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养老机构建设发言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养老机构建设发言材料
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养老机构建设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
养老机构建设发言材料1
地级市成立于2000年8月,辖一县(随县)一市(广水市)一区(曾都区),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6.22万人。全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62万人,占总人口的13.7%,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9.83万人,占总人口的9.2%,比“五普”增加3.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市人口老龄化呈加快之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问题日趋突出。
一、城市养老机构运行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养老服务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城市养老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由点到面推进、机构养老发展提速的良好格局。
(一)政府重视,民政作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20年以前,全市城市养老机构只有3所,建筑面积8704平方米,床位367张,民办养老机构为零。其中,城区养老机构仅有曾都区第一社会福利院。近3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福利
机构建设,连年将其纳入“十件实事”项目;民政部门自我加压,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向上积极争取,对内充分挖潜,先后投资2350万元,兴建养老机构3所,建筑面积20660平方米,床位720张;改扩建养老机构2所,投资16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新增床位139张;新发展民办养老机构4所(曾都区1所,广水市3所),床位227张。截至目前,全市城市养老机构发展到9家,新增投资规模2552.5万元,床位总数1314张,机构和床位数量分别是20xx年的3倍和3.58倍;千名城市社会老人拥有床位数由20xx年的1.2张上升到4.2张。其中,城区养老机构、建筑面积、床位的数量分别是20xx年的4倍、2.18倍和2.36倍。
(二)整合资源,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逐步铺开。建市之初,由于受城市社区基础设施欠缺和地方财力匮乏的制约,我市城区社区养老暨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缓慢,只是在2个办事处的3个社区开展了试点,曾都区政府虽然出台了文件,因缺乏可持续的财力支撑,也未能全面铺开。鉴于此,我们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首先从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搭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铺开社区养老服务。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决定,由33名市级领导牵头协调70个市直部门,对口支援36个城区社区。2020年,投资320万元,16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建筑面积16127平方米。今年,将投资400万元,剩下的20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可望全部到位,建筑面积
30430平方米。目前,已有5个社区启动了养老服务,重点是为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空巢”老人、部分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上门提供医疗、生活起居、保洁、采购、护理等服务。本着“布局合理、辐射周边,体现公益、兼顾效益,典型示范、逐步铺开”的原则,将选择瓜园、齿轮、舜井道、双龙寺、楚风、马家榨等6个社区居委会,配套完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站”,逐步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这块“短板”,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三)克服困难,积极履职,养老机构运行情况基本正常。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本满足了“三无”人员自愿前提下集中供养和需求。城区养老机构主体是国办福利机构,承担的主要职能是集中供养城镇“三无”人员。现城区“三无”人员总数为363人,有集中供养愿望的有350人,已实现集中供养330人。二是基本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除满足“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外,少部分空余床位面向社会老人开展代养,床位利用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位居城中的曾都区第一社会福利院床位一直供不应求。三是基本保证了平稳安全运行。业务主管部门和养老机构非常重视安全管理和优质服务,以等级评定促机构软硬件建设、促管理服务规范落实、促内部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多年来未出现重大责任安全事故,机构与入住人员及其家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较少,养老机构的社会形象良好,在多次的行评中均得到肯定和赞许。四是基本履行了社会职责。2000年以来,城区养老机构
先后救助安置孤儿、婴弃55名,为13个家庭因突发变故提供临时庇护,为社会举办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知识培训7场次,为其他福利机构提供观摩和演示11次。同时,城区养老机构还是青少年、志愿者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孝老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促进了代际关系的和谐及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城市养老机构面临的困难
(一)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我市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速,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来讲,仍然显得严重不足。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反映,城区总户数10.64万户、常住人口29.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达4.22万人,占14.2%;65周岁以上老人达3.04万人,占10.2%。大多数家庭代际人口呈现“四二一”式“四二二”型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甚至6到8个老人,无论是经济承受能力,还是时间精力,都难以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此外,青壮年异地就业或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日渐凸显。城区若按5%的老人实行机构养老的低限标准计算,至少要提供床位2110张,目前实际拥有床位不足1000张,缺口超50%,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缺口将更大。
(二)养老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偏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资金不足。地方财政预算缺口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国办福利机构的人头经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民办福利机构基本上没有享受到床位补贴、营运补贴等公共财政扶持,从
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福利机构的运行是靠上级民政专项经费补贴在维持。二是编制紧缺。以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该中心目前已经建起拥有500个床位的基础设施,经多年多次争取,才核定编制10个,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个,以钱养事岗位6个。这种情况,在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扶持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国办福利机构建设项目报建手续繁琐,收费名目过多,国办民办福利机构补贴扶持不到位。
(三)养老机构的规模、档次、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我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均属中小型规模,缺乏龙头引领,营运成本偏高;多数已建成的福利机构缺乏前瞻性,受占地面积的限制,改扩建的空间有限;现有养老机构多数属中等或偏下档次,被评为省二级的1所、省三级的1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受基础设施条件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制约,为入住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起居照料尚可,但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心理抚慰服务,帮助指导老人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相对不足。
(四)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单一和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截至目前,我市养老机构投入基本上靠国家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尚未激活,全市民间资本投入额度不到200万元。由于受东方文化的浸润,极大多数老人家庭观念、地域文化思想、熟人社会等思想观念较为浓郁,这些老人更乐意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内养老。