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课程作业
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院名称:生命科学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王大伟(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助教:杨柳王儒轩严鑫
时间: 2015年6月
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摘要:
丽江古城是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古镇,其风格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没有森严的城墙,是一座开放式接纳八方的城市。

丽江古城的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 多年的历史变化,融合了丽江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是世代纳西族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具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丽江古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要素,通过对古城的历史和文物遗迹展开讨论,评价了已有的保护现状,对其提出问题,最后简述对古城历史要素保护的几点建议,包括发展策略、完善条例和文明传承等。

关键词:
丽江古城,纳西族,历史要素,保护,传承。

正文:
一、前言: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图1),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
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
古城”。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
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
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
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
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1]。

丽江古城始
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
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
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
图1 雪山下的丽江古城
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2]。

二、城市历史要素
2.1 城市自然环境
2.1.1 地形地貌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经99°23’至100°32’之间(图2-a),面积7648 平方公里,人口32.9 万人。

这里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 万人,占总人口的57%。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 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 米,高差达4337 米。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 米的高原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 平方公里[2]。

2.1.2 自然气候
丽江由于地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 虽处高原,终年看见雪山,但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12 .6~19.8℃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c。

大部分地方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长春无复,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丽江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终年太阳辐射较强。

丽江坝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云南省最高值区[2]。

2.2 城市空间组织
2.2.1 城市选址
丽江古城以大江探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在城四周设关口防守,西北设塔城关,西设石门开,西南设九河关,东北设太子关,城南设邱塘开。

丽江大研古城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图2-b,c)。

束南接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

2.2.2 空间布局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

古城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65 座木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展示了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

(a)
(b) (c)
图2 丽江坝和丽江古城的地理位置。

(a )丽江坝的地理位置图示(比例尺:1cm:20km );(b )a 图红色区放大后的丽江市的城市格局(比例尺:1cm:5km );(c )丽江古城的位置(红色方框区域,比例尺:1cm:2km )。

2.2.3 街道系统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衍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

街道依 山傍水,空间时而 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

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3]。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

2.2.4 水系分布
丽江古城的水系尺度都较小,按其形态大概可以分
为三类:树状水系;面状水系;点状水系。

树状水系指
玉河水网,发源于黑龙潭,流至城北玉龙桥处分为三股
支流:东河、中河、西河。

这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
支,形成一个树状水系。

面状水系有黑龙泉和白马龙潭
两处。

前者位于象山之麓,县城之北,泉水由山麓岩石
缝隙间喷涌而出汇集成潭,该潭为玉河水之源,并可调
节玉河水系的流量[3]。

后者为玉狮子山南麓,又名狮乳
泉。

点状水系指水井或小水塘(图3)。

比较典型的形式
有“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


江古城的三眼井,是丽江景观廊道中一个重要的生命系
玉龙雪山
N
统。

先民们利用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修建三级井水。

第一眼为饮用水,供居民提水挑水。

第二眼为洗菜井,洗刷炊具。

第三眼为洗衣井,供居民洗涤衣物。

我国有句俗话叫“井水不犯河水”。

每个井之间不可以相互侵犯,三眼井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空间上有很强的序列性,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的空间既不会被浪费又丰富了其功能。

它不仅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更是当地民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了古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3 城市历史街区
2.3.1 历史街区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

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

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图4)。

图4 丽江大研古城历史街道风貌
2.3.2 老旧街区建筑信息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图5)。

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

丽江纳西族有名的棒棒节也起源于此。

按传统习俗,正月二十日开大殿(白沙卫东侧,有护法堂等古建筑群)祭神。

当天丽江各民族都纷纷前来拜祭,集市贸易以木制品、竹编器具为主,应有尽有。

白沙民居建筑群(图5)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莫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

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

泉内水质清澈,游鱼可数,从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于街衢旁。

另外,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

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卫。

其四周铺面林立,依水设卫,形制与丽江古城四
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束河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手工业而著称。

村中办有规模较大的束河中学,许多人以从事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为生,是著名的皮匠村,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图5)。

图5 丽江白沙建筑群和束河建筑群风貌
2.4 重要的公共建筑
2.4.1 传统民居
丽江古城的民居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丽江民居引水入户、活水绕屋,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

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基本单位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设独立式门楼,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的基本单元,组合成多变的院落,组合规划和方法不尽相同,形成多种模式化的平面格局[6]。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图6)。

图6 丽江传统民居的两种风格照片和手绘图示(左为三坊一照壁,右为四合五井天)
2.4.2 宗教建筑
白沙宗教建筑群,包括琉璃殿、大实债宫、大定间、金刚殿、文昌宫。

其中琉璃殿和大实积宫于1965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己推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江古城周围还分布许多有特色的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包含汉传、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岳庙为最著名(表1)。

表1 丽江古城及周边寺庙列表
名称
建筑类型 建设时间 建筑位置 主要建筑及文物
文峰寺 寺庙
三重檐楼阁
式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丽江坝子西南端的文笔峰下 灵文阁、铜鼓等。

玉峰寺 寺庙
四合院布局
式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丽江古城北十五公里处的雪山岗南麓 大殿、万朵山茶等。

福国寺 木氏土司的明朝万历二十
九年(公元1601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八角飞檐楼阁、“解脱林”等。

家庙年)自治县
普济寺喇嘛寺
铜瓦建筑清乾隆三十六
年(公元1771
年)
丽江古城
以西的普
济山麓
护法堂、配殿、大殿、樱花等。

指云寺寺庙
三重檐楼阁
式建筑清雍正五年
(1727年)
丽江古城
西18
公里

市坝西
部山麓
法堂、藏经楼等
2.4.3 其他建筑
明代丽江军民府与木家院(图7):明代丽江军民府府衙与木家院位于丽江大研古城西
南,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府衙分布在一条286米长的东西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金水桥、
忠义坊、圆池、正殿、光碧楼、寿星楼、丹墀、一文亭、玉音楼、三清殿(玉泉间),直至
狮山御园,一进数院,巍峨壮观。

府衙北侧建有一进三院住宅,俗称木家院。

丽江军民府衙
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兵乱洗劫,现存一文亭、光碧楼、石牌坊狮子等[7]。

玉泉明清建筑群:玉泉明清建筑群位于黑龙潭公园内,包括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
代建筑福国寺五风楼:丽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明坊、石狮、一文亭、解脱林门楼、光碧
楼、得月楼、龙神祠等,以五凤楼最富特色(图7)。

2.5 民族文化与艺术传承
2.5.1 绘画及雕塑
主要包括两个代表:东巴绘画和白沙壁画(图8)。

东巴绘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书最负盛名。

“神路图”
图7 丽江木府大门及俯瞰(左一、左二)和五凤楼(右)
是东巴画中的代表,长约 14米,宽约30米,整幅画分为三段:表现天堂、人间、地狱,书面上共书有三百七十多个人、神、怫、鬼形象及七十多个奇禽怪兽,线条租犷,造型质朴而又生动悦目。

白沙壁画分别分布在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间等白沙宗教建筑群中,绘制于明朝初期(13世纪初),现存44幅。

壁画内容以宣讲宗教教义为主,兼有明代纳西族社会生活内容,融合有佛教显宗、密宗及道教题材,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汉文化传统技法和藏、纳西等少数民族绘画风格,用笔设色细腻流畅,色彩绚丽多姿,采用垒金、贴金等手法,更显得金壁辉煌;人物造型逼真,体态各异,个性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其中以大责积宫内壁画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最大的一幅《如来讲经图》高3.67米,宽4.98米,面积18.29平方米[7]。

2.5.2 音乐及舞蹈
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

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8]。

另外,
独特的东巴音乐和东巴舞蹈也是丽江历史文化艺术的一个代表。

二者主要是通过东巴经来实现,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字写成的经书。

现存约四万册。


东巴”经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民俗、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民族关系、文学艺术、语音文字
图8 东巴绘画(上)和白沙壁画(下)
诸方面的珍贵资料。

如东巴经中的《跳神舞蹈规程》、《祭什罗法仪跳规程》、《舞蹈来历》、《舞蹈的出处与来历》等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写成的舞谱[8],现在还能按谱起舞。

2.5.3 语言及文字
丽江主要是以纳西族为主的地域民族结构,而纳西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其语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纳西语主要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区。

东部方言区系指金沙江以东的纳
西族居住区,以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语言为代表,操这种东部方言的约有5
万人[8]。

西部方言区包括整个金沙江以西的纳西族居住区,以云南省丽江县大研镇的语言为代表,操这种方言的大约有25万人。

丽江的纳西族,尽管自明代开始,主要学习和使用的是汉文,但在一部分人中,一直保存和使用着古老的象形文字和音节文字。

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图画文字。

纳西语叫serjelvje(森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象形文字,主要是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的,所以又叫“东巴文”。

有些东巴还用作为学习汉文的注音符号;住在江边和山区的部分群众,也用它来记账、记事和通信[8]。

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共有500多种,约20,000册;并且迄今仍在部分人中流传使用。

音节文字,纳西语叫“哥巴文”,含有后世东巴弟子创造和使用的意思[8]。

它的字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把象形文字简化;二是大量借用汉字,包括借用汉字的形和意等。

由此可见,“哥巴文”是象形文字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汉族文化在丽江广泛传播以后产生的。

“哥巴文”只有五百多字,笔划简单,一个字发一个音,比象形文字前进了一大步。

但由于字数少,字体不固定,标音不标调,同音和近音替代的多,只在丽江少数村寨的东巴中使用,没有群众基础;即使是东巴,真正能掌握和使用的也不多[8]。

图9 纳西古乐、东巴舞蹈和东巴象形文
2.5.4 特色餐饮
“鸡豆凉粉”丽江是传统小吃。

味鲜美、韧性好,可口、价廉。

原料主要有鸡豌豆、韭菜、绿豆芽、花椒油、油辣子、炒火麻子面、醋、酱油、姜汁、蒜泥、香油、盐等。

吃时将凉粉切成铜钱厚,1厘米左右宽的长条,放在碗内加上事先制作好的凉韭菜、绿豆芽和各种佐料,调料拌匀即可食用。

冬天切成块用锅煎黄、热食。

还可做凉粉炒韭菜、炒腌菜等多道菜肴(图9)。

“吹猪肝”是纳西族请客时必备的一道传统名菜。

它制法特殊,色美爽口。

主料猪肝配以芫荽、炒花生米、盐、醋、油辣子、芝麻等拌在一起。

吹猪肝是要在农历冬腊月,将鲜猪肝吹膨胀后晒干。

制作时将猪肝煮熟,冷却后切成薄片拌上上述配料、佐料,拌匀就可作盘菜食用了(图9)。

“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的一大特色,有甜、咸两种口味,甜味粑粑受到很多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而咸的却受成年人喜爱。

当你去饭馆吃饭时,要一盘粑粑,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他们饭店自己做的,因为,会做粑粑的在丽江市里面没有几个人,那些买的粑粑都是少数人做好了以后批发出去的(图9)。

“岩巴玖”(即鸡炖豆腐)是传统佳肴,清香、鲜嫩、色美。

原料有土鸡、火腿、豆腐、葱、姜、盐、味精、辣子等,制作时将1公斤左右的一只鸡、200克火腿(无火腿可用腌肉),切成块加水、生姜、盐适量炖熟后,再加进成块的豆腐,用小火炖15~20分钟,就成“岩巴玖”了。

“纳西火锅”这里指用火锅煮食品而言。

铜制火锅,工艺精美,是纳西族人家喜爱的器皿。

“纳西火锅”是在寒冷季节纳西人待客和春游野餐的佳肴(图9)。

另外,东巴烤鱼、腊排骨火锅、纳西烤肉、纳西烧豆腐、炸竹虫和炸水蜻蜓也深受游客喜爱(图9)。

2.5.5 历史传说
在丽江地区民间传说中,
金沙江是一位聪明善良、美丽
动人、追求理想的姑娘。

金沙
江上游北而南,到石鼓突转东
北向,到丽江奉科又折头南
下,复转东去。

对于这三折三
曲,有一个传说;怒江、澜沧
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结伴出
游,半途发生争执,大姐、
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江姑娘立志到太阳升起的乐
方寻找光明和爱情,到石鼓
后,告别两姐姐,毅然转身东去,这便是“长江第一湾”的由来。

另一个传说是:金沙江姑娘随玉龙老人去会东海龙王,老人真走得很快,先到丽江睡一觉,姑娘赶来,搔搔老人的脚底板,不想他不但不醒,反而把脚一伸伸到奉科,挡住了去路,她只得绕大弯子走,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东海。

在另外一些传说中,如《金沙江姑娘的出世》中说,姑娘瓣父亲是天神雷公,母亲是马头山姆,情胎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后出生,由月亮用金浆洗过,接着走向自己的前程。

当她来到纳西族居住的地方“依古”,人们给她取名“依布”,从此她和纳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石岩》中,她是要去东边的大海找妈妈的小姑娘,即将到石鼓的时候,被凶恶的石岩挡信,她一次次地猛推,石岩不让,水淹了田园和村落,她不忍心,又一口将洪水吸十。

天帝见她如此善良,派大将把石央射开,辟下一条道路,她才依依不舍而去。

有的传说还赋予她以美丽的爱情。

如《金沙女神与石鼓青年》说,天神派三个女儿劈地引河,大姐引怒江,三姐引澜沧江,引金沙江的三妹来到石鼓,与一个英俊多情的小伙子相爱,流连良久,但为了完成引江使命,又辞别情人速速东去,过三千三百三十九年后才返回,欲与爱人相聚,可是小伙子已化为石人,她伤心地一步一回头地返回米丽达吉海,这段江流便形成了无数据的曲曲弯弯[9]。

2.6 节日
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

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图10)。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
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
为“东方的狂欢节”(图10)。

另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
图9 丽江美食一览。

(从左到右)鸡豆凉粉、吹猪肝、米灌肠、丽江粑粑、腊排骨、纳西火锅。

“七月骡马交易会”等。

三、历史要素保护现状与问题分

丽江古城的保护现状可以这样评价:一方面,丽江古城的保护是属于一种破坏性保护。

二十年前的丽江古城完全不是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所谓的很多古迹和历史遗存,比如木府、
黑龙潭,还有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等等,都是很多后面修缮后的模样。

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使得原本有历史沧桑感的文化古城,蒙上一股不伦不类、花里胡哨的感觉。

然而另一方面,丽江古城的现在的保护方式又是最现实的保护。

丽江在96年大地震后,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虽说这里说的腾飞远比不上那些一线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于之前是一个西南边陲的小坝子落后的小城(以前主要是以与西藏和中甸(现在的香格里拉)之间盐和茶的贸易)来讲,的确算是丽江的“改革开放”了。

但是丽江的这种发展我认为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所谓的经济发展说到底其实就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的,这样带来的效果就好比一个拥有古宅的穷人,一夜暴富,尽管一瞬间很有钱了,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只顾着把色彩斑斓的颜料往墙上抹。

倒不是说丽江人民的文化素养不好,而是在飞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或者说消费观念跟不上,甚至有时候出现因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好赚钱”的落后思想,带来了一系列侵犯游客和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比如近几年在丽江频频被曝光的游客“被宰”事件)。

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或者说经济发展氛围下,相关的部门已经有点冲昏头脑了,所以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玉龙雪山打包“卖”给新加坡人来经营,古城的所有原居民全部以高价的补助金迁出,改为商铺租赁给来自外地的商人(所以现在在丽江古城做生意几乎全部都没有本地人),而本地人热衷于打麻将,参加“化賩”,闲赋在家,靠古城房屋的租金享受生活。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丽江本地人对丽江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了解和保护能力(主导能力)下降,很多有关部门在制定古城保护的相关条例时不能把对古城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考虑,由于更多的旅游产业的所有权和营销权都掌握在外地人或者说商人手里,而且又要考虑到本地的经济发展,在进行保护的规划时就不得不更多的将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更多的纳入考虑范围。

丽江人们很多都有娱乐精神,或者说不太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是一种闲适,每天自得的生活和消费状态(可能跟当地的文化有关),所以很多人宁愿在超市当一个售货员,也不愿经过一番努力和斗争,有一个自己的钢铁厂。

这样带来的的是外来商业竞争的冲击。

大批的外来投资者和商人涌入丽江的旅游业发展浪潮,寻找商业讯息,最后掌控了丽江旅游业发展的格局。

所以说,木府越来越像故宫,越来越像苏州园林,越来越像其他建筑,最后什么都不是,也不是了当年的木王府。

现在,当一个游客要去玉龙雪山的时候,相关的部门会收取较高的所谓“进山费”,而本地人则会免去这一费用,这样的甜头,也让本地的人放弃了最后斗争的机会,以为,丽江还是我们的丽江,雪山还是我们保护神。

图10 丽江传统节日。

(左)三朵节祭拜“阿普三朵”;(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