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4一、说教材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1、导入新课:一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
2、作品简介:3、作者简介:4、背景:5、主要人物简介:二、严查预习三、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要深入研究标题。
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吗?其次是抓关键字,标题的关键字是“死”,那杨修是怎么死的?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3、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件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四、再读课文,理解揣摩。
1、《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性格人物形象吗?五、思考探讨。
1、根据选文内容思考并讨论杨修的死因究竟有哪些?3、根据材料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杨修之死 优秀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 疏通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究课文,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启示。
教学重点: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启示。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教学工具: ppt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历史上, 有一位丞相, 他曾在朝堂之上当面质问皇帝, 多次令皇帝颜面扫地, 甚至将皇帝惹怒到极点, 然而皇帝却没有杀他, 反而越来越重用他, 在他死后皇帝伤心不已, 说出了: “夫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 无疑, 魏征是幸运的, 它以自己的执着和忠诚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
然而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出现的杨修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今天, 我们就跟随明朝小说家罗贯中的脚步, 去看看他笔下的杨修又有怎样的命运。
1、读一读, 谈一谈相信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了, 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我想请4位同学朗读下这篇课文, 每位同学读三段。
(【1、2、3】, 【4、5、6】, 【7、8、9】, 【10、11.12】)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看来这几位同学准备的比较充分对本课的字音、停顿把握的很准确。
相信大家准备的都比较充分,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在文中找一句话, 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惇对杨修佩服不已, 文中有一句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是哪一句?哪位同学能迅速定位找到这一句。
这位同学找的又快又准, 我们来一起读一下这句: 夏侯惇曰: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三、浅析文本, 理清故事情节1.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说到了“真知”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他上可以看出来?(ppt出示)预设: 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杨修便知道是花园门修得太阔了。
(洞察园门阔)Q: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 别人知道意思吗?从哪可以看出来?A: 人皆不晓其意。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
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领悟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分析。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对杨修复杂性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杨修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杨修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性格特点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杨修的形象。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4.2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引发全班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杨修在拒绝登上剧们祭奠帝王而置身于大雾中迷失方向后遇害的故事。
故事中,杨修面对威权的权力体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个性品质和内在精神。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详细阐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拥有一种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旨在使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并理解其文化内涵;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审美能力;4、了解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认识个人的品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5、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故事中,设立分组任务,让学生们去发现杨修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普世人文性格特点,或者是发掘故事中所含的某些难懂的生活哲学。
在小组中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和讨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主旨、道德、技能和知识等要素。
在任务导向型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讨论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班讨论等方式探讨故事中人物、地点、事件及其成因、发展与结束等方面的细节。
在讨论中,学生们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来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曹操的性格特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成语。
1.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体会文章中所表现的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1.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1.1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1.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杨修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杨修的形象。
1.2介绍杨修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4.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5.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5.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5.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7.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7.2搜集与杨修、曹操相关的成语,进行积累。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对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进行测试,以检验教学效果。
2.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建议。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杨修之死2. 课程类型:语文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对象:高中5.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c.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杨修之死》一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过人、恃才放旷等,并讨论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4. 社会背景分析:讨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如群雄割据、士人地位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杨修的命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杨修的死因,是从个人性格还是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对其命运的影响。
学生应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展现出对历史人物性格命运的思考。
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杨修的文献或小说,如《三国志》中的杨修传记,比较不同文献中对杨修的描述和评价。
2. 电影欣赏:播放电影《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的片段,让学生通过影像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并进行讨论分析。
杨修之死 优秀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简案)一、导入导语:有人说“阅读名著,犹如奔赴一场盛宴,在历史的隧道口抽干、分化,然后留下思索……”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杨修的骨骸,去嚼一嚼名著留给我们的味道。
出示课题《杨修之死》二、感知探究——解读文本:杨修因何而死?(一)简单提问设计杨修何许人?小说中是用哪一个词来界定他的身份?(主簿)主簿是一个什么官职?那他与曹操是什么关系?(君臣关系)过渡:史书记载杨修是一个聪明之人,有诗可证:(课件)(二)感性认知杨修(介入诗歌)——聪明之人过渡:如此聪明之人,曹操却是怎么下得了手的呢?1、快速浏览小说,说说杨修因何事而死?学生看文本,回答。
(课件显示:“鸡肋事件”)过度: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同样是扰乱军心,你夏侯敦作为传令官不问清主子意思就擅自听从一个主簿的话而传令,要杀的话不应该是一人呀?我觉得更大的责任应该在他身上,关杨修什么事呢,无非就是爱讲话,多说了一句而已,既然他都罪不至死,杨修何以就罪该万死呢?学生讨论,明确:可见曹操对杨修早应是心存芥蒂,怨恨已久,找不到机会而已,现在正好撞在枪口上,早磨好刀刃等着呀!2、讨论:小说当中提到哪些事情足以证明这一说法?学生例举事例(课件显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在文本中找出相关词语来说明。
学生例举事例(课件显示)过渡:有人说杨修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杨修到底该不该死?三、提升探究——解读人物:杨修该不该死?引导:不论是谁的责任,似乎争论点都集中在这两人的性格上,到底这二人是怎样的人,《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就只有这些事件,我们不妨就事论事,看看他们各自都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明自己的看法。
(课件)读了,我觉得杨修是一个的人。
2、讨论: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3、概述人物的性格特征(课件)四、拓展探究——解读自我:杨修能不能死?(一)还原历史真相过度:历史上真正的杨修和曹操是怎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两个事例——(课件)探讨:作者如此塑造人物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作者实现了他的写作目的,而今天编者让我们重新捧读该作品时,似乎对于我们有更深意的期待,我们不妨再来读读自己!(二)探讨:杨修这样死值得吗?(课件)比较阅读过度:那么我们该做怎样的“杨修”?(三)解读材料,比较: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过度:但如人人做纪晓岚,这世界会怎么样?(课件:诗歌)大家谈谈自己看法,仿写:《做这样的“杨修”……》结束语: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最后给大家推荐两个网站去再次嚼一嚼历史的味道!附:模仿鉴赏——修之过,曹之过,小议《杨修之死》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 课 时 间 学 科 课 题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杨修之死》(第一课时) 知识 目标 三 维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导入 九(9) 教授者 一课时 课型 王侃 新授课 2012-11-20 设计者 王侃
课时安排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探究杨修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 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1、引导学生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 传统文化。
研读分析 理情节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 能力
深度研讨 析人物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来自能力总结人物性格特 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主题延伸 六、引导学生对杨修死因进行全面总结 1.明确:杨修之死,原因有三。 一.过在自己。 二.罪在曹操。 三.缘于政治斗争。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自己 的作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那为什么他还这样做? 课堂练笔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杨修之死给了你哪些 生活上的感悟呢? 例: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 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习题。 2、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 作 业 字左右。
杨修之死 罗贯中 矛盾冲突 板 书 设 计 杨修 恃才放旷 (一般矛盾) 曹操 阴险虚伪
轻率狂妄 (政治矛盾)
老谋深算
教 学 反 思
上完 《杨修之死》 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 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 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 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 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 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 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此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全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尤其个别学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讲练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 , 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 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 的古战场, 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出多少的英雄人物。有足智 多谋的诸葛亮;有知人善任的刘备;还有英姿勃发的周瑜。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来一探究竟吧。 (板书课题) 二、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作家作品介绍及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 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描述了统治集 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 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 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 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 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 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 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 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 《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 《龟虽寿》 、 《观 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 操集》 。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 感受氛围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深度分析杨修死 因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明确问题谈感 受,个别作答
培养学生迁移感悟 能力
(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能力训练:小练笔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 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向曹操提出怎样 的建议? 快速完成课堂练 笔,个别展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背景资料
学生批注补充积 累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 习惯
初步感知 看起因
杨修(175-219) ,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 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 三、初步感知文本,提出相关问题: 1.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他?以什么罪杀 他的? (板书“矛盾” ) 明确:杨修是在“鸡肋事件”中被曹操杀死的,曹 操杀他的理由是“祸乱军心” 。 2.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曹操会杀杨修吗?文中哪 句话道出了原因? 明确:会,曹操认为杨修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 他之忌。 ” (板书“恃才放旷” ) 初步感知 分析杀因 四、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4-9 段,提出相关问题: 课文中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对杨修 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 ) 明确: 事件 曹操反应 园门改“阔” 忌之 众人分酥 虽喜笑,心恶之 语破奸心 愈恶之 告丕密谋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已欲杀修 五、引导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轻率狂妄 老谋深算 研读课文 理清情节
生还能结合小说与史实中人物性格的不同点进行全面总结,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所以,我认为这一 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 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 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 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