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之比较分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之比较分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比较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

两者有着不同特点。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

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的一大特点是: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西方画家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

中国画重在写意,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意,写的是意象、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

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

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

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思维方式。

所以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

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

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

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
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的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对比。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中的绘画艺术。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一、表现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表现方式的不同。

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的描绘,注重细节的表达,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线性透视法,通过线条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具有深度,并且着重描绘细微的细节。

相反,中方绘画则注重意境的表达,更加关注对象的气韵和精神。

中式绘画经常采用写意的形式,强调形神兼备,以少而不精,留白为美。

通过用笔的轻重和用色的运用,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墨韵的和谐美。

二、意境与主题的差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更加强调人文和个人的尊严,追求个体的充分发展和自由。

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相对而言,中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方绘画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个体对社会的奉献。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美和统一的审美标准。

总结起来,中西绘画美学在表现方式、意境与主题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物象的真实描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而中方绘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和价值观念,并且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还与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表现形式、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

中西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传统中式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注重线条的勾画和墨色的渲染,以勾勒出内在的气质和意境为主要目的。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运用,强调形式的逼真和色彩的表现力。

西方绘画注重刻画物象的细节和观察力,以达到描绘真实世界的目的。

中西绘画艺术在主题倾向上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自然的表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常以写意的风格表达情感和内涵。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人物、事件的再现,具有更明确的叙事性和表现性。

西方绘画的主题更加多样化,涉及宗教、历史、神话、神圣和现实等各个方面。

中西绘画艺术在艺术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似与不似”,强调写意性和留白,追求笔墨的神韵,倾向于抽象和寓意的表达。

中国绘画以线条的虚实和墨色的浓淡相结合,通过笔法的运用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细致和写实的表现,注重物象的具象和准确。

西方绘画通过透视法、明暗对比等技巧来表现深度和形态感。

中西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笔墨和意境的营造,追求自然和内在的表达;而西方绘画更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运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

无论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如何,都体现了各自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文化。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比较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比较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比较作为两个不同文化圈的绘画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与相似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进行对比,并从绘画技法、文化背景及价值观等多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绘画传统的差异。

一、绘画技法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绘画技法方面存在着重大的不同。

中国画以水墨为主要材料,其以线条勾勒和“留白”为基本特点,其作品常常展现出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各样的主题。

此外,笔触独特、意境深邃,这些都是中国画的显著特点,这种画风通常让人们产生一种深邃、优雅的感受。

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则以颜料为主要材料。

而这种绘画技法通常采用了更加写实的手法,以光与影为中心,通过描绘细节来表现主题。

此外,西方绘画通常更加注重色彩的鲜艳、立体和光照效果的表现,这种美学造型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感受。

二、文化背景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文化背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两种绘画的风格。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在描绘自然和人物的时候通常更加注重抽象的、深邃的表达方式,其所呈现的“中庸之美”和“意境美”也成为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而西方绘画则在宗教、人文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受基督教教义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西方绘画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

这种文化的根基使得西方绘画描绘了丰富的史诗和神话、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等各种主题,其美学造型也更加透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价值观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画的价值观主要强调“性情”、“墨趣”和“气韵”,这种笔墨之间的呼应、气氛的渗透等都是其独有的精神标志。

而不同的画家往往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并呈现出别样的审美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通常更加注重客观性和视觉效果的表现。

它通常着重展示细节和技巧,力图将作品呈现出更加真实、直观的感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绘画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也使得西方绘画的审美价值不断发生变化。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出现
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中国油画出 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新尚谊的 《瞿秋白》《塔吉克新娘》杨飞云的 《北方姑娘》 等等一批代表性画家及 其作品。
杨 飞 云 《 北 方 姑 娘 》
《塔吉克新娘》
《瞿秋白》
战洪宽作品
岭上雪
江南小镇
家乡雪
中 国 军 人
东方人是线性的唯美思维方式,西方 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不能说 这个说法对还是错,至少在绘画上有 这个趋势。据说,当年郎士宁给乾隆皇 帝画了一张肖像,乾隆皇帝说,“你画 的很象,但是不美!” 这一句话就概括 出了中西方美术风格的特点 。
差异总括
一.中西方美术最主要差异在于透视, 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 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 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民国中后期绘画
1927年,国Biblioteka 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 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 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 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代表 为: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 和江南画家群;徐悲鸿及其传派
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
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作画主 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 就亦很高。
未来派的重要性是激进的主张和无政府主
义的口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煸动性。 代表画家:塞弗里尼
《呐喊》 蒙克
表现派
达达主义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的艺术运动,它试 图通过废除传统的 文化和美学形式发 现真正的现实。通 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抗议活动表达对资 产阶级价值观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绝 望。 特点:荒谬,玩世 不恭,强调直觉、 反习惯性思维逻辑)
清代末年民国早期
上海形成了在"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 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上海画派。画 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吴昌硕。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包括创作题材、艺术风格、表现手法
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的一些观点。

在创作题材方面,中西绘画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自然山水、花
鸟和人物等主题,追求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与笔墨技巧。

而西方绘画则突出表现宗教、历史、神话和人物肖像等主题,强调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叙事性。

在艺术风格方面,中西绘画艺术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表现笔墨技巧和造
型架构的平衡,注重笔墨的拓展和韵律的传达。

西方绘画注重逼真的视觉效果,追求光影、透视和立体感,并强调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变化。

中西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重视线条和墨色的运用,通过写意
和留白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西方绘画注重细腻的光影处理,通过色彩和细节的描绘来打造
立体感和细腻的观感。

中西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审美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和“意境”,追求抽象、隐逸与墨韵,注重传达画家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的
创新和艺术意义的提炼,追求观念的独创性和艺术形式的创新。

中西绘画艺术具有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自然山水、花鸟和人物等主题,追求意境、笔墨技巧和韵律的传达;西方绘画突出宗教、历史、神话和人物肖像等主题,追求逼
真的视觉效果、构图和色彩的变化。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观念和审美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在文化、历史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别,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多样性。

(完整版)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完整版)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 “艺术应当模仿自然 ”。 达芬奇: “绘画为自然的孙儿”。
(揭示出事物发展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律)
春秋战国哲学家老子: “ 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神本质。)
中、西绘画相同之处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 创造,必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绘 画的发展上最初都为人物画,题材多为宗教服 务。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的风景画、静 物画发展过程开始都作背景、陪衬,而后逐渐 发展成独立的画科。中西画在内容与形式的关 系上都有由注重内容到注重形式的趋向。中国 绘画早期也重视对自然和实景的描绘。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踏歌图》马远(南宋)
《花卉图卷》徐渭 (明)
《孟蜀宫伎》唐寅(明)
《有舞者的风景》1648年 克洛德·洛兰(法国)
《有鱼肉和柠檬的静物》1772年
《筛麦妇》1854年 库贝尔(法国)
我们在欣赏这些绘画作品时,会发现这 些中、西绘画作品画面上有一个明显的不 同,这个不同是什么?
人文绘画
西风潇潇下木叶,江山青山愁万叠。 常年悠悠乐竿线,蓑笠几番风雨歇。
《竹石图》郑板桥(清)
《 渔父图》吴镇 (元)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而且中国古代画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归宿,历来强调“画者,文之极也”,题 跋能表达或深化了绘画的意境,表现画家的哲学美学观念,隐现出对自然,对人类的哲人之思。
科学绘画
中国画画面上经常出现诗文题跋,而西画没有题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花卉图卷》徐渭 (明)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
《有鱼肉和柠檬的静物》1772年
中国画上的这些题跋还有什么内涵 和作用?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 格的比较及代表作 赏析
contents
目录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 • 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 西方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鉴赏与评价
01
CATALOGUE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
绘画材料与工具的比较
绘画材料
代表作品
《抢夺留西波斯的女儿们》、《阿波罗与达芙妮》
印象派绘画
总结词
注重光影变化和色彩运用,追求自然、清新、轻快的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印象派绘画作品以日常生活、风景等题材为主,如莫奈的《睡莲》和塞尚的《苹果与橘子》,通过细腻的光影变化和 色彩运用,展现出自然之美和日常生活之趣。
代表作品
《睡莲》、《苹果与橘子》
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与意境的营造,强调“留白”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完整性和细节的表现,追求真 实再现。
02
CATALOGUE
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文人画
总结词
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内敛的意境,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 底蕴。
详细描述
文人画强调笔墨的运用,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表 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闲适与雅致。其代表作有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明代文徵 明的《山水图》等。
具有跨文化特色的新作品。
探索新的媒介材料
尝试使用新的媒介材料进行创作 ,如综合材料、数字绘画等,可 以突破传统绘画的限制,为中西 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提供更多
可能性。
中西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艺术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艺术家们将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创作自由。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中西绘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其差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从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技术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中西绘画的不同之处。

一、表现形式
中西绘画的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绘画的构图和空间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在构图方面多采用线性透视,图像立体感强烈,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平面感,以线条表现为主,人物形象相对扁平。

此外,中国绘画在画面布置方面通常采用散点式、平面对称式等构图方式,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对称式、律动式等。

二、表现内容
中西绘画在表现内容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多以动植物、山水之美、历史传奇等为主题,强调自然、神秘、传统文化等元素,具备浓郁的文化底蕴。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人物肖像、历史事件、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宗教题材等,表现内容更加多元化。

三、技术手法
中国绘画采用笔触简洁自然、色彩含蓄和细腻的工笔画技法,注重线描,色彩差异明显。

西方绘画则主要采用油画技法,表现方式更加写实,颜色鲜明,结构严谨。

四、价值观念
中西绘画的表现方式和内容也代表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

中国绘画较为注重自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等,表现内容带有一定的精神内涵。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个性、个体想象和视角、人类自由与普遍价值等。

总之,中西绘画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构图、表现内容还是技术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但这不影响它们各自在不同文化圈内的独特表现和创造力。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是指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包括题材、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

下文将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比较,来浅析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题材差异中西绘画的题材差异主要体现在两者对人物、风景和静物的表现上。

中西绘画的人物题材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以人物表现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绘画追求的是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写实和外在形象的表现,西方经典绘画中常见的人物题材有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

在风景题材上,中国绘画注重自然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常以山水画的形式展现。

中国古代山水画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无边无际。

而西方绘画的风景题材更注重的是对于光线和色彩的表现,通过色彩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感。

在静物题材上,中国绘画注重对于物体形态的把握和意象的表达,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而西方绘画的静物题材更注重对于物体的细腻描绘和真实感的表现。

二、表现手法差异中西绘画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图、线条、笔触等方面。

在构图上,中国绘画注重构图的平衡感和整体性,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

中国绘画会运用一些特殊的构图手法,如重心偏高、黄金分割等,来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构图的层次感和透视感,通过透视法和重点突出等来塑造画面的深度。

在线条上,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线条的自由和流动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强度和力度来表现不同的形态和情感。

中国绘画中常用的线条有的发散而扭曲、有的遒劲而有力。

而西方绘画的线条则更注重对于物体形态的描绘和细腻的表现。

在笔触上,中国绘画大多以细腻的笔触为主,通过墨色的点、线、面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细节和形态。

而西方绘画的笔触则更加注重肌理的表现和笔触的丰富性,通过不同的笔触来表现不同的材质和质感。

三、色彩运用差异中西绘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常采用水墨画的形式,以黑白为主,通过运用水墨墨色的深浅和不同的线条表现来表达形态和情感。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

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

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绘画艺术是世界上两大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虽然它们都是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想象,但由于不同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题材选择、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思想观念、审美追求、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希望能够为读者揭示中西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西绘画艺术在历史渊源上有着不同的传统。

中文绘画艺术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审美观念。

中国绘画注重山水意境、意境超然,以笔墨淡雅、意范高远见称,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枫桥夜泊图》等。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风格的演变,形成了富有变化和多样性的发展轨迹。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构图、色彩对比,追求形式的逼真和感觉的真实,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星空下的咏叹调》等。

这种历史渊源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绘画艺术在审美观念、绘画语言、题材意义上的差异。

中西绘画艺术在思想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文绘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中国古典绘画强调"意传神",追求笔墨意趣的丰富和变幻,希望通过景物的情态、风格的表达来传递对世界的独特感悟。

而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表现和再现,追求对光影、色彩、形态的准确捕捉和描绘。

西方绘画强调"形似",追求对物象的真实和逼真的再现,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为绘画的主要目标。

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西绘画艺术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绘画方式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石涛山水作品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自然万物的根源和制造者,上帝虽然不创造艺术品,但它创造的自然产品,却可以为艺术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若干范例,准备好各种要素,而艺术家不能创造自然产品,他要创造艺术作品即人工产品,就必须以上帝创造的自然产品为范例,模仿上帝创造的活动方式.他说:“艺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模仿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需要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必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西方文论选上卷.可见,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自然和客观现实,而是要求自然的模仿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他以神学改造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说”的结果.总之,基督教神学美学家,主张艺术反映真实,反映自然,但他们的真实观来自上帝,是由上帝创造的真实.莫迪里阿尼油画作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家则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科学来探讨艺术美的规律.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要创作手段.绘画被视为一门科学,如司汤达所说,大卫画派实际上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就跟数学、几何、三角一样”.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面前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达·芬奇论绘画.阿尔伯蒂在论雕刻中也说:“就雕刻来说,需尽量像人.”事实上,达·芬奇、拉斐尔、大卫、安格尔、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运用科学理性进行创作活动,他们追求物象的质感,形体的真实.他们所描绘的绸缎、天鹅绒、大理石、金属、肌肉等,达到了可触、可及、有冷有暖的真实感.达·芬奇在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也就是说,最美的作品,应是描绘真实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虽然继续表现传统的基督教题材,但由于追求真实,他们笔下的神灵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人物,而是具有人性特点的现实人物形象.与西方绘画写实手法不同,中国画注重写意.所谓写意,就是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不模仿物象的外在真实,画家抓住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传达画家的心意志趣.画家所描写的物象,与客观的实际事物并不完全相同,在形似与神似间,更突出神似,在客观与主观间,更突出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画家不追求形体的真实,而是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的深邃.追求神似,以形写神,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原则.龚贤 1687年作湖山天青立轴中国画的写意观念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宗教观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士大夫出身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以老、庄思想来理解佛教和道教的,他们的绘画,也主要是依据老、庄的审美思想来创作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的“道通为一”的观点,都是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生命整体.特别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成为道教和禅宗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思想认为,在精神上,人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道”的体现.因此,表现“道”的变幻之美,朦胧之美,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就成为古代画家创作的追求.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不仅要画出山水之形,更重要的是,要“迁想妙得”,抓住山水的“神”,这个“神”,就是“道”的宇宙本原.只有将万物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灵性融为一体,即外在的山水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这一境界里,物我、物物的界限已泯没,时空的方位也不复存在,便出现了“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雪中芭蕉的景象.沈括解释说,这种景象,是“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南宋时期的水墨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行笔简率,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如着名的泼墨仙人图,都明显地受到写意之风的影响.写意对元、明、清画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窠石平远图北宋郭熙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创作中,中国画的写意,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而在一幅画里,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只有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幻化奇妙,笔到意到,使人浮想联翩,才能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与西方追求写真的绘画相反,中国写意画更注重“虚”,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如潘天寿所说:“空白处理不好,实处也搞不好.所以中国画对虚实问题十分重视.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画理.就是说黑从白现,对空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潘天寿谈艺录.写意画由于对“虚”和“无”的重视,进而产生了“妙在无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的理论.中国写意画之妙,就妙在“无”处,也就是妙在无笔墨无形象之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但中国画中的这种“虚”,并不是西方画家的牛吃草,什么也没有,曰草被牛吃了,牛吃完草走掉了,只剩下了一张白纸.中国写意画创作,遵循着老子的“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辩证思想.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当然,首先要有意境,否则虚而无物”潘天寿谈艺录.这就是说,“无”,有着它特定的内容,“无”首先是一种意境表现,使人们在“无”中,感受到宇宙间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画家的个体精神.这种艺术创造思想,给中国画家带来极大的自由,因而使中国绘画能较早地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天地.中西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差别,一些西方美学家也看得很清楚,如英国美学家哈·奥斯本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认为:西方古代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的区别,西方自然主义追求表面真实,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宇宙原理的“道”,以及与“道”默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的人格.所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应当走中国的道路.哈·奥斯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西艺术的差别,并肯定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难得的.四景山水图南宋刘松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绘画积极调动一切科学手段来达到“模仿自然”的艺术效果,无论是西方的古典画, 还是19世纪的早期印象派绘画,都是利用科学的观察手法和表现手段来再现客观世界。
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 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 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 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 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 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 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 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 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 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 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 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 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 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 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 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 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 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 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 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 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 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 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 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 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 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 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 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 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 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 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 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 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 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 精神和理性思考。
(揭示出事物发展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律)
春秋战国哲学家老子: “ 天人合一”、 “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
(中国古代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客观事物的精神本质。)
中、西绘画相同之处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 创造,必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绘 画的发展上最初都为人物画,题材多为宗教服 务。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的风景画、静 物画发展过程开始都作背景、陪衬,而后逐渐 发展成独立的画科。中西画在内容与形式的关 系上都有由注重内容到注重形式的趋向。中国 绘画早期也重视对自然和实景的描绘。
人文绘画
西风潇潇下木叶,江山青山愁万叠。 常年悠悠乐竿线,蓑笠几番风雨歇。
《竹石图》郑板桥(清)
《 渔父图》吴镇 (元)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而且中国古代画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归宿,历来强调“画者,文之极也”, 题跋能表达或深化了绘画的意境,表现画家的哲学美学观念,隐现出对自然,对人类的哲人之思。
科学绘画
为什么古代中、西绘画存在这么大的差异?
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深一层次探究, 是观察方 法的不同;在深一层次剖析,是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 差异。这 是当时古希腊哲学与中国春秋战国哲学不同的美术观念所决定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 “艺术应当模 仿自然 ”。 达芬奇: “绘画为自然的孙儿”。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踏歌图》马《孟蜀宫伎》唐寅(明)
《有舞者的风景》1648年
克洛德· 洛兰(法国)
《有鱼肉和柠檬的静物》1772年
《筛麦妇》1854年
库贝尔(法国)
我们在欣赏这些绘画作品时,会发现这 些中、西绘画作品画面上有一个明显的不 同,这个不同是什么?
中国画画面上经常出现诗文题跋,而西画没有题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花卉图卷》徐渭 (明)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

《有鱼肉和柠檬的静物》1772年
中国画上的这些题跋还有什么内涵 和作用?
石 工
千咬 磨定 万青 炼山 仍不 坚放 劲松 ,, 任立 尔根 东原 西在 南破 北岩 风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