 对本次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选择合理性在本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展示、探究学习和讨论交流等。

人教版氨和铵盐教案

人教版氨和铵盐教案

人教版氨和铵盐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氨和铵盐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

3. 了解氨和铵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1. 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化学品。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复习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

2. 引入本课的主题:氨和铵盐。

Step 2:讲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氨和铵盐的化学式及其组成元素。

3. 解释氨和铵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导电性。

Step 3:讲解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15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

2. 详细讲解氨的制备方法,包括铵盐和碱的反应、氨气的收集和制备实验的操作步骤。

3. 介绍铵盐的制备方法,包括铵盐的酸碱中和反应和氨盐的制备实验的操作步骤。

Step 4: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 教师进行氨的制备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

2. 教师进行铵盐的制备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6: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和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及时完成。

教学反思:1. 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

高中化学氨和铵盐教案

高中化学氨和铵盐教案

高中化学氨和铵盐教案主题:氨和铵盐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 掌握氨与水的反应、氨与酸的反应及氨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3. 了解铵盐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4. 掌握铵盐的水解反应和铵盐与酸的反应。

二、教学重点1. 氨与水的反应;2. 氨与酸的反应;3. 氨与金属离子的反应;4. 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内容1. 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2. 氨与水的反应;3. 氨与酸的反应;4. 氨与金属离子的反应;5. 铵盐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6. 铵盐的水解反应;7. 铵盐与酸的反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氨和铵盐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进行相关实验展示。

3. 学习氨与水的反应,进行相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

4. 学习氨与酸的反应及氨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进行相关实验,验证反应过程。

5. 学习铵盐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进行相关实验展示。

6. 学习铵盐的水解反应及铵盐与酸的反应,进行实验验证。

五、教学方法1. 针对教学内容,采用讲解、实验演示、实验验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3. 老师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氨和铵盐的基本知识与相关实验操作,了解了它们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提高了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氨和铵盐的知识。

八、反思与总结本节课主要围绕氨和铵盐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这两种物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氨和铵盐教案

氨和铵盐教案

氨和铵盐教案【篇一:氨的教学设计】关于氨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和硝酸》第一课时—氨。

新教材有意地引导学生从氨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促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种物质。

教材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氨在化工上的广泛应用和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和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3)能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去检验铵离子;(4)了解氨的用途及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及加工资料,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进一步掌握获取课本以外化学信息的技巧;(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有效的教学必须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自我需求,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产生愉快学习的心理体验。

学生通过对氨的学习,可以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主动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思路设计(1)通过“喷泉实验”和观察法,推出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3)铵盐的化学性质(4)氨的用途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2.难点:(1)(2)对“喷泉”实验的理解。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归纳小结。

通过语言讲授及实验、多媒体的应用,以实验法、讨论法组织整个学习过程。

六、教学教案七、板书设计氨一、氨气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

氨与铵盐的教案

氨与铵盐的教案

氨与铵盐的教案教案标题:氨与铵盐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氨与铵盐的性质、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掌握氨与铵盐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氨和铵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氨和铵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氨和铵盐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氨水、盐酸、氨水试纸、铵盐溶液(如氯化铵溶液)、试管、试管架、加热装置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氨和铵盐的相关应用场景。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氨和铵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平时在哪些场合接触到了氨和铵盐?你们对它们有什么了解?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氨和铵盐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氨的气味、溶解性和碱性,以及铵盐的晶体形态和溶解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氨水能够中和酸性溶液?为什么铵盐能够溶解在水中?步骤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氨水的气味和溶解性。

a. 将少量氨水倒入试管中,用鼻子闻气味。

b. 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盐酸,观察气体的变化。

c. 用氨水试纸测试溶液的碱性。

2. 实验二:观察铵盐的溶解性。

a. 取一些铵盐溶液倒入试管中。

b. 加热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c. 用酸性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特点。

步骤四:知识拓展(10分钟)1.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氨和铵盐的应用场景,如氨水在清洁剂中的应用、铵盐在化肥中的应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氨和铵盐在这些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步骤五:问题解答与讨论(15分钟)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讨论:氨和铵盐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哪些?为什么要控制氨的排放?步骤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教案一:氨的性质与利用课时目标:1. 了解氨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方法;2. 掌握氨的用途和危害;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氨的制备方法;2. 氨的性质。

教学难点:1. 氨的用途和危害。

教学准备:1. 氨水、氨气、含氨的溶液;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与氨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图片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导入本课内容(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涉及的氨的性质和用途。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氨是如何制备的?氨有什么特性?氨有哪些用途?等等。

Step 3:学习氨的制备方法(15分钟)老师解释并演示氨的制备方法,如氨水的制备方法、氨气的制备方法等。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实验,来加深对氨的制备方法的理解。

Step 4:学习氨的性质(1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氨的一些性质,比如氨的气味、溶解性、还原性等。

Step 5:探究氨的用途和危害(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氨的用途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氨资源。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案二:氨的实验观察与实验规律课时目标:1. 了解氨的实验观察现象;2. 探究氨的实验规律;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氨的实验规律;2. 学习氨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氨水、硫酸铵、氨气、香蕉皮;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氨的实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验可能涉及的氨的特性和实验规律,引发学生的兴趣。

5.2.3氨和铵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2.3氨和铵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 观察: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实验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简单的测试,检验学生对氨和铵盐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测试结果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作业评价:
1.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关注他们在氨和铵盐性质、制备方法、应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批注,指导学生正确解答。
2. 作业点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优秀作业,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作业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作业质量。
4. 对于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基本操作,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分组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度。
5. 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巩固知识点。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展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氨气的制备过程,增强对氨气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氨是……(详细解释概念)。它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氨和铵盐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氨的制备方法和铵盐的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1氨(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

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

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2、自然界中氮循环;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观看、相互讨论、交流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PPT介绍: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

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2氨(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

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

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2、自然界中氮循环;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观看、相互讨论、交流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