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材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经济地理区划。

(3)人口地理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文化地理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

(5)政治地理问题:包括政治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特征:(1)区域性: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2)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社会性: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4)人地关系性: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2、解释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神的意志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改变。

(3)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4)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人类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3、简述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包括和谐论和人地共创论。

和谐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共创论认为人类和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通过改变地球表面和自身行为来塑造地球的未来。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方法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和耗散结构。

系统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信息论和控制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控制的重要性。

突变论认为人地关系的变化是突然而非渐进的。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绪论1、洪堡创立了地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

2、下面关于实证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证主义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B、实证主义在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中盛行C、实证主义就是举实例D、实证主义不是对经验的简单归纳3、以下概念中最能体现近代英国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是()A、小区域研究B、第二自然C、或然论D、管治4、文化地理学派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当主要研究(人文景观)5、以下关于方法论的论述,错误的又()A、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以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性原则C、方法论就是研究方法的集合D、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6、以下不属于美国对近代地理学发展贡献的是()A、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B、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C、索尔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D、哈特向的《地理学的性质》7、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德国)8、(法国学派)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9、以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派中,()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活动空间特点和规律。

A、文化地理学派B、激进主义地理学C、计量地理学派D、人文主义地理学派10、以下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价值的论述,正确的是()A、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B、服务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研究C、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D、服务于都市景观的规划设计11、以下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代表性方法论的包括:()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人文主义D、结构主义12、以下描述中,能体现地理学研究特色的有()A、重视对地球的研究B、关注地球表面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C、只要涉及地点的研究就是地理学研究D、关注空间关系和空间过程13、根据约翰斯顿的理论,以下属于“一横一纵”中纵向研究的有()A、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B、地形对人类建筑格局的影响C、地方文化精神与地方建筑格局的关系D、文化扩散中的冲突与整合14、以下能体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特点的陈述包括()A、强调我向思维B、注重主体性C、重视定量研究D、强调感悟性15、以下关于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A、理论与哲学方法论更趋多元化B、研究内容趋于社会化C、研究方法更为强调定量研究D、研究成果更有益于服务社会发展16、以下学者中,属于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赫特纳B、施吕特尔C、索尔D、哈特向17、以下学者中,属于文化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赫特纳B、施吕特尔C、索尔D、哈特向18、以下属于我国古代地理学家的贡献主要有()A、《禹贡》、《山经》B、《徐霞客游记》C、《玄奘西游记》D、大量地方志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其特征包括:A、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B、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渐被全球化的生产所替代C、推崇高度概括性的理论D、强调事物或事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才会出现20、以下研究中属于“一横一纵”中“一横”的有:()A、梯田的耕作形式与地形的关系B、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C、餐饮网点的空间分布D、游牧经济与游牧民族竞技体育活动的关系21、翰斯顿是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一横一纵”。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1、地理学名称的由来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代表人物:拉采尔3、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尔4、人地关系“适应论”的代表人物适应论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罗斯5、人地关系“和谐论”的代表人物人地关系:是适应论,协调论的继续。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6、人地关系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则7、地理科学的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8、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域学派: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哈特向9、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0、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1、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形式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21-6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21-6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21-6《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总分20分,共5题,每题4分)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三、判断改错题:(总分10分,共5题,每题2分。

首先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然后将错误的说法改正过来。

)四、简述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绪论1.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2. 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名词解释:文化区、文化生态学、文化景观、地理环境决定论。

2.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是什么?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4. 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名词解释: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流派有关,它们是什么?3.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什么是人口转变?简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历史以来,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有哪些?4. 结合人口转变理论,谈谈你对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以及人口政策的看法。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名词解释:现代农业、观光农业。

2. 分析农业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 农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共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4. 简述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的布局。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名词解释: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12. 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地带有哪些?当前全球工业分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3.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1. 名词解释: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

2. 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文化地理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1-1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文化地理学的作用思考题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地理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近年来被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养课程。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空间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

1、关于文化(1)“文化”名称的来源“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文化”的广、狭义1)广义的“文化”——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常用的文化概念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例如原始的巫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

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它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2)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捕鱼的方法、网捕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现代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等等。

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

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

3)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即事物的人文性的一面,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例如,汉文化的食具用筷子,西方文明的食具用刀叉勺;同时,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3)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 文化景观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产生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周围不断地传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7、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8、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3)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9、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生态关系10、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11、人文景观:即自然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研究对象:人文现象——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人地关系;特性:社会历史性、区域性、综合性。

1.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产生:19世纪中叶前,发源于古希腊,积累知识和资料,描述现象以及粗浅地解释现象;近代:19世纪中叶到二战前,发源于德国,探究人地因果关系;现代:二战以后,发源于美国,研究领域扩大,理论、技术、方法取得大发展。

1.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禹贡》、《山海经》;近代:竺可桢、张相文;现代:被否、复兴、全面发展。

1.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对科学的认知及其学科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为普及人文地理教育知识服务。

2.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分类:形式文化区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核心区一边界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非自然形成,受政治、经济或其他功能影响,存在功能中心、边缘明显、具有执行功能的机构;乡土文化区居民中长期形成的一种区域意识,无功能中心,无明确边界,如四川盆地的盆地意识。

2)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播,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类型: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迁移而扩散;特点: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易于保持原文化特征、与缘文化区不连续。

——客家迁移文化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

关系:a.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b.环境条件加速或延缓文化的发展;c.环境条件差异性影响文化;d.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的实现: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是限量文化的整合。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2024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2024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概述: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提供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以帮助读者巩固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人口与迁移、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地理。

正文: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理论2.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和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应用方法- 地图和统计数据的使用- 文献研究和档案资料的分析- GIS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3. 人口与迁移-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动- 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变化4.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定义和阶段- 城市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不同城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城市化对环境和资源的挑战5. 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地理特点- 全球化对文化地理的影响总结:本文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重点探讨了人口与迁移、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地理等重要议题。

通过本文的复习资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一、各种理论的代表人物:(1)人地关系说:代表: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和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

(2)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3)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4)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5)以施吕特尔、苏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以杜能、韦伯为代表的区位学派。

(7)拉采尔创立了环境决定论。

(8)赫特纳主要研究地理学方法论。

(9)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10)杜能首创了农业区位论。

(11)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12)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13)廖什创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14)白兰士提出或然论/可能论/人地相关论。

(15)麦金德创立陆权学派,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

(16)戴维斯主张地理学的统一论。

(17)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拉采尔、亨丁顿(18)人地相关论:白兰士、白吕纳(19)适应论与人类生态论:巴罗斯(20)人地协调论与和谐论:罗士培(21)人地共创论:索恰瓦、景贵和(22)胡佛的运输区位论(23)行为区位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24)苏尔创立了景观学派。

(25)人口地理学:拉采尔《人类地理学》、白兰士《人生地理学原理》(2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7)文化地理学: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克罗伯、昌群《什么是文化工作》、钱今昔、张文奎、王熙柽(28)有机组织:拉采尔、豪斯浩弗、契伦(29)政治景观:惠特莱西、哈特向(30)政治生态:范根堡、鲍曼(31)同一领域:琼斯(32)地缘政治学派: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学说、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33)政治地志学派:鲍曼、杰克逊(34)政治职能理论学派:哈特向、毛尔(35)统一场理论学派:琼斯(36)系统政治地理学派:布里吉(37)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38)海洋同盟论(克莱恩)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人文事象的分布和空间结构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相关学科。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人文事项与其赖依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的范围为地表上下 15--20km,间距 30--40km。

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①是人类的生活空间,地球表层系统不是抽象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是人类活动舞台的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环境。

②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差异。

③存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④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可以波及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变化,在相互作用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系统保持一种有序的运作状态。

⑤是发展变化的,地球表层系统随时间的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

4.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人文事项占据的场所,同时还有位置的含义。

5.区位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并分析其成因和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6.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以致决定人文事项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众多因子,亦称区位因素。

7.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8.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9.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应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10.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群体。

11.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比较密度(生理密度):单位农用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

12.人口自然增长:由于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过程,称人口自然增长。

13.人口社会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人口增长,又叫人口机械增长。

14.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 人们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

15.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一定时期(1 年左右)的迁移活动。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A. 安徽 B. 湖北
C. 江西 D. 江苏
5. 下列属于中国四大名园的是 ( ABC )
A. 避暑山庄 B. 苏州留园
C. 苏州拙政园 D. 沧浪亭(苏州四大名园)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 30分)
10.有“红色故都”之称的是___瑞金_________,黄山四绝闻名于世,其中又以___奇松_________为最。
11.江南最大的湖石是苏州留园内的_冠云峰___________,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是___纳木错. _________。
12. 西宁市是__青海__________省省会。寒山寺因唐朝诗人____张继________的《枫桥夜泊》而名扬中外。
C. 英国 D. 意大利
14. 拥有“诗一般的情调,画一般的美丽”迷人风光的是( C )
A. 雅加达 B. 万隆
C. 巴厘岛 D. 日惹
15.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举办日期是每年的伊斯兰教历 ( A )
7.有“陶都”之称的是江苏___宜兴_________,有“北方瓷都”之称的是_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_或唐山(有争议)__。
8.位于湖北钟祥市境内的明代帝王陵墓是明___显_________陵。
9.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_湖南省___________省_____张家界_______国家森林公园。
A. 3 B. 4
C. 1 D. 5
4. 有“华北屋脊”之称的是 ( D )
A. 华山 B. 恒山
C. 嵩山 D. 五台山
5. 我国七大古都中,被称为“千年古都”的是 ( C )
A. 12月10日 B. 10月12日
C. 11月12日 D. 12月11日

人文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五、城市化机制: 1、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2、农业生产力的 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4、第三产业是 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6、土 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牵引机制;7、技术市场建设是城市化的提 升机制。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1)城市地域结构: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零售商业区、 文化区、混合职能区、郊区。(2)城市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中 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一、语言的产生及本质属性: (1)产生:劳动—后肢直立行走—肺部种声带得到发声—发出声音 劳动—获得食物—增加营养—促进人类意识和思维发展 (2)本质属性:1、社会性(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由社会决定、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也同样需要语言、语言的学习要于社会中的各种事件 结合在一起)2、交际性(交际工具)3、工具性。 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1)北方方言:占汉语方言区的3/4,使用人口占汉语 人口的70%,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 湖北,云贵川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2)吴方言: 在南方各方言中历史最悠久,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区。 (3)湘方言: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北部(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 南部和广西东南部。(5)闽方言:分布于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省 的绝大部分地区。(6)赣方言:江西北部和中部。(7)客家方言:粤东、 粤北、闽西、赣南。
一、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 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1、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空间是物质对 象的一种秩序)2、人地关系的传统。 三、人文地理学学科特征:1、区域性,(1)人类活动表现出区域差异(2)人 文地理学注重区域特性的研究。2、社会性(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 会现象、活动、所以具有社会性。(2)影响社会现象形成和分布的因素主要 是人文因素,所以具有社会性。3、综合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4、历史性。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向的 不断革新。3、现代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2)新中国 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1、1949至1978年处于停滞阶段(当时特殊的背景 强调经济地理)2、20世纪80年代是复兴阶段。3、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 阶段a,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空前繁荣b,研究内容有了更多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 究。c,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研究领域过于宽泛,带来了理论构建的困难, 研究层次有待深入,重地轻人) 展望未来:提高阶段,决策化、社会化、区域化、国际化、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重点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情感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为标准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

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及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大都市带:城市体系的概念(urban system): 在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析,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著作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它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著作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3.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过程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5.迁移扩散:6.人文地理学:7.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7.人口构成:8.人口分布:9.清洁生产:10.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1.文化决定论:12.城市感知:13.第五产业:(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14.文化景观:填空题:1.地理学研究的特点: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定内核是什么:3.扩展扩散可以分为几种类型:A、接触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B 冯∙洪堡C 卡尔∙李特尔D 哈特向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A J.白吕纳B C.O. 索尔C O.施吕特尔D P.维达尔∙白兰士3. 1934年, A 法国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A 法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4.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D 索马里。

A 尼格罗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C 服饰。

A 足球B 服装C 服饰D 棒球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 B 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来的。

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D E.L.乌尔曼7.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D 浙江省A 四川省B 海南省C 湖南省D 浙江省8.下列主要信奉基督都的国家是A 新西兰。

A 新西兰B 印度尼西亚C 阿富汉D 缅甸9.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A 荷兰。

A 荷兰B 墨西哥C 印度D 南非10. 衡量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标志是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C、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简答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3.简述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及影响因素4.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论述题1.用J.E.斯宾塞提出的“人地关系图式”说明人地关系。

(1)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两人所写的《文化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文化地理学的从地关系的图式。

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

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2)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

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

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

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风俗,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护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到另两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所反映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

这个图式反映情况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

其中,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

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精神文化的载体。

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

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这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2.结合自己熟悉的案例,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谈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大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6)可持续发展还强调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用生态观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

(7)福建生态建设实例(实例应用自己发挥~)复习材料二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2.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

4.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6.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7.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0万。

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2.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3.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5. 人文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单选题1.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A F∙拉采尔,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 F∙拉采尔B J∙白兰士C A∙赫特纳D E∙C∙森普尔2.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C H.H.巴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A J.白吕纳B P.M.罗克斯比C H.H.巴罗斯D 孟德斯鸠3.1944年,A 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 美国B 法国C 英国D 日本4.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B 爱斯基摩人。

A 印度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C 服饰。

A 足球B 服装C 服饰D 棒球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A E.W.伯吉斯提出来的。

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D E.L.乌尔曼7.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D 安徽省。

A 四川省B 海南省C 湖南省D 安徽省8.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D 缅甸。

A 巴基斯坦B 印度尼西亚C 阿富汉D 缅甸9.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A 荷兰。

A 荷兰B 墨西哥C 印度D 南非10.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A、自然因素。

A、自然因素B、行为因素C、气候因素D、海拔因素简答题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2.简述城市化的内涵(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人口集中的过程(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4. 简述人地和谐论的主要观点20世纪以来,因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